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训练第五章第五节显微镜和望远镜.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738776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20.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训练第五章第五节显微镜和望远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训练第五章第五节显微镜和望远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训练第五章第五节显微镜和望远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训练第五章第五节显微镜和望远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训练第五章第五节显微镜和望远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训练第五章第五节显微镜和望远镜.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训练第五章第五节显微镜和望远镜.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训练第五章第五节显微镜和望远镜.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训练第五章第五节显微镜和望远镜.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训练第五章第五节显微镜和望远镜.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训练第五章第五节显微镜和望远镜.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训练第五章第五节显微镜和望远镜.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训练第五章第五节显微镜和望远镜.docx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训练第五章第五节显微镜和望远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训练第五章第五节显微镜和望远镜.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训练第五章第五节显微镜和望远镜.docx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训练第五章第五节显微镜和望远镜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五节显微镜和望远镜同步训练

一、单选题

1.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分别相当于(  )

A.投影仪放大镜 B.投影仪照相机 C.照相机投影仪 D.放大镜照相机

2.显微镜的工作原理是(  )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反射  C.光的折射  D.平面镜成像

3.下列关于显微镜使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观察时要用右眼注视目镜

B.观察装片时先用高倍镜,后用低倍镜

C.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时,视野不宜太亮

D.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只与物镜有关,而与目镜无关

4.显微镜能对微小物体进行高倍数放大,它利用两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分别作为目镜和物镜,则物镜和目镜所成的像是(  )

A.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B.物镜和目镜都成实像

C.物镜和目镜都成虚像       D.目镜成倒立放大的虚像

5.某同学用显微镜观察蛔虫卵时发现视野有一小污点、为了判断此污点究竟位于玻璃片上还是位于显微镜的镜头上,该同学进行了如下操作:

(1)移动玻璃片,结果视野中的污点不移动;

(2)移动转向器,将低倍物镜转换成高倍物镜,结果视野中原先的污点仍然存在.由此可以推测视野中的小污点最可能位于(  )

A.玻璃片上  B.低倍物镜上 C.高倍物镜上 D.目镜上

6.使人类能直接观察到原子的显微镜是(  )

A.生物显微镜           B.高倍光学显微镜

C.普通电子显微镜         D.透射电子显微镜

7.

天文爱好者所使用的望远镜如图所示.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A镜是目镜

B.B镜是物镜

C.由于没有光屏,太空中的星体通过A镜成的是虚像

D.太空中的星体通过A镜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

8.学习了显微镜的使用后,小明用显微镜观察蝉的翅膀,使用物镜甲时,视野中所看到的画面如图一所示,而改用物镜乙时,视野中所看到的画面如图二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镜乙可观察到的细胞数量较物镜甲少

B.若使用相同的光圈,物镜甲比物镜乙视野暗

C.若不改变目镜,则物镜甲比乙的镜头要短

D.若想将图一中的X点移到视野中央,应将蝉翅样本向左下方移动

9.关于望远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望远镜的物镜和目镜两次放大了远处的物体

B.通过望远镜的目镜看到的一定是虚像

C.通过望远镜看到的一定是倒立的像

D.望远镜的物镜所成的像落在目镜的1倍焦距之外,2倍焦距之内

2、多选题

10.显微镜能对微小物体进行高倍数放大,它利用两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分别作为物镜和目镜,则物镜和目镜对被观察物体所成的像是(  )

A.物镜成倒立,放大实像      B.物镜和目镜都成实像

C.物镜和目镜都成虚像       D.目镜成正立,放大虚像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句中的“彩云”是由光的色散形成的

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人看到的“落日”是光线经过大气发生折射而成的像

C.利用紫外线的热效应可以鉴别物质真伪

D.天文望远镜中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虚像

12.下列关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从平面镜中看到乙的眼睛,根据光路可逆,乙也能从平面镜中看到甲的眼睛

B.显微镜由两个凸透镜组成,目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C.公路旁安装隔音墙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利用“超声波”出去体内结石是利用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13.关于光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是完全相同的两种物理现象

B.海市蜃楼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幻景象

C.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目镜的工作原理是一样的

D.凸透镜的焦距越大,折光效果越好

14.下列工具中,不能成实像的是(  )

A.眼睛              B.看报用的放大镜

C.望远镜             D.显微镜

三、实验探究题

15.

如图,自制水滴显微镜,探究显微镜的工作原理.

器材:

焦距较长的凸透镜(f=30cm)一个,滴管一个,废录音带盒一个,清水,白纸,细盐粉,头发丝,昆虫翅膀等:

(1)小水滴可看作一个焦距很小的______镜,本实验以小水滴作为显微镜的______镜,它与被观察物体的间距为10-15mm,如图甲所示.

(2)如图甲中,透过这个小水滴,应该能成一个与原来方向相反的、放大了的箭头(如果不是这样,“箭头”间的距离,或者改变水滴的直径),这是通过小水滴所成的一个______(选填“虚”或“实”)像.

(3)如图甲中,透过这个小水滴,如果看到一个与原来方向相同的、放大的箭头,在不调整与箭头间的距离,应该把水珠变______(选填“厚”或“薄”),直至与原来方向相反的、放大了的箭头.如果废录音带盒的厚度是12mm,那么最终水滴凸透镜的焦距范围是______.

(4)使凸透镜成为______(物、目)镜,与小水滴的距离约等于凸透镜的焦距(30cm),通过凸透镜去观察小水滴,使箭头、小水滴、凸透镜在同一______上,并且保持凸透镜是______的,且眼睛不要离太近,边观察、边微微调节凸透镜的位置,即可看到箭头被放大的______(选填“虚”或“实”)像.如图乙所示,比图甲中通过小水滴观察到的箭头要______(选填“大”或“小”)得多,看到的箭头相对于原来的箭头是______(选填“正立”或“倒立”).如果箭头顺时针转动,箭头的像将沿______(选填“顺”或“逆”)时针转动;如果要看到箭头更大的像,应把凸透镜略微向______(选填“上”或“下”)移动.

(5)再用这个显微镜观察头发丝、细盐粉,昆虫翅膀花纹的像.

(6)若用眼镜代替凸透镜,在家里完成上述实验,应该选用______(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五节显微镜和望远镜同步训练

答案和解析

【答案】

1.A    2.C    3.C    4.A    5.D    6.D    7.D    8.B    9.B    10.AD    11.AB    12.ACD    13.AC    14.CD    

15.凸透;物;实;厚;6~12mm;目;直线;水平;虚;大;倒立;顺;上;远视

【解析】

1.解:

显微镜的物镜焦距短,目镜焦距长,所以放在载物台上的物体在物镜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通过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相当于投影仪;

显微镜通过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这个实像位于目镜的焦点之内,通过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相当于放大镜;

因此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解答此题要明确显微镜的构造和成像原理:

显微镜有物镜和目镜组成,目镜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显微镜的物镜成的是放大、倒立的实像.

本题考查了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的成像特点.它们都是利用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还要熟知投影仪、照相机、放大镜的成像原理.

2.解:

显微镜物镜和目镜都是凸透镜,靠近物体的凸透镜是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靠近眼睛的凸透镜是目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使物镜所成的像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目镜与物镜都是通过光的折射成像的,因此显微镜的工作原理是光的折射.

故选C.

显微镜有两组透镜,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都是凸透镜,显微镜的物镜成放大实像,目镜成放大虚像.

本题考查了显微镜的工作原理,是一道基础题,知道显微镜主要部件是凸透镜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3.解:

A、使用显微镜时,用右眼还是用左眼都可以,故A错误;

B、低倍镜放大倍数小,找到物像后,移动需要更清楚观察部分到视野中央后,再换高倍镜!

这样主要是为了观察方便,即找到需要观察的部位,并移动到视野中央,这些操作方便.如果在低倍镜下已经看的很清楚了,也就没有必要换高倍镜了,故B错误;

C、口腔上皮细胞颜色很浅,视野太亮容易看不清,故C正确;

D、显微镜放大的倍数是物镜放大倍数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故D错误.

故选C.

联系生物课上所学的关于显微镜的使用知识和细胞的知识,来解答此题.

这是跨学科的题,注意联系生物课上所学的关于显微镜的使用和细胞的相关知识.

4.解:

(1)显微镜的物镜焦距短,载物台上的物体在物镜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通过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2)显微镜通过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这个实像位于目镜的焦点之内,通过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A.

显微镜由物镜和目镜组成,显微镜的物镜成的是放大、倒立的实像,目镜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

本题考查了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的成像特点,它们都是利用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显微镜的物镜成放大实像,目镜成放大的虚像.

5.解:

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视野中出现了的小污点,小污点的位置只有三只可能,目镜、物镜或玻片标本,判断的方法是转动目镜或移动玻片.转动目镜小污点动就在目镜,不动就不在目镜;移动载玻片,小污点移动就在载玻片,不动就不在载玻片;如果不在目镜和载玻片,那就一定在物镜上.题干中:

①移动玻片,结果视野中的污点不移动,②移动转换器,将低倍物镜转换成高倍物镜,结果视野中原先的污点仍然存在.说明小污点一定在目镜.

故选:

D.

此题考察的是显微镜视野中污点位置的判断.小污点的位置只有三只可能,目镜、物镜或玻片标本.

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知道小污点的位置只有三只可能,目镜、物镜或玻片标本.

6.解:

组成物质的原子体积非常小,如果将原子看成一个个的小球,其直径只有百亿分之几米,一般显微镜看不到,所以必须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进行观察.

故选D.

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原子是体积非常小,一般原子的直径只有百亿分之几米,通常以10-10m做单位来量度.

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原子体积大小的认识,是一道基础题.

7.解:

望远镜的物镜和目镜都是凸透镜,靠近眼睛的是目镜,靠近物体的是物镜,故AB错误;

物镜的作用是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望远镜望是由两组透镜组成,物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与照相机的成像原理相同;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与放大镜的成像原理相同.

本题考查了望远镜的特点,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比较简单.

8.解:

A、物镜乙放大倍数小,看到的细胞数目多.故A错误;

B、如果光圈和反光镜相同,甲放大倍数更大,视野更暗,故B正确;

C、物镜的放大倍数越大,镜头越长,甲放大倍数大,镜头长.故C错误;

D、显微镜下成的是倒像,玻片移动的方向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图一中的X点在视野的右上,应将蝉翅样本向右上方移动,才能到视野中央.故D错误.

故选:

B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窄,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少,视野越暗,细胞体积越大;显微镜下所成的像是倒像.

据图中的细胞可知:

图一中细胞大,放大倍数较大;图二中细胞小,放大倍数较小.可见甲物镜放大倍数比乙物镜放大倍数大.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显微镜的使用及成像特点.

9.解:

光学望远镜分为开普勒望远镜和伽利略望远镜,如图所示:

开普勒望远镜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下面的解答主要以开普勒望远镜进行说明;

A、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缩小的实像,目镜成放大的虚像,观察物体时,观察者感觉远处的物体被拉近了,并没有放大远处的物体,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通过上图可知,通过望远镜的目镜看到的一定是虚像,该选项说法正确;

C、通过望远镜看到的不一定是倒立的像,如伽利略望远镜看到的是物体正立的虚像,该选项说不正确;

D、望远镜的物镜所成的像落在目镜的1倍焦距之内,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B.

(1)开普勒望远镜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测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用来观看远处物体的;

(2)物镜相当于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望远镜物镜的作用是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放大镜,物体在焦点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尽管最后的像是缩小的,但是由于视角的原因,看起来好像是放大的.

10.解:

(1)显微镜的物镜焦距短,载物台上的物体在物镜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通过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2)显微镜通过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这个实像位于目镜的焦点之内,通过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AD.

显微镜由物镜和目镜组成,显微镜的物镜成的是放大、倒立的实像,目镜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

本题考查了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的成像特点,它们都是利用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显微镜的物镜成放大实像,目镜成放大的虚像.

11.解:

A、“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中的“彩云”是太阳光通过悬浮在空气中细小的水珠折射而成的,白光经水珠折射以后,分成各种彩色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现象,故A正确.

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落日”是由于大气分布不均匀,下部空气密度大,上部空气密度小,落日发出的光在不均匀的空气中传播时发生折射,折射光线不断向下偏折,我们逆着折射光线看去所看到的落日位置比实际位置高,我们看到的“落日”是由于光的折射而形成的太阳的虚像,故B正确;

C、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利用紫外线能鉴别钞票,故C错误;

D、望远镜的物镜相当于照相机镜头,让远处的物体成像在焦点附近,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D错误.

故选:

AB.

(1)

(2)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就是光的折射,复色光发生折射时,会出现色散现象,如:

海市蜃楼、看水里的鱼比实际位置浅、雨后天空中的彩虹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3)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

(4)望远镜是由两组透镜组成,靠近眼镜的叫目镜,靠近被测物体的叫物镜;物镜的作用是使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目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此题通过几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考查了对光的折射、紫外线的应用、光的色散的理解与掌握,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12.解:

A、因为反射时光路可逆,所以甲从平面镜中看到乙的眼睛,乙也能从平面镜中看到甲的眼睛,故A正确;

B、显微镜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显微镜的物镜相当于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B错误;

C、公路旁安装隔音墙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正确;

D、超声波可以粉碎结石,利用声音可以传递能量,故D正确.

故选ACD.

(1)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2)显微镜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靠近眼睛的叫目镜,靠近被观测物体的叫物镜,物镜的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相对于投影仪,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3)减弱噪声的途径:

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减弱;

(4)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

本题考查了光的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显微镜的成像特点、减弱噪声的方法以及声音的有关问题,相对比较简单,属于基础题.

13.解:

A、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都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该选项说法正确;

B、海市蜃楼是一种由光的折射产生的现象,是由于光在密度不均匀的物质中传播时,发生折射而引起的,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目镜的工作原理是一样的,都是起放大镜的作用,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该选项说法正确;

D、凸透镜的焦距越大,折光效果越差,焦距越小,折光效果越强,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AC.

(1)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在日常生活中,激光准直、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光在同种不均匀介质或者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的会偏折,发生折射现象,如:

看水里的鱼比实际位置浅、筷子在水杯中会变弯、海市蜃楼等.

(3)望远镜是由两组透镜组成,物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显微镜也是由两组透镜组成,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4):

凸透镜越厚,凸透镜的焦距越短,其折光能力越强.

本题考查光的直线传播、光的折射、显微镜和望远镜以及焦距和折光效果的关系,属于光学基础知识的考查,比较简单.

14.解:

A、人的眼球好像一架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A错误;

B、放大镜是利用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制成的,但在不同焦距时可以成实像,故B错误;

C、望远镜是利用两个凸透镜的组合制成的,物镜成的是实像,目镜成的是虚像,最后得到的是虚像,故C正确;

D、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都是利用凸透镜成放大的像制成的,物镜使物体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使物体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最后得到的是虚像,故D正确.

故选CD.

(1)人眼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放大镜是利用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制成的,然后根据凸透镜的特点进行判断;

(3)望远镜是利用两块凸透镜的组合制成的;

(4)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都是利用凸透镜成放大的像制成的.

此题主要考查了实像和虚像的区别,搞清每种情况下的应用.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总结、寻找规律,学着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15.解:

(1)小水滴接近圆形,所以其相当于一个焦距很小的凸透镜,是当作显微镜的物镜来使用的;

(2)由于把小水滴作为物镜,故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3)由题意可知,小水滴此时相当于放大镜,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说明箭头在小水滴的焦点之内,即小水滴的焦距过大,因此应该把水珠变得再厚些,使其焦距变小,直至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物距满足:

f<12mm<2f,即:

凸透镜的焦距为:

6mm<f<12mm;

(4)由乙图可知,凸透镜在上面,应该是目镜;凸透镜放置的位置是水平的,此时,凸透镜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成的是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虽然二次放大成的像相对于物体是倒立的,但旋转的方向是一致的;要使成的虚像更大一些,应增大物距,把凸透镜向上移动;

(6)近视眼镜是凹透镜,远视眼镜是凸透镜,所以要代替凸透镜,应用远视眼镜.

故答案是:

(1)凸透;物;

(2)实;

(3)厚;6~12mm;

(4)目;直线;水平;虚;大;倒立;顺;上;

(6)远视.

根据显微镜的工作原理解答此题:

显微镜的物镜相当于投影仪的镜头,使物体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使物镜成的实像,通过目镜再成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经过两次凸透镜的放大作用,使微小的物体放大许多倍.

该题以探究实验的形式考查了显微镜的构造及原理,了解物镜和目镜的成像原理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