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三省三校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745613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5.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北三省三校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东北三省三校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东北三省三校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东北三省三校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东北三省三校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东北三省三校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东北三省三校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东北三省三校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东北三省三校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东北三省三校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东北三省三校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东北三省三校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东北三省三校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东北三省三校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东北三省三校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东北三省三校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东北三省三校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东北三省三校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东北三省三校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东北三省三校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东北三省三校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北三省三校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东北三省三校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东北三省三校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哈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辽宁省实验中学2012年高三

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昔人眼中,“雄浑”作为一种风格,或一种美的表现形态,几乎是高不可攀的。

《诗品集解》曾说:

“文中惟庄马,诗中惟李杜,足以当之。

”范围是小的可怜了。

西方美学中有个与“雄浑”比较相近的范畴,叫做“崇高”,按照康德的见解,艺术领域并不存在“崇高”;它,仅仅表现在自然界。

然而。

前一种说法至少遗漏了词中的苏辛,忘却了李杜之前的屈原和李杜之后的陆游;就后一种说法而论,既然艺术是生活(包括自然界)的再现,生活中可以有崇高,艺术何以独无?

不过,康德对崇高现象的分析仍有精到之处。

根据他的分析,崇高引起的感觉和通常所说的美感很不一样。

它不是那种直接的单纯的快感,而是一种生命力暂时受到阻遏而后洋溢迸发的振奋感。

崇高的事物以其巨大的威力常常显得很可怕,但又并不是加害于人,所以结果在我们心中唤起的就不是恐惧,而是勇气和自豪。

雄浑之美怕也就是这么回事。

在叙事性作品特别是小说中,雄浑之美如何产生,前人似乎说得不多。

依我看来,小说的雄浑,在内容上总是与一种严重的社会冲突或人与自然的冲突联接在一起;而在形式上往往与宏伟的结构密切相关。

前者,使人在惊心动魄的斗争面前对正义的力量、高尚的精神肃然起敬;后者,则使人好像面临巍峨的大厦而慨然兴叹。

雨果的《九三年》很雄浑,这是因为它以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革命与反革命两种力量的生死决战为题材,既写了人与自然的搏斗,更写了人与人的较量,其中更表现出了强烈的人道色彩。

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失》则不然,它没有什么扣人心弦的场面,而以音乐般的气氛和情绪取胜。

它也写冲突,却并非战争中你死我活的搏斗,而是一个具有崇高心灵的音乐家与庸俗环境的对抗以及他自己内心经历的斗争。

作者崇拜贝多芬,他的作品也同贝多芬的英雄性乐曲一样,表现着这样一种进程:

从黑暗到光明,通过斗争走向胜利!

小说描写克里斯朵夫艰难奋斗的一生,从“蒙蒙晓雾初开”到“将死而不死于恶死之日”,一步一步将读者引向雄浑高远之境。

康德曾把崇高分为“数量的”和“力量的”两种。

“数量的索高”系指体积的无限大。

虽然他把崇高局限于自然界,但艺术中同样存在一个“体积”问题。

西欧美术史上,没有哪个画家能比米开朗琪罗更雄浑,而他的名作《创世纪》之所以令人产生庄严雄伟之感,显然与其巨大而辉煌的结构分不开。

试想我们进入罗马西斯廷教堂,猛抬头望见离地十八米的拱形天顶上,许多健壮而富于英雄气质的人物正扮演着各个不同的神奇故事,所有的故事都用建筑物的形式和装饰纹样区划开来。

而整个画面又形成一个浑然的整体,这是多么壮观的现象啊!

连画家的对头拉斐尔也不由得惊叹:

“米开朗琪罗是用着同上帝一样杰出的天才创造出这个世界的!

对于大部头长篇小说来说,宏伟的结构更是通向雄浑的必由之路。

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以法俄战争为背景,反映的社会生活极其广阔。

笔触所及,不仅包罗国王的御前会议,贵族的沙龙聚会,地主的庄园生活;而且布下好几条爱情线索,展现了青年男女的日常生活和内心世界。

但所有这一切都直接间接地与战事交织在一起,人生的悲欢离合无不与战场的风云变幻休戚相关。

历来人们对雄浑或崇高的具体解释也许纷纭有别,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都认为它是一种高格调,高境界。

(节选自俞汝捷《小说24美》)

1.下列有关“雄浑”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雄浑”曾被人当作一种风格或一种美的表现形态,《诗品集解》中用“文中惟庄马,诗中惟李杜,足以当之”来举例说明。

B.与“雄浑”比较相近的范畴是西方美学中的“崇高”,只是,康德认为“崇高”只表现在自然界而不存在于艺术领域。

C.“雄浑”会带给人那种直接的单纯的快感,而“崇高”带给人的却是一种生命力暂时受到阻遏而后洋溢迸发的振奋感。

D.“雄浑”之美与“崇高”的事物给人感受常常相同,它们巨大的威力常常显得很可怕,但又并不是加害于人,往往会在我们心中唤起勇气和自豪而不是恐惧。

2.下列对“小说的雄浑”的分析与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小说的雄浑,在内容上总是与一种严重的社会冲突或人与自然的冲突联接在一起,使人在惊心动魄的斗争面前对正义的力量、高尚的精神肃然起敬。

B.小说的雄浑,在形式上往往与宏伟的结构密切相关,使人好像面临巍峨的大厦而慨然兴叹,对于大部头长篇小说来说,宏伟的结构吏是通向雄浑的必由之路。

C.小说的雄浑通过宏大的创作体现出来,正如《九三年》《约翰·克里斯朵夫》《刨世纪》以及《战争与和平》,它们要么有宏阔的题材,要么有宏伟的结构。

D.小说的雄浑是雄浑的一种具体表现,它与崇高有一点是共同的,即都被人们认为是一种高格词,高境界。

3.下列依据文章内容进行的推断合理的一项是()

A.作者借助西方美学中的“崇高”来解读“雄浑”,“雄浑”范围虽小了点,但可以存在于艺术领域,这一点却是“崇高”不具备的。

B.康德所说“数量的崇高”对小说而言是宏伟的结构所表现出的雄浑,而“力量的崇高”对小说而言是丰富的内容及深刻的主题带给人强烈的心灵震撼。

C.《约翰·克里斯朵夫》之所以雄浑,正是罗曼·罗兰在作品中以贝多芬及贝多芬的英雄性乐曲为主要表现对象,一步一步将读者引向雄浑高远之境的。

D.只要将笔触及到广阔的社会生活,描绘人生万象,展现人生悲欢离合,创作出大部头长篇小说,就能够让这样的小说达到雄浑的境界。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崔玄炜,博陵安平人也。

父行谨,为胡苏令。

少有学行,深为叔父秘书监行功所器重。

龙朔中,举明经,累补库部员外郎。

玄炜以清谨见称。

寻授天官郎中,迁凤阁舍人。

长安元年,超拜天官侍郎。

每介然自守,都绝请谒,颇为执政者所忌。

转文昌左丞。

经月余,(武)则天谓曰:

“自卿改职以来,选司大有罪过。

今要卿复旧任。

”又除天官侍郎,赐杂彩七十段。

三年,拜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兼太子左庶子。

四年,迁凤阁侍郎,加银青光禄大夫,仍依旧知政事。

先是,来俊臣、周兴等诬陷良善,冀图爵赏,因缘籍没者数百家。

玄炜固陈其枉状,则天乃感悟,咸从雪免。

则天季年,宋璟劾奏张昌宗谋为不轨,玄炜亦屡有谠言,则天乃令法司正断其罪。

玄炜弟升时为司刑少卿,又请置以大辟。

其兄弟守正如此。

是时,则天不豫,宰相不得召见者累月。

及疾少间,玄炜奏言:

“皇太子、相王仁明孝友,足可亲侍汤药。

宫禁事重,伏愿不令异姓出入。

”则天曰:

“深领卿厚意。

”寻以预诛张易之功,擢拜中书令,封博陵郡公。

中宗将授方术人郑普思为秘书监,玄炜切谏,竟不纳。

寻进爵为王,赐实封四百户,检校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兼知都督事。

其后被累贬,授白州司马,在道病卒。

建中初,赠太子太师。

玄炜与弟升甚相友爱。

诸子弟孤贫者,多躬自抚养教授,颇为当时所称。

升,官至尚书左丞。

玄炜少时颇属诗赋,晚年以为非己所长,乃不复构思,唯笃志经籍,述作为事。

所撰《行己要范》十卷、《友义传》十卷、《义士传》十五卷,训注《文馆辞林策》二十卷,并行于代。

(节选自《旧唐书·崔玄炜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诬陷良善,冀图爵赏冀:

希望。

B.因缘籍没者数百家籍:

户籍。

C.玄炜亦屡有谠言谠:

正直。

D.则天不豫豫:

舒服。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崔玄炜正直有节操的一组是()(3分)

①每介然自守,都绝请谒②玄炜固陈其枉状③乃令法司正断其罪

④又请置以大辟⑤玄炜切谏,竟不纳⑥唯笃志经籍,述作为事

A.①②⑤B.①③④C.②⑤⑥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崔玄炜年少的时候就很有学行,他的叔父特别器重他。

龙朔年间,参加明经科考试中举。

后来崔玄炜补任库部员外郎。

B.崔玄炜曾上奏说,帝王所居之处是很重要的地方,希望不要让异姓出入。

不久,因参与诛杀张易之兄弟有功,升任中书令,封博陵郡公。

C.武则天末年,宋璟检举张昌宗图谋不轨,崔玄炜和时任司刑少卿的弟弟崔升主张处死张昌宗,武则天才命令法司正确审理他的罪行。

D.崔玄炜年轻时写了很多诗赋,晚年认为这不是自己的专长,于是就不再写诗赋,只是一心一意研读经籍,撰写著作。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玄炜固陈其枉状,则天乃感悟,咸以雪免。

(2)诸子弟孤贫者,多躬自抚养教授,颇为当时所称。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写真寄外

薛媛

欲下丹青笔,先拈宝镜寒。

已惊颜索寞,渐觉鬓凋残。

泪眼描将易,愁肠写出难。

恐君浑忘却,时展画图看。

注:

薛嫒是晚唐濠梁(今安徽凤阳)人南楚材妻。

楚材离家远游。

颍(今河南许昌)地长官爱楚材风采,欲以女妻之。

楚材欲允婚,命仆回濠粱取琴书等物。

“善书面,妙属文”(见《云溪友议》卷上)的薛嫒,觉察丈夫意向,对镜自画肖像,并写了上面这首诗以寄意。

8.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请概括说明。

(5分)

9.赏析颈联的写法和内涵。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寄蜉蝣于天地,。

,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赤壁赋》)

(3)蹴尔而与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汗血马

魏继新

夕阳正在西下,苍茫的暮色给无垠的沙丘涂上了一层忧郁、凝重的昏黄,晚霞正在渐渐暗淡下去,几缕破碎的云丝被烧得通红后,又仿佛随着沙漠粗糙而夹着尘沙的戈壁风吹得骤冷,云丝便变得像一块块冷却后的生铁在青黑中镶上了一层红边,使干燥的沙漠更显得荒凉而凄惨,呈现一派壮观的悲怆。

但尽管如此,空气仍然十分干燥,使人嗓子眼儿里仿佛冒得出火来,所以,在汉子的眼里,那落日依然在使人炫目地燃烧着,使他觉得连呼吸也刺激得嗓子一阵阵针扎般地疼痛。

汉子的头发已经有些灰白了,但短而粗糙的胡须却显示出他并未衰老,而恰恰是正值壮年,只不过岁月的沧桑与坎坷过早地给他的须发涂上了一层白霜。

汉子留平头,额头像石块一般坚硬,有几条刀砍斧凿般的皱纹横在其间。

他面部轮廓分明,线条执拗粗犷,眼睛凹陷,带点儿凶狠、阴沉,与他做伴的,是一匹身架不高,但却并不因风沙、干渴折磨而失去其矫捷神韵的枣红马。

那马与他一起出生入死,相依为命,好几次在他昏迷时背负着他脱离险境。

这一次,又是它,带着负伤的他日夜兼程地奔走了三天三夜,直到闯入茫茫戈壁,才摆脱了仇家的追杀。

马喷着响鼻,艰难地把腿一次次从深陷的黄沙中拔出,但尽管如此,它还是不时用劲拽着缰绳。

助不愿再骑它的主人一臂之力,但它终归还是太累了。

汉子心疼地拍了拍马背,终于找了一处背风的沙口,躺了下来,那马,便偎在他头前,用身躯替他挡风。

汉子见了,艰难地一笑,对它报以感激。

月亮升起来了,荒原变得苍白而神秘,一层忧郁的月光,镀在汉子和马身上,使他们看上去,犹如一尊正在渐渐风化的黝黑的泥塑。

汉子醒来时,如炽的烈日已高高地悬挂在荒漠之上。

他已记不得闯进戈壁有几天了,只昏昏沉沉地被同样疲乏的马艰难地拽着走。

偶尔看见被风沙掀露出的人兽的白骨。

汉子嘴唇喃喃地动着,眼前不断出现许多幻象。

他仿佛看见自己杀了杀害他全家的仇人,与弟兄们拉竿子杀富济贫的情景,也仿佛看见官家围杀了全部弟兄,还有他的媳妇玉茹,他要与官家拼命,玉茹却叫他一定要冲出去。

他冲出去了,进了戈壁,却终于因饥渴难耐晕倒了。

醒来时马正嘶鸣着,用蹄把刀踢到他面前,又躺下来,把脖子对准他的脸。

汉子一下明白了,马要他拿自己的血解渴。

汉子眼里涌出了泪水,他抱住马脖子,缓缓拿起刀,但他没有割马,而是割了自己手腕,血汩汩涌出,他把手腕对准马嘴。

马似乎也明白了,吸吮了几口,便扭过了头,汉子看见马眼里也有泪水。

他撕了条布巾,包住伤口,缓缓爬上马背,马站起来,艰难地向前走去,汉子却昏过去了。

不知过了多久,过了多少个白天和黑夜,马一阵长长的嘶鸣把他惊醒了,汉子迷迷糊糊地看见了一片绿地,而马也竭尽余力,艰难地奔跑起来,还出了汗。

汉子用手一摸,闻到异味,拿到眼前一看,那汗中,竟带着血丝……

后来,汉子便在这沙漠中的绿地安了家,放牧着马匹牛羊。

渐渐地,这儿变成了一块小小的绿洲,不少牧民也在这儿落了户。

汉子的马不仅与他终身为伴,而且也渐渐繁衍成一群。

只是,此马虽日行千里,夜行八百,但每汗必血,实非一般良驹矣。

于是,人们便呼那马为汗血马,尽心恤之,轻易不使其驰骋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运用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超乎人的想象又在情理之中,极具艺术魅力。

B.第二自然段,对汉子外貌、神态、动作的描写表明了汉子有过沧桑与坎坷的经历,性格粗犷。

C.小说采用补叙的方式介绍了汉子和汗血马进入沙漠的原因,叙述的故事曲折而又引人入胜。

D.本文中有许多细腻感人之处,如“汉子眼里涌出了泪水,他抱住马脖子,缓缓拿起刀……汉子看见马眼里也有泪水”,写出了汉子对马的感激之情。

E.小说结尾表明马终于带领主人冲出困境,有了一个美满的结局,小说的主题也得到了升华。

(2)小说开篇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分)

(3)小说中“汗血马”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请简要分析。

(6分)

(4)这篇小说讲述了“汗血马”和汉子的故事,表达了丰富的意蕴。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见解。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梦里不知身是客

清心

长长的静默,风吹叶落。

1973年3月6日,81岁的美国作家赛珍珠带着满腔遗憾和对中国无与伦比的思念与眷恋,永远闭上了双眼。

自此,她倾情热爱的第二故乡——中国,与她天各一方。

1972年5月,收到拒绝她访华的回信时,赛珍珠衰老孤独的身体如同深秋的雨布,顷刻瑟瑟成薄凉。

只是,误会也好,曲解也罢,甚至连那些常人难以接受的人身攻击,亦不能动摇她的“中国心”。

她对中国的感情如同种子发芽生根,早已渗透到骨子里。

赛珍珠一生中的前40年,除去回美国上大学的4年和读硕士学位的两年,均在中国度过。

她自小跟一位姓孔的先生学习“四书五经”,说中国话,写中国字。

童年的赛珍珠最喜欢听奶妈讲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这些口头文学,对她以后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岁那年,父亲安排她回美国读大学。

在康奈尔深造时,她主修的是英文,论文却洋洋洒洒地写了《中国与西洋》。

硕士毕业后,赛珍珠再次返回中国。

在土地贫瘠的宿州生活了三年。

其间,她接触到许多目不识丁、辛勤劳作的中国农民,亲眼目睹了他们如何在贫穷困苦以及天灾人祸中不屈不挠地挣扎和拼搏。

最可贵的是,她还尽可能深入中国民间,四处走访,跟老百姓交朋友。

因此,她对中国历史和现状的认识甚至不亚于许多中国作家。

赛珍珠写中国,纯粹是出于对中国人民的关心、同情甚至是感恩。

她曾说过:

“我早已学会了热爱中国农民,他们如此勇敢,如此勤劳,如此乐观而不依赖别人的帮助。

长久以来,我一直致力于为他们讲话。

”就这样,赛珍珠怀揣一颗赤诚之心,为了表达对中国兄弟姐妹的挚爱深情,她主动承担起“为民请命”的角色,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国文化的“发言人”。

1919年,赛珍珠与丈夫来到金陵大学任教,在学校分配的一所小洋楼的阁楼上,她面向群山,文思泉涌,几乎完成了后来为她赢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全部作品,这座洋楼现在仍然静静地立在南京大学北园的西墙根旁。

1931年,她以中国农民为题材的长篇巨作《大地》在纽约出版,引起轰动,她也在一夜之间名声大振。

1932年,《大地》荣获普利策小说奖。

1938年,她又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赛珍珠一生共创作了近百部文学著作。

接受诺贝尔文学奖时,赛珍珠在题为“中国小说”的演说中,向西方文化知名人士宣告:

“虽然我生来是美国人,但恰恰是中国小说而不是美国小说决定了我在写作上的成就。

”接着,她如数家珍地阐述了中国小说的起源与发展演变及其特征,又详细介绍了中国小说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和《红楼梦》,最后,她由衷地说:

“我想不出西方文学中有任何作品可以与它们相提并论。

另外,在创作《大地》之余,她还花费5年时间,翻译了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

虽然迄今为止已有多种国外译本,但赛珍珠翻译的《四海之内皆兄弟》无疑是最为准确、最有影响力的。

赛珍珠的文学创作不仅呈现给世界一个真实的中国,并且她亦是第一个把中国农民放在跟西方人同等地位来描述的外国作家。

这样的言论,对现在而言,似乎没什么大不了。

然而,在当时那个对东亚充满偏见的年代,却可谓石破天惊。

正如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瑞典文学院的颁奖词所言:

“赛珍珠的作品,为西方世界打开了一条路,使西方人用更深的人性和洞察力去了解一个陌生而遥远的世界。

赛珍珠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至今不衰,不仅源于她的文学成就,还在于她创立了世界首家无种族收养机构“欢迎之家”,为成千上万名儿童提供了生活保障与资助。

由于各种原因,自1934年回到美国后,赛珍珠再没踏上过中国这片令她日思夜想的故土。

虽然她被称做“大地之女”,然而她热爱的大地却不在脚下,而只能萦绕在梦里。

梦里不知身是客,读大学时,籍贯一栏她填的是“中国镇江”。

病逝后,按其遗愿,她的墓碑上没有任何称谓,只镌刻着自己手书的3个汉字:

赛珍珠。

(选自《读者)2011年18期,有删节。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即使受到误会、曲解甚至人身攻击,赛珍珠也没有动摇“中国心”,因为她认为自己的一生都属于中国。

B.赛珍珠热爱中国农民的勇敢、勤劳、乐观而不依赖别人的帮助的精神品质,因而承担起“为民请命”的角色。

C.在现在仍立在南京大学北园的西墙根旁的小洋楼的阁楼上,赛珍珠完成了赢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全部作品。

D.赛珍珠是第一个把中国农民和西方人一视同仁的外国作家。

这在当时充满偏见的时代,具有石破天惊的作用。

E.虽然赛珍珠被称为“大地之女”,但是自1934年回美国直到去世,她再也没有踏上中国这片令她魂牵梦萦的故土。

(2)赛珍珠对中国无与伦比的“倾情热爱”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简要概括。

(6分)

(3)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赛珍珠在中国生活的40年间,哪些经历为她取得的卓越文学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6分)

(4)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中说赛珍珠的作品“为西方世界打开了一条路”,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8分)

 

第Ⅱ卷表达题(表达题,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十五届北京放映推介晚会在华彬紫金剧院举行,几百名中外电影人济济一堂地重温62部精彩的国产片。

B.无论是一堂成功的科学课,还是一次有质量的科学探究,都离不开一个好的科学问题。

如何让好的问题油然而生?

关键在于老师如何创设合理的情境让这种问题得到良好的孕育和生长。

C.国内自主品牌过度在意销量,一味注重发展速度的增长而忽视技术能力、品质、品牌、客户服务及稳步成长的策略,这无异于杀鸡取卵。

D.风静波平时的喀纳斯湖似一池翡翠,随着天气的变化又更换着不同的色调,自晨至夜幻变着风采,每当烟云缭绕,雪峰、青山若隐若现,恍如隔世。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都市热报》每周一至周五出刊,在轻轨和地铁线闸口机内免费发行,其主要读者对象是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每天依赖轻轨(地铁)出行的年轻上班族。

B.在亚洲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危机期间,我国国内经济相对稳定,人民生活受影响较小,这与一些企业发挥了对市场波动的抑制效果直接相关。

C.永慧很聪明,就像她的名字“永久的智慧”,几乎所有的女红她都会:

烹饪,刺绣,织毛衣,做绢花和洋娃娃,编中国结和跳交谊舞。

D.在汽车社会的滚滚车流中,校车如此重要却又如此脆弱,无论是社会管理者、教育者,还是司机、行人,都有责任合力构筑校车安然前行的坦途。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李慎之继承的是“五四”狂飙传统,。

,。

,,,继承的是“五四”理性主义传统。

①为了鼓舞士气,指点方向

②他深感九十年代士林人格萎靡,失去批判激情

③而王元化深感八十年代学风浮躁

④只问主义,不屑问题

⑤故到九十年代提出“有学术的思想和有思想的学术”

⑥他坚持道德理想,亲身践行倡导

A.②①⑥③④⑤B.⑥①⑤③④②C.②④①⑥③⑤D.③④⑤②①⑥

16.概括下面一则消息的主要信息,不超过20字。

(5分)

本报讯(记者陈菁霞)“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订之后,经济的一体化已经有了制度的保证。

接下来,两岸交流的重点是文化和教育。

只有两岸在文化方面合作,才能解决心连心的问题。

”在目前于厦门贳笃书院举行的第二届海峡两岸国学论坛上,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副会长张铭清指出,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园,是联系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

本届论坛围绕“《诗经》研究——学术·生活·展望”主题,来自大陆和台湾2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60余名学者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当代《诗经》研究的最新成果,探索诗经学研究的新思路。

17.仿照下面的示例,以“成长”为话题,根据语境仿写两组适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示例相同。

毛毛虫在艰难中挣扎,终于破茧成蝶,那是一段刻骨铭心的成长;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自1986年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出版《风险社会》以来,他所断言的那个社会似乎正以加速度来到我们的身边。

他认为,我们生活在文明的火山上,风险威胁的潜在阶段已经接近尾声了,不可见的危险正在变得可见。

贝克这样比较过去和今天:

“阶级社会的推动力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

我饿!

风险社会的集体性格则可以用另一句话来概括:

我怕!

”2011年,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曾让我们陷于惊恐,塑化剂风波、染色馒头风波、地沟油问题等食品安全事件一波一波冲击着我们的神经,“我怕”的情绪随时都会喷涌而出。

我们如何面对这样一个“我怕”的时代呢?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哈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辽宁省实验中学

2012年高三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

1、【答案】C

【解析】C项“‘雄浑’会带给人那种直接的单纯的快感”表述错误,原文说“崇高引起的感觉和通常所说的美感很不一样。

它不是那种直接的单纯的快感,而是……”可以知道“直接的单纯的快感”是“通常所说的美感”而不是“雄浑”。

2、【答案】C

【解析】C项在解说“小说的雄浑通过宏大的创作体现出来”时所举事例错误,《创世纪》是美术作品而非小说。

3、【答案】B

【解析】A项推断前提“‘雄浑’范围虽小了点”表述混淆愿意,原文“范围是小的可怜了”意在说明仅用“文中惟庄马,诗中惟李杜”来解释“雄浑”,范围太小了,后文至少又提到了“苏辛”“屈原”“陆游”。

此外,根据第一段“艺术何以独无?

”可知崇高也可以存在于艺术领域。

C项对《约翰•克里斯多夫》雄浑的原因推断错误,作品不是“以贝多芬及贝多芬的英雄性乐曲为主要表现对象”。

D项推断逻辑错误,“只要……就……”过于绝对,原文语意是必要条件。

二、古代诗文阅读

4、【答案】B

【解析】“籍”虽有“户籍”之意,但在句中应为动词,是“登记”之意。

“籍没”是“登记并没收(家产)入官”的意思。

5、【答案】A

【解析】③句所述是武则天的行为,④句所述是崔升的行为,⑥句所述是晚年研究经籍,不能体现正直有节操。

6、【答案】C

【解析】文中崔玄暐并没有主张处死张昌宗,另外“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