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十五时期工业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746170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3.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十五时期工业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北京市十五时期工业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北京市十五时期工业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北京市十五时期工业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北京市十五时期工业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北京市十五时期工业发展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北京市十五时期工业发展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北京市十五时期工业发展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北京市十五时期工业发展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北京市十五时期工业发展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北京市十五时期工业发展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北京市十五时期工业发展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北京市十五时期工业发展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北京市十五时期工业发展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北京市十五时期工业发展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北京市十五时期工业发展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北京市十五时期工业发展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北京市十五时期工业发展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北京市十五时期工业发展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北京市十五时期工业发展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十五时期工业发展规划.docx

《北京市十五时期工业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十五时期工业发展规划.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京市十五时期工业发展规划.docx

北京市十五时期工业发展规划

2001-2005年北京工业发展规划

一、北京工业“九五”时期发展概况1

(一)经济运行态势良好1

(二)结构调整成效显著2

(三)技术进步明显加快3

(四)国企脱困取得阶段性成果3

(五)开放型经济格局正在形成4

二、北京工业发展的环境和条件5

(一)经济全球化趋势带来的挑战与机遇5

(二)宏观经济的重要转机拓展了发展空间6

(三)首都经济发展战略为北京工业指明了方向6

(四)适应资源与环境是北京工业调整的重要课题7

三、北京工业“十五”时期发展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7

(一)指导思想7

(二)发展目标8

四、北京工业“十五”时期发展要点10

(一)高新技术产业11

(二)传统产业17

(三)都市型工业24

五、北京工业“十五”时期发展主要措施26

(一)调整所有制结构,改革产权制度26

(二)健全技术创新体系26

(三)形成全方位的开放体系27

(四)建立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新机制28

(五)培育一批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28

(六)强化企业基础管理28

(七)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29

(八)着力营造有利于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环境29

附件一北京工业各行业工业总产值发展目标

附件二建设10个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概要)

附件三实施10项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工程(概要)

附件四“十五”时期北京工业投资动态项目库(第一批)

新世纪初的5到10年,我国将进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发展阶段。

按照北京要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北京工业要紧紧围绕“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发展首都经济,构建新的产业群体。

到2005年,北京工业要基本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总量翻番,为把北京建设成为全国知识经济发展基地提供重要的经济、技术和产业基础。

为此,特制定本规划。

一、北京工业“九五”时期发展概况

(一)经济运行态势良好

“九五”期间,北京工业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全市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总产值(不变价)从“八五”末期的1174.4亿元,增至2000年的2286.6亿元,增长了94.7%,实现年均递增14.3%。

工业增加值从“八五”末期的459.2亿元增至2000年的737亿元,增长了60.5%,实现年均递增9.9%,五年累计实现增加值3126.8亿元,比“八五”时期增长74.5%(现价)。

工业产品产销率从“九五”初期的98.4%,到2000年的98.5%,五年期间始终保持在一个较好的水平。

“九五”期间,北京工业主要经济收益指标显著提高。

全市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实现利润从“八五”末期的85.3亿元,增至2000年的110.8亿元,增长29.9%,实现年均递增5.4%;实现利税从“八五”末期的193亿元增至2000年的232.7亿元,增长20.6%,实现年均递增3.8%。

“九五”期间,北京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三分之一,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二)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工作稳步推进。

截止到2000年底,全市地方58户工业骨干企业累计完成改制49户,改制面达到84.5%,其中81.6%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市属国有大中型企业113户完成改制,改制面达40.5%;一批企业成功上市,累计从资本市场实现融资264.1亿元;中小企业改制工作成果明显,近两年共完成2417户企业改制工作;市属企业179户划转区县管理,其中92户完成改制工作。

改制工作促进了企业所有制结构调整和经营机制的转换,初步形成了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格局。

产业与产品结构调整力度加大。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增长,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并逐步成为北京工业的主导产业,2000年实现增加值213.5亿元,占全市工业的比重由1995年的15.7%增加到28.9%,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95年的5.7%增加到8.6%,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60%左右,成为北京工业新的增长点。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成为工业的第一支柱产业,成为拉动全市工业增长的主要力量。

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步伐加快,并努力探索与高新技术产业的融合,重化工业比重有所下降。

都市工业稳中有进,发展势头良好。

发展了一批优势产品,全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技术水平及市场占有率在同类产品中居全国前三名的产品达到了近百种。

工业布局调整有序进行。

通过贯彻《北京工业布局调整规划》和《北京市工业污染扰民企业搬迁实施办法》,五年来共实施搬迁项目59项,转让占地面积171.8万平方米,协议转让总金额95.6亿元。

污染扰民企业治理搬迁力度进一步加大,提前实现工业污染源全部达标排放。

(三)技术进步明显加快

通过实施“科技兴企、技术创新工程”和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有效地推动了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进程。

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和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新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取得了新成绩;产学研工程由单纯的技术合作发展到以项目为基础的全面合作;技术中心的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到2000年底,已认定国家级技术中心19家,市级技术中心30家,为推动企业技术进步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技术改造投资力度逐步加大,五年共完成工业技改投资299.4亿元。

通过实施“双加”工程、“双高一优”工程和国债技术改造工程,如联想微机、东方冠捷、燕化乙烯改造、首钢环保改造、琉璃河水泥厂水泥生产线改造、北新建材矿棉吸音板及塑料管材生产线改造、燕京啤酒集团扩产改造等技改工程,有力地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市重点工业企业生产技术和装备已达到或接近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国际水平。

(四)国企脱困取得阶段性成果

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初步摆脱困境。

到2000年底,列入全市静态考核目标的114户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中已有92户扭亏脱困或销号,扭亏面达到80.7%。

列入全市动态考核目标的400户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亏损面下降到20%以下。

债转股工作进展顺利,17户企业已全部完成债转股签约,转股金额达168.4亿元,转股后平均资产负债率从77.3%降至38%。

劣势企业的淘汰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大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企业平稳退出了市场竞争。

1996年至2000年底,全市共实施企业兼并、破产项目325项,其中兼(合)并127项,破产198项,涉及企业资产总额约150亿元、负债总额约170亿元,核销银行呆坏帐准备金约75亿元。

在325户兼并破产项目中,国有大中型企业有71户,占21.8%。

减员增效成绩显著。

1998年以来,市属企业共减员分流35.43万人;全市工业劳产率从97年不足3万元,到2000年实现翻番。

(五)开放型经济格局正在形成

工业利用外资质量明显提高。

“九五”期间共批准工业外商投资企业2097户,协议投资总额65.4亿美元,协议外资额50.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额39.0亿美元。

投资向电子通讯、新医药、新材料等行业集中,投资金额占全部投资额的比重已由“八五”期间的31.9%增加到“九五”期间的48.1%。

跨国公司在京设立地区总部明显增加,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已有150家在京落户。

工业出口大幅度增长。

2000年全市工业直接出口额完成31.0亿美元,比“八五”末期增长131%。

工业直接出口占全市出口的比重也由52.5%增加到68.9%。

2000年工业完成出口产值310.1亿元,比1995年增长近一倍,工业出口在全市出口中的主力军作用日益显著。

按照发展首都经济的要求,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北京工业在发展中仍存在着明显差距,主要表现在:

产业产品结构与首都功能和市场需求的要求不相适应,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不高;部分国有企业经营机制不活,发展活力不强;首都比较优势尚未充分发挥,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技术创新体系和人才开发机制尚不完善;市区内工业布局、资源配置和产业梯度发展不尽合理等等。

这些问题需要在“十五”时期加以解决。

二、北京工业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一)经济全球化趋势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和我国即将加入WTO,使我们面临挑战与机遇。

由于我国生产技术与管理水平同发达国家存在差距,加入WTO后,随着关税的降低和非关税壁垒的削减,将对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在经受挑战的同时,北京工业更是面临历史性的机遇。

首先,有利于实现国际资源优化配置,使北京工业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北京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其次,有利于具备比较优势的行业扩大出口,参与国际大循环,获得新的发展机遇;第三,与国际经济全面接轨,有利于拓宽外商投资渠道,从而促进开放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宏观经济的重要转机拓展了发展空间

“九五”后期,宏观经济发展出现重要转机,投资、消费和出口明显增加,进入新一轮的增长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必须看到,一方面,长期商品短缺的局面根本改变,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当前存在某些产品和生产力明显过剩;另一方面,高技术含量、高质量的产品仍不能满足需求,增加品种、改善质量、节能降耗、防治污染、提高效益和替代进口仍是当前产业产品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

因此,宏观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为北京工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首都经济发展战略为北京工业指明了方向

“九五”时期是确立首都经济发展战略并取得重大突破的重要时期。

实践表明,发展北京工业必须坚持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以发展首都经济为目标,同时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通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支持信息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十五”时期,继续实施首都经济发展战略,为建设全国知识经济基地提供重要的经济、技术和产业基础,是北京工业的发展方向。

北京具有得天独厚的科技、人才、智力和信息资源优势,是全国科技人员和智力资源最密集的地区。

高科技产业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不仅具备国内优势,也引起世界的关注。

而北京工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基础雄厚,人才与技术密集,在全国位居前列。

因此,北京不但可以建设成为全国的知识经济发展基地,而且具备相对坚实的由传统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化的有利条件。

(四)适应资源与环境是北京工业调整的重要课题

北京自然资源匮乏,尤其是严重缺水,能源短缺,基本上依赖于从外埠调入。

北京是首都,其城市性质和功能定位,要求把北京建成现代化清洁优美的城市。

因此,耗能高、污染重、占地多的传统大工业格局必须迅速加以改变,必须优先考虑发展节水、节能和节约资源型工业及产品,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三、北京工业“十五”时期发展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五”时期,北京工业将围绕发展首都经济的总体目标,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适应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适应首都资源与环境的客观要求。

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及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加快企业制度创新和机制转换的步伐,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步伐。

以大企业、大集团为依托,以重点项目为支撑,全面推进“双十工程”,重构北京工业新的产业群体。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在发展中完成调整,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全面提高北京工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

基本完成以产业升级、产品优化、装备更新、工艺先进和布局合理为标志的工业结构调整。

为北京率先在全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发展目标

1.总量发展目标

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

到200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555亿元,年均递增率达到13.4%,实现“十五”末期工业总产值翻一番。

2005年,工业增加值达到1340亿元左右,年均递增率达到12.7%,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36%左右。

2.结构优化目标

加速工业产业结构调整。

到2005年,将建设成高新技术产业更强、传统产业更优、都市工业更发达、具有首都特色的北京工业产业新格局。

三大产业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从2000年的28.9%、53.1%、18%调整到2005年的40%、40%、20%。

调整并完善所有制结构。

到2005年,全市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要完成多元化的公司制改造,基本建立起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积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充满活力的所有制结构新格局;人均劳产率达到10万元以上;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达到和超过100亿元的特大型企业、企业集团,以及年销售收入达到和超过50亿元的大型企业、企业集团。

加快工业布局调整的步伐。

到2005年,初步形成合理有序、层次分明的新布局。

四环路以内为工业营销、研发机构及无污染的都市型工业和对外交往的窗口;四环路沿线为高新技术产业带;郊区县为产业定位分明的现代加工制造业基地和原材料工业基地。

要重点实施市中心区及周边地区总占地613万平方米134户企业的搬迁工作,使四环路内工业企业占地总面积由目前占该区域的8.74%降至7%,基本解决规划市中心区内工业企业的污染扰民问题。

3.技术进步目标

“十五”期间,重点建设10个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年均增长率达到20%以上,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重点实施10项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工程,到2005年,北京工业的技术和装备总体达到国际20世纪90年代末的先进水平,重点行业龙头企业达到同期国际水平,关键新产品、新工艺研发设备和主要生产线设备接近国际先进水平;重点企业完成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新产品产值率达到30%;形成100个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高、服务质量好的名牌产品,其中有10个以上要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名牌;工业万元产值能耗下降到1吨标准煤,水耗下降到15立方米,水的复用率达到90%,工业污染物的排放要全部达到国家标准。

4.发展开放型经济目标

“十五”时期,外商投资企业规划协议投资总额80-100亿美元,其中协议外资额50至60亿美元;力争新建立15-20户境外企业;工业出口额占全市出口比重达到70%以上,实现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5.工业投入目标

“十五”时期继续加大工业投融资力度,计划完成2000亿元。

四、北京工业“十五”时期发展要点

“十五”期间,通过加速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性转变,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全面增强北京工业的整体竞争力。

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全力推进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与新医药、新材料、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等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进程,继续保持首都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全国领先的地位,着力开发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高新技术产品,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加大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工业的力度;进一步发展为提升城市功能提供现代化服务和创造就业机会的都市型工业;通过建设中关村软件产业基地、北方微电子产业基地、酒仙桥·亦庄电子及通信产品基地、计算机及网络产品产业基地、西三旗纳米材料产业基地、光机电一体化产业基地、生物芯片及新医药产业基地、燃料电池产业基地、高清晰度数字电视产业基地和液晶显示器产业基地等10个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实施首钢重组改造、燕化百万吨乙烯扩建改造、新型吉普及环保汽车开发改造、电厂燃料及燃烧系统清洁化改造、机床数控化改造、包装印刷升级改造、节能环保型家电改造、建材功能化改造、无害化环保设备改造、精细化工产业化改造等10项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的重点工程,全面提升北京工业的整体素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支持信息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行业发展规划要点如下:

(一)高新技术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将从1999年的610.8亿元,发展到2005年的1920亿元,实现年均递增21%。

1.电子信息

“十五”期间,北京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速度将达到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2至3倍。

到2005年,工业总产值将达到1360亿元,实现年平均递增21%,成为北京工业的第一支柱产业。

在继续发展计算机、现代通信等优势产品的同时,集成电路、软件、新型元器件、数字视听产品以及由微电子产业拉动的下游系列电子产品也将成为北京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主导产品。

“十五”时期,重点建设以下6个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1)建设北方微电子产业基地

北方微电子基地由集成电路工艺技术研发中心、集成电路设计公司、集成电路设备材料研制生产中心和集成电路生产基地组成。

“十五”期间建设5-8条8英寸0.25微米以上水平的生产线,建立国内研发设计水平最高、生产能力最强的微电子研发生产基地。

掌握芯片开发、设计、生产、封装、检测技术,掌握0.25微米IC规模生产技术。

重点开发存储器集成电路、工业线性集成电路和专用集成电路。

到200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00亿元以上。

(2)建设中关村软件产业基地

“十五”期间,中关村软件产业基地将建成国际知名的软件开发及生产基地、国内最大的软件出口基地和面向全国的系统集成产业基地。

将以市场为导向,以系统软件为基础,以支撑软件为工具,大力发展应用软件。

重点开发与生产汉化系统软件、中文平台软件、商用管理软件、网络与多媒体软件、可视化软件、教育软件、电子商务软件、多文种翻译软件、中文输入与识别软件、辅助设计软件、娱乐软件。

已经启动和准备新启动并将在“十五”期间完成的产业带动型大项目共13项,总投资36亿元,项目建成后,实现年销售收入34亿元。

到2005年,北京软件业将实现年销售额300亿元,年出口销售额10亿美元。

(3)建设酒仙桥·亦庄电子及通信产品基地

“十五”期间,重点发展现代通信产品,数字视听产品,计算机、软件和显示器,新型电子元器件,形成有规模、有竞争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群。

到2005年,基地内工业总产值将达到700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过550亿元,占总产值的80%以上,利税100亿元,出口创汇15亿美元。

(4)建设液晶显示器产业基地

“十五”期间,将结合国内外与北京现有的技术与产业优势,建设液晶显示器产业基地,使液晶显示相关产品成为北京电子信息业的主导产品之一,并占有国内70%以上市场份额。

基地的核心企业_北京东方电子集团与国外合作,拟投资50亿元生产笔记本电脑使用的液晶显示器。

到2003年,实现年产笔记本电脑液晶显示屏115万只,年产值60亿元。

(5)建设数字高清晰度电视产业基地

“十五”期间,北京数字高清晰度电视研发和产业化进程将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并将继续积极参与国家数字电视技术体系和相关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

2000-2005年,基地拟启动并建成产业化项目23项,总投资35亿元,项目建成后,新增销售收入100亿元。

其中,科技项目8项,总投资10亿元,达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3亿元。

(6)建设计算机及网络产品基地

计算机及网络产品基地将以中关村为中心,有重点地实施技术跨越战略,选择高性能计算机和高档计算机产品设计与生产、网络系统集成和高速数据传输网等核心技术,集中力量进行攻关,提高计算机和网络的应用程度,并进一步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为使首都信息化走在全国的前列打下坚实的基础。

“十五”期间,北京在计算机及网络产品领域将继续保持在全国的领先地位,产品市场占有率将进一步提高。

2.光机电一体化

“十五”期间,要发挥北京机、电、仪等行业的存量优势,通过融合与创新,重点开发和应用数控加工、精密成型、智能制造、自动化控制、激光加工、快速成型和表面处理等关键技术,提高设备的数控化和光机电一体化水平。

通过扩大先进制造技术等新兴产业的规模,促进先进制造技术在机床、微机电产品、电力、仪器仪表、印刷等传统产业中的应用水平,优先发展光电子产品系列、先进印刷机械、数控机床、液压与气动产品系列、CIMS柔性加工系统、激光加工设备、医学影像装备、智能化仪器仪表和医疗设备、先进检测设备等产品,使光机电一体化主导产品达到九十年代中期国际水平。

“十五”期间,将建设光机电一体化产业基地,构建光机电一体化发展的软、硬件环境,为核心产品群和相关关键支撑技术群提供协调发展服务,为进入基地的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服务。

到2005年,基地内核心主导产品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其中的50%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60%,在基地内的大型骨干企业中将有30%的企业成为市场引导型企业,70%成为市场需求型企业。

到2005年,光机电一体化行业将实现年工业总产值240亿元,年平均递增20.8%,使这一新兴行业成为首都经济发展新的重要支柱产业。

3.生物工程与新医药

充分发挥北京生物工程与新医药领域的科研优势。

“十五”期间,重点开发酶工程、基因重组、细胞融合、动植物细胞培养、生物反应器与生化工程、基因治疗等关键技术,以推动北京生物工程与新医药业的全面发展。

“十五”期间将重点建设生物芯片及新医药产业基地,形成“一城、一谷、两园”,即北大生物城、亦庄药谷、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和京西生物医药及医疗设备科技园。

重点实施生物芯片、甲肝疫苗、盐酸纳曲酮、青蒿素、医用加速器、人血液代用品等产业化项目。

培育一批知名企业和名牌产品。

到2005年,北京生物工程与新医药产业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55亿元,年平均递增18%,使生物工程及新医药产业逐步发展成为北京高新技术支柱产业之一。

4.新材料

积极培育北京新材料产业多元化、多格局的创新体系及应用体系,实行传统材料产业调整与新材料产业发展相互融合渗透的原则,巩固北京已有的新材料产业优势。

重点发展高纯度提取、高性能的合金制造、金属特种加工、复合工艺、纳米技术、稀土应用、表面处理技术、材料设计技术等重点技术;重点开发燃料电池及相关材料、镍氢电池及相关材料、锂离子电池及相关材料、新型人工晶体和全固态激光器、LED外延芯片材料、砷化锰新型半导体材料、稀土磁性材料、金刚石薄膜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功能陶瓷材料、轿车用新材料、纳米粉体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产品,以推动北京新材料行业的发展。

“十五”期间,重点建设西三旗纳米材料产业基地和燃料电池产业基地。

(1)西三旗纳米材料产业基地

发挥中科院、清华、北大等一批科研院所和高校在该领域的科研优势,调动北京现有企业的存量资源,重点完成纳米磁性材料、纳米氮化镓晶体、纳米金刚石、碳纳米材料、纳米纺织材料及纳米生物医用材料等产品的相关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工程;重点实施年产500吨纳米改性颜料、年产500吨纳米改性粘胶带和年产2万吨纳米改性涂料生产线的纳米技术应用项目。

到2005年,在纳米技术应用领域,北京建材集团建成年产纳米改性颜料500吨、年产纳米改性粘胶带500吨、年产纳米涂料2万吨生产线各一条;北新建材集团组建纳米港,开展纳米技术应用研究和相关产品的生产。

(2)燃料电池产业基地

“十五”期间,将依托首都有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开发生产型企业,建设燃料电池产业基地。

建设原则是“协调发展、优势各异、就地布局”。

前期的主导产品是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汽车用电池、手机用微型电池),随着技术的进步,再逐步开展其它种类燃料电池的开发,与此同时,根据主导产品的开发进程还将逐步深化催化剂、储氢材料、质子交换膜材料的国产化及膜电极等基础材料的研究。

到2005年,基地将投资约5亿元,建成一条年产1MKW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发动机生产线和一条年产1000万块微型(手机)燃料电池生产线。

达产后,年产值30亿元。

到2005年,新材料行业将实现年工业总产值75亿元,年平均递增20%,产品总体水平达到国际90年代初水平,50%以上成为国内名牌产品。

5.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

“十五”期间,将以扶植和培育一批已具备一定实力的环保企业发展为切入点,加速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全面合作、合资。

以密云同方、通州桑德及昌平绿创、北工集团为主体,重点发展水处理、大气污染控制、城市垃圾与固体废物处理以及噪声污染防治等系列环保设备,进一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应用水平。

“十五”期间,重点实施无害化环保设备改造工程,扶植和培育一批已具备一定实力的环保企业,建立一流的环保产业研发生产基地。

同时提高再生资源和“三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