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一中汝州实验中学七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747548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74.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郑州一中汝州实验中学七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河南省郑州一中汝州实验中学七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河南省郑州一中汝州实验中学七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河南省郑州一中汝州实验中学七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河南省郑州一中汝州实验中学七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河南省郑州一中汝州实验中学七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河南省郑州一中汝州实验中学七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河南省郑州一中汝州实验中学七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河南省郑州一中汝州实验中学七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河南省郑州一中汝州实验中学七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河南省郑州一中汝州实验中学七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河南省郑州一中汝州实验中学七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河南省郑州一中汝州实验中学七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河南省郑州一中汝州实验中学七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河南省郑州一中汝州实验中学七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河南省郑州一中汝州实验中学七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河南省郑州一中汝州实验中学七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河南省郑州一中汝州实验中学七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郑州一中汝州实验中学七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河南省郑州一中汝州实验中学七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郑州一中汝州实验中学七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南省郑州一中汝州实验中学七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河南省郑州一中汝州实验中学七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郑州一中汝州实验中学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七年级语文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殉职(xún)溜达(liū)逾越(yú)峰峦(luán)

B.慷慨(kǎi)狭隘(ài)滑稽(jī)纯粹(cèi)

C.热忱(chén)坍塌(tān)蜿蜒(wān)恍惚(hū)

D.鄙薄(bó)禁锢(ɡù)挪动(nā)寻觅(mì)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在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该种题型。

A项应为殉职(xùn);B项应为纯粹(cuì);D项应为挪动(nuó)。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为()

A.怪诞小凫栅栏神采奕奕

B.障碍模样例行疯疯癫癫

C.绦带余晖俯冲大相径庭

D.草坪暮蔼吹拂无所顾忌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

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

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D项的书写有误,正确的应为“暮霭”。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5月12日,制片人方励跪求增加电影《百鸟朝凤》排片档期,此举引起轩然大波。

B.大型纪录片《大国工匠》呈现了工人师傅对技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执着追求。

C.气势恢宏的胜利日阅兵仪式,让屏幕前的师生看得热血发沸腾,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D.我市因经济建设成效好而获得国务院点赞,这骇人听闻的消息令全市人民欢欣鼓舞。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试题分析:

判断成语使用是否恰当,不仅要知道其含义,还要了解其用法和情感色彩,要根据语境从这三个方面判断正误。

D句中“骇人听闻”是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使人听了非常吃惊,不符合语意。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成语(包括熟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4.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狼》——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清代文学家——《聊斋志异》。

B.《植树的牧羊人》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通过一个孤独的牧羊人的故事,赞美了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精神。

C.《纪念白求恩》一文先叙后议,叙得简明扼要,议得精辟恳切,为议而叙,论从叙出,二者有机结合。

D.《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

【答案】C

【解析】“文学常识”的考查旨在开阔学生的文学视野,加深对那些在社会上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作品的了解。

它主要考查:

(1)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

(2)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与代表作;(3)识记文学体裁常识。

C项有误,《纪念白求恩》采用的应该是夹叙夹议的写法。

5.给下列句子排序最合理的一项是()

①因为尘埃和水汽的结合可以变成云滴,成片的云滴就组成了厚厚的云层。

②温度太高,不但人类无法忍受,就是地球上的其他生命也会被“烤干”。

③有了尘埃,就使得近地面的低空多了一层保护膜。

④没有尘埃,地球表面将会热得不得了。

⑤云层具有“反光镜”的作用,可以将照在其上的一部分太阳辐射反射回宇宙空间,从而有效地削弱了太阳的威势。

A.④③②①⑤B.④⑤②③①C.④②③①⑤D.③④②①⑤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分析句子间在内容上的关联性,首先发现③④两句一正一反,应该连贯出现;接着深入分析,发现④②句关联紧密,④句末说“热得不得了”,②句紧接着解释“温度太高”如何;另外③①句也是如此,第③句末说“多了一层保护膜”,第①句紧接着解释“保护膜”的问题;再分析剩余的第⑤句,发现该句具有总括上文的作用,它对④③引领的部分做了总结。

综上看,整体排序为④②/③①/⑤,结构关系为“分/分/总”。

6.古诗词默写。

(1)《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借梦境抒发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潼关》中能让人强烈感受到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秋词》中作者直接推出证据,引出豪迈诗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顾野有麦场,__________,__________。

(《狼》)

(5)__________,__________,忍顾鹊桥归路。

(《鹊桥仙》)

【答案】

(1).

(1)夜阑卧听风吹雨

(2).铁马冰河入梦来(3).

(2)河流大野犹嫌束(4).山入潼关不解平(5).(3)晴空一鹤排云上(6).便引诗情到碧霄(7).(4)场主积薪其中(8).苫蔽成丘(9).(5)柔情似水(10).佳期如梦

【解析】此类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

古诗文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

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

“阑”“潼”“霄”“苫”是此题中的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字形。

7.名著导读。

(1)《西游记》的作者是_____,字_____,号_____,_____代人。

(2)白龙马原是_____之三太子小龙马,因违逆父命被囚鹰愁涧,后化作白马驮负唐僧取经,被封为_____。

后在化龙池中得以复原身,盘绕在大雷音寺的擎天华表柱。

【答案】

(1).

(1)吴承恩

(2).汝中(3).射阳山人(4).明(5).

(2)西海龙宫(6).八部天龙广力菩萨

【解析】这是一道名著阅读试题。

(1)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文学常识的把握。

名著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作者是明朝的吴承恩。

(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辨析名著故事情节的能力。

掌握名著中的重要故事情节是应考的基本策略,还要在平时与同学交流时,多关注名著中易记错的故事情节,只要认真、仔细识记,就不会出错。

长期坚持下去,对名著情节的辨析能力一定会提高。

白龙马,名著小说《西游记》中的重要角色。

本是西海龙王三太子,因纵火烧毁玉帝赏赐的明珠而被西海龙王上天告忤逆,要被斩首。

后因南海观世菩萨出面才免于死罪,被贬到蛇盘山鹰愁涧等待唐僧取经。

点睛:

此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和理解。

用心读《课程标准》推荐的名著,了解关键情节,经典片段和名言警句,才能轻松应对试题。

8.综合性学习。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①中央电视台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播出后好评不断,如一股清风唤醒了大众对朗读的情感。

《朗读者》节目每一期都有一个主题词,如节目第一期的主题词是“遇见”,其中一段开场白是这样的:

“其实,世间一切,都是遇见。

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见冬,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而人遇见人,就有了生命。

材料二:

《朗读者》节目将文字、声音和情感巧妙地联系在一起,让观众感受到文字、声音以及情感之美。

有研究表明,大声朗读需要集中精力,大脑处于“排空”状态,有利于记忆;大声朗读会使脑神经处于于极度兴奋状态,有利于思考;②大声朗读还有利于再现文章的“诗性美”。

材料三:

当我们被另一档热播的文化情感类节目《见字如面》中的信件感动得眼角湿润时,有没有想过,③在信息化时代,习惯了在键盘上“敲字如飞”,还能不能写出几个像样的字代表我们的“面”呢?

现在,我们也许已懒得动笔写字了;也许提起笔来,不是忘了字就是写了错别字;也许即便写出来,字体也实在有碍观瞻。

材料四:

著名教育家于漪老师说过:

“学语文就是学写字。

”我们总结说“字如其人”“见字如面”,写得一手好字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机遇。

④练字如修面,可以增强一个人的内在气质。

(1)探究以上材料,说说你的发现。

(回答不超过30个字)

(2)如果《朗读者》下一期的主题词是“碰撞”,请你围绕它写一段开场白,表达形象生动,句式大体匀齐即可。

(3)以上材料中四个划线的句子有两句存在语病,请指出序号并加以改正。

【答案】

(1)一些文化情感类节目,引发我们对朗读与书写重要性的重视。

(2)很多时候,自然、人生都少不了碰撞。

就像浪与礁的碰撞,激扬声势;刀与石的碰撞,磨砺锋刃;思想与情感的碰撞,丰盈灵魂;理想与信念的碰撞,铸就人生。

(3)第③句,在“习惯”或“还”前面加“我们”(或“大家”“人们”等),或在“敲字如飞”后加“的我们”;第④句,将“增强”改为“提升”(或“改善”“完善”等)。

【解析】

(1)本题考查梳理信息概括能力。

仔细阅读四则材料,了解中心内容,或从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或从所讲的道理方面来概括内容。

关键是找准主语:

一些文化情感类节目。

(2)注意活动主持人开场白的特点,要点明活动主题“碰撞”,简述碰撞的好处,激燃大家的热情,积极参与。

注意要用排比句式。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郑振铎《猫》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它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多。

我很愤怒,叫道:

“一定是猫,一定是猫!

”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

“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

它常常对着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妈要小心了。

张妈!

你为什么不小心?

……

隔了几天,李妈在楼下叫道:

“猫,猫!

又来吃鸟了。

”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跳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

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

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

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至此,我家永不养猫。

9.梳理选文中“我”情感的变化过程,完成下列填空。

_____→_____→无奈→_____

10.选段最后一句“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11.第三只猫的遭遇留给我们哪些启示?

说说看法。

【答案】9.

(1).愤怒

(2).后悔(3).难过

10.一个“永不”显示了作者态度的坚决,表达了作者的负罪感久久不能消除,见了猫就会触发灵魂的伤痛,永远愧对这一类生命,放在文章最后,既呼应了开头,又开拓了文意,也是全文的总结。

11.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实;对人对事不能心存偏见私心,要宽容仁爱,要同情弱小者。

【解析】

9.本题考查学生对阅读作品掌握情节线索和对人物情感理解的能力。

解答此类问题,首先仔细阅读文章,熟悉全文的情节,最好把故事情节分出几个片断,看每一片断中人物的表现及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注意尽量用原句原词回答。

从“我很愤怒”“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可以提炼出问题的答案。

10.本题是对段落作用的考查,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

这句话在内容上是对全文的总结。

“我”目睹了前两只猫的不幸后,又亲自制造了第三只猫的悲剧,深感负疚,为了不再看到这样的悲剧重演下去,“自此,我家永不养猫”;同时,这句话与文章的开头遥相呼应,在结构上形成了首尾呼应的特点。

点睛:

段落的作用通常包括结构和内容两部分:

结构作用一般有过渡、引起下文、总结上文、为下文做辅垫、首尾呼应、点题等;内容作用一般是点明中心、深化中心、便于抒发某种情感、奠定全文感情基调等。

11.本题考查结合文章内容谈自己的理解。

这类自主探究的题目,是中考的主流题型,具有较大的开放性。

做这类试题,一方面要结合全文内容,另一方面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自己的真实感受。

第三只猫的死,与“我”武断、粗暴有关,它让“我”良心发现,感到内疚和悔恨。

所以应该从做事不能主观臆断入笔来进行回答。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对一只蝴蝶的关怀

李汉荣

①初夏的一个上午,我去河边散步,看见河湾的岸边一个小男孩和小女孩神情紧张专注,好像在讨论一件重要的事情。

我轻轻走近他们,才看见他们正在营救一只在水面上盘旋挣扎着的花蝴蝶。

那蝴蝶也许翅膀受伤了,跌入水中又使翅膀过于沉重而无法飞行。

小男孩将一枝柳条伸向水面,但柳条太短,小女孩又折了一枝柳条,解下自己的红头绳将两根柳条接起来,终于够着那只蝴蝶了,然而它仍然不配合,不知道赶快爬上这小小“生命线”。

小女孩急忙摘下头上的蝴蝶形发卡,系在柳条的一端,让小男孩投向水面的蝴蝶附近,示意它:

这是你的同伴来搭救你了,你不认识我们,你总该认识你的同伴吧。

果然,那弱小的蝴蝶扇动几下翅膀,缓缓地挨近这一只“蝴蝶”,缓缓地爬上这只“蝴蝶”结实的翅膀,小男孩慢慢地将柳条移向岸边,蝴蝶终于上岸了,两个孩子快乐得又说又笑起来。

②我以为事情到此结束了,然而,两个孩子又商量起了这只蝴蝶今后的生活。

他们小心地把蝴蝶放在阳光下的草地上正开放着的一丛野蔷薇花上,让它一边晒太阳,一边汲取花蜜。

但是,他们仍觉得这种安排不到家,他们担心贪嘴的鸟啄食了这需要安静疗养的可怜蝴蝶,就采了几片树叶搭起一个简易的绿色“避难所”,将蝴蝶护在里面。

他们相信,待它安静休息一些时候,伤口愈合,体力恢复,它就能重新飞舞在春天的原野上。

③今天上午我本来是不准备出门的,想待在家里读书或写作。

不知道什么原因我还是出门了。

多亏我走出了门,在书本之外,我读到了春天最纯洁、最生动的情节。

在我小小的文字之外、在生硬的键盘之外,两个孩子和那只蝴蝶、那片水湾,组合成真正满含温情和诗意的意象。

在我的思路之外,孩子们的思路才真正通向春天深处,通向万物深处,通向心灵深处。

④在回家的路上,我想了许多。

首先我觉得我的善心比孩子们淡漠得多也少得多,或许我更关心的是自己的生存、利益、脸面、尊严,而对其他生命和生灵的生存处境及他(它)们所受到的伤害,并不是太关心,即使关心,也不是感同身受和倾力相助,即使关心了,也并非完全不求回报。

总之,我觉得,仅就善良、纯洁这些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而言,我们不是与日俱增,而是与日俱减。

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人性中的“水土流失”也会逐渐加剧,而流失的,恰恰是善良、纯洁这些人性的好水土,内心的河流渐渐变得混浊,泥沙俱下。

细想来,这是多么可惜的事情。

人性的好水土流失了,纯真情怀少了,实用理性多了,率真少了,算计多了,在这一多一少的增减过程里,人们的情感和心灵,就渐渐出现轻度或重度的“荒漠化”了。

由这样荒漠化的人组成的人群和社会,岂不是大沙漠?

那时不时呼啸着扑面而来、飞沙走石、遮天蔽日的,莫不是人性和人心的沙尘暴?

⑤那两个可爱的孩子,他们是这个早晨的天使。

他们对一只蝴蝶的同情、对事物的爱,是真正出自善良的天性和纯洁的内心。

除了爱,他们没有别的动机,爱在爱中满足了。

不求回报的爱,才是大爱、真爱。

不求回报的爱,也许才会获得事物本身乃至整个大自然更丰厚的回报。

(选自《读者》,有删改)

12.文章中小男孩和小女孩对一只蝴蝶的关怀体现在三件事上,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13.文章第①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有什么作用?

14.文章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有什么作用?

15.文章第④段结尾处加点的两个词语“大沙漠”“沙尘暴”的含义各是什么?

请列举一个日常生活中体现“人性和人心的沙尘暴”的事例。

16.读了这篇文章后,小男孩和小女孩对一只蝴蝶的关怀,以及这件事带给作者的深思等内容,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答案】12.

(1).用柳条营救花蝴蝶

(2).帮助蝴蝶晒太阳、汲取花蜜(3).搭建“避难所”保护蝴蝶

13.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表现了小男孩和小女孩的机智、善良、纯真。

14.议论;赞美了小男孩和小女孩的善良与纯真,揭露了美好的人性日益流失的社会现状,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15.“大沙漠”指的是丧失美好人性,自私、冷漠的人群和社会;“沙尘暴”指的是人们丧失美好人性,自私、冷漠的行为。

(意思相近即可)事例:

如公交车上没有人给老人、孕妇让座;老人摔倒在地无人搀扶……

16.示例:

关爱弱小的生命,爱护生存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多一点关爱,少一点淡漠,多一点善良,少一点算计。

【解析】

12.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文章第一段中记叙小男孩、小女孩用柳条营救花蝴蝶;第二段前半部分记叙孩子们帮助蝴蝶晒太阳、汲取花蜜;后半部分记叙孩子们搭建“避难所”保护蝴蝶。

注意概括时结合原文,语言要简洁,语句要通顺。

13.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刻画人物方法及作用的能力。

这一段话运用了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表现了小男孩和小女孩的机智、善良、纯真。

对文章人物形象的把握。

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学生要把握关键情节,注意标志性词语,尽量利用文本中的信息。

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来作答。

第四段是作者的思考,属于议论;通过作者的思考,赞美了小男孩和小女孩的善良与纯真,揭露了美好的人性日益流失的社会现状,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15.本题考查理解文中词语含义的能力。

根据句子词语所在的语境“人们的情感和心灵,就渐渐出现轻度或重度的“荒漠化”了。

由这样荒漠化的人组成的人群和社会,岂不是大沙漠?

那时不时呼啸着扑面而来、飞沙走石、遮天蔽日的,莫不是人性和人心的沙尘暴?

”可知“大沙漠”指的是丧失美好人性,自私、冷漠的人群和社会;“沙尘暴”指的是人们丧失美好人性,自私、冷漠的行为。

事例:

如,公交车上没有人给老人、孕妇让座;老人摔倒在地无人搀扶……

点睛:

赏析句子可以从内容和修辞手法两个方面进行,还要写出表达的情感。

常见的方法如:

1结合修辞手法,品出生动美。

首先要记住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对比、反问),并结合修辞特点和表达效果来赏析。

2抓住关键词语,品出精妙美。

关键词语一般指勾住自己眼睛的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往往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三、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7.解释下列句中的词。

(1)非淡泊无以明志明:

______

(2)淫慢则不能励精慢:

______励:

______

(3)险躁则不能治性险:

______治:

______

18.用“/”划分朗读停顿。

(只标一处)

非宁静无以致远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20.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展开论述的?

表达本文中心的句子是什么?

21.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答案】17.

(1).

(1)明确,坚定

(2).

(2)懈怠(3).振奋(4).(3)轻薄(5).修养

18.非宁静/无以致远

19.

(1)不内心恬淡,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明确志向,不安定清静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

(2)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20.示例:

学习(治学)和做人(修身)两个方面。

表达中心的句子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1.作者写这封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告诫儿子要生活节俭,注意修身养性,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解析】选自《诫子书》作者:

诸葛亮年代:

三国

17.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

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慢”在这里是“懈怠”的意思。

18.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做“断句题”要通读全文,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

常见的断句方法有:

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

这句话的意思是:

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可以根据句意进行停顿。

19.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

一般要求直译。

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

“明”“宁静”“致远”“慢”“躁”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2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主旨,联系实际,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答案。

“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是从治学的方面谈的,“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是从做人的方面谈的。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主旨句。

21.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分析能力。

根据文中信息“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可知,诸葛亮告诫儿子要注重修身养性,生活节俭,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在淡泊宁静中下功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22.文章最后一段“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止增笑耳”仅仅针对恶狼吗?

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23.翻译下列句子。

(1)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答案】22.狼在此实际是恶人的化身,代表的是那种贪婪、凶狠、狡诈、愚蠢的恶人。

对待这种像恶狼的恶人就应该像屠夫一样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23.

(1)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

(2)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呢?

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解析】选自《聊斋志异》作者:

蒲松龄年代:

参考译文:

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

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

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

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

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

骨头已经扔完了。

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

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