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锁超市配送中心的规划设计修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749482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333.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连锁超市配送中心的规划设计修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连锁超市配送中心的规划设计修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连锁超市配送中心的规划设计修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连锁超市配送中心的规划设计修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连锁超市配送中心的规划设计修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连锁超市配送中心的规划设计修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连锁超市配送中心的规划设计修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连锁超市配送中心的规划设计修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连锁超市配送中心的规划设计修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连锁超市配送中心的规划设计修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连锁超市配送中心的规划设计修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连锁超市配送中心的规划设计修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连锁超市配送中心的规划设计修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连锁超市配送中心的规划设计修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连锁超市配送中心的规划设计修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连锁超市配送中心的规划设计修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连锁超市配送中心的规划设计修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连锁超市配送中心的规划设计修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连锁超市配送中心的规划设计修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连锁超市配送中心的规划设计修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连锁超市配送中心的规划设计修改.docx

《连锁超市配送中心的规划设计修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连锁超市配送中心的规划设计修改.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连锁超市配送中心的规划设计修改.docx

连锁超市配送中心的规划设计修改

1规划设计基本思路

1.1规划工作的背景

随着我国连锁超市行业改革的不断深入,行业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和调整期。

我们使用SWOT分析法,对我国连锁超市行业错综复杂的形式进行分析。

1.1.1连锁超市SWOT分析

S(Strength)优势分析,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连锁超市以规范化的连锁经营、低廉的价格优势、舒适的购物环境、接近社区的地理位置和开架自选的方便售货等特点得到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

它作为一种新的商品年零售业态在我国快速发展,且日臻完善,越来越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超市经营的食品和日用品以及生鲜食品已成为现代城市居民消费的主要来源。

从2004年的统计年鉴上来看,2003年全年我国城镇居民平均每人有42.4%的支出用于食品和家庭日用品消费,农村居民中等收入家庭平均每人有52.3%的支出用于食品和家庭日用品消费(见表),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为超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是连锁超市得以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

2006年全年我国居民平均每人支出消费表

支出项目

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支出(元)

农村居民中等收入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支出(元)

食品

3111.92

1154.77

衣着

901.78

150.04

家庭日用品

498.48

110.13

总平均

8696.55

2567.92

(注:

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7》)

W(Weakness)劣势分析:

而我国许多连锁超市自建的配送中心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配送中心的投入以应付眼前的连锁规模为前提,有的甚至于为了达到所谓的“连锁”形式将以前的仓库改成为配送中心。

对于独立经营的各连锁店,没有相当规模的配送中心就会导致统一进货率低而就难以实现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从而使得部分企业处于亏损状态甚至破产。

和国外自动化、无纸化的配送相比,我国连锁超市配送的各种软硬件设备、技术落后,操作机械化水平低,信息技术现在化建设滞后。

O(Opportunity):

机会分析:

我国连锁超市广泛地使用了新技术和新设备,如商品条形码、冷藏设备和试点销售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等,是的连锁超市的经营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有助于山品销售的空间扩大化,时间节约化和成本低廉化。

这些技术优势为连锁超市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导致了连锁超市有能力从大城市快速扩展到全国绝大多数的中小城市,实质是农村的乡镇。

国家统计局2004年上半年连锁零售业的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上半年末,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所属门店中,业态为超级市场的企业门店数为15266个,占32.5%;从企业零售额看,2004年上半年零售额最多的是超级市场达956.9亿元,已占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销售额的46.7%。

(详见表2)从上面的统计资料看,连锁超市在零售业态中的地位不断增强,生命力强筋,发展潜力很大。

超市的规模日趋扩大啊,销售额和门店数都大幅增加,成为了我国商业领域各种零售业态中增长最快的业态之一,也成为我国连锁零售业的主流业态

表22006年上半年连锁零售企业统计年报

指标

配送中心数(个)

门店数(个)

零售额(亿元)

2005年

2006年

2005年

2006年

2005

2006年

合计

4902

5485

105684

123690

8569.5

10499.4

百货店

96

120

3853

5149

1084.1

1298.6

超级市场

1615

1989

18924

23233

2628.8

3034.4

专业店

2806

2978

67471

77220

4507.3

5766.8

专卖店

76

79

5195

5572

83.4

88.9

便利店

290

299

10043

12310

166.2

194.0

(注:

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7)

T(Threat)威胁分析:

入世后,面对未来的竞争,原有的服务模式将会过于陈旧,机构过于臃肿而无法很好的满足市场需求,组织机构改革将会因为多方原因,遭到内部的抵制。

1.1.2行业物流发展要求

现代物流作为现代流通的一部分,运用信息化手段,适度规模经营,通过优质、高效、低成本的服务,增强企业竞争力。

连锁超市物流系统是连锁超市经营体系中物流活动所涉及的各个要素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由物流作业系统、物流信息系统和组织管理系统三个子系统构成,涵盖了从商品采购到将商品销售给消费者的整个物流过程,具体包括商品采购、进货运输、商品储存、加工配送、门店物流以及为各环节提供配套服务的信息系统等。

构建适应于电子商务环境的物流系统,是连锁超市企业打造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世界零售业巨头沃尔玛认为,只有在一个配送中心能够支持100到120家分店的时候,才能够呈现出它的规模效益。

对于我国的连锁超市配送中心来说,也要分店规模扩大使配送中心正常运转所取得的数量折扣和加速资金周转的效益,足以抵偿配送中心建设和设备所花费的成本,才能取得预期的经济效益。

如果各家连锁超市都各自建立配送中心,会造成大量配送中心资源的浪费和人员的闲置,使得配送中心的费用和物流运营成本偏高。

1.1.3我国连锁超市行业物流的现状

根据我国连锁超市开展配送的实际情况,我国连锁超市大多数以自建配送中心自营配送模式为主,到2002年底,我国的配送中心已近2500家,其中连锁企业自建的就达1500多家。

我国的连锁企业大多数是由一些门店小,且市场有限的超市自建配送中心,平均1个连锁企业只有14个店铺,而国外配送中心平均下辖50多家分店。

对于分配经营的各连锁店,没有一定规模的配送中心是很难做到统一采购和统一配送的。

由于未形成规模、连锁不正规及商品运输管理方面的问题,我国连锁企业配送率一般为60%-70%,差的仅有30%,甚至更低。

我国的配送中心规模较小,设施普遍落后,很多配送中心还处于人工操作状态,既影响了配送质量,又影响了配送速度。

我国的配送中心规模较小,设施普遍落后,很多配送中心还处于人工操作状态,既影响了配送质量,又影响了配送速度。

由于现有的配送中心是在一种很不规范的情况下设置的,它基本上还是沿袭了原有的进货渠道,通过到一些国营大批发商那里进货,再分给下面的连锁分店,配送中心实际上成了批发和零售中间的又一道批发环节,自己特有的连锁体系:

厂家——连锁店并没有形成。

对于连锁分店来说进货环节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回扣增大,成本上升。

1.2规划工作的目的

连锁超市的规划设计,将根据国家的相关政策,以行业改革的大局为背景,确定连锁超市的发展目标,达到行业物流优质、高效、低成本的最优服务状态,提升连锁超市的市场竞争力。

为了实现规划的战略目标,保证可操作性,规划还包括以下内容。

站在行业全局的角度,以成本、时间最小为目标,通过科学的计算方法,进行全省的连锁超市物流网络布局设计,搭建起物流运营的基础框架;根据国家有关文件和意见,对连锁超市现有的物流服务体系和管理体系标准进行完善,着重在配送中心建设、成本核算、管理考评、业务流程、作业操作、信息系统等方面制定标准;搭建全省统一的集成化物流信息平台,高度集成仓储管理系统、分拣管理系统和运输管理系统等各项物流作业环节的物流信息,方便各级用户的查询和监控,并实现和原有信息系统的集成;从工商一体化的角度,统一工商物流标准,使用RFID等先进物流技术,提高物流作业效率;此外,还需要对队伍建设规划,为连锁超市提供切实可行高素质物流人才建设的方案,优化烟草供应链以及其他行业内物流配送,达到行业资源合理配置和使用。

在整体规划的框架下,充分发挥市场经营主体的作用,努力提升服务水平,依据配送中心建设规范,对现有物流资源进行整合,根据实际进行配送中心的新建或改造,完善配送中心服务功能,并通过GPS/GIS等先进物流技术的使用,加强配送中心管理,降低物流成本;根据物流队伍规划,积极对物流人员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努力提高物流队伍整体素质。

1.3规划工作的原则

1.3.1规划设计先进性

物流配送中心的规划、布局,物流模式的确定、设施设备的选型以及物流信息系统的设计均应体现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先进的技术水平。

1.3.2规模前瞻性

规模上以现有土地和现有业务量为基础,既能满足现阶段需求,又能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

1.3.3方案适宜性

既要符合服务区管理总公司的现状和未来发展需求,又要和我们所配送商品的物流特点相适应。

1.3.4功能实用性

功能上侧重经济、适用、高效。

物流设备的配置适合物流特点,现阶段只配置基本的、性能稳定的、必不可少的设备,未来根据业务发展需要逐步配置到位。

同时避免出现“建”得起,“用”不起的情况。

1.3.5信息共享性

物流信息系统相对独立,但要集中在已有的连锁经营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平台上,实现信息共享。

2规划关键技术及工具

2.1战略规划的关键技术及工具

2.1.1SWOT分析法

SWOT分析法根据企业自身的既定内在条件进行分析,找出企业的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之所在。

其中,S(Strength)优势,W(Weakness)弱势,O(Opportunity)机会,T(Threat)威胁。

利用SWOT分析法对我国连锁超市进行分析,找到我国连锁超市的优势、劣势,发扬长处。

明确企业内部的状况后,还要结合外部环境,找出我国连锁超市的机会,同时警惕来自外界的挑战,比如国外连锁超市的进入带来的激烈的市场竞争。

2.1.2波特竞争力模型

波特模型是美国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一种行业结构分析模型:

行业现有的竞争状况、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客户的议价能力、替代产品或服务的威胁、新进入者的威胁这五大竞争驱动力,决定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并指出公司战略的核心,应在于选择正确的行业,以及行业中最具有吸引力的竞争位置。

波特竞争力模型

在分析连锁超市发展背景时,我们借助波特竞争力模型,从竞争对手、新进入者、购买者、替代品、供应商五个方面分析他们对整个行业的影响。

2.2网络布局规划的关键技术及工具

2.2.1重心法选址算法

在单一物流中心选址中,重心法是经典的、也是常用的一种数学理论模型。

它的原理如下:

目标函数:

minF=

—从配送中心到需求点i单位运距、单位运量的运输费用;

—配送中心到需求点i的运输量;

—配送中心到需求点i的直线距离;

对这种理论算法,兰剑公司已经研发出了成熟的软件,可以高效、准确地计算得到结果。

2.2.2CFLP网络布局算法

CFLP法用LP(线性规划)运输法,确定各配送中心的市场占有率,求出配送分组地区的重心,再用混合整数规划法的“筹划型”确定地址的建设位置。

对于n个需要地、m个配送中心建设备选地、p个建设配送中心的问题,其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表示如下:

约束条件:

CFLP法的基本思路是首先假定初始方案已经确定,即给出一组网点的初始设置地址。

根据初始方案按运输规划模型求出各初始网点的供货范围,然后在各供货范围内分别移动网点到其它备选地址上,以使各供货范围内的总成本下降,找到各供货范围内总成本最小的新网点设置地址,再将新网点设置地址代替初始方案,重复上述过程直至各供货范围内的总成本不能再下降时为止。

这种方法只需要用运输规划求解,使计算工作大大简化。

2.2.3OD图分析法

OD图分析法,源于交通调查的一种专项调查OD调查,“OD”是英文“Origin(起点)Destination(终点)”两个单词的缩写,该技术最早使用于城市的交通规划中,主要调查车辆的起点、终点、货载、运距等情况,这些数据可广泛使用于公路交通的中长期规划、项目可行性研究、路线设计、运输量测算等方面。

2.3配送中心建设规划的关键技术及工具

2.3.1SLP布局规划方法

SLP(SystematicLayoutHanning)法是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经典方法。

物流园区内部功能区布局规划涉及较多的定性因素,因此,使用单纯的数学模型求解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而SLP法结合了定性和定量分析,较宜适用于园区内部功能区域的系统布置。

对于规划方案,采用系统评价方法,最后选择最优的系统布置方案。

在系统布置设计开始时,首先要根据实际情况和规划的要求收集物流对象、物流量、物流作业路线、辅助服务部门、物流作业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原始资料,同时要对这些基本要素进行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对作业单元进行划分,得到最佳的作业单元划分方案。

这些都将作为物流园区布局规划的出发点。

2.3.2平面布局显示技术及相关软件

平面布局显示技术主要以AutoCAD和Maya、Photoshop等软件为工具,将配送中心园区布局、仓库内部布局等以两维平面的效果显示出来,使决策者很容易对配送中心物流规划方案有整体及详细的了解。

平面布局显示技术的主要成果包括CAD工程图纸和平面效果图两种。

通过这些输出成果,大大方便了物流规划者和配送中心决策者之间的交流,提高了规划效率,缩短了项目周期。

2.3.3TOC流程优化方法

TOC(TheoryofConstraints),即约束理论,从系统的角度提供了实现管理改善的新思维。

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组成了一条链子,各个环节的优化累积不等于系统整体的优化,系统的优化应该是从企业链的最薄弱环节——约束或瓶颈开始。

这样,TOC给出了管理改善的起点和路径,使得企业避免了不必要的弯路。

基于TOC的流程优化就是从约束或瓶颈入手,通过加强设施投入、人员培训若能将约束环节转变成非约束环节,则以此为优化手段;若不能,则以约束环节的工作节拍为主,调整其前后流程节拍,使系统状态达到最优。

使用TOC理论,可帮助配送中心分析出业务流程状态,判断瓶颈存在位置及影响大小,尽量以最小的投资甚至是零投资,根据需要增强部分物流设备设施配置,使连锁超市配送中心业务流程不断改进,以提高作业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

2.3.4EIQ分析技术

所谓EIQ即是订单件数Entry,货品种类Item和数量Quantity。

EIQ规划方法是针对不确定和波动条件的配送中心系统的一种规划方法。

其意义在于根据配送中心的目的,掌握物流特性,从物流特性衍生出来物流状态(诸如从配送中心设备到用户为止的物流特性),到运作方式,均能有效的规划出系统的大的框架结构,从宏观上有效掌握系统特色。

在进行订单品项数量分析时,首先必须考虑时间的范围和单位。

在以某一工作天为单位的分析数据中,主要的订单出货资料可进行分解,并由此展开EQ、EN、IQ、IK四个类别的分析。

也可以考虑时间的影响,将以时间段为单位的订单进行分解,如下表考虑时间段影响后的分析格式。

日期

客户订单

出货品项

订单出

货数量

订单出

货品项

I1

I2

I3

I4

I5

T1

E1

Q111

Q121

Q131

Q141

Q151

Q11

N11

E2

Q211

Q221

Q231

Q241

Q251

Q21

N21

单品出货量

Q11

Q21

Q31

Q41

Q51

Q1

N1

单品出货品项

K11

K21

K31

K41

K51

K1

T2

E1

Q112

Q122

Q132

Q142

Q152

Q12

N12

E2

Q212

Q222

Q232

Q242

Q252

Q22

N22

单品出货量

Q12

Q22

Q32

Q42

Q52

Q.1

N2

单品出货品项

K12

K22

K32

K42

K52

K.2

……

合计

单品总出货量

Q1

Q2

Q3

Q4

Q5

Q

N

单品出货品项

K1

K2

K3

K4

K5

K

订单量(EQ)分析主要可了解单张订单订购量的分布情形,用于决定订单处理的原则、分拣系统的规划,并影响出货方式及出货区的规划。

品项数量(IQ)分析各类产品出货量的分布状况,分析产品的重要程度和运量规模。

用于仓储系统的规划选用、储位空间的估算,并将影响分拣方式及分拣区的规划。

订单品项数(EN)分析订单订购品项数的分布,对于订单处理的原则及分拣系统的规划有很大的影响,并将影响出货方式及出货区的规划。

品项受订次数(IK)分析产品出货次数的分布,对于了解产品别的出货频率有很大的帮助,主要功能可配合IQ分析决定仓储和分拣系统的选择。

将IQ及IK以ABC分析分类后,再通过IQ及IK交叉分析可对分拣策略的决定,提供参考的依据。

依其品项分布的特性,可将配送中心规划为以订单别拣取或批量拣取的作业型态,或者以分区混合处理方式运作。

2.4信息系统规划的关键技术及工具

2.4.1IDEF需求分析技术

IDEF是一种建立系统功能模型的方法,其基础内容是SADT(SystemAnalysisandDesignTechnology)的活动模型方法。

该方法,通过系统的功能分解,从全局的观点考虑系统中功能需求,并根据功能活动的输入、输出、控制和机制来阐明活动之间的关系。

在IDEF0图中,中间的盒子代表活动或进程;盒子左方进入的箭头表示为完成此项活动所需要的数据,即系统的输入信息;右边离开盒子的箭头表示执行活动时产生的数据,即系统的输出信息;上方进入的箭头表示控制,控制说明了活动变换的条件或环境,或者说是约束,一个活动可以没有输入,但不允许既没有输入又没有控制;盒子底部的箭头作为机制,它是执行活动的人或设备,如下图所示。

IDEF基本符号图

在信息系统需求分析过程,IDEF可使让分析者得以藉由图形便可清楚知道系统的运作方式以及功能所需的各项资源,并且提供建构者和分析者在进行相互沟通和讨论时,一种标准化和一致性的语言。

2.4.2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adioFrequencyIdenfication,RFID)是一种非接触的自动识别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射频信号和空间耦合(电感或电磁耦合)或雷达反射的传输特性,实现对被识别物体的自动识别。

RFID系统至少包含电子标签和阅读器两部分。

电子标签是射频识别系统的数据载体,电子标签由标签天线和标签专用芯片组成。

依据电子标签供电方式的不同,电子标签可以分为有源电子标签(Activetag)、无源电子标签(Passivetag)和半无源电子标签(Semi—passivetag)。

有源电子标签内装有电池,无源射频标签没有内装电池,半无源电子标签(Semi—passivetag)部分依靠电池工作。

 

RFID阅读器(读写器)通过天线和RFID电子标签进行无线通信,可以实现对标签识别码和内存数据的读出或写入操作。

典型的阅读器包含有高频模块(发送器和接收器)、控制单元以及阅读器天线。

RFID技术使用示意图

在未来工、商企业“托盘一贯制”的发展趋势下,将RFID标签安装在托盘内部,便可以很好的实现整托盘卷烟在工、商企业之间的衔接,提高物流作业效率,并可帮助商业企业高效准确地完成国家局要求的“两打三扫”中商业入库扫码和出库扫码。

2.4.3RFDC无线数据通信技术

标签和阅读器之间的数据传输是通过空气介质以无线电波的形式进行的。

一般地,我们可以用两个参数衡量数据在空气介质中的传播,数据传输的速度和数据传输的距离。

无线数据通信(RFDC)主要用于解决这个问题。

RFDC技术使用示意图

2.4.4GPS/GIS监控技术

全球定位系统(GlobalPositioningSystem,缩写GPS)是由24颗卫星及地面监控组成,在地面上的每个地方都将由4颗卫星确定出具体位置。

全球定位系统由三部分构成:

(1)地面控制部分,由主控站(负责管理、协调整个地面控制系统的工作)、地面天线(在主控站的控制下,向卫星注入寻电文)、监测站(数据自动收集中心)和通讯辅助系统(数据传输)组成;

(2)空间部分,由24颗卫星组成,分布在6个道平面上;(3)用户装置部分,主要由GPS接收机和卫星天线组成。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InformationSystem,GIS)存储和处理的信息是经过地理编码的,地理位置及和该位置有关的地物属性信息成为信息检索的重要部分,现实世界被表达成一系列的地理要素和地理现象,这些地理特征至少由空间位置参考信息和非位置信息两个组成部分。

地理信息系统的外观,表现为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其内涵却是由计算机程序和地理数据组织而成的地理空间信息模型。

一个逻辑缩小的、高度信息化的地理系统,从视觉、计量和逻辑上对地理系统在功能方面进行模拟,信息的流动以及信息流动的结果,完全由计算机程序的运行和数据的变换来仿真。

在GPS/GIS的基础上,可对配送点信息进行精确测量和标记,为线路优化提供真实可用信息,通过优化算法实现配送中心对车辆行驶路线和车辆调度的低成本高效率运营,并实现配送工作量、配送时间和车辆装载量等相关指标的均衡分配和管理。

通过GIS、GPS系统的控制集成,可将线路优化结果和车辆实时监控在电子地图GIS上生成和显示。

3连锁超市物流网络布局规划

3.1指导思想和选址原则

网络布局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是:

在充分考虑所在地地理特点、连锁超市物流建设所处阶段、物流人员配置和组织结构、现实状况和未来发展的前提下,按照整体和谐统一的思想,根据调研的详细结果,使用运筹学知识,建立可行的数学模型,解决多目标导向、多区位的网络规划问题,并进行线路优化,以实现科学的物流网络布局。

布局过程中选址原则有:

✧选择交通枢纽地带,使物流中心网络和运输网络相结合

✧经济合理性,包括较大的物流市场需求,较低的地价区位,数量充足、素质较高的劳动力条件

✧综合考虑除连锁超市物流外的行业内其他类物流。

3.2网络布局模型的构建

连锁超市物流配送体系是一个多目标导向、多区位的网络规划问题,需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将各种影响因素考虑周密,建立科学合理的网络布局模型。

依据“优质、高效、低成本”的原则,我们将分别以成本最低、时间最短作为我们主要的目标导向。

3.2.1成本最低网络布局模型

建立多元网点布局以总成本F最低为目标的理论数学模型如下:

其中:

F——网点布局方案的总年费用;

f——网点布局方案的n个RDC的运营费用;

前两项——网点布局方案的干线运输费用(不含干线车辆的折旧和人员费用)

——各区、县从备选网点RDCk进货的数量(销量);

——备选网点RDCk向FDCj供货的单箱费用系数。

3.2.2时间最优网络布局模型

建立多元网点布局以总的干线运输服务时间F最低为目标的理论数学模型:

其中:

F——网点布局方案的总服务时间;

第一项——两点之间的高速路总距离/高速路的时速;

第二项——两点之间的国道、省道路总距离/国道、省道路的时速。

3.3网络布局规划的参数

3.3.1道路相关参数

主要包括在高速公路上车速,在国道上车速,在省道上车速,百公里油耗,0号柴油价格等。

3.3.2过路桥费用参数

包括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的陆桥费。

3.3.3运营费用计算依据

运营费用的计算首先要对物流面积、分拣设备数量、单位土建费用、干线运输车辆数量、叉车数量、货格数量、托盘数量等基本参数有所确定。

通过这些基本参数,确定人员数量和人员费用,确定土建、征地投资及折旧,确定设备投资及折旧,确定无形资产(WMS、GPS等软件)摊销,确定包装材料费用,确定能源费用(电费)。

3.4网络布局规划的设计过程

3.4.1城市物流重要度调整

考虑城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