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香江中学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模拟试题高三年级历史一.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751903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20.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香江中学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模拟试题高三年级历史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香江中学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模拟试题高三年级历史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香江中学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模拟试题高三年级历史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香江中学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模拟试题高三年级历史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香江中学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模拟试题高三年级历史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香江中学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模拟试题高三年级历史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香江中学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模拟试题高三年级历史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香江中学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模拟试题高三年级历史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香江中学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模拟试题高三年级历史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香江中学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模拟试题高三年级历史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香江中学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模拟试题高三年级历史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香江中学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模拟试题高三年级历史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香江中学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模拟试题高三年级历史一.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香江中学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模拟试题高三年级历史一.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香江中学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模拟试题高三年级历史一.docx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香江中学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模拟试题高三年级历史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香江中学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模拟试题高三年级历史一.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香江中学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模拟试题高三年级历史一.docx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香江中学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模拟试题高三年级历史一

绝密★启用前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香江中学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模拟试题

高三年级历史

(一)

说明:

1、本试卷分为选择部分和非选择部分,全卷共2大题27小题,共100分。

考试时间6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试科目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上。

3、本卷分“问卷”和“答卷”,本试卷选择题部分必须填在答题卡上,否则不给分;非选择题部分的试题,学生在解答时必须将答案写在“答卷”上指定的位置(方框)内,写在其他地方答案无效,“问卷”上不可以用来答题;

4、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答题卡交回;

5、考生解答填空题和解答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如用铅笔作答的试题一律以零分计算;

6、选择题要求用规定型号铅笔填涂,涉及作图的题目,用题目中规定型号的铅笔作图。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一战”期间,中国发展最快的两个行业是(  )

A.橡胶工业和军工业B.化工业和卷烟业C.面粉业和纺织业D.纺织业和化工业

2.“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因而一切权力的表现和运用必须体现人民的意志。

当人民的权力被篡夺并被运用来压迫和奴役人民时,人民完全有权利举行起义,有权利用暴力来消灭篡权者”。

以上材料表明卢梭()

A.捍卫人民主权B.主张开明君主制C.主张三权分立D.反对贫富悬殊而不反对私有制

3.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外国传教士、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无政府主义者都在积极宣传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

这种现象的出现表明( ) 

A.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的国情B.中国亟需改造社会的良方

C.社会主义已经成为时代潮流D.中共的政治影响不断扩大

4.汉高祖刘邦称帝后,尊旧礼,“五日一朝太公(刘邦父亲),如家人父子礼。

”后来其父以尊礼待刘邦,口中还念念有词,“帝,人主也,奈何以我乱天下法。

”这里的“天下法”是指()

A.分封制B.宗法制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D.皇位世袭制

5.“20世纪初,巴黎、柏林、伦敦的嗜好和说话腔调,传布到了国内最遥远的乡村。

根深蒂固的地方文化开始被全国性文化所取代,各国生活方式也愈来愈受到国际消费文化的影响。

”促成欧洲发生这种文化变迁的主要媒介是()

A.报纸和广播B.铁路与飞机C.电影和电视D.网络与漫画

6.下图是19世纪中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国农村和城市人口统计示意图,可以看出19世纪中期(  )

A.中国自然经济仍居主导地位B.中国已完成工业革命

C.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D.农村比城市更能吸引人口

7.下图为中国古代某朝代的疆域图。

此图最早可能出现于()

A.秦朝B.汉朝C.唐朝D.元朝

8.历史学家郭沫若说:

“卜辞契于龟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辈数千载后人神往。

”对甲骨文的认识正确的是(  )

A.甲骨文是一种图画文字B.文字的审美可以跨越时空界限

C.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书法艺术D.奠定了秦朝统一文字的基础

9.前苏联流传着一段笑话:

美国外交代表团到苏联访问,接待官员陪他们参观“建设的伟大成就”,并且得意地说:

“到了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

”,美国人惊讶的问:

“他们要飞机干什么呢?

”苏联官员说:

“当然有用啊……譬如你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你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上队。

”这一笑话主要反映了()

A.充分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B.较客观地分析了苏联工业化的弊端

C.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D.指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

10.下图是进步青年发表的漫画《蜡炬成灰泪不干》。

它意在讽刺“蒋政权”()

A.背叛国民革命,背信弃义B.围剿工农红军,手足相残

C.实行消极抗战,国土沦丧D.坚持独裁内战,自取灭亡

11.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整整十年在“滞胀”泥潭中的痛苦挣扎,到1981年里根上台时,美国经济已陷入衰退。

但与此同时,“国家已经做好准备,把经济政策彻底地的向右转”。

此处的美国经济政策“向右转”是指(  )

A.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B.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增加国有经济的比重D.加大社会福利资金投入

12.某学者指出,在“改革与革命的赛跑”中,当改革的路被堵死,革命的爆发也就是时势使然了。

与其说“革命”是下层“激进”的结果,不如说是被上层“顽固”逼迫出来的。

好在革命后,在革命党、立宪派、袁世凯与清廷的四方博弈中,以极少的牺牲达成了和解。

可见,该学者认为()

A.辛亥革命的爆发纯属偶然B.清廷改革失策加速革命爆发

C.革命是拯救中国的唯一出路D.清末“新政”改革毫无成效

13.1917年,俄国布尔什维克领导人加米涅夫曾这样说:

“我认为列宁同志是不对的,他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结束。

我认为它还没有结束……说资产阶级民主制已丧失了实行民主的一切可能性还为时过早。

”这番言论主要针对列宁()

A.退出帝国主义世界战争的想法B.提出适时转变革命任务的要求

C.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决定D.提出暴力推翻沙皇专制政府的主张

14.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采取的主要教育措施不包括(  )

A.接管各级各类学校B.收回教育事业的自主权

C.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向广大工农开门D.提出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15.与赫鲁晓夫改革相比,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重点是()

A.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B.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

C.以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D.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自主权

16.恩格斯指出,为了摆脱困境,“国内同一工业部门的大生产者联合为一个‘托拉斯’,即一个以调节生产为目的的联盟;他们规定应该生产的总产量,在他们之间加以分配,而且强制实行预先规定的出售价格……正因为如此,他们就趋向于更加集中的社会化”。

这说明垄断组织的成立(  )

A.适应了社会化生产的需要B.造成社会经济的停滞和腐朽

C.使企业对消费者服务态度恶劣D.减少了企业之间的盲目竞争

17.下表为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这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A.古代中国政治诡秘多变,反复无常B.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充满矛盾与困惑

C.古代王朝的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D.从秦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18.下图是建国初陕西西安唐墓出土的“三彩骆驼载乐俑”和“骑驼乐舞三彩俑”。

作为历史材料,它们(  )

①动地展示了唐朝先进的制瓷工艺技术②有助于我们了解“丝绸之路”的交通状况

③证明了唐朝音乐和舞蹈艺术的多样性④增加了我们对唐“厚葬”之风的直观感受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19.人文主义在西欧经历了萌发、复兴和发展的历程。

下列各项中,符合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特征的是()

A.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B.挑战以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

C.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D.提出了资产阶级的政治构想

20.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开始形成,主要是因为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  )

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②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③“三个有利于”的标准④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

21.孙中山先生从青年时代就关心植树造林,大力提倡“植树以收利,蓄木以为薪”。

这一理想贯彻于他一生的言行中。

1979年2月,五届人大常委会二次会议将每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日)定为植树节,一改过去以清明节为植树节的制度。

孙中山关心植树造林主要体现了(  )

A.民本思想B.民族主义思想C.民权主义思想D.民生主义思想

22.根据世界的发展趋势和自身的利益要求来处理与不同类型国家的关系,不再以意识形态划线,也不再重复划分敌、我、友,团结一部分国家打击某个或某些国家的策略。

材料体现了中国某一时期的外交政策,主要表现为(  )

A.提出“求同存异”方针B.签订《中日联合声明》C.重返联合国D.实行不结盟政策

23.斯大林模式和新经济政策的相似之处是(  )

A.国家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B.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C.都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D.后来都发展成为苏联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

24.韩非子主张“法不阿贵”“以法为本”。

对他这种思想理解不正确的是()

A.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B.与当今依法治国有本质的区别

C.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D.强调法律的至高无上地位

25.“新经济”的出现是一场生产方式的革命,它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下列有关“新经济”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

A.以知识经济为基础B.以信息技术为主导

C.“新经济”不受经济周期规律的影响

D.“新经济”包含了一系列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

26.下列四幅图中,最能反映“文革”期间工农业产值变化趋势的是()

A.答案AB.答案BC.答案CD.答案D

27.据史书记载:

秦朝某官吏“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

”史籍称之为“风霜之吏”。

此官职应是()

A.丞相B.太尉C.御史大夫D.郡守

28.《子家语·观思》中记载:

“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

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

”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孔子不主张对饥民实施救助②孔子将民生问题政治化③体现了孔子的等级观念④能够体现孔子“仁”的思想

A.②③④B.①②③C.③④D.①④

29.按照列宁的说法,1921年的新经济政策是从“战时经济”退却,进入“国家资本主义”阶段。

这一政策的特点是(  )

A.国家放弃了对经济的干预B.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C.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市场机制D.实行必需品配给制

30.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用“君权神授”学说为他的专制统治服务,这一学说的内容不包括()

A.国王是上帝在人间的代理人,国王只对上帝负责

B.人民对国王要绝对服从,臣民对国王所做的事情不能有任何的质疑

C.国王为了维护手中的权力可以不择手段

D.国王滥用权力的时候人民只能祈求上帝来引导国王走上正路

2.非选题:

本大题共2小题,31题18分,32题22分,共40分。

31.海洋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和空间,21世纪被世界各国公认为是海洋世纪。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近代以来,海洋成为财富的象征,争夺海上霸权的斗争愈演愈烈。

有学者认为,荷兰在17世纪确立海上霸权的经验是:

“贸易产生财富,如果政府能够掌握财富,财富就能转化为舰队和军队;如果装备精良、号令严明,舰队和军队就能增强国力。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有利于荷兰确立海上霸权的内部因素。

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乡愁》

材料二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望兮,永不能忘!

天苍苍,野茫茫。

山之上,国有殇。

——原台湾“国民政府”行政院长于右任《望大陆》

请回答:

(1)材料一、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为了顺利推进台湾问题的解决,我国政府确立了怎样的对台基本方针?

(3)当前阻碍两岸统一的因素是什么?

你认为当前促进祖国统一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一战”期间中国发展最快的行业属于轻工业,故C项正确;A、B、D项均有行业属于重工业,故A、B、D项错误。

2.【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提示信息可知,主张权力属于人民的卢梭是法国启蒙运动中著名的思想家,其核心主张是人民主权说和社会契约论。

3.【答案】B

【解析】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充分说明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的国情,故A项错误;材料中说明众多思想在中国宣传,表明当时中国社会需要变革,故B项正确;材料中体现不出社会主义已经成为时代潮流,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中共相关信息,故D项错误。

4.【答案】C

【解析】本题比较容易错选B,宗法制是依据家族血缘继承王位的制度,显然不属于天下法;天下法指的应该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奈何以我乱天下法”,意思是不能因为我而打乱原有的国法,答案选C,分封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瓦解,皇位世袭制是先秦时期开始流行的,排除A、D。

5.【答案】A

【解析】注意时间:

20世纪初,那时电视和网络还没有出现,故CD错误。

人们能听到说话腔调显然铁路和飞机做不到,故B错误。

20世纪初,报纸和广播都已经出现,而且人们可以从广播中听到说话腔调,故选A。

6.【答案】A

【解析】从19世纪中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国农村和城市人口统计示意图可以看出中国农村人口远远多于城市人口,体现了自然经济仍居主导地位,故A项正确;农村人口多于城市人口不能看出中国已完成工业革命,也不能说明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故B、C项错误;农村人口多于城市人口,是因为小农经济束缚了大量人口,故D项错误。

7.【答案】A

【解析】地图中有匈奴、东胡、月氏、羌等属于秦朝的疆域图的主要信息。

故可以判断选A。

8.【答案】B

【解析】关键信息:

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辈数千载后人神往。

题干关键信息主要反映了后人因“契之精而字之美”对甲骨文“神往”,说明文字的审美可以跨越时空界限,B项正确;A项说法正确,但材料没有体现与反映;C项说法错误;D项说法错误。

9.【答案】B

【解析】材料中的一个五年计划指1928年至1932年,D时间错误;C项新经济政策在1928年停止,错误;材料主要反映了飞机等重工业的发展,人民生活却是领面包,强调的是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B正确。

10.【答案】D

【解析】B、C两项的内容,题干图片无从体现,属于无关项,排除B、C;A项不符合题意。

D项表述符合史实和题干图片揭示的真实意思。

本题正确答案选D。

11.【答案】A

【解析】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盛行凯恩斯主义,国家加强对经济生活的干预,直到70年代的经济危机和滞胀,80年代美国总统里根开始了新自由主义,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选择A项。

C、D两项是B项的具体表现。

12.【答案】B

【解析】提取信息“改革的路被堵死”后革命爆发,革命是“被上层‘顽固’逼迫出来的”,明确得出是清政府改革失策加速了辛亥革命爆发,故B项正确,A、C、D错误。

13.【答案】B

【解析】加米涅夫的这番言论认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还没有结束,他之所以说列宁是错的,是因为列宁认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结束了,因为1917年二月革命之后,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提出了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并提出“一切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

所以答案选B。

14.【答案】D

【解析】建国初期的主要任务是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转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人民教育。

D项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的教育方针。

15.【答案】B

【解析】赫鲁晓夫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而戈尔巴乔夫改革在所有制结构、经济管理方法等方面有了根本突破,故选B。

A是斯大林模式;C、D是赫鲁晓夫改革内容。

16.【答案】A

【解析】据材料信息“趋向于更加集中的社会化”可知垄断组织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故选A项。

B、C两项说法错误,D项在材料中反映不出来。

17.【答案】B

【解析】从秦朝的两级制到东汉的三级制,隋朝的两级制再到唐末的三级制,如此反复反映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惑。

18.【答案】D

【解析】唐三彩是陶器,不是瓷器,故①错误;从图片“骆驼”可以了解到骆驼是当时“丝绸之路”的交通工具,故②正确;音乐是通过听才能感受,图片只能给我们直观视觉感受,无法说明唐朝音乐的多样性,故③错误;唐三彩是墓葬品,说明唐“厚葬”之风,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19.【答案】C

【解析】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鼓吹的就是人性的解放和思想自由,人性取代神本。

20.【答案】C

【解析】①是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的;③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内容,排除①③。

②④属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

21.【答案】C

【解析】孙中山关心植树造林,体现了他关注民生的思想。

22.【答案】D

【解析】抓住材料中“不再以意识形态划线”“不再……团结一部分国家”等信息判断,可知材料说的是新时期中国实行的不结盟政策。

A、B、C三项均与材料不符

23.【答案】A

【解析】B、D两项的内容符合斯大林模式;C项内容是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只有A项是二者的共同点;即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不变,由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24.【答案】D

【解析】韩非子的主张是建立在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之上的,故君权高于法权。

所以答案选D。

25.【答案】C

【解析】“新经济”虽然是建立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基础上的经济增长模式,但依然受经济周期规律的影响和制约,只是阶段性特征明显淡化而已。

26.【答案】C

【解析】“文革”期间,由于长期的动乱,国民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1973年和1975年周恩来和邓小平分别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对经济进行整顿,国民经济出现了好转,但由于“四人帮”的破坏阻挠,刚刚趋于稳定的经济形势又遭到破坏,符合这一史实的只有C项。

27.【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为秦朝的三公制度中的御史大夫,题干中的“纠弹为之责”可知主要负责弹劾百官。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御史大夫。

A负责行政;B负责军事;D是负责地方上的行政。

故答案选C。

28.【答案】A

【解析】材料主要观点是主张政府组织救济,不主张个人实施救助,孔子的主张一方面体现了“仁”的思想,另一方面孔子将民生问题政治化,担忧个人实施救济会损害到国君的权威,体现了孔子的等级观念,②③④正确,故A项正确。

29.【答案】C

【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只是为了打退国内外敌人的进攻而采取的一项应急措施,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是一种超前行为;只有“退却”——在一定程度上允许私有制的存在和商品买卖,才能调动积极性促使经济恢复发展,因此C项与新经济政策以及列宁的话相符。

A明显不符合题意;B不属于新经济政策;D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30.【答案】C

【解析】君主专制统治的特点是君权不受世间任何势力的干涉,所以国王只对上帝负责,人民对国王要绝对服从,当国王滥用职权时只能祈求上帝来约束王权,所以ABD三项正确,C项表述本身有错误。

31.【答案】因素:

荷兰当时已是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拥有庞大的商业船队;借助濒临大西洋的有利位置,积极开展海外贸易;建立垄断性贸易公司,进行殖民争夺,建立起商业殖民帝国;依托强大的海军作为海外贸易和殖民争夺的保障。

【解析】从荷兰所处地理位置的优势,政治制度、军事商业实力的保障,早期的殖民扩张等方面分析荷兰确立海上霸权的内部因素。

32.【答案】

(1)思念祖国、家乡,渴望两岸统一。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3)阻碍因素:

①“台独”势力。

②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

有利条件:

①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努力。

②两岸人民的拥护。

③港澳回归的成功范例。

④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⑤中国国力日益强大,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解析】第

(1)问考查的是概括理解能力,读懂材料即可总结出观点。

(2)问要求了解新中国成立后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发展演变的过程,回答当前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时,注意不要漏掉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第(3)问要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从不利和有利两方面进行总结概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