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经济学复习整理仅供参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752860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78.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技术经济学复习整理仅供参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农业技术经济学复习整理仅供参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农业技术经济学复习整理仅供参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农业技术经济学复习整理仅供参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农业技术经济学复习整理仅供参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农业技术经济学复习整理仅供参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农业技术经济学复习整理仅供参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农业技术经济学复习整理仅供参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农业技术经济学复习整理仅供参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农业技术经济学复习整理仅供参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农业技术经济学复习整理仅供参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农业技术经济学复习整理仅供参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农业技术经济学复习整理仅供参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农业技术经济学复习整理仅供参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农业技术经济学复习整理仅供参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农业技术经济学复习整理仅供参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业技术经济学复习整理仅供参考.docx

《农业技术经济学复习整理仅供参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技术经济学复习整理仅供参考.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农业技术经济学复习整理仅供参考.docx

农业技术经济学复习整理仅供参考

农业技术经济学复习整理(仅供参考)

A'BC

2400

400

A

A'B'C

1920

-480

B

A'B'C'

2304

384

C

A'BC

2400

400

A

A'BC'

2880

480

C

A'B'C'

2304

-576

B

AB'C

1600

-400

B

A'B'C

1920

320

A

A'B'C'

2304

384

C

AB'C

1600

-400

B

AB'C'

1920

320

C

A'B'C'

2304

384

A

ABC'

2400

400

C

A'BC'

2880

480

A

A'B'C'

2304

-576

B

ABC'

2400

400

C

AB'C'

1920

-480

B

A'B'C'

2304

384

A

A

(400+400+320+384+480+384)/6=394.6666

B

(-480-576-400-400-576-480)/6=-485.3333

C

(384+480+384+320+400+400)/6=394.6666

3.基础指标评价值的确定

(1)等级比重法

(2)专家评分法

(3)集值统计法

找n位专家,第j位专家对指标r

给出区间估计,得出n个专家对指标r

的一个集值统计序列,将其投影到区

间轴上。

 

第四章:

农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

1.农业生产函数

概念:

特定的农业技术条件下,

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和农产

品的最大产出量之间的物质技

术关系。

如图:

理解:

建立在技术水平不变的基础上;所描述的是要素投入与最大产出之间的关系。

表示方法:

列表法、图示法、数学表达式法研究的问题:

①投入—产出关系②生产一定数量的农产品时,生产要素与生产要素之间的配置关系③利用一定数量的某种生产要素来生产多种农产品时,各种农产品之间的数量关系特点:

①对农业生产过程高度简化的数学模型②反映农业生产的周期性③一般不具有重复性。

类型及公式:

2.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边际报酬递减法则)

概念:

在技术不变、其它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某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断增加,起初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产量增量是递增的,但过了一定点之后,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产量增量就会越来越小,甚至为负数。

3.有限要素的合理分配(P79)

例:

两个不同土壤肥力地块的生产函数:

yA=352+3.301x-0.0126x2;yB=540+1.605x-0.008x2,为了区别于不同地块上施用的磷肥,分别以xA表示施用于A地块的磷肥量,x表示施用于B地块的磷肥量,要素分配的最佳方案可用下列方程组求得:

MPA=MPB(边际产量相等)

3.301x-0.0126*2x=1.605x-0.008*2x

xA+xB=100(磷肥总量为100)

xA=80,xB=20

当A地块施用80单位的磷肥,B地块施用20单位的磷肥时能够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这一分配结果显然与边际产量最大法得到的结果完全一致。

4.成本最低(或产量最大)的要素配置分析(P83)

例:

两种要素配合生产某一定量畜产品的函数式为:

Y=6(X1X2)1/3,要素X1的单价为25元,要素X2的单价为200元。

欲使畜产品产量达108单位,两种要素如何配合可取得最低成本?

 

5.盈利最大的要素配置分析(P84)

例:

已知两种要素配合生产某定量畜产品的函数式为:

Y=6(X1X2)1/3,要素X1的单价为25元,要素X2的单价为200元。

畜产品单价为200元,试计算获得利润最大时的要素配置?

 

6.产品的合理组合(P88)

例:

设有化肥总量60千克用于y1和y2两种作物生产,即xy1+xy2=60,其中xy1表示用于y1生产的化肥量,xy2表示用于y2生产的化肥量。

两种产品的生产函数分别为:

y1=218+1.79xy1-0.017xy12

y2=216+2.68xy2-0.033xy22

当Py1=0.44元,Py2=0.24元时,求最大收益的产品组合。

 

7.两种产品之间的关系

(1)互竞关系:

要使一种产品产出有所增加,只能减少另一种产品的产出。

如,种植小麦和玉米

(2)互助关系:

用于两种产品的要素总投入量保持不变,如果一种产品产量的增加使得另一种产品的产量也增加。

如,豆科作物与谷类作物轮作。

(3)互补关系:

若增加一种产品的产量而不会增加或减少另一种产品的产量,这类产品就叫做互补产品。

如,生产季节不同的农产品。

8.范围经济:

指由厂商的范围而非规模带来的经济,也即是当同时生产两种产品的费用低于分别生产每种产品所需成本的总和时,所存在的状况就被称为范围经济。

第五章产业经济/农业生产结构及其优化

1.产业周期不同阶段时创新的重点

(1)形成期:

形成机理:

创新、专业化、衍生特点:

企业小、产品单一、成本高、售价高、利润不定,企业进入壁垒较低重点:

扩大生产量,开辟新用户、提高市场的份额

(2)扩张期:

形成机理:

拥有一定市场营销和财务力量的企业逐渐主导市场,由于市场前景良好,新厂商大量增加,产品也逐步从单一、低质、高价向多样、优质和低价方向发展,形成行业扩张和行业竞争。

特点:

产品品种增加且附加值更高,市场增长率高,需求高速增长,技术渐趋定型,标准化水平提升、企业进入壁垒提高。

重点:

追加生产,提高生产技术,降低成本,用研制和开发新产品的方法来争取竞争优势。

(3)成熟期:

形成机理:

行业增长速度降到一个更加适度的水平,在竞争中生存下来的少数大厂商垄断了整个行业的市场。

特点:

产品分化、技术成熟、市场饱和、竞争兼并、风险稳定,新企业进入壁垒高。

重点:

从价格手段转向各种非价格手段,如产品结构的调整、改善服务水平、改革工艺和革新制造方法、开发国际市场等。

(4)衰退期:

形成机理:

大量新产品和替代品出现,原产业市场需求减少,销量下降,利润率下降,厂商数目减少,市场萎缩直至解体。

特点:

市场增长率下降,产品品种及竞争者数目减少。

重点:

1)领先战略:

降低竞争者的退出障碍,成为产业中保留下来的少数企业之一。

2)坚壁战略:

鉴别出产业中还具有高收益的某一部分,对其采取在领先战略。

3)抽资转向战略:

是减少或取消新的投资。

4)快速放弃战略:

尽早出售业务。

2.用可竞争市场理论解决“马歇尔悖论”

(1)可竞争市场理论:

如果不存在沉没成本,公司能够迅速进入该行业,在位公司受到来自潜在进入者的压力,迫使自身维持反映生产成本的价格以及高效率生产,因此,即使行业仅由少数公司组成,也会得到竞争性市场的产量。

(可竞争市场是指来自潜在进入者的压力,对现有厂商的行为施加了很强的约束的那些市场。

(2)马歇尔悖论:

规模经济与自由竞争存在矛盾,当产业中由于规模经济而不存在大量厂商时,就无法实现完全竞争的效率。

(3)解决:

可竞争性理论通过强调潜在竞争对现有厂商行为的约束解决了“马歇尔悖论”。

在可竞争性市场理论看来,即使传统自然垄断产业,只要是可竞争的,垄断者定会制定一种维持价格以获得平均利润,而非制定垄断高价。

启示:

市场管制以促进可竞争性为原则,消除妨害可竞争性、损害经济效率的进入障碍。

3.配第·克拉克定理

(1)概念:

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上升,经济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开始上升。

(2)形成机制:

1)收入弹性差异:

农产品需求特性是当人们的收入水平达一定程度后,收入弹性下降,并小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所提供的工业产品及服务的收入弹性。

2)投资报酬(技术进步)差异:

农业生产周期长,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比工业困难,投资出现“报酬递减”。

所以,随着经济发展,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分布从第一次产业转移至第二、三产业。

(3)印证:

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越低的国家,农业劳动力所占份额相对越大,第二、三产业劳动力所占份额相对越小。

4.管制“X”5.主导产业6.线性规划:

PPT例题

第六章农业科技进步及经济增长

1.农业科技进步的特征

1)社会性2)周期性3)连续性和渐进性4)效益外溢性5)选择性:

以特定的自然、社会、经济环境为背景,按照市场诱导性和利益性进行选择。

周期性渐进性:

外溢性:

 

2.农业技术进步的类型(作图表示)

1)中性技术进步:

某种技术进步并不改变工资与利润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

2)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

3)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

某种技术进步提高了资本的分配份额某种技术进步提高了劳动的分配份额

3.中性技术进步假设(图、文、公式)(P130)

1)“产出增长型”技术进步(希克斯中性):

两种要素的效率获得同步提高,即劳动的边际产量(dY/dL)和资本的边际产量(dY/dK)之比保持不变,而使产出得到增长。

2)“劳动增长型”技术进步(哈罗德中性):

定义:

资本的边际产量不变,并假定它等于利润率ρ。

如果K/L比不变,技术进步会提高资本的边际产量,为了保持资本的边际产量不变,K/L比就必须提高,技术进步以后,使资本—产出比(K/Y)保持不变的K/L比水平也同样会使ρ保持不变。

公式:

Y=F[K,A(t)L]

图示:

 

3)“资本增长型”技术进步(索洛中性):

定义:

劳动的边际产出是一个常数,并假定它等于工资率w,如果K/L比水平不变,那么技术进步会正常地提高劳动的边际产量。

为了保持劳动的边际产量不变。

K/L比就必须降低。

技术进步以后,使劳动—产出比保持不变的K/L比水平也同样使w保持不变。

公式:

Y=F[A(t)K,L]

图示:

 

4.总要素生产率TFP(TotalFactorProductivity)

概念:

指一个生产单元(企业、行业、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总产出和总投入之比。

作用:

衡量一个行业或地区经济运行状况的综合性指标,TFP的增长则是科技进步、效率(技术效率、规模效率等)提高的综合体现。

公式:

度量(常用的生产率指数):

①拉氏(Laspeyres)指数:

以基期价格为权重

 

②帕氏(Passsche)指数:

以现期的价格为权重

③费氏(Fisher)指数:

5.内生性与外生性的技术进步

概念:

内生性技术进步:

一个行业的技术进步取决于行业内部生产者的决策行为或努力程度。

外生性技术进步:

一个行业的技术进步的推动力来自行业的外部。

一般而言,工业技术进步以内生为主,农业技术进步以外生为主。

在工业领域的研究与开发(R&D)投入,能够从其最终产品中得到相应的回报。

农业科技进步将使社会食品供应丰富及价格下降,农业的R&D投入具有较高的社会效益,所以农业科技进步的动力应来自于政府及社会,并非农业内部。

第七章农业技术创新与扩散

1.传染病动力学模型(SIR模型)

2.如何兼顾技术转让与技术保护?

通过某些法律程序(如申请、注册、登记、审查、公告、授权等)进行技术转让,具体方式如下:

(1)单纯的技术转让方式:

只是技术的转让,不包括其他标的的转让。

包括技术所有权的转让和技术使用权的转让。

(2)非单纯的技术转让方式:

1)含有技术转让内容的设备买卖2)含有技术转让内容的对外直接投资3)补偿交易4)特许经营5)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

3.农业技术推广的评价指标

(1)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度(单一品种或技术):

(2)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率:

(3)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指数:

第八章农业生产的效率分析

1.效率的基本涵义

(1)技术效率TE:

在技术的稳定使用过程中,技术的生产效能所发挥的程度。

在一定的投入要素组合下,技术效率是指获得最大产出的能力;在一定的产出组合下,技术效率是指取得最少要素投入的能力。

(2)配置效率AE:

包括资源配置效率和产品组合配置效率。

单一产品状态下:

配置效率指资源配置效率,即在投入资源的价格已知条件下,为获得最大产出或最低成本,各种资源能够达到最佳比例的能力。

在多产出的产业中,还要考虑产出组合中的配置效率。

(3)经济效率EE:

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关系,只有当成本既定收益最大,或收益既定成本最小时,才实现了经济效率。

在产出既定的条件下,经济效率体现为成本效率CE;在投入既定的条件下,经效率体现为收益效率RE。

2.DEA

(1)投入角度的效率:

双投入生产前沿面

 

(2)产出角度的效率

第九章农业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

1.农业项目的特点

1)农业项目投资的综合性强:

一业为主、多种经营2)农业项目投资的长效性:

短效+长效3)农业项目投资效益的不确定性:

农业的特征4)农业项目投资经济评价的复杂性:

农户多且异质5)多重目标性:

经济、社会、生态

2.财务评价体系(例题:

略)

(1)本年应计利息=(年初借款本息累计+当年借款额/2)×年实际利率

(2)项目投资回收期(返本期):

项目投产后用所获得的净效益抵偿全部投资支出所需的时间。

投资回收期越短,反映资金回收的速度越快,资金利用率越高,风险越小。

按是否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可分为:

(1)静态投资回收期

(2)动态投资回收期,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反映了资金的回收能力,其表达式为:

Pt=累计净现金流量开始出现正值的年份-1+上一年累计的净现金流量的绝对值/当年净现值。

将项目的投资回收期与行业的基准回收期比较:

当Pt≤Pc时,项目在财务上是可行的;当Pt>Pc时,项目不宜采纳。

(3)财务净现值:

将项目计算期内各年的净现金流量按行业基准收益率或规定的贴现率折现到计算期期初的现值之和,是反映项目在整个计算期内总的获利能力的动态指标。

表达式如下:

式中:

CIt为第t期现金流入量;COt为第t期现金流出量;(CI-CO)t为第t期净现金流量;i0为行业基准收益率或规定的贴现率;n为项目计算期。

NPV>0,说明项目的实际收益率大于行业基准收益率;NPV=0,说明项目的收益率刚好等于基准收益率;NPV<0,表明项目达不到基准收益率,项目不可行。

(4)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

在项目计算期内,各年净现值累计和等于零时的贴现率,反映项目占用资金的盈利能力,非项目初期投资的获利能力。

公式:

若FIRR≥i0,项目投资效果达要求水平,可行;若FIRR≤i0,项目不可行。

[例9-1]某项目,建设期3年,分别借款400万元、500万元和400万元,每年借款平均支用,年利率6.8%。

本项目在建设期无力偿还利息,试计算该项目建设期利息。

解:

第1年末应计利息=400/2×6.8%=13.60万元

第2年末应计利息=(400+13.60+500/2)×6.8%=45.12万元

第3年末应计利息==(400+13.6+500+45.12+400/2)×6.8%=78.79万元

则该项目建设期建设投资借款总利息为13.60+45.12+78.79=137.51万元,项目竣工投产后,计入固定资产原值。

借款本金1300万元。

则在生产期初(或建设期期末)投资借款余额1437.51万元。

2.盈亏平衡分析(损益临界分析、量本利分析)(前提、算法)

概念:

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市场容量、生产能力及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条件下,根据项目正常生产年份的产品产量、成本与利润之间的关系,计算使拟建项目的收益与支出相平衡时的产出水平和价格水平,以评价项目承受风险能力的一种分析方法。

前提条件:

1)假定产量等于销售量,且产品销售价格在项目寿命期内保持不变,则销售收入是产量的线性函数。

2)总成本可划分为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且单位产品可变成本和年固定成本在项目寿命期内保持不变,则总成本是产量的线性函数。

3)项目生产单一产品,若生产多种产品时,可以换算为单一产品计算。

优点:

简单局限性:

销售不限制、不考虑项目的经济寿命、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的划分不明确算法:

P239

第十章农业主要部门的技术经济分析

1.复种指数

概念:

一年内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是反映耕地利用程度的指标。

制约因素:

热量、土壤、水利、肥料、劳动力、科学技术水平。

意义:

我国人多地少,因地制宜地提高复种指数,是扩大作物播种面积,挖掘耕地利用潜力和提高农作物总产量的有效途径。

2.猪粮比价

概念:

生猪价格和作为生猪主要饲料的玉米价格的比值,是反映生猪养殖盈利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是生猪养殖的盈亏平衡点。

猪粮比越高,说明养殖利润越好,反之则越差。

但两者比值过大或过小都不正常。

公式:

3.死淘率

概念:

指畜禽的死亡和淘汰比例。

影响因素:

养殖环境的管理和控制、畜禽疾病的流行、养殖技术水平和措施等。

4.回捕率

概念:

反映经过一定时间后回捕的尾数与总放养尾数之比的百分率,是关系到产量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之一。

回捕率指标值越接近100%越能说明养殖设施完善、技术合理,并且管理得当。

公式如下:

5.劳动生产率

概念:

指单位活劳动消耗所产生的农产品产量或产值,是衡量农业劳动效率的重要指标之一。

公式如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