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环境保护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754668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强环境保护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加强环境保护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加强环境保护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加强环境保护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加强环境保护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加强环境保护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加强环境保护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加强环境保护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加强环境保护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加强环境保护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加强环境保护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加强环境保护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加强环境保护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加强环境保护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加强环境保护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加强环境保护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docx

《加强环境保护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强环境保护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加强环境保护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docx

加强环境保护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加强环境保护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这是党的报告中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新时期执政理念的提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和对人民生存环境的高度重视。

建设和实现美丽中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工作,其核心是要按照生态文明的要求,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来达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的目标。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明确环境保护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基础性地位,充分发挥环境保护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作用。

一、      我区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意义

保护环境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是事关民族兴衰和人民福祉的一件大事,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着力点和攻坚方向。

我区自成立之初就始终秉承“生态立区”的建城理念,始终坚持“科技、生态、低碳、人本”和“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在保持区域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又切实地保护了生态环境,工业企业能耗和空气、水质的污染物含量的逐年下降,城市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大幅提高,环境质量保持优良。

但是,我区生态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的压力不断增大,影响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日渐显现。

因此,我们要加强环境保护工作。

加强环境保护,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转型升级的客观需要,是改善和保护环境民生、建设幸福家园的内在要求。

我们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全面提升生态文明水平。

二、      我区环境保护的基本情况

(一)环境保护现状

“十一五”以来,我区环保工作以改善生态和环境质量,保障人群身体健康为核心,坚持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并重,突出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强化城镇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

健全法制,加强部门自身能力建设,依法管理环境;加强综合协调和分类管理,促进建立生态工业体系,提高城市环境的可持续性;积极参与地区间的环境保护合作,全面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环境保护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环境质量保持良好。

总体来看,我区环境质量保持良好状态。

大气环境质量符合国家大气标准二级要求;区域内8条主要河流中朱家港、金墅港等4条河流水质均达到Ⅲ类标准;功能区噪声、区域环境噪声和交通干线噪声监测结果符合国家有关标准;通过实施新农村建设和城市“绿肺”工程,全区自然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2.工业污染得到全面控制。

积极推行总量控制制度,努力削减污染物排放量。

在全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认真实施污染物削减计划,加大对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的监管力度,完成了以“升级改造”为主题的限期治理任务。

同时,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完善建设项目环保审批制度和排污许可证发放管理制度,劝停拒批重污染项目,努力控制新污染。

3.环境管理能力不断加强。

我区环境监测、环境监察、环境宣教信息等技术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

数字环保的建设与使用,有力地推动了我区在污染源监控、环境管理业务、在线公众服务、环境质量分析、环境移动执法等各方面管理工作的信息化。

逐步实现环境信息采集、传输和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

目前,数字环保一、二期已投入使用,三期现已上线试运行。

4.环保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提升。

近年来,我区的环保投入逐年递增,环保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明显提升。

目前我区共建有5座大型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水日处理能力28万吨。

其中第二污水处理厂、白荡污水处理厂和浒东污水处理厂等完成了除磷脱氮提标改造及扩建工程。

全区生活垃圾转运站数量增至13座,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建成区公共绿地面积3420公顷,人均绿化面积18.09平方米。

5.生态示范创建成效显著。

积极开展创建环境教育基地和绿色学校(幼儿园)及生态示范村(镇)工作,树立环保先进典型,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目前,我区共创建绿色学校(幼儿园)95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33个,市级59个,国际生态学校2个),生态村6个(国家级1个,省级5个),生态镇1个(国家级)。

积极开展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创建活动,认真落实生态工业园建设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使区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并于2008年顺利通过生态工业示范园国家级验收。

(二)环境保护的瓶颈与困难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的严峻形势和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取得这些成绩值得肯定。

然而,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随着我区经济发展的进一步提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环境诉求不断提升,环境保护工作也面临着一些瓶颈和困难。

1.完成减排任务的难度在加大。

虽然我区正在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但是以煤炭消费为主的能源结构、重化工占有相当比重的工业结构,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减排形势相当严峻。

同时,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和城市化水平的快速提高使得生活污染物产生量也迅速增长,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改善环境质量的难度在加大。

空气质量虽然不断改善,但颗粒悬浮物仍是影响空气质量进一步提升的关键因素,同时将PM2.5等指标纳入空气质量评价标准体系中将使我区空气优良天数有所下降。

太湖水质和城区河道水质总体上仍处于较低标准。

3.化解环境纠纷的难度在加大。

环境问题已成为群众投诉的焦点、媒体关切的热点、社会管理的难点,极有可能与其他社会矛盾交织在一起,成为引发群体事件和个人极端事件的“导火索”。

必须把解决群众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纳入社会综合管理的范畴,把环境保护工作更多地置于公众和社会监督之下,努力增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      加强环境保护的对策和建议

(一)强化环境引导调控,促进经济绿色发展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命脉。

要切实发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作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绿色转型,通过环境影响评价推动产业结构调整,通过环境标准引领企业技术进步,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努力形成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全面提高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1.实行分区引导,优化区域发展布局。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能力和发展潜力,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不同要求,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并实施与功能区要求相适应的开发建设活动。

优化开发区域,因其开发密度已经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如核心区域,以狮山、枫桥、横塘为主体,适宜发展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限制发展占地多,消耗高的加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

重点开发区域,以浒关镇和通安镇为主体,要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做到增产不增污。

限制开发区域要充分考虑区域的生态安全,严格限制污染行业发展,如西部生态城。

禁止开发区域,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

太湖水源保护区、国家级太湖湿地公园、大阳山国家森林公园等风景名胜区的环境敏感区内不得建设工业项目。

2.加强减排倒逼,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其出路在污染减排。

要依法全面落实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健全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联动机制。

实施建设项目主要污染排放总量前置审核制度,对区域内重点项目实行总量动态调节。

对规模小、工业技术落后、污染治理无望的企业坚决予以淘汰,依靠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腾出的总量,支持和鼓励资源消耗低、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小的项目发展。

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行业实行更严格的排放标准,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产业的发展。

对不符合环境功能区划和产业政策要求、未取得主要污染总量指标、达不到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建设项目,一律不予批准环评文件。

综合运用环保、价格、信贷、土地等多种手段,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企业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升级。

要以新型工业化为主攻方向,重点培育新能源、生物医药、服务外包三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符合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战略,是我区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流方向。

现代服务业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缓解产业发展对资源和环境的冲击和负荷。

据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表明,2006年我国工业能源消费总量为175136.64万吨,服务业能源消费总量为59023.18万吨。

服务业消耗1吨能源的产出为1.4万元,工业消耗1吨能源的产出为0.59万元。

因此,要以现代服务业为突破口,坚持绿色发展导向,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绿色金融商贸服务业、生态旅游等生态型产业,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效缓解当前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约束之间的尖锐矛盾,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3.坚持绿色高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发展循环经济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

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积极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加强重污染企业的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减少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一是积极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

以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理为指导,积极构建企业内部、园区和行业3个层面的循环经济体系。

首先,构建企业内部循环体系。

研究和开发企业内部上下游原料产品的生态链接,鼓励企业内部实施资源的回收、再生和循环利用。

积极做好企业补链工作,做长资源利用链条,推进次级、末端资源的循环交流与使用,构建企业内部小循环。

其次,推进园区循环补链。

以产业链延伸为主导,以企业群共生为主体,促进园区内生产工艺纵向与横向耦合,鼓励园区基础设施、物流设施、信息服务设施的共享,企业间副产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和废物、土地集约利用、串联用水和循环用水、废水再生利用,培育和构建规模布局合理、功能互补、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体系。

如苏钢焦化厂与宝化炭黑厂通过节能改造实现煤气、蒸汽的互供,使资源合理高效利用,同时减少了SO2的排放。

最后,构建行业循环产业链。

目前,我区构建了线路板、水晶振动子、液晶显示器等十条相对独立的工业生态链。

在此基础上还应积极构建电力、钢铁等行业的循环产业链。

如钢铁行业可建立钢铁—市政循环经济产业链,主要是与城市污水处理厂联合,充分利用中水和污水。

城市污水经过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放的中水,可以作为钢铁生产过程中的冷却水或工艺用水。

二是大力推进清洁生产。

建立健全清洁生产审核制度,重点推行化工、医药、电镀、造纸、电子、机械等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鼓励其他企业自愿实施清洁生产审核。

培育一批资源利用率高、污染排放少、经济效益好的清洁生产示范企业。

引入先进技术工艺,在生产过程中构建废物连续利用“循环圈”,推动实施清洁生产。

进一步完善清洁生产扶持政策,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促进企业清洁生产技术创新。

实践证明,清洁生产是一种效率高,可带来经济效益而且可有效控制环境污染的重要手段。

截止2012年底,全区共有132家企业完成了清洁生产审核。

通过清洁生产审核工作,企业累计实施无/低费改造项目1880个,中/高费改造项目508个,资金投入3.94亿元,年增经济效益5.67亿元,节电13729.1万kwh/a、节水985.1万t/a、节天然气1850.6万m3/a,减少COD排放608.7t/a,减少二氧化硫排放2024.9t/a。

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十分显著。

三是开发与推广循环经济先进技术。

突出抓好工业、建筑、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以及钢铁、造纸、电力等重点行业和年耗能3000吨标准煤以上的重点用能单位节能工作,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实施热电联产、余热发电,推广印染、化工等行业烟气余热(余压)回收利用装置,推广先进节电控制技术和产品。

如苏州宝化炭黑公司通过安装在线余热锅炉,收集炭黑尾气余热,提高单线装置产能,每年节约标准煤约2933吨,实际经济效益达316.8万元。

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工艺和产品,应用工业用水重复利用、冷却节水、热力和工艺系统节水、洗涤节水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4.倡导绿色经济,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发展环保产业既是改善区域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技术保证。

高新区内环保产业(不包括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从业人员已达10000多人,行业年总产值近70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3%左右。

涉及了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环保产品生产、环境服务与技术咨询等相关领域。

发展环保产业既要立足于我区产业特点,又要注重打破常规寻求产业发展的突破口。

一是努力形成环保产业优势。

充分发挥苏州国家环保高新技术产业园的优势,加大环保新材料技术及产品的引进、研究开发力度。

积极开发和利用节能技术和环境友好型产品,重点发展新型能源加工、水污染治理设备、环保药剂与材料、绿色能源技术及产品。

依托已经形成的电子信息业和汽车产业,发展污染物自动监测设备和汽车尾气净化设备等环保设备产业,提高产业之间的协同优势。

加大环保技术创新,引进和研发环保型、生态化的“补网”、“链接”技术,重点培育一批有规模效益的环保企业。

二是加强环保产业招商工作。

以环保产业园及苏新环境科研技术中心现有人员为主,结合环保局和环保产业协会人员,组成环保招商的专门队伍,利用苏州高新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区”、首家“ISO14000国家示范区”、首批“国家级环保高新技术开发区”、首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等先天优势加大高新区环保产业招商的力度,特别是到日本、美国、德国等环保产业发达地区开展专题环保招商,同时针对国内外知名环保企业进行定向招商,针对各行业发展前三甲的企业进行定员对接,针对环保专业展会进行定期参展。

三是加大环保人才引进力度。

重视环保产业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的研究和推广,引进国内外名校在高新区内建立产学研基地,以骨干环保企业集团为主体,组建环保产业中试基地,促使各高校的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加大环保创业创新型的领军人才的引进力度,将生态环境类人才列入高新区紧缺人才专业目录,提高对紧缺型和创新创业型人才的资助标准,吸引更多的人才进驻高新区。

据调研,苏州工业园区每年人才专项经费达2亿元,出台了《苏州工业园区吸引高层次和紧缺人才的优惠政策意见》,引进的人才最高可获得150万元的购房补贴,还设有优惠租房、薪酬补贴、培训补贴等多项补贴项目。

我区亦应建立相应的人才引进措施,真正形成人才引进的政策高地,吸引多方人才,参与竞争。

四是充分发挥环保产业协会作用。

目前,高新区环保产业协会拥有会员单位52家,从行业类别来看,专业环保企业34家,循环经济、环境友好等环保型企业18家。

发挥环保产业协会的作用对环保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大促进作用。

首先,加强与相关行业协会的合作,在一些企业数量多,污染物排放量大的行业重点推广先进污染治理技术。

其次,加强与国内大学、科研院所和环保工程技术公司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推动高新技术的应用和科技成果的转化,促进我区环保产业的技术进步。

三是加强与各级环保产业协会合作。

通过环保技术示范工程等途径,推荐环保骨干企业的先进技术,帮助企业打破地方保护、部门保护的限制,主动为企业开拓市场创造条件。

(二)加强自然环境保护,提升区域环境质量

以水体、大气、土地和生物为架构的生态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基础。

要切实加大自然环境的保护力度,不断提升区域环境质量,夯实生态文明的环境支撑体系。

1.大力实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针对我区城镇建设过程中不合理的河道填、堵、裁、束等做法带来的河道生态退化问题,重点围绕河道清淤、河道改建、河道引水等工作加强河道的综合整治工作力度。

坚持属地负责、以乡镇为主原则,重点加强浒墅关、横塘、狮山三个地区的河道整治力度,不断完善“增容、减污、生态恢复与整体开发相结合”的可持续整治思路。

进一步加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施污水管网及泵站相关配套工程,加快提高城镇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加快浒墅关镇污水管网建设力度,提高接管率,确保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5%以上。

加强环境监督管理,组织开展整治流域内违法排污企业专项行动,杜绝偷排和超标排放现象,确保流域水质得以持续改善。

在运河河岸带两侧30m、主要支流河岸带两侧20m范围建设生态防护林带,生态林带以景观型植物为主,全面禁伐,常年养护,促进植被的自然生长。

通过整治,逐步构筑“水清、岸绿、流畅、景美”的江南水乡环境,最大限度、最高水平地保持我区水乡特色和水网景观。

2012年枫桥街道浒墅关镇等投入400多万元对辖区内的部分河道进行整治,明显改善了河道发黑发臭现象。

加强饮用水源保护。

加大水源地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合理配置长江、太湖、水库和地下水等水源地,探索建设多水源供水系统和区域应急水源工程。

开展好上山村饮用水源地和京杭运河浒关上游、黄花泾两个考核断面的水质监测、监管工作,提高断面水质监测频次和准确性,及时掌控水质变化情况,确保区内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在100%。

加大太湖蓝藻监控预防工作力度,保障我区乃至全市居民的饮用水安全。

2.实施大气污染物全面防控,加强大气污染综合防治。

深入推进我区环境保护“蓝天工程”的实施,加大区域尤其是化工集中区的大气污染防控力度。

全面推进脱硫工程,我区大气中的SO2主要来自工业集中区化石燃料的使用,特别是浒通片区内的苏信特钢集团。

要依靠科技进步,发展洁净煤技术,改进煤炭燃烧方式,提高化石燃料利用效率;发展高效的脱硫除尘脱硝治理技术,加强工业点源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提高脱硫除尘效率。

深入开展电力行业污染减排,全面实施低氮燃烧技术,新、扩、改建机组必须配套烟气脱硝设施,现役机组在采取低氮燃烧的基础上逐步实施脱硝设施改造,同时加强非电工业等低氮燃烧技术推广使用。

大力改善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比重,大力推行天然气、低硫柴油、液化石油气、电等优质能源替代煤,实现优质能源供应和消费多元化。

积极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工程,全面完成辖区内加油站、油罐车、油库油气回收综合治理任务,加快实施机动车国四标准。

加强对石化、化工及相关产品制造企业的全过程控制,推进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末端处理设施建设,确保重点监管企业实现挥发性有机物稳定达标排放。

实施施工工地扬尘污染防范措施。

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有效减少颗粒物排放,以缓解酸雨和灰霾污染,改善大气环境。

3.强化固体废物污染防治。

全面控制固体废物污染,强化危险废物全过程监管和安全处置,建设完善工业固体废物、污泥、生活垃圾等处理处置工程。

加强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工作,推进污泥无害化集中处理处置设施的建设,完善污泥申报登记和转运联单制度,不断提高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

做好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工作,逐步建设分类投放、分类运输、分类处置和利用的生活垃圾综合管理体系,加快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的建设,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4.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一要加强农村工业污染防治。

指导各镇(街道)开展村庄工业污染源整治,落实工业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监督机制和环境影响评价及环保“三同时”制度。

开展小化工、小制度、小漂染等“十五小”企业专项清理整治。

监督、指导各地取缔关闭“十五小”、“新五小”企业和未取得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加工利用点。

组织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

二要加强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基础设施建设。

以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为重点,促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向农村延伸,带动全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活动,逐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首先,强化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完善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对具备接管条件的村庄,大力推进城镇污水收集管网的合理延伸与全面覆盖。

对规划保留的村建立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对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处理后排放;对分散村庄采取建设生物净化池或生物净化前置库等来进行污水处理,处理后的尾水达到相应标准后排放。

太湖一级保护区内全面建成农村污水处理设施。

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进一步完善农村垃圾收运处理模式,不断健全“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体系,实现生活垃圾资源化和减量化。

三要加强农业污染控制,积极发展生态农业。

首先,积极倡导绿色农业种植,大力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建设一批绿色农业示范区、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生产示范基地。

鼓励和引导企业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产品认证,促进农产品规范安全生产。

其次,大力推广生态养殖。

加大太湖周边养殖场有机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力度,实施氮磷生态拦截工程,大幅减少氮磷养分入湖。

提倡实施集约化养殖,逐步淘汰小规模畜禽养殖,加强规模化的畜禽养殖场管理,鼓励采用先进环保的养殖技术,加强水产养殖分类监管。

建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大力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优质人居环境

生态人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归宿。

以生态文明建设创新城市发展理念,以大力推进宜居城市建设为重点,优化城市生态空间,完善配套生态基础设施,将我区建设成为基础设施完备、居住环境优美的山水宜居之城。

1.完善城市绿化设施。

以自然山体、水体、公园、交通走廊、开敞空间等为依托,不断优化中心城区绿地系统布局。

重视区内公共绿地建设,通过扩建增建大型生态绿地,提高绿地总量。

提高城市及工业区周边自然绿地面积和绿化覆盖率,建设集中绿地和连通各集中绿地的廊道,保护自然物种栖息环境,提高城市生态系统中自然成份。

中心城区生态绿地建设应以综合公园为核心,重点加强河道绿化和道路绿化,形成网状的绿地廊道系统,完善城市“绿心”功能。

科技城、西部生态城等应以山体自然景观、河道路网为重点,积极构建城镇林网体系,完善生态防护功能。

2.完善生态交通设施建设。

大力实施“公交优先”战略,构建以轨道交通、有轨电车为主及常规公交、辅助公交(出租车、厂包车、水上巴士)相结合的多模式、一体化的公共交通运输体系。

以构建公交换乘枢纽为核心,完善各级公交线网体系,促进各种交通方式的有机衔接和换乘,提高综合运输系统运行效率。

加快完善轨道交通线网络。

根据苏州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至2015年苏州市将建设4条轨道交通线路,其中轨道一号线和三号线途经我区。

要优化轨道交通客流的出行,强化轨道交通站点与地面公交、非机动车、人行等设施的一体化规划建设,提高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换乘的方便性、舒适性,逐步实现一体化无缝衔接,提升公共交通的出行率和吸引力。

加快现代有轨电车建设。

现代有轨电车是一种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公共交通运输工具,符合我区“科技、人文、生态、高效”的发展主题,能够展示我区特色风貌的生态公交系统。

我区规划建设6条现代有轨电车线路,总长度约80公里,目前一号线已开工建设,预计2015年通车。

建设城区快速公交系统,以公交站点为中心进行高强度混合开发,合理配置完善的服务设施,形成市内公交与周边镇区公交的衔接,构建方式多样、衔接紧密、转乘方便的生态公共交通体系。

加快“绿色自行车”服务系统建设,科学设置站点、完善借还平台。

主城区进一步完善城市主、次干道、支路网、慢行系统等设施。

积极发展智能化交通系统,不断更新公共交通车辆,使公共交通车辆环保水平达到国内最高标准,提高公共交通分担率。

倡导市民选择低能耗、低排放的公共交通出行方式,努力提高居民绿色出行比例。

3.完善绿色节能建筑建设。

推进发展绿色建筑,把节能环保和绿色低碳理念体现到城市规划、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与生活消费等各个领域,将有效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是有效促进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

一方面,对尚未达到建筑节能标准的既有城市民用建筑,逐步进行建筑节能改造。

从实施绿色屋顶、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等方面入手,以外墙、屋顶、窗户节能改造为重点,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另一方面,新建建筑严格执行国家《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绿色建筑技术导则》等标准,从设计、施工、监督到验收等环节的全过程实行低碳监管制度,推进系统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推广新能源和新材料在建筑中的应用,加快实施阳光屋顶、太阳能光热光电建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