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思考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759406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8.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思考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苏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思考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苏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思考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苏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思考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苏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思考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苏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思考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苏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思考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苏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思考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苏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思考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苏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思考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苏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思考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苏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思考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苏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思考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苏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思考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苏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思考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苏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思考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苏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思考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苏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思考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苏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思考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苏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思考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思考题.docx

《苏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思考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思考题.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思考题.docx

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思考题

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着选读思考题

一、理解说明:

1、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

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16分)

答:

(1)马克思这里是说他之前的旧唯物主义,其主要的缺点是脱离实践,把对象仅作为外在于人的实践的对象来理解,这实际上丢掉了人认识对象的基础和条件,只能像动物那样完全被动地来感性直观外在的对象,而不能能动地认识和改造对象。

(6分)脱离实践的所谓人的感性并不是现实的人的感性,只能是动物本能的感性,而人在其实践中所形成的感性则是可以上升至抽象思维和理性认识并在实践中能动地发挥指导作用的一种认识活动。

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形成他对于对象的认识并科学地理解这种认识活动。

(4分)唯心主义虽然看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但由于其根本不理解这种能动作用只有在实践中才是现实可能的,于是便脱离实践把意识抽象地理解和夸大为一种外在于人和人的实践、无所不能的能动主体或实体。

这说明一切旧哲学的根本弊端都在于脱离实践、脱离实际,仅凭头脑的想象和观念来理解说明世界和认识对象。

(6分)

2、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12分)

答:

这段话的大意是:

(1)人的思维和认识是否是反映对象实际的客观真理,不能靠认识和理论自身的说明来证明,因为理论本身无法说明这个问题。

从理论到理论,从观念到观念,从抽象思维到抽象思维,正是一切思辨哲学的本质特征。

(6分)

(2)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形成他关于世界的认识,并把这种认识与他所实践和反映的对象相对照,不断地修正和发展自己的认识,从而使认识越来越符合客观实际,并在实践中发挥其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动作用,体现其主客观统一、相互转化的客观现实性和巨大的精神力量。

离开实践,不仅使人对世界的认识失去了现实可能性,成为子虚乌有的凭空想象,即便已有的认识也会成为毫无能动性的死的精神。

(6分)

3、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

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2分)

答:

(1)费尔巴哈认为宗教的神的世界是人的世俗世界虚幻出来的世界,并认为宗教的本质也就是人的本质,是人的心灵深处的关系和人的性爱感情诸关系被神圣化的产物,于是他对宗教和人的本质都作了抽象的、非历史的绝对化的理解。

他首先把人抽象地理解为彼此孤立存在的个体生物人,然后把人理解为靠这种宗教感情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类”,以自然人的自然生物性本质或“宗教本质”来解释说明人的一切。

这实际上是把人降低到非历史的一成不变的动物的层面来理解人。

所以,他理解的人和人的感性世界只不过是非现实的人和非现实的世界,是没有历史的人和人的世界。

(6分)但现实的人却都是在其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实践中生存和发展的。

在实践中人们所形成的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关系决定着人们的生存状态和人的本质。

所以,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这种社会性的关系只是对其自然关系的扬弃和辩证否定,是使人与自然界区别开来的人的本质性规定。

(6分)

二、论述题:

1试述黑格尔在对“现实性”问题的论述中是怎样以貌似保守的形式阐发了他的革命的辩证法思想。

答:

(1)黑格尔有一个着名的命题:

“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

”(4分)

(2)在人们的日常意识中,现实和现存往往是不加区别的,黑格尔在这里正是利用人们日常意识对“现实”和“现存”这两个概念的混淆,在表面上好像是在为现存的一切辩护,为普鲁士专制制度祝福,但实际上是通过这种保守的表达形式表达了他革命的辩证法思想。

因为在黑格尔看来,并非一切现存的都无条件地也是现实的,只有合乎必然性、从而合乎理性的存在才具有现实性。

这意味着现实性决不是某种社会状态或政治状态在任何条件下都具有的属性。

(6分)(3)根据黑格尔的意见,一切事物都是过程的集合体,是依存于一定历史条件变化发展和灭亡的,世界上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东西。

事物随着它的条件的改变,原来具有必然性而作为现实的东西就会丧失其存在的必然性,成为不合理、不现实的东西而为具有必然性的新的东西所取代。

一切现实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推移都注定要走向其反面,成为不合理性、不现实的东西,它们从一开始就包含着不合理、不现实的东西。

因此,这个命题内在的真正含义即:

凡是现存的,都一定要灭亡。

这显然是革命的辩证法思想。

(7分)(4)按照这种思想,一切事物都只是暂时的,不存在任何最终的、绝对的、神圣的东西,所有的只是不断生成和灭亡的过程,且只有这种过程及其观念才具有绝对的意义。

人类社会一切依次更替的历史状态都只是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无穷发展进程中的暂时阶段,其中每一阶段相对于它发生的那个时代和条件来说都是必然的,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但对于从它自己内部逐渐发展起来的新的、更高的条件来说,它就会逐渐成为过时的、不具有必然性、不合乎理性而走向灭亡的东西。

人的思想认识也是如此,一切真理也只是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没有一成不变的绝对的永恒的真理。

(8分)(5)然而,黑格尔这一革命的辩证法思想却是在其保守的形式和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中所表达的,这正说明黑格尔所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主张的动摇性和两面性,是由其阶级局限所决定的。

(5分)

2试述恩格斯在《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是怎样评论费尔巴哈的道德观及其错误的。

(30分)

答:

(1)费尔巴哈的道德观是以抽象的人为出发点的抽象的道德观。

他虽然也知道“人最初从自然界产生的时候只是一个纯粹的自然物,而不是人。

人是人、文化、历史的产物。

”但他根本不知道这种现实的人在他的理论中应处于什么地位,在他的道德观中,他讲的完全是抽象的人和抽象的道德。

恩格斯就以费尔巴哈的道德的基本原则为例,对他的抽象的道德观展开了分析批判。

(5分)

(2)费尔巴哈从满足肉体的需要和欲望出发,而认为人生来就有追求幸福的欲望,但追求幸福的欲望所引起的行为要受到其自然后果的矫正和社会后果的矫正。

因此,人们必须正确地估量自己行为的后果,必须承认人人都有追求幸福欲望的平等权利。

由此他得出道德的基本准则:

对己以合理的自我节制,对人以爱。

道德的其他准则都是由此所派生的。

(4分)(3)恩格斯说,人追求幸福的欲望的实现是受其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物质手段所制约的,人不能没有这些条件和手段只与自己打交道,也不能总是顺利地满足实现这种欲望,而且其后果决不会对己对人都有利。

追求幸福欲望的实现,对于那些没有手段和对象的人们来说是毫无意义的。

(5分)(4)至于追求幸福的平等权利,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对立的社会里,那也是一句毫无实际意义的空话。

别说这在资本主义之前的社会中是根本不可能的,就是在消灭了人身依附关系和等级特权的资本主义社会,平等也只是口头上和形式上的,毫无实际的内容。

因为有限的物质资源和手段已经为有产者阶级所垄断,绝大多数人只能勉强维持基本生活,根本不可能与有产者拥有同等的权利。

(4分)(5)如果撇开平等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不谈,根据费尔巴哈的道德论,自由平等的权利也只有在资产阶级的证券交易所里才能得到体现。

但在那里也不是人人都可以实现幸福的欲望,也只是只有极少数精明的有钱人赚钱,多数散户赔钱,赔钱的总不会感觉幸福,而赚钱得到幸福的则只能是靠别人的赔钱和失败来实现自己的欲望,实际上也不存在真正平等的权利。

可见在资本主义社会,只有拥有物质生产条件和资源的资产阶级才拥有这种追求幸福欲望实现的条件,费尔巴哈的道德和平等权利只是适合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和现代资产阶级。

他只是资产阶级的代言人。

(4分)(6)当然,费尔巴哈幻想通过抽象掉一切具体内容的爱来解决一切问题和矛盾,认为爱是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普遍适用的道德原则,似乎爱能够解决一切冲突和纠纷,但这种不分性别、不分种族和阶级的抽象的爱早就被现实生活中的阶级对立关系和物质利益矛盾所粉碎了。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一切道德都是具体的、历史的,在阶级社会是有阶级性的,根本不存在所谓普世伦理或普遍的、永恒的道德原则。

(4分)(7)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之所以陷入抽象的王国、陷入抽象的道德观而不能自拔,其根本原因在于他脱离现实生活实践。

他虽然紧紧抓住感性的自然界和人,但在他脱离实践,不去考察现实的、活生生的、在历史中行动的人的情况下,他就只好抽象地议论人和自然界,而真正现实的、感性的自然界和人,在他那里也就只能是空话。

(4分)

三、理解说明:

4、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

(14分)

答:

(1)理论脱离实践,从抽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空洞无物,是一切思辨哲学根本的弊端。

(4分)

(2)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他理解的感性并非人的感性实践活动。

他仍然是脱离实践来理解人的感性和直观,这实际上是把人的感性降低为动物的感性本能活动,而不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上升为抽象思维和理性认识——从而有着理性指导的人的现实的感性。

这种感性实际上仍然只是费尔巴哈仅凭头脑想象的观念的感性或动物式的感性。

(5分)(3)动物式的感性只能外在地直观所面对的对象,而不能通过社会实践内在地认识和改造对象,是根本谈不上能动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并有效地指导实践、发挥其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客观现实性力量的。

这样,不仅人的思维的能动性被否定了,而且人的思维的客观真理性、现实性和其在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巨大精神力量也被统统否定了。

(5分)

5、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14分)

答:

(1)人是通过其社会生活来实现其生存并产生他对世界的认识的,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就是人们基于自己的需要而进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实践。

(3分)

(2)理论只有源于实践,从实践出发,并随着实践的深入和发展而不断地发展,才能真正揭示它所要反映的现实生活世界及客观实际,有效地服务于人的生活实践。

这本身并没有什么神秘的。

(3分)(3)凡是科学的理论,都是客观如实地说明人的社会实践并能通过实践而予以验证的;凡是脱离实践,仅凭人们的主观想象和观念而形成的理论,都是纯抽象思辨的产物,是不能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和说明的,所以它们自然也是神秘的、不可理喻的东西。

而这些神秘主义的东西一旦把它们拿到实践中来认识和理解,它们的谬误也就显而易见而不再那么神秘莫辨了。

(4分)(4)马克思这段话突出强调了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结合,必须同实践保持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才能合乎实际,说服群众,并为群众所掌握。

(4分)

6、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12分)

答:

(1)马克思这里是说旧哲学的哲学家们都脱离社会实践以不同的方式抽象地议论说明世界,但这至多只是空谈和解释世界,而不可能对人的现实世界有丝毫的改变,不可能给人类带来丝毫的益处。

(4分)

(2)人们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认识属于自己的现实生活世界,但认识本身并不是目的,认识的目的在于实践。

理论和认识只有来自实践,又服务于实践,使认识服务于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从而使人类更好地生活并发展自己,才能达到和实现人类认识世界的目的和宗旨。

这才是人们认识问题的关键所在。

(4分)(3)马克思由此使哲学的研究对象转向人的现实生活世界,坚持从实践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并为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实践服务,从而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同时也实现了哲学思维方式、哲学的根本立场和宗旨的革命变革,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传统旧哲学的根本性改造,使正在走向衰亡的哲学重新获得新生,以富有生命力的崭新的内容和形式展现于人类思想宝库。

(4分)

四、论述题:

1、试述恩格斯是怎样批判施达克在评论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时背离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客观标准。

(30分)

答:

(1)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施达克在找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时找错了地方”,因为他违背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客观标准,而仅是依据自己任意确定的主观标准来判定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如他认为费尔巴哈之所以是唯心主义者,是因为他相信人类进步,追求自己的理想意图,把同情、爱以及对真理和正义的热诚作为理想的力量。

这是不能成立的。

(6分)因为:

(2)第一,他无非是把对理想目的的追求叫做唯心主义。

康德的唯心主义不在于他讲道德的理想,而在于他先验唯心主义地认为人的认识有一种先验的“纯主观形式”或“前意识框架”,他关于道德的“绝对命令”之命题,也总是从抽象的人和抽象的“普世伦理”出发而表现得软弱无力,不具有现实可能性。

费尔巴哈恰恰也是犯了同样的错误,他总是从抽象的观念上的人出发,但他的唯心主义也同样并不在于他追求理想。

(8分)(3)第二,任何人所从事的一切活动,都是缘于他自己的需要并止于他需要的满足和实现。

这其中当然有人的感觉、思想、动机和意志等等,需要有理想的意图和力量。

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人都是唯心主义者,而没有唯物主义者。

(5分)(4)第三,至于有无追求进步的信念,那也是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毫不相干的。

如果认为凡是同情和追求进步与正义的事业并抱定这样的信念就是唯心主义者,历史上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和科学家就都成了唯心主义者,甚至连许多唯物主义者也成了唯心主义者了。

(5分)(5)施达克像许多庸人那样把唯物主义理解为贪婪、穷奢极欲和贪图享受,把唯心主义理解为对美德和普遍的人类之爱的信仰,对美好世界的追求,这无非是在为唯心主义辩护,给唯物主义抹黑。

而他用自己主观任意的标准来取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划分的客观标准,其用意显然是为了抹杀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区分。

这正是他资产阶级庸人立场的表现。

(6分)

2、概述恩格斯为什么说费尔巴哈哲学在本质上仍然属于黑格尔哲学的分支。

(30分)

答:

(1)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费尔巴哈与其他黑格尔派都没有离开抽象的思辨哲学这块土地,在这个意义上,他们都属于黑格尔哲学的分支。

(4分)

(2)老年黑格尔派的代表人物施特劳斯抓住黑格尔哲学的“实体即主体”概念,从抽象的精神实体出发,用这种实体的外化和对象化说明一切;青年黑格尔派的鲍威尔、施蒂纳等人抓住黑格尔哲学的“自我意识”概念,从自我意识出发,把一切都说成纯粹自我意识的创造;而费尔巴哈则从抽象的人与自然出发,把现实世界、人及其历史解释成纯感性自然的东西,他们都脱离了具体的、历史的、现实生活中的人及其实践而陷入从思维到思维的纯抽象思辨。

(6分)(3)费尔巴哈还把一般唯物主义同它的各种特殊的历史形式、尤其是17、18世纪英法唯物主义的庸俗形式混为一谈,因为看到这些庸俗形式的庸俗及其明显的错误而不敢承认自己是唯物主义者,不敢把唯物主义一般世界观贯彻到底,而只在人类知识的基础——自然科学领域坚持唯物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尤其是社会历史领域,则滑向唯心主义。

他虽然始终坚持从感性的人与自然出发,但真正现实的感性活动的人及现实的自然对他来说却始终是他所不能理解的。

于是他只好抽象地议论感性自然的人及其世界,对人和自然及其历史都作了非历史的唯心主义的理解。

(8分)(4)费尔巴哈的宗教观和道德观也是抽象的,非科学的。

费尔巴哈把宗教归结为人内心深处的心灵关系、性爱关系和感情关系,抽象地议论这些关系的自然基础并把它们以宗教的形式予以神圣化;由此,他把宗教说成一切历史变迁的基础,主张用“善的——爱的宗教”取代“恶的——神的宗教”。

这是把“爱的宗教”予以非历史、非现实地神圣化、绝对化和永恒化,这既歪曲了人与其宗教的本质,也歪曲了历史的本来面目,是不符合实际的。

费尔巴哈把道德解释为人人拥有追求和实现幸福欲望的平等权利,把“对己以合理的自我节制,对人以爱”作为道德的基本准则,但这同样由于他没有看到道德实践的现实基础和历史条件而成为毫无意义的空谈。

因而恩格斯说,他的抽象的道德和道德准则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方都是不适用的,而在现实世界面前,是和康德的“绝对命令”一样软弱无力的。

他否定了道德实践的具体性、历史性和在阶级社会的阶级性,所剩下的只有爱和爱的感情,然而它们已经为人们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对立所彻底粉碎。

所以,由于上述原因,恩格斯说费尔巴哈哲学在总体上仍然属于黑格尔哲学的分支。

(12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着选读思考题:

一、恩格斯如何通过对黑格尔一个命题的分析揭示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

试述黑格尔在对“现实性”问题的论述中是怎样以貌似保守的形式阐发了他的革命的辩证法思想。

答: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对黑格尔这个命题及其意义是这样论述的:

(1)黑格尔有一个着名的命题:

“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

(2)在人们的日常意识中,现实和现存往往是不加区别的,黑格尔在这里正是利用人们日常意识对“现实”和“现存”这两个概念的混淆,在表面上好像是在为现存的一切辩护,为普鲁士专制制度祝福,但实际上是通过这种保守的表达形式表达了他革命的辩证法思想。

因为在黑格尔看来,并非一切现存的都无条件地也是现实的,只有合乎必然性、从而合乎理性的存在才具有现实性。

这意味着现实性决不是某种社会状态或政治状态在任何条件下都具有的属性。

历史上一切现实的东西在其发展中都会丧失自己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成为不合理、不现实的东西,这时一种新的、富有生命力的现实的东西就会取代它。

(3)根据黑格尔的意见,一切事物都是过程的集合体,是依存于一定历史条件变化发展和灭亡的,世界上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东西。

事物随着它的条件的改变,原来具有必然性而作为现实的东西就会丧失其存在的必然性,成为不合理、不现实的东西而为具有必然性的新的东西所取代。

一切现实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推移都注定要走向其反面,成为不合理性、不现实的东西,它们从一开始就包含着不合理、不现实的东西。

因此,这个命题内在的真正含义即:

凡是现存的,都一定要灭亡。

这显然是革命的辩证法思想。

(4)按照这种思想,一切事物都只是暂时的,不存在任何最终的、绝对的、神圣的东西,所有的只是不断生成和灭亡的过程,且只有这种过程及其观念才具有绝对的意义。

人类社会一切依次更替的历史状态都只是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无穷发展进程中的暂时阶段,其中每一阶段相对于它发生的那个时代和条件来说都是必然的,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但对于从它自己内部逐渐发展起来的新的、更高的条件来说,它就会逐渐成为过时的、不具有必然性、不合乎理性而走向灭亡的东西。

人的思想认识也是如此,人的认识和科学是在认识从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一切真理也只是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没有一成不变的绝对的永恒的真理。

历史同认识一样,永远不会在人类的一种完美的理想状态中最终终结;完美的社会和“国家”是只有在幻想中才存在的东西。

这种辩证哲学推翻了一切关于最终的绝对真理和与之相应的绝对的人类状态的观念,在它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绝对的、神圣的东西,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的上升过程,什么都不存在。

只有这种无始无终发展的、革命的性质及与其相应的发展的思想才是辩证法所承认的唯一绝对的东西。

(5)然而,黑格尔这一革命的辩证法思想却是在其保守的形式和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中所表达的,这正说明黑格尔所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主张的动摇性和两面性,是由其阶级局限所决定的。

恩格斯不仅指出了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而且指出了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保守性和阶级局限性,并进一步阐述了辩证法的基本思想。

他说,辩证法的基本思想有五个方面:

一、从辩证法的革命性质来看,它永远结束了以为人的思想和行为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二、从人的认识的辩证法来看,它揭示了人类认识总是从不知到知、从浅到深、从低级到高级,通过无数相对真理的认识一步步接近绝对真理,但人类的认识和科学的发展永远也不会穷尽真理;三、从历史发展的辩证法来看,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不是永恒不变的,历史上依次更替的各种社会制度在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中既具有其存在的历史必然性,也具有其历史的暂时性,人类社会永远不会停留在某种绝对状态上;四、从哲学自身发展的辩证法来看,辩证法不承认任何最后的绝对真理和人类绝对状态的观点,它本身不过是不断发展的客观过程在思维着的头脑中的反映;五、辩证法唯一的保守的方面即承认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相对稳定性;但事物的稳定性是相对的,而事物的变动性或革命性是绝对的。

二、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是如何揭示和分析哲学基本问题的

答:

(1)恩格斯首先指出: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这个问题在哲学史上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在远古蒙昧时代,因为人们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于是便有灵魂对于其肉身和外部世界的关系思考。

其实这是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最早的思考。

然而灵魂不死的观念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决不是一种来源于宗教的安慰,而是一种真正的不幸,因为人死后灵魂还要为其肉体生前的行为负责,为其罪责接受惩罚,永远不得解脱。

(2)但灵魂可以脱离肉体而不死的错误观念却很容易导致人们将自己所不能驾驭的自然力人格化而形成关于神的崇拜,于是宗教便产生了。

而随着人们智力发展自然发生的抽象化过程,便在人们的头脑中由互相限制的许多神的宗教崇拜逐步发展到一神教,错综复杂、相互制约的自然联系这时也被解释为有一个最高的神来主宰。

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和经院哲学就是这种认识过程发展的一个突出成果。

因此,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像一切宗教一样,其根源在于蒙昧时代的愚昧无知的观念。

但这个问题在中世纪以尖锐极端的神创说表现出来了。

所以中世纪的欧洲哲学只不过是神学的婢女。

(3)资产阶级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适应其反对封建专制和宗教神学的需要,在斗争中公开向教会提出了“世界是神创造的呢,还是从来就有的”这样的问题,才使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次被十分清楚地提了出来,并获得了它的完全的意义。

(4)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对自然界何者为本原、何者为派生的问题。

哲学家们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大阵营。

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承认某种创始说的人,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这两个用语就只是在这种意义上来使用的。

除此之外没有别的意思,如果给它们加上别的意义,就会造成极大的混乱。

如施达克和教士们把贪图享受、追求肉欲和贪婪的人说成唯物主义者,把追求进步和有理想的人说成唯心主义者,就偏离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这一客观标准。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所包含的第二方面的内容是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想能不能认识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世界这样的问题也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对此世界上绝大多数哲学家都作了肯定的回答。

无论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和彻底的唯心主义者都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都是可知论者。

一切唯物主义者都坚持反映论的认识论,承认世界是可知的,至少是那些可感知、可经验的客观现象是可知的。

黑格尔对这个问题的肯定回答也是不言而喻的。

因为黑格尔认为我们在现实世界中所认识的,正是这个世界的思想内容,也就是那种使世界成为绝对观念的逐步实现的东西。

而这个绝对观念则是从来就有的,是不依赖于世界并且先于世界而存在的;思维之所以能够认识世界,是因为它从一开始就已经是思想内容的内容,是这个现实世界在我们的认识中被重新逐步地复归于绝对的观念和精神的过程。

这里我们要认识的东西(现实世界)已经默默地被包含在它存在的前提——即绝对观念之中了。

其实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经过从认识到实践和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而实现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科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