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径规则和裁判法.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759417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2.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田径规则和裁判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田径规则和裁判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田径规则和裁判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田径规则和裁判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田径规则和裁判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田径规则和裁判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田径规则和裁判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田径规则和裁判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田径规则和裁判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田径规则和裁判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田径规则和裁判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田径规则和裁判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田径规则和裁判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田径规则和裁判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田径规则和裁判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田径规则和裁判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田径规则和裁判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田径规则和裁判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田径规则和裁判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田径规则和裁判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田径规则和裁判法.docx

《田径规则和裁判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田径规则和裁判法.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田径规则和裁判法.docx

田径规则和裁判法

 

田径规则和裁判法

 

裁判员必须做到:

1、认真学习规则与裁判法,加强岗位责任制;

2、执行裁判工作时,严肃认真、公正准确、谦虚谨慎、团结

协作

裁判长:

径赛裁判长、田赛裁判长、全能裁判长、外场裁判长、检录裁判长

径赛

一、径赛的赛次:

预、次、复、决

二、跑道测量

1、标准跑道全长应为400米,由两个直段和两个半径相等的弯道组成。

内、外突沿高约5cm,宽至少5cm。

2、跑道计算线:

第一道在内突沿外沿以外30cm处,其余各道在内侧分道线外沿以外20cm处,若没有内突沿,则应在标志线外沿以外20cm测量。

3、赛跑的距离应从起跑线的后沿量至终点线的后沿。

4、400米及400米以下各项径赛,分道比赛,每条分道宽1.22±0.01米(包括右侧分道线),分道线宽5cm。

800米、4×400米接力为部分分道跑(过抢道标志线后切入里道)。

1500米以上为不分道跑。

5、跑道的左右倾斜度最大不得超过1%,在跑进方向上的向下倾斜度不得超过

1‰

三、起点工作

1、协调发令员:

(1)安排发令组裁判员的职责。

(2)监督发令组每位成员履行职责的情况。

(3)发令前,应确认有关计时员、检查员、终点裁判员和风速测量员已准备就绪,通知发令员开始发令。

(4)为每名召回发令员确定专门的任务和位置。

(5)保存所有产生在发令过程中的文件。

(6)确保规则第130条5得到完全执行(起跑犯规)

2、发令员:

(1)运动员各就位时,发令员就完全控制运动员。

在发令过程中,应位于能完全看清楚所有起跑运动员的位置。

(2)只有发令员有权实施规则中的警告和取消比赛资格的处分。

2、召回发令员:

召回发令员如观察到任何起跑犯规情况都有权召回运动员。

在运动员起跑犯规被召回或被中止后,召回发令员应向发令员报告他的观察结果,由发令员决定是否给予运动员警告。

3、助理发令员:

(1)助理发令员应检查运动员参加比赛的项目、组次、佩戴号码是否正确。

(2)助理发令员必须正确安排每名运动员的道次或站位,完成这项工作后,向发令员示意一切准备就绪。

当下令重新起跑时,应重新召集运动员。

(3)接力赛跑时,助理发令员应负责为第一棒运动员准备接力棒。

(4)除了全能项目之外,任何起跑犯规的运动员将被取消该项目的比赛资格。

在全能比赛中,对第一次起跑犯规的运动员应给予警告。

每项比赛只允许一次起跑犯规而运动员不被取消资格,之后每次起跑犯规的一名或多名运动员均将被取消该项目的比赛资格(见规则第200条9⑶)。

出现起跑犯规的情况后,助理发令员应当:

除了全能比赛,对起跑犯规负有责任的一名或多名运动员将被取消比赛资格,并在该名运动员面前出示红牌,分别在各自分道的道次墩上作出相应的标志。

全能比赛中,将对第一次起跑犯规负有责任的一名或多名运动员警告,并在该运动员前举起黄牌,分别在各自分道的道次墩上作出相应的标志。

同时,其他参加比赛的运动员也将被警告,并由一名或多名助理发令员在运动员前举起黄牌,以通知他们如果任何运动员再次起跑犯规将被取消比赛资格。

如果再次发生起跑犯规,对起跑犯规负有责任的一名或多名运动员将被取消比赛资格,并在该运动员前举起红牌,分别在各自分道的道次墩上作出相应的标志。

在没有道次墩的情况下,应当使用基本通知系统(在对起跑犯规负有责任的运动员前举牌)。

注:

比赛中,当一人或多人起跑犯规时,其他运动员容易跟随,严格来说,跟随者也属于起跑犯规。

发令员只应警告他认为对起跑犯规负有责任的一名或多名运动员。

因此受警告或被取消比赛资格的运动员可能不止一人。

如起跑犯规并非由运动员引起,则不应对运动员提出警告,并且要向所有运动员出示绿卡。

4、起跑器:

400米及400米以下(包括4×200米和4×400米接力的第一棒)各项径赛的起跑必须采用蹲距式起跑,并使用起跑器。

其他径赛项目的起跑不得使用起跑器。

在跑道上安装起跑器时,起跑器的任何部分不得触及起跑线或延伸至其他分道。

5、起跑:

(1)400米及400米以下(包括4×200米和4×400米接力)和各项径赛,发令员口令“各就位”、“预备”、“鸣枪”,(“各就位”时,双手和一个膝盖应触地,两脚应接触起跑器;“预备”时,双手或双脚仍须与地面接触,两脚不得离开抵脚板)

(2)400米以上的各个项目,起跑时使用口令“各就位”、“鸣枪”,(起跑时,运动员应单手或双手触地)

(3)400米及400米以下(包括4×200米和4×400米接力的第一棒)各项目,运动员必须使用起跑器进行蹲距式起跑。

(4)在“各就位”“预备”口令发出后,所有运动员都应立即做好最后的预备姿势,不得延误。

如果根据发令员的判断,运动员有下列行为,发令员将取消此次起跑.

(1)当运动员听到“各就位”或“预备”后,在发令枪或其他经批准的发令器材发出信号之前,无有效理由(由相关裁判长裁定理由)造成起跑中断(例如在蹲踞式起跑中举手或站立);

(2)没有执行“各就位”或“预备”口令,或未能在适当时间内做好最后起跑动作者;

(3)下达“各就位”口令后,运动员用声音或其他方式干扰该项比赛中的其他运动员。

裁判长将根据规则第125条5和第145条2,以不正当行为对该运动员进行警告(运动员在同一比赛中第二次违反规则将被取消比赛资格)。

以及其他外部理由被认可为中断起跑的原因时,或者裁判长不同意发令员的判决时,则应向所有运动员出示绿卡表示没有人起跑犯规。

(5)运动员在做好最后预备姿势之后和鸣枪之前开始起跑动作,应判为一次起跑犯规。

(6)起跑犯规的运动员判罚参见助理发令员条款。

四、终点

1、判定运动员的终点名次,应以其躯干(不包括头、颈和四肢)任何部位抵达终点线后沿垂直面的顺序为准。

2、分道跑项目的裁判方法(400米和400米以下项目、4×100米接力):

采用按名次分工的方法:

(1)每人看一个名次,认准所看名次的道次。

(2)每人主看一个名次,同时兼看一个与主看名次相邻的名次。

兼看名次

8

7

6

3

2

1

4、5

7

6

5

4

3

2

1

主看名次△(主裁判)

终点名次报告表

组别:

项目:

赛次:

组次:

主看名次

第名

号码

道次

兼看名次

号码

道次

备注

主裁判:

裁判员:

年月日

3、部分分道跑项目的裁判方法:

(1)按道次分工(人盯人)(800米跑、4×400米接力),每个裁判员看一个道次。

当运动员上道时,核实号码,牢记其特征。

起跑后,注意跑进中的名次变化。

运动员到达终点判定其名次。

(2)按名次分工(4×400米接力或不分道跑的800米和1500米),每个裁判员看一至两个名次(第一名兼第八名,第二名兼第九名,以此类推)。

起跑后,注意观察各队或运动员的名次变化,随时辨认自己所认看名次的道次(队名或号码)。

判定运动员到达终点的名次,并立即核实本名次运动员的道次、号码和队名。

4、不分道跑项目的裁判方法(1500米或3000米以上的项目):

采用按名次分工的办法。

在中、长距离跑比赛中,为了准确判定名次,就必须做好记圈工作。

(1)总记圈组(三人):

A报号码,并监看记录工作;B记录;C记录领先运动员通过终点的时间,记录脱圈运动员的人数。

(2)脱圈组(三人):

D报领先运动员号码,E记录;D报脱圈运动员号码,并记录,F监看记录工作,并举牌或口头通知运动员剩余圈数。

(3)报圈组(两人):

领先运动员进入终点直道时,报圈(翻牌),领先运动员还剩最后一圈时“摇铃”。

(注:

最后一圈时,应以信号通知每名运动员)

注:

常用方法:

两个总记圈,其中一个报告通过终点的运动员号码,另一个记录,特别注意领先运动员和脱圈运动员;其他裁判员每人认二到三名运动员并兼记这些运动员的圈数和报圈,特别是脱圈的运动员要为他报圈,最后判定名次。

五、计时员(时、分、秒“:

、”例:

2:

09:

44、32)

1、开表、停表:

计时应从发令枪发出的闪光或烟开始,直至运动员的躯干(不包括头、颈和四肢)的任何部位抵达终点线后沿垂直面的瞬间为止。

2、读表:

人工计时,停表时如果指针停在两线之间,应按较差的时间计算。

使用1/100秒的表或人工操作的数字式电子表,当百分位不为零时,应进位至较差的1/10秒,如10.11秒进位成10.2秒。

3、在三只正式表中,两只表所计时间相同而第三只表不同时,应以两只表所计时间为准;如三只表所计时间各不相同,则应以中间成绩时间为准;如只使用两只表,所计时间又不相同时,应以较差的时间作为正式成绩。

4、成绩相等:

(1)按成绩录取下一赛次时如成绩相等,电动计时看1/1000秒(手计时看1/100秒),如果成绩依然相等,则有关运动员均应进入下一赛次。

如实际条件不允许,则抽签决定进入下一赛次人选。

(2)决赛中出现第一名成绩相等,裁判长有权决定是否重赛,如无法重赛,则名次并列,其他名次的运动员成绩相等时并列处理。

(决赛时成绩相等,以终点判定的名次为准,如分组决赛则并列)

六、检查工作:

1、检查裁判员的任务:

在径赛裁判长领导下进行工作,确保径赛项目的比赛符合田径规则的规定。

赛前要复查径赛场地、设备和器材。

在比赛过程中,检查径赛运动员有无犯规情况;在跨栏、障碍跑项目中检查栏数、栏位、栏高是否准确;在接力项目中,管理好第二、三、四棒运动员的上道等。

2、运动员犯规时,检查员应做到:

(1)看:

看清犯规运动员的道次、号码、犯规情况;

(2)记:

应准确地用胶布在犯规地点做标记;

(3)报告:

用旗示或对讲机向检查主裁判报告;

(4)填写报告单:

写清比赛项目、赛次、组次、组别,犯规运动员的号码、道次,犯规地点、情节,以及受影响运动员的号码、道次、受影响情况。

3、阻挡:

运动员挤撞或阻挡别人从而妨碍其他运动员走或跑进时,应取消其该项目的比赛资格。

4、分道跑:

出现下列情况不应取消运动员的比赛资格:

(1)运动员由于受他人推、挤或被迫跑出自己的分道,未从中获得利益,不应取消其比赛资格。

(2)在直道上跑出自己分道,没有获得实际利益。

(3)在弯道上跑出自己分道的外侧分道线,未从中获得实际利益,也未阻挡其他运动员。

5、部分分道跑(800米、4×400米接力),运动员越过抢道线后方可切入里道。

6、跨栏跑:

(1)栏架的设置:

组别

全程距离

栏架数量

栏架高度

起点至

第一栏

栏间距离

最后一栏至终点

男子

110米

10

1.067米

13.72米

9.14

14.02米

男子

400米

10

0.914米

45米

35米

40米

女子

100米

10

0.84米

13米

8.5米

10.50米

女子

400米

10

0.762米

45米

35米

40米

(2)放置在跑道上的栏架底座的支架应指向运动员的跑来方向。

放置栏架时,栏板后沿应与跑道上放置栏架的标记后沿重合。

(3)跨栏跑犯规情况:

①过栏瞬间,其脚或腿低于栏顶水平面;

②跨越他人栏架,或未跨完全程栏架;

③有意用手推倒或用脚踢倒栏架;

④手臂摆动影响和阻碍他人跑进。

7、接力跑:

(1)接力区:

每个接力区的长度为20米。

接力区的开始和结束都从接力区分界线的后沿算起。

(2)4×100米和4×400米接力项目,第二、三、四棒运动员可从接力区后面10米以内的地方起跑(预跑区10米)。

(3)4×400米接力的第一次交接棒应在各自分道内完成,第二棒及以后各棒运动员必须在接力区内起跑。

(4)4×400米接力的第三、四棒运动员应在指定裁判员的指挥下,按照同队传棒运动员跑完200米时的先后顺序(由内向外)排列各自的接棒位置。

一旦传棒运动员跑过200米处,接棒运动员即应保持其排列顺序,不应改变其在接力区起点处的位置。

任何运动员不遵守本规定,应取消其接力队的比赛资格。

(5)接力跑犯规情况:

1未在接力区内完成交接棒(以棒为准);

2抛掷接力棒;

3接棒队员得到助力后跑进;

4未持棒跑完全程;

5交棒后离开跑道阻挡他人跑进;

6掉棒后,不是由原掉棒人捡起而跑进,或由原掉棒队员捡起,但缩短了距离,或阻碍他人跑进;

74×400米接力的第三、四棒运动员在公共接力区内改变位置阻拦他人。

 

七、检录工作(赛前控制中心)

1、检录裁判员检查运动员号码与证件,运动员的鞋、鞋钉的数量和规格、服装和提包上的广告应符合国际田联的规则和规定。

2、鞋钉:

(1)至多可安装11枚鞋钉,凡不超过11枚鞋钉的运动鞋均可使用,但鞋钉的钉座不得超过11个。

(2)鞋钉长度:

塑胶跑道不得超过9mm,跳高、标枪不得超过12mm,鞋钉的最大直径为4mm。

非塑胶跑道最大长度25mm,最大直径为4mm。

3、检录时间:

赛前控制中心工作时间表(全运会)

时间

步骤

预检广播时间(运动员进入第一检录处)

开始检录

项目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关闭第一检录处)

径赛

赛前40分钟

赛前35分钟

赛前31分钟

赛前30分钟

跨栏

赛前50分钟

赛前45分钟

赛前41分钟

赛前40分钟

田赛

赛前55分钟

赛前50分钟

赛前46分钟

赛前45分钟

撑竿跳高

赛前80分钟

赛前75分钟

赛前71分钟

赛前70分钟

赛前控制中心工作时间表(省运会)

时间

步骤

预检广播时间(运动员进入第一检录处)

开始检录(第二检录处)

项目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关闭第一检录处)

径赛

赛前30分钟

赛前25分钟

赛前21分钟

赛前20分钟

田赛

赛前40分钟

赛前35分钟

赛前31分钟

赛前30分钟

撑竿跳高

赛前50分钟

赛前45分钟

赛前41分钟

赛前40分钟

兼项:

如果一名运动员同时参加一项径赛和一项田赛或多项田赛,则有关裁判长每次可以允许该运动员在某一轮的比赛中,或在跳高和撑竿跳高的每次试跳中以不同于赛前抽签排定的顺序进行试跳(掷)。

如果该运动员后来在轮到他试跳(掷)时未到,一旦该次试跳(掷)时限已过,则应视其该次试跳(掷)为免跳(掷)。

在跳高和撑竿跳高的比赛中,当所有运动员都完成了比赛,但是该运动员还没有到场,并且给他的试跳时限已过,裁判长将视其为中退。

八、编排记录公告工作

赛前竞赛日程和分组表的编排

比赛期间临场编排记录公告

(一)任务:

1、根据竞赛日程的规定编排比赛日程。

2、收集各种有关竞赛的信息,接收、审查报名,整理各参赛运动员情况统计表,汇编总秩序册。

3、根据最后确认,完成赛次的编排、分组,抽签排定组次、道次或顺序等工作,汇编每日秩序册。

4、临场处理赛中成绩,完成后继赛次的录取、分组、抽签排定组次、道次或顺序等工作。

5、发成绩公告,汇编成绩册。

6、完成各队金、银、铜牌和总分统计。

7、准备较充足的各种应用表格及做好其他准备工作。

(二)编排原则:

1、按照规则规定编排全能项目及注意各赛次之间的休息时间,就保证至少按最低标准留出休息时间。

任一赛次最后一组与下一赛次第一组之间的最短时隔时间:

(1)200米以下:

45分钟;

(2)200米以上,1000米以下:

90分钟;

(3)1000米以上不在同一天进行;

(4)全能各单项间:

30分钟;

第一天最后一项到第二天第一项间隔:

10小时

2、按兼项的一般规律,尽量把相关项目分开编排,以减少兼项冲突。

性质相近的项目要注意先后顺序:

一般先100米后200米、先5000米后10000米、先跳远后三级跳远等。

3、在时间允许情况下,尽量照顾到兼项之间的时间间隔,及格赛后隔1天再进行正式比赛。

4、不同组别的同一田赛项目,一般不连续安排在同一单元内进行。

5、不同级别的同一径赛项目,最好衔接进行,如男子100米和女子100米等,短距离径赛项目赛次如果少,最好安排一天结束。

6、为了节省摆栏时间,跨栏项目一般都安排在同一比赛单元的第一项,还可排在长距离比赛之后进行。

7、决赛和预计破纪录的项目等,分配到各个比赛单元尽量排在下午,并留出发奖时间。

8、同一时间内不要排两个田赛长投项目。

9、在举行竞走、长距离跑时,最好不同时安排标枪等长投项目。

10、撑杆跳高要考虑阳光的照射方向和比赛时间较长,最好安排上午进行。

11、在可能情况下,把比较精彩的决赛项目排在开闭幕式或观众较多的单元里。

田赛项目应防止一端过分集中,另一端空场冷落观众。

12、最后一个单元临近结束之前,可考虑安排一项长距离项目或适当减少项目,以便闭幕式,宣布团体成绩。

13、每一单元的比赛,尽量安排使径赛和田赛同时结束。

 

田赛

一、总则

(一)比赛顺序:

运动员应按抽签排定的顺序参加比赛。

如果有及格赛,则决赛的顺序就重新抽签。

(二)试跳与试掷:

1、除跳高和撑竿跳高外,在其他田赛项目中,如参赛运动员多于8人,则每名运动员均有3次试跳(掷)机会,有效成绩最好的前8名运动员可再试跳(掷)3次。

如出现第八名成绩相等,按成绩相等的规定处理。

当运动员人数只有8人或少于8人时,每人均有6次试跳(掷)机会。

如果前3轮的试跳(掷)后有1人以上没有有效成绩,那么后3轮的试跳(掷)顺序为按他们原来的顺序排在其他有成绩的运动员之前。

在以上两种情况中,前3次试跳(掷)结束后,应对运动员的成绩排序,第4、5次的试跳(掷)顺序,应与前3次试跳(掷)的排名相反。

最后一轮的试跳(掷)顺序应与前5次试跳(掷)后的排名相反。

(三)成绩相等

在以远度判定成绩的田赛项目中,如成绩相等,应以其次优成绩判定名次。

如次优成绩仍相等,则以第三较优成绩判定名次,余类推。

如仍相等,并涉及第一名者,则令成绩相等的运动员,按原比赛顺序,进行新的一次试跳(掷),直至分出名次为止。

其他名次则并列。

(注:

高度跳跃项目见后面)

(四)延误比赛

田赛项目比赛时,运动员无故延误试跳(掷)时间,将导致不许其参加该次试跳(掷),并记录为该次试跳(掷)失败。

在任何情况下,均由有关裁判长决定何为无故延误。

如果到时限时运动员已开始了试跳(掷),应允许其进行该次试跳(掷)。

单项和全能项目时限(单位:

分钟)

仍在参赛的运动员人数

单项

全能

跳高

撑竿跳高

其他项目

跳高

撑竿跳高

其他项目

3人以上

1

1

1

1

1

1

2~3人

1.5

2

1

1.5

2

1

1人

3

5

2*

3*

连续试跳(掷)

2

3

2

2

3

2

*此处给予的试跳时间,只有当只剩一名运动员,而且之前一次的试跳也是该运动员时才适用。

(五)比赛成绩

每名运动员应以其最好的一次试跳(掷)成绩,包括因第一名成绩相等而进行的决名次赛的成绩,作为其最后的决定成绩。

二、高度跳跃项目

(一)通则

1、比赛开始前,主裁判应向运动员宣布起跳高度和每轮结束后横杆的提升高度,此计划直至比赛中只剩下一名已获胜的运动员或出现第一名成绩相等时为止。

2、试跳

(1)运动员可以在主裁判事先宣布的横杆升高计划中的任何一个高度上开始起跳,也可在以后任何一个高度上根据自己的愿望决定是否试跳。

只要运动员在一个高度上连续三次试跳失败,即失去继续比赛的资格,第一名成绩相等而进行决名次赛的情况除外。

允许运动员在某一高度上第一次或第二次试跳失败后,在其第二次或第三次试跳时请求免跳,并在后继的高度上继续试跳。

运动员在某一高度上请求免跳后,不准在该高度上恢复试跳,除非出现第一名成绩相等的情况。

(2)即使所有其他运动员均已失败,一名运动员仍有资格继续试跳,直至放弃继续比赛的权利。

(3)除非比赛中只剩下一名运动员,并且他已获得该项目比赛的冠军,否则:

✧跳高项目每轮之后,横杆升高不得少于2厘米;撑竿跳高项目每轮之后,横杆升高不得少于5厘米。

✧横杆升高的幅度不得增大。

本规则不适用于仍在试跳的运动员同意将横杆直接升到世界纪录的高度。

当某运动员已在比赛中获胜时,有关裁判员或裁判长应征求该运动员的意见,由该运动员决定横杆的提升高度。

(注:

此规则不适用于全能比赛项目)

全能比赛中,跳高项目每轮的横杆提升高度均为3厘米;撑竿跳高项目每轮的横杆提升高度为10厘米。

3、测量

(1)所有高度项目的测量均应以厘米为单位,从地面垂直量至横杆上沿最低点。

(2)每次升高横杆后,在运动员试跳之前,均应测量横杆高度。

当横杆放置在纪录高度时,有关裁判员必须进行审核测量。

如果自上一次测量纪录高度后,横杆又被触及,在后继的纪录高度的试跳之前,裁判员必须再次测量横杆高度。

(3)横杆

✧跳高横杆全长为4.00米(±2厘米),撑竿跳高横杆全长为4.50米(±2厘米);

✧两立柱之间的距离为4.00~4.04米;

✧横杆两端与立柱之间至少应有1厘米的空隙。

4、成绩相等

如果出现成绩相等,按以下规定解决:

(1)在出现成绩相等的高度上,试跳次数较少者名次列前。

(2)如成绩仍然相等,则在包括最后跳过的高度在内的全赛中,试跳失败次数较少者名次列前。

(3)如成绩仍相等:

✧如涉及第一名时,在造成其成绩相等失去了继续试跳权利的最低失败高度上,每人再试跳一次。

如有关运动员都跳过或都未跳过而仍不能判定名次,则横杆应提升或降低:

跳高为2厘米,撑竿跳高为5厘米。

他们应在每个高度上只试跳一次,直到分出名次为止。

有关运动员必须参加决定名次的每次试跳

✧如成绩相等不涉及第一名时,则运动员的比赛名次并列。

5、跳高

(1)运动员必须用单脚起跳。

(2)如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应判为试跳失败:

✧试跳后,由于运动员的试跳动作,致使横杆未能留在横杆托上;

✧在越过横杆之前,运动员身体的任何部位触及横杆后沿(靠近助跑道)垂直面以前的地面或落地区。

如果运动员在试跳中一只脚触及落地区,而裁判员认为他并未从中获得利益,则不应因此原因判该次试跳失败。

三、远度跳跃项目

(一)通则

1、在所有远度跳跃项目中,记录测量距离的最小单位为0.01米,不足1厘米不计。

2、助跑道长度至少应为40米,从起跳线量至助跑道尽头。

助跑道宽度为1.22±0.01米。

(二)跳远

1、比赛

(1)如出现下列情况,应判为试跳失败:

✧在未做起跳的助跑中或在跳跃中,运动员身体任何部位触及起跳线以前的地面;

✧从起跳板两端之外起跳,无论是否超过起跳线的延长线;

✧触及起跳线和落地区之间的地面;

✧在助跑或跳跃中采用任何空翻姿势;

✧在落地过程中触及落地区以外地面,而落地区外的触地点较落地区内的最近触地点更靠近起跳线;

✧离开落地区时,运动员在落地区外地面的第一触地点较落地区内最近触地点和在落地区内因身体失去平衡而留下的任何痕迹更靠近起跳线。

注1:

运动员在任意位置跑出助跑道白色标志线不算犯规。

注2:

如果运动员的脚或鞋的一部分触及起跳板两端以外起跳线后面的地面,不算犯规。

注3:

如果运动员在落地过程中其身体的任何部分触及了落地区以外地面,不算犯规,除非第一触地点同上述第5点情况。

注4:

如果运动员以正确方式离开落地区后,再向后穿过落地区不算犯规。

(2)上述第2点规定除外,运动员在起跳板后面起跳应为有效。

(3)测量成绩时,应从运动员身体任何部位在落地区内的最近触地点量至起跳线或起跳线的延长线。

测量线应与起跳线或其延长线垂直。

2、起跳板

起跳板长1.22±0.01米,宽20厘米(±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