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767342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75.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docx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docx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增长模式:

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数量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和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

3、人口增长模式特点

人口模式

特点

时代

原始型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自然增长率

原始社会

传统型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自然增长率

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初期

过渡型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18世纪中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

发展中国家20世纪中期

现代型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的部分发达地区

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

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土地、矿产资源、森林。

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

资源、科技发展水平、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反比)。

人口容量三个特点:

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

第三节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的判断:

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永久性

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

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迁移原因

二战前

1.殖民主义扩张和资本主义发展

2.地理大发现和新航线开辟

二战后

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对人口迁出地:

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对人口迁入地:

人口增加,人才的流入,有利于经济发展,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

气候,土壤,水源,地形,资源

经济:

发展水平,交通通讯发展

政治:

政策。

战争,政治中心变更,

社会:

教育。

家庭婚姻。

宗教

迁移原因

特点

迁移方向

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

1.计划经济体制2.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1.国家从东部城市抽调各种员支援西部、内地和边疆地区的建设

2.大量农村人口从东部人口稠密区迁往西北和东北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

改革开放政策

自发迁移

1.内地到沿海

2.山区到平原

3.贫困地区到发达地区、“民工潮”

第二章城市与环境

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区位因素

自然:

地形平原,高原,山谷

气候:

中低纬(温度)。

沿海(降水)

河流,供水,运输,军事

人文:

矿产。

交通。

旅游。

政治。

宗教。

科技。

城市等级越大,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大,服务种类越多,级别越高。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城市化的标志:

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起步早,水平高,近期速度慢,开始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

起步晚,水平低,尚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是发展快

城市化的一般规律:

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

第一节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区域联系

生产协作联系:

工序—协作(布)工业聚集

部件—生产(车)工业分散

商贸联系:

区域贸易,国际贸易

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农业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

气候:

热量,光照,降水量,地形、土壤,河流

科技:

劳动力,科技装备,生产技术,种植方式,耕作制度

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交通,政策。

1.种植水稻区位条件:

①气候:

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②地形:

平原地区,地势低平

③人口:

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④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⑤食物偏好

⑥灌溉水源充足

特点:

①小农经营,人均耕地少。

②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

③机械化和科技水平较低。

④水利工程量大。

2.商品谷物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开阔;耕地面积广大;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2)社会经济因素:

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比较发达;国家政策扶持。

不足:

热量不足;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冬季受寒潮和冻害的影响等。

与美国商品谷物农业比较:

相同点;农业地域类型相同;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比较发达;农业生产过程的自然条件相似。

不同点:

经营方式不同,美国以家庭农场主生产为主,我国以国营农场位主;科技水平存在差异;专业化水平不同;粮食单产不同,美国粮食单产高

3.乳畜业(典型地区:

西欧、美国东北部、新西兰等地区和国家)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气候温和湿润,不利于种植业成熟,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草场面积广阔;地形平坦,平原面积广(新西兰除外)

(2)社会经济因素:

城市分布集中,人口密集,消费市场广阔;交通便捷。

4.大牧场放牧业(典型地区:

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气候温和,草类茂盛;草场面积大

(2)社会经济因素:

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距离海港近;交通条件改善,冷藏技术的进步。

5.混合农业生产特点

(1)形成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农场内的土地交替种植小麦、牧草或休耕,充分保持麦田的肥力。

此外,种植的饲料饲养绵羊,羊粪可成为麦田的肥料。

(2)农民可以有效的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

小麦的耕作活动和牧羊活动在一年内交替进行。

小麦种植的忙季在秋春两季,冬季为小麦生长季节,农事较闲。

而冬季正好是牧羊活动的忙季。

(3)较好的灵活性和市场适应性:

农民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决定是多种植小麦还是多牧羊,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4)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易于种植、采收。

6.郊区农业(典型地区:

上海市郊区农业)分析区位:

(1)自然因素:

热量充足,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2)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消费量大;交通方便;发展花卉、蔬菜等农作物单位面积的价

值高,可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土地面积小,有利于集约化生产。

发展方向:

绿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旅游

第三节工业区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

原料指向型工业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所需工业原料丰富的地区

市场指向型工业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工业接近产品消费市场的地区

动力指向型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化学工业能源供应充足的地区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

技术指向型工业集成电路、航天、航空、精密仪表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

工业布局:

1.远离河流上游2.分布在盛行风下风向3.盛行风垂直郊外4.最小风频上风向

工业联系:

1.投入——产出(工序)2.轻,薄,短,小(部件)

工业集聚和分散

集聚

(1)有利意义:

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扩大总体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

(2)不利意义:

工业集聚导致企业之间争地、争水、争公共设施;加剧地区的环境污染。

交通拥挤,资源紧张。

分散区位因素:

产品“轻、薄、短、小”,便于航空运输;接近市场;接近劳动力丰富地区;接近原料地;接近土地租金较低的地区;减少环境污染。

优:

寻找各地的最优区位,充分利用不同地区区位优势;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减少环境问题

劣:

加大运输成本,难以形成规模效益(美国工业向西部和南部迁移原因:

西部和南部新兴工业发展快,就业机会多;环境优美,污染少。

“硅谷”

典型地区:

美国硅谷、德国墨尼黑、日本的九州岛、英国的苏格兰中部地区、印度的班加罗尔。

区位分析:

(1)自然因素:

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宜人

(2)社会经济因素:

科技发达(有高等院校);便捷的交通(高速公路、航空港);军事定货(美国硅谷)。

特点:

科技人才比例高;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研究开发费用比例高;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发展变化原因:

利用这些地区劳动力、土地、住房都便宜的优势条件。

传统工业区

典型地区:

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区、美国东北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基地等

区位分析:

(1)自然因素:

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丰富水源。

(2)社会经济因素:

经济开发早,工业基础好;煤铁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农业资源支持;广阔的市场。

特点:

煤铁资源丰富;以传统工业为主;以大型工业企业为中心

衰落原因:

①生产结构单一②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③世界性钢铁过剩④新技术革命的冲击⑤环境污染加剧⑥环境污染加剧,交通拥挤

整治措施:

调整工业结构,调整工业布局,发展第三工业,优化环境,开拓市场,改善交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科技投入

意大利新兴工业基地和我国乡镇企业(浙江温州)

区位分析:

大批廉价劳动力;20世纪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张价;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意大利经济高度开放;政府的大力支持。

特点:

以中小企业为主;轻工业为主;生产过程分散;资本集中程度低;分布在小城镇或农村。

相同点:

(同上)

不同点:

企业之间相互竞争;没有形成机构完善、功能齐全的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

调整措施;重视专业分工和团结合作;形成机构完善、功能齐全的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加大产品研发投入,实施产业升级,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及时把握国际市场产品的需求信息,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形成规模生产;树立品牌意识;加大培训,提高职工的技术素质;与国外大企业进行合作,提升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

第四节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运输方式优点缺点:

铁路运输:

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修筑铁路造价高,消耗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广,短途运输成本高

公路运输:

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

水路运输:

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然影响大

航空运输:

速度快,运输效率高;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且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

趋势:

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

 

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问题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

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

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

生态破坏问题

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土地荒漠化、生物物种的减少资源的枯竭

自然资源衰竭问题

森林,草原,矿产等资源的减少和破坏

部分资源短缺趋于枯竭,人均资源拥有量减少

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受损

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

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古代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天人合一

现代地理环境决定论→可能论→适应生态和和谐论→可持续发展论(20世纪80s)

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可持续发展:

它既满足其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发展的观念:

公平的观念,环境的观念,权利的观念

第四节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1.控制人口规模2.转变发展模式3.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4.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

 

生态问题

1、水土流失问题(我国典型地区:

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

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夏季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黄土高原黄土土质疏松。

(2)人为原因:

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

治理的措施:

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

治理的意义:

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2、荒漠化问题我国典型的地区:

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等地)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

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处于内陆地区,降水稀少。

(2)人为原因:

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治理措施:

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等

治理意义:

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25、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

①判断南北半球,②判断热量带,③判断雨型。

①热带的四种气候类型:

各月均温在15度以上,降水不同,气候类型差异较大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压影响,终年高温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受副高或来自陆地的信风影响,终年高温少雨)

热带季风气候(南亚地区,冬季盛行东北风,为旱季,夏季刮西南季风,6--9月为雨季)热带草原气候(赤道低压移来时,是湿季,信风移来时为旱季,农业活动在雨季播种,旱季收割)

②亚热带气候类型:

冬季最冷月均温在0度以上,全球只有两种气候类型:

地中海气候:

除南极洲外,其他各洲都有分布,在南北纬30º——40º大陆的西岸,位置在西风带和副高之间,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亚热带季风气候:

冬季--偏北风--低温少雨,夏季--夏季风--高温多雨。

③温带气候类型:

除海洋性气候外,冬季最冷月均温以0℃以下。

温带海洋性气候:

分布在南北纬40º--60º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高纬一侧),终年受西风控制,终年温和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

分布在北纬35º--55º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的高纬一侧),受冬季风影响,寒冷干燥,受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

全年受大陆性气团控制,日较差大、年较差大,降水稀少,降水主要在夏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