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务处自查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767471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务处自查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教务处自查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教务处自查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教务处自查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教务处自查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教务处自查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教务处自查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教务处自查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务处自查报告.docx

《教务处自查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务处自查报告.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务处自查报告.docx

教务处自查报告

教务处自查报告

教务处始终坚持“人本化、重规范、抓管理、促质量”的教学管理理念,为努力构建和谐校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主要体现在:

一、教学管理

(一)有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制度,管理实施过程规范我校教务处专门编印了《华东政法大学全日制本科生学籍管理手册》、《全日制本科教务管理手册》、《全日制本科专业学习指南》等手册,并印发给学生和从事教学管理工作的教师,其中涵盖了学生学籍管理、选课、免修、重修、延长学籍、转专业、考试、网上评教、社会实践、科研实践、毕业论文等教学行政规章和教学指导性规范共25项、教务管理等规范性文件37项等,并在日常教务管理实践中严格执行这些规章制度,管理实施过程的规范、有序。

(二)教学工作规范,教学秩序稳定,严格执行课堂教学纪律

为了落实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人才培养为根本”的办学方略,维护稳定正常的教学秩序,不断深化教学改革,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我校在2009-2010年重点抓好了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是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与教育,使全校教职工充分认识到,稳定有序的教学秩序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是维护学校稳定的关键,也是实现学校快速、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全校上下必须以高度负责的主人翁精神,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积极投身到教学、管理和服务中去。

第二是加强自律,从严执教。

教师是稳定教学秩序的中坚力量,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在传道授业,教书育人的同时也要加强自律,严格遵守教学安排,为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作出贡献。

第三是遵守校纪,刻苦学习。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维护教学秩序稳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为了稳定教学秩序,保证教学质量,进一步强调了辅导员切要实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服务、管理与疏导,解决好部分学生纪律观念淡薄、学习思想松弛、不懂学习方法、学习自觉性较差的问题,努力树立良好的学风。

(三)建立了健全的教学信息系统

1.“课程中心”经过3年的建设,顺利通过市教委专家的验收。

为全校师生构建的“课程中心”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实现了教、学、管全过程的网络互动,能够展示课程教学资料、优秀教学名师和教学成果,建设了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实现自主学习和教学互动的网络环境。

“课程中心”提供了

简便易用的课程制作工具WCB,教师利用此工具,可以方便快捷地制作网络课程。

教师能够上传课件、布置批改作业、辅导答疑、开展网上考试;学生能够随时随地上网选择喜爱

的课程学习,能够与老师以及在同学之间展开讨论

2.教师利用“网上课堂”开展网络辅助教学已经蔚然成

风。

本学期都有77位教师在网上开设网络辅助教学课程104

门。

“网上课堂”极大的促进了我校的教学方法改革,改进了我校的教学手段,提升了我校的本科教学质量。

3.网络学习资源日趋丰富。

建设的网络课程已达953门,

课程种类覆盖学校所有院系专业。

已有注册用户23741个,

其中教师836位。

目前学校所有课程的教学大纲已经通过课

程中心发布公开,各课程的教学进度表也陆续上网发布。

课程中心累计点击量已经达到5517105次,教师上传文件

16580个,师生互动讨论贴数26689个,学生提交作业

15722份。

4.为150多位教师拍摄了教学录像并上传到“课程中心”。

计划为每位教师拍摄至少一节课的教学录像,将逐步形成以课堂录像为核心,包括教学信息、教学资料、自学题库,网上辅导、答疑、交流、讨论等各种内容为一体的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库。

5.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在教务管理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在排课、选课、评教等方面进一步提高了教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在日常更新及维护的基础上,评教模块进行了比较大的调整,以期尽可能获得更科学和详尽的评教数据,为学校的质量管理打好基础。

这一年,第一次实现了体育课程

的在线选课,弥补了体育登分以及评教的缺憾。

为了积极配合西南片高校跨校辅修及松江大学园区跨校辅修工作的进行,新搭建了辅修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便于学生信息的统计、

课程安排以及成绩录入。

(四)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评教活动

学校开展教学巡查、课堂听课、教学督导、学生网上评教、学生信息员等各种形式的教学评价工作,对教学工作和教学秩序及时进行督查,保证课堂教学纪律的严格、有序执行。

2010年上半年学生评教成绩优良,全校课程平均分为94.09分,我校课程质量得到广大学生的认可。

(五)有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无重大教学事故每天实行早晚班值班制度,教务处老师巡视课堂教学;

每学期都贯彻领导听课制度,校领导和学院领导认真进行听课;督导每学期都进行随堂听课,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学期中,开展教学中期检查,了解各学院、部的教学状况;学期末开展学生网上评教活动,对全校的课程进行评价,搜集学生对课程和老师的意见和建议。

学校已建立了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形成了“全面管理、全程监控、全员参与”的质量监控格局,实施“多时、多点、多层、多角度”的全方位监控。

由于监控体系得到有效执行,无重大教学事故发生。

我校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

提咼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咼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严格执行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的制度,上课率为100%。

具体数据详见支撑材料。

(七)教学语言文字规范,教师普通话水平达到二级乙等以上,员工中普通话普及率90%以上

我校长期致力于语言文字规划化的建设工作,在推广规范语言文字,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与教育教学工作相结合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2007年5月,我校被市教委、市语委授予“上海市语言文字规范化市级示范校”荣誉称号。

2007

年9月,华东政法大学在全国数千家申请学校中脱颖而出,获得“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荣誉称号,成为上海唯一一家获得此项殊荣的高等学校。

据近期统计,全校共有7部规章有语言文字工作内容,我校在全市率先印发了《华东政法大学语言文字工作实施意见》,明确提出:

要求普通话成为教师的职业语言,凡1946

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教师,不能在教学和集体活动中坚持使用普通话的,调离教师岗位;校内使用文字也要规范化;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充分重视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

学校建立了语言文字工作规范化责任制度。

各部门的正职负责人和主持工作的负责人是本部门语言文字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求对本部门的文书、材料进行严格检查,包括签名、批注和手写体,均应使用规范汉字。

这一举措是全市首创的,也是行之有效的新制度。

校领导把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作为推广普通话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摆上议事日程。

有规划、有计划地开展普通话培训测试工作,以测促训、以训保测。

自2005年起,分

别于上半年和下半年组织全校师生开展上海市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工作。

目前,参加上海市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教职员工已占全校应测人员的87%,通过上海市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教职员工占全校应测人员的85%;有30%的本科生参加了上海市普通话水平测试,通过率达90%以上。

教师普通话水平达到二级乙等以上,员工中普通话普及率90%以上。

学校还认真组织普通话免费测试工作,学校以“推普周”为契机,推进了“2011年全国普通话水平免费测试”报名工作,共有2472名符合报名条件的学生报名参加明年的测试,报名率95%。

(二)教学改革

(一)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有教学改革的目标和规

在2009-2010年上海市文明单位(和谐校园)创建过程中,我校积极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以《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以制定我校“十二五”规划为契机,

积极推进学校各类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加强学校内涵建设。

此外,学校为配合上海市“四个中心”建设,成立了国际金融法律学院和国际航运法律学院,并制定了相应的教学改革目标和培养计划。

(二)教学改革有措施、有成效、有创新特色

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结合本地区和学校实际情况,2010年我校在进行充分的社会人才需求调查、预测的基础上对本科专业及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适度调整。

增设法学专业国际金融法方向,行政管理专业电子政务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由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变为授予工学学士位;通过本次专业及专业培养方案调整,我校本科专业(方向)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创新,为我校培养具有明显法学优势的应用型、复合式、开放性高素质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扎实推进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我校更是累累硕果。

一年来,我校获得各类国家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共2项,分别是《司法鉴定概论》课程获得国家精品课程称号,经济法学本科教学团队获得国家级本科教学团队称号。

在上海市的各类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评审中,我校获上海市级精品课程3门,上海

市级本科教学团队2个,有7门课程获得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立项,有2门课程获得上海市全英语示范课程立项资助,

共有5门获得校级双语课程立项资助。

组织开展2009年校

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项目结项及2010年校教学改革与发展

研究项目立项工作,共有30个项目顺利通过结项评审,33

个项目获得立项资助。

三、教学效果

(一)重视创新能力培养,有计划,有措施地组织开展各类教学创新实践活动。

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较强,学生、教师获市级以上各类奖励逐年递增

为提高学生的学术研究与科研实践能力,学校每年举办一次本科生学术论文竞赛。

自1996-1997学年举办首届本

科生学术论文竞赛以来共举办了14届,累计参与的学生数

约4200人,获奖数约560人。

学生在获奖作品的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间接推动并提高了“公开发表论文”或“参加上海市级和国家级同类竞赛”的能力,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显著增强。

2010年,我校学生取得的主要荣誉包括:

1、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组成的代表队,在全国55所

高校88支代表队中脱颖而出,获得了2010全国“电脑鼠

走迷宫”竞赛总决赛一等奖;2、胡美玲同学获得2010年国家司法考试上海考区第一名;3、龚文锦同学的《论我国宅

基地使用权制度的困境与重构》作品荣获第十一届上海市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刘沛佩的《我国城市房屋拆迁的合法性

及补偿制度研究一关于福建龙岩房屋拆迁现状的调研》、沈

军芳的《上海市廉租房制度建设之完善一存在问题分析及法律框架初步建设》分别荣获第十一届上海市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顾笑吟的《从汶川大地震震后救援中民间组织的行为探究我国民间力量在公共危机事件治理中所能发挥的作用》、杨忠梁的《现代化进程中的黑车产生原因及对策初探一以松江大学城为例》分别荣获第^一届上海市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3、王庆春等的“捷

易”自行车租赁和车身广告服务》荣获上海市松江区创业计划大赛三等奖;4、陈华英等的“商标服务”项目》荣获“张江高科杯”第五届上海市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暨第六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上海市选拔赛铜奖;5、马

源景、周音等的《唐人街汉语培训中心》荣获第五届“上汽教育杯”上海市高校学生科技创新作品展示评优活动二等奖;6、张静怡组织的学生创业团队的“上海慧谷创意设计有限公司”项目荣获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松江分基金会理事会一致通过,给予10万元的创业资助;7、华东政法大学代表队荣获第七届“理律杯”全国高校模拟法庭竞赛最佳文书奖;8、刘燕荣获第七届“理律杯”全国高校模拟法庭竞赛优秀辩手奖;9、蔡雯娴同学荣获第二十四届上海市大学生日语演讲比赛第一名等。

(二)毕业论文(设计)、实践环节抽查情况优良,毕业

论文(设计)选题做到一人一题

毕业论文(设计)的优良比例一直是学校重点检查的一项指标。

历年来,学校毕业论文(设计)的该项指标数值都较为科学,基本符合成绩分布规律。

2010年,毕业论文(设计)成绩情况为:

优22%,良66%,中11%,及格3%。

成绩分布较为科学合理,符合成绩分布规律。

答辩率是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又一项重要指标。

为了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有答辩的权利,提高论文质量,我校答辩率呈现逐步上升的态势:

从2003届的20%,到2004届的30%,到2005届的50%,再到2007届的100%。

毕业论文(设计)答辩率符合教育部有关文件要求,在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此外,学校专门制定了《全日制本科生科研实践课程管理办法》华政办[2007]251号,其

中,对毕业论文(设计)选题作了明确规定,要求一人一题,同时,在管理中设置了开题检查程序,确保论文选题不重复,

实现管理办法要求,提高学校毕业论文(设计)的整体水平。

(三)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成绩优良

2008年学校接受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得了“优秀”的成绩。

检查评估的过程中,专家组一致认为,我校学生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水平高、科研能力与实践创新能力突出、对我校近年来取得的办学成绩、教学效果给予了充分肯定。

2009年,根据专家组的建议,制定了详细的整改方案,确保整改工作圆满完成。

2010年,教学评估促进教学改革、教学建设的作用明显,教学工作又上新的台阶。

(四)进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用人单位对人才关闭培养质量的综合评价好。

四、人文素养教育

人文素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子系统,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在我校《全日制本科专业教学计划总纲》中就明确规定我校培养的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

学校开设了艺术、科技、环保和健康教育等各类选修课,每个学生每学期选修不少于一门,并通过各类方式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

首先,在各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中,我校设置了人文、艺术、自然等通识类限制性选修课程,要求学生在学期间至少修读11个学分,通过此类课程的开设,有效的提升大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质,培养其创新精神,引导其正确思考与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另外,学校在创设丰富多彩的人文校园文化氛围,开设各类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人文素养教育环境方面也狠下功夫。

学校积极邀请专家、学者来校举办人文讲座、开展学术活动;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引导学生建立各种协会、社团;大力举办学生参与性强、具有浓厚文化气息的诸如征文、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活动,并经常利用网络、橱窗、板报、广播、校报等文化宣传阵地实现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