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女问题还是社会问题从性别视角分析报道中的剩女现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768541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剩女问题还是社会问题从性别视角分析报道中的剩女现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剩女问题还是社会问题从性别视角分析报道中的剩女现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剩女问题还是社会问题从性别视角分析报道中的剩女现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剩女问题还是社会问题从性别视角分析报道中的剩女现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剩女问题还是社会问题从性别视角分析报道中的剩女现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剩女问题还是社会问题从性别视角分析报道中的剩女现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剩女问题还是社会问题从性别视角分析报道中的剩女现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剩女问题还是社会问题从性别视角分析报道中的剩女现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剩女问题还是社会问题从性别视角分析报道中的剩女现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剩女问题还是社会问题从性别视角分析报道中的剩女现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剩女问题还是社会问题从性别视角分析报道中的剩女现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剩女问题还是社会问题从性别视角分析报道中的剩女现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剩女问题还是社会问题从性别视角分析报道中的剩女现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剩女问题还是社会问题从性别视角分析报道中的剩女现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剩女问题还是社会问题从性别视角分析报道中的剩女现象.docx

《剩女问题还是社会问题从性别视角分析报道中的剩女现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剩女问题还是社会问题从性别视角分析报道中的剩女现象.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剩女问题还是社会问题从性别视角分析报道中的剩女现象.docx

剩女问题还是社会问题从性别视角分析报道中的剩女现象

“剩女”问题还是社会问题

——从性别视角分析报道中的“剩女”现象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力发展迅速,人民物质、精神各方面生活水平提高,女性地位相较之前也有大幅度提升,越来越多的女性都具备了高学历高收入,但是在婚姻关系上却得不到理想的归宿,这种现象也被媒体称为“剩女时代”,“剩女”的择偶难成了当今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

“剩女”究竟为何而“剩”,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某种程度上客观原因影响着主观原因。

本文试图通过对有关“剩女”的报道内容分析,用社会性别的视角来对“剩女”问题进行探讨,说明由于社会性别敏感度不够,很多报道都是基于男性视角、男性的利益来提出并解决问题,从而忽略“剩女”本身的利益和这一群体出现带来的积极效应和影响。

关键字:

“剩女”社会性别媒体报道内容分析

Whoistoblame?

The“leftoverladies”ortheSocial?

——the Researchof“leftoverladies”inmediareportsundertheGenderPerspective

Abstract:

Sincethereformandopeningup,China'snationalstrengthhasbeendevelopingrapidly,people'smaterialandspiritualaspectstoimprovelivingstandards,women'sstatuscomparedtobeforealsohavegreatlyimprove,moreandmorewomenarehighlyeducated,highincomebutinmarriageisnottheidealend-result,thisphenomenonalsohasbeendubbed"leftoverwomenage","leftoverwomen"matingdifficulttobecomeaprominentproblemintoday'ssociety."Leftoverwomen"and"left",whytherearesubjectivereasons,thereareobjectivereasons,objectivereasonstoacertainextentaffectthesubjectivereason.Thisarticleattemptsthroughtothereportsof"leftoverwomen"contentanalysis,withagenderperspectivetotheproblemof"leftoverwomen",reflectingthesocialgendersensitivityisnotenough,alotofreportsarebasedonthemaleperspective,theinterestsofthementoputforwardandsolvetheproblem,thusignoretheinterestsofthe"leftoverwomen"itself.

Keyword:

leftoverladiesgendermediareportsContentanalysis

一、前言

(一).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龄未婚女性以“剩女”的新名词出现在了媒体的传播之中,同时“剩女”的现象也得到了媒体的持续关注和大量报道,“剩女”也成了大众口中关于性别、婚姻、家庭的重要话题。

众多的电视节目,比如非诚勿扰、百里挑一、爱情连连看、我们约会吧等活跃于各大卫视屏幕;百合网、世纪佳缘等相亲网站也被大众所熟知;以“剩女”为主线的电视剧也不胜枚举,《我们结婚吧》、《单身女王》、《剩女进化论》等等。

可以看出社会对男婚女嫁的问题的重视,“剩女”群体则是被关注的一个焦点。

近些年来“剩女”这个词开始流行于网络,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大众对“剩女”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剩女”就是被“剩下”找不到男人的一群弱势群体,也有人认为她们是有追求不愿妥协的现代新女性,是战士。

“剩女”是教育部2007年8月公布的171个汉语新词之一,是指已经过了社会一般所认为的适婚年龄,但是仍然没有结婚的女性,广义上是指27岁或以上的单身女性,大多数拥有高学历、高收入和出众的长相,但也有很多自身条件较差。

在社会择偶梯度效应的影响下,“剩女”择偶要求比较高,希望找到比自己优秀的男性,而与“剩女”条件相当的男性更愿意找条件略差的女性,“剩女”因此迟迟找不到理想对象,导致在婚姻上得不到理想归宿,而变成“剩女”的大龄女青年。

关于“剩女”的电视剧、电视节目以及各种漫画等充斥着大众的生活,大众对“剩女”的解读往往是随着各种报道而产生的,而当今社会是男性主导的社会,性别不平等现象严重,人们对社会敏感程度不高,因此在解读“剩女”现象的时候视角会有偏颇从而对“剩女”有不公平的看法产生。

大众媒体的报道更多地关注“剩女”现象产生的社会问题,从男性视角去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造成的影响,而对女性的权力和社会地位提升的关注则是少之又少。

(二)研究的状况

1.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剩女”的研究不在少数,而研究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择偶观、婚恋观上,内容大都涉及到了大龄女性对婚姻的态度和择偶的标准,并且都选择择偶梯度效应、交换论等理论来支持他们的观点,分析大龄女性被剩下的原因,试图通过改变“剩女”们的婚恋观和择偶态度来帮助她们改变被“剩下”的现状。

人们都想要去解决所谓的“剩女”问题,并对她们的心理进行不同层次的分析,希望从改变“剩女”本身着手来缓和这一问题。

但是,大量的目光集中在“剩女”本身,忽略了她们的自我感受以及大量的社会因素。

本文试图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分析“剩女”这个群体存在于社会的合理性,给“剩女”一个新的解读。

在相关的学位和期刊论文中,对“剩女”的讨论略为丰富。

周松青在他的《剩女与性别统治》这篇期刊论文中直接把“剩女”和性别统治相关联并且加以描述,该文阐述了关于“剩女”一词的社会性别讨论,认为“剩女”一词是贬义的词汇,存在性别歧视,该文引用了网络论坛上的对话,以及2008年与2009年的相关数据,用大量的数据支撑了整片文章,由于数据运用篇幅大,以至于真正意义上的探讨过于简单和匮乏。

龙晓添的《从社会性别视角看“剩女”现象》用性别视角对“剩女”产生的原因,以及她们在社会生活中面临的压力进行分析,提出一些解决的方法并且理性地对待之。

李东机的《是“剩”还是“被剩”》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了城市中30至37岁之间的剩女,从个人择偶标准和社会变迁结构两个层面分析大龄剩女婚嫁困境的基本原因,并且提出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剩女的婚配模式。

孙青美的《社会性别、认同与困境——剩女择偶问题的研究》用随机访谈和资料分析的方法,从社会性别视角分析剩女的择偶问题,认为剩女对自我角色的定位和男性对她们角色期待的错位是造成剩女择偶困难的本质原因,这个视角值得认真研究分析并且借鉴。

然而国内大部分对“剩女”的研究都停留在解决问题上,对“剩女”的解读没有实现突破。

2.国外研究情况

在国外的学术研究中,特别指西方的学术讨论,男女性别的不平等和社会性别的分离是存在于客观现实中的。

在英语里面,“剩女”被翻译成“leftoverladies”或者“ontheshelf”,美国部分社会学家认为很多美国女性对自己的期望过于高,任何事情都不愿意将就。

随着年龄的增长,她们反而越来越挑剔,从而不得不接受和适应单身生活。

近几年美国一项研究结果表明,美国的“剩女”并非人们想象当中的自在潇洒,她们内心也为自己身处的尴尬社会处境而感到焦虑和忧愁。

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数据显示,在2009年,约40%的美国成年人呈单身状态,45岁以上的女性中有将近一半即2500万人过着单身生活。

在对部分中产阶级的女性的调查中发现,这些单身女性认为自己的处境进退两难。

一方面社会舆论的压力让她们备受关注,另一方面人们的想象却又使她们常常遭受忽略。

比如,某些社交场合,大龄单身女性常成为人们的焦点,人们乐于为她们的婚姻大事出谋划策。

但是在社会生活中,许多人都觉得她们已经成婚有孩子了,于是就忽略了“剩女”们的真实情况。

因而“剩女”们很多时候迫不得已不断地向周边人解释她们仍旧是单身,而这些行为多少会让人尴尬而且往往也会伤害女性的自尊心。

剩女现象不单单是女性本身如何对待婚恋的问题,它成为社会的一个关注焦点,而媒体也往往强化“剩女”的社会压力,并且在解决这个问题上大下功夫,始终认为“剩女”的存在是没必要的,是社会的一个隐患,而忽视“剩女”出现带来的正面性。

(三)问题的提出

从以上的研究背景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可以看出,“剩女”这个话题不仅是个“历史”问题——从古至今均存在大龄不结婚的女性,同时也是个“世界”话题——除了中国有对“剩女”问题进行研究,国外均有有关“剩女”的相关研究文章。

放眼全世界,“剩女”现象绝对不是仅出现在我国,相对于国内,国外的开放程度使得民众对于“剩女”一词的态度更加乐观和积极,认为单身和结婚只是不同的两种生活方式,很多国外大龄女性跟男友住在一起但是没有走进婚姻,是因为对待婚姻的态度十分谨慎。

再看国内,民众对于“剩女”的态度大都是消极的,对“剩女”的认可度普遍偏低,此外,很多“剩女”本身对自己的角色也存在消极想法,一方面是对目前的单身状况的不满意,另一方面是在乎他人不善意的评价。

本文试图通过社会性别的角度入手说明“剩女”本身并不是问题,而是社会的性别制度和体系使得它成为了人们的“眼中钉”,换个积极的角度出发试图说明“剩女”的存在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社会性别平等的推动者。

社会性别是女权主义运动的产物,首先是由美国人类学家格·如本在1976年提出的,这一概念对西方的妇女研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且促进了妇女研究的发展。

1988年,美国后现代女权主义史家理论家琼·斯科特(JoanW.Scott)把社会性别定义为“是代表权力关系的主要方式”,“社会性别是权力形成的源头和主要途径。

”通俗点讲,社会性别可以看作是一定社会文化下产生的一种性别等级制,在当前的父权制社会中,男性占据统领支配的地位,女性则身处被统领和被支配的地位,且人们已经习惯了这种权利的分配。

90年代中期,“社会性别”这一概念被引进中国,中国的学术界以及社会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召开之后,中国的学者们开始用社会性别理论来试图研究妇女问题和两性关系问题。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知识水平得以迅速提高,眼界也越来越开阔。

在此基础上,人们对男女性别问题越来越关注,期望在性别问题上能够得到一种中肯的解读。

然而,目前中国的现实状况是社会性别不平等的现象依旧存在,性别统治依旧是社会主流,时常出现站在男性视角下将“剩女”问题妖魔化并且曲解了女性的形象。

“剩女”如何定义?

如何看待“剩女”现象?

“剩女”是否真的难嫁?

这些问题对“剩女”的研究和分析都过于表面化和肤浅,没能从跟深入的角度去探讨这一问题。

事实上,“剩女”的出现可以说是女性崛起的一个表现,是女性对男性社会中女依附于男这一主流观念的挑战,对于追求男女平等,消除性别歧视有着推进作用。

女性的自我意识开始苏醒,她们不再是从前那样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在家相夫教子,越来越多的女性走上了工作岗位,与男性竞争且平分秋色,女性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同时她们对幸福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不再一味地把自己的幸福寄托于男人带给她们的家庭美满上,而是在爱情婚姻和事业成就上权衡利弊,独立自主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

因此对“剩女”的研究和分析,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当今社会发展中有关社会性别平等的问题。

在当今提倡男女平等的环境下,“剩女”的出现会不会对传统的性别统治发起挑战和产生影响?

大众在关注和大肆讨论“剩女”问题的时候,为何会出现对其妖魔化的现象?

“剩女”被报道过程中是否被媒体关注了其自身的权益且得到应有的尊重?

正确地解读和理解“剩女”是对女性尊重的一种体现,也是对其的一种正名。

在以男性为主导的男权社会中,性别不平等似乎约定成俗被大众所接纳和默认,男性永远是统治和领导地位,而女性则是被统治和被领导的角色,“剩女”的出现对传统的性别统治社会发起了一项巨大挑战是人们需要正视和面对的问题。

基于社会性别视角,对媒体有关“剩女”的报道进行内容分析,检测大众对“剩女”的理解和所持有的态度是否客观公平,是否有从女性本身的权力出发去解读这一特殊的社会现象。

(四)研究意义

对于“剩女”的研究篇幅可谓不在少数,大众媒体对“剩女”的关注度也十分强烈。

本文通过对大众媒体报道中的“剩女”的分析,来分析“剩女”目前的现状,以及对“剩女”产生的原因的归纳,并且通过社会性别理论分析“剩女”存在的意义,端正大众对“剩女”的心态,帮助全面了解“剩女”,改变对“剩女”的刻板印象,消除“剩女”的自身危机,促进两性平等发展。

“剩女”实际上是男性视角对大龄未婚女性的解读,表现出社会性别的不平等和男性对女性的统治。

社会性别视角批判了男权文化对女性权力的压制和对女性的曲解,主张跳脱传统的男性视角而用男女平等的角度去重新解读“剩女”这个词的意义。

有利于大众在传播有关“剩女”信息的时候,提高社会性别的敏感度,为大众普及正确的社会性别观念提供良好的信息环境。

二、研究方法和过程

(一)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

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

其实质是对传播内容所含信息量及其变化的分析,即由表征的有意义的词句推断出准确意义的过程。

内容分析的过程是层层推理的过程。

内容分析法将不是定量的文献内容转化成定量的数据,并利用这些数据对文献内容作出定量分析并且做出对所讨论事情的判断和得出结论。

本文选取中国学术期刊网重要报纸数据库中2000年至2014年来自五十三家报纸关于“剩女”的报道作为样本,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并总结媒体眼中的“剩女”形象。

(二)社会性别理论

社会性别理论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是女权运动下诞生的一种观念体系,现在已经渐渐发展成为了西方学术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分析范畴,并且也逐渐形成了一些具有较强应用性的社会性别分析框架,在一些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得到广泛运用。

社会性别理论把两性关系作为最基本的社会学关系,认为它是社会关系的本质反映,从分析两性关系入手可以发现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的根源和本质,从而将社会性别理论变成强有力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分析工具。

社会性别理论认为,社会对于男女两性角色和行为的期待通常是对两性生物性别的延生,人们对性别的观念是社会化的结果,所以这不是不能被改变的。

社会性别理论通过社会性别的不同、社会性别塑造以及社会性别制度为主要内容,矛头直指社会中长期存在的“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不平等性别等级和无视社会性别的性别敏感缺失,并且由此深入探讨和揭示了这种差异和不平等的权力资源分配和社会制度根源。

其反应出来的是两性之间的一种不公平关系,实则为一种权力的从属关系,并且它深刻地贯穿在大众的政治、文化、经济和家庭生活等各种领域。

三、媒体报道中“剩女”现象概述

(一)“剩女”现状

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经历的人生事件似乎早就被概括好了:

上学、恋爱、工作、结婚、生孩子。

这种生存模式被大多数人适应和接受。

但是在审视女性完成这些事件时的眼光要比审视男性来得更加严格。

规定的年龄就该做相应的事,到了适婚年龄的女性自然而然的就被任命结婚生子的任务。

若是到相应的年龄没有完成结婚生子的任务,就成了大龄未婚女青年,由此可见大龄未婚女青年绝不是近几年才出现的,它的问题也一直得到社会的关注。

随着社会的变迁,人们视野的开阔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大龄未婚女这个词也被更加具有时代意义的“剩女”一词所代替,并且引发了媒体的高度关注和报道。

据有关数据表示,2009年北京“剩女”已突破了50万,而这些只是保守数据。

《海峡时报》一篇报道有关的漫画则称,北京剩女数量已达80万,创世界之最。

“中国有多少剩男剩女2014剩男剩女最新标准”;“婚姻家庭咨询专家:

长沙剩女数量远超剩男”;类似于这类标题的报道都在关注“剩女”的比例,从比例中不难发现“剩女”的产量要高于“剩男”。

上海热线曾经做过一个关于“剩女”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上海已有82.79%的女性认可单身这一观念,并且在高学历女性中这一数字更加庞大。

在《中国男女婚恋观系列调查之“剩女”的自白书》中可以发现,学历越高收入越多的女性,越发容易将自己视为“剩女”。

48%的硕士和更高学历的单身女性认为自己属于“剩女”,而本科、专科、高中以下学历的女性中,这一比例分别为36%、30.1%、23%。

(二)大众对“剩女”的理解

媒体在报道和讨论“剩女”现象时,几乎都会对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一般情况下,导致“剩女”产生的原因分为三个层面,分别是社会层面、家庭层面和个人层面。

1.社会层面

一般情况下,很少有女生不想结婚的,之所以成为“剩女”中间有很多社会历史根源。

改革开放后,社会日益进步,越来越多的女性接受了和男性同等的高等教育,走上社会与男性平起平坐。

女性获得幸福不再依赖男人,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当低层次的需求满足以后,高层次的需求满足便会成为行为的驱动力。

女性在物质上能够自我满足时,高一级的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以及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成为女性追求的新目标。

另外,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西方的各种思潮与中国传统观念相互碰撞,不断冲击人们的价值观,尤其是西方的性解放和女权运动对我国女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她们追求自由平等独立,主体意识开始觉醒,她们不再愿意成为男性的贤内助,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开创属于自己的一份事业。

在传统的婚配模式下,这必然导致矛盾和冲撞,很大一部分女性便不可避免地沦为“剩女”。

2.家庭层面

我国自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独生子女就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符号。

家庭结构的改变导致独生子女家庭把所有的资源和关爱都给了一个孩子,因此在择偶方面的标准也越发提高,高文化家庭更是把孩子的幸福快乐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结婚生子似乎变得没那么紧急。

这也变相地支持着“剩女”。

3.个人层面

这也是媒体讨论得较为热烈的一个层面。

首先,女性的择偶条件提高,年轻女性在择偶的时候都十分看重对方的个人背景条件和综合情况,无论是事业、经济、学识、地位、还是外貌、举止、人品、性格等,都要求与自己“大致相当”。

另外,受传统文化影响,很多人都有“低不就”的“梯度选择偏好”,择偶条件往往比较高。

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为择偶、恋爱付出的时间成分、情感成本、财力、精力等的增多,使大部分女性不但没有降低择偶标准,反而更加坚持自己的缘由标准甚或提高标准。

其次,感性上,很多女性受到电视剧的影响过分追求“感觉”,希望自己的爱情婚姻是充满浪漫,并且永远除与激情状态。

对爱情有着完美的理想主义,不允许瑕疵的发生,这也阻碍了她们继续寻找自己的幸福。

此外,还对“剩女”的不健康心理进行分析:

对婚姻持有恐惧心理,惧怕亲密关系。

成长环境的不同,对女性的婚恋观会造成很大影响。

部分女性自幼看到自己父母婚姻的不幸,常年经历着父母婚姻的不幸,对自己建立亲密关系感到不安,害怕那种不稳定的感觉,对建立属于自己的美满婚姻感到不自信,采取逃避的方式。

“北京“剩女”超过50万专家称六大原因所致”的报道中,分析了“剩女”剩下的六大原因:

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专家刘华清分析,“剩女”们并不是都不想要婚姻和爱情,她们有些是工作忙太忙失去了恋爱机会,部分是因为太过挑剔从而高不成低不就。

还有部分女性随着发展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比如有的“剩女”一旦发现男方有存在一些跟自己价值观不符合的便开始产生排斥的情绪;另外还有的“剩女”有洁癖,没有办法忍受一些男性不好的卫生习惯。

还有些女性看重感情,在结束一次难忘的恋情后再也没有办法开始一段新的恋情。

也有的“剩女”剩下来是因为存在着攀比心理,生怕找不到比身边的女性朋友的丈夫更优秀的男人而遭人笑话。

“变成剩女三大性格原因揭晓”“可耻的剩女国内外剩女成因对比”等此类带有贬低“剩女”本身意思的新闻都试图通过分析“剩女”自身的问题来解决她们的“困境”。

大众对“剩女”进行多方面的研究,无非为了找出可以对症下药的办法来缓解“剩女”问题。

可见人们对“剩女”的存在依旧抱持着消极的态度,没有意识到“剩女”存在这个社会中的意义。

网上关于“剩女”的问卷调查,内容基本涉及年龄、现状、带来的负面影响等,很少关于为“剩女”正名的题目出现。

谋一份问卷调查总共15题,其中只有一道题涉及到了对“剩女”的重新思考。

您认为“剩女”一词带有感情色彩吗?

选项小计比例

褒义11.02%

贬义4545.92%

中性5253.06%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98

从问卷结果看出能够认识到“剩女”的“褒义”的人少之又少。

四、社会性别视角下分析“剩女”

本文主要通过社会性别的视角,对媒体报道中的“剩女”现象进行分析和讨论。

社会性别(Gender)是当代妇女理论的核心概念和女权主义学术的中心内容,它区别于以人的生物特征为标志的“生理性别”,指的是以社会性的方式构建出来的社会身份和期待。

(一)社会性别理论要求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社会性别

人的社会性别观念是在受到家庭环境和父母与子女的互动关系形成的,在随后的社会环境中随着时间地域的不同不断被更新。

婴儿出生后,在其随后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角色分工孩子对性别差异产生第一个认识,比如,女性是要生孩子做母亲并且照顾家庭的,男性作为父亲是要承担家庭责任,去外面赚钱养家糊口的,男女的角色不同分工则不同,甚至有明显的界限。

社会性别理论打破性别不可更改的宿命论,对传统的性别观念发起了挑战。

女性可以选择作为母亲也可以选择不做母亲,即使成为了母亲,劝劝负责家里事务也不是必须的,女性也可以去工作打拼,赚钱养家,同理男性作为父亲也未必一定要独自承担养家糊口的重任,父亲的角色也可以主内,照顾家人,料理家务事。

发展的角度审视问题,可以给人们提供更广阔的思路,不必拘泥于固定的思维模式。

用这种眼光来看待“剩女”,她们的存在也是可以合理的,没有人可以规定任何人在到达某一年龄的时候必须做哪些事情,适龄结婚者可以选择结婚,也可以选择不结婚过自己的单身生活,也不会给其他人带来困扰和负面的影响。

婚姻生活和单身生活只是不同的两种生活方式,而每个人作为独立的人有足够的能力和绝对的权力明白自己适合哪一种生活方式和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

这是旁人完全没有任何理由和权力去干涉和胡乱评价的。

“剩女”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产物,它的出现不是“剩女”本身的问题,或者说,“剩女”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传统的社会性别文化使得人们妖魔化了“剩女”现象,客观地将其定义成了一个“问题”。

(二)将女性视为发展的主体

社会性别理论认为,在社会发展路程中,男女双方应该处于平等的主体地位,而不是一方统领另一方被统领的附属关系。

因此,在精神上,女性应该更加坚强独立和自主,摆脱依赖男性靠男性带来幸福的软弱心理。

在处理与男性关系的问题上,应该自信,与男性相处成彼此尊重互相合作的平等的伙伴关系;在对待国家和组织的态度上,应该积极主动争取属于自己的利益,而不是被男性踩在身后的工具。

“剩女”大都是工作稳定在事业上小有成就的优秀女性,她们在对待男性的关系上正是以自信的心态和平等的态度来面对,工作中用自己的实力与男性展开公平的竞争来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从而提高了女性的经济地位和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剩女”是一群优秀的女性,她们工作能力不亚于男性,有可以独立的条件和能力,没有依附于男性的必要,她们可以享受发展自身优势提高自身水平带来的满足感。

社会的稳定平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