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三部曲第一部分专题39.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769506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61.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三部曲第一部分专题39.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三部曲第一部分专题39.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三部曲第一部分专题39.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三部曲第一部分专题39.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三部曲第一部分专题39.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三部曲第一部分专题39.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三部曲第一部分专题39.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三部曲第一部分专题39.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三部曲第一部分专题39.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三部曲第一部分专题39.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三部曲第一部分专题39.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三部曲第一部分专题39.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三部曲第一部分专题39.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三部曲第一部分专题39.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三部曲第一部分专题39.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三部曲第一部分专题39.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三部曲第一部分专题39.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三部曲第一部分专题39.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三部曲第一部分专题39.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三部曲第一部分专题39.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三部曲第一部分专题39.docx

《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三部曲第一部分专题39.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三部曲第一部分专题39.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三部曲第一部分专题39.docx

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三部曲第一部分专题39

9 人口的变化

考纲原文 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2.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考向分析 该部分内容在高考中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人口增长模式及人口政策、人口金字塔图的判读、人口迁移等仍是今后高考考查的重点。

2015年高考很可能会以人口坐标图、人口金字塔图、各种人口数据统计表等为切入点,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并运用相关原理和规律分析人口增长的特点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的能力;也可能会结合某国家有关的经济布局变化或者人口政策来考查人口迁移及其影响等。

复习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对图表数据的分析、归纳能力,要了解典型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及影响,要关注我国及世界发达国家现阶段的人口状况等。

考查点一 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考向一 人口增长

(2014·新课标全国文综Ⅰ)下图显示某国移民人数及其占总人口比例的变化。

读下图,完成1~2题。

1.下图所示的①、②、③、④四幅图中,符合该国人口增长特点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2.该国人口增长数量最多的时段为(  )

A.1910~1930年B.1930~1950年

C.1950~1970年D.1970~1990年

答案 1.A 2.C

解析 第1题,根据图1提供的不同年份移民人数及其占总人口的比例,可分别计算出1910年该国的总人口约为9300万,1930年该国的总人口约为1.25亿,1950年该国的总人口约为1.4亿,1970年该国的总人口约为2亿,1990年该国的总人口约为2.5亿,2010年该国的总人口约为3.08亿。

该国人口在持续增加,与图①曲线的特征相吻合。

故选A。

第2题,结合上题,该国不同阶段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可以分别计算出来。

1910~1930年人口自然增长数量约为3100万;1930~1950年人口自然增长数量约为2000万;1950~1970年人口自然增长数量约为6000万;1970~1990年人口自然增长数量约为5000万。

比较可知,1950~1970年人口自然增长数量最多。

故选C。

考向二 人口问题

(2014·福建文综)人口抚养比是指非劳动年龄人口与劳动年龄(15~64岁)人口数之比。

下图示意1980~2030年我国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的变化趋势。

读图,回答3~4题。

3.2015年前后我国老年抚养比变化明显,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性别比例B.医疗水平

C.教育程度D.年龄结构

4.随着我国人口抚养比的变化,2025年后可能出现(  )

A.人口迁移加剧B.劳动力渐不足

C.人口分布不均D.社会负担减轻

答案 3.D 4.B

解析 第3题,根据题干中人口抚养比的概念可知,抚养比与性别比例无关,A项错误;医疗水平提高,平均寿命延长,可能提高老年抚养比,但这个过程还是要通过改变人口年龄结构实现,B项错误,D项正确。

教育程度与老年抚养比没有直接关系,C项错误。

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2015年以后,老年抚养比明显上升,少儿抚养比较平稳,说明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因此可能出现劳动力不足,社会负担加重,B项正确,D项错误。

人口抚养比的变化与人口迁移和人口分布关系不大,A、C项错误。

5.(2011·上海地理)读“我国四次人口普查金字塔图”,回答问题。

全国人口普查为国家进行宏观决策提供了可靠的信息基础,研究历次人口普查结果还可以了解我国人口发展的历史以及社会发生的变化。

(1)2010年与2000年人口相比,0~4岁婴幼儿人口下降了大约________%。

(2)201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8.87%,比2000年上升1.91%。

________年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

(3)2000年10~14岁人口比例明显偏高,2010年20~24岁人口比例也明显偏高,这说明________年到________年我国曾出现过一次生育高峰。

(4)分别读1953年、1982年人口金字塔图,说明0~4岁与5~9岁两个年龄段人口比例之间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1953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82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 

(2)2010 (3)1986 1990 (4)1953年0~4岁婴幼儿比例明显高于5~9岁儿童比例,这是由于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的医疗保健状况得到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1982年0~4岁婴幼儿比例明显低于5~9岁儿童比例,这是由于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人口快速增长的趋势得到有效的控制

解析 第

(1)题,根据人口金字塔图,2000年0~4岁婴幼儿男性约为4%,女性约为3%,合计约7%;2010年0~4岁婴幼儿男性约为3.5%,女性约为2.5%,合计约6%。

故约下降1%。

(2)题,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是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2000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8.87%-1.91%=6.96%,说明2000年我国还未进入老龄化社会,因此四次人口普查中只有2010年的数据显示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

第(3)题,计算2000年10~14岁人口和2010年20~24岁人口出生时间约为1986~1990年,说明该时段出现过一次生育高峰。

第(4)题,明确题目要求,观察两个年份中两个年龄段的比例差异。

从图中可以看出1953年0~4岁婴幼儿比例明显高于5~9岁儿童比例,联系该时段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安定,医疗条件改善,生活水平提高等方面即可回答;1982年金字塔图显示0~4岁婴幼儿比例明显低于5~9岁儿童比例,联系该时段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的快速增长来作答。

人口问题的分析程序

高考主要考查人口问题的判断、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人口问题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具体分析如下:

1.人口问题的判断

首先,明确主要的人口问题有人口增长过快、人口老龄化、人口性别比失调等。

其次,在解题时要注意对材料或图中数据信息的提取。

关于人口问题的判断,经常通过关于人口的新概念进行切入,比如人口红利等,分析时要注意对新概念的理解,注意新概念中各人口年龄段的关系,根据各人口年龄段数据的变化,尤其是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的变化,对具体的人口问题进行判断。

2.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

(1)人口增长过快的原因:

①经济落后,现代化水平低,需要的劳动力多;②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不完善;③政治独立、经济发展、医疗进步。

(2)人口老龄化的原因:

①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高;②有良好的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③人口受教育水平高,生育意愿不强。

3.人口问题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1)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影响:

①粮食供给不足;②教育、就业问题突出;③人民生活贫困化;④人口素质偏低;⑤产生持久的环境压力等。

应对措施主要是实施计划生育,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

(2)人口增长过慢带来的影响:

①社会经济负担加重;②影响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③产生老年人生活孤单、生活困难问题;④劳动力不足;⑤青壮年负担过重。

应对措施主要是鼓励生育,接纳移民等。

题组1 人口增长

读下图,完成1~2题。

1.①③区域的人口增长模式分别属于(  )

A.现代型和原始型B.原始型和现代型

C.现代型和传统型D.传统型和现代型

2.③与①相比死亡率高的原因是(  )

A.战争B.疾病

C.生活水平差D.老年人口多

答案 1.D 2.D

解析 第1题,横坐标代表的是死亡率,纵坐标代表的是出生率,①是低死亡率,高出生率,是传统型的特点;③代表的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是现代型的特点,所以选择D。

第2题,根据上题分析,现代型比传统型死亡率高的原因是老年人口多,所以选择D。

读某国在甲、乙、丙、丁四个不同时期的人口增长模式示意图,完成3~4题。

3.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该国人口增长模式的演变顺序为(  )

A.甲→乙→丁→丙B.甲→乙→丙→丁

C.丁→甲→乙→丙D.丁→甲→丙→乙

4.影响该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

①资源匮乏 ②人口政策 ③国内移民 ④社会经济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 3.C 4.D

解析 第3题,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该国人口增长模式的演变顺序为“高高低—高低高—低低低”。

第4题,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和人口政策。

规律技巧 判断人口增长模式的方法

(1)根据所处历史发展阶段,如农业社会及其以前是原始型;工业化初期属于传统型;后工业化时期属于现代型。

(2)根据国家类型,一般情况下,发达国家是现代型,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属于传统型,少数发展中国家属于现代型。

(3)根据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判断。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原始型

高(>2.5%)

高(>2.5%)

低(<1.0%)

传统型

高(>2.5%)

低(<1.5%)

高(>1.0%)

现代型

低(<2.0%)

低(<1.5%)

低(<1.0%)

题组2 人口问题

(2012·山东文综)下图为1982年和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统计图。

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信息反映出(  )

A.1982~2009年人口出生率呈上升趋势

B.1982年的人口平均年龄比2009年的低

C.1982年的4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比2009年的高

D.1982年的20~24岁年龄组人口数量比2009年的多

6.与1982年相比,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

A.显示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

B.意味着社会养老负担加重

C.不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

D.表明25~59岁劳动力资源数量下降

答案 5.B 6.B

解析 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是读懂人口金字塔图,明确人口比重与人口数量的区别。

第5题,0~14岁人口的比例是1982年高于2009年,所以人口出生率呈下降趋势;14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是2009年大于1982年,所以1982年的人口平均年龄小于2009年;从图中可以看出1982年4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比2009年低;1982年20~24岁年龄组人口的比例与2009年大致相当,但是2009年人口总数高于1982年,所以本年龄段的人口数是2009年大于1982年。

第6题,由上题可知,1982~2009年人口出生率下降,因此人口的增长速度减缓;不同年龄段的人口数量发生变化,影响了劳动人口的就业结构,进而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2009年25~59岁的人口数量比重高、人口多,所以劳动力资源数量上升;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多,社会养老负担加重。

7.(2014·张家界模拟)人口普查是一项重要的国情调查,对国家管理、制定各项方针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1949年至今,我国分别在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2000年与2010年进行过六次全国性人口普查。

下表是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和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的相关数据比较。

据此回答问题。

比较项目

0~14岁

15~59岁

60岁及

以上

大学生

人数(每

10万人)

城镇人

口比例

第五次人口普查 

22.89%

66.78%

10.33%

3611

36.22%

第六次人口普查 

16.60%

70.14%

13.26%

8930

49.68%

(1)根据材料判断,与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第六次人口普查不同年龄人口增长变化特点。

(2)根据材料分析我国目前存在的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

答案 

(1)0~14岁人口比重明显下降;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比重明显上升;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比重明显增加。

(2)人口问题:

人口老龄化严重,社会负担加重;人口素质仍然较低。

解决措施:

适当放宽生育政策;建立健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积极提倡优生;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技术事业。

解析 

(1)根据表格数据分别找出三个年龄段人口变化趋势。

(2)表中能反映出人口年龄结构、知识结构等方面。

解决老龄化问题一方面要适当增加出生率,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规律技巧 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的判读

(1)读构成。

可直接读出该地区不同年龄段所占人口的比例以及男女比例差异。

(2)定类型。

人口金字塔图基本上可分为三种类型:

年轻型(增长型)——年轻人口比重大,塔形下宽上尖(图甲);成年型(静止型)——除极老的年龄组外,各年龄组人数差别不是很大,塔形较直,只在高龄部分(即塔尖)急剧收缩(图乙);年老型(缩减型)——年轻人口比重小,中年以上人口比重较大,塔形上下窄中间宽(图丙)。

(3)析变化。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上述三种人口金字塔基本形态都比较稳定。

大多数情况下,由于人口生育和死亡水平的变化以及人口迁移和战争等因素的影响,人口金字塔存在着一些变形和过渡形态,如纺锤形、葫芦形、圣诞树形等。

通过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可以看出该地区人口百余年来的发展历史和未来数十年的发展趋势。

考查点二 人口迁移及其影响

考向一 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2014·山东文综)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迁移日趋频繁。

完成1~2题。

1.下图为2012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数量统计图,该图可以反映人口迁移情况。

图中①②③④对应的省级行政区最可能是(  )

A.粤、豫、黔、沪B.豫、粤、黔、沪

C.粤、豫、沪、黔D.豫、粤、沪、黔

2.下列对当前人口迁出主要流向的表述与实际最相符的是(  )

A.河北流向辽中南地区B.安徽流向京津地区

C.湖南流向长三角地区D.广西流向珠三角地区

答案 1.A 2.D

解析 图中通过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比较来说明人口的迁入与迁出情况。

第1题,我们虽然不能清楚记忆不同省级行政区的常住人口数,但是我们可以大致根据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的比较,使用排除法解题。

①的常住人口大于户籍人口,且常住人口大于1亿,说明是人口迁入区,豫为迁出区,所以可以排除B、D;②的户籍人口超过1亿,且大于常住人口,说明是人口迁出区;③的户籍人口大于常住人口,也是人口迁出区;④的人口大于京、津,且常住人口大于户籍人口,是人口迁入区,黔是迁出区,可以排除C。

故选A。

第2题,可用直选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方向主要是由农村到城市、由山区到平原、由欠发达地区到发达地区。

河北主要流向京津,安徽主要流向长三角,湖南、广西主要流向珠三角,主要以就近迁移为主。

故选D。

考向二 人口迁移产生的影响

3.(2014·广东文综)近年来,随着我国内地的企业不断增加,原在沿海工作的务工人员出现大量返乡就业的现象。

这种现象总体上不利于(  )

A.推进家乡城镇化进程B.促进家乡经济发展

C.增加春运长途客运量D.促进区域文化交流

答案 C

解析 原在沿海工作的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减少了春运长途客运量,故选C。

返乡就业或创业,多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能够推进家乡城镇化进程,促进家乡经济发展,故不选A、B。

外出务工、返乡就业,促进了内地家乡与沿海务工地之间的文化交流,故不选D。

4.(2010·上海地理)读下列有关上海外来常住人口信息图,回答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吸纳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类人才。

如今,外来人口已经成为上海常住人口增长的主要来源,对上海的社会经济发展正在产生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概述图1、图2所反映的上海外来常住人口变化情况,并分析其积极意义。

由图l可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图2可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上海外来人口性别比趋向平衡。

这有利于社会、家庭、婚姻的稳定,有利于上海的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任答两点即可)

从外来人口规模看,中心城区外来人口数量少于郊区;从外来人口增长幅度看,中心城区人口增长幅度远低于郊区人口增长幅度;郊区西、南部郊区人口增长快于东、北部郊区。

这有利于上海中心城区的第二产业向郊区转移,有利于城市功能区的优化,有利于促进郊区的城市化进程,有利于减轻中心城区的环境压力(任答一点即可)

解析 从图1中可以看出,上海外来常住人口性别比由200逐渐降到100,说明性别比趋于平衡。

首先明确图2中的折线表示外来常住人口的增长幅度,柱状图表示常住人口规模的变化情况,然后比较中心城区和郊区的差异。

1.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2.人口迁移的影响

(1)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迁入地

为迁入地提供大量廉价的劳动力;促进迁入地商品流通和经济的发展;促进迁入地第三产业的发展

大量人口迁入,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尤其在住房、交通、卫生、教育、城市环境等方面产生巨大压力

迁出地

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迁出可缓解当地人地矛盾;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人口迁出导致当地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从而影响迁出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人口迁移对城市化的影响

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为城市注入了活力,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城市的用地规模也不断扩大,城市功能区布局也随之发生变化,郊区不断出现住宅小区,促进了郊区城市化的进程。

(3)人口迁移对就业结构的影响

伴随人口迁移,会不断出现新的职业。

如学龄儿童迁移人口增多,则迁入地应增加或加强中小幼教师的师资力量。

题组1 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春节是中国人最为重视的传统节日,是全家团圆的象征。

根据某市迁徙人数占国内迁徙总人数比重每日统计图,完成下列1~2题。

1.2014年1月16日至31日,该市人口迁徙的主导因素是(  )

A.自然环境因素B.经济因素

C.社会文化因素D.政治因素

2.据图示信息可以推断,图示期间该市人口数量最少的一天为(  )

A.1月28日B.2月1日

C.2月6日D.2月12日

答案 1.C 2.B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2014年1月16日至31日,该市人口迁出大于迁入,主要原因是人们回家过年,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故人口迁徙的主导因素是社会文化因素,本题选C。

第2题,据图可以看出两条线的交点的那一天就是该市人口最少的一天,因为,之前迁出人数大于迁入人数,人口不断减少,之后,人口开始返回,迁入人数大于迁出人数,人口在增加,这一天从图上可以看出是2月1日,故本题选B。

(2014·重庆联考)人口机械增长率是指某地某时段内迁入与迁出人口数的差值与总人口之比。

下图为2006~2014年我国东部某省(市)人口增长率变动图。

读图回答3~4题。

3.图示时期该省(市)人口总数(  )

A.持续上升B.持续下降

C.先增后减D.先减后增

4.推断图示时期该省(市)人口机械增长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城镇房价增长快

B.经济水平持续下降

C.产业升级和转移

D.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答案 3.C 4.C

解析 第3题,读图,根据图例判断,该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人口机械增长率始终为正值。

根据数值可以计算出2006~2012年,该省人口增长率大于0,总人口增加。

2012~2014年人口增长率为负值,总人口减少,所以是先增后减,C对。

A、B、D错。

第4题,根据图可以看到,该省(市)人口迁入量逐渐减少,我国东部地区省份经济水平是逐渐增长的,B错。

迁入人口减少,可能是产业结构升级和转移,该地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内地省份,对劳动力需求的数量减少,导致迁入人口减少,C对。

房价增长不是迁入人口少的主要原因,A错。

各地的自然灾害类型频率没有明显变化,D错。

规律技巧 分析人口迁移成因的方法

第一,要明确人口迁移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二,可将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分为两类:

一类是因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刺激因素;另一类是个人动机变化产生的决定性因素。

第三,借助下图对引起人口迁移现象的因素进行全面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找出其主导因素。

题组2 人口迁移产生的影响

读某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净迁入率变化示意图,回答5~6题。

5.图示期间该地区人口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人口持续增加

B.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

C.人口总量最少的年份是1995年

D.人口总量最多的年份是2010年

6.图示信息反映(  )

A.该地区劳动力短缺,经济发展速度慢、水平低

B.该地区净迁入率变化的主要诱因是自然增长率下降

C.净迁入率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该地区人口老龄化速度

D.净迁入率的变化导致该地区出现大量失业人口

答案 5.C 6.C

解析 第5题,结合图示信息,1992~1995年间,人口净迁入率与自然增长率之和小于零,说明该时段人口负增长;到1995年人口数量达到最少;图示期间人口增长以机械增长为主;到2013年人口达到最多。

第6题,该区域人口大量迁入,说明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净迁入的主要诱因是经济因素;净迁入人口多为劳动力人口,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该地区人口老龄化速度;失业人口主要取决于经济发展状况,而非迁入人口决定。

7.(2014·泰安模拟)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城市化正进入“半城市化时期”,起码要用20年时间才能解决。

这是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在上海举行的《中国发展报告2010:

促进人的发展的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发布会和研讨会上提出的。

“半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过程中的一种不完整状态,其表现为,农民已经离开乡村到城市就业与生活,但他们在劳动报酬、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许多方面并不能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材料二 下表为2010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地区构成情况和2010年我国流动人口城乡结构表。

占全国流动总人口的比重

流出

流入

跨省流动人

口地区构成

四川16.8%

安徽11.3%

湖南11.0%

江西8.6%

河南7.4%

湖北6.3%

其余38.6%

广东36.7%

浙江9.0%

上海7.6%

江苏6.4%

北京6.6%

福建5.1%

其余28.6%

流动人口

城乡构成

乡村

75.6%

22.8%

城市

24.4%

77.2%

材料三 下图为根据2009年对重点地区流动人口的监测结果绘制的“流动人口性别年龄金字塔图”。

(1)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我国目前人口流动的主要特点。

(2)分析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

(3)人口的大量流动给流出区和流入区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说出对流入地区带来的积极影响。

(4)人口的大量流动使城市人口大量增加,由此带来哪些城市问题?

解决措施有哪些?

(5)你认为解决“半城市化”问题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答案 

(1)流动人口以农村人口为主;主要流向东南沿海地区;流动人口以青壮年为主。

(2)农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人口流入地区的就业机会较多;流入地区的生活环境一般比较优越等。

(3)提供大量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