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读书笔记0222.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773624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253.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读书笔记022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读书笔记022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读书笔记022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读书笔记022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读书笔记022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读书笔记022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9页
《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读书笔记022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9页
《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读书笔记022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9页
《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读书笔记022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9页
《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读书笔记022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9页
《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读书笔记022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9页
《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读书笔记022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9页
《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读书笔记022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9页
《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读书笔记022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9页
《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读书笔记022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9页
《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读书笔记022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9页
《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读书笔记022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9页
《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读书笔记022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9页
《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读书笔记022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9页
《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读书笔记022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9页
亲,该文档总共4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读书笔记0222.docx

《《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读书笔记022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读书笔记0222.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读书笔记0222.docx

《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读书笔记0222

《制度经济学:

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读书笔记

【德】柯武刚、史漫飞著;韩朝华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0

一、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柯武刚(WolfgangKasper),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教授.

史漫飞(ManfredE.Streit),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经济体制研究所教授。

两位作者在1960年代中期的一个研究班里,作为“学徒”开始了学术生涯.当时是德国萨尔布吕克大学赫伯特·吉尔斯教授的博士生和助手,也是德国经济顾问委员会的职员。

25年中分别体验了欧洲、亚洲和澳大利亚的生活.

推荐人语

  这是一部扎实的也很必要的书。

它内容全面,叙述浅显,适于应用.现代制度经济学的核心要素被组织得如此紧凑,说明这一理论确实已进入了‘成年期'。

现在,可以向有心了解这门学问的读者推荐这《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而不必推荐该领域中的全部文献了.

  詹姆斯·M·布坎南

近年来,制度经济学这门学科声誉日隆。

因为标准的经济学解释往往不能把握当代许多重大的政策问题,如在发展国家中进行的经济改革、在社会主义指令经济中发生的转变、新兴工业经济中的控管问题。

制度经济学家指出,规则体系在解释这些问题上至关重要,而要想在这些问题上找到能经得起考验的解决办法,关键在于制度创新。

制度必须为日趋复杂的人际交往奠定坚实的基础,因为人们的交往和合作有赖于纤细脆弱的信任链条。

制度经济学在近期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也归因于偶然事件。

因为在具有选举制民主政体的成熟工业经济中,激增的政府干预和日益政治化的经济生活导致无法预料的后果,引起传统经济秩序衰微。

从而导致经济增长速度较低,助长对公共政策的广泛讥讽和厌倦.另一方面是全球化导致国家间的竞争加剧,处于下风的国家开始努力学习和效仿成功国家的制度。

中央计划经济导致苏联经济失败和解体,计划经济和无法和市场经济抗衡.存在大量政府管制的经济也开始衰退。

从而引发经济学家呼吁制度改革,因此必须研究制度,方能搞明白为什么解除管制有好处,为什么私有化在总体上是有益的。

本书主要向读者介绍了经济学的其中一个分支学科:

制度经济学,概括了制度在形成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上的作用的当代思考.这一学科的中心原则是:

现代经济是一个复杂的演化系统,在满足人类丰富而多变的目的上它的效能依赖于各种规则。

规则可以限制人们可能采取的机会主义行为.规范人际交往的规则对经济增长至关重要,以至连人类的生存和繁荣也完全要依赖于正确的制度和支撑这些制度的基本人类价值。

  这本重要的著作为尚在发展的制度经济学方法和有关私人产权及其竞争性应用的核心问题提供了一份易于理解的引论.本书从“制度何以重要"引入,根据有关人类认识和动机的基本前提展开论题。

它包括下列具有政策取向讨论:

  ■制度的逻辑基础以及制度的重要性:

  ■为国内市场和国际贸易奠定基础的各种制度安排;

  ■奠定商务组织基础的各种制度安排;

  ■政府的职能、私人选择和公共选择相对优点,以及对机会主义地运用政治权力的行为施加控制的办法;

  ■在深爱政府管制却必须应储新竞争者挑战的成熟经济中所能实施的改革;

  ■社会主义制度体系问题的原因;

  ■在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全球化对制度发展的影响。

二、写作原因及中译的原因

人类进入第三个千年,最近这一千年是西方世界的至福千年,欧洲文明创造了高度物质成就,并开创了史无前例的持续创新和经济增长过程。

而在一千年前,华夏文明和伊斯兰文明更引人瞩目,无人预见欧洲的领先。

(参见李约瑟难题)

而欧洲人之所以创造出现代技术文明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开发并贯彻了一套人类交往的规则,从而抑制了机会主义和权力的滥用.这些规则被称为制度.(个人以为这一说法有待于后人评说,应该有更加复杂的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当然应该包括管理乃至制度方面的原因)私人产权和法治等制度软件,它们使个人、民间厂商、公共机构有可能创造和运用现代经济文明的各种硬件.制度大都不很直观,但必不可少。

这些基本理念促使作者撰写该书。

两位作者虽生活在西方文明中,但长期在不同国家旅行、教学和工作。

柯武刚多次到中国和亚太地区。

作者作为善意的观察者,为中国在最近几十年中由经历长时间的不幸到实现华丽转身感到高兴,也坚信本书有益于渴望赶超发达世界的中国公民。

认为中国实现转身一方面在于中国人的机敏和勤劳,另一方面也应归功于经济开放,因此新的、可信赖的制度将变得必要。

这种制度将适应新一代人的欲望和基本价值观,这是一个更艰巨、更难以把握、更富于挑战性,然而却是更重要的现代化任务之一。

制度复兴之于中国及亚洲国家非常重要.一个社会究竟赋予其制度什么样的内容只能由该社会的成员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价值观来决定,只能通过渐进的、演化性的试错过程来发现。

能提出自己的建议是我们欢迎本书中译的原因。

三、各章概览

该书的整体框架是从制度的重要性论起,从基本原理的深刻阐述过渡到制度在微观(私人个体)、中观(经济组织、集体)、宏观(国家之间、中西不同体制之间)实体中的具体应用.引论(第一章),阐明制度的重要性,基本原理(第二-六章),为理解制度经济学打基础;应用(第七-十四章),探讨制度经济学的应用。

章节

标题

主要内容

第一章

“制度何以重要”

世界人口和生活标准在本世纪的超常上升,以及不同国家在经济增长率上的显著差异,在很多方面与特定的制度、价值观和社会秩序有关。

第二章

对关键概念加以定义

如“制度”、“经济秩序”、“协调成本”以及“公共政策”

第三章

人类行为

有关人类行为的基本假设并肯定,以他人代理人的身份行动的人有时会机会主义地行事并违背委托人的利益。

第四章

基本的人类价值

虽然个人倾向于追求其自己的目标,但他们仍然与其所属共同体中的其他人一起信奉着某些特定的基本价值观.例如,他们渴望自由、安全和物质丰裕。

这些基本价值观有助于巩固社会的凝聚力。

第五章

第六章

制度:

单项规则

制度系统和社会秩序

探讨制度的特性和作用,以及特定制度安排所支持的秩序。

第七章

资本主义的制度基础

分析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特别是私人产权和契约自由。

第八章

竞争动力学

集中于竞争。

竞争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具有企业家属性的买方和卖方在竞争中发现、发展并检验各种有用的知识.区分经济性竞争和政治性竞争。

前者是卖方与买方间的竞争,它对市场交易中的对方是有利的,而后者则旨在谋求政治权势.

第九章

经济组织

考察支撑商务企业类经济组织的制度安排

第十章

集体行动:

公共政策

考察政府的职能,以及当人们通过集体的政治性行动提出经济问题时所产生的难题。

探讨防止政治家和官僚逆公民利益而行事所必需的各种预防措施。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国际制度

制度的演化

在以上各章内容基础上,讨论国际性经济交易和如何约束各国政府,使其不能压制竞争性挑战,讨论制度体系是如何演变的。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其他经济体制和体制转型

改革混合经济

运用制度经济学的方法探讨一些当代经济学中最热门的争论:

社会主义为什么失败了?

社会主义体制如何才能转型?

那些存在大量政府管制的、成熟的福利国家该如何改革以适应来自新兴工业国家的竞争挑战?

新兴工业国家如何才能在其发展中较好地保护自己免于危机?

为什么繁荣在全世界的持续扩散最终将取决于培育恰当的制度?

四、该书框架、主要内容及观点

第一章引论:

制度何以重要?

(制度何以重要?

经济增长的记录;解释经济增长)

人际交往需要一定程度的可预见性,在一定规则约束下,人们的行为便具可预见性.同时人们也需要制度来促进经济生活。

通过对20世纪后半期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人均收入水平增长、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差异,尤其是东亚的高速增长和非洲、前社会主义国家的低增长甚至衰退的差异上,可以得出:

在经济增长速度和共同体成员满足其经济目标的程度上,制度的类型和质量造成了巨大的差异。

对经济增长理论的各学派缝隙中,新古典经济学只能考量最基本的增长条件,如资本、技术、劳动力供给等。

而忽视了促进资本、技术、劳动力结合的动因,以及人们投资、科研技术创新、学习收集知识的背后动力机制。

另外,也无法解释“李约瑟之谜”。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这一切差异的背后在于制度,在于制度差异.换言之,正如诺斯结论:

“对经济增长的历史研究就是对制度创新的研究,这种制度创新能减少交换活动的交易成本,从而实现日益复杂的交换活动。

(一)制度的类型和质量造成了经济增长速度和实现经济目标程度上的巨大差异

换句话说,制度非常重要!

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好”的制度来保证。

而什么是好的制度呢?

实际中东亚的高速增长与前社会主义集团低速增长甚至衰退形成鲜明对比。

原因何在呢?

研究发现快速发展的经济体,资源调度比较成功并在满足其物质要求上更富于进取心。

因为增长是一种复杂现象,新古典增长理论只能识别最直接的增长条件,如资本积累和技术变革.对人们为什么要储蓄、投资、学习并收集有用的知识,就需要着眼于经济成败背后的各种制度体系和价值体系.面对阻碍增长的大量障碍,有几类制度能更多地激励人们去克服。

人类的交往,包括经济生活中的交往,都依赖于某种信任。

信任则以一种秩序为基础,而要维护这种秩序,就要依靠各种禁止不可预见行为和机会主义行为的规则,而这些规则就是“制度”。

20世纪新古典经济学的主流,假定制度是外部既定的,各类主体已很好地适应了制度.充其量也只是将制度作为经济模型中的一个复杂问题来处理。

而在实际经济层面,标准的新古典经济学在解释和预测实际世界的现象上一再遭到失败。

因为它将制度和制度存在的理由排除在其模型之外。

标准经济学非常贫乏.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建议经常牛头不对马嘴是因为许多经济顾问假设制度无关紧要.许多的概念遭到失败,因为发展和发达国家制度差异很大,特定的政策概念起作用必须修改当地原有的制度。

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最关键检验来自前苏联命令经济的停滞和最终瓦解.他们忽略了制度,社会主义逊位要求创建和培育像私人产权、契约法和一般法律规则那样的基本制度。

在现代经济生产和分配国民产品的总成本里,协调成本所占份额的居高不下和不断上升.标准经济理论对企业经济学的价值变得越来越有限。

因为对标准经济学及其抽象、枯燥的模型日益不满,许多学者(再次)采纳了制度经济学的核心判断:

制度在协调个人行动上发挥着关键作用。

由此制度经济学复兴。

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和条件构成的演进,进一步说明了制度的重要性.

“发展软件"(技能、技术知识和组织知识)能确保“发展硬件”(资本K、劳力L)变得更有效率。

增长的核心现象:

K、L、TEC技术、SK教育和技能培训、NR自然资源、ΔSTR结构变迁

为什么在非欧洲文化中,技术知识上的巨大进步并没有导致一次工业革命?

特别是,为什么中国的卓越技术,尤其是宋代的技术,从未转变为一次工业革命?

这一点曾长期成为经济史上的一个迷。

这些分析都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在中国和其他亚洲大国中,缺乏一定的社会、政治和法律前提—简言之,缺乏一定的制度。

换言之,在亚洲,制度发展的不足使技术进步成果的积累和潜在的巨大市场不起作用.

一个管理有方的社会,制度对于协调复杂的动态经济生活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人类在经济中的相互交往要极大地依赖于人们可信赖的、相当规律的行为模式.协调活动要求具备关于人际交往和协调的一般的、抽象的和具有适应性的规则,即制度.

(二)恰当的制度是增长必要前提,但不是充分前提,增长还需与社会学和人类学等方面相联系

企业家以及普通人一般还必须具有对诚实合作和物质进步的偏好(例如,选择工作而不是闲暇)。

从长期来看,在人们的基本价值和制度之间存在着一种复杂的相互关系:

如果制度能实现财富创造,人们就较可能形成对这种经验的体验,而如果他们经历了增长,他们就会高度评价增进信任的制度.

在理解增长过程时,将宏观经济学分析与关于结构变迁的微观经济学、与关于动机和制度约束方面的微观经济基础联系起来,换言之,将经济增长与偏好和价值体系那样的社会学因素联系起来。

从许多方面来看,在解释经济增长上专注于制度方面,导致了对像苏格兰社会哲学家大卫·休谟和亚当·斯密一类早期思想家们所述论点的再发现。

即,至少有三项制度对人类进步和文明社会来讲是具有根本性的:

保障产权、通过自愿的契约性协议自由转让产权、信守诺言.我们还可以断言,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正在转向与社会学和人类学的传统联系。

早在抽象化和数学化把持经济增长理论之前,马克斯·韦伯已经指出:

经济增长依赖于资本主义积累;而资本主义积累又依赖于资本主义企业家阶级;但只有在具有一套恰当的宗教价值观、公民美德和制度的条件下,企业家才可能变得活跃起来.制度巩固着复杂的、跨越国家和大陆的人际交往关系网;因为,人类的相互交往总是建立在极其脆弱的信任链之上.

第一部分:

基本原理

第二章定义:

经济学、制度、秩序与政策(基本定义;当代制度经济学的先驱)

本章介绍什么是制度,它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它是如何促进秩序的形成的。

制度的关键作用在于形成秩序,同时制度以及秩序是如何帮组人们解决经济问题,即如何克服稀缺性并发现新需求和新资源。

制度对于秩序形成的机理在于制度增加社会生活的稳定性和可预见性,减少人们行为的机会主义和权力(权利)滥用.

(一)制度的定义及产生,制度如何促进秩序的形成?

制度和秩序如何帮助人们解决经济问题?

经济学是一门学科。

其目的是解释人们如何利用稀缺资源来满足其多种需要,以及人们如何去发现新的需要和新的资源。

经济学也关心人们努力发现和试验有用知识以克服稀缺性的方式。

人的需求增长一般快于满足需要的人类知识和其他资源的增长,所以稀缺性是人类生存条件中的一个普通特征。

由于经济学与面临稀缺时的选择有关,机会成本概念具有关键作用。

它突显了这样一个事实:

任何选择都“耗费"若干其他事物—-其他必须被放弃的替代选择。

在实践中,对被放弃的机会,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预期和评价,这取决于他们的主观判断(主现的机会成本).因此,我们的机会成本可以与你们的机会成本迥然不同.

制度是人类相互交往的规则,由人制定的规则。

各种带有惩罚措施、能对人们的行为产生规范影响的规则。

它抑制着可能出现的、机会主义的和乖僻的个人行为,使人们的行为更可预见并由此促进着劳动分工和财富创造.制度,要有效能,总是隐含着某种时违规的惩罚.没有惩罚的制度是无用的。

只有运用惩罚,才能使个人的行为变得较为可预见。

如果重复的人际交往遵循着某种可识别的模式,就说明秩序处于主导地位。

如果具备了多组制度,它们充分地结合在一起引导着人的行动,从而使人的行为是非任意性的并基本上可以预见,就会产生出上述模式。

制度经济学涵盖了经济学与制度之间的双向关系,它既关心制度对经济的影响,也关心制度在经济经验影响下的发展。

总的假说是,经济目标的实现和制度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有联系.制度经济学的组成部分包括分析制度对于选择和繁荣的涵义和影响。

制度的关键功能是增进秩序,而秩序鼓励信赖和信任,并减少合作的成本。

经济学是研究稀缺性的。

这意味着偏好一种行为的决定必然包含着放弃其他可选的行为。

正如阅读本书的人正在放弃时间用于做其他事情。

我们称资源的其他有价值用途为“机会成本”。

制度产生的一种可能性是规则及整个规则体系靠人类的长期经验而形成.制度经济学经常利用道德哲学、人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真知灼见来分析内在制度是如何产生的,是如何内在的从人类经验中演化出来的,体现着过去曾最有益于人类的各种解决办法(如习惯、伦理规范、良好礼貌和商业习俗等)。

违反内在制度通常会受到非正式惩罚,当然也有各种正式惩罚程序。

而那些由一批拥有权威的代理人设计出来并被自上而下地强加给社会的外在制度,配有惩罚措施,最终要靠强制性法律手段、法定暴力(如警察)来执行.比如司法制度.由此需要政治学和法律学来分析外在制度。

外在制度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是否和内在制度互补。

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如何实现其个人目标和是否能实现其基本的价值。

制度还影响着人们所持有的价值观和人们所追求的目标.

制度经济学必须清晰地分析人类的价值,分析被人们视为有价值的事物,并参与道德议论.因此要借助于道德哲学。

被一个共同体广泛共享的制度构成其基础的价值观,从而界定着该共同体。

制度构成了造就和界定一个社会的“黏结剂”。

(二)当代制度经济学的先驱及主要贡献

一是苏格兰启蒙思想家,指古典的社会科学家们,尤其是18世纪苏格兰的道德哲学家和经济学家,如大卫·休谟、亚当·弗格森、亚当·斯密.都懂得制度的极端重要性。

他们揭示出,一个运行中的资本主义经济所需要的基本制度,即法治、私人产权及缔约自由。

他们严厉谴责了重商主义的有害后果,提倡小政府和公民的个人自立.二是奥地利学派,如卡尔·门格尔、米塞斯、拉赫曼、哈耶克、罗斯巴德、柯兹纳等,还有斯蒂格勒、弗里德曼等芝加哥经济学家。

其贡献在于将对规则的分析置于人类的有限理性以及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和主观主义语境之中,认为个人之间的差异必须受到尊重,个人目标不可能被汇总为集体目标。

三是德国Ordo自由主义学派(弗莱堡学派),如沃尔特·奥肯、弗兰茨·贝姆。

该学派始于20世纪20—30年代,主张政策鼓励竞争、稳定预期。

演化经济学是指一个思想流派,它所集中关注的是在竞争中实现变化和进步、重组和创新的市场过程,而不是新古典经济学所主要关注的静态均衡,注重考查历史路径,即所谓的路径依赖性假设。

四是公共选择理论,将经济学原则用于分析政治决策的制定,突显了寻租行为,即靠政治行动而不是市场竞争来重新分配产权。

第三章人类行为

本章探讨几个基本、但影响深远的人性假设问题,即知识论问题,因为克服稀缺性的关键在于无知(知识问题)

(一)知识问题

认识论就是关于知识的理论,学科被称为认识论.它是一门探查人类如何获得知识和传递知识,研究知识和人们如何形成新见解的学科,是哲学的主要分支之一,它关注人类知识的性质、起源、范围和界限。

知识由被保留在人脑中的符号和关系构成.知识可以被清晰地表述出来并被正式地交流,但知识也可以由非可言传知识构成—非正规的、琐碎的知识,往往高度复杂并特定于地点、环境和时间—-非可言传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恰当地获得(边干边学)。

许多恰当的知识是在不言而喻(或默契)中形成的,它们往往被称为诀窍。

它要靠模仿各种惯例来获得.这类模仿过程能吸纳所有琐碎、复杂、适用的知识碎片.尽管有些非可言传知识是能被说清楚的—如被写进手册—但有许多仍得依靠不言而喻的诀窍。

知识问题源于这样一个事实,即人类在开发、验证和应用知识上只具备有限的能力.因此,无知是人类存在的一个构造性要素。

这一点也适用于经济学,即使用于克服稀缺性的问题.这里的“构造性”意味着无知是人类存在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不能在假设中将其排除掉。

知识内含于人脑之中,更精确地讲,是内含于所有活在地球上的各种人的大脑中。

这些知识中只有很少一部分能被集中于某一个人的头脑里。

因此,要想有效地运用知识,只有建立能利用众人所拥有的各种专门知识的机制。

劳动和知识的分化允许人们专业化,但要求人们相互合作。

由于有了专业化,人们才得以获取更多的知识并用它们来解决各种问题。

依靠经验,人们有可能在无意之中碰到更多的知识。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学习新知识,修改或抛弃旧知识,从而在满足自己和他人的需要上会变得越来越有效能.因此,劳动和知识的分化是一个动态的演化性概念.

一个人必须区分突变性知识增长和适应性知识增长:

突变性知识是指重大的创造性突破(如,原子裂变),而知识的适应性发展是指稳定的创新流,它完成着各种微小的、渐进的改良,以对供求中的各种机会做出反应.突变性增长往往源于发现原先一无所知的思想,而知识的适应性增长常常源于有计划的信息搜寻。

知识是在以下两种因素间的张力中演化的:

保守本能,它的目的是保留已被证明有用且曾受他人欢迎的事物;尝试本能,它源于好奇心和通过适应(往往是不断变化的)环境来更好地满足各种目的的愿望。

特定场所和时间的知识主要是指因地点不同并随时间而演变的诀窍。

对于有效的人际交往来讲,它是必不可少的.在经济学中,它主要与商业性知识联系在一起:

最低廉的供给源在哪里?

令年谁有生产某种特殊产品的技巧和联系?

一个人如何能在明天之前获得某种服务?

等等。

(二)信息悖论和理性的无知

当我们要估价要在信息搜寻上投入多少资源时就会产生信息悖论问题。

尽管只要掌握了一家农场或工厂将如何运行的全部相关信息,我们就能事先计算出要从该农场或工厂获得预期产出应使用多少资源,但这样一种最优化计算却不可能被用于知识的生产。

在付出获取信息的代价之前,我们根本不可能拥有必要的信息.在做出决策之前,我们通常只能依靠过去的经验并寻找有局限的信息。

而且,一旦获得了知识,信息搜寻成本就变为沉淀成本:

它们对该信息的进一步使用没有任何影响。

信息成本即从一无所知变为无所不知的成本,但个人在获得信息之前不可能了解获取某类信息的预期成本和效益,所以他们不可能从尚未到手的知识中获得最大化的净收益,而个人在获得某条信息之前是需要它的。

这就是“信息悖论”。

正如英国经济学家乔治·沙克尔所言:

“不拥有知识就无从判断知识的价值。

但是,当我们打破无知的禁锢以接纳知识时,我们已来不及决定该为之付出多少了。

”人们只获取特定的部分信息并保留对其他信息的无知是合乎理性的,人们在面对信息搜寻上的成本和不确定性时不获取某些知识的行为,这就是所谓的“理性的无知”.当无知被降低到易控制水平时(有限理性),一个人就能试着做出决策了。

理性的无知可以解释选民和市场参与者为什么不愿意为更多地了解情况而投入必要的信息成本。

在许多场合,他们懂得,基于追加信息的行动会劳而无功或所获甚微.因此,在靠有组织的供应者集团来推进寻租活动的那类群体中,理性的无知成了一个组成部分,但它的作用却是阻挡许多无组织的买者,使他们不去从事反对设立政治租金的游说。

选举制民主国家里的中间选民是指流动的选民群体。

两个竞争中的政党,为了获得51%的多数,都需要争取这部分选民.凭借这样的多数,可以控制立法,还常常能控制政府。

(三)动力机制(爱、命令或自我利益)

作者总结了三种能使人们为他人利益而努力的途径,分别是:

(1)爱、团结、其他各种利他主义;

(2)胁迫;(3)自利动机.并且指出第一种动力机制只在家庭、小部族等的小群体的激励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现代大众社会的成员中不起作用。

而在冷战时期,各社会主义国家却把这种动机制当成社会主义信条,大范围地运用于全社会这一巨型的群体,由此导致因大范围的偷懒而产生的经济效率低下等的众多问题。

现代大众社会的成员互不相识,也不能直接地相互控制;另一种依赖强制的动力机制具有重大缺陷,即掌权者往往不具备运用所有可用资源所必需的知识,而受强制的人们则在可能偷懒而不受惩罚的时候尽量敷衍塞责。

在全社会这一巨型群体中,相比于第一种动力机制,第三种动力机制—-自利,更能有效、持久地发挥作用.

长期以来,我国提倡利他主义,作为生产或服务模式,究竟能为生产者提供多大的激励动力,却是有目共睹。

书中提出完全相反的以自为自利作为激励人的一种动力机制,值得思考.

(四)机会主义、大小群体的协调与利他主义

机会主义描述人们追求最大化满足的短期行为。

它不顾及这类行为对他人的影响,也不顾及一个共同体内公认的行为规范。

这种行为具有离心性的、从而有害的长期后果,它使人们的行为在长期内变得难以预见.例如,靠偷窃、赖账来满足一个人的欲望就是机会主义的行为.“我用机会主义表示靠诡计谋求私利的行为.它包括,但绝不仅限于,说说、偷窃和欺诈。

制度,永远包含着惩罚,其作用就在于抑制机会主义。

小群体的协调,如一个家庭内的协调,在很大程度上以不可言传的知识和非正式的行为控制为基础。

它通常要依赖于某些权威人物,但他们的权力因共识而变得温和.相反,大群体的协调需要一般化的制度。

因为这种协调涉及众多的人,而且无人能拥有全部特定知识并有能力靠指示性命令控制每一个人和每一件事。

利他主义是一种将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简洁抽象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