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教案.docx
《《登岳阳楼》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登岳阳楼》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登岳阳楼》教案
《登岳阳楼》教案
LessonplanofclimbingYueyangTower
《登岳阳楼》教案
前言:
本文档根据题材书写内容要求展开,具有实践指导意义,适用于组织或个人。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句意,积累文言词语:
谪越具增属予若夫薄暮去国忧谗畏讥
至若春和景明何极胜状备然则迁客骚人
2.了解本文对偶的特点及作用。
3.理解本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4.学习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2.正确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和鉴赏分析,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媒体运用]
投影设备(视频、音频等),《岳阳楼记》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3课时。
[预习要求]
1.查找与作者及文章相关的背景资料。
2.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熟悉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示例: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我国文学史上千古传诵的名篇,而岳阳楼的出名,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这篇散文。
那么它有着怎样的独到之处呢?
今天,我们要循着文章的记述一览洞庭风光,并感受文章所散发出来的独特魅力。
二、简介岳阳楼和作者。
由学生交流资料,教师可稍作补充。
1.简介岳阳楼:
岳阳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我国古建筑中的瑰宝(主楼3层,楼高15米,以4根楠木大柱承负全楼重量,再用12根圆木柱子支撑2楼,外以12根梓木檐柱,顶起飞檐。
彼此牵制,相互咬合,稳如磐石。
其建筑的另一特色,是楼顶的形状酷似一顶将军头盔,既雄伟又不同于一般);洞庭湖自古就以湖光山色引人,是楚文化的摇篮,与岳阳楼一同有着“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历代著名学家为之倾倒。
(幻灯片投影图片)
2.简介作者及本文写作背景:
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公,世称“范文正公”,北宋中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幼年时代家境贫寒,在母亲教育下,发愤读书并怀有大志。
考取进土后曾经镇守西北边疆,抵抗西夏的进犯。
后任参知政事,任职期间,敢于直言,实行有一定进步意义的政治改革,不幸遭到排斥被贬到邓州任太守。
《岳阳楼记》便是他在邓州任上应好友滕子京所请而作。
作者一生的诗文收集在《范文正公集》里。
滕子京与范仲淹是同榜进士。
滕子京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
后被贬谪守岳州。
三、检查预习情况(幻灯投影)。
1.文学常识填空:
《岳阳楼记》作者是北宋朝范仲淹(人),字希文。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谪守(zhé)属予(zhǔ)浩浩汤汤(shāng)岸芷(zhǐ)汀(tīng)兰
忧chán(谗)畏讥yín(霪)雨霏霏qiáng(樯)倾jí(楫)摧
四、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利用工具书及课文注释,解决字词障碍。
2.教师播放朗读磁带,提醒学生注意字音。
3.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五、教师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梳理文意。
(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不在答得完整,目的只在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
1.范仲淹写本文的缘由是什么?
当时他和他的朋友滕子京的处境如何?
明确:
缘由——“属予作文以记之”;处境——均被贬谪
2.试找出本文中写景的句子,想一想它们所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它们在文章中分别起了怎样的作用?
明确:
“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气魄宏大,水波壮阔,阴晴变化无穷。
(引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从而构出全文的主体)
“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萧条悲凉。
(引出登楼者的悲情)
“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生机勃勃,愉悦欢快,动静互衬成趣。
(引出登楼者的喜情)
3.本文的中心句(文眼)在哪里?
明确:
中心句(文眼)——篇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六、布置作业:
1.课后熟读并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阅读练习·探究”四。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字词小测验(幻灯投影,学生抢答)
属予(zhǔ):
嘱咐我。
属,同“嘱”,通假字。
浩浩汤汤(shāng):
水势盛大的样子。
汤汤,意同“荡荡”。
越明年:
到了第二年。
越,及,到。
大观:
壮观,雄伟景象。
吾谁与归:
我归向谁。
“吾与谁归”的倒装句。
二、师生共同分析课文第一段:
1.学生齐声朗读第一段。
2.指名学生结合注释翻译,教师及时纠正翻译。
重点词语(板书):
谪越具增属予
谪——封建社会官吏的降职或远调,也指把有罪的人遣戍远方。
越明年——到了第二年。
越,及,到。
具——同“俱”,皆,全。
增——扩增
属——同“嘱”,通假字,“属予作文以记之”点明写作本文的缘由。
予——我。
在古文言文当中表示“我”的意思还有常用的“吾””我”,如“吾与汝毕力平险””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师生一同归纳总结:
第1段:
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
(板书)
4.学生尝试当堂背诵。
(可请优秀生作示范)
三、师生共同分析课文第二段:
1.全班齐声朗读第二段。
2.指名学生结合注释翻译,教师及时纠正翻译。
重点词语(板书):
观夫胜状备然则迁客骚人得无异乎
观夫——本文中有“观夫、若夫、嗟夫”,前两个“夫”有指示作用,相当于“那”;“嗟夫”,感叹词,亦作“嗟乎”。
胜状——胜景,美好的景色。
备——详尽
然则——虽然如此,那么。
“然则”在这句中有承上连下的作用:
(既然)洞庭湖是这样(气象万千),它北通巫峡,南到潇湘,降职外调的官吏和忧然失志的诗人大多会合在这里,那么他们看到这景色后产生的感情,能不因景色的变化而不同吗?
骚人——诗人。
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世也称诗人为骚人。
但在某种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两者不能对换,如本文“迁客骚人”若换成“迁客诗人”就不恰当。
因为《离骚》的作者屈原是一个遭到贬逐的诗人,所以“骚人”比“诗人”有时还多一层“恍然失志”的意思,本文中“骚人”与“迁客”相配比较合适。
得无异乎——本句中“得””无”是两个词,相当于现在说的“能不”,以诘问语气表达肯定的意思。
3.思考与讨论。
(1)这一段写“岳阳楼之大观”,虽然概括,却写得富于形象,气魄宏大。
仔细体味,作者是用了哪些词语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明确:
作者善于选取形象化的词语绘声绘形,有着厚实的炼字功力。
如:
衔远山,吞长江——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用一“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长江流经洞庭湖,用一“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有气势磅礴之感。
“衔””吞”字连用,更使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
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又加强了气势,而且四字都是水旁,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
气象万千——连用两个数词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快,极有声势。
此外如“横无际涯”的“横”,与“广”近义,但作者用“横”而不用“广”,因“横”字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朝晖夕阴”的“晖”换成“晴”字,义通顺,但作者用“晖”而不用“晴”字,因为“晖”字具体,容易使读者联想到下文提及的洞庭湖上“春和景明”的景象。
(2)本节中有些句子有前后照应的关系,有些句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它们找出来说明它们的关系或作用。
明确:
前后照应——“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为下两段分别写洞庭湖上“霪雨霏霏”和“春和景明”的景象伏线。
承上启下——“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既承接上文写景的句子,又引出下面两段文字,其中“情””异”,是关键词,是全篇抒情、议论的基础。
行文前顾后盼,文理绵密。
4.师生一同归纳总结:
第2段:
概述岳阳楼的胜景,并由此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为下文铺垫。
(板书)
5.学生尝试当堂背诵。
(可请优秀生作示范)
四、师生共同分析课文第三、四段:
1.全班齐声朗读第三段。
2.指名学生结合注释翻译第三段,教师及时纠正翻译。
重点词语:
若夫排空薄暮去国忧谗畏讥
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以引起论述的虚词。
排空——冲向天空。
薄暮——傍晚。
薄,迫近。
去国——离开都城。
国,都城。
忧谗畏讥——担心受到谗言伤害,害怕被人讥笑。
3.全班齐声朗读第四段。
4.指名学生结合注释翻译第四段,教师及时纠正翻译。
重点词语:
至若春和景明而或何极
至若——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另一层论述的虚词,相当于“至于”。
春和景明——春光和暖,阳光明媚。
景,阳光。
而或——偶尔或许。
何极——哪有穷尽。
5.思考与讨论。
(1)这两段文字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
写出了怎样的内容?
明确:
这两段在结构上是完全相同的,都是先写景,后抒情,为情设景,缘景抒情。
运用了描写与抒情两种表达方式。
作者通过这两自然段传达出景与情互相感应的'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情境,将上一自然段里的“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异”表现了出来,“悲”与“喜”两种不同的情感都与大自然的宏大壮阔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2)细读这两段写景的部分,说说作者为表现“悲””喜”两种不同的感受,分别选取了哪些有特征的景物?
又是怎样渲染气氛的?
明确:
本文写景的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愁苦之景则悲情毕现,写欢乐之景是喜气洋洋。
写景取得这样的效果,“奥秘”在哪里呢?
就在于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
以第3段为例:
雨是“霪雨”,风是“阴风”,浪是“浊浪”,时间是“薄暮”,所闻是“虎啸”和“猿啼”,无不是带有愁苦的色彩,再加以“霏霏””怒号””排空””冥冥”等词语的渲染,一幅天昏地暗、浪黑风高、恐怖凄惨的画面就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了。
有些景物本来没有特殊的感情色彩,如“日星””山岳””商旅””樯””楫”等,但配以“隐耀””潜行””不行””倾””摧”等词语,就带上了浓重的愁苦色彩。
(第4段的特点与第3段相同,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分析、体会。
)
6.师生一同归纳总结:
第三段写物暗己悲,为下文议论“不以己悲”伏笔。
先写景,后写情,情景交融。
(板书)
第四段写景明则喜,为下文议论“不以物喜”伏笔。
先写景,后情,情景交融。
(板书)
7.学生尝试当堂背诵。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一至四自然段,熟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2.完成课后“阅读练习·探究”二。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背诵检查。
2.作业讲评:
课后“阅读练习·探究”二。
可视情况重温一下对偶的相关知识。
明确: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
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
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本篇散文大量使用了对偶的句子,而且对偶以四字见长,请同学找出文中的对偶句,然后再评点这种句子表达的好处。
四字对偶句: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妙处:
以上十分精致的四字对偶句,有利于对景观作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自由概括,使得文章显示出雄浑的气势。
其它对偶句: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二、研习新课,教读第五段。
1.全班齐声朗读第五段。
(注意及时正音)
2.指定学生翻译段落。
(注意及时释词、释句)
要重点理解的词句:
其必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
(这是一个略带测度语气的肯定句。
)
注意:
“其”在这里是代词,不是表示推测的副词。
这一句是作者代古仁人回答“然则何时而乐耶?
”用“……欤”这样测度的语气,显得委婉而得体。
3.思考与讨论:
这一段是学习的难点所在,应着重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
可层层启发,设问:
(1)本文前四段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概况,记了登楼所见的不同的“景”以及由景而生的不同“情”。
作为一篇“记”,写了这些也够了,但作者的本意却不在写景抒情,而在于由此引出一番振聋发聩的讨论来。
因为范仲淹认为,由景而生的悲和喜,都不是理想的境界,还有一种“或异二者之为”的境界,所以他在下文以“嗟夫”引出,提出了一个“古仁人之心”来,但这种境界,“异”在什么地方呢?
提示:
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触化而发生变化;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以物喜,就是不以客观景观美好而欢乐;不以己悲,就是不以自己的境遇而悲哀。
以一己之感受为基础的悲欢是不值得夸耀的。
(2)这样看来,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
那么跟什么有关系呢?
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不是忧“民”,便是忧“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来;他们“进亦忧,退亦忧”,可见他们的“忧”跟个人的进退、荣辱都没有关系。
他们是为民生疾苦而忧心忡忡,他们不管在政治上得意还是失意,都是忧虑的。
(3)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
明确:
在天下人感到快乐后古仁人才会快乐。
可见他们的或忧或乐完全是随天下人的或忧或乐而转移的。
这就是作者所认为的“古仁人之心”。
(4)这种“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实际也许并不存在。
联系第一课时介绍的有关作者的资料,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议论这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人物。
提示:
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常说“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可见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理想,从他力主革除弊政、做官勤政爱民的行为看,确实不是徒托空言。
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提出这种理想化的人物来,正是为了“假托古人,自写怀抱”,表明自己本来就不为个人的进退、荣辱而悲喜,虽遭贬谪,但忧国忧民之心决不改变,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
最后一句自明志向,以问句的形式表达,自励励人,委婉含蓄。
三、拓展延伸:
1.古人言:
“一言而为天下法。
”请说说为什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比孟子说过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子·梁惠王下》)更能成为激励志士仁人的座右铭?
提示:
第一,从背景上来看,这时范仲淹自己也处于被贬的地位。
他不仅是在勉励友人,更是在勉励自己,以对自己的思想境界提出了比平时更为严苛的要求:
不但处于朝堂之上,要为民而忧;就是遭到不当的处置,处于江湖之野,更要忧其君。
第二,从思想上来看,范仲淹表达了更为积极的政治态度,不是同乐同忧,而先民而忧,后民而乐,他在表达自己思想的时候,情感和理性交融在了一起,所说的并不像孟子那样完全地说“道”。
第三,从结构上来看,“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句法上还比较简单,句子结构相同,只有开头一个词,在语义上是对立的。
而范仲淹的句子在结构上,是对称的,且语义的对立是双重的:
第一重是“先天下”和“后天下”,第二重是“忧”和“乐”,意味的更为丰富。
第四,从音节节奏上来看,如果是“先天下而忧,后天下而乐”,从语义上看,似乎没有多少差异;但是一旦写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大为不同了。
这里的“忧”和“乐”,以语音而言,是重复了;但在语义上,却不是完全的重复。
2.这篇散文卒章见志,它是怎样一步一步达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精神高度的?
文中几处转折的关键句子是什么?
提示:
课文通过四个部分的结构来卒章见志:
(板书)
第一部分(第1段):
叙述重修岳阳楼和作记的缘由。
第二部分:
描写岳阳楼的景观及迁客骚人的情怀。
(第2段)概述胜景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第3段)描悲景抒悲情
(第4段)描喜景抒喜情
第三部分(第5段):
表现作者的旷达胸怀及政治抱负。
第四部分(第6段):
作者写作时间。
几处转折的关键句子:
第2段——“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第5段——“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
3.这篇散文有怎样的语言特色和写作风格?
并请找出你所喜欢的句子试分析。
(此题重在培养学生的语言积累能力,由学生畅所欲言,老师只需稍作提示或补充即可)
提示:
(1)骈散结合,四六错落,运用了对偶、排比修辞,既带上了骈句工整的结构,又带上了散句自由的文体特色,情彩和文彩交融,情绪活跃,潇洒自如。
(2)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表达方式一同使用,情与理相结合。
(由学生进行具体词句的赏析,提示学生注意课后“词句品味·积累”)
4.课外资料学习:
(幻灯投影)
下面是《宋史》里关于范仲淹的简略介绍(节引,字句略有改动),能再一次帮我们理解《岳阳楼记》的思想内容,请同学们读一读: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而少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
发愤苦读,惫甚,辄以凉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人不堪其忧,仲淹不改其乐也。
既仕(做官),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以力主革除弊政,被谗受贬,庆历五年由参知政事(副宰相)谪守邓州。
勤政爱民,有政声,常自诵曰:
“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思考:
(1)范仲淹少年时为什么发愤苦读?
——少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
(2)范仲淹论政事奋不顾身,力主改革,勤政爱民,他的思想基础是什么?
——“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
总结:
可见他一生都在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
四、全班集体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理解并背诵全文,完成课后作业。
2.预习杜甫《登岳阳楼》,查找相关背景资料。
附:
板书设计
岳阳楼记
范仲淹
第一部分(第1段):
叙述重修岳阳楼和作记的缘由。
第二部分:
描写岳阳楼的景观及迁客骚人的情怀。
(第2段)概述胜景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第3段)描悲景抒悲情
(第4段)描喜景抒喜情
第三部分(第5段):
表现作者的旷达胸怀及政治抱负。
第四部分(第6段):
作者写作时间。
关键:
古人胸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作者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esignedByJinTaiColle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