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774881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15.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舒城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第四次统考

高一历史

一、单选题:

(每题2分,共50分)

1.战国时期,人工施肥已受到广泛重视。

孟子说:

“凶年,粪其田而不足”。

荀子认为:

“掩地表亩,刺草殖谷,多粪肥田,是农夫众庶之事地”。

由此可见()

A.农民社会地位低下B.各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小农经济开始形成D.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

2.在殷墟甲骨文中,已有“春、夏、秋、冬”四字。

“春”字像植物生长的形状;“夏”字像草木繁茂之状;“秋”字像果实累累,谷物成熟;“冬”字则形如把谷物藏于仓廪之中。

整体寓意春种、夏长、秋收、冬藏。

由此可以得出()

A.甲骨文以记载农业为主要内容B.商朝是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

C.古人特别注重记录农业活动D.商朝农业活动已有四季之分

3.下表为我国部分地区出土的“战国时期铁器生产工具和铁农具”数据表

铁器出土地点

总件数

生产工具件数

生产工具所占百分比

铁农具件数

铁农具所占百分比

辽宁抚顺

80余

77

96.2%

68

88.3%

山西长治

36

31

86.1%

21

67.7%

湖南长沙

70余

21

30%

17

80.9%

广西平乐

181

约170

93%

91

53.3%

表反映了这一时期()

A.铁农具已经出现并运用在生产部门B.水力鼓风冶铁技术提高了铁器产量

C.铁器在手工业领域的推广缓慢D.铁农具在中原地区的运用最为广泛

4.明清时期,“苏(州)城花素缎机生业,向分京苏两帮,各有成规,不相搀越(技艺)均系世代相传,是以各归主顾,不得紊乱搀夺”。

材料表明当时的苏州()

A.纺织业由政府专营B.手工业者无人身自由

C.私营手工业分工明确D.技术垄断成为行规

5.据记载,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作坊多配有专门的“技工学校”,工匠要根据不同的工种接受期限不同的技术训练和学习。

秦代《均工律》中就规定,“工师善教工,古工一岁而成,新工二岁而成。

”古代官营手工业作坊的这种做法是为了()

A.保证产品质量B.严格制作程序

舒中高一统考历史第2页(共8页)

C.强化市场垄断D.注重技术传承

6.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民窑不过20座,但到明末民窑已达到二三百座,并且“官搭民烧”现象逐步增多。

这反映了()

A.政府对工商业基本政策的改变B.私营手工业逐步占据主导地位

C.官营手工业已经破产D.皇室贵族瓷器需求量日益减少

7.公元10年,王莽在长安及全国五大城市设立五均官,每季度评定出各种货物的标准价格,称“市平”。

若物价高于“市平”,政府就将控制的库存物资按平价出售,以平抑物价;若市场价格低于“市平”,则听任百姓自由买卖。

这一措施()

A.体现了政府对商品市场的干预B.主要目的是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C.改变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D.维护广大农民利益以巩固统治

8.“市”是中国古代商品交换的场所。

下列有关“市”的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

A.汉代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交易实施物物交换

B.南北朝时期,政府设“草市尉”管理民间集市

C.唐代夜市繁盛,并出现商业街

D.宋代的商业活动突破坊市限制,并对市不再直接监视

9.明清两代是晋商的鼎盛时期,晋商成为十大商帮之首,他们经营的盐、铁、棉、布、皮毛、丝绸、茶叶、金融等商号,遍及全国各地并远涉欧洲、日本、东南亚和阿拉伯国家,称雄商界长达500年之久。

这说明这一时期()

A.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B.传统经济结构开始转变

C.商品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D.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10.下表为古代家谱记述,据此可以判断

出处

记述

程氏《族约》

吾邑地狭人稠,无田可耕,故人多逐末,奔走江湖,车马舳舻几半天下。

汪氏《家训・守职业》

“商贾亦治生之一道,……然苟取之不失于义,亦可保其清白体。

江氏《家诫・生理》

“切莫图放债,放债多怨言;切弗走江湖,江湖多损失。

……惟持田与士。

此是靠金漆。

A.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B.家谱能反映社会价值观

C.经商获利视为不义之财D.传统农耕思想根深蒂固

11.宋高宗绍兴三年,某知州针对当地农民“兼作商旅,太半在外”的情况上书朝廷,建议“务令疾速归业”,否则清算田产。

户部则提出“身虽在外,家有承管,见今输送二税”者,不应清算田产。

材料反映宋代()

A.小农经济具有韧性和张力B.社会阶层实现垂直流动

C.重商政策得到普遍的认同D.地方官员挑战中央权威

12.明中叶以后,各阶层投身于违法的海上贸易己成为东南沿海地区的一种风气。

这些人中,不仅有一般贫民百姓、流氓棍徒等失意之人,更有许多富家地主、巨姓大族,他们禁不起海上贸易中高额利润的诱惑,纷纷投资于这一新兴行业。

这一现象表明()

A.商人成为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B.经济政策严重滞后于时代发展

C.海外贸易促进了生产方式变革D.市场需求改变着农村经济结构

13.“历史宽恕了他,因为在玉米中保藏着大量的财富……其价值远远超过了所有的黄金。

”“他”作出的主要贡献是()

A.开辟新航路,发现新大陆B.第一次到达印度

C.开始种植玉米D.从中国掠夺了大量黄金

14.15世纪早期,一公斤胡椒在印度原产地值1〜2克白银,在埃及亚历山大港的价格达10〜14克白银,在威尼斯达14〜18克白银,在欧洲各消费国则达20〜30克白银。

据此推断()

A.欧洲人的消费水平远高于亚洲B.西欧具有开辟新航路的经济动力

C.欧洲的商贸中心已经发生转移D.印度成为欧洲列强的殖民地

15.“他们之间有遍布全球的冲突点——北大西洋的渔业,东方的商战,美洲的殖民地以及非洲和西印度群岛的奴隶贸易。

这些争端直接促成1652—1674年的接连三次的战争。

”这里的“他们”是指()

A.葡萄牙与法国B.英国与荷兰

C.英国与西班牙D.英国与法国

16.从15世纪中期到18世纪末,殖民主义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①武力征服是其主要扩张手段

②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产生是其主要动力

③采用商业殖民方式,建立殖民贸易公司

④掠夺财富、屠杀土著人、抢占土地是其主要活动

A.①②③B.①②C.①②③④D.②③④

17.“被工业革命推上权势顶峰的是这样一些人,他们中大多数……没有光荣的族谱和坚强的后盾……自己穷困潦倒。

在工业革命的风暴中,他们凭自己的创造才能取得发明专利,更凭精明的计算和心狠手辣开办工厂,在社会财富的梯级上越爬越高。

”如果引用这段材料,最适合作为下列哪一论题的论据()

A.论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结构的影响B.论英国最先进行工业革命的条件

C.论英国何以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D.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18.下图体现了某国某资源消耗量的变化。

下列相关推断能够成立的是()

舒中高一统考历史第4页(共8页)

A.该图反映出工业革命造成了人类资源的枯竭

B.该图反映出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C.该图体现出科技创新为人类提供了大量新能源

D.该图反映出经济发展提出了更新能源的要求

19.阿尔温·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说:

“为了鼓励人们投资,采取了责任有限公司的方式……打开了投资的闸门……1901年,世界出现了第一个拥有十亿美元的公司——美国钢铁公司。

”导致公司制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早期殖民扩张的需要B.工业革命与科技进步

C.蒸汽时代机器普及的推动D.电气时代大规模投资的需要

20.下表为19世纪英国各部门就业人员占比表,据此可知(单位:

以万为单位)()

——资料来源:

钱乘旦《第一个工业化社会》,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74页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农业的衰退B.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C.其他部门就业人员的占比稳定增长D.工商业的发展引起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21.据《江湾里志》记载:

“自上海辟为租借地后……农民以应供求起见,有舍棉、稻而改艺(种植蔬菜)者,工力虽倍……获利倍蓰。

本乡之东南部大多如是。

”据此分析当地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主要原因是()

A.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B.城市规模日益扩大

C.棉纺织业出现衰落D.商品经济的空前发展

22.“道光末年,(湖南平江)红茶大盛,商民运以出洋,岁不下数十万金。

泉流地上,凡山谷间,向种红薯之处,悉以种茶”,“浏阳以素所植麻,拔而植茶”。

材料表明

A.中国茶叶种植技术取得重大突破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春天

C.列强势力开始由沿海深入到内地D.中国被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3.1926年8月中国永利公司生产的“红三角”牌纯碱,在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上获金质奖章。

“侯氏制碱”真正打破了洋碱的垄断,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进步的象征”面对掌声和鲜花,侯德榜说:

“我的一切发明都属于祖国。

”以下对材料的认识,正确的是()

A.中国近代工业赶超世界先进水平B.中国近代工业格局得以根本改变

C.“实业救国”情怀推动科技进步D.创新是近代中国工业化的主要动力

24.1937年国民政府对民营工商业的贷款为14.71亿元,1939年增至25.78亿元。

政府还从国外购得五金、化学、电气等器材,以低价供给民营厂矿。

国民政府扶持民营工矿业的主要目的是()

A.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B.服务战时形势的需要

C.抑制官僚资本的膨胀D.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25.1872年,李鸿章支出一些官款作为启动资金,谕令候补知府朱其昂招集商股,购置轮船,设立轮船招商局。

可是,入股者不多,资金缺乏,李鸿章只得向招商局注入大量官款,实行官督商办。

李鸿章将这种体制概括为“商为承办,官为维持。

”这一体制()

A.增强了与外轮公司竞争力量B.明晰了民用工业的产权归属

C.保障私人投资者的经济利益D.使洋务企业垄断中国航运业

二、材料分析题(26题18分,27题12分,28题20分,共50分)

26.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经济联系不断加强,经济格局也在发生变化,对人类的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54-1856年英国进出口贸易统计表

原材料

食品

工业制造品

出口贸易

7%

8%

85%

进口贸易

61%

33%

6%

材料二第一次科技革命,以蒸汽机发明和广泛应用为标志,引发了一场生产工具和动力机制的革命……19世纪70年代前的英国,仅占世界人口2%左右却掌握了世界工业生产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世界贸易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

——曾慧琴《“世界工厂”的内涵变迁和生命周期论》

材料三德国作曲家费利克斯门德尔松把蒸汽船的噪音变成音乐。

英国作家塞缪尔斯迈尔斯宣称“我们只是把蒸汽机看作是人类发明的最高贵的机器”。

——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

一部历史》

材料四1835年,法国作家亚历克西德托克维尔访问英国城市曼彻斯特时对于工业“殿堂”的气氛深为厌恶,他写道“这些巨大的建筑物,高耸于人们的住所之上,隔绝了空气和阳光;它们像不散的浓雾一样包裹着人们。

城市的这一边住的是奴隶,那一边住的是老爷;那一边属于富裕的少数人,这一边属于贫穷的绝大多数人……男人、女人和儿童都被绑在永不疲倦的机器之上。

——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

一部历史》

请回答:

舒中高一统考历史第6页(共8页)

(1)根据材料一、二,19世纪中期,英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居于什么地位?

(4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英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的原因。

(8分)

 

(3)材料三和材料四对工业化的态度有何不同?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享各自的理由。

(6分)

 

27.阅读下列史料,回答问题。

材料世界著名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认为:

“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

自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等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三个方面超越前代乃至世界的地方。

(12分)

 

28.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经济呈现明显的变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表1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状况(1895—1899年)

行业

1895年

1899年

发展速度(1895=100)

棉纺织业

纱厂纱锭数(枚)

14653

69564

474.7

机制面粉业

产量(万包)

2047

6766

330.5

缫丝业

出口量(担)

3039

4175

137.4

沿海地区丝车数(台)

38569

45278

117.4

内地丝车数(台)

7943

29270

368.5

卷烟业

资本额(万元)

85

154

181.2

火柴业

资本额(万元)

126

241

191.3

水泥业

产量(吨)

68

190

279.4

机械采煤业

产量(吨)

89

145

162.3

——许涤新、吴承明主编《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

材料二表2为甲午战争前后中国进出口商品种类比较(单位:

%)

进口商品

年代

生产资料

消费资料

机器及大工具

建筑用品;设备、器材

合计

消费品

原料

直接消费资料

合计

1893

0.6

7.8

8.4

13.0

78.6

91.6

1903

0.7

14.3

15.0

22.3

62.7

85.0

1910

1.5

16.0

17.6

17.0

65.4

82.4

出口商品

时间

原料

半制品

制成品

农产品

矿产品

手工制造

机器制造

手工制造

机器制造

1893

15.6

——

28.4

0.1

53.4

2.5

1903

26.8

0.4

17.2

11.9

32.9

6.8

1910

39.1

0.7

13.1

14.7

28.3

8.0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材料三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之间,中国先后出现过300多家新式的工业企业,这些企业的主人或主要投资者,其身份多为官僚,地主、商人、买办,这批人大体上就是我们所说的民族资产阶级。

资产阶级在共短短的一生中,还为中国留下了积极的东西。

他们为社会的新陈代谢提供了物质基础,使最初的改革和后来的革命有所依托。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12分)

 

(2)运用统计方法对历史资料进行数量分析,是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甲午战争前后中国经济的基本特征。

(4分)

 

(3)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相关史实,论证民族资产阶级“为中国留下了一点积极的东西”这一观点的合理性。

(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