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案例分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775261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3.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政学案例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财政学案例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财政学案例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财政学案例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财政学案例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财政学案例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财政学案例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财政学案例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财政学案例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财政学案例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财政学案例分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财政学案例分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财政学案例分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财政学案例分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财政学案例分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财政学案例分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财政学案例分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财政学案例分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财政学案例分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财政学案例分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财政学案例分析.docx

《财政学案例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政学案例分析.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财政学案例分析.docx

财政学案例分析

1.1我国垄断行业:

坚冰渐融

1.2食品不安全信息不对称

1.3野生动物保护、光污染的负外部效应

1.4经济波动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常态

1.5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公平是社会和谐基础

1.6:

是市场失灵,还是政府失灵

1.7:

医改、教改背后的公共物品供给缺位

1.8:

公共物品供给越位

1.9究竟什么是公共财政?

1.10:

弥补市场缺陷,配置社会公共资源(一项重要的财政职能)

1.11:

我国收入调节政策取向应该是“促富治贫”

1.12:

2007年宏观政策重心:

激活内需增长动力

2.1:

财政花钱当量力而行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8月7日

2.2:

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全面启动

2.4:

公平与效率,漏桶里的水?

2.5:

财政支出面临扩张压力

9.1:

2006年中央预算草案的报告(摘要)

2006年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的总体思路

9.2:

建复式预算体系用制度管住干部

9.3:

我国的零基预算改革

9.4:

看好13亿人的“钱袋子”

9.5:

全国人大财经委拟通过《2004年中央决算(草案)》

9.6:

摘自:

构建公共财政体制的重要基础——规范非税收入管理潘承祥

9.8:

“国库集中支付”反腐作用有多大?

9.9:

政府采购:

谨防腐败转移

10.1:

日本政府事权与财权的划分

10.2:

美国的财权划分方式——财源共享和分率计征

10.3:

分税制10年

10.5:

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实践

11.1:

我国财政赤字计算

11.2:

格林斯潘警告美财政赤字危及经济前景

12.2:

2005年中国财政赤字大幅降低意味着什么?

2005-06中华工商时报

12.1:

促进财政政策由投资向公共服务转型

12.2:

我国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的历程

 

我国垄断行业:

坚冰渐融

分析:

本案例涉及到垄断导致的市场失灵。

经济学认为,市场要高效率的配置资源必须是完全竞争的,每一个市场中都要有众多的自愿买方和自愿卖方,不可能有哪一方完全控制商品和劳务的交易价格,所有的买方和卖方都是价格的接受者而不是价格的制定者。

只有在这种情况下资源配置的效率才是最高的,一旦某一个或少数厂商控制了价格或者需求,就会形成买方垄断或卖方垄断,在这种情况下,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就会降低。

垄断可以分为经济垄断和政府垄断,微软案例是典型的经济垄断,我国则存在较严重的政府垄断现象。

从理论上讲,当某一行业在产出达到相对较高的水平之后,存在着规模效益递增或成本递减的情况时,就可以形成经济垄断。

经济垄断者一方面利用自身行业中的优势地位,为竞争者设置进入壁垒,开展不合理竞争,如微软就利用高市场占有率的比较封闭的视窗系统,试图垄断文本处理软件、浏览器等供应,甚至强迫用户对软件进行升级换代,导致竞争对手难以与之进行软件质素的公平竞争,影响技术进步;另一方面,经济垄断者在优势地位下,不按照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定价规则,通过产品高定价获取垄断利润,如微软正牌产品在中国的价格都很高,影响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

长期存在的广泛的行政性进入壁垒,导致了我国存在较严重的政府垄断现象。

政府垄断导致了竞争的缺乏,也大大降低了教育、医疗、铁路、民航、电信、电力、煤炭等垄断行业的经济效率,引发了社会公众的强烈不满。

与此同时,不同形式的经济性垄断也开始在我国部分产业领域中出现,并且开始出现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压制和扭曲竞争的行为,如价格联盟、产品市场垄断、外资通过知识产权保护所形成的垄断以及自然垄断。

通常情况下政府可以通过一些措施补正经济垄断导致的市场失灵,第一制定反垄断法在法律上限制垄断行为;第二在某些领域规定价格或收益率对垄断进行管制;第三通过公共生产从社会福利和社会公平的角度而不是盈利角度提供部分准公共产品。

判微软违法也正是建立在反垄断法之上。

对这一判决现在也存在争论,对这一问题应从两个方面来看,第一,微软的成功是竞争的结果,微软成功的实现了在规模扩大基础上的边际成本递减。

使边际利益呈上升趋势。

这本身就是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应当说微软早期的竞争是成功的,这恰恰体现了竞争和市场的作用,没有市场和竞争就不会有现在的微软。

第二,反垄断法也是必要的,无论是政府垄断还是经济垄断,都会降低市场货源配置的效率,微软在形成垄断地位后也确实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作出了一些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这种损害消费者利益行为的出现与微软的垄断有着密切的联系。

我国的情况则较为复杂,首先必须放松管制,吸引各类资金进入垄断行业,减少行政性进入壁垒,避免政府垄断;此次,进一步政企分离、调整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垄断行业资源配置的效率;最后,采取各种鼓励竞争的举措,颁布和执行反垄断法,避免和打破经济垄断现象。

(二)案例1.2:

食品不安全信息不对称

分析:

市场失灵是指完全依靠市场机制无法达到社会资源的配置的最佳状态,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不能完全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而信息不充分是市场失灵的重要原因之一。

市场经济中的信息是至关重要的,一旦商品生产者或消费者不具有充分的市场信息,必将产生由于住处不充分而导致的市场失灵。

信息拥有量较多的一方有可能通过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在与对方的交易中充分运用自己的信息优势,使另一方受到损害。

本案例中食品生产者与食品消费者之间就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消费者作为商品交易的一方无法观测和得知商品交易另一方即食品生产者的相应信息,也不了解食品提供者为获取自身利益最大化而采取的不利于消费者的行为。

食品安全的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不仅影响市场配置来源的效率,而且会影响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影响消费者对食品的购买选择和决策。

信息不充分导致市场失灵决定了政府应当对市场进行必要的干涉。

食品方面的信息不对称也需要政府进行干涉。

首先应当通过相关法律建立强制性的信息披露制度,强制生产商对所提供的食品披露真实和全面的信息。

例如近年来政府对转基因食品要求必须进行明示就是例证。

第二组织必要的认证制度,按标准对特定食品如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等进行认证,以保证消费者的利益。

第三对利用虚假信息欺骗消费者,故意提供不安全食品的企业进行严厉的惩处。

(三)案例1.3:

野生动物保护、光污染的负外部效应

分析:

本案例是典型的负外部效应的案例。

外部效应是指某一主体的行为对其它主体产生影响,却不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或享受应得的权益。

外部效应有正负两个方面。

如果某一主体的行为使其他主体获得了利益,而其他主体并不为这种利益支付代价则称为正的外部效应。

而某一主体的行为使其他主体受到了利益上的损失,而这种利益损失得不到补偿则称为负外部效应。

外部效应的存在是导致市场失灵的重要原因。

在本案例中,野生动物的保护给当地农民带来了上海,首博新馆的建设对也小区居民带来了明显的负外部效应。

从理论上讲,经济主体不太愿意从事具有正外部效应的活动,如提供路灯照明,虽然自身受益,但其他主体跟着受益却须自己承担全部成本;经济主体更愿意从事具负外部效应的活动,如本案例修建漂亮建筑,而不顾及对其他经济主体的伤害。

政府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补正市场领域的外部效应。

应当通过相关立法明确建立特定主体对其他主体形成的负外部效应的补偿机制,以避免出现特定主体的经济行为使其他主体利益受损而这种损失得不到补偿的现象,以限制和纠正市场经济中所形成的负外部效应。

现在的问题主要在于,很多负外部效应的界定和补偿还没有明确的法律界定标准,这对我国的法律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四)案例1.4:

经济波动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常态

分析:

经济波动是市场失灵的重要表现。

经济的运行如同人类的呼吸,时而高涨、时而衰退,人类不能不呼吸,相应的,经济波动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常态。

市场经济存在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也就存在着政府干预经济的必要性。

政府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干预并不存在争论,财政政策是政府干预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工具也不存在争论,真正争论的是如何看待当前国民经济运行的态势。

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在经济过热时采取紧缩政策以抑制需求,反之在经济萧条时采用扩张政策刺激需求,而包括税收、公债、公共支出、政府投资等一系列相关政策的调整都要围绕着政府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而展开。

因此可以说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特别是相机抉择政策的使用,其关键在于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

(五)案例1.5: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公平是社会和谐基础

分析:

收入分配社会不公是市场失灵的重要表现。

在比较成熟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基本能够实现初次收入分配的公平,劳动者、资本等生产要素能够根据其贡献取得相应的收入分配。

但市场本身难以实现收入分配的社会公平,要使收入分配在社会公众能够忍受的差距范围内,则需要累进的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障税以及社会保障制度进行再次分配。

本案例探讨了我国居民收入分配问题。

我国当前存在收入分配社会不公问题,居民收入差距较大。

但我国的主要问题在于市场不完善,尤其表现在劳动力市场供求双方地位不平等,从而导致严重的收入分配初次不公,按劳分配未能充分实现,而总体工资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较低。

解决我国居民收入分配问题,首先,需要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市场,使工会成为真正的劳动者组织,加强劳动者保护,提高劳动者在工资谈判中的地位;其次,进一步保障劳动者在国内外自由流动的权益,逐步废除劳动者身份限制,促进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最后,完善累进的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障税以及社会保障制度,国家主导实现收入分配社会公平。

(六)案例1.6:

是市场失灵,还是政府失灵

分析:

“信用缺失”只是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一种现象,而隐藏在这一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十分复杂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政府应当如何有效地干预和调控市场经济的运行,毫无疑问市场不是万能的。

市场在高效配置社会资源的过程中存在着失灵和失效。

而政府也同样不是万能的,也存在政府的失灵。

本案例的典型意义在于两个方面,其一是市场问题;其二是政府问题。

本案例的市场问题主要表现在“劣币趋逐良币”。

经济学认为,当成色不足分明不定的劣币可以在市场上购买到与成色和分量良好的良币同样的商品时,人们都会运用劣币去购买商品而把良币储藏起来,这样市场上流通的都是劣币,而把良币从市场中趋逐出去,这一理论说明了如果不良行为如信用缺失可以得到与优良行为如信用良好同样的利益时,市场主体都会选择不良行为去获取相应的利益,因为这种行为的成本是最低的。

本案例的政府问题则在于政府应当通过什么手段使不良行为不能获得与优良行为相同的利益。

从而加大不良行为的成本,使市场主体运用优良行为获取效益,形成整个社会“良币超逐劣币”的局面。

这是市场经济下政府的一项主要职责。

只有做到这一点,才可能使市场主体主动选择优良行为获取收益,进而形成全社会的良好风气与氛围。

在这里教育是必要的,但教育也不是万能的,既然市场主体运用不良行为的目的是获取收益,同时政府必须利用一切手段阻断不良行为的获利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或养活不良行为的发生。

例如通过立法和对不良行为的打击力度,通过监督体系的建设建立完善的社会诚信体系,为有不良行为记录的人建立黑名单等等。

本案例特别重要的意义在于必须研究和分析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由于自身工作不到位所形成的,这里包括经验的缺乏、效率的低下、决策失误、认识不到位等在内;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腐败和权力寻租选成的,某些政府官员从市场主体的不良行为中得到好处从而为这种不良行为提供政府的保护,市场主体运用不良行为获取收益并将其中的一部分用于行贿政府官员,从而使进一步运用不良行为获取收益得到官员的保护,其实不仅是阜奶粉事件,近年来层出不穷的煤矿惨案中又有哪一个没有此类问题呢?

(一)案例1.7:

医改、教改背后的公共物品供给缺位

分析:

本案例意义深远,从现象上看是围绕着“医改是否成功”和“教改是否成功”展开的讨论,事实上这种讨论涉及到公共产品与公共需要的基本理论,社会公共需要是通过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满足的,在本质上区别于市场提供私产品满足社会成员的私需要,在这里必须明确区分公共产品公共需要和私产品、私需要的基本判别标准,否则无法说明公共产品和公共需要的特征。

从理论上讲,公共产品其有明显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点,具有较强的外部效应,而私产品则具有明显的竞争性和排他性。

具有较小的外部效应,本案例应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政府必须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以满足社会全体成员的公共需要,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基本职责。

如果政府不能提供良好的公共产品,必然出现公共需求得不到满足的困境,政府活动与市场活动最大的原则之一就在于政府活动以社会公平为第一位。

而市场活动则以效率为第一位,政府活动的公平性就是表现在其满足的公共需要是每一位社会成员共同的无差别的需要。

第二,哪些产品是公共产品的应当由政府提供。

事实上我们并不能说医改基本不成功或教改基本不成功,我们也不能说医疗卫生和教育都应该由政府提供。

医疗卫生和教育从本质上看都是混合产品,并不是完全或纯粹的公共产品,他们可以由政府提供,也可以由市场提供,这还是医改或教改的复杂性所在,必须用公共产品的理论和外部效应的理论分析医改或教改,否则无法得到正确的认识。

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可以说明卫生和教育作为混合产品不可能也不应该由政府全部提供,对卫生和教育的分析已超出本次点评的范围,政府应承担的主要是公共性较强的义务教育和公共卫生,而非义务教育和医疗可以由市场提供或政府和市场共同提供。

应当明确的是事实已经证明,高等教育和医疗完全靠政府提供是不可能的,既不符合社会公平的原则,也不符合社会效率的原则,政府如何与市场配合,解决非义务教育和医疗事业的困境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二)案例1.8:

公共物品供给越位

分析:

公共产品具有明显的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而私人物品则具有明显的竞争性与排斥性。

混合产品则介于两者之间。

公共产品适合由政府提供,而私人物品则适合由市场提供,这种公共产品的基本理论已为绝大多数人所熟知,也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所接受。

案例列举了诸多公共物品供给越位的现象。

而政府垄断的大量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事实上已经成为了政府获取收益的重要方式,成为了与市场争利的手段,这是一个极大的误区,本案例的意义主要在于:

第一必须明确认识到政府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满足社会的共同需要是政府最基本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放弃了这种责任,也就不成其为政府。

在由政府,企业和家庭所构成的三元社会中,政府公共产品的提供已呈日益扩大之势,政府不能以任何理由和借口放弃自身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的责任,否则就是政府的缺位和失职。

公共产品的提供并不是政府与公民的恩赐,而是政府必须履行的职责。

第二公共产品的提供必须由政府进行,但公共产品的生产不一定由政府进行,公共产品的提供和公共产品的生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例如国防是公共产品,国防所需要的资金必须由政府提供,但国防所需要的具体产品如军舰、飞机等并一定由政府直接生产,很多公共产品可以由市场生产而由政府出钱购买。

公共产品到底应由政府直接组织公共生产还是由市场生产,除了考虑特定公共产品在社会和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特质外,最主要的应当考虑两者成本与效益的对比,公共产品的生产不能成为政府谋利的手段,特别是不能成为政府与市场争利,与民争利的手段和工具。

 

(三)案例1.9:

究竟什么是公共财政?

分析:

公共财政理论是我国市场经济理论的重要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构建符合市场经济的公共财政体制是当前我国政府的重要任务。

本案例涉及到公共财政在我国理论研究和实践运行的进展情况,通过把公共财政与财政、公共财政与国家财政、公共财政与生产建设财政的比较,进一步在总结我国市场化改革实践的基础上,明确了公共财政的内涵:

按照公共的规则、公共的理念来运作;着眼于满足整个社会的公共需要,财政收支效益的覆盖面包括城市和农村在内的所有企业与居民。

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改变了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竞争性领域的资源配置由市场在国家宏观体制下发挥基础性作用,这种资源配置方式的根本变化要求政府实现职能的转换,以解决越位与缺位并存的问题。

政府的主要职责是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同时对市场经济领域的活动实施微观调控,与此相适应,财政必将由全方位的财政转向公共财政,构建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

构建公共财政框架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对传统财政模式的改革和转换。

这种模式的转换是十分困难的,公共财政要求的财政收入形式与财政支出方向的改革都与传统财政模式有很大的区别,我国目前财政模式与公共财政框架建设之间存在着很多的不适应性,可以说构建公共财政框架的改革仍然任重而道远。

 

案例1.10:

弥补市场缺陷,配置社会公共资源(一项重要的财政职能)

分析:

资源配置职能是财政的首要职能,收入分配职能也是财政的重要职能。

本案例首先分析了我国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指出我国当前财政资源配置职能体现在对公共部门分配资源(如外交、国防、安全、一般行政等部门),以及对市场资源分配不足的部门,即含有外部效应或者外部效益的部门分配资源。

财政在配置资源的同时,连带也发挥了收入再分配的功能,包括:

利用一般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工具实现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在各地区之间趋向于均衡;运用累进个人所得税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实现居民收入分配社会公平。

我国当前财政职能越位、缺位现象并存,政府资源配置尚未达到比较优化,收入再分配职能也远未达到预期目标。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需要在转换政府职能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财政职能理论、完善其制度设计,实现财政资源配置、收入分配职能的良好发挥。

案例1.11:

我国收入调节政策取向应该是“促富治贫”

分析:

社会分层、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是当前我国政府极为关注的焦点,理论和实际工作者对此也提出了诸多的方案建议。

本案例摘自郝如玉教授《我国收入调节政策取向应该是“促富治贫”》一文。

2005年两会期间,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郝如玉教授完成《我国收入调节的政策取向应该是“促富治贫”》课题,并作为全国政协大会发言稿,反响较大。

郝如玉教授明确指出我国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不在于富人太富,而在于穷人太穷,“杀富”济不了贫,我国收入调节政策取向应该是“促富治贫”。

税收“促富治贫”中可以其重要作用,但教育却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关于收入分配的案例,前面市场失灵问题已有所探讨,我国收入分配既存在初次分配不公的一面,也存在再分配社会不公的问题。

因此,解决收入分配不公必须从这两个方面着手。

这里就不深入探讨了。

郝如玉教授“缩小贫富差距的主要手段是教育”的观点新颖,给我们思考收入分配问题提供了新的启示。

 

(三)案例1.12:

2007年宏观政策重心:

激活内需增长动力

分析:

保持经济稳定发展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的重要职能。

它有助于避免经济大起大落,保证社会经济稳定和人民生活稳步提高。

本案例涉及到我国财政的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

2004年以来,我国经济出现局部过热现象,政府一方面紧缩投资需求,另一方面积极扩大消费,尤其是采取扩大农村消费的诸多财税政策。

2007年,在出口增长遭遇国际阻力,政府进一步压缩国内投资需求的情况下,消费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建立和完善就显得尤其重要。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我国的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和手段运用已日趋成熟,这也是我国经济得以稳定发展的根本原因。

政府需要进一步研究并完善宏观间接调控经济的政策和工具,尤其要注重财政、金融政策和工具的应用,尽量避免直接行政手段的实施,以减少经济干预的负效应。

(一)案例2.1:

财政花钱当量力而行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8月7日

分析:

本案例主要探讨了财政支出的职能分类。

从财政职能角度,我国财政支出的主要大类有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费和社会保障支出。

财政支出的功能分类能有效反应一国财政支出履行职能情况,也便于一国进行国际国内的纵、横向比较。

我国财政履行财政职能的各项开支存在结构不合理之处,财政支出也需要量力而行,注重经济社会效益。

(二)案例2.2:

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全面启动

分析:

政府收支分类是财政预算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直接关系到财政预算管理的透明度,关系到财政预算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是公共财政体制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

本案例介绍了我国当前的财政收支分类改革的背景及具体的方案设计。

新的政府收支分类主要包括收入分类、支出功能分类和支出经济分类。

其中,核心内容是支出分类改革,变支出经费性质分类为支出功能分类。

政府收支分类体系改革有助于进一步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保证人民依法实现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政府预算的权利,配合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与完善,是我国财政预算管理的又一项重大改革举措。

案例2.4:

公平与效率,漏桶里的水?

分析:

本案例主要探讨了公平和效率的对立统一关系。

公平包括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经济公平指要素投入与要素收入相一致,经济公平要求初次分配符合市场等价交换规律,效率和经济公平存在统一性。

社会公平依赖于政府再次分配,指收入分配差距合理。

公平、效率间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

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成熟、发达,初次分配合理,市场经济、有效,经济公平基本实现。

其主要矛盾集中于收入分配社会公平方面,所以才出现效率公平间的此消彼长的替代关系。

而我国则不然,除收入分配社会不公外,经济不公平问题甚至更加严重,我国解决经济公平努力大大促进了经济效率的提高,因而会出现公平和效率相一致的情况。

案例2.5:

财政支出面临扩张压力

分析:

财政支出的多少反映出政府职能范围和经济干预的程度,财政支出占GDP的比例到底是多少合适,众说纷纭,难以道清。

尽管如此,经济学家的不懈努力也解除了相当的理论硕果,如早期的瓦格纳及其财政支出扩张论,后来的马斯格雷夫及其经济发展阶段论以及皮考克和怀斯曼的替代、规模效应理论。

这些理论为我们的财政实践提供了分析指南。

本案例主要探讨了我国当前财政扩张内在根源。

近年来,我国财政支出急剧扩张,一方面,对财政和国民经济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积聚了较大的财政风险;另一方面,也是我国改革开放深化和经济社会转轨的必然,没有这些财政扩张,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就失去了强力的资金支援,而长期积累的如教育、医疗、收入分配等等社会问题就难以排解,因此,政府处于极端困难的经济。

财政扩张的根本解决之道在于深化改革,需要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的功能,积极鼓励市场机制在各领域发挥作用,而市场逐渐发挥主导作用的领域就可以相应节约财政资金,用于其他更需要的领域。

 

案例9.1:

2006年中央预算草案的报告(摘要)

2006年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的总体思路是。

分析:

这是有关我国国家预算的案例。

国家预算是指国家的基本的年度财政收支计划,即财政收入在取得之前和财政支出在分割之前必须要进行科学的预测。

国家预算具有公开性、统一性、可靠性、年度性、法律性等特点。

从2006年国家预算来看,保持收支稳定增长,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

政策重点是:

着力调控经济结构,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对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的投入,大力支持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等。

 

案例9.2:

建复式预算体系用制度管住干部

分析:

复式预算是针对国家干预经济、政府支出范围扩大、支出种类增加的“复杂”情况而产生的。

为了控制越来越多的赤字、借债、资本投资、社会保障等而设置的复式预算,对不同的收支进行分类,以便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

对不同类型的资金要有不同的管理和控制办法,要根据政府资金的不同来源、不同去向,进行分类控制,复式预算体系就是起到这样的作用。

在发达国家,都建立了相当完备的复式预算体系。

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有全国人大代表提出建立复式预算体系。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建立这一体系,但该体系一直没有建立起来。

这一事件还反映出目前我国地方财政资金使用的一个潜规则。

实际上我国地方财政资金都是由当地党政一把手和副手支配使用的,普通老百姓并不知道这些资金从哪里来,又花到哪里去。

事实上,这些领导干部对财政资金的签字使用权都有一个既定的默契。

对于公共财政资金的使用,我国还缺乏一个刚性的规则,大多都是在潜规则下操作出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