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案例分析及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879942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政学案例分析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财政学案例分析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财政学案例分析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财政学案例分析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财政学案例分析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财政学案例分析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财政学案例分析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财政学案例分析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财政学案例分析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财政学案例分析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财政学案例分析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财政学案例分析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财政学案例分析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财政学案例分析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财政学案例分析及答案.docx

《财政学案例分析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政学案例分析及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财政学案例分析及答案.docx

财政学案例分析及答案

财政学案例分析及答案

【篇一:

财政学案例】

txt>——政府收费的负面效应实例

背景资料:

北京出租汽车协会在2001年做了一个调查,声称一辆夏利车司机每月交给出租汽车公司的份钱平均为4400元,而公司的运营成本为每车每月4019.97元,其中包括管理费800.65元,也就是说公司的每车纯收入每月只有257.97元,一个月的纯利率仅为5.86%。

国家、企业、司机的所得比例是1.98:

1:

9.87。

按照这种说法,司机得大头,国家得中头,企业得小头。

但“的哥”们对此提出了强烈置疑。

北京渔阳出租汽车公司的杨师傅以自己为例说,他的月营业收入基本保持在8700元左右,这些收入用于支付每月的份钱4400元,燃油费约1800元,修理费约400元,用餐费300元(每日10元),应付罚款等其他开支100元,每年的出租汽车车辆、计价器年检费等费用合计每月平摊30元,个人所得税每月60元。

总计每月支出为7100元,净收入则约为1600元。

但杨师傅为之付出的代价是每天几乎10个小时的工作。

杨师傅怎么也不相信企业拿的是小头。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一辆新夏利车投入出租运营的成本大概是9万元,司机承包一辆车的抵押金是4万元。

也就是说,公司买一辆新车,实际只付5万元。

而出租车的使用年限是五年,每个月4400元的份钱,而且承包期内的所有日常汽车维护费用均由司机承担。

如此算来,公司两年就可以赚回一辆车的本钱,后三年净赚。

以管理着5000辆出租车的某家出租汽车公司为例,每车每月份钱5000元,每年共收入3亿元的份钱。

对制度经济分析而言,更关键的是,每辆出租车的司机“以车代押”在公司里押了5万元的保证金,从而出租车司机们处于被公司“敲竹杠”的境地难以自拔。

2002年,这家公司规定每辆出租车必须更换白色座套,必须由公司定期清洗这些白色座套。

为此,每车每月必须向公司支付清洗费30元。

据一位出租车

司机匡算,仅此一项规定,公司的年纯利就可以增加100万元。

你不满意吗?

你可以退租,但必须从你的保证金里扣除3万元的“提前终止合同”罚款。

司机们被公司“敲竹杠”而难以自拔,因为出租车的资本初置费用其实是司机们自己支付的,只是由于公司拥有政府认定的经营牌照,司机们不得不把自己的资产折价抵押给公司。

要么,司机们就必须支付移居和移车的费用,从北京移居到“敲竹杠”程度较弱的城市,姑且不问是否有这类城市。

政治权力对经济资源的垄断,天然地具有一种“收益递增”的效应,即腐败所带来的好处,提供着政府官员为更大的腐败设置管理权力的激励,从而腐败意味着更大的腐败,“寻租”意味着无穷无尽的“设租”和“寻租”。

为什么“政府失灵”比“市场失灵”更加危险?

因为政府的失灵可以被腐败者的“收益递增”自动地扩展为政府的“普遍失灵”,而市场的普遍失灵在经验世界里几乎不可能出现。

简要分析:

出租车行业总是被作为一个政府管制性行业,其经营权只有在政府许可下才能获得,对经营权的控制本来是为了使出租车行业的经营在规模上受到约束,在服务质量上得到保障,从而形成在一个区域内的有效有利的供应。

然而,这种管理方式又为少数获得经营权的人提供了获取垄断收益的机会,而这种收益又必然是以增大他人的成本为代价的,上述案例就反映了这一状况。

讨论思考题:

1.政府管制一定会出现“政府失灵”吗?

2.如同时存在“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时,应该怎么办?

我国个人所得税工资、

薪金扣除费的变动

背景资料:

个人所得税免征额定在800元是20世纪80年代决策,当初主要的缴纳对象

是在华工作的外籍人士,这一量级的收入能确保他们在当时的中国过上国际中等水平的生活。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绝大多数纳税人的收入已经超过了这个基准点,因此不断有学者质疑800元个人所得税免征额的合理性,认为它已经侵蚀到城市居民基本生活水平。

2005年修订的个人所得税法规定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的扣除费用由800元提高到1600元。

从理论和国外的实践来看,制定个人所得税的纳税“门槛”应当参照社会的贫困线,免征额与贫困线之间要有一个适当的关系。

免征额如果低于贫困线,则穷人就要纳税;免征额如果没有充分地高于贫困线,一些原本不贫困的人纳税后就会陷入贫困;免征额如果远远超过了贫困线,贫困线与免征额之间的收入段就会落入个人所得税的调节盲区,这样不利于缩小中等收入者与低收入者之间的收入差距,不利于发挥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

至于一国的免征额应比贫困线高出多少,则要视具体情况来定。

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工资、薪金,经济的发展使国家整体经济状况和居民个人的收入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同时,在这些年价格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居民的许多消费行为都已发生改变,许多消费行为都必须由居民直接以货币来支付,特别是一些大宗消费,如住房、医疗、保险、教育等。

相比之下,800元的消费对大部分地区的个人和家庭来说,或许连基本的生活需要都无法满足。

目前许多地方都在进行提高个人所得税免征额的试点,这实际就是对这一现象提出要求改进的呼声。

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应当结合各地区经济情况实行有差别的免征额。

简要分析:

个人所得税要体现社会公正性和收入分配调节功能。

设置免征额的目的是为了保障低收入阶层的基本生活需要和应得利益。

对免征额进行改革可以实现:

1.提高免征额可以保障低收入者基本生活;2.实行一定范围的浮动免征额可以充分照顾到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中国经济区域差别,使得各地物价指数和经济收入差距显著,个税免征额再搞全国“齐步走”,显然漠视特殊国情,违背客观规律。

按综合物价水平划分不同类型的地区,从而确定高低不同的免征额,才

是可行之举;3.在免征额设计上结合经济走向,由于货币分房、医疗支出、教育费用、养老保障等改革使居民收入结构发生很大变化,这部分的税前扣除项目显然应该增加。

以上三点充分体现了税收的公平原则。

税收公平包含税收负担的公平、税收的经济公平和税收的社会公平三个层次。

税收负担公平要求同样纳税条件的纳税人纳同样的税;征税规模和税款使用要合理。

税收经济公平要求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

税收的社会公平要求对天赋及其贡献保持中性,对劳动及其贡献给与鼓励。

三个层次是渐进的,三者同时达到税收公平才算实现。

讨论思考题:

1.免征控制行政管理费的思考

背景资料:

(一)行政管理费的影响

行政管理费以及它所支持的国家各项行政管理活动,对经济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但我们至少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考察:

1.从直接的生产和消费社会财富角度来看,行政管理支出属于社会财富的“虚耗”,因为,行政活动是非生产性劳动,从而与生产性劳动相对立。

就此而言,这类支出越小越好。

2.从财富生产的社会条件看,政府的行政活动维持了社会生产与生活的秩序,因而用于行政活动的费用又不是在“虚耗”社会财富。

3.从社会经济的循环周转来看,生产是产品的创造,消费是产品的实现,若无消费,生产不仅是一种无内容的概念,而且也不能正常进行。

行政管理活动正是全社会消费的一个构成部分。

因此,当社会的消费需求不足以完全吸收掉同期的产出时,行政支出的增加,有增加消费和支持生产的作用;而当社会的消费需求超过同期产出时,增加行政费,则有通货膨胀的效果。

(二)行政管理费的控制

从上述影响考虑,应当说,对行政费支出的控制,是一个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才能决定的问题。

而社会经济管理的需要以及社会总供求的对比关系,则是

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

如果考虑到这两个最重要的因素,那么,至少在目前的一段时期中,对于我国的行政费是应当严加约束的。

那么究竟该怎样约束行政费用呢?

1.通过某种政治程序来实现政府需要哪些职能些部门,各部门应有多大规模,通过某种政治程序来确定,可以实现有效的控制。

因为决策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权衡与选择的过程,它需要特定的政治程序来表达人民大众的意愿。

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便是这样的政治程序,人民大众可以通过这一政治程序来表达自己对包括行政事业费支出在内的财政支出的意见,从而决定行政管理费用的规模以及支持这一规模的资金来源。

如果这—政治程序能充分实施,公民也能得到充分的信息,行政机构的规模以及行政费的规模当可得到适当的确定。

案例解析:

1.涉及的知识点:

行政管理费支出,行政管理费支出的影响

2.讨论的目的:

通过该案例的讨论,使学生能够掌握行政管理费以及它所支持的国家各项行政管理活动,对经济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3.思考提示要点:

行政管理费支出对财政的压力,是现代许多国家面临的一个严峻课题,其问题的产生原因众多,解决这一问题既要客观评价合理的行政管理支出的需要,以保障国家管理与正常社会经济秩序的实现,又要有严格的政治程序与法律制度来管理、约束与监督政府行政管理经费的确定与使用,管理监督制度的缺失,将难以控制行政管理费用的膨胀,这是每一个国家都必须正视的问

【篇二:

财政学案例】

class=txt>表—1两类国家的财政购买支出与转移支出所占比重(%)

表—2我国财政支出中的转移支出及其比重

思考题:

你认为我国政府应怎样合理安排与使用财政购买支出与转移支出?

为什么?

《案例二》美国扶持农业发展的财政经济政策

美国政府自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对农业采取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以保持农业的稳定发展。

主表现在几个方面:

1.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的教育、科研工作。

美国联邦政府举办以促进农业发展为中心的大型综合开发项目,最为典型的是田纳西流域工程计划。

1933年,联邦政府成立了田纳西流域管理局,负责进行了以修筑水库堤坝、综合利用水资源为主的大型公共工程,并在与各州及地方政府的通力合作下,共修建了29个大坝,控制了洪水,疏通了干余公里的航道,改善了水展了鱼类及野生动物的繁养,还开辟出优美的游览区。

这一大规模验区取得的成功,使田纳西流域的收入增长了4倍,并提供了充足的电力。

在农业教育和科研方面,每个州都建立一个州立农业学院,或者在州立大学设立农学院,各州赠地给学院建立农业试验站,联邦政府的农业部设研究试验局,组织农业科研工作。

同时,政府为农业发展与应用研究提供经费。

2.推行休耕、限耕计划,控制耕种面积。

针对美国不断出现农产品生产过剩问题,为避免由此推动农产品市场价格下降,导致农场主收入下降情况的出现,美国政府每年制定有偿休耕、限耕计划,以控制农产品生产,协调供求关系(这一计划目前主要适用于饲料粮食、小麦、稻谷和棉花这几种主要产品)。

具体方法是:

每一农场主的基本耕种面积要分为三个部分,即计划内面积、弹性面积和环保性休耕面积。

计划内面积必须耕种计划作物并可得到政府的补贴,弹性面积可耕种任何计划作物和除水果、蔬菜以外的任何计划外作物,但不能获

得政府补贴;环保性休耕面积是不耕种的面积。

农场主是否参加政府的休耕、限耕计划是自愿的,但凡是参加这一计划的农场主都可得到现金、实物或贷款补偿。

3.价格支持政策。

为了稳定农产品价格,保证农民收入,联邦政府长期以来一直对一些主要农产品进行价格支持,即保证农民出售的农产品价格不低于官方提出的最低价格。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联邦政府采取了无追索权贷款和政府购买的手段。

所谓无追索权贷款,就是由联邦政府的农产品信贷公司发放给符合条件的、生产特定农产品的农场主的一种贷款。

贷款率,即单位农产品的贷款额,是由联邦立法机构或农业部长根据立法规则确定的。

如果市场上农产品的价格高于贷款率,那么农场主在出售农产品后,可以归还这一贷款加上应付利息;如果农产品价格低于贷款率,农场主可以不归还贷款而把自己的农产品交给农产品信贷公司,并且不负担任何费用或罚款。

显然,贷款率就是支持价格或最低价格。

如果贷款率高于市场价格,必然会出现供大于求的状况,这时,政府必须负责收购多余的农产品以维持支持价格,这就是所谓的政府购买。

在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政府购买是维持支持价格的基本手段,但目前这一手段只用于牛奶和糖两种产品。

4.直接收入支持政策。

就是通过直接给农场主提供收入支持,保障他们收入的稳定。

其具体手段包括目标价格和差额支付。

目标价格,就是政府设置—个用于计算支付农场主收入的价格,或者说是理沦上的合理的农产品价格。

当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那些符合规定条件的农场主就可依法获得差额支付或补贴。

支付率,即单位农产品应得的支付额或补贴额,等于目标价格与市场价格和贷款率两者之高者的差额。

就是说,当市价高于贷款率,则支付率就等于目标价格与市场价格之差,如果市价低于贷款率,则支付率等于目标价格与贷款率之差。

直接收入支持政策的实施范围主要是玉米、小麦、棉花等主要农产品。

5.为农产品的销售创造市场。

包括扩大国内消费和促进农产品出口。

在扩大消费方面,美国政府在支付社会福利费用时尽量增加食品的消费,这包括16向低收入者发放用于领取食品的“食品券”,向在校儿童供应有政府补贴的早、午餐等。

扩大出口方面,早在1954年美国政府根据国会通过《480号公法》(1959年起称为“粮食用于和平计划”),以赠予和长期优惠贷款的方式向第三世界大量提供粮食、奶粉等食品,以帮助解决国内的农产品过剩问题。

70年代后,美国政府主要采取提供补贴和给买主以出口信贷的办法来促进农产品的出口。

直到目前,联邦政府仍对小麦等农产品的出口给予补贴。

同时还对一些农畜产品的进口实施严格的限额制度,以保护国内的生产者。

参考资料:

《外国宏观经济管理》中国物价出版社主编靳晓黎

思考题:

中国发展农业的财政支出政策应如何选择?

《案例三》政府与教育事业的发展

在许多国家,政府积极和广泛地参与了教育这一公共品的提供。

除某些私立学校之外,各种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经费在很大程度上主要由公共部门提供。

实际上,与国防相比较,教育并不是一种纯粹的公共品,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完全可以由个人或私人部门来提供。

但实际情况是公共部门在为全社会提供教育服务方面起着主要作用。

其原因如下:

1.教育具有正的外部效应,它使整个社会因受教育者文化程度的提高而受益。

在一由个人或私人部门提供教育的情况下,这种外部效应就已经存在,但私人办教育同时也会遇到资金不足的问题。

由公共部门开办教育事业,更有助于解决这种问题,使教育产生出更多、更有益的外部效应,从而有利于整个经济的发展。

2.解决收入和分配不公平现象使政府有必要参与教育事业。

对现存的收入和分配不公平现象,政府可以采取社会福利政策,用提供各种补贴和救济的方式加以缓解。

但仅仅采取这些措施是难以消除贫富差异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的,特别是不能解决穷人受教育的问题。

因为无论从道义、还是从社会发展的需要上分析,人们接受教育的机会并不应该受其家

庭财富多少的制约。

如果教育由私人提供,通常不会影响富人为其子女在教育方面支付更多的费用,但会把穷人子弟拒之于学校大门之外。

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政府参与教育事业则成为一种需要,这使社会成员均能享受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接受教育的权利,并且也实现了对收入分配的一定调节。

3.资本市场不尽完善,需要政府参与教育的发展。

这一点在高等教育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政府对大学生的资助,主要采取免费教育、补贴和贷款的方式。

对于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人来说,其学成后的收益能够超过耗费,所以在财力不足的情况下,他们也愿意通过获取贷款的方式来完成自己的学业。

但问题在于,私人信贷机构一般都不愿意向大学生发放贷款,其顾虑主要是回收贷款相当困难。

此时,由政府出面向学生提供贷款,就有助于学生们完成自己的学业。

参考资料:

《公共财政学》清华大学出版社刘玲玲编著

思考题:

你认为政府扶持与促进教育的发展可以选择哪些方式?

你认为哪种方式最好,为什么?

《案例四》纳税人?

负税人?

一电视机厂为配合税法宣传,同时也为扩大电视机的销售量,提高市场占有率,策划出这样一个营销方案:

在产品宣传单的醒目位置上标有“亲爱的顾客,当您购买我厂的产品后,您将很荣幸地成为了我国的纳税人。

思考题:

1、税人和负税人区别和联系保何在?

试以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实

例加以说明。

2、税负转嫁的特征是什么?

《案例五》1998——2002年国债发行和成果

背景:

1998年,为了应对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拉动内需,中国政府开始发行长期国债。

1998——2002年的五年间,共发行长期建设国债6600亿元。

主要成果有:

1.1998——2002年,每年拉动经济增长1.5——2个白分点,累计创造就业岗位750万个,并集中建设了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

2.加高加固长江干堤3576公里,使长江抗洪能力显著提高,同时在长江沿岸实施了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工程,除险加固大中型病险水库680个,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3.建设铁路新线5500公里,新增公路7.6万公里,改建和新建机场35个,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基本消除;

4.实施了技术改造、高新技术产业化、装备本地化,推动了产业结构升级;

5.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全面展开,实施了大规模的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重点防护林和京津风沙源区治理工程,“三河三湖”等重点流域的水环境质量显著改善,拉开了再造秀美山川的序幕;

6.投资2885亿元进行的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使全国农村到户电价平均每度下降了0.1——0.3元,每年可减轻农民电费负担300多亿元;

7.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建设解决了3000多万人的饮水困难,村村通广播电视、高校高中扩招、中小学危房改造、血站建设,以及近1000项城市供水、道路、污水和垃圾处理工程,为提高人民物质和生活水平创造了条件;

8.利用国债加大了西部大开发力度,开工建设青藏铁路、西电东送等跨世纪宏伟工程。

思考题:

政府应怎样有效处理国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篇三:

财政学案例题】

为何依旧绿色餐具赔钱

“我们的环保产品从一开始就注定卖不出去,巨额的亏损压负下,我们不得不另找出路。

”望着办公室外3万多个平方的厂房,佛山绿洲纸模包装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梁棉森沉重地对记者说。

现在,他以整个“佛山绿洲”入股了被广东韶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控股的广东绿洲纸模包装制品有限公司.

自1995年国家宣战“白色污染”,以纸质用品取代发泡塑料餐具以来,先后有100多家企业投入人力和资金转向环保餐具的研究与开发。

专业从事一次性纸浆模塑制品的生产、销售的佛山绿洲公司成立于1998年,第一期总投资达5000万元,年生产能力1.28亿只,现日产量为40万只。

但几年来,发泡餐具仍然大行其道,在白色的“汪洋大海”中,环保餐具的第一批淘金者们不是仆然倒地就是只剩下苦苦挣扎的份儿。

比较而言,“佛山绿洲”还是其中支撑较久的。

在生产成本上,环保餐具竞争劣势相当明显。

一吨塑料和一吨纸浆板材的价格分别是1.2万元和1.3万元,但制成产品后,价格却相差5倍左右。

其原因在于材料的利用率上,后者的成本要高几倍。

在生产工艺上,前者技术已经成熟,后者则要经过打浆、成型、消毒和包装等6道程序,成本便居高不下。

“环保餐具产业是一项微利产业,规模经济将是我们采用的杀手锏。

”广东“绿洲”将在原“佛山绿洲”的基础上新建生产线,第一步目标是形成每年3亿标件的生产能力,年销售收入7300万元。

我国市场的一次性餐具需求量在每年100亿只以上。

韶能集团的另一负责人透露了他的隐忧,“发泡餐具一日不从生产源头上禁止,环保替代品的生产发展就一日不成规模。

发泡餐具公司不理解。

“我的产品不降解,它也不降解,为什么它能用,我的就不能用?

”深圳德丰盛有限公司日产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200万只,投资总额是3500万元,去年销售额是4400万元。

可是,慑于禁白令的威力,与德丰盛合作了5年的零售商“沃尔玛”日前转用了其他产品,仅此一项“德丰盛”每月将损失几十万元。

其总经理姚佩佩女士注意到,替代他们的产品是ct产品(聚炳烯与滑石粉的复合环保产品)。

目前ct产品还没有列入我国一次性可降解餐盒餐具能用技术条件的检验目录中。

德丰盛和另外13家发泡餐具生产企业甚至联名斥责,数次发布大幅广告表达对禁白令的不解.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1999年11月发布了一次性可降解餐饮具通用技术条件的国家标准,目前已有不少企业的产品已达标,可是,市场上尚未找到不含化工材料而性能、卫生指标又较高的环保餐具;不少产品不过是往聚丙乙烯里混合了改性淀粉等,不可能完全降解。

此外替代品普遍成本过高,生产数量有限,能否满足市场需求、市场是否接受都是未知数。

“真正的环保是要鼓励少用、重复使用,而不是替代使用。

”姚女士举上海为例,上海的管理原则是:

“源头控制、回收利用、逐步禁止、鼓励替代”。

工厂每月按照生产量或者销售量交纳回收处置费购买“回收标识”,这个标识贴在发泡餐具上犹如有了“准生证”。

政府则将收费用于回收、运输、清洗、再利用等善后工作上。

目前深圳市面上一次性发泡胶餐具销售量每天有336万只,以此计算,深圳每天大约需要10万元回收费用,姚女士认为这个数目用于回收应该够了,企业也愿意承担这项费用,但是却不得其门。

离不开政策和消费者。

后来,在京城发生的一场激烈争论却将姚女士们的“反弹”升级。

一个发泡餐具污染治理研讨会在京召开。

但会议似乎一开始就走了调,

整个会议的主题变成了“发泡餐具究竟有无毒性”的辩论,部分塑料专家和北京市消协各执一词,争得面红耳赤。

参加研讨会的中国环境科学院副院长夏青一语道破这场有毒无毒之争的玄机。

他说,恰恰是因为国家经贸委关于2000年底禁止发泡塑料餐具的6号令迟迟没有落实,才使很多单位和企业认为政策有可能松动,或对某些地区网开一面。

他认为,有关部门应尽快作出战略决策。

国家经贸委一位负责人则称,有关部门正在制订落实全面禁止生产销售一次性发泡餐具的方案。

但该负责人强调,表面上看,6号令的进一步严格执行对新型环保餐具的发展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但新型环保餐具由于自身技术支持没跟上,成本高,现在的市场占有率并不是很好。

所以新型环保餐具的生产厂家不能过分依赖政府政策,因为如果这些新型企业不能从质量、价格等各方面符合消费者的要求,国家也很难有进一步的政策支持。

?

讨论题目

?

1、对生产纸质环保餐具的厂家予以财政补贴或免税能否有效?

?

2、国家经贸委的“禁白令”未能及时出台,使环保餐具受到强烈挑战,反映了什么问题?

?

3、通过本案例也可以看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还有待理顺,对此你有何建议?

案例2

?

为什么黄海的黄鱼和太湖的银鱼越来越少

生长在黄海中的黄鱼以其肉嫩味美而闻名于世,但市面上越来越少、越来越贵;无锡太湖的银鱼也是一道美味佳肴,但餐桌上越来越难见其“身影”。

究其原

因,那就是人们无节制地滥捕。

那么,为什么人们不在自己的鱼塘里滥捕,而在黄海与太湖中滥捕呢?

这显然与黄海、太湖的产权特征有关。

为了解释清楚产权与资源配置效率之间的关系,需要首先区分私人产品与公共产品的不同特征。

私人产品具有排他性消费和区别消费的可能性,这意味着当某人购入特定的物品进行消费时,就已经排除了他人购买和消费该物品的可能性。

相反,如果某种产品在消费上不具有排他性,而且收费存在困难,则它就属于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可以向一定范围内的社会成员提供外部正效应,其最典型的例子是路灯。

对于一定数量的路灯,社会上每个人都是潜在消费者,任何人对路灯的消费都不排斥其他人同等数量的消费。

于是,大家都希望别人提供公共产品,自己免费享用。

免费搭车问题的存在,使得没人愿意提供公共产品,从而导致市场失灵.

“草地上放牧过多奶牛”就是由外部正效应引起市场失灵的一个典型案例。

假定某个村子有一块归全体村民共有的草地,村民在这块草地上放牛是免费并且无限制的,那么为村民共有的草地就具有以下产权特征:

一是所有权的不可分性,即草地归全体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