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强名校全国卷一高考历史模拟试题1第5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与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要点.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775867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25.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高考历史模拟试题1第5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与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高考历史模拟试题1第5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与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高考历史模拟试题1第5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与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高考历史模拟试题1第5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与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高考历史模拟试题1第5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与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高考历史模拟试题1第5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与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要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高考历史模拟试题1第5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与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要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高考历史模拟试题1第5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与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要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高考历史模拟试题1第5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与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要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高考历史模拟试题1第5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与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要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高考历史模拟试题1第5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与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要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高考历史模拟试题1第5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与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要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高考历史模拟试题1第5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与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要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高考历史模拟试题1第5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与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要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高考历史模拟试题1第5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与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要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高考历史模拟试题1第5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与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要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高考历史模拟试题1第5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与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要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高考历史模拟试题1第5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与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要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高考历史模拟试题1第5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与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要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高考历史模拟试题1第5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与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要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高考历史模拟试题1第5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与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要点.docx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高考历史模拟试题1第5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与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百强名校全国卷一高考历史模拟试题1第5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与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要点.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高考历史模拟试题1第5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与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要点.docx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高考历史模拟试题1第5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与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要点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高考历史模拟试题1

第5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注释)

1、右图为洋务派创办京师同文馆1879年列出的课程计划。

该课程(  )

首年:

认字写字。

浅解辞句。

讲解浅书。

四年:

数理启蒙。

代数学。

翻译公文。

六年:

讲求机器。

微分积分。

航海测算。

练习译书。

八年:

天文测算。

地理金石。

富国策。

练习译书。

①注重近代思想启蒙

②重在培养翻译人才

③体现中体西用思想

④要求学生文理兼修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传入是在19世纪70、80年代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形成过程中,并非是洋务派。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2、1895年6月,清政府发布上谕,决定将洋务派兴办的一些民用工业“从速变计,招商承办”。

(《东华续录·光绪朝卷128》)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洋务运动彻底破产B.清政府力图革新

C.民族资本主义兴起D.中国近代化受挫

【答案】D

【解析】洋务运动彻底破产的标志是甲午战争北洋舰队的惨败,故A项错误;清政府力图革新、民族资本主义兴起的信息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故B、C项错误;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根据材料信息“民用工业从速变计,招商承办”,可知中国近代化受挫,故D项正确。

3、观察下面的江南制造局支出(1867~1894年)表,从中可知江南制造局(  )

支出项目

金额(两)

占总计百分比

薪工膏火口粮、购地造房

2048433

12.78

华洋工匠工食

4209619

26.26

购买机器

1055143

6.58

订购物料及预付各洋行定银

7934732

49.50

购买军火

720745

4.50

译书及办舆图经费

61117

0.38

注:

根据魏之荣《江南制造局记》卷四的有关材料计算编制

A.管理上体现出以洋为师的特点B.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为参与市场竞争做好了准备D.经营上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

【答案】B

【解析】解读表格信息,可知在江南制造局支出项目中,订购物料及预付各洋行定银的支出占到总计百分比的49.50%,是最主要的开支。

这就充分说明当时中国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A项和D项在江南制造局支出(1867~1894年)表中没有体现,C项表述错误,江南制造局的产品不投放市场,只归官府使用。

4、李淘在《明清史》中说“鸦片战争前夕的清代农业,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但是商业性农业已经出现。

……商业性农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的苏、杭地区和粤江下游广州附近地区。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商业性农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下列各项属于鸦片战争后中国“商业性农业”发展原因的是()

A.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农业原料的掠夺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主体地位未改变

C.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夹缝中日益萎缩D.清政府对“商业性农业”发展的重视

【答案】A

【解析】

5、李鸿章致驻英法公使郭嵩焘的信中写道:

“曾竭晤恭邸,极陈铁路利益……邸意亦为然,渠谓两宫亦不能定此大计,……官绅禁用洋人机器,终不得放手为之……文人

学士动以崇尚异端、光怪陆离见责。

”材料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

A.洋务运动遭到文人学士反对  B.封建势力强大中国近代化艰难

C.洋务运动没有实权人物支持    D.洋务运动倡导者眼界狭窄

【答案】B

【解析】

6、1904年,清政府学部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了中学堂如下课程、课时。

从中可以看出清末教育(  )

课程

修身

读经讲经

中学文学

外语

历史

地理

课时

5

45

19

36

11

11

课程

几何代数

植物动物

理化

图画

法制理财

体操

课时

20

8

8

4

3

1

①注重传授西方文化知识②课程内容倾向于经世致用

③旨在培养维新变法人才④逐步向教育近代化发展

A.①②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据材料课程设置“外语36”、“几何代数20”、“植物动物8”、“理化8”和“法制理财3”可知注重传授西方文化知识,故①正确;据材料课程设置“外语”、“几何代数”、“植物动物”、“理化”、“法制理财”和“体操”可知课程内容倾向于经世致用,故②正确;维新变法是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清朝发生的短暂政治改革运动,与材料时间“1904年”不符,故③错误;据材料课程设置“外语”、“几何代数”、“植物动物”、“理化”、“法制理财”和“体操”可知逐步向教育近代化发展,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

7、“窃惟通商以来……土货日少,漏溢日多,贫弱之患,何所底止!

近来各省虽间有制造等局,然所造皆系军火,于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在我多出一分之货,即少漏一分之财,积之日久,强弱之势必有转移于无形者。

”材料反映出洋务派发展民用工业明显的意图是(  )

A.抵制外商,寓强于富B.吸纳民间资本

C.发展民企,辅助军事D.发展资本主义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在我多出一分之货,即少漏一分之财,积之日久,强弱之势必有转移于无形者”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洋务派发展民用工业的目的就是为了抵御外商倾夺,寓强于富,故A项正确;据材料“于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在我多出一分之货,即少漏一分之财”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吸纳民间资本说法有误,故B项错误;据材料“在我多出一分之货,即少漏一分之财,积之日久,强弱之势必有转移于无形者”并联系所学知识不能说明洋务派发展民企是辅助军事,故C项错误;洋务派属于地主阶级洋务派,其开展洋务运动是为了挽救清朝统治,发展资本主义说法不符合材料,故D项错误。

8、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在写给北京政府的信中写道:

“今则外商烟厂林立于内地,就地行贿,俱无征税……敝公司烟草既纳进口正税,复纳子口半税、杂捐、附加等税,负担既重,成本加多,虽出品优美,诚难与外货竞卖。

”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民族工业在中国社会中发展艰难B.民族工业希望得到北京政府的保护

C.外商企业得到不平等条约的保护D.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答案】D

【解析】

9、清政府在1904年正式颁布《商人通例》与《公司律》。

《商人通例》简明扼要地界定了商人的身份和他们的权利、义务;而《公司律》则首次规定公司的组织形式有合资公司、合资有限公司、股份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四种。

这反映出(  )

A.晚清政府制定了完备的经济法规B.商人权利和公司制度法律化趋向

C.清政府放弃抑商政策鼓励其发展D.清朝末年商人政治地位明显提高

【答案】B

【解析】材料中只能体现《商人通例》与《公司律》商人、公司相关,没有体现其是完备的法律,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两部法律界定了商人的身份和他们的权利、义务,规定了公司的组织形式,说明了商人权利和公司制度的法律化趋向,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清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具体体现商人有怎样的权利,不能体现商人政治地位提高,故D项错误。

10、对于汉阳铁厂选址,后人褒贬不一。

当事人张之洞如是说:

“若铁厂设于大冶,厂在省外,实缺大员,无一能到省者。

岁糜巨款,谁其信之?

若设在省,则督、抚、司、道皆可常往阅视,局务皆可与闻。

”张之洞对汉阳铁厂选址基于(  )

A.有效节约生产成本B.便利于体制内高效监督

C.符合现代管理趋势D.临近交通枢纽,便于销售

【答案】B

【解析】材料主要讲述汉阳铁厂选址主要考虑的是对官员的监督,没有提及节约生产成本,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厂在省外,实缺大员,无一能到省者。

……若设在省,则督、抚、司、道皆可常往阅视……”说明了有利于监督,故B项正确;汉阳铁厂属于官办企业并不符合现代管理的模式,故C项错误;汉阳铁厂的选址通过材料可以看出并不是基于交通便利,故D项错误。

11、黄君(黄佐卿)于光绪七年(1881年)建丝厂于沪上。

……各项机械均购自意、法等国。

……(开工后)斯时运用缫丝机槭尚无相当人才。

……乃延(请)意人麦登斯为工程师,指导厂务。

……且所有出品须运往外国市场,向绸商兜售,输运需时,周转为难。

自光绪八年至十三年,营业失败,资本耗损殆尽。

对于丝厂发展,折射出的史实本质是(  )

A.技术人员主要依赖外国B.产品销售不十分的顺畅

C.因官督商办而走向衰败D.近代中国社会转型艰难

【答案】D

【解析】

12、《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一书记载:

1933年,工业总产值中(包括制造业和矿冶业),消费资料工业产值占70%以上,而生产资料工业产值不到30%。

1936年,生产资料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23%,而消费资料工业产值则占工业总产值的77%。

这一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A、民族工业的发展举步维艰B、近代民族工业布局不合理

C、官僚资本外国资本对民族资本的压榨D、近代工业结构的畸形发展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依据材料中“消费资料工业产值占70%以上,而生产资料工业产值不到30%”“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23%,而消费资料工业产值则占工业总产值的77%”的信息说明当时中国经济结构极不合理,故D项符合题意。

13、读下图,判断下列各项表述正确的是

A.①②④为《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

B.张之洞在③创办了汉阳铁厂

C.李鸿章在②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

D.北伐战争期间国民政府从④迁到②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解读图片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依据材料中图片①上海;②是南京;③是武汉;④是广州,《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中没有上海,.李鸿章在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是在上海;北伐战争期间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故A、C和D均错误。

本题选择B项。

14、右面示意图是1861?

1874年间中国北方某港口平均年进口洋布数量的变化情况。

下列对图中变化产生的影响解读正确的是

A.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加快

B.传统社会经济加速瓦解

C.传统纺织业的迅速发展

D.近代棉纺织工业的兴起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从材料图示可以看出中国洋布的进口量逐渐的增加,反映了我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进一步的解体,故选B。

15、“18世纪,英国棉花产业生产力爆发,极大地降低了棉花价格,从而使穷人在历史上首次能够穿上漂亮迷人的棉制衣服。

”此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穷人财富收人的大幅增长B.英国海外贸易的急剧扩大

C.棉纺业中机器的广泛使用D.英国棉花种植面积的扩大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依据材料中“18世纪,英国棉花产业生产力爆发,极大地降低了棉花价格,从而使穷人在历史上首次能够穿上漂亮迷人的棉制衣服”的信息说明由于机器的使用使得棉布的普及成为可能,故C项符合题意。

16、洋泾浜英语是中国沿海商业社会的混合语言,混杂了英语、葡萄牙语和印度语的词汇,说的时候多少按汉语的句法而不根据英语的语法规则。

如"Justnowhavesetteecounter,allafnishee;yougo,youplease.”(“现在我们结清了我们的账目,一切结束了,你要走就可以走了”)洋泾浜英语的出现可以说明(  )

A.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B.中国已沦为半殖民地办封建社会

C.中国与西方保持一定的外贸关系D.中国依然以天朝上国的身份自居

【答案】C

【解析】洋泾浜英语诞生于18世纪初的香港和澳门,使用者主要是英美人和他们在中国的雇员或佣人,以及与他们接触的中国商人,说明中国与西方保持一定的外贸关系。

A、B、D项无法从材料中体现。

17、下表为近代不同时期列强在华投资最多的国家的相关数据统计(摘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卷十二》)。

其中表中序号①②③所代表的国家依次为(  )

时间

1840~1895

1895~1911

1911~1927

1927~1937

1937~1945

1945~1949

国家

英国

美国

美国

数量(万元)

8026

33955

69627

11969

262096

47918

比重(%)

82.5

28.1

44.2

37.3

75.5

68.1

A.英国、美国、美国B.美国、日本、美国

C.英国、日本、美国D.美国、英国、日本

【答案】C

【解析】C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列强对资本输出的状况。

根据图表和所学知识,1840—1895年间,该国在华投资所占比重最大,可以得出①是英国,1911~1927期间,日本利用西方国家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使得在华投资所占比重上升。

1945~1949期间,美国利用国民党发动内战的时机,加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18、下表(编自朱荫贵《近代交通运输与晚清商业的演变》)反映出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是(  )

1873年

1893年

1903年

1910年

中国农产品的出口数量

286.6万元

2842.3万元

8949.6万元

23195.7万元

占出口货物总值的比例

约2.6%

15.6%

26.8%

39.1%

A.列强加紧对中国的商品输出B.中国的民族工业受到多重压制

C.中国已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答案】C

【解析】

19、1903年9月7日,清政府设立商部。

接着,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大清商法、商会章程、铁路简明章程、奖励华商公司章程、矿务章程、公司注册章程、试办银行章程等。

这些措施(  )

A.加快了中国民族工业的结构性转型

B.可证实清政府发展资本主义的决心

C.有利于中国经济管理制度的近代化

D.掩饰不了清政府对民族工业的压制

【答案】C

【解析】

20、据统计,宁波的工业企业在1914年时还不到20家,但从1919年到1930年,宁波已拥有新式企业不下150家。

这反映出(  )

A.宁波近代工业化的起步B.当地办厂条件十分优越

C.当地使用机器现象增多D.机器成为企业主要动力

【答案】C

【解析】

21、1872年,近代实业家陈启沅在广东简村乡创办继昌隆缫丝厂,……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从前,遂获厚利。

先是乡间缫丝,循用旧法,闻启沅提议创用汽机,咸(都)非笑之。

及工厂已成,果著成效,机房中人又联群挟制,鼓动风潮,谓此风一开则工人失业,生计立穷,无知之民相率附和,几欲将丝厂毁拆……。

此材料可以印证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

A.遭到旧习俗、旧观念的抵制B.手工业生产方式日趋流行

C.近代工业企业体系的完备D.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排挤

【答案】A

【解析】

22、1887年夏,清政府总理海军衙门承认陈启源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有益于贫户之资生,无碍于商贾之贸易”,且“自用机器缫丝以来,外销丝斤价增一倍,足证办有成效,亦属兴利之一端……仍准照旧开设”。

这一现象主要表明

A.政府对民族工业转为支持的态度B.晚清政府职能混杂并实行多头管理

C.缫丝企业合法地位得到政府承认D.中国更深地卷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答案】B

【解析】材料中“清政府总理海军衙门承认陈启源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的信息说明清政府没有由农工商部来管理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而是由海军衙门来代管,足以说明当时清政府职能管理的混乱。

A、C项材料中均没有体现;D说法错误

评卷人

得分

二、非选择题(注释)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和日本两国近代化过程比较表

类似事项

中国

日本

相差年数

事项

事项

开办外语学校

购买轮船

设立工场

开设电信设备

派遣留学生

发行报纸

建设铁路

改革文字运动

民众政治运动

发行杂志

创始师范教育

近代学校制度

设立国立大学

政治革新

立宪预告

发型开禁

实施新历

改革货币制

颁布宪法

同文馆

商船亚丁号

安庆军械所

上海和香港之间

美国留学

《昭文新报》

上海和吴淞之间

《一目了然初阶》

公车上书

《时务报》

南洋公学师范院

《钦定学堂章程》

京师大学堂

废除科举诏书

准备立宪上谕

自由理发

太阳历

实行法币

中华民国宪法

1862

1862

1864

1871

1872

1873

1876

1892

1895

1896

1897

1902

1902

1905

1906

1911

1912

1935

1947

洋学所

咸海丸

横须贺造船所

东京和横滨之间

荷兰留学

《中外新闻》

东京和横滨之间

《汉字御废止之仪》

建议设立民选议院

《西洋杂志》

师范学院

《学制》

东京帝国大学

五条誓文

设立国会诏书

自由散发

太阳历

新货币制度

大日本帝国宪法

1855

1857

1864

1869

1862

1868

1872

1866

1874

1867

1872

1872

1877

1868

1881

1871

1873

1871

1889

7年

5年

0年

2年

10年

5年

4年

26年

21年

29年

25年

30年

25年

37年

25年

40年

39年

64年

58年

阅读上表,提取有关中日两国近代化异同的信息各一项,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其原因。

【答案】相同点:

经济近代化开始时间、开启模式大体相同。

19世纪50、60年代相继开始了近代工业化的历程(从建立近代军事工业开始,近代生产技术、机器设备和原材料开始时都是来自西方)。

原因:

都遭受西方侵略,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受西方工业文明影响;本国改革势力的推动等。

不同点:

参考一:

近代化结果不同。

日本基本上实现了向近代化的转型(完成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的任务,建立了强有力的近代教育体系和军事体制等);而中国根本未能实现向近代化的转变。

原因:

日本在明治维新中对封建政治、经济制度进行了根本性变革,推动了近代化的进程;而中国反而维护封建制度,从根本上制约了近代化进程。

参考二:

政治近代化时间不同。

近代政治制度的确立相差20年以上,甚至达到50年。

原因:

清政府一直在维持传统的封建统治机构,而明治政府却是在废弃幕府统治机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以自然经济为主,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而日本商品经济发展,新的阶层兴起;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阻碍民主政治的建立,而日本文化没有传统负担,易于学习外来文化。

参考三:

近代化进程不同。

日本的近代化是通过明治维新,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同时进行;而中国则是从经济到政治再到思想文化一步一步缓慢推进。

原因:

中国封建专制统治的势力根深蒂固,而日本的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两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与改革力量的强弱不同;两国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态度不同;国际环境不同。

【解析】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洋务运动期间,官督商办企业上海机器织布局“机会与威胁”分析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表中的“因素”分别给予一个补充,并说明其“启示”。

(补充的“因素”及“启示”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答案】补充“机会”因素1:

技术方面:

上海商埠租界和外国人众多,便于解决技术难题。

启示:

利用外国先进技术有利于企业发展。

补充“机会”因素2:

政治方面:

太平天国运动结束,上海局势稳定。

启示:

安定局面有助于企业生产发展。

补充“威胁”因素1:

所有制方面:

企业产权不明。

启示:

官督商办,企业产权不明,结果官商矛盾尖锐,制约企业发展。

补充“威胁”因素2:

思想意识方面:

现代市场经济意识并不充足。

启示:

不能把握市场规律和脉搏,会影响和制约企业发展。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

【解析】

25、据统计,从道光二十年至光绪二十年(1840-1894年)我国粮食商品率由10%增长为16%。

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近代工业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B.引进西方技术,农业发展迅速

C.经济作物大量销售到世界市场D.列强大量收购粮食,出口激增

【答案】C

【解析】

26、(12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主要组成图表

 

(1)看图表结合所学知识解读图表中ADE代表的经济成分及AD之间的相互关系,

(2)并分析图表中D所示的划线段a~b处经济状况的影响。

【答案】

(1)A代表小农经济(自然经济);D代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E代表官僚资本主义企业(3分)

关系:

自然经济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瓦解自然经济。

(3分)

(2)影响: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维新思潮维,新运动兴起(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民主共和思潮.,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辛亥革命);中国近代化探索由器物层面转向制度层面(6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A所占的比重从1840开始一直降低,说明占统治的小农经济受到资本主义的冲击,开始解体,中国经济结构开始变动;B起步于19世纪60年代,终止于辛亥革命前后,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清政府灭亡而消失,是洋务经济;C起步于1840年鸦片战争,一战时期列强忙于战争,有所下滑,终止于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西方列强在中国的经济形态;D起步于19世纪60年代,一战时期出现黄金时期,终结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E起始在1927年之前,终结于1949,与国民党的统治相一致,抗战时期达到顶峰,是官僚资本;A代表小农经济(自然经济),D代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足自给,不依赖商品市场,无法给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劳动力、资本、市场,因此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进行相对于家庭手工业的规模生产,产品物美价廉,瓦解着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2)D代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有了政治权利上的诉求,中国向西方学习从洋务派由器物层面转向制度层面,在民族危机关头,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维新办法思想,并把思想付诸实践,推行维新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民主共和思想,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25年,英国人铺设了世界上第一条铁路,此后20多年里,蒸汽车头将英国人载入了一个被后人称之为“铁路狂热”的年代。

从1830年开始,几乎每户英国家庭都把自己的积蓄用来购买铁路公司发放的建设债券。

从1840年到1845年,英国民间一共有超过1000个铁路兴建项目被提到议事日程。

1846年被认为是“铁路狂热”年代的峰顶,这一年有272个关于成立铁路公司的议案在国会被讨论,无一不是顺利过关。

随着铁路股的价格上涨,越来越多的投机资金流入这个行业。

到1850年,英国建成的和在建的铁路总长分别达到6000英里和1000英里,大致形成了今天的英国铁路轮廓。

-----摘编自纪双城《英国铁路狂飙历时20年》

材料二中国的铁路比世界上最早建成的一批铁路晚了约半个世纪。

中国土地上出现的第一条铁路是英国资本集团采取欺骗手段擅筑的吴淞铁路(1876年通车),这条铁路经营了一年多时间,被清政府赎回、拆除了。

然而,吴淞铁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