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劳动与技术教师优质课评比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776922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0.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劳动与技术教师优质课评比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初中劳动与技术教师优质课评比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初中劳动与技术教师优质课评比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初中劳动与技术教师优质课评比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初中劳动与技术教师优质课评比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初中劳动与技术教师优质课评比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初中劳动与技术教师优质课评比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初中劳动与技术教师优质课评比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初中劳动与技术教师优质课评比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初中劳动与技术教师优质课评比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初中劳动与技术教师优质课评比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初中劳动与技术教师优质课评比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初中劳动与技术教师优质课评比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初中劳动与技术教师优质课评比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初中劳动与技术教师优质课评比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初中劳动与技术教师优质课评比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初中劳动与技术教师优质课评比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初中劳动与技术教师优质课评比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初中劳动与技术教师优质课评比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初中劳动与技术教师优质课评比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劳动与技术教师优质课评比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

《初中劳动与技术教师优质课评比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劳动与技术教师优质课评比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劳动与技术教师优质课评比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

初中劳动与技术教师优质课评比教学设计及反思

20XX年初中劳动与技术教师优质课评比教学设计及反思

汇总

20XX年11月19日至20日,于黄岩区实验中学举行了台州市20XX年初中劳动与技术教师优质课评比,现将参赛者的教学设计及反思上传,欢迎大家学习与交流。

肖形印之——《中国印》

临海中学王安通

 教学理念:

本课由浙教版七年级《印章与雕刻》中第二章第二节的《肖形印》延伸而来。

20XX年的奥运会为中国一大盛事,“人人参与奥运”是设计本课的初衷,而印章艺术又是我国特有的民族艺术,它具有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

教学内容始终依据教材、围绕教材,如印章雕刻的方法刀法、制作步骤等;又不拘泥于教材,把虎形印换成“中国印”更有新意、更有时代感,也更受学生欢迎。

内容设置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学习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艺术。

1、增强课堂愉悦性和艺术美感

创设教学情境,如导课引用“中国印”视频,扣人心弦;适时欣赏教师的印章作品等,不断变换教学形式。

教学过程有张有弛,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利用课件实现对语言、画面和音乐的整合,实现人机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格局,使课堂增加丰富的意趣,同时提高了效率。

2、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讲述“中国印”(即“舞动的北京”会标)及印章艺术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寓爱国主义教育于艺术欣赏之中。

3、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交流

不摆花架子,力求方法简便、出效果。

强调手工制作的实践性,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

展示和评价学生的作品,更能促进全体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总之,本课使学生在乐趣中掌握知识、技能,达到促使学生向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转变,体现出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中国印”及印章雕刻的相关知识与制作步骤。

技能目标——通过实践,学会摹稿上石,并初步掌握用冲刀技法刻白文中国印,提高审美能力与动手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更加关注优秀文化,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中国印”的制作步骤。

摹稿上石,雕刻精美。

教学方法:

讲授法、欣赏法、谈话法、演示法、练习法、情景教学法等。

教学设备:

刻刀、印石等相关工具材料。

多媒体课件。

附本人肖形印作品: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

学生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音乐(“中国印”)。

课件播放“中国印”视频。

世界特奥会在上海刚刚落下帷幕,全国上下又紧锣密鼓,加快迈向2008奥运会的脚步(提出课题——中国印)。

学生观看、品味。

营造教学情境。

以唯美的画面、音乐深化主题、打动人心,引导学生认识中国的灿烂文化,开拓视野,并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讲授新课

(进行分组竞赛)

提问:

“中国印”(即“舞动的北京”会标)的创意?

 

 

 

 

 

“中国印”在生活中的应用。

“中国印”属于肖形印。

肖形印又叫图形印,是篆刻中最美术的部分,具有抽象性、简约性、概括性等特征。

欣赏教师肖形印作品。

提问:

印章雕刻技法有哪几种?

简要介绍雕刻的工具材料。

初学者的执刀方法——“执笔式”。

刀法:

冲刀法与切刀法。

注意掌握角度与力度(教师简述并演示)。

讲述制作步骤:

打磨、摹稿、上石、雕刻、试印修改。

创意:

像一个变化的“京”字,又像一个舞动着的人形,象征北京迎接四方友人。

 

广泛应用于服装、项链、文具上。

 

有阴刻(白文)与阳刻(朱文)之分。

有竞争就有活力。

竞赛形式体现印章的文化。

 

 

 

 

 

 

 

 

 

激发学生兴趣,并主动体验探究。

 

 

教师适时示范给学生以直观印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学生实践

临摹刻制一个“中国印”。

注意:

仔细观察结构比例;“中国印”为白文印等。

要求学生注意安全、注意清洁。

教师巡回指导。

表扬并指出缺点。

评出优胜组。

学生积极投入制作。

 

通过展示学生作品,体验实践和创造美的喜悦。

 

 

拓展课堂。

 

总结

古人曰“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从大家身上可以读到这种精神……

“你行我也行”。

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深化教学。

 

【教学反思】

印章雕刻的内容对我来说是驾轻就熟,它也是我一直以来研究的主要方向,我的篆刻作品在全国多次荣获金奖,并被电视台作过报道。

但是,我对这节课还是倾注了大量心血,精心设计的,如课前教学情境的创设,导课精彩视频的引用,教师肖形印作品的欣赏,制作步骤的讲解等等,不断变换教学形式,教学过程有张有弛。

课件制作的也比较精美、大气,收到了很好的视觉效果。

根据教学得失及学生的反应情况,我特把反思归纳成以下六点:

1、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我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包括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

我还把爱国主义教育有意识地贯穿其中,使其成为教学内容的血肉。

利用课件实现对语言、画面和音乐的整合,使课堂增加丰富意趣的同时,提高了效率,这些都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2、教学活动做到了“沟通”和“合作”

“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本节课形成了多种多样、多层面的沟通情境和沟通关系。

多处的提问,学生反应热烈,师生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

教学不摆花架子,强调实践性,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

3、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材不再是唯一的权威文本。

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

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学内容在围绕教材的同时,又不拘泥于教材,把虎形印换成“中国印”更有新意,更有时代感,也更受学生的欢迎。

4、竞赛不流于形式

有竞争就有活力,学生的成果用盖印来体现,深化了主题,给课堂带来了一份活力,一份精彩。

最后由学生一起评论总结,有始有终。

5、教学过程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

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因此无论是内容的呈现,还是问题的设置,均是“为了一切学生”,如提供反稿图样,强调注意事项,这样促进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使难点得到很好的突破。

6、值得探讨的地方

课前我曾考虑让学生利用复印纸印稿上石,但又怕太束缚他们。

由于客观原因,学生印章刻得不很精美,如果选用长方形、好刻些的印石,可能会降低制作难度。

以上是我的教学反思,是对教学活动的回顾和分析,这有助于我今后不断丰富自我素养,逐步完善教学艺术,以期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

屏风艺术

临海市小芝中学林美娟

【教学目标】

学会折、切等纸工艺加工的基本技法。

运用所学技法制作简单的纸制品。

【教学重点】

学习折、切技法

【教学难点】

制作工艺屏风的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剪刀、美工刀、圆规、直尺、双面胶、铅笔、彩色卡纸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范作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国画导入

我们一起欣赏一下两张国画,看看画面有什么玄机?

(屏风)

(幻灯片出示)-------------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屏风艺术》

二、新授

1、古屏风欣赏:

屏风是我们中国一种古老而传统的艺术形式,说说你所见过的屏风是什么样子的?

接下来我们就来欣赏一下各种造型的屏风。

(幻灯片——古屏风图片)

围屏:

较轻移动灵活,一般都由双数组成,最少两扇或四扇,

最多可达数十扇。

座屏:

较重陈设在居室正中的主要位置,相对固定。

分隔作用艺术点缀2、屏风作用: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概括

(幻灯片——屏风的作用)

屏风是技术与艺术的统一,而现代屏风更能体现它的装饰性

(幻灯片——现代屏风的作用)

应用:

屏风在现代家居装潢中的普遍应用:

餐厅、客厅、宾馆……

3.现代屏风欣赏:

(幻灯片出示现代屏风图片)

4.你觉得这些屏风漂亮吗?

今天老师还带了几个自己做的小屏风………喜欢吗?

想不想把它做下来呢?

5.屏风范作欣赏。

三、课堂作业:

(课件出示)

1、学习任务:

制作小屏风

2、工具材料:

铅笔、铅笔、直尺、剪刀、小刀、彩色

3、基本技法

折叠:

正折(凹线折)反折(凸线折)折切

4、制作步骤:

描搞、剪切、装饰

5、学生作业(可以在样纸的基础上,增加一点自己的创意),教师巡回指导温馨提示:

四、讲评作业:

学生自评、互评(设立一个作品展示台,评出最佳工艺奖、最佳创意奖等)

五、拓展、创新:

如果给自己的房间设计一个屏风,你想怎样做呢?

谈谈自己的设想和创作意图。

(有必要的还要给自己的屏风取一个好听的名字或作首小诗附上。

六、小结:

屏风是我们中国一种古老而传统的艺术形式,古朴典雅的风格往往会给人无限的遐想,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能用你们大胆的设想美化我们的文化生活,居室装饰,增添更有趣的装饰品。

也期待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

(推开一扇门,这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竖起一道屏风,无限风光在其中。

【教学反思】

时代的发展,岁月的变迁,年代的久远,屏风已淡出我们的生活。

不少学生可能没有见到过屏风实物,在日常生活中也不多见,没深入大众生活,这种时空上的隔膜,有可能阻碍学生的兴趣,这就需要在教学时,教师巧用多媒体展示,提供各种屏风图片,给学生直观印象,让学生对屏风的古朴美、通透美、玲珑美、趣味美、文化美有些了解。

我的教学采用了以下过程:

欣赏激趣——感知联想——探究方法——自主表现——评价迁移。

(一)欣赏中国画,激发兴趣、导入本文

课堂开始,我就借助多媒体课件,把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过画展示出来,让学生感受画面有什么玄机?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然后让学生说说你所见过的屏风的什么样子的?

如此铺垫,教师再激情导入课题:

《工艺纸屏风》。

(二)新授。

1、学生自由讨论,然后简单评述。

你还见过什么样的屏风?

然后投影屏风画片。

屏风,一个富有诗意的名称,自古以来它就有着神秘的作用,集实用与装饰于一体,虽然在我们的生活中已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着我们的情思。

用多媒体展示展示古代具有代表性的屏风的图片,结合教师对屏风种类的介绍,让学生获得直观印象,加深对屏风的了解,培养了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2、屏风的作用

先让学生说一说屏风有何作用?

学生大胆归纳,总结,师板书:

①分隔作用②艺术点缀③可以挡风屏风。

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性。

屏风的作用:

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屏风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融技术与艺术于一体,既可分区间隔,是活的墙壁,有实用价值;又是很好的陈设艺术品,往往是家具艺术、绘画艺术、雕塑艺术的综合体现,似与室内陈设气氛相协调。

屏风在我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现在它逐渐由单纯的家具演变成为了一种工艺品,古朴典雅的屏风往往会给人无限的遐想,今天,我们应更好地使用屏风,让现代的建筑融入一点古典之美。

引出现在屏风在现代家庭装潢中,比如餐厅、客厅、宾馆…的普遍应用。

更强调屏风装饰性的一面,薄薄的屏风,既保持空间良好的通风和透光率…...更能体现主人的生活品味和文化底蕴。

通过多媒体出示的现代屏风图片的直观欣赏,培养、鼓励学生求异思维能力。

开阔思路提高对屏风的极大兴趣。

3、屏风范作的欣赏

通过教师的一句“你觉得这些屏风图片漂亮吗?

可照片终究是照片啊,今天老师还带了几个自己做的小屏风…..”出示作品实物,引导学生思维上路,这时学生的制作兴趣已经完全被激发起来了。

接着就很自然的交代这堂课的制作任务就是工艺小屏风。

(三)课堂作业:

检查完制作的工具后,回忆纸工艺的基本技法:

折叠法和切折法,特别强调折叠法的正折和反折的区别。

简单介绍制作步骤:

描搞、剪切、装饰这三个最基本的环节。

学生在制作时,教师适时的辅导,可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提示:

1、小诀窍:

用刀背沿着折叠线刻一遍,便于折叠平直。

2、制作时应遵循由内到外、由难到易的规则。

3、注意折叠方向,剪刻时用力适度,无毛刺。

4、特别强调使用工具时要注意安全,保护环境。

最后展示作品,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自评或互评他人作品,评出最佳工艺奖、最佳创意奖,让学生体验创作的乐趣和感受成功的喜悦,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动创设教学情境,通过老师点拨,学生自主操作、探索与合作交流,使学生能主动参与课堂群体。

较好地利用课件,实现了对语言、画面、音乐和思维地整合,使课堂增加了丰富地意趣,同时提高了效率。

(四)、课外延伸。

从课堂走向生活,学习致用,让我们用学过的制作工艺,去美化一下自己的寝室,自己的卧室。

今后可以自己尝试着设计图案来制作,设计时注意构图,色彩的搭配,制作工艺。

(五)、小结

屏风是我们中国一种古老而传统的艺术形式,古朴典雅的风格往往会给人无限的遐想,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能用你们大胆的设想美化我们的文化生活,居室装饰,增添更有趣的装饰品。

也期待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

这一堂课我主要采用师生互相探讨欣赏——点拔——学生发挥想像、完成作品来教学。

这样做,增加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增强了参与意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

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学生在欣赏、自主探究中发现美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传递了一种文化传承的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思维,使学生创新能力得到培养提高。

也只有这样做,才能使学生“学”有新“思”,“思”有所“得”,“练”有所“获”。

才会学生的思维逐步升华到美的意境,会产生一种成功感,

布艺垫

温岭市第七中学周苗苗

教材解读:

丝带靠垫是一种现代工艺美术品。

它是以各种各样的丝带为材料,结合地方特色,通过工艺编织技术缝制成的。

教学目标: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对生活的观察与探索

掌握丝带编织的基本技法(上下编织)

教学重点:

如何进行工艺垫的简单编织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切入课题

 

教师抱出一靠垫而引出课题

 

以直观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兴趣

工具材料准备

1、打开材料包,展示工具材料

2、讲解材料特点、性质

1、打开材料包,认识工具材料

2、识别材料的特性

认识了解材料的性质、特点,有利于具体操作

1、用双色丝带,编出基本花样的小方垫(学生配合)

2、边演示过讲解

3、展示图片、制作流程

4、提出制作的要求

1、学生上台,配合教师演示

2、学生尝试互相合作制作小方垫,并创新花样

1、教师与学生互动,进一步引发学生动手的兴趣

2、演示能增强学生的直观印象

3、花样翻新的要求能促进学生的创造思维

1、教师讲评,指出优、缺点

2、提出问题,延伸到日常生活

3、佳作欣赏

1、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2、同学之间展开相互评价

3、展开想像,回忆日常所见的、所用的

1、增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2、促进学生对日常生活的观察

【教学反思】

学生完成丝带布的编织后,本应有教师帮助完成无纺黏合衬与丝带布的烫合,因时间的关系,这节课没有完成这一安排,当作品展示时,显得不完整,丝带布容易滑落。

1、佳作欣赏安排在最后一外环节,课堂临时被省略,结尾显得有点仓促。

2、评价学生作品时间有点长,用了大约八九分钟,超过预设的时间。

3、基本上完成了课堂安排,也落实了各要点。

4、学生大多都能完成作业,完成后的作品效果比平时上课要好的多,有几幅作品出乎意料之外,特别是一男生的心形编织,不仅是学生在花样上的创新,更是在编织方式上的创新与拓展。

纸工艺制作

——海底鱼儿总动员

楚门一中林娜

 教学目标:

通过对纸工艺“鱼”的创造,使学生掌握纸的基本加工技法,如折、卷、切、粘合等,提高学生对纸的应用能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了解一张纸除了实用外,还可以被赋予艺术生命。

同时,使学生对纸张有一种珍惜善待之情。

教学重点:

掌握纸的基本加工技法;并能在此基础上创造出“鱼”的半立体造型。

教学难点:

创作“鱼”的半立体造型。

教学准备:

(学生)各色卡纸,剪刀,刻刀,黏合剂(双面胶、海绵胶)尺子、圆规等。

(教师)鱼的范例(以海底世界为场景的一幅及半立体效果的鱼8条。

)剪刀、刻刀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老师风尘仆仆,从玉环赶到了黄岩,见到了一()班同学。

为了这次难得的会面,老师特地准备了一份礼物,大家想看吗?

(停顿)

展示范画并把范画及时贴在黑板上。

(可以先贴在黑板上,上面覆盖好一张纸,到展示的时候揭开。

提问:

大家想不想做一做呢?

(停顿)请同学们仔细看,这幅作品它是平面还是立体的?

它用了什么材料来做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请1个学生回答,回答最后一个问题时可以上黑板来摸一下作品的表面,加深感受。

得出:

它不是平面的,也不是全立体的,但摸上去有凹凸感,这就是半立体纸工艺。

引出:

“半立体纸工艺”(在黑板上板书并屏幕展示)

今天,我们就以小组竞赛,合作的方式来完成一件半立体纸工艺作品。

老师把这次竞赛命名为“海底鱼儿总动员”。

屏幕上出示课题:

海底鱼儿总动员板书:

海底鱼儿总动员

二、小组探究“半立体鱼”的制作技法。

(技法:

制作方法)

引言:

为了这次比赛的成功,我们必须了解更多!

1、比如:

如何做出鱼身体的半立体感?

(先面向全班同学提问,然后进入探究状态。

2、现在请每个小组长打开桌上的黑袋子,找到老师为你们准备的那条“半立体”鱼,每组同学请用2分钟时间进行观察。

观察完毕后,请推选一位同学回答以下两个问题(在屏幕上出示问题):

(1)本组这条鱼可以用什么形来概括?

(2)除了这些形状,你还能想到哪些造型奇特的鱼呢?

(3)它的“半立体”效果是用什么方法制作出来的?

3、学生观察完毕后,根据他们的回答在黑板上写出纸的基本加工技法“折、切、卷、粘合”(板书出现的同时屏幕上出现)和鱼的一些奇特造型。

(扇形等)

在这当中,不必要每个小组都说过去,如果是一样的技法就不再重复了。

说出与别组不同的技法。

在这过程中,穿插鱼的装饰及鱼的几个部分的不同处理方式。

(鱼头与鱼身可以连也可以分,鱼尾与鱼身也是如此。

4、老师针对制作技法中的难点,进行演示及讲解。

引言:

接下来,老师为大家设置了个解惑时间。

各小组对制作技法如还有不懂的地方,可以趁这个时间多多提问,老师会尽量帮大家解决问题的。

此环节主要由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帮忙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

鱼的剪法:

先剪鱼身,可以用卷的方式作出鱼身的半立体效果;再是鱼头,鱼鳍,鱼尾,鱼眼的制作。

(弄一条差不多完成的鱼,剪好一部分就把事先完成的鱼贴上去。

增加速度。

)演示完毕后,把“鱼”贴在背景上。

(先在学生观察的2分钟内贴好背景)

海底世界中除了鱼外,还有很多别的生物。

(屏幕展示图片,加强印象)如螃蟹、海星、海马、珊瑚、水草等。

水草的剪法:

(1)可以批发复制进行的,把一张纸对折再对折,就能出现四根水草,能节省很多画画和剪的时间。

(2)半立体的效果呈现是在水草中间用圆规的针尖或刻刀轻划一根线,就能折出漂亮的半立体效果。

在粘贴鱼和水草的时候讲解下怎样的构图是最漂亮的。

小结:

通过刚才的探究,我们知道了半立体纸工艺的加工方法是折、切、卷、粘合。

接下来我们就用这些方法来完成“海底鱼儿总动员”这件作品。

请看作品要求。

(屏幕展示)

小组合作完成,时间为25分钟,作品色彩对比鲜明,有一个响亮的名字,评出最佳合作组2个、最迅速小组1个,最佳创意组1个,最佳色彩组1个。

三、小组开始“鱼”的创造。

时间为25分钟。

1、老师宣布开始时间,比赛正式开始。

2、在学生的创作过程中,老师要及时地发现问题,并能在适当的范围内给予一定的帮助。

使学生能顺利地进行下去。

四、创造完毕后,进行“鱼”的展示和评奖。

1、请每位小组长带好本组的作品,到讲台前站成一排,对本组的作品进行生动的介绍和讲解。

2、在学生介绍和展示过程中,评出这四个奖项。

五、总结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一张纸是不起眼的,但当它经过一定的设计和制作后,就被赋予了艺术生命,成为一件美观的艺术品。

因此,请我们善待珍惜它们吧!

六、拓展延伸

欣赏其他纸工艺作品的图片,感受纸雕的美妙。

同时,向学生说明做纸工艺的纸可以从家中一些废弃的纸盒和纸袋中获取,变废为宝。

为国家的节能运动出份力。

板书设计:

半立体纸工艺海底鱼儿总动员

纸的加工技法:

折卷切粘合

鱼的形状:

三角形椭圆形方形等

【教学反思】

本课的内容来源于七年级手工课的第一章第一节,但同时也对此课内容进行了提炼与删减,把其中有关于纸工艺的综合性练习——“小屏风”的制作换成了纸雕“鱼”的创作。

从而使学生能从千篇一律的无太大创造成分的制作中解放出来。

通过对纸雕“鱼”的创造,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掌握纸工艺的基本加工技法,如折、卷、切、粘合等技法,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既提高了学生们对纸的应用能力,又能使他们深刻了解到纸张除了实用外,还可以被赋予艺术生命。

同时,又能使他们对纸张多了份珍惜善待的感情。

以上是我对本课教学设计的最直接想法,不过在此课内容的实施过程中,总是感觉不能全部到位,这是让我觉得比较苦恼的地方。

比如在导入这一环节中,我采用了一种开门见山的方式,使学生们能直奔主题,进入上课状态。

这样的方式虽略显平淡,但却最好用。

在深入教学这一环节中,我用小组合作,小组竞赛的方式进行,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

但对时间的掌握是一个难点,一不注意,这时间就会超出,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创作时间的缩短。

其中,学生分小组探究半立体“鱼”的制作,用分小组探究再得出结论的方法,通过对已完成的半立体“鱼”的拆分与观察,能让学生产生最直接的感受,也最能在其中获得准确的知识,这是一个好方法。

但在根据学生的回答然后得出纸工艺的加工技法这一块内容上,对学生回答问题的人数和时间的把握是一项重点,在引导时要游刃有余才可以。

在学生制作过程中,如何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及时发现学生作品中的闪光点,展示给其他学生,也是重点。

在评价这一块上,对学生们的自我评价的生动性是重点。

最后,对板书设计这块内容我的想法是:

课件中已经对有关知识点进行了大屏幕的显示,为何还需要黑板上再进行板书设计呢?

是不是有些重复。

易拉罐小制作

温岭市横山中学张中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易拉罐工艺的基本制作方法。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造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3、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对美的感悟力,提高审美情趣,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

学习体会易拉罐工艺的的制作

三、教学难点:

运用材料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

四、教学用具:

易拉罐、剪刀、双面胶、以及其他辅助材料

五、教学课时: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课

师:

今天老师带来了几件自己亲手做的手工艺品,大家仔细看看,能不能指出它们分别是什么材料制作而成的?

生:

…….

师:

对!

同学们的眼睛真亮,一下子就看出来了,这些都是老师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如:

酒瓶、龙虾壳、石头、铁丝这些材料制作而成的,大家平时有没有在吃完或用完某些东西后,想过再把它们加工成工艺品呢?

生:

…….

师:

好!

这节课我们就尝试用生活中最常见的易拉罐来制作工艺品。

(出示实物,点入课题)

(二)授课

1、介绍材料属性:

师:

易拉罐我们最常见了,那同学们说说它有什么特点?

生:

(课件出示)

铝质易拉罐质地轻而薄,表面光泽华丽,具有一定的弹性容易塑造及取材容易等优点,是一种制作工艺制品的理想材料。

2、介绍工具:

师:

再来介绍一下我们要用到的工具:

①小刀、剪刀

②手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