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习作思维看得见.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781486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609.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让习作思维看得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让习作思维看得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让习作思维看得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让习作思维看得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让习作思维看得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让习作思维看得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让习作思维看得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让习作思维看得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让习作思维看得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让习作思维看得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让习作思维看得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让习作思维看得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让习作思维看得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让习作思维看得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让习作思维看得见.docx

《让习作思维看得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习作思维看得见.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让习作思维看得见.docx

让习作思维看得见

让习作思维看得见

东阳市吴宁镇第五小学 包莉莎

【背景介绍】

小学作文教学的目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的第八点说得言简意赅:

“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纵观我们的课堂,作文难教,学生难写,教师难批,一直是一个疑难问题。

“学生难写”,究其原因,如下:

1.摄取有困难。

学生平时没有深入细致地观察,体验也不够深刻,平时的积累也不够丰富。

新课标中指出“尽量减少表达形式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但在习作的时候,因为没有东西可写,有东西也没有什么积累,一到习作时,就难以下笔。

2.加工有难度。

学生不会放开思路,无拘无束地想象,把要说的话讲够,也不能把胸中之意抒尽。

这样,学生的习作也谈不上具有童趣,因为缺少了鲜明的儿童个性,辅导后的作文都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

3.表达不顺畅。

学生拿到一个题目,不知道可以组织哪些材料,选择哪些材料,没有整体思路。

内容组织方面显然有难度,运用语言也是大部分学生感到困难的事情。

那么,怎么样帮助学生降低习作难度,又能教给他们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呢?

【变革举措】

契机:

有一天,耳边传来《你是我的眼》。

我的眼前一亮!

“如果我能看得见,就能从容下笔,有条理地表达;如果我能看得见,就能更明确、具体地表述自己的意思;如果我能看得见,我的习作也许完全不同,更有创意,更有个性……”对,要让习作思维看得见!

把课题组一直在研究的“思维图”引入到作文教学中,让习作思维看得见!

(一)什么是思维图?

我们课题组把所有可视化的工具,都称为思维图,包括概念图(ConceptMap)、思维导图(MindMap)、认知地图(CognitiveMap)、思维地图(ThinkingMap)。

其实这些工具,现在已经广泛运用于学校的各门学科。

如语文的知识结构图(附件1),英语课的家庭树(附件2),数学课的知识树(附件3)。

(二)怎么作思维图

思维图可以展示人们的思维过程,相对于文字表达更有效。

可是如果学生没有经过专门的训练,想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有一定的难度。

所以,在进行教学前,必须先教学生认识图,学习构图。

图的形式也非常多,有脑图式,有大树式,有层级式,有表格式。

怎么作图呢?

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计算机里的作图工具,一种是用纸和笔。

比如作《我的自述》,可以先在纸的中间,画一个头像,放中间。

然后想想,关于自己的哪些方面可以介绍的。

想到“名字”,拉出一根曲线,写上“名字”。

想到“生日”,换一支彩笔,拉出一根曲线,写上“生日”……这样,你脑子里想到的所有关于自己的信息,都可以一一罗列。

可以画上画,可以标上符号。

如(附件4)

就这样,罗列更为细节的要点。

这个时候要注意的是,不要强迫自己用一定的顺序或结构来罗列要点。

这些你熟练了以后地自然而然地排列。

任何一个要点出现的时候,尽可以自然地将它用‘关键字’的方式表达出来,并把它和最相关的‘次主题’连接起来。

任何一个‘次主题’都要用一种颜色来表示。

而且,如果可能的话,要尽可能用图像来表达一个关键字。

(三)如何让思维图帮助学生习作

我们回到当初的关键词:

观察、体验、积累;思考、想象、联想;材料选择、内容组织、语文运用。

我们来看看,如何让思维图来帮助学生从这些方面作一些辅助。

1.观察和积累

(1)思维图与观察。

习作从观察开始:

会观察,习作才有话可写。

我们对学生如何观察有这些要求:

要选准观察的目标;要按一定的顺序来观察;观察时要抓住重点,仔细专注;要注意多种观察方法综合运用……我用一些图来帮助学生训练观察能力。

如:

具体案例:

师:

我们是用什么观察的?

生:

用眼睛看。

师:

还有呢?

生:

……

师:

是啊,观察,要用上我们这么多的器官。

老师把它组合成一张图,大家一起来看看。

她还会跳舞呢!

我们一起来拍拍手,记忆这张“观察图”,好吗?

(附件5)

师:

观察一棵树,你又会观察它的什么呢?

生:

枝、茎、叶、根、花(果)

师:

观察要有顺序哦,从上到下地说说看。

生:

枝、茎、叶、花(果)、根

师:

用眼睛去看它们的颜色、形状和大小,用鼻子去闻它们的气味,用心去感受去欣赏……为了帮助有困难的同学更好地去观察、记录自己喜欢的植物,老师也把它组合成一张图。

接下来,请在脑子里带着这张图去校园观察吧。

(附件6)

这样,利用思维图,从“形状、颜色、大小、香味、姿态”几个方面给学生定位,使学生观察有方向。

又让学生去“摸”去“捡”去“听”去“尝”,从静态的观察进入动态的观察,最后,老师引导他们按照幻灯片上的图,按照这些方面来作介绍,做到有序。

学生的观察能力是通过科学的训练得到的。

这样,脑子里有了图,起码就有了观察的方法网络系统。

通过记忆图上的内容,和不断地进行对照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2)思维图与积累。

按照认知心理学的观点,人的短时记忆容量非常有限,仅为7±2个组块。

而思维图将概念分层,而且将概念和概念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命题网络,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知识的组块。

通俗点说,就是容易积累。

比如《桂林山水》是一篇传统篇目。

文章短小精悍,言辞优美,可谓是一篇写景的佳作。

如何运用思维图,带领学生享受充满灵性的美丽的文字,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积累语文的无穷魅力呢?

具体案例:

师:

读了这句话,你对漓江的水有怎样的印象?

请概括地说。

生:

静、清、绿。

师趁机将思维图作出第一分层。

师出示文字:

漓江的水真静啊!

漓江的水真清啊!

漓江的水真绿啊!

这样概括地写,不是也能把特点写明白吗?

说说哪句话给你的印象更为深刻?

  生:

……

师:

是的,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不仅要说出景物的特点,还要作具体、生动、细致的描写,这样写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师边说边将思维图补充,作出第二分层。

(附件7)

师:

看着这个图,用科学的记忆方法,理清层次,在条理地记忆吧。

师:

我们来看看漓江边的空气怎么样?

你也能试着这样说一说吗?

师:

漓江边的花儿呢?

师:

大家看,作者先概括出了漓江水的特点,再把漓江水的特点写具体,构成了排比的修辞方法,表现出了句子的形式美、意境美。

我们以后也要学习这样的方法来写我们想写的东西。

对于“图示积累”,我这样描述它:

思维图或者思维导图,可以使相对的一个个点状或块状的知识和训练的能力,形成一个整体观照下,相互联系的系统的网络。

这里的“习作的积累”并不一定完全表现到显性的落在纸上的“写作”过程,它也可能是一种隐性的写作方法、写作元素的习得过程。

2.想象和联想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

第二学段“能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出来。

”第三学段“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

”并明确指出:

“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我们在指导学生习作时,可以利用思维图帮助我们将大量的意念联系起来,产生新的意念。

我们一般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

          

(1)头脑风暴。

利用思维图把学生通过头脑风暴想象出来的东西记录下来,这也是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于一些需要开动脑筋又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进行探讨时常用的一种方法。

学生也比较喜欢这种方式,因为每个孩子有机会表达,而且表达的东西可以通过思维图的形式记录下来,甚至可以通过思维图把同学之间的想法连接在一起。

比如要写一个童话故事,学生可能无从下笔,老师创设一个主题“鞋子”,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就这个主题进行密集型的想象,把想到的内容用关键词书写下来,并用连线相互连接。

有的时候,有了一些词语作为思维的“依托”,哪怕不作任何的指导,都会打开学生的文思。

(附件8)

如蒋芮写的关于“鞋子”的童话是这样的:

在一个深夜里,我听到唧唧喳喳的声音,原来是鞋子啊!

一双运动鞋蹦跳着,急切地问我:

“小精灵,你说我是不是用处最大的鞋子?

”我大声说:

“明晚来一场比赛决定吧。

到了第二天晚上,鞋子们都信心百倍。

美妙的旋律在房间里响起,舞蹈鞋和高跟鞋马上跳下鞋架,随着音乐翩翩起舞。

其他鞋子看得目瞪口呆,输得心服口服。

“各就各位,预———备———跑!

”只听见“嗖”的一声,运动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了出去,它理所当然赢得了这场胜利。

“啊!

”大家都呆了一会儿,拖鞋第一个反应过来,说:

“运动鞋,你跑得这么快。

”运动鞋气喘吁吁,红着脸说:

“高跟鞋和舞蹈鞋才叫棒咧!

”高跟鞋赶紧摇了摇手:

“你没看见,小精灵一回家就换上了拖鞋吗?

它们恍然大悟,继而发出爽朗的笑声。

原来鞋子各有所长,要互相尊重才是友好的鞋子之族!

而男生沈冠华关于“鞋子”的童话是这样的:

一个深夜,鞋柜里的鞋子们,一起玩“打仗”的游戏。

运动鞋仗着自己年轻力壮,先踮起身边的小皮球,轻轻地向高跟鞋扔去。

娇滴滴的高跟鞋哪受得了这样的“欺侮”,掂起尖尖的脚跟,一踩,踩中了运动鞋的肩膀。

旁边的鞋子都笑了起来。

运动鞋满脸通红,带着球向她奔去,嘴里还喊着:

“呀――”高跟鞋吓得赶紧跳回了鞋柜里。

旁边的拖鞋、棉鞋、舞蹈鞋看到这样,都在一旁大声地喝彩:

“运动鞋赢了,运动鞋赢了!

”运动鞋也开心地手舞足蹈。

这样的游戏,是夜晚的鞋子们最喜欢玩的啦。

这两个妙趣横生的童话故事是头脑风暴后根据同一幅图写出的,但是故事内容完全不同,充分展示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和创新思维。

(2)词语搭桥。

有时,老师将思维图辅助想象作为单独的习作技能来训练,其重点是让学生在对事物或是人物的描写上,通过共同点或是合理的事实来发现与其他事物的关系或异同之处,从而在头脑中形成一种积极的思维表达、建立一种有意义的联系。

“词语搭桥”可以是“头脑风暴”里的随便几个词语,让老师或者同伴提供,这些一点也不相关的概念,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自由反应,运用联想的技巧,去寻找并建立概念之间新奇而富有意义的联结关系。

比如在附件9的图中,学生可以将“蜈蚣”和“老鼠”连线,编写一个“老鼠帮蜈蚣穿鞋子”的故事;学生可以将“蚂蚁”和“骆驼”连线,编写一个“比力量”的故事;学生可以将“兔子”和“猴子”连线,编写一个“换尾巴”的故事等等,是不是很有趣?

教师对于学生所提出的看法,不予以建议或批评,完全让学生依照自己的方式,自由地写出各种不同的想法和观念。

另一种“搭桥”的形式是:

教师出示几组词语,学生随意搭配,进行连接,然后再扩散。

如附件10所示,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词组进行组合,再绘制构图,想象故事情节,创作文章。

词语也可以由学生提出,或者抽签决定。

这样的活动,完全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哪个学生会不愿意参与呢?

借助这种训练方法,有时可以产生一些新颖奇特的结果,甚至是荒唐的,但学生的思路却由此打开了。

这样,通过概念图在引导学生逻辑思维发展的同时,注意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也可以是以图为形式的几个概念。

比如给“柿子”和“菊花”两个词,给学生一个思维的依托,让学生各自创作,根据这图,学生静静地看,一直看,让整个思绪沉浸到这图中去,直至产生一种动态感,把静止的看到动起来,然后把这种动态说出来。

也可以在旁边想象画面,并用这些词语组成几个表示不同意思、不同感情的片断。

这个方法低段教师也可以采纳,认字、认词、组词、造句,用标点,这个过程的结果就是学生能够说一句或者一段通顺的话,这就是最初级的作文训练。

(3)天女散花。

在作文中想象体现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上。

通过思维图,教师引导、帮助学生将想象的内容表达完整,或进行合理的加工,更正那些不妥的或是不贴切的句子,使他们认清事物的联系所在,做到贴切的行文表达。

比如“成绩出来后”,成绩不太好,也有不太好的多种说话,大家集思广义,可以写出这么多。

老师都将其一一罗列,然后进行比较:

“七上八下”这句就不合适;“心开始下雨”成绩就不那么糟糕;“万箭穿心”似乎把成绩看得太重……

   总之,思维图是个系统思考的工具,帮助你把想象和联想显化出来,促使想象或者联想更逼真更生动。

用思维图积累的时候,是一个理解、记忆的过程;用思维图做发散联想的时候,是一个激活大脑,尝试更多选择的过程。

3.材料选择和内容组织

广义上的思维图里,有一种表现形式是思维导图,这英国著名心理学家东尼·博赞在上世纪7O年代提出,又叫心智图、概念图,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

它总是从一个中心点开始的,每个词或者图像自身都成为一个子中心或者联想,整个合起来以一种无穷无尽的分支。

每一篇习作,都有它的中心内容,学生在拿到习作要求之后,首先要确定写什么,也就是思维导图中所提到的“中心点”。

然后根据“中心点”,谋篇布局。

如果教师能够指导学生“中心点”绘制概念构图,学生在习作时就会紧扣主题,有选择地使用材料,使得习作内容不再随心所欲。

比如话题作文《我的妈妈》,可以先在纸上,以“头脑风暴”的方式,写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什么事?

什么画面?

把这些画面,用简单的几个词写在边上。

老师出示自己的图,进行思路上的引领:

1:

一个疲惫不堪的母亲正给孩子喂奶;图2:

在公园里,一个母亲正用塑料袋给孩子接尿。

图3:

一位母亲打着哈欠仍然陪着儿子读书;图4:

一群父母在烈日下、考场外焦急地等候。

学生有所领悟,老师又引导他们把所有想到的,反复想透、想够。

全列出来。

线一条一条拉出去,大胆地拉出去。

然后,根据思维导图开始梳理,看看,这些事情,有没有一定的联系,比如学生写的“陪我买衣服”和“给我扇蚊子”是生活上的,“亲子阅读”和“鼓励我要细心”是学习上的;比如从时间上来考虑,有幼儿园的时候,小学时妈妈对我的爱等。

那么,从图上可以很清晰地作出一些写作的思路,比如先写生活上的,再写学习上的,这样经过梳理,结构安排得当,层次分明,就不会杂乱无章。

这一环节思维图的运用,跟“列提纲”有很多相似之处。

都是在审题立意后动笔,概括构思的轮廓、总体的思路、文章的布局作为写作依据。

都是一样的组织思想,帮助学生确定中心;一样的构思轮廓,帮助学生确定内容;一样的宏观控制,帮助学生迅速成文……

那么,“列提纲”和“思维图”有什么不同呢?

孩子们更喜欢思维图,他们觉得思维图好玩:

第一,他们喜欢思维图上的曲线。

曲线可以让大脑更加的活跃。

每一张图最后呈现时都是精美别致而富有动感,像是一棵俯视的大树。

第二,他们喜欢思维图上的五颜六色和各种图画。

图片和色彩激活右脑参与思维,为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增添巨大的能量。

第三, 他们喜欢思维图上的层次感。

在整个导图中,中央线粗,越往外延伸的线会越细,字体也是越靠近中心图的最大,越往后面的就越小,体现的层次感很分明。

线与线之间相联,反映了大脑中的联想本性----它是用“画”的方式来创作的。

【成效分析】

(一)言之有物

以《我的妈妈》话题作文为例。

依据六年级学生的习作要求,老师尝试设计了以“妈妈”为话题的作文指导课。

以往,学生拿到作文要求时,往往是束手无策,绞尽脑汁在想写什么内容。

现在,用上思维导图之后,学生尽可能多的罗列出所想到的内容。

可是,最初的时候,基本上写的是:

“送我去医院”这样的“紧急事件”。

老师马上进行处理,在多媒体显示自己的图,图上写着几个关键词:

喂奶、接尿、陪读、陪考。

旁边附着栩栩如生的四幅图片。

学生一看这思维图,唤醒了自己对母爱的回忆,原来,可以是这么小的事情,生活中细微之处都流淌着妈妈对自己的绵绵爱意啊。

然后再次回忆,把印象深刻的,都想全了,全列出来。

线一条一条拉出去,学生通过拓展,发现原来写作并不困难,可以从这么多方面来写自己的妈妈。

学生的思路打开了,写出来的文章都很有意思。

(二)言之有序

学生确定了习作内容,像刚才的例子知道了“用一些细微的事情来表现母爱”之后,最困惑的是“怎么写”。

“怎么写”也就是文章的结构。

一篇好的文章,关键在于谋篇布局。

学生的头脑中明确文章的结构,文章的条理也自然就清晰了。

在习作中解决“言之有序”这一问题时,引入思维导图,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我的妈妈》,现在有了诸多的选择空间,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自己到底写哪几个方面,从图上,我们可以进行“合并”、“删除”、“梳理”,比如可以考虑从妈妈对自己生活、学习、做人等方面的关心和教育来展现妈妈无私宽大的爱,比如可以从“严厉的爱”和“温柔的爱”来体现感受到的母爱等,也可以按时间的顺序来安排自己的材料,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进行习作。

(三)言之有意

运用思维导图来习作,可以使内容更丰富,中心更明确,更能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因为在画图过程,也是一个孩子的思维从主题出发,在不断地无限地发散与延伸的过程。

在画着玩着的同时,孩子的思维在各个分支上进行创造,突破了思维的束缚,不断地涌动出创作的灵感。

但又因为有“中心词”的约束,他随时在纵览全局,把握方向,所以又不会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比如这一次在武义上公开课《奇思妙想之火星旅行》,笔者让孩子们把“开启飞行器”这一部分,画“动作流程图”,学生在引导下,纷纷写出了“按”、“摁”、“推”、“拉”、“踩”、“触摸”等系列表示开动飞船动作的词,再根据这个流程图,写这片断都是栩栩如生。

又比如写记叙文时,事情的经过部分是重点,也是难点,学生很难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生动。

应用概念图,可以把事情的“经过”部分作为构图重点,让学生运用“四大法宝”(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仔细回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信息,用简洁的词语表示出来,并理清各信息之间的先后和层次,这样以简洁明了的动词和符号,表现头脑中出现的写作内容,可以将一系列的动作形象具体,让眼前的画面动起来。

总的来说,学生表现出来的图越细化,越复杂,写文章的时候越可以写得生动具体,做到“言之有意”。

爱因斯坦说过,天才的思维是直观的。

图是我们的眼,带我们领略习作的风采!

主要参考文献:

[1]吴亚子:

《概念构图:

一种有效的学习策略》,《中小学教育》,2006年第9期。

[2]钟志贤、陈春生:

《作为学习工具的概念地图》,江西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3]吴忠豪:

《国际视野下的作文教学改革》,《小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8期。

[4]张祖庆:

《头脑风暴:

让想象绽放无穷创意》,《小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8期。

[5]周子房:

《作文教学中的“支架问题”》,《语文教学通讯》,2010年第9期。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附件4)

 

(附件5)

 

(附件6)

 

(附件7)

 

 

(附件8)

(附件9)

(附件10)

(附件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