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三台中学学年高一月考地理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785095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868.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三台中学学年高一月考地理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四川省三台中学学年高一月考地理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四川省三台中学学年高一月考地理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四川省三台中学学年高一月考地理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四川省三台中学学年高一月考地理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四川省三台中学学年高一月考地理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四川省三台中学学年高一月考地理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四川省三台中学学年高一月考地理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四川省三台中学学年高一月考地理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四川省三台中学学年高一月考地理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四川省三台中学学年高一月考地理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四川省三台中学学年高一月考地理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四川省三台中学学年高一月考地理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四川省三台中学学年高一月考地理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四川省三台中学学年高一月考地理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四川省三台中学学年高一月考地理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四川省三台中学学年高一月考地理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四川省三台中学学年高一月考地理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四川省三台中学学年高一月考地理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四川省三台中学学年高一月考地理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三台中学学年高一月考地理试题.docx

《四川省三台中学学年高一月考地理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三台中学学年高一月考地理试题.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川省三台中学学年高一月考地理试题.docx

四川省三台中学学年高一月考地理试题

第Ⅰ卷

本卷共6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PPE怪圈”是指贫穷(Poverty)、人口(Population)和环境(Environment)之间形成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完成下列各题。

1.a、b、c、d四点代表的人口增长状况中最有可能形成“PPE怪圈”的是()

A.aB.bC.cD.d

2.目前下列国家中基本不可能出现“PPE怪圈”的是()

A.坦桑尼亚B.津巴布韦C.阿富汗D.德国

【答案】1.B2.D

考点:

人口增长模式,人口、贫困、环境的关系。

 

左图表示意某地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净迁入率(迁入率-迁出率)变化,右图表示该地迁入人口年龄构成。

回答下列各题。

3.图示期间该地区人口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人口增长最快的年份是1992年B.人口增长最快的年份是2013年

C.人口总量最少的年份是2004年D.人口总量最多的年份是2013年

4.有关该地人口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地区劳动力短缺,经济发展水平低

B.该地区净迁入率变化的原因是自然增长率下降

C.净迁入率的变化导致该地区出现大量失业人口

D.净迁入率的变化减缓了该地区人口老龄化速度

5.根据右图信息反映该地()

A.就业困难B.该地外来人口中女性比例高于男性

C.需增加幼儿园数量D.该地外来人口超过本地人口

【答案】3.D4.D5.C

【点睛】

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

人口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净迁入率;人口增长率>0,人口数量增加;人口增长率<0,人口数量减少;人口增长率=0,人口数量不变。

读某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曲线图,完成下列各题

6.该国人口达到顶峰的时期为(   )

A.①B.②

C.③D.④

7.下列各国中,人口发展经历了图示过程的是(   )

A.埃及B.泰国

C.德国D.印度

8.目前我国人口自然增长处于图中的哪一阶段(   )

A.①B.①~②C.②~③D.③~④

【答案】6.C7.C8.C

【解析】试题分析:

6.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人口自然增长率逐渐减小并趋于0时,人口总数达最大值,观察图可知,③符合,因此选C项。

7.观察图发现,该图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并出现小于0,说明人口出现负增长,应为发达国家,结合选项应选C项。

8.目前我国人口处于三低阶段,但未出现人口负增长,所以我国人口增长应处于②-③阶段,故选C项。

考点:

9.水资源和耕地资源是制约一个地区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

根据下表数据,若不考虑其他条件,我国四省中,人口容量最小的省份可能是(   )

甲省

乙省

丙省

丁省

水资源总量(亿立方米)

778.5

914.3

283.4

1799.4

耕地面积(万公顷)

588.31

528.18

814.07

414.95

A.甲省B.乙省C.丙省D.丁省

【答案】C

10.一列火车从北京开往上海,以下是四位旅客的谈话,判断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A.甲说:

“我此次是去上海参观游览世博园。

B.乙说:

“我被上海交通大学录取,现在去学校报到。

C.丙说:

“我到上海为公司洽谈业务。

D.丁说:

“我是去上海采购。

【答案】B

【解析】人口迁移就是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一段时间一般为一年,去上海上学至少要四年,B正确;去参观、谈业务、采购,时间都较短。

下图示意我国部分省(区、市)某年人口出生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统计。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1.图示省(区、市)中,人口死亡率最高与最低的分别是()

A.上海、宁夏B.北京、宁夏

C.北京、江苏D.江苏、西藏

12.上海人口出生率比北京高,人口自然增长率却比北京低,其原因可能是()

A.上海人口老龄化严重,死亡率高B.北京医疗卫生条件好,死亡率低

C.上海外来迁移人口以老年人为主D.北京人口净迁移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

13.图示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已基本进入()

A.原始型B.传统型C.过渡型D.现代型

【答案】11.A12.A13.D

下表为北京市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相关数据。

读表,完成下列各题。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北京)

规划专家分析的北京市人口数量

2000年-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均)

0.35%

满足经济发展,维持较好的环境和生活质量

2300万人

2000年-2010年常住人口增加

604万人

充分利用北京的各种资源,最大可容纳

3000万人

2010年常住人口

1961万人

14.北京市2000年-2010年常住人口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人口()

A.自然增长率增加B.迁入量增加

C.出生率增加D.死亡率下降

15.依据专家分析,北京市()

A.环境承载量约为2300万人B.人口合理容量约为3000万人

C.环境承载量约为1961万人D.人口合理容量约为2300万人

16.与合理人口容量不呈正相关的因素是()

A.自然环境的优劣B.科技发展水平

C.地区对外开放程度D.消费水平

【答案】14.B15.D16.D

16.人口合理容量是一个地区最佳的人口规模,即一个地区人口数量保持在多少才适宜;人口合理容量及影响因素。

其中资源、科技、对外开放与环境人口容量是正相关性;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是负相关性。

答案选D项。

考点:

本题以北京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为背景考查人口迁移,人口容量及相关影响因素。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人口增长类型、人口合理容量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知识点。

左图是“我国南方某大城市地铁线分布图”,右图是“该城市某地铁一天中部分时段进出站人数统计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7.据图Ⅰ分析,甲、乙、丙、丁四地中可能位于中心商务区的是()

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

18.据图Ⅱ分析,该地铁站所在的功能区是()

A.中心商务区B.住宅区C.工业区D.文化区

【答案】17.A18.B

近年来,许多城市都采取了相应措施,以实现节能减排。

读下列图表,回答下列各题。

四城市出行方式比较不同交通方式能耗比较单位:

MJ/(人/km)

19.四个城市中,交通能耗最低的是(  )

A.伦敦B.香港C.东京D.上海

20.上海交通节能减排的合理措施是()

①发展轨道交通 ②反对私家车,拒绝汽车 

③发展公共汽车交通 ④以自行车或步行的方式替代所有的机动车辆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19.C20.B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蓄水,需要时“放水”。

完成下列各题。

21.上海建设“海绵城市”,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有()

A.加强城郊间热力环流B.防止海水倒灌

C.提高地下水位D.减弱酸雨污染

22.上海建设“海绵城市”可以采取的措施之一是()

A.退耕恢复湿地B.铺设防渗路面

C.完善排水系统D.增加绿地面积

【答案】21.C22.D

【解析】

21.由材料海绵城市是指下雨时蓄水,需要时放水,可知海绵城市可提高地下水位,C正确。

22.绿地有涵养水源,增加下渗的功能,因此建设海绵城市可增加绿地面积,D正确;应铺设透水路面。

珠江三角洲某中心城市周边的农民竞相在自家的宅基地建起了“握手楼”,如下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3.农民建“握手楼”的直接目的是()

A.吸引外来人口定居B.吸引城市周末度假

C.增加自住房面积D.出租房屋增加收入

24.“握手楼”的修建反映该中心城市()

A.居住人口减少B.城市房价昂贵

C.人居环境恶化D.城区不断扩大

【答案】23.D24.B

⑤产生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噪声等环境污染问题。

下表为某省四类不同等级城市提供的货物和服务情况统计表(“∨”表示该城市具有该项职能)。

读表,完成下列各题。

25.由表格信息,可以推断空间分布密度最大的城市是()

A.①B.②C.③D.④

26.由表格信息推断四类城市中()

A.①类城市服务范围最小

B.②类城市服务范围最大

C.③类城市等级最低

D.④类城市等级最高

【答案】25.D26.B

考点:

城市等级及服务范围。

下图为某个组团式城市布局图,各城区分散布局。

完成下列各题

27.该城市的布局模式有利于()

A.缩短居民出行距离

B.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C.加强各区之间联系

D.节省基础设施投资

28.该城市规划建设物流园区和化工园区,应分别安排在()

A.①处和③处B.①处和④处C.②处和③处D.②处和④处

【答案】27.B28.A

考点:

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工业合理布局

29.关于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城市化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聚集,不包括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B.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可以体现其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

C.城市是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心,但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影响不大

D.城市化必将扩大城乡之间的差距

【答案】B

【解析】城市化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聚集,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可以体现其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B正确;城市是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心,会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30.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的指标是

A.城市人口年增长的百分比B.城市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比

C.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D.城市人口增加的绝对数量

【答案】C

【解析】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C正确。

下图是某城市从市中心到远郊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1.该城市2000年与2007年地价变化反映了:

①远郊地价升值幅度高于市中心②地价整体有所上涨

③中心城区范围扩大④城市规模扩大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32.在2007年地价变化曲线上,近郊区地价出现了两个峰值,根据城市功能分区理论模型推测该区可能建设了(  )

①蔬菜种植基地②高新技术开发③大学城④美术馆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31.C32.B

32.影响地价的关键在于:

距离远近、交通通达性、环境质量,在交通条件优劣的影响下,不同地区,出现了几个峰值区域,近郊峰值区可布局的事物:

种植业需处远郊,用地开阔、规整;美术馆布局需近人口稠密区。

在2007年地价变化曲线上,近郊区地价出现了两个峰值是由于交通便捷导致地租上涨;②高新技术开发区③大学城都是要分布在交通便捷的地方。

考点: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

【名师点睛】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第1题,从两条线的对角分析2000年和2007年地价的比较,分析城市的发展。

第2题,重点抓住功能区的布局的影响因素。

下图为位于平原地区的某城市等地价线分布概况图(地价等值线数值a、b、c、d依次递减)。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33.根据图中信息可推知(  )

A.图中等值线弯曲与交通通达度有关B.a→d分布有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

C.市区边界应在d线附近D.城市主干道为环行道路网

34.该城市计划新建一座大型火电厂,在图中①②③④处选择厂址,则最佳位置可能是(  )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

【答案】33.A34.C

34.该城市计划新建一座大型火电厂,火电厂有大气污染,应建设在城市盛行风的下风向或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根据风频图分析,图中③处是最小风频的上风向,是选择厂址的最佳位置,C对。

【考点定位】城市地租理论,影响地租等值线的因素,工业布局的原则。

读下列两幅图,完成下列各题。

35.两图所示的含义是(  )

①零售商业面积与行人流量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②零售商业面积与行人流量之间既存在负相关关系,也存在正相关关系 

③道路交叉口对零售商业的吸引力小于公交站点 

④道路交叉口对零售商业的吸引力大于公交站点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36.如图所示,影响零售商业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

A.交通、市场B.行人、营业面积

C.营业面积、人口密度D.营业面积、交通

【答案】35.D36.A

考点:

商业布局的区位因素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的读图、获取图中有效信息的能力,明确商业的布局的主导区位因素是交通和消费人群(市场),试题难度中等。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37.若图中阴影区域为一城中心,①②③为19∶00等时线(指汽车从城市中心向外行驶所用时间相等点的连线),则()

A.商业区位于城市的北部

B.Q方向上汽车行驶的速度最慢

C.该城市的空间结构模式为多核心模式

D.从③线至M处的耗时大于至N处

38.若图中阴影区域为一低压中心,①②③为等压线,则()

A.Q处风力最大B.P处风向偏南风

C.M处是外围大风区D.N处风力最小

【答案】37.B38.A

38.Q处位于低压中心附近,等压线密集,受低压影响显著,降水强度应该最大,选A。

由于图示南北半球位置不清,不能判断P处具体风向。

M处位于低压中心附近,不是外围大风区。

N处等压线较P处密集,风力大于P处,风力最小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常见天气系统

下图为油菜在同一时期不同地区的生长状况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39.产生图中所示的差异的主是(  )

A.热量B.光照

C.水源D.土壤

40.a地种植的油菜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区的主导因素是(  )

A.水源充足B.土壤肥沃

C.热量充足D.地势平坦

【答案】39.A40.C

【点睛】

河谷农业主要分布在我国西藏雅鲁藏布江谷地,影响因素是相对海拔低的谷地使热量较好,地形平坦,灌溉水源充足,发展的限制性因素是热量。

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大城市郊区土地利用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41.影响当地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气候B.水源C.地形D.土壤

42.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郊区的农业结构将发生变化。

下列土地利用类型在该地农业用地中的比重最可能降低的是(  )

A.稻田B.鱼塘C.果园D.菜地花圃

【答案】41.C42.A

读“某地农业生产联系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43.图示农业属于(  )

A.粗放农业与自给农业B.密集农业与商品农业

C.粗放农业与商品农业D.密集农业与自给农业

44.图示农业生产地域类型是(  )

A.园艺业B.游牧业

C.混合农业D.大牧场放牧业

45.图示农业生产地域类型分布典型地区是(  )

A.恒河平原B.波德平原北部

C.潘帕斯草原D.墨累—达令河流域南部

【答案】43.B44.D45.C

46.商品谷物农业是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其基本特征是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

图中a、b、c、d与下列区位条件对应正确的是()

①农业科技先进 ②人均耕地面积大 

③机械化水平高 ④市场广阔

A.a—①、b—②、c—③、d—④

B.a—②、b—①、c—④、d—③

C.a—①、b—③、c—④、d—②

D.a—②、b—④、c—③、d—①

【答案】C

47.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东北地区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优势条件是(  )

A.水热条件优越B.人均耕地面积大

C.消费市场广阔D.农业科技先进

【答案】B

【解析】我国东北地区地广人稀,人均耕地面积大,适宜发展商品谷物农业,B正确;东北地区纬度高,是温带季风气候,长三角地区是亚热带季风气候,长三角地区水热条件更优越;长三角地区人口密度大、人口数量多,消费市场更广阔。

 

下图为三个地区的农业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48.有关三个地区农业地域类型的判断,正确的是(  )

A.①为季风水田农业B.②为商品谷物农业

C.③为大牧场放牧业D.三地均为传统农业

49.有关三个地区农业生产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市场适应性强,利于恢复地力B.②生产规模大,但单产低

C.③专业化程度高,机械化水平低D.①③生产规模小,商品率高

【答案】48.C49.A

考点:

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

读下图美国部分地区轮廓图,回答下列各题。

50.图中农业带为冬小麦的是(  )

A.bB.c

C.dD.e

51.形成农业带b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B.靠近海洋,水热资源充足

C.人口稠密,靠近消费市场

D.地形崎岖,降水较少

52.和欧洲相比,美国商品谷物农业在生产上的最突出优势是(  )

A.这里的各个环节大都由机器作业

B.有五大湖及密西西比河的航运

C.地广人稀,可以进行大规模的生产

D.科技发达,政府投入较多

【答案】50.C51.C52.C

下图是我国玉米主产区分布示意图。

回答下列各题。

53.与丙地相比,甲地玉米生产的优势自然条件有(  )

A.热量更丰富B.交通更便利

C.土壤更肥沃D.水源更充足

54.提高乙地玉米单产的有效途径有(  )

A.扩大播种面积B.提高机械化水平

C.选用优良品种D.开垦梯田

【答案】53.C54.C

云南凭借自身的优势条件和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西部大开发时机,已逐渐发展为我国花卉产业带。

2014年云南花卉种植面积近70万亩,总产值超过300亿元。

据此完成第下列各题。

55.云南发展花卉产业的优越自然条件是(  )

A.气候B.地形C.土壤D.生物多样性

56.与世界主要花卉生产国相比,云南发展花卉产业的社会经济优势是(  )

A.劳动力B.科技C.交通D.市场

【答案】55.A56.A

【解析】试题分析:

55.云南位云贵高原,气候四季如春,适合发展花卉产业,A正确;云贵高原是喀斯特地貌,地表崎岖,土层较薄,不是发展花卉产业的有利条件;生物多样性对花卉产业影响不大。

56.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发展花卉产业的优势条件是廉价劳动力,A正确;气候是自然因素;荷兰是发达国家,交通和科技优势更明显。

【考点定位】农业区位因素

我国某边防站(海4900米)的驻防官兵在艰苦的条件下,为改善生活试种蔬菜。

他们先盖起简易阳光房,但种的蔬菜仍不能生长。

后来,他们又在简易阳光房中搭架,架上盆栽,使蔬菜离开地面,终于有了收获。

回答下列各题。

57.盖简易阳光房改造的自然条件主要是:

(  )

A.热量B.水分C.土壤D.光照

58.在简易阳光房中再搭架盆栽,蔬菜才能生长,解决的问题是(  )

A.蒸发量大B.多虫害C.地温低D.太阳辐射强

【答案】57.A58.C

考点:

区域自然地理、农业生产区位因素。

59.决定下列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分别是(  )

①华南的双季稻种植 ②宁夏平原的水稻种植 ③吐鲁番盆地的瓜果生产 ④上海郊区的乳畜业

A.①热量  ②水源   ③光照   ④市场

B.①水源  ②地形    ③热量    ④市场

C.①地形  ②国家政策③土壤    ④科技

D.①土壤  ②热量    ③国家政策④地形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农业区位因素。

①双季稻分布在南方地区,因为热量充足;②宁夏平原位

于半干旱、干旱地区,通过引黄河水灌溉发展水稻种植业;③吐鲁番盆地位于温带大陆性气

候,气候干旱,降水少,但光照强,温差大,利于糖分积累;④乳畜业分布于城市郊区,市

场广阔。

故选A项。

60.读下面我国两个不同地区农业生产景观图,造成左图、右图农业景观地域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地形差异B.气候差异C.政策差异D.农业技术水平差异

【答案】B

第II卷

本卷共3题,共40分。

61.结合图文材料,完成下题。

(12分)

材料一:

2015年9月,联合国发布数据称,欧洲将迎来“战后最大难民潮”。

源源不断的难民主要来自叙利亚、利比亚等战争、局势动荡地区。

据了解,此次难民潮有大批难民选择前往德国。

德国的经济发达,当前人口出生率和失业率都很低,政府和民众对难民持欢迎态度。

材料二:

一个叙利亚家庭需要花费两年的家庭收入,才有可能将家中的年轻人送到欧洲。

到达欧洲后,他们要找到工作或者做买卖,再将攒下的钱寄回家里,让其他的家庭成员来团聚。

材料三:

叙利亚邻国示意图和难民分布图

(1)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大量叙利亚难民选择到德国避难的原因。

(2)从人口角度分析,大量难民涌入将会对德国带来哪些影响。

(3)说出叙利亚难民避难地分布的突出特征,并简析其原因。

【答案】

(1)经济发达,能提供较好的救助(社会福利);就业机会更多;社会稳定,人身较安全;宽松的难民政策。

(2)有利:

增加劳动力;缓解人口老龄化。

不利:

影响社会安定;与当地人竞争就业岗位;加重社会负担。

(3)多分布在邻国;分布在多个国家。

原因是距离近,路费少;走陆路(不走水路),易于到达;同处中东,文化、语言、民族、宗教等差异小。

【考点定位】国际难民避难地选择的原因,难民迁入的影响。

【名师点睛】充分利用材料中信息,便于找到答题的要点。

难民避难区的选择,目的是利于生活、生存。

所以较多的就业机会,安全的社会秩序,当地的政策等都有重要影响。

就近迁移避难,主要从地域文化,迁移费用等方面分析。

62.下图为“某城市功能分区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2分)

(1)甲、乙、丙是该城市的主要功能区,写出三类功能区名称:

甲_____________、乙_________、丙__________。

(2)现拟在ABCD四地中选一处布局大型批发市场,最佳选址是_______地,原因是什么?

【答案】

(1)甲商业区乙住宅区丙工业区

(2)A城市的远郊地价廉价;交通便利

【点睛】

三大功能区的特点、分布及原因

功能区

形态

特征

分布及原因

呈点状

或条状

占地面积小,人口流量大,地价高,土地利用集约,是城市的核心区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原因:

①人口稠密、市场广阔;②交通便捷、便于商品流通

集聚性

强,成

片分布

专业化程度高,竞争协作强,导致集聚,又因环保、地租、交通等因素导致分散

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

原因:

①减轻对市区污染;②交通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