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体的认识视频分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785802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5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圆柱体的认识视频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圆柱体的认识视频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圆柱体的认识视频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圆柱体的认识视频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圆柱体的认识视频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圆柱体的认识视频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圆柱体的认识视频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圆柱体的认识视频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圆柱体的认识视频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圆柱体的认识视频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圆柱体的认识视频分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圆柱体的认识视频分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圆柱体的认识视频分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圆柱体的认识视频分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圆柱体的认识视频分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圆柱体的认识视频分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圆柱体的认识视频分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圆柱体的认识视频分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圆柱体的认识视频分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圆柱体的认识视频分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圆柱体的认识视频分析.docx

《圆柱体的认识视频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圆柱体的认识视频分析.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圆柱体的认识视频分析.docx

圆柱体的认识视频分析

圆柱的认识教学视频分析

片断1:

通过看,让学生说是什么图形。

问题1-1:

你觉得执教老师安排这个过程,可能的意图是什么?

 

答:

老师可能的意图:

(1)从平面图形引入到立体图形,出今天要研究的圆柱;

(2)渗透投影面的概念,继续巩固表面与表面积概念;(3)通过面想体,培养空间观察。

问题1-2:

如果让你去看,你会说是一个什么图形?

为什么?

 

答:

如果我去看,我也一定是说出长方形,正方形与圆。

这是我的经验。

这里原来生活与数学活动中建立起来的经验。

问题1-3:

学生开始只说是长方形,这是为什么?

但老师问了“确定吗?

”以后,特别是老师演示了从长方形到长方体以后,学生就开始会说:

可能是正方体或圆柱。

这又是为什么?

 

答:

学生与我们一样也是根据已经有的经验与知识进行判断的。

当老师演示后,学生有了新的经验,这样对于后续的学习就产生了影响。

得到:

经验一定是以前形成的。

但这个时间上的“以前”可能很遥远,也可能近在咫尺。

这就有了在教学上的“远铺垫”与“近铺垫”。

问题1-4:

你觉得这个教学过程还可以进一步改进吗?

 

答:

一开始就把问题说清楚。

现在黑板上出现了三个平面图形,说一说它们的名称。

想一想,如果这是一个立体的面,那么,它这个立体图形可能叫什么?

价值:

(1)要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老师一定要把问题表达清楚,也就是一定要表达清楚数学问题的条件与问句。

(2)外部的适当提示或问题的刺激,有利于学生调度已经有的经验。

片断2:

学生介绍自己带来的东西。

问题2-1:

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供大家来思考?

问题2-2:

一开始老师就问:

“生活当中,找到圆柱的物体了吗?

好,来,介绍给大家。

”在前面的教学环节中,老师要求学生去找了吗?

学生知道要去找吗?

听课的老师知道已经布置去找了吗?

 

答:

没有,学生是知道的,执教老师昨天有布置。

但听课的老师是不知道的。

我的经验:

上公开课时,不但学生要发展,听课的老师也要发展。

因此,有时要适度考虑听课老师。

如适度的语言交代;学生开始做作业纸上的题目时,把学生做的题打在屏幕上等等。

问题2-3:

为什么第三个学生的回答,老师没有再作提示性的要求?

回顾刚才的过程:

学生在介绍带来的东西时,三个学生与老师有以下的师生对话:

生1:

“这是茶叶罐”;

师:

它是……;(老师提示)

生1:

它是圆柱体。

生2:

这是固体胶;

师:

不完整;(老师提示)

生2:

固体胶也是圆柱形的。

生3:

这个筒形的水彩笔,也是圆柱体。

师:

孩子都举着手,生活当中的圆柱多吧?

生:

多。

师:

肯定还有很多都没有带来的。

为什么第三个学生的回答,老师没有再作提示性的要求?

 

答:

第三个学生有了经验。

有了什么经验呢?

有了回答这个问题的经验。

回答这个问题的经验是什么呢?

是注意到了老师要求如何回答的经验。

这个经验是怎么形成的?

是参与前面的过程,并有了思考而形成的。

直接经验的形成要参与活动,要经历与体验。

问题2-4如果是你去教学这个片断,你会要求学生如何回答问题吗?

具体的要求是什么?

 

答:

如果是我,我会要求回答两条:

一是带来的是什么东西;二是它是一个什么形状的。

可能的语言表达形式:

(1)我带了一个茶叶罐,它是圆柱体形状的;

(2)我带了一个圆柱体形状的固体胶;(3)大家看,这是一个圆柱体形状的水彩笔的笔筒。

老师要适当给孩子示范(低年级特别重要),以便学生建立表达的间接经验,然后去表达,又会有直接经验建立起来。

问题2-5:

学生在回答问题前,知道老师的要求吗?

老师有什么回答问题的要求呢?

老师明确说出了回答问题有什么要求吗?

老师的问题:

“生活当中,找到圆柱的物体了吗?

好,来,介绍给大家。

答:

老师并没有明确提出要求。

所以学生的表达不完整就变得很自然,只有数学能力强的学生会在过程中,迅速建立经验,并达到老师的要求。

问题2-6:

你觉得什么叫圆柱体?

生活中有圆柱体吗?

 

答:

数学中圆柱的定义:

一个长方形绕着它的一边旋转一周所形成的图形叫圆柱。

生活中有许多圆柱形的物体。

因此,老师在问题中可以表达为:

你带来了什么东西?

它的样子象什么?

它是什么形状的物体?

积累经验方面的要求:

数学意义上的内容与现实生活意义上的内容常常会有差异。

我们要让学生积累“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现象,有些可以归类,归类后就可能抽象出数学的模型。

”这方面的经验。

片断3:

师出示一些物体,让学生说哪些是圆柱形的。

问题3-1:

你觉得这是一个好的环节吗?

理由是什么?

执教老师可能有什么教学的意图?

 

答:

这是一个好环节。

可能是意图:

让学生经历从实物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以便学生获得抽象的经验,积累数学源于现实的经验。

问题3-2:

你觉得学生为什么会说:

“小的鼓,大的鼓”这样的语言?

老师希望学生这样表达吗?

你有什么办法能够让学生不这样表达吗?

先来回顾这个片断的对话。

师:

(出示图片后)这里哪些是圆柱?

生1:

我认为鼓是圆柱体,小的鼓,噢大的鼓。

(老师把实物的鼓,变成圆柱体)

我认为最后一个也是圆柱体。

我认为没了。

生2:

我认为第一个推土机的那个圆的,轮子,……压路机的轮子。

生3:

第三个也是圆柱体的。

这个学生说第三个也是,你听懂这句话了吗?

她说的是什么意思?

是哪一个?

我们规定从左往右数,从上往下数了吗?

 

答:

学生这样的表达是为了指代清楚,试图让人听懂他的表达。

但执教老师并没有给学生表达方便的编号。

如果要让学生不这样表达,可以先编号。

或者学生表达“大的鼓,小的鼓”以后,问学生怎样才能说得更清楚。

再出示编号。

如下图。

可能积累的经验:

符号化(数学课程标准十个核心词之一)的经验。

当面临一个情境,要说清楚画面上有些什么东西,或希望听众关注一点时,如果原来的情境中,画面中没有一些标注,这样表达就可能不太方便。

这时可以大胆地先标注上去一些编号或字母,然后再开始表达。

这样会使得表达带来方便,也能够使得听众更容易明白你要表达的意思。

(到初中学习平面几何时,这将是一项基本的技能。

因此,在小学积累这方面的经验会对今后有用。

片断4:

大家一致同意这样的分类是吧。

问题4-1:

这样的分类是一个好的教学过程吗?

这个老师前面说过要求学生分类吗?

师:

大家一致同意这样的分类,是吧?

(生:

是)好,同学们我们来看一下。

 

答:

这是一个好的过程。

什么叫分类?

XX:

它有三个方面的含义:

1.按照种类、等级或性质分别归类;例如,把邮件分类.

2.把无规律的事物分为有规律的.按照不同的特点分类事物,使事物更有规律!

3.建立生物类别的分级系统的实践,其基础是推测生物间存在著一些自然关系。

生物分类的科学一般称为分类学。

数学中的分类:

主要体现在第2种含义上。

数学中分类的作用:

主要是让学生更进一步明确数学对象的属性。

在这里有利于学生明确圆柱体的特征。

在教学分类时,要重视学生积累以下的经验:

(1)仔细考察对象属性的经验;

(2)分析一个一个的对象有什么特点的经验;(3)选择分类的标准的经验。

(4)根据分类标准划分成类的经验。

这个老师前面并没有要求学生分类。

改进:

出示有编号的图后,要求学生根据圆柱的样子,对这些东西进行分类。

在学生分类的基础上,把实物变成立体图形。

不但要把物体形状是圆柱的变成立体图形。

而且要把物体形状不是圆柱的也变成立体图形。

要让学生明白:

说我认识了圆柱体,至少要做到两条:

一是我能够说出来那一个是圆柱体;二是我还能说出来那个不是圆柱形状的。

要积累的经验:

对概念理解至少要做到两条,说出什么是符合概念的条件与结论的。

说出什么是不符合概念的条件与结论的。

也就是要说出什么样的东西“是”;什么样的东西“不是”。

片断5:

老师要学生说圆柱的特征。

问题5-1:

老师让学生总结一下圆柱的特征,多数学生有能力说出来吗?

为什么?

 

答:

只有少数学生可能会说一些另散的特征。

主要原因是:

一对什么是特征学生不会很清楚。

学生去说一个几何体的特征的经验比较少。

(最近的经验是长方体的特征表达);二圆柱的特征用语言去表达是比较困难的。

三前面的教学过程只是从实物中抽象出圆柱体,并没有对它的特征作过任何研究,也就是学生对圆柱体“另散”的特征都没有一点了解,就要“总结”特征,缺少要归纳的基础。

只有少数的尖子学生可以做到。

片断6:

老师布置讨论交流的要求。

(师:

我们每组四个同学相互先交流一下,每组有小组长吗?

……)

问题6-1:

你觉得这是一个好的环节吗?

老师提出了一个好的交流要求吗?

答:

学生独立思考时间还太短,对于如何去研究特征的引导还不够具体(可以让学生想长方体的特征是如何研究的,研究面的数量;面的形状;面之间的大小;研究顶点的个数,棱的条数与长度这间的关系。

)可能这样的活动只为尖子学生提供了平台,其他学生只是听众。

(思考时间短,又没有思考方法的提示。

)让学生有记录,这是一个好的要求。

培养学生的记录习惯很重要。

学生要积累如何记录的经验。

如记录要点;用词组或短语来记录;画图来记录等等方法。

片断7:

学生汇报圆柱的特征。

问题7-1:

学生汇报后,老师需要反馈评价吗?

如果是你在教学,你会怎么做?

 

答:

一定要作反馈评价,可以是一个一个评价,也可以是几个学生汇报后一次性评价。

(要让学生积累在老师反馈评价的引导下,反思自己学习过程的经验。

)在这里,我会采用一个一个评价。

问题7-2:

如果是一个一个评价,你会用怎样的反馈语言?

(一个一个分析)

答:

对于生1:

要评价他用横截面去考虑圆柱的特征,选择的角度很独特。

对于生2:

要评价他从展开图的角度来思考圆柱的特征,是一个很好的思维角度;

对于生3:

表达很好,在人家基础上的补充。

(用了“并且……”这样的表达)从面两个面的大小的角度考虑,很好。

对于生4:

从面的个数与名称的角度去思考特征,很好!

片断8:

老师重复表达学生的意思,并板书。

问题8-1:

老师开始表达就说:

“正象刚才的这个同学(也就是第四个同学)所说的……”这个学生的发言是她事先知道的,还是不知道的?

 

答:

从视频看(老师已经想自己开始说话了,看了一下同学们,才接着说,来后面一位同学)老师是事先不知道第四个学生要表达什么内容的。

(再看一下第四个学生是怎么上来的。

当学生在讨论交流时,老师要十分主动的去看学生在说什么(写下来什么),要努力寻找有效的课程资源,虽然我们不可能对所有学生的反馈都了解的很清楚,但了解一部分,也将有利于下一步进行有效的反馈。

问题8-2:

如果你事先知道这四个学生的表达内容的话,你会怎么排列他们的发言顺序?

 

答:

顺序正好要倒过来。

(1)说有三个面(两个底面,一个侧面)

(2)说两底面大小一样;(3)展开图的形状以及与立体图的关系;(4)从截面的角度看特征。

问题8-3:

前面我们说执教老师在布置学生讨论交流时,要求学生记录,这是一个好的要求。

当全班汇报交流时,学生还需要记录吗?

老师也可以记录吗?

(回头看学生汇报时的情况,即片断7)

 

答:

要让学生记录应该成为一个基本的要求,任何时候都需要作记录。

老师也可以根据学生说的记录。

这样就会给学生感觉是“老师在黑板上写出的比较重要的内容,都是我们同学说出来的。

”要让他们建立观念:

我们有能力探索未知的知识并积累探索的经验。

片断9:

圆柱是怎么形成的。

问题9-1:

你觉得这两个学生回答得好吗?

他们都回答了圆柱是怎么形成了吗?

这两个学生的发言各有什么特点?

 

答:

两个学生都回答得很好。

都是针对问题而答的。

“形成”与“做成”可能很难区别。

两个学生的发言各有特点:

一个是用静态的观点,是用“组成”来思考的。

另一个学生是用动态的观点,是用“旋转”来思考的。

问题9-2两个同学来发言,为什么老师只说:

后一个同学们的发言你们理解了吗?

(为什么不问前一个同学的发言是否理解?

)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答:

老师可能只要自己需要的答案。

而与自己的答案不相符合的就不要了,当然也不必问理解了没有。

老师最好不要这样。

问题9-3:

当学生用旋转的观点表达圆柱是怎样形成后,他的发言容易理解吗?

其他学生听得懂他发言的意思吗?

如果听不懂,谁可以去解释?

 

答:

这个学生的发言很不好懂,学生在生活与数学中,很少有这方面的经验积累。

需要直观的演示。

这个学生表达后,可以让这个学生来解释,而不是老师去解释,孩子的解释其他孩子更容易懂(孩子会用儿童化的语言,可能不但严密,逻辑结构较差,但容易懂)。

问题9-4:

你觉得这个老师用长方形旋转的演示过程,是否到位?

学生直观地看到长方形旋转形成圆柱体了吗?

如果是你去演示也会象她这样演示吗?

 

答:

老师的演示很不到位。

学生并没有看到长方形旋转形成圆柱了。

如果我去演示,会旋转得快一些,充分利用眼睛视觉的“残留”现象。

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形成的圆柱。

人教社六下第11页。

这个老师对于“快速转动”可能没有很好的理解。

问题9-5:

老师这样的演示后,学生并没有看到长方形旋转形成圆柱体,而老师要求学生鼓掌,表扬那个说长方形旋转形成圆柱的学生,鼓掌的学生们是发自内心的感受到同伴的想法好了吗?

 

答:

并没有感受到。

学生只是“奉命鼓掌的。

”要能够欣赏其他人的想法,也需要经验与能力。

 

片断10:

课件演示与想象形成圆柱。

问题10-1:

老师让学生想象,一个点绕着另一个点旋转一周后的图形,一条线段绕着一个端点旋转一周后的图形。

这是一个好的过程吗?

学生能够想象出来吗?

以前有过这方面的经验积累吗?

 

答:

这是一个好的过程。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要多想)学生在学习旋转时会有一些这方面的经验。

但总体上说,对于多数学生来说,还是可能会有困难的。

片断11:

用形成过程来说明特征。

用圆柱的形成过程来说明圆柱的特征是一个好的认识特征的方法。

片断12:

那老师继续考验考验大家。

问题12-1:

这是一句环节的过渡语,这样的过渡语好吗?

 

答:

不好。

另外的不太好的表达是:

(1)我们来看下一个题目。

(2)刚才同学们学习得真好,下面还能这么好吗?

大家看。

(3)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题目,请大家做。

比较理想的过渡语要做到,承上起下。

承上就是对前面学习内容的概括或总结或客观陈述;起下就是要引出下面要学习的内容或下一个要探索的任务。

 

片断13:

两次各三个圆柱比异同。

过渡语:

刚才我们是一个长方形旋转后可以形成一个圆柱。

多个长方形分别旋转,它们形成的图形有什么相同与不同呢?

我们来看。

问题13-1:

让学生想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吗?

这两次比较异同围绕今天的圆柱的特征展开教学了吗?

 

答:

用利于空间观念的培养,但环节并没有围绕今天的目标展开。

圆柱的特征教学是今天这节课的核心。

三个(或六个)长方形旋转后形成圆柱,比较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是这节课的重点。

都是有两个底面圆与一个侧面(曲面)组成的。

两个底面圆大小相等。

(两个圆的位置可能是左右)。

(上下一样粗)

片断14:

认识圆柱的高。

问题14-1:

学生在生活中的关于“高”的经验吗?

如果有,生活中建立起来的“高”的经验主要包含的意思是什么?

 

答:

生活中会接触到“高”,比如说,人们会说:

某个人长高了;这幢楼很高;这根杆子很高等等。

生活中高的概念主要是指从下往上的一段距离。

也就是学生已经有的对于高的经验有两条:

一是距离的概念;二是这个距离是有方向的,这个方向就是从下往上。

问题14-2:

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中,有认识高的经验吗?

如果有,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学习了哪些图形的高?

它们的认识顺序是怎样的?

数学中建立起来的高的经验主要的内容是什么?

 

答:

数学学习中建立了许多关于高的经验。

学生认识高的顺序是:

(1)认识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高(人教社教材四上第72页)。

(注意:

在三上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时,没有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

(2)认识三角形的高(人教社教材四下第81页)。

(3)认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高(人教社教材五下第29页)。

(4)认识圆柱体的高(人教社教材六下第11页)与圆锥体的高(人教社教材六下第24页)

数学中高的概念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1)距离:

有点到线的距离(三角形);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平行四边形与梯形);两个平行平面之间的距离(圆柱);点到面之间的距离。

(圆锥,教材在表达时,用了顶点到底面圆心之间的距离。

即转化为两点之间的距离。

(2)最短。

上面所表达所有高中,都是包含有“最短”含义的。

如三角形的高,顶点到对边上的点的所有连线中,垂线段为最短(这就是三角形一条边上的高);

问题14-3学生能够很好的理解圆柱体的高吗?

 

答:

不太可能。

由于涉及到平行平面之间的的距离。

所以一定要到学习了立体几何后,才可能真正理解圆柱体高的概念。

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学里学习圆柱体的高只是一个直观的认识,初步的认识。

重要的是认识圆柱体高的各种变式。

片断15:

研究圆柱高的属性。

问题15-1:

在这个研究过程中,又涉及到了“线与面垂直”你觉得学生能够理解吗?

这样直观的认识高的属性的教育价值大吗?

 

答:

学生不可能比较好的理解。

这样的直观认识只是极个别的学生能够比较好的感受到。

老师作直观演示后,可能会使得学生直观地认识到属性。

人教社的教材中,去研究圆柱的高的条数以及它们长度之间的关系了吗?

教材里也没有要求研究高的条数以及它们之间长度的关系这些属性。

增加这些内容它的教育价值并不大。

片断16:

用一个圆平移形成圆柱。

问题16-1:

你觉得这是一个好的环节吗?

如果是,主要有什么价值?

如果不是,理由是什么?

答:

这是一个好的环节。

主要教育价值:

(1)可以更进一步认识圆柱的特征;

(2)为推导圆柱体的体积奠定了基础;(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培养空间观念;

为什么会奠定了推导圆柱体体积公式呢?

人教社教材中如何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

怎么会想到把圆柱切开拼成一个长方体的?

以前有过这方面的经验吗?

浙教版教材是如何引导学生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

从圆面积的推导经验中,寻求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

实质上,在圆面积推导中,用纸去剪拼的时候,由于纸有厚度,所以是在操作圆柱体。

可见,这个老师要一个圆运动去认识圆柱,这是一个很好的设计思路。

将为以后积累重要的经验。

但在具体的处理上,还需要进一步考虑:

(1)是一个圆平移吗?

平移的概念是只有“头”与“尾”的。

如:

这里不是平移,而是这个“圆扫过的地方”实质上扫过的空间区域。

(2)可以认为是有无数个圆重叠起来的吗?

圆是一个平面图形,在数学上,平面是没有厚薄的。

也就是圆是没有“厚度的”,没有厚度的东西再多也不能垒高的。

但如果是一张一张圆形的纸,那怕纸非常非常薄,只要多,也一定可以垒到任意的高度。

(不断努力的人,不断投入的人,不断有进步的人,最终一定会有所成就。

可以让学生想象,是许多一样的大小的圆形纸片。

一张一张重叠起来的。

这与浙教版教材的思路吻合。

片断17:

说如何制作圆柱

问题17-1:

你认为,这个老师让学生说一说如何制作圆柱,可能的教学目的是什么以?

人教社的教材是如何要求的?

 

答:

可能的目的:

(1)进一步巩固圆柱的特征;

(2)明确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各部分的关系。

不足:

(1)制作没有很好的与特征联系在一起;强调:

两个圆的底面,且一样大。

一个侧面;上下一样粗。

(2)强调立体图与展开图之间的关系对应不够。

不如书上的图更为直观。

问题17-2:

我们再来听一下老师最后一段的演示与语言。

这个老师的语言:

原来通过做圆柱我们可以发现:

这个侧面和底面之间其实是有关系的,侧面的长其实就是底面的-----(生说周长)侧面的那个宽呢?

(生说就是圆柱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对。

问:

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吗?

曲面有长与宽吗?

什么图形有长和宽?

这个长方形是如何得到的?

 

正确的表达:

侧面的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是底面圆的周长,这个长方形的宽是圆柱的高。

教材中的图非常好!

 

片断18:

一个题目及解答。

问题18-1:

这是一个好的题目吗?

为什么学生一开始就出有两种?

 

答:

这是一个好题。

(1)进一步巩固展开图与立体图之间的关系。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他们需要运用想象来解决问题。

改进:

做起来让学生看到立体图。

主要是为中下学生的发展。

学生一开始就说出两种。

与老师的暗示有关。

老师一开始就暗示说:

你能做出几种圆柱来?

在这样的暗示下,自然会有更多的学生去想两种或两种以上。

如果你去教学,是会暗示,还是不暗示?

 

我去教学不暗示。

让学生自己去想象。

在交流中,发现两种,再说明理由。

这样体验会更充分,积累出更多的经验。

 

片断19:

总结。

问题19-1:

这是一个好的总结吗?

一个一个的学生个体说的都是回顾与总结吗?

所有学生说出的这些内容的总和是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要掌握的?

 

答:

这些学生说出的内容总和都是每一个学生都要掌握的。

所以要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去回顾这些内容。

只要有时间,就要让学生独立地想一想,然后尽可能多的说出这节课的内容。

回顾不是要强调个体回顾的集体共享,而是要强调个体回顾的完整性。

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有序地回顾与整理。

比如这节课:

先后顺序是否可以是:

(1)圆柱的特征:

三部分,两个圆的底面与一个侧面。

两个底面圆的大小相等;

(2)圆柱可以通过一个长方形绕着它的一条边旋转一周形成;(3)展开图与立体图之间的关系。

片断20:

研究非圆柱的物体。

问题20-1:

有必要去研究这些物体的是怎么形成的吗?

可能的教育价值是什么?

答:

没有必要;会有利于空间观念的培养,但没有围绕这节课的重点。

 

课堂结构:

实物----分类----研究特征----用反例使特征更清晰------圆柱的各部分名称------研究可能是怎么形成的(旋转)-----从形成的角度说为什么有这样的特征------做一个圆柱(用书上的附页内容)-----讨论展开图与立体图之间的关系-----练习(说出圆柱形物体的底面与高。

圆柱形电线杆;日光灯管;圆柱形的水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