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精品教学案含答案汇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788223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252.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精品教学案含答案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人教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精品教学案含答案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人教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精品教学案含答案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人教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精品教学案含答案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人教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精品教学案含答案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人教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精品教学案含答案汇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2页
人教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精品教学案含答案汇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2页
人教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精品教学案含答案汇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2页
人教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精品教学案含答案汇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2页
人教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精品教学案含答案汇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2页
人教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精品教学案含答案汇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2页
人教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精品教学案含答案汇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2页
人教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精品教学案含答案汇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2页
人教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精品教学案含答案汇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2页
人教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精品教学案含答案汇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2页
人教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精品教学案含答案汇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2页
人教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精品教学案含答案汇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2页
人教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精品教学案含答案汇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2页
人教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精品教学案含答案汇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2页
人教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精品教学案含答案汇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2页
亲,该文档总共6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精品教学案含答案汇总.docx

《人教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精品教学案含答案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精品教学案含答案汇总.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精品教学案含答案汇总.docx

人教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精品教学案含答案汇总

第1课 邓稼先

备课资料:

字词积累

1.易错字

邓稼先(jià) 元勋(xūn) 无垠(yín) 选聘(pìn) 至死不懈(xiè) 筹划(chóu) 宰割(zǎi) 彷徨(páng) 仰慕(yǎng) 鲜为人知(xiǎn) 难堪(kān) 鞠躬尽瘁(cuì) 风悲日曛(xūn) 兽铤亡群(tǐng)

2.近义词辨析

词语

词义

不同点

巧辨

妇孺皆知

妇女、小孩全都知道。

形容知道的范围较广。

侧重于“妇孺”,妇女和小孩。

知道的范围较广,用“妇孺皆知”;

事实道理较普遍,用“众所周知”。

众所周知

大家普遍知道。

适用于明显的事实或道理,也适用于人。

3.词语释义

宰割:

比喻侵略、压迫、剥削。

彷徨:

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可歌可泣:

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

鲜为人知:

很少有人知道。

当之无愧:

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无须感到惭愧。

锋芒毕露:

形容人锐气和才干全都显露出来。

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家喻户晓:

家家户户都知道。

形容人所共知。

妇孺皆知:

妇女、小孩全都知道。

指众所周知。

马革裹尸:

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

指将士战死于战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已,停止。

作者简介:

杨振宁,出生于安徽省怀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20世纪物理学大师,对物理学的贡献包括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

因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文题背景

【文题解说】

以人名为题目,郑重简洁,既表明是一篇人物传记,又点明文章记叙、颂扬的人物。

【创作背景】

1993年7月29日,邓稼先逝世七周年,杨振宁教授写了这篇文章作为纪念。

这是一位科学家写的科学家评传。

作者和邓稼先是中学同学、大学同学,在美留学期间又是同学。

他自己说是“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

此文珍贵之处是杨先生从科技发展史的高度,将同他有长期交往、所知甚深的中国、美国两位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作了比较评述,既高且深,又亲切可读。

文章主旨

本文将邓稼先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进行描写、评价,突出了他对民族的贡献,高度赞扬了他深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整体设计

课文分析

《邓稼先》是一篇传记文,但又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更不同于写人的记叙文,而是以中华几千年的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的民族情结、50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

语言平实、感情丰富。

这篇课文涉及的背景资料较多,例如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我国的核武器研制史、邓稼先的生平资料、作者杨振宁的有关情况。

了解这些资料,有助于把握课文内容。

建议结合“积累拓展”五,指导学生自主搜集、整理、交流课文的有关背景资料,以帮助学生对文本背景有所了解。

本文语言平实,人物关系单纯,时间推移、地点转换都非常清晰,适合作速读训练。

速读后再结合默读和朗读,以进一步把握课文。

本课为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并积累“可歌可泣、鞠躬尽瘁、鲜为人知、马革裹尸”等词语。

2.通过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学习本文运用对比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4.揣摩本文的语言特点,学习如何恰当地运用语言技巧表达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归纳概括法、讨论交流法、问答法。

2.通过反复朗读,逐步理解作者刻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邓稼先把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不计个人名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学习根据表达需要选择和裁剪材料的写法。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揣摩语言特点,学习如何恰当地运用语言技巧表达思想感情。

4.体会并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难点】学习本文材料的选择和剪裁。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识记并积累“可歌可泣、鞠躬尽瘁、鲜为人知、马革裹尸”等词语。

2.了解邓稼先的生平经历,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4.体会并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难点】

体会并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教学流程

导入⇒自主学习⇒人物探究⇒质疑探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 直接点明要讲授的内容和主要人物,让学生在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基础上走进文本,做到心中有数。

民族的进步、历史的发展需要伟大的人物,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位为我们的民族做出过伟大贡献的著名科学家——“两弹”元勋、“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邓稼先的突出事迹,一起来感受和学习他的伟大精神。

一、自主学习

[设计意图] 通过明确自主学习的任务,指导学生自主探究文本,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课堂、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

任务一:

默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自己不会的字词,给“读读写写”栏目的字词注音,并理解词语的意思。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邓稼先(jià) 元勋(xūn) 无垠(yín) 选聘(pìn) 至死不懈(xiè) 筹划(chóu) 宰割(zǎi) 彷徨(páng) 仰慕(yǎng) 鲜为人知(xiǎn) 开拓(tuò) 难堪(kān) 鞠躬尽瘁(cuì) 风悲日曛(xūn) 兽铤亡群(tǐng)

2.解释下列词语。

(1)宰割:

)比喻侵略、压迫、剥削。

(2)彷徨:

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3)可歌可泣:

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

(4)鲜为人知:

很少有人知道。

(5)当之无愧:

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无须感到惭愧

(6)锋芒毕露:

形容人锐气和才干全都显露出来,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7)家喻户晓:

家家户户都知道。

形容人所共知。

(8)妇孺皆知:

妇女、小孩全都知道。

指众所周知。

(9)马革裹尸:

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

指将士战死于战场。

 

(10)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已,停止。

任务二:

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文体特点。

【课前搜集相关资料,组内交流,自主了解相关内容。

1.邓稼先(1924—1986),安徽省怀宁县人,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做出了重大贡献。

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杨振宁,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推翻了爱因斯坦的宇称守恒定律,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3.背景介绍: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这位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第一线的科学家,结束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一生。

对于邓稼先的逝世,杨振宁教授无限悲痛,为了缅怀好友,作者以中华几千年的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年的民族情结、五十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写下这篇文章。

4.文体介绍: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

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

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

传记可繁可简,一般按时间顺序来记叙。

长篇传记要写出当时的时代背景、周围环境等。

当然,重点是写人物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状况。

短小的传记(小传),只需写人物的主要生活经历和思想状况,甚至可以选写人物生平中的几件典型事情。

任务三:

自主阅读,认真思考。

【快速阅读课文,自主解决如下问题,独立思考与组内互助相结合。

1.文章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年来的历史?

3.文章既然是写邓稼先,为什么还要写奥本海默?

4.标示出你认为最感人的并能揭示邓稼先精神和人格的句子,用“我们看到了一个     的邓稼先”的句式说话。

 

〔明确〕 

1.本文采取横式结构方式,共分6部分,试着概括每部分的主要意思。

第一部分:

在近一百多年来的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背景下推出邓稼先。

第二部分:

简介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

第三部分:

在同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对比中来写邓稼先,以凸现邓稼先的人品。

第四部分:

写作者为民族而自豪,为稼先而骄傲。

第五部分:

举例具体叙述邓稼先的奉献精神和巨大贡献,高度赞扬了邓稼先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坚定、执着与勇敢精神。

第六部分:

引述作者写给邓稼先夫人的电报、书信中的几段话,总体评价邓稼先。

2.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贡献的科学家,是对祖国、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3.通过对比,表现了邓稼先那种中国学者特有的忠厚朴实、真诚坦白、心胸宽阔的气质,正因为有如此好的品质,才得以团结众多的科学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4.示例:

一个鲜为人知的邓稼先,

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邓稼先,

一个才智超群、意志坚强的邓稼先,

一个身先士卒、甘于奉献的邓稼先,

一个影响了人类历史、树立了民族尊严的邓稼先……

二、人物探究

[设计意图] 此环节对应本堂课的目标4,仍然通过让学生主动阅读发现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了解文中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和主动思考的能力。

1.课文写了哪些事例?

通过这些事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

【组内讨论交流完成。

示例:

①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报效祖国。

②1958年受命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并胜利设计了两弹——“两弹”元勋,功勋卓著。

③1985年重病期间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④“文革”初期,说服两派继续工作——没有私心。

⑤1971年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勇敢、公正无私。

⑥一封短短的信——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朴实。

⑦1982年,“我不能走”——执着追求,无私奉献,责任心强。

2.分析人物的描写方法,找出哪些属于正面描写,哪些属于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行动描写:

以第三部分为例进行分析。

语言描写:

第五部分,“我不能走”,短短一句话,突出了邓稼先真诚坦白的性格特点。

侧面描写:

第五部分,“五四”时代的一首歌。

意在说明邓稼先是五四精神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向上、求实、勤奋、创新。

含蓄、委婉地表达了杨振宁对挚友的敬爱之情,读来耐人寻味。

3.从文中找出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圈出其中的关键词语。

【浏览课文,找语句,圈出词语。

在此基础上全班讨论交流找出的语句。

第一部分最后一段;第二部分最后两段;第三部分第九、第十段。

第五部分引用的“五四”时代的歌;第六部分。

三、质疑探究

[设计意图] 此环节主要引导学生养成积极发问,敢于质疑的良好学习习惯。

【学生围绕自读课文时的疑惑,在班内提出疑问,然后教师组织全体学生集中释疑。

问题预设:

1.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明确〕 第一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小引”,等于是个帽子;第六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总结;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可以说是对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它是以同奥本海默对比的方式突出地表现了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的;第四部分从另一角度,写出邓稼先贡献之大,这一部分也可以说是对第二部分的扩展;第五部分则重点写出了邓稼先的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是《中国男儿歌》中的“男儿”一类的人物,这一部分是对第二部分的具体化。

2.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介绍?

〔明确〕 按理说,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文章应把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对研制“两弹”的巨大贡献上。

现在这样写,原因在于:

第一,作者是大科学家,写的也是大科学家,科学家写科学家,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对事件具体细节的描写上。

第二,作者与邓稼先有着50年的友谊,写这篇介绍邓稼先的文章,饱含着对老朋友的不尽思念;同时,写邓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渗透着自己人生中某些与邓稼先相同的东西。

因此,这篇文章从作者自己与邓稼先的交往这个角度写,这样势必就不会着力介绍事件的具体细节。

第三,作者与邓稼先虽然有50年的友谊,但分隔大洋两岸二十余年,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很了解,掌握材料不会很多。

加上这又是一篇短文,不宜铺开来写。

因此,像现在这样写,扬长避短,是很高明的。

四、课堂小结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是我国的“两弹”元勋。

他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他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

他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所从事的事业,他的一生始终在执着地追求,无私地奉献。

为了使站起来的中华民族更强大,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五、布置作业

二十世纪的中国造就了一大批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邓稼先只是其中之一。

请同学们选取其中一位,搜集整理他们的小故事,感受他们的伟大精神。

板书设计:

 

永恒的骄傲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2.揣摩本文的语言特点,学习如何恰当地运用语言技巧表达思想感情。

3.学习邓稼先把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不计个人名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

【重点】

1.学习本文运用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2.揣摩本文的语言特点,学习如何恰当地运用语言技巧表达思想感情。

【难点】

揣摩本文的语言特点,学习如何恰当地运用语言技巧表达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前情回顾⇒发现之旅⇒精读探究⇒写作手法探究⇒精段研读

教学过程

一、前情回顾

[设计意图] 此环节通过采用“发现式”的教学策略,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文章的“美”之所在,并主动发表见解或观点,以提高其鉴赏语言及发现文章美的能力。

1.快速阅读课文,标示出你认为比较精美的词语,然后按照“我发现……词语用得好,它好在……”的句式组织好语言,然后发言讨论,教师补充完善,归纳出下列词语的妙处。

示例:

(1)我发现“任人宰割”这个词语用得好,它好在写出了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入侵时中国遭受列强的凌辱、压迫而不思反抗的现状,读来让人悲痛、伤心,更让我们为当时中国的处境担忧。

(2)我发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成语用得好。

它好在作者用相当凝练的语言,对邓稼先兢兢业业、不辞辛劳,为中国的核武器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光辉一生作了概括性总结,让我们在敬佩中受到了教育。

2.跳读课文,用波浪线标示出你认为美妙的句子或段落,然后按照“我发现……句子(或段落)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的句式组织语言,闪亮登场发言。

示例:

(1)我发现“对这一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这一句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句话位于第一部分的末尾,显得突出、醒目。

作者把邓稼先这位科学家放在中国一个世纪的历史背景上,运用蒙太奇手法,逐步把邓稼先的特写镜头推到读者面前,形象地表明了对“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一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就是邓稼先,指明了核心人物,突出了写作的中心,引领下文。

(2)我发现“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

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

——我始终想不清楚”这一句写得美妙。

它的美妙在于这一句作者运用两个表示选择关系的设问句,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

它含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语言简练,蕴含丰富。

(3)我发现“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这两段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两句话分两段陈述,起突出、强调作用,高度赞扬了邓稼先的崇高品质和精神境界。

读完这两句,不由得使人在内心深处升起一股敬仰之情。

(4)我发现“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

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

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这一段写得特美妙。

它的美妙在于作者直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对邓稼先进行高度的评价。

邓稼先把献身祖国的国防事业作为自己终生的奋斗目标和人生追求,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从来没有彷徨、没有矛盾过,至死不渝,无怨无悔,他执着追求、竭力奋斗的辉煌的一生将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永恒,永不磨灭。

这样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他是我们永恒的骄傲。

二、精读探究

[设计意图] 此环节通过问题的引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使学生在不断的梳理中探究内容与中心的关系。

【指导学生细致研读课文,或研读课文的某一部分,回答下面问题。

1.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句式多变。

有时句式十分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句式的运用完全服从于表达感情的需要。

你能举出几个例子来加以说明吗?

〔明确〕 有时句式十分整齐,例如“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部分,举了1898年“任人宰割”的四个例子;又如“‘两弹’元勋”部分,按时间顺序介绍邓稼先的简历和贡献,句式也相对整齐;又如,第五部分第四段,句式也比较整齐。

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例如“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这一部分中,第四段介绍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长句和短句就交错使用。

句式多变,是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的。

句式排列整齐,往往造成一股气势,便于朗读,使读者印象深刻。

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形成一种交错美。

长句便于表达较复杂严密的意思;短句显得活泼,节奏快。

结合起来运用,有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

2.以第三部分为范例,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好处:

找出第三部分第九、第十两段中的关键词语,说明这些词语各自概括了这一部分的哪些内容,说一说这样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好处。

小组合作讨论2~3分钟,然后组织全班讨论、交流。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评议、肯定:

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的——概括并赞美邓稼先的“忠厚平实、真诚坦白、朴实”。

“奉献精神”“理想党员”——概括并赞美邓稼先“最不要引人注目”“没有私心”的品格使人们绝对相信他:

说服两派继续工作,制成氢弹;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

3.深刻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明确〕 本文既不同于一般的记叙文,也不同于一般的人物评传,而是以民族文化为背景,以民族情结、私人友谊为基调,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叙写的一个淳朴谦逊的科学工作者的奋斗历程。

同时文中还插入了诗歌、电报、书信等内容,抒发了对邓稼先的赞颂之情。

本文作为一篇回忆性散文,可以说形式是自由的,而主题是集中的。

那就是有了中华文化,就能孕育出像邓稼先这样的优秀儿女;也正是因为有了邓稼先一类的杰出人物,我们的民族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写作手法探究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梳理、探究、归纳文章的写作特点,以培养其归纳概括的能力。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归纳概括本文的写作特点,可以从语言、结构、修辞、内容等角度进行总结归纳。

教师总结:

1.缜密的思维,清晰的条理。

六个部分,各有重点,同时又连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每个部分,作者都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了相应的表达方式,该记叙时言简意赅,该抒情时直抒胸臆,该议论时态度明确,并力求做到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2.手法多样,中心突出。

注意运用对比、烘托、想象等写作手法,更好地突出人物,表现中心。

作者以奥本海默来对比,更突出了邓稼先的人格魅力;以古代的诗文和“五四”时代的歌曲来烘托邓稼先工作环境的恶劣和他所做贡献的伟大;以想象来描写邓稼先工作时的情景,抒发自己对他无尽的思念之情。

3.本文在语言运用上颇具特色。

排比的运用,节奏感鲜明,增强了语言气势;对比的运用,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长短句的结合,又使文气活跃,抒情味浓厚,感染力强。

4.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

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小标题,运用“板块”并列的结构,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迈,伟大而崇高,读来令人敬仰。

四、精段研读

[设计意图] 此环节通过语段阅读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第五部分,思考如下问题:

1.本部分主要写什么?

〔明确〕 第五部分集中写了邓稼先之所以成为“两弹元勋”,是由于具有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以及甘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

同时,这一部分语言的含金量也最大,有古诗文引用、有排比的运用、有环境描写、有人物的生动事例,也有对邓稼先的心理探求。

2.文章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

〔明确〕 表现荒凉凄惨的氛围,说明邓稼先工作环境的艰苦、恶劣。

3.文章写1982年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明确〕 表现邓稼先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甘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

4.引用五四时期的一首歌的歌词有什么作用?

〔明确〕 这是邓稼先一生的写照,呼应第一部分,把邓稼先置于近一百年来的历史背景之中。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用的是发现阅读法,它也是一种科学的阅读方法,是写读书笔记的一种模式。

阅读散文、小说等形象性的文学作品时会经常用到它,它能让我们体验到阅读发现的乐趣,培养我们的阅读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望同学们在今后的阅读中多加实践。

六、布置作业

学习了本文后,同学们有什么感受?

谈一下自己的感受和自己的理想。

提示:

祖国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于集体利益。

没有强大的国防实力做基础,没有国家的强盛做后盾,哪有小家的和平与安宁,哪有个人的幸福与温馨。

让我们胸怀祖国与人民,时刻以祖国的强盛为念,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舍小家顾大家,树立崇高的理想,为祖国的繁荣与富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吧!

板书设计

第2课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备课资料:

字词积累

1.易错字

衰微(shuāi) 弥高(mí) 赫然(hè) 迭起(dié) 卓越(zhuó) 锲而不舍(qiè) 兀兀穷年(wù) 迥乎不同(jiǒng) 气冲斗牛(dǒu) 沥尽心血(lì) 群蚁排衙(yá)

2.近义词辨析

词语

词义

不同点

巧辨

截然不同

截然:

很分明地、断然分开的样子。

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两件事物没有共同之处。

毫不相干的两物称“截然不同”;

差别较大的两物称“迥乎不同”。

迥乎不同

形容差别很大,完全不一样。

指相距很远或差别很大的样子。

3.词语释义

衰微:

(国家、民族等)衰弱,不兴旺。

赫然:

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

沥尽心血:

比喻付出了全部精力。

潜心贯注:

用心专而深,将全部精力都放在上面。

心会神凝:

心思精神完全会聚和集中起来。

一反既往:

完全与已经过去的情况不一样。

慷慨淋漓:

形容情绪、语调激动昂扬而充满正气。

锲而不舍:

不停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兀兀穷年:

用心劳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

迥乎不同:

很不一样。

气冲斗牛:

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

作者简介:

臧克家(1905-2004),现代著名诗人,山东诸城人。

193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烙印》,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以后又相继出版了《泥淖集》《呜咽的云烟》《泥土的歌》《春风集》《欢呼集》及《臧克家诗选》等诗集。

文题背景

【文题解说】

说话和行动是极平常的事情,可是,这“说”和“做”放在闻一多先生的身上却与众不同,以此为题,点明写作对象和内容,简洁明快。

【创作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