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的上册升和毫升教案doc.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788878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四年级的上册升和毫升教案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苏教版四年级的上册升和毫升教案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苏教版四年级的上册升和毫升教案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苏教版四年级的上册升和毫升教案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苏教版四年级的上册升和毫升教案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苏教版四年级的上册升和毫升教案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苏教版四年级的上册升和毫升教案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苏教版四年级的上册升和毫升教案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苏教版四年级的上册升和毫升教案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苏教版四年级的上册升和毫升教案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苏教版四年级的上册升和毫升教案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苏教版四年级的上册升和毫升教案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苏教版四年级的上册升和毫升教案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苏教版四年级的上册升和毫升教案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四年级的上册升和毫升教案doc.docx

《苏教版四年级的上册升和毫升教案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四年级的上册升和毫升教案doc.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教版四年级的上册升和毫升教案doc.docx

苏教版四年级的上册升和毫升教案doc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升和毫升教案

升与毫升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也是小学自然科学的课本中比较难理解的一个知识点,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一起来看看吧。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一、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体会计量容量需要有统一的容量单位;联系实际初步形成1升的容量观念,通过实验操作体会1升有多少。

二、学生学会估计一些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三、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容量的含义及容量单位升。

教学难点:

容量单位1升的观念的建立。

教法、学法:

教(学)具准备:

电子课件,量杯,每组一把同样大小的水壶,每组不一样大小的杯子,体积是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容器,小组自带大小不一的容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

同学们,动物园里正在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争夺冠军比赛,那就是老虎和狮子正在进行的"喝酒决赛"。

老虎一连喝了5杯,还没有醉,狮子刚喝了2杯就摇摇晃晃了,老虎得意地说:

"我是森林中的酒仙,森林中的冠军!

"狮子不服气地嚷道:

"你的杯子小,我的杯子大。

所以我是冠军!

"老虎和狮子谁也不肯让步,争得面红耳赤。

师:

同学们,你们认为他们谁说的有道理呢?

生1:

老虎一连喝了5杯,还没有醉,狮子刚喝了2杯就撑不住了,所以老虎的肚量大,老虎是冠军。

生2:

狮子用的杯子比老虎用的杯子大,所以冠军应该是狮子。

二、探索领悟,认识容量

1、初步认识容量

谈话:

同学们的两种想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不全面,(教师这时取出两个不一样大的杯子。

)这是大小不一的两个杯子,这个是老虎用的杯子,而这是狮子用的。

如果有学生说了两种想法,就说:

你想得很周到,我们不仅要看喝的杯数,还要看杯子的大小。

提问:

同样是一杯酒,你们认为哪一杯多?

生:

大的杯子里盛的酒多。

m

谈话:

对,一看就知道大杯子比小杯子盛的酒要多,在数学上,我们就说,盛液体多一些的杯子的容量比较大。

盛液体少一些的杯子的容量比较小。

板书:

容量

2、加深对容量的认识

出示两个大小不一的杯子1号和杯子2号。

谈话:

比较完了狮子和老虎的杯子容量,看看这两个杯子,你觉得哪一个杯子的容量大呢?

生1:

杯子1号大。

生2:

杯子2号大一些。

谈话:

光凭眼睛估计得到的结果可能有误差,我们可以想一个办法来验证说明两个杯子容量的大小。

提问:

想个什么办法呢?

生1:

我们可以先把杯子1号装满水,倒入杯子2号中,如果杯子2号中水满时,杯子1号中还有水的话,说明杯子1号的容量大,杯子2号的容量小;如果杯子2号里的水没装满,说明杯子2号的容量大。

生2:

用同一个杯子往里面倒水,倒得杯数多的那个杯子容器量大。

生3:

在这两个杯子里都装满水,把水倒到有刻度的杯子里,数字大的那个杯子的容量大。

谈话:

同学们的想法真多啊!

根据某某同学说的,我们就用这种倒水来验证一下吧!

(根据同学刚才的说法操作验证。

)通过这种倒水的方法可以得出水壶一号的容量比较大。

3、做"想想做做"第1题,做"想想做做"第2题。

谈话:

比较完了那两个杯子的容量大小,我们现在来比一比这三个杯子的容量大小吧!

先猜一猜,这三个杯子的容量关系怎样呢?

结果是不是和我们猜测的一样呢?

用你喜欢的方法小组一起合作验证一下。

学生操作、交流。

4、进一步感受容量的含义

谈话:

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老师手中这个杯子中盛了多少水。

你能说出这个杯子的容量是多少吗?

可能一下子回答老师的问题有一点困难,在回答之前我们小组可以讨论一下,或者借助你手边的一些容器,把这一大杯水倒入我们的一次性杯子中,看看可以盛多少杯。

小组活动,将一大杯水分别倒入各自准备的一次性水杯中。

提问:

谁来说一说,这一大杯水可以倒几杯?

生1:

我们组倒了2杯不到点。

生2:

我们小组只倒了3杯半。

生3:

我们的小组倒了3杯还多一点。

谈话:

如果别人这样告诉你,说这个容器能盛2杯不到,或者说能盛3杯半水,或者说能盛3杯多一点。

你能知道这容器的准确容量吗?

谈话:

因此,我们需要给容量定出一个统一的标准,这个统一的标准就是我们的容量单位。

三、联系生活,认识容量单位升

1、认识升

谈话:

请同学们拿出从家中带来的各种容器,分别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带来的容器上标明的容量是多少,用的是什么单位。

小组交流。

谈话:

生活中有很多的容器上都标有容量单位升或者毫升,亳升这个容量单位,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提问:

你知道图中的这些容器盛的水、油、饮料的容量各是多少吗?

一起来看一下。

课件出示,学生回答。

明确:

计量这些容器盛了多少水、油、饮料等液体,通常用升作单位。

升可以用符号"L"来表示。

板书:

升、L

谈话:

今天我们这节数学课主要来认识容量和容量单位升。

板书课题:

认识容量和升

谈话:

老师手中有一个容器,上面标着,"净含量2L"。

这里的净含量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用净含量而不用容量呢?

净含量和容器的容量有什么关系呢?

有谁知道吗?

讲述:

"净含量"是指某种容器中实际容纳物体的多少。

如,一瓶饮料的净含量是1升,是指瓶子里装的饮料本身有1升,但瓶子的容量可能会比1升略大,因为通常不会装的满满的。

2、做"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

除了我们课堂上这些容器标有容量大小,生活中我们还会看到另外一些,你见过题目中的3个容器吗?

你能分别说出它们的名称和容量吗?

3、认识1升

谈话:

我们已经知道计量容量的单位是升,那么1升究竟有多少呢?

谈话:

要想科学地认识升这个单位,我们先来认识这个量杯(出示量杯),请组长从袋子中拿出我们的量杯。

量杯是用来测量液体容量的工具,在量杯上有一些刻度,标着1的地方就表示容量是1升。

谈话:

1升水到底有多少呢,我们来做个实验。

(出示正方体)这是一个空心的正方体,它的长、宽、高都是1分米。

现在我们在正方体容器内装满水,再将这些水倒入量杯中,看一看有什么发现呢?

生:

正方体内的水倒入量杯中正好是1升。

谈话:

如果一个容器是正方体,容器内部的长、宽、高都是1分米,这个容器盛的液体正好是1升。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长、宽、高都是1分米的正方体的容量正好是1升。

4、深化对1升的认识的实践活动。

学生活动一

谈话:

看一看我们小组里面有没有容器的容量正好是1升的呢?

谁来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

谈话:

虽然这些容器的形状不一样,但是它们的容量都是1升。

学生活动二(想想做做第一题)

谈话:

下面这些容器你见过吗?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出示课件。

下面哪些容器的容量比1升大?

(设计意图:

加强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学习估算容量的方法)

学生活动三

谈话:

看,老师给你们准备一些容器,你能根据刚才我们对1升的认识,估计一下它的容量吗?

学生估计。

谈话:

刚才我们学生估计地对不对呢?

我们来验证一下吧!

学生实验验证。

交流反馈。

谈话:

通过我们实验,我们得出了热水瓶的容量是?

脸盆呢?

沙锅呢?

我们这个碗呢?

还有我们这个烧水壶呢?

机动:

看来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对一些容器有了一定的估计能力。

第14页

四、总结评价,课外延伸

1、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得愉快吗?

谁能说说你的收获是什么?

你还想了解什么?

2、如果老虎和狮子要举行第二次比赛,你认为应该有一些什么规定?

板书设计:

认识容量和升

容量升L

长、宽、高都是1分米的正方体的容量正好是1升。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升与毫升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虽说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容器容量大小有所了解,但是对于升与毫的了解却很少。

建立容积单位的表象及空间观念,较为准确地估计常见容器的容量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我渴望上好这节课,上出一节让学生终身有益的数学课!

课堂上要用大量教具、学具进行操作实验,只有经过大量的直观观察与操作体验才能帮助学生建立容量单位的表象及空间观念。

为此我作了精心的准备。

我向自然老师借来的滴管、500毫升、250毫升的烧杯等;问几位在医院工作的家长,利用职务便利,弄来了若干个10毫升和20毫升的针筒;从网上寻找有关容量单位的历史、图片、资料等。

我要求我的学生也做了相应的准备。

买了多次1升康师傅冰红茶,供试教和正式上课用,(至今办公室里还有)。

我还让学生到超市做调查等。

一、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

由于升和毫升的认知本身就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时会感到比较枯燥,产生一定的困难。

为了能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升和毫升的容量单位,积累较多的直观经验,我创设了以下的教学情境,来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创设问题引入,书上的一个情境,通过对不同的容器的观察,引出"容量"的概念,再深入地研究容量差不多的两个茶杯如何判断,学生想出了几种方法,从而突出了要用统一的量器才能作比较,进而引出了需要有统一的容量单位,揭示课题。

从情境中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为后续的学习打好了基础。

二、直观体验,感受知识

直观演示,建立1毫升和1升的概念。

用滴管取1毫升的水,滴在手心中,学生感知毫升的水是十来滴。

接着,我安排了学生体验活动,用针筒分别取1毫升、10毫升、50毫升的水,观察它们在水杯中的位置,并说出感受。

猜一猜老师手里水杯的容量,并进行验证,在学生的兴趣未了时,分组合作开展这个游戏,在游戏中,学生的感受力得到提升。

列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容器,让学生估计它们的容量(可能的进行操作验证)。

水盆容量10000毫升左右,电热水器的容量要几十万毫升,太阳能热水器的容量还要大一些,浴缸的容量要400000毫升,学生立刻感受到需要有比毫升更大的容量单位,于是"升"孕育而生了。

最后,用4个250毫升的一次性水杯,和1瓶装满1升水的容器,通过实验,学生感知升和毫升的进率。

教学重点的解决、难点的突破都请学生介绍说明或用一个一个的小实验解决。

从课堂气氛来看,学生人人参与,思维非常活跃,学习积极性非常高。

三、人文课堂,魅力无限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

数学人文资源的开发利用,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是我们时时刻刻都在用的,学习数学不再那么抽象,那么枯燥。

在课中,我将人体一天所需的水分等知识告诉学生,让学生认识了我国容量单位的发展史,学生认识了古代的量器,斛、斗等。

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激发了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为学生学习数学打开了一条探索知识奥秘的途径和方法。

课前的精心准备,课堂上的实验操作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表象。

学生学得生动、扎实。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1观潮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

【教学重、难点】

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

【教学时数】2课时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反映钱塘扛大潮的文章和图片。

2、课件。

(图文并茂、声乐结合)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奔"潮",整体感知

1、释题知"观潮"。

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这儿的"潮",就是指钱塘江大潮。

"观潮",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吧?

2、人文理"观潮"。

a、导人。

是啊,钱塘江大潮是我国的一大自然景观,一个旅游胜地。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同走近它,触摸它、观赏它、感觉它!

b.读文。

请大家快速地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找到文中的一句话,是具体告诉"我们观潮"的时间、地点、事情的这么一个句子。

(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

句子:

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现潮最好的地方。

◆这里的"这一天"和"这里"分别指的是什么?

你能联系上下文改一改,自己试着说一说吗?

(农历八月十八,海宁市的盐官镇)

◆"据说"怎么讲?

自古以来堪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今天"我们"这些人亲眼目睹了,究竟是否与"据说"的一致呢?

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课文,想一想问题。

二、品味"奇",感觉奇观

你认为"天下奇观"奇在哪里呢?

1、边默读课文边用""划出最能感受到大潮的"奇特"的语句。

读一读,说一说体会。

(小组交流、汇报)

2、重点品读"潮来时"的"奇":

壮观、奇特。

a、点拨:

句l: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

句2: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

◆感悟形象:

此时此刻,你心中最想说的话是什么?

眼看潮水来了,带给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

◆适时引导学生联系"闷雷滚动、一条白线"的情景谈感悟。

(奇:

声音、形4k)

b.精读第4自然段,立体赏"奇观"。

◆范读,朗读感受:

这时,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提高学生咬文嚼字品评"奇"。

潮水的长。

你懂"横贯"的意思吗?

用自己的话告诉大家,好吗?

潮头的高。

想象一下"白浪形成白色城墙"这样的场面。

潮水的气势猛、声音响。

"齐头并进、浩浩荡荡",你能想象得出那是一种怎样的场面吗?

再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那时的潮水又该是一种怎样的气势呢?

◆这三句话能调换顺序吗?

为什么?

(由远及近,点拨"移"字的精妙)

◆欣赏课件:

同学们都谈得挺不错的,那么钱塘江大潮真正到来的这一刻是不是与大家刚才想的一样呢?

那就请大家一起凝神观赏这惊心动魄、壮丽奇特的一刻吧!

+品读回味:

欣赏了潮水来临之际的壮观,令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遣词造句之功夫,我想大家会读得更好了,是吗?

◆对话追问:

如果你站在大潮面前,你会怎么想?

又会怎么做呢?

(启发学生与课文、作者、大自然对话)

◆美读升华:

你能把自己对钱塘扛大潮的理解和感悟读出来吗?

◆配乐朗读:

"潮来时"的三、四自然段。

(语速由缓到急,语调由平静到高昂,顿挫有力)更奇的还在后头!

请往下读。

3、自主品读"潮去后"的"奇"。

a.读了之后,你觉得更"奇"的体现在哪些情景里,哪个词语里?

b.适时点拨感悟:

"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义及其景象。

c"恢复"一词能去掉吗?

为什么?

(引发学生联系前文)

4、品读"潮来前"的"奇"。

a.过渡:

的确,钱塘江大潮还未出现时,江面是很平静的。

当然,平时的钱塘江就挺美的,也能看到大潮。

只不过,在"观潮日"这一天,我们所看到的大潮更令人神往与期待,于是在江潮来之前,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翘首相盼。

b.引读:

带着这种心情读好句子。

(舒缓而又神秘、盼望的语气)

四、深悟"奇",回归整体

激情;刚才我们仿佛追随作者一起身临其境地去观赏了一次大潮,钱塘江大潮以它的壮丽、它的雄奇,令我们叹为观止,使我们深深折服!

真不愧为"天下奇观",名不虚传!

让我们再次投入地捧起书读好课文,回味"观潮"中的这美、这壮、这奇吧!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文,理清层次

1、回忆;上节课我们品味了那"天下奇观"所带给我们壮观的景象、奇特的感受,相信大家还历历在目!

还记得一开始大家读了课文三、四两个自然段后,你们发现这里都是在写什么?

一、二、五自然段又各写了什么?

分小组读段落。

2、点拨时间词,尝试分段。

(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分段)

二、积累,课外拓展

1、寻找比喻句,感悟用法之妙。

(共有5处,相机点拔比喻句的样式。

如:

好像、犹如、形成)

2、自主积累:

自选感兴趣、欣赏的精彩语句,进行美读积累。

(再次回放全文的课件,图文并茂)

3、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4、练习课堂作业。

5、课外拓展:

(任选一题)

a、上网搜索、电子阅览、图书馆查找:

我国其他"天下奇观"的景点的资料和图片,相互交流。

b.合作研究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可以以研究报告的形式汇报交流。

c.在时而奔腾咆哮、时而温婉低语的音乐声中,指导学生:

◆仿写描写景物具体的一个片断。

◆抒写自己的情感的一段话。

三、布置作业

1、抄第一课的词语组三词

2、《黄冈》第一课

3、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板书设计】

1 观潮

潮来前风平浪静笼罩薄雾

钱塘江大潮潮来时(远) 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声)

(天下奇观)(近) 一条白线一堵水墙白浪翻滚 (形)

潮来后风号浪吼恢复平静

【课后反思】

《观潮》一课,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

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沛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沛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教学时,我让学生围绕"哪些句子最让你心动,说说体会,并把体会到的读出来"这一问题,全班交流。

即教师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讨论交流,让学生能够充沛发展自己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大家各抒已见。

如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有同学说那情形像发生了海啸,有同学说像发生了地震,感受到地在震动,有的同学感受到大潮涌动的速度。

这一环节的设计,充沛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老师搭设的学习舞台上发挥、表演。

2*雅鲁藏布大峡谷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词句。

2、学习抓住重点,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的读书方法,并学会用自己的话介绍课文内容。

3、从文中感悟大自然的神奇,进而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学习抓住重点,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的读书方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谈话,揭示课题

同学们知道吗?

我国的青藏高原被称为离太阳最近的地方,是"世界屋脊"。

在这块高原上还有两个世界之最:

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和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足迹去领略一下那里的神奇风光。

自由朗读,凭借拼音读准生字字音,并对不理解的词语、句子作上记号。

二、自学反馈,质疑问难

1、指名分节朗读,结合对生字读音的正音。

(如:

"移、脉、卉、罕"等)

2、说说作者从哪几方面向读者介绍大峡谷的,找出能概括段意的句子:

a......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

b.......映衬着雪山冰川和郁郁苍苍的原始林海。

c......体现在生物的多样性上。

3、质疑问难,师生共同帮助解决。

三、抓住要点,简要复述

1、默读课文,抓住每一段的要点,思考具体内容。

2、指名概括课文的内容。

深入研究,品味语言

要求按下列问题读书思考:

a、作者用什么来证明,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

b.课文中一连几处用了"从......到......"的句式,读了这些句子,你感受到什么了?

c.为什么把九个垂直自然带比做"凌空展开的一幅神奇美丽的画卷"?

在各自研读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然后全班讨论,教师从以下几方面点拨:

1、作者用非常具体、准确的数据来证明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的大峡谷。

结合理解"不容置疑"。

2、作者反复用"从......到......"的句式,使读者形象地感到大峡谷雪山冰川和原始森林范围广大,形态多样,让人感觉到大自然的神奇。

3、这些景观都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坡上,于是就有凌空的感觉;而且每一个自然带的景色都不相同,说它是神奇美丽的画卷是非常确切的。

结合理解"人迹罕至"。

四、熟读课文,积累词语

1、选择最精彩的语段多读几遍。

2、摘抄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课外延伸,拓展视野

要求学生查阅有关青藏高原神奇景观的资料,在班级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社交礼仪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