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迁移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789476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32.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docx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口迁移教学设计.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docx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中图版必修二《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李小花

一、教材分析:

本节《人口的迁移》是中图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节。

本章是人文地理的开篇,也是自然到人文内容的过渡,从人地关系角度讲述有关人口地理学的基础知识,为下一章城市的内容做铺垫。

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章第一节中《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主要讲述人口的自然增长,实际上,由《人口迁移》引起的人口的机械增长也能引起人口数量的变化,同时也改变着迁入地和迁出地人口的分布状况,为进一步探究第三节《环境承载力和合理人口容量》提供了条件。

因此本节内容在本章中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针对人口移动从概念到原理,从历史到现实,从成因分析等方面作了深刻的探讨,从而使学生讷讷个够理性地思考和看待人口迁移现象。

二、学情分析:

“人口迁移”这一概念是初中地理课程没有出现的新专业术语,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分辨“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目的是要使学生对这个问题有比较深层次的理解。

有关国际、国内人口迁移会涉及一些历史知识,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是大部分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只是在表面现象上,没有深入分析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

对于知识面不够广、学习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因此,教学中涉及了一些探究活动,让学生能够也乐于参与课堂教学,并从中达到学习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探究人口迁移的特点,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正确认识人口迁移客观存在及其正、负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人口迁移与人口移动两概念的关系,明确不同地理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2)通过剖析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推力拉力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3)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团结协作,大胆表达、交流,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3)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和环境观。

四、教学重点

(1)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五、教学难点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六、教学方法

图片展示法、实例分析法、分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法

七、教学过程:

时间安排

教学内容

教师的教学行为

教学技能

学生的学习行为及预想的答案

第一课时

 

5min

 

导入

播放中国《闯关东》的视频

同学们,看完了《闯关东》这个视频,你们知道它主要反映的是什么问题吗?

很好,看来大家在上课之前已经很认真阅读过我们这节课的内容了。

《闯关东》反映的就是一种人口迁移的现象。

下面,我们进入到《人口迁移》的学习。

 

提问

 

讲授

学生认真看视频

 

人口迁移

 

认真听

 

25min

 

讲授新课

请同学们在教材上找出人口迁移的概念,等一下叫同学起来回答。

请A同学起来回答一下人口迁移的概念。

 

回答得很好。

现在,老师要强调的是,从概念中,我们可以知道人口迁移的三个特点是:

①空间移动(行政区变化);②居住地变更;③时间限度(大约一年以上)。

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

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是同一个概念吗?

为什么?

请B同学起来回答一下

 

很好。

不错,人口迁移包括空间的移动、时间的限度和居住地的变更,而人口移动指的是人口短期离开原定居地后又返回的现象,前者是长期的、永久性的,后者是短期的、暂时的。

大家都明白它们之间的区别了吗?

为了加深大家的对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理解,请同学们判断一下下面哪些是属于人口迁移:

1、外出度假、旅游,上街购物;

2、张成高中毕业考取大学去异地读书;

3、外地教师在山东任教;

4、聚居在叙利亚难民营的伊拉克难民;

5、奥巴马访华;

6、大学生分配在外地工作。

回答正确。

好,了解了人口迁移的概念后,我们来学习一下人口迁移的分类。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找出答案

请同学跟着老师一起来探讨人口迁移的分类:

按照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可以划分为:

1、国际迁移;

2、国内迁移;

按照迁移方向不同划分为:

1、农村→农村;

2、农村→城市;

3、城市→农村;

4、城市→城市;

5、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按照迁移的原因不同可以划分为:

1、自主性迁移;

2、有组织的迁移;

还有很多其它的分类,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课标要求我们掌握的是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那么下面,我们就结合实例来详细讲解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请第一和第二组的同学讨论找出国际人口迁移的概念以及实例,而第三和第四组的同学讨论找出国内人口迁移的概念以及实例,等一下派两个代表起来回答。

请第一和第二组的代表上来讲台展示你们组的答案,并把答案写在黑板上

 

同学们说这位同学说的对不对?

不错,这位同学回答地很不错了,老师补充一点内容:

在19世纪前国际人口迁移以集团性和大批的移民为主,流向主要是从欧洲到以美洲和大洋洲为主的国家和地区。

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是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流向变化是欧洲由迁出区变为迁入区,拉丁美洲由迁入区变为迁出区,大量人口流向美国、加拿大、西欧。

好,下面有请第三组和第四组的代表上来展示你们组的成果。

 

这个组总结得也很不错。

下面,老师补充一些内容:

以中国为例,在古代,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农业经济脆弱、频繁的战争和自然灾害等。

建国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内人口迁移是属于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流向是由东部向西北地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特点是流量增大、流向发生明显变化,流向是有西部向东部。

为了加深同学们对于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的认识,请同学们看一下下面这张图,根据国际和国内人口迁移的定义,找出哪些是属于国际人口迁移的?

哪些又是属于国内人口迁移的?

不错。

从图我们可以知道,①⑤是属于城乡之间的迁移,属于国内人口迁移,②⑥⑦跨越了省级行政区界,也是属于国内人口迁移。

而③④是跨越了国界,是属于国际人口迁移。

 

讲解

 

提问

 

评价

讲解

 

提问

 

PPT展示

 

评价

 

讲解

板书

 

提问

讲授

板书

 

讲授

板书

 

提问

 

学生认真在教材上找答案

A:

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即人口迁移。

认真听并做好笔记

 

认真思考,查阅资料

 

B:

不一样,人口迁移有空间时间和居住地的限度,而人口流动只是人口的一种空间流动,没有时间限制。

 

明白

 

认真看题目并思考,最后一起回答:

2、3、4、6

 

认真看教材并找出答案

 

学生一边认真听老师讲,一边回答问题并做好笔记

 

进行激烈的讨论

C:

国际人口迁移的概念是:

人口跨越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实例是:

新大陆发现后,欧洲人向美洲大量移民、非洲黑人被欧洲殖民者贩运到美洲、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向发达国家的迁移等等。

(板书)

认真做笔记

 

D:

国内人口迁移的概念是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民的现象。

实例是:

清代至新中国成立前,河北、山东一带人口“闯关东”迁往东北地区;河南一带人口“走西口”迁往新疆、甘肃等地。

认真听讲并做好笔记

 

认真看图,并得出答案:

①②⑤⑥⑦是属于国内人口迁移;③④是属于国际人口迁移。

 

3min

总结内容

这节课我们主要讲了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其中将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进行了对比分析,对于人口迁移的分类我们重点讲解了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并以实例分析的方法进行比较。

大家都掌握了吗?

讲解

 

提问

认真听老师总结

 

回答:

掌握了

10min

 

做练习

 

1.我国“五一黄金周”,大批山东游客前往青岛旅游,这种现象属于()

 A.国际人口迁移B.国内人口迁移

 C.省内人口迁移D.人口流动

2.从迁移方向看,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

A.由城市到农村B.由农村到城市

C.由城市到城市D.由农村到农村

3.20世纪末因战争而引起的大规模的人口迁移的一组国家是()

A.伊拉克、伊朗、科威特

B.古巴、海地、巴拿马

C.卢旺达、刚果、前南斯拉夫

D.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

4.我国“十一黄金周”,大量国内外游客前往四川九寨沟,这种现象属于()

A.国际人口迁移B.国内人口迁移

C.省内人口迁移D.人口流动

 

课堂练习

 

学生认真看题

 

第二课时

3min

导入

(温故导入法)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口迁移的概念以及分类。

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即人口迁移。

对于人口迁移的分类我们重点讲解了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我们这节课接着讲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和人口迁移造成的影响。

讲解

认真听讲

25min

 

3min

讲授新课

 

总结

在在上课之前,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

人们为什么要从一个地区迁到另一个地区呢?

看来大家都有不同的答案。

其实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是很复杂的。

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提出了系统的人口迁移理论——“推拉理论”。

所谓推力因素就是消极因素,促使移民离开的因素,对应的是迁出区;所谓的拉力因素即积极因素,吸引移民迁入的因素,对应的是迁入区。

拉力因素有很多,比如:

工作机会多、赚钱机会多、医疗与社会福利好、教育与升迁机会多、社会地位高等等。

推力因素也有很多,比如:

农村生活困难、就业机会不多、升学与升迁机会不多、生活质量低、就医不便、公共设施不足、社会地位低等等,推力因素与拉力因素是相反的,相对应的。

大家都明白这个“推拉理论”了吗?

那么,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主要分为哪几类呢?

请同学看下面这几个实例,说出影响因素是哪些?

1、农村地区的人们为了找到赚取更多的钱而进城打工;

2、20世纪70年代,一场大旱使非洲撒哈拉以南赤地千里,数千万人逃离这片灾难的土地;

3、三峡水库的修建,有100多万三峡人离开了自己的家乡,被安置到祖国的不同地方;

4、二战后,美国接受了大批来自其他国家的科技人才和著名学者。

同学们都回答得很好。

虽然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很多,但总的来说主要有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和生态环境因素这四个因素。

下面请以小组为单位,分别讨论四个影响因素是如何影响到人口迁移的,并举例说明?

第一小组讨论经济因素,第二小组讨论政治因素,第三小组讨论社会文化因素,第四小组讨论生态环境因素。

下面有请第一小组代表展示你们组的成果。

 

很好。

经济因素是人口迁移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这句话概括得非常好。

例子也举得很好。

下面有请第二小组的代表展示你们组的成果。

 

这一组的同学也总结得很全面。

下面有请第三组的代表。

 

宗教、种族、教育、婚姻、家庭等等这些就是社会文化因素里所体现的,这个小组总结得也非常好。

下面,有请最后一个小组的代表展示成果。

 

很好。

四个小组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四个方面进行剖析,都总结得非常好。

其实,除了上面四方面的因素外,人们的心理和生理对人口迁移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比如:

男性比女性更富有迁移动力、青年比儿童和老人更易于迁移等。

还有迁入地和迁出地的距离也会影响到人口迁移。

这些只需要大家了解就可以了,重点还是要把握前面所讲的四个因素。

请大家再看一下这幅图回顾一下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下面,请大家思考一下,大量的人口迁移会带来什么影响呢?

很好,大家都知道人口迁移既有利也有弊,那么利体现在哪?

弊又体现在哪?

还有,在分析利弊时,我们需要分别对迁入区和迁出区进行分析,一般是从经济、社会、环境这三个角度进行思考。

下面,我们共同来探讨一下:

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

利:

1、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

2、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3、加强与外界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

4、有利于增加收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弊:

1、导致当地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

2、影响迁出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影响:

利:

1、获取足够的劳动力

2、促进了城市商业的发展,增加城市的收入

3、改变城市经济结构,为城市经济结构体制改革深化发展作出贡献

4、促进城市第三产业发展

5、促进城市周围地区的农、牧、渔、副业的发展

弊:

1、大量流动人口的涌入,增加城市的住房、交通等压力

2、加剧城市的环境污染

3、给城市的社会治安管理带来问题

4、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这节课我们主要讲了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四个方面:

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

进一步讲解了人口迁移的影响,包括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有利与不利的影响,这些内容都是课标要求所要掌握的,请同学们一定要好好复习。

提问

 

讲解

 

提问

提问

 

评价

 

评价

 

评价

讲解

 

提问

 

提问

讲授

 

讲解

 

讲解

 

认真思考并有各种不同的答案。

 

认真听并做好笔记

 

明白

 

经济原因

自然环境原因

 

国家政策原因

 

社会文化因素

 

分小组积极讨论

 

E:

经济因素是人口迁移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多数条件下,人口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经济收入、更好的生活待遇和改善个人和家庭生活。

从宏观上来看,经济布局的改变也会造成大量的人口迁移。

比如:

“孔雀东南飞”体现了人口向东南沿海的集中迁移。

还有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人口迁移。

 

F:

政治因素往往表现为政治迫害、战争、国家组织移民等,也能引起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如中国20世纪70年代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历史上我国都城变换和朝代更迭引起的人口迁移还有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而引起的人口迁移。

G:

在社会文化因素中,宗教、种族是造成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

文化教育改变人们的生活态度和期望,促进迁移;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重要因素,家庭则是未成年人和老年人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

例子是:

1947年的印巴分治导致了1500万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从印度迁往巴基斯坦。

 

H:

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

主要有气候、土壤、淡水和矿产资源等。

比如:

美国许多老年人退休后由东北部向南方的“阳光地带”迁移;20世纪80年代非洲撒哈拉地区的干旱造成了大规模的环境难民。

 

做笔记

 

认真看图

 

有利也有弊

 

认真听并进行思考

 

一边听讲一边认真做笔记

 

认真听

 

10min

练习巩固

1、下列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属于政治因素的有(  )

①巴以战争使许多巴勒斯坦人逃离家园 

②历史上我国实行移民戍边改革 

③由于民族歧视而大规模迁往他处求生 

④印巴分治导致大批穆斯林从印度迁往巴基斯坦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③④

2、新中国成立后,大批技术人员、干部、知识青年迁移的原因是(  )

A.人口自由迁移

B.由落后地区到发达地区移民是由于经济原因

C.闯关东或走西口

D.开发内地和支援边疆建设

3、近年来,我国出现“民工潮”的主要原因有(  )

①城市和沿海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东南部地区劳动力不足 

③我国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 

④我国农村人口密度大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4、三峡工程因水库淹没地区人口密度大,工程需移民达百万之多。

对三峡移民迁移以外省市形成阻力的现象是(  )

①移民不愿意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故

②库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低,就近安置困难大 

③拨给移民的安置费用太少 

④移民对迁入地的生活习惯和生产条件不太适应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5、有关我国人口迁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引起我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最直接原因是战争 

②历史上,每当我国北方地区发生战乱或灾荒,就会引起一次较大规模的人口南迁 

③从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人口迁移和流动数量减少 

④从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人口迁移多为自发性的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②④

 

PPT展示

认真看题并进行思考

【板书设计】

人口迁移

空间移动

1、概念时间限度

居住地变更

国际人口迁移

2、分类

国内人口迁移

经济因素

政治因素

3、影响因素社会文化因素

生态环境因素

其他因素

有利影响

对迁出地

4、影响不利影响

有利影响

对迁入地

不利影响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清楚了什么是人口迁移,人口迁移的分类有哪些,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以及人口迁移造成的影响。

在学习的过程中,采取了实例分析法、分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法等多种方法,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表述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掌握程度也较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