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版本.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791170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版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版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版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版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版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版本.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版本.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版本.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版本.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版本.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版本.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版本.docx

《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版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版本.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版本.docx

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版本

白水中学2020届高一级下学期期末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

70分钟;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以下各项最能说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是(  )

A."共计一坯功,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B."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C."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各无异议"D."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

2、陆游《杂赋》中的“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说明了(   )

A.政府对“草市”实行行政管理B.“草市”已经具备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C.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D.富商大户在水运方便的“草市”往往相聚而居

3、“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财产轻便),其产约则轻(容易)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

”这段话主张(   )

A、民贵君轻B、重农抑商C、农商并重D、寓兵于农

4、提到“市”,现代人一般会联想到某城市,而在我国古代与之联系最密切的则是(  )

A.畜牧业     B.农业       C.手工业     D.商业

5、有学者这样描述中国近代经济的基本格局:

“第一世界已是马达隆隆、汽笛长鸣,是工业文明曙光初现,而第三世界则依然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传统的畜牧业经济,第二世界则是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男耕女织,耕织结合的传统农业经济。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①近代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②民族工业占绝对优势; 

③经济发展存在明显区域差别;④形成均衡发展的经济格局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6、1978年11月24日晚,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一间破草屋里,18个衣衫破旧、面色饥黄的农民,借助一盏煤油灯,面对一张契约,神情紧张地按下血红的指印,并人人发誓:

宁愿坐牢杀头,也要分田到户搞包干。

小岗村,是中国改革的起点。

这份包干契约,被认为是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枪”。

小岗村的做法(   )

A.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       B.满足了农民的土地需求

C.否定了人民公社体制       D.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7、下面是某一时期经济发展情况:

工业年平均增长率,英国为4.1%,美国为2.8%,中国为18%;钢的年平均增长率,英国为5.7%,美国为3.9%,中国为31%;中国农业也有相当的增长,年平均增长4.5%。

这一时期最有可能是(  )

A.“一五”计划时期(1953~1957)B.“二五”计划时期(1958~1962)

C.“三五”计划时期(1966~1970)D.中国改革开放初期(1979~1982)

8、有关清政府“闭关政策”的评价,20世纪50至60年代的学者大都认为它具有抵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作用(“自卫说”)。

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者对这样的认识产生了怀疑,他们认为,它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前进和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自杀说”)。

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

A.史学家视角不同会导致结论不同B.史学家自我否定说明评价标准缺失

C.两种观点互相矛盾,都缺乏正确性D."自杀说"比"自卫说"更正确

9、历史学家黄宗智认为,直到康乾盛世,中国的小农经济历经千年发展,已到了辉煌的极致。

中国的GDP在晚清甚至达到了当时世界的三分之一,然而这却是一种“没有发展的增长”。

其旨在说明(  )

A.小农经济一直占主导地位B.中国经济总量居界前列

C.自然经济是封建统治基础D.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新突破

10、一位哥伦比亚学者在“纪念美洲发现——两个世界汇合5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上”说,“黄金和白银的作用只是使两个大陆之间的距离更加遥远了”。

由此可知(  )

A.该学者关注殖民掠夺的后果B."两个大陆"指的是美洲和非洲

C.黄金和白银阻碍了世界市场的形成D.该会议讨论的是英国人登陆美洲的意义

11、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中说:

“何以哥氏(指哥伦布)、维氏(指达•伽马)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指郑和)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

下列哪一句话最能从根本上解决梁启超的困惑(  )

A.中国人缺乏持久探险、创新的精神

B.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经济形态存在着巨大差异

C.郑和船队缺乏强有力的、持久的政府支持

D.西方拥有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更加强大的武装力量

12、朱其昂于光绪四年(1878年)在天津紫竹林村创办火磨制粉厂,开天津机磨面粉之先河。

该企业创办的有利环境的是(  )

A.政府放宽办厂的限制      B.列强的资本输出

C.政治改革的推动        D.近代天津的开放

13、1948年10月30日,《大公报》写道,上海一家西药房门前的挤购行列中,甲客突然回头问乙客:

“你预备买什么?

”乙想了一下,反问:

“你要买什么?

”甲告诉他:

“有什么买什么。

此报道客观上反映了(  )

A.上海民众得疾病者众多B.政府放开了药品的管制

C.通货膨胀下的抢购风潮D.美国物品在中国的畅销

14、1956年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包括(   )

①生产资料所有制②阶级结构③主要矛盾④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热词”是指出现频率比较高的词。

历届党代会的热词,都是党和国家在这一时期的中心任务。

1992年党的“十四大”时期的热词应是(  )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本质”

C.“邓小平理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D.“三个代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6、20世纪初,上海《良友》画报中女性读书成为重要题材,其中《女子读天演论》是典型的代表作,画报中女子气质娴静,手握书卷,这幅作品呈现了书的名字——《天演论》,却不是《女诫》或《列女传》等女学教材。

这种情况最能说明(  )

A.新式学堂教育发展迅速B.上海成为女性解放的中心

C.维新思潮成为时代主流D.民族危机冲击着传统观念

17、下列关于近代以来交通工具更新的表现,错误的是(   )

A.近现代交通工具的更新在城市较显著

B.20世纪50年代以后自行车逐渐成为人们最主要的代步工具

C.整个民国时期,人力车与电车、公车汽车长期并存

D.中国近代轮船业发端于20世纪初

18、“时装”是近代社会才出现的概念,其最大特点是流动性和随意性。

“时装”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人们可以不受某种人为的限制,随意选择。

“时装”概念的出现,从根本上体现了(   )

A.近代社会的变迁 B.思想观念的变化C.西方文化的影响  D.制衣技术的进步

19、1905年3月,有学者在其母亲病逝后,在《大公报》上刊登《哀启》,声明:

凡参加追悼会的同仁,只收诗文、联句或花圈花牌;拒绝接收纸箱扎彩、银钱洋圆等物。

这反映(  )

A.先进习俗取代落后习俗B.民国成立冲击旧思想观念

C.新式青年抛弃纲常礼教D.现代文明影响了传统习俗

20、关于罗斯福新政,有人认为“新政”的一些措施是抑制企业家的创业精神,还有人谴责“新政”是披上自由主义外衣的法西斯主义。

上述认识的出现是源于罗斯福新政(   )

A.有悖资本主义传统经济政策B.助长了法西斯势力的发展

C.导致经济出现“滞胀”局面D.不利于资本主义制度稳定

21、1979年,撒切尔夫人担任首相后采取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措施:

一是私有化,将许多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二是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量,抑制通货膨胀;三是削减各种福利开支,减少政府补贴;四是打击工会力量,限制罢工。

据此可知,撒切尔夫人所要解决的问题是(  )

A.物价持续下滑,失业人口剧增B.经济发展缓慢,通货膨胀严重

C.工人生活困难,社会动荡不安D.经济增长过快,政府开支巨大

22、“罗斯福上台后,短时间内就促使国会通过了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立法。

胡佛政府领导下实行的援助农场主、小户人家和工业的小心翼翼的方案,被空前地扩大了,以致面目一新,无从辨认。

”这段话的作者认为罗斯福新政(  )

A.使美国彻底克服了经济危机B.使市场经济变成了计划经济

C.与胡佛政府的政策差别不大D.是对胡佛政府政策的大胆突破

23、亚当·斯密指出:

“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还有风险的。

”你认为作者当时担心的主要问题是(  )

A.工人捣毁机器,进行罢工斗争B.经济危机发生,进入“滞胀”状态

C.垄断组织出现,中小企业破产D.贫富悬殊过大,威胁社会稳定

24、有人认为:

“如同西班牙漫长的16世纪、荷兰漫长的17世纪、英国周期漫长的19世纪一样,美国漫长的20世纪进入百年周期的终结阶段。

上述四国确立各自“漫长世纪”的共同因素是(   )

A.金融霸主的地位        B.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C.经济体制的创新        D.拥有广大的殖民地

25、罗斯福在四次总统竞选中,拥护他的多数是南部白人、城市工人、移民、农民、黑人等广大下层人民。

下列不属于罗斯福竞选总统得到支持的原因是(  )

A.改革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B.制定社会保险法案、全国劳工关系法案

C.制定《工业复兴法》恢复生产D.调整农业、以工代赈,建立社会福利保障

26.1929年美国发生的经济危机很快涉及全世界,最重要的原因是(  )

A.资本主义在全球占优势        B.美国是头号经济大国

C.经济规律在起作用           D.世界市场的作用

27、1933年,罗斯福提请国会通过法案,创立资源保护队,主要针对中部平原频发的沙尘暴。

到1941年为止,共计招募了250多万青年人参加,开辟了740多万亩国有林区和大量的国有公园。

史学家认为这一措施“最受欢迎”,“最无争议”,也“最为成功”。

上述评论的主要依据是(  )

A.政府把资源保护放到新政的首位B.坚持生态文明发展理念

C.政府将环境保护与失业救济并举D.有效解决社会保障问题

28、有学者认为:

“邓小平继承和借鉴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并同时发展和提升了这一思想。

”邓小平的“继承和借鉴”主要表现在(   )

A.引进外资并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发展B.大力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策

C.实行固定的粮食税以减轻农民负担D.废除了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

29、“比较”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下列比较中结论正确的有( )

①中国改革开放与苏俄新经济政策相似——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②中国国民革命与俄国二月革命的相似——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共同参与

③中国五四运动与俄国十月革命的相似——无产阶级革命政党领导

④中国改革开放与美国罗斯福新政相似——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A.②③④     B.②④       C.①③       D.①②④

30、有学者指出,苏联作为当时欧洲几乎最落后的国家,又面临资本主义的包围、特别是法西斯的侵略,值此生死存亡关头,很难有比斯大林模式更好的选择。

这揭示出斯大林模式(  )

A.深受当时国际环境的影响B.迅速壮大了苏联的工业实力

C.实现了苏联的工业化目标D.是适应战争形势的战时体制

二、材料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房地产市场上的次级按揭贷款的危机(简称次贷危机)引发了美国和全球范围的一次信用危机。

危机造成的股市恐慌和损失是约80年前那次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

仅10月前7个交易日,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指数累计跌幅均超过21%,全美股票市值蒸发2.5万亿美元,堪比上一次大恐慌的状况。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像上一次大恐慌一样,发端于世界金融体系中心美国的金融危机很快向其他国家蔓延,变成了全球金融危机。

——《半月谈·美国金融危机殃及全球世界经济在十字路口彷徨》(2008年10月)

  材料二

近两个月来,世界经济金融危机日趋严峻。

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包括:

一是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二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

……会议确定,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

——《人民日报》(2008年11月10日01版)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约80年前那次大萧条”是指哪一次经济危机。

(2分)两次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有何不同?

(3分)为什么两次危机都出现“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现象?

(2分)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中国政府与罗斯福新政应对危机有些做法相似,二者在本质上有何共性?

(3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土地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

土地制度的变革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材料一 

宋太祖的指导思想是“藏富于民”,不管土地兼并者如何富有,只要在大宋国土之内,通过赋税,最终会归国家所有。

宋代农业生产力发展迅速,“在这种经济发达的情势下,土地这一最重要的生产资料自然要作为商品卷入市场”。

——摘编自王也《宋代土地兼并现象的影响及原因分析》

  材料二 

1978年中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这次土地改革,将土地产权分为所有权和经营权。

所有权仍归集体所有,经营权则由集体经济组织按户均分包给农户自主经营,集体经济组织负责承包合同履行的监督,公共设施的统一安排、使用和调度,土地调整和分配,从而形成了一会有统有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材料三

 在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上,中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该文件指出,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土地兼并的根源。

(2分)简述宋朝“不抑兼并”土地政策的原因。

(3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特征。

(2分)并结合材料三概括我国上地使用权流转的影响。

(3分)

33、“案例研究”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有效途径,一个典型的“案例”能够折射出一段完整的历史画面。

荣氏家族企业的兴衰史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全过程。

  材料一

1896年,荣氏兄弟决定筹办面粉厂。

在办厂审批时因为没有送礼遭到当地士绅的反对,幸好两江总督刘坤一是倡导办实业的官员,一连下了八道批示要求地方官支持实业,最终才导致保兴面粉厂、振兴纱厂等企业的创办。

  材料二

1914年一战爆发。

西方列强忙于战争,中国市场进口棉纱减少,还纷纷向中国大量订购面粉,荣氏企业便大力扩充规模……荣氏企业在每个袋装面粉中塞入一个铜板,以博取顾客的中彩心理,引发了大家竞相购买……机制面粉价廉物美,并毫无毒素,很快便在面粉业立足、发展起来。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荣氏企业在创办初期的有利(3分)和不利因素。

(3分)

2.概括材料二中荣氏企业得以发展的因素。

(4分)

 

34、材料一

17世纪,由于经济生活趋于建立在全国统一基础上,因而,中央政府接替了以前交给乡镇和自治市当局的责任。

伊丽莎白时代是重建时代,这里,产生了大量的和有效的立法。

法律要做的是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一个简要的回答是,它试图使就业、制造方式、价格水平和海外贸易秩序化。

……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废除了学徒条例、居住所法、最高工资法令等,在工业革命完成后,又进一步废除了妨碍贸易的谷物条例和航海条例,废除了妨碍公司发展的泡沫条例等。

——摘编自高德步《论近代英国的经济革命》

 材料二

在19世纪50—60年代,卷入世界市场的大多数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它们共同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

英国消费它们的原料,同时供给它们必需的工业品。

……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

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从1870年至1900年,世界贸易总额约增加了1.6倍。

1.据材料一,指出工业革命前后英国政府的经济政策有何不同。

(3分)

 

2.据材料二,概括世界贸易发生了哪些变化。

(3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以上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4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CBBDBCAADABDCAB

DDADABDDBADCADA

2、非选择题

31、

(1)答:

1929~1933年经济危机。

前者:

生产相对过剩,引发金融危机,经济出现萧条。

后者: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金融风暴,导致经济萧条。

原因:

美国是世界金融体系中心;世界市场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世界各国经济联系密切。

(2)相似做法:

健全社会保障;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

共性:

国家干预经济(或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32、

(1)根源:

封建土地私有制﹝土地私人所有,土地可以买卖或转让﹞。

原因:

宋初“藏富于民”指导思想的影响;顺应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承认并保护土地私有产权合法性的需要;封建商品经济的发展。

(2)主要特征:

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开(土地集体所有,农民个体经营)

影响:

有利于农业摆脱落后生产模式,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有利于农业向专业化、市场化、现代化方向发展;使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发展。

33、

(1)不利:

地方士绅的阻挠和反对;有利:

地方实力派官员倡导办实业。

(2)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荣氏企业抢抓机遇;善于用促销手段;产品质量好。

34、

(1)工收革命前,国家干预(重商主义);

工业革命后,自由放任

(2)贸易格局由英国垄断(英同是世界工厂)到欧美多中心;世界贸易迅速发展。

因素:

工业革命;经济政策;交通、通讯手段的发展革新;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政治制度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