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当前通货膨胀成因及治理对策建议.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799992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75.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我国当前通货膨胀成因及治理对策建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浅谈我国当前通货膨胀成因及治理对策建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浅谈我国当前通货膨胀成因及治理对策建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浅谈我国当前通货膨胀成因及治理对策建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浅谈我国当前通货膨胀成因及治理对策建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浅谈我国当前通货膨胀成因及治理对策建议.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浅谈我国当前通货膨胀成因及治理对策建议.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浅谈我国当前通货膨胀成因及治理对策建议.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浅谈我国当前通货膨胀成因及治理对策建议.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浅谈我国当前通货膨胀成因及治理对策建议.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浅谈我国当前通货膨胀成因及治理对策建议.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我国当前通货膨胀成因及治理对策建议.docx

《浅谈我国当前通货膨胀成因及治理对策建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我国当前通货膨胀成因及治理对策建议.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浅谈我国当前通货膨胀成因及治理对策建议.docx

浅谈我国当前通货膨胀成因及治理对策建议

浅谈我国当前通货膨胀成因及治理对策建议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浅谈我国当前通货膨胀成因及治理对策建议

专业金融学

学习中心达县奥鹏学习中心

姓名魏超学号710998212075

指导教师张雪芳

 

2012年4月10日

 

浅谈我国当前通货膨胀成因及治理对策建议

引言

通货膨胀是宏观经济学的永恒主题之一。

通货膨胀作为我国政府制定货币政策以及相关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参考指标,它的形成原因和未来走势不仅关系到我国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增长,还关系到我国居民的福利水平。

原因在于,在货币收入给定不变的条件下,一国居民的福利水平,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消费品价格变动的影响。

与此同时,通货膨胀作为一个复杂且综合的经济指标与实际产出、货币供给等宏观经济指标以及股票收益率等金融指标之间联系紧密,对一国经济的稳定和资源的有效配置具有重要影响。

国际上公认的通货膨胀的一种定义通货膨胀(Inflation)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

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供远小于求)。

当今主流经济学认为,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危害相当大。

只有维持稳定的物价水平,才能确保商品与劳务价格不受通货膨胀的干扰,市场价格机制才能顺利运行,进而提高经济体系资源配置的效率,所以世界各国都将抑制通货膨胀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目标。

一、我国通货膨胀现状

近年来,我国出现了较高的通货膨胀,物价上涨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2011年7月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6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6.4%,涨幅创下2008年7月以来的新高。

在构成6月份CPI的八大类价格中,按同比涨幅高低排序分别为:

食品类涨14.4%,居住类涨6.2%,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涨3.4%,烟酒及用品类涨2.7%,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涨2.5%,衣着类涨2.1%,交通和通信类涨0.9%,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涨0.6%。

从2010年7月份开始的这一轮物价较快上涨已经1年,CPI从2010年7月的3.3%到2011年6月的6.4%,同比涨幅一路攀升,居民消费价格不断攀升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治理通货膨胀已成为我国经济稳定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

二、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特点

村改革开放以来,不包括本文将研究的从2010年7月开始,至今仍在发展的以下称为本轮的通货膨胀在内,我国经济发展经历了1987-1988年、1993-1994年、2003-2004年、2007-2008年的4次显著的通货膨胀。

与前4次通货膨胀相比,本轮通货膨胀在性质、宏观经济背景、价格传导机制和价格传导路径方面都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变化:

(一)我国通货膨胀的性质

改革开放33年中,最典型的4次通货膨胀是1987-988年、1993-1994年、2003-2004年、2007-2008年。

在这4次通货膨胀中,前3次通货膨胀属于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其共同特征是固定资产投资活动过分活跃,随之而来的是消费高涨,使得社会总需求高于生产能力,导致价格上升。

2007-2008年与本轮通货膨胀已不再是单纯的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而是在经济全球化下,我国对外依存度日益提高的情况下,由多种因素共同引发的混合型通货膨胀。

本轮通货膨胀主要是由于美联储及其他国家的宽松政策、国际能源、原材料与粮食价格的上涨、流入的资金炒作以及国内流动性过剩、蔓延的涨价预期、劳动力成本价格、经济结构调整、制度成本等多种因素影响所造成的。

(二)我国通货膨胀的宏观经济背景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每轮通货膨胀几乎都出现在经济过热以后,而本轮通货膨胀却出现在经济处于软着陆的阶段,实体经济正处于企稳当中,并没有出现过热。

2009年我国GDP增长9.6%,2010年增长10.3%,2011年上半年增长9.6%,整体市场需求尤其是民间需求没有明显过热的迹象。

这也是本轮通货膨胀上行时间超出市场预期的重要原因。

(三)我国通货膨胀的价格传导机制

在虽然本轮通货膨胀仍然主要表现为农产品价格的上涨,但农产品价格上涨的传导机制出现了明显变化,并且农产品价格之间出现明显的传染效应,表现为价格的轮番上涨,个别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幅度巨大,如大蒜、生姜、大豆、苹果、棉花等等。

过去农产品价格的定价机制是收购价格推动市场价格,(国际市场)期货价格推动现货价格,而这一次农产品价格的上涨是市场价格推动收购价格,现货价格推动期货价格。

这反映出现货市场的农产品已经呈现出一些资本品特征。

(四)我国物价上涨的传导路径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增长,消费结构日益升级,食品开支占比逐渐下降,而房地产价格以及奢侈消费比如旅游等价格对生活的影响日益增加。

实际上,近几年我国资产价格过快上涨的风险已经从一般意义上的投资品蔓延到满足特定要求的一般性商品。

本轮物价上涨的传导路径首先是房地产和股票市场在2009年的大幅上涨,随后在国家出台房地产新政调控房价和股市表现低迷的背景下,大量资金开始涌向泛资本品,如贵金属、收藏品以及供需平衡脆弱的农产品,从而推动这些泛资本品价格的大幅上涨。

三、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成因

虽然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从本质上说其原因在于货币发行量超过了经济活动需要的货币量,但引发我国此轮通货膨胀的原因不仅仅是货币流通的问题,而是由众多因素综合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些因素既包括了美联储及其他国家的宽松政策、国际能源、原材料与粮食价格的上涨、流入的资金炒作等国际输入性因素,也包括了国内流动性过剩、蔓延的涨价预期、劳动力成本价格、经济结构调整、制度成本等自身因素。

(一)鉴从“价格”出发解释通货膨胀成因

1、结构性通货膨胀

2007~2008年度,通货膨胀率先在农产品和食品价格上体现出来了,具有明显的“结构化”特征。

2007年食品价格上涨12.3%,导致农产品涨价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政府政策对农村经济的扶持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市场规律作用的结果,粮食生产成本增加,而市场的消费需求和生产需求旺盛,使得供求不平衡,价格也就被推高了。

2007年国际粮食价格居高不下,带动了国内市场农产品价格的上涨。

2008年初,我国南方遭遇了百年一遇的大雪灾,南方农产品供给不足,北方大量粮食、蔬菜、猪肉等物资运到南方,加大了成本,农产品的价格自然就上涨了。

2008年1~2月份,我国CPI创新高分别上涨7.1%和8.7%,足以证明通货膨胀的规模不断扩大。

2、输入推动型通货膨胀

输入型通货膨胀是此次我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又一个显著特征。

次贷危机产生后,大量的资金从金融市场流向商品市场寻求避险,这些热钱的进入大大推动了能源、原材料和农产品的期货价格,从而推动了我国进口产品的价格,引发国内相关产品的价格也普遍涨价。

我国是世界上进口依存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尤其在石油和铁矿石进口上一直是世界进口大国。

1993年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2007年原油对外依存度达到46.05%;2007年以美元标价的国际原油价格持续涨价,屡屡突破每桶百元大关;铁矿石价格上涨9.5%,2008年则上涨65%~71.5%,这使国内依靠能源和原材料的生产加工企业成本加大,导致国内工业产品价格上涨压力。

3、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2007年至2008年6月,我国经历了高通胀和高增长的发展历程,这与我国特殊的经济增长结构有重要关系。

传统上,拉动需求有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出口,其中消费支出是总支出的主要力量。

在发达国家消费占GDP总量多一些,其次是投资和出口。

而在我国呈现相反的格局,消费只占GDP比例的50%左右,而投资和出口占比逐年上升。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1~2006年,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分别由50%、50.1%和-0.1%转变为39.2%、41.3%和19.5%。

投资超过消费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2007~2008年固定增产投资增速在25%左右。

出口增长的速度也很快,2005~2007年出口年均增速达到30%以上。

投资和外需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两大动力。

投资驱动型的增长模式,一方面加剧了国内能源、燃料等资源的紧缺,资源的稀缺性促使产品物价上涨;另一方面加大了国外大宗产品价格上涨对国内经济的冲击力,并导致输入型通货膨胀。

(二)从“货币”出发研究通货膨胀的根源

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纯粹是一种货币现象:

经济中存在过多的货币将会导致物价上升,纸币贬值。

下面就从货币方面来解释一下通货膨胀形成的根源。

1、国际收支不平衡,超额外汇储备持续增长

从1994年开始我国的国际收支已经持续多年顺差,这种状况一直延续至今。

顺差的原因一方面是我国的贸易顺差,出口大于进口;另一方面是我国鼓励国际来华投资的政策,吸引了海外对华投资逐年增加;此外,由于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使大量短期国际热钱流入我国。

国际收支不平衡带来的后果就是外汇储备不断膨胀,到2008年底,我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跃居世界第一,达到2万亿美元。

如此大量的外汇储备也带来了隐患。

由于我国采取的结售汇制度,对人民币升值有很大的升值压力。

为了保障人民币不至于过快的升值影响出口,政府不得不用买汇的方式买进大量的美元,使得外汇占款增加,外汇占款增加对应的是人民币的投放增加,基础货币扩大。

2001~2007年我国的货币发行速度明显加快,年增长幅度分别为7.1%、9.62%、10.93%、12.05%、16.99%,货币增长速度大于GDP增长速度,因此外汇占款的通货膨胀效应更加显著。

2、流动性过剩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

流动性过剩就是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超过商品流通的实际货币需求,造成货币供需不平衡,供大于求带来了价格的上涨。

我国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源于投资和消费的矛盾,由于我国居民长期存在保守的消费意识,加之落后的金融投资观念和投资领域狭窄,居民将大部分收入以银行存款的形式存放在银行,以获得稳定的利息收入。

银行吸收的存款越多,用于投资的资金就越多,在缺乏严格监管的前提下,银行为了最大化地盈利不断放贷,信贷膨胀带来的是投资过热,投资的增长又会增加国民收入,一旦投资过热,通货膨胀问题也就产生了。

四、治理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对策

我国当前的通货膨胀是在对国际市场高度依赖的全方位开放系统中发生的,是供给、需求和成本等因素复合推动的结果,因此对当前的通货膨胀应统筹考虑、全局谋划、综合治理。

(一)增强对全球资源性产品生产与供给的参与力度

我国经济发展对资源性产品的需求规模持续扩大,但国内储量有限,国内需求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持续提高。

再加上其他新兴国家对资源性产品的需求也将不断扩大,全球资源性产品价格上涨是长期趋势。

因此必须增强我国对全球资源性产品生产与供给的参与力度,确保满足我国经济能够可持续快速增长的战略需要。

要利用我国在国际大宗资源性产品的主要买主地位,提高我国在国际资源性产品市场的定价能力;扩大石油、钢铁等基础产品的进口地区范围,以便更有效的利用国外资源和摆脱对个别国家和地区的过度依赖。

可以变部分外汇储备为股权储备,投资参股世界上大能源公司与钢铁等大原材料公司,通过与国外企业合资、参股、控股等形式,进一步完善我国大宗资源性产品的供给结构。

调整产业结构,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和增加各种半成品的进口,对国内基础工业进行技术改造,使产业结构逐步向低能耗、高附加值的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结构转变;改进技术,提高能源、原材料类产品的利用率,努力寻求和制造替代产品,以降低此类产品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减少国际价格对我国价格的影响。

建立石油、钢铁等重要基础产品的战略储备制度,以便在市场出现供求失衡的情况下能够及时调节物价,控制物价的上涨。

(二)调整经济增长结构,使消费需求成为第一推动力

 从根源上来讲,我国通货膨胀仍然是由货币和信贷的过量投放造成的,而信贷和货币的过度投放主要来自于地方政府和民间的旺盛投资需求,以及政府政策总是在经济增长和抑制通胀之间摇摆,并且在很多时候经济增长是政策的重点。

当前投资扩张冲动难以抑制正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因,“投资驱动、出口拉动”的出口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导向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投资扩张冲动难以抑制的根源。

而在这样经济发展方式下,经济增长率可能因此较高,但是居民的收入和消费需求却难以扩大,总需求结构难以发生根本性转变。

因此,化解通货膨胀的根本之道在于调整经济增长结构.降低经济对于投资和出口的依赖,使国内消费需求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量。

一旦国内形成了可持续的消费需求,“出口依赖”自然会降低,外部压力也自然会消除。

为此,应着力采取扩大就业的政策,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同时要尽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消除居民的后顾之忧,使其有能力、也有信心消费,从而将居民的潜在消费能力转化为现实的需求,为经济结构调整提供现实支撑。

(三)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控制货币供给膨胀

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在保证币值稳定的基础上,按照国民经济的总体运行状况,适度从紧,控制整个社会的货币供应总量;制定差别贷款利率政策,按照“有保有压”的结构性调整方针,进一步优化进出口商品的信贷结构,调整贷款投向等;灵活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如存款准备金率、贴现和再贴现率以及公开市场操作和各种直接、间接的信用工具等,适时适度的调控货币供应量。

在汇率政策方面,其主要措施是进一步完善人民币的汇率形成机制,适时实现人民币币值的适度升值,以切实减少国际游资的积聚。

(四)发展资本市场,利用充足的流动性促进资本市场改革发展

随着市场化和制度改革的推进,目前一大部分尚未进入市场交易的产品和劳务将逐步变成可交易的商品,特别是与土地、劳动等资源相关的要素将日益加入市场化与商品化的领域,这意味着这部分潜在的商品需要被货币所吸收。

从货币构成来看,我国M2的总量虽然已经十分庞大,但是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金融资产结构相比,我国M3、M4的总量依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因此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金融市场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的机遇就是在货币供应量增速继续保持平稳增长速度的情况下,通过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产品的多样化,M2的增长将被转换成M3、M4的增长,金融资产规模和种类的扩张也可以吸收部分货币增量。

(五)发挥财政政策作用,增加有效供给

 财政政策的运用:

利用奖励、补贴、税收等办法,鼓励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扩大生猪、奶牛等养殖规模,增加粮食、油料种植面积,加强主要农产品收购储备和运力保障,建立猪肉等农产品储备调节体系。

增加粮、油、肉、蛋、奶等主要农牧业产品的供给。

在采取稳定物价的政策措施同时,着力改革和理顺粮肉流通、运输和储备体制,降低粮肉运输、储备和交易的成本。

稳定工业生产,增加工业品特别是满足消费需要的工业品的供给。

在市场调节越来越多地替代政府职能,而税收增长快于经济增长的情况下,政府财政比较宽裕,有能力给企业和个人减税,在企业面临因外部危机冲击而可能陷入困境时政府更有必要给企业减税。

给企业减税,既能够直接减轻企业的成本负担,为企业增加投资和就业机会创造条件,也可以增加工业品供给,缓解因供给相对短缺而形成的工业品价格上涨,还可以稳定工业生产,防止工业经济滑坡。

加大对科研开发的政府补贴,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

财政政策的供给效应对于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对目前我国通货膨胀的治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这是因为生产要素价格上涨是否转化为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根本上取决于生产要素价格上涨与劳动生产率提高之间的竞赛,而决定劳动生产率最关键的因素是技术进步。

因此,发挥财政政策的供给效应,加大科研开发的政府补贴,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最终抑制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与对策可知,要想彻底解决我国的通胀问题,必须要多角度分析通胀的问题所在,并重点深入到分配结构中,解决当务之急关乎由分配引起的收入差距的民生问题。

这必须要打破垄断,完善市场竞争,改变收入分配中的资本利益最大化和国家利益最大化的制度取向,建立一个机会公平、权力公平的制度,尽一切努力来抵御这一次强度大的通货膨胀。

参考文献

1、高鸿业: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出版

2、吴汉嵩:

《国际贸易学(理论部分)》,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

3、张明文:

《当前我国通货膨胀成因及对策研究》,安徽大学经济学院,2010年第1期

4、赵晓威、郭宁:

《关于我国当前通货膨胀问题的思考》,载《经济师》2010年第3期

5、刘海蒂:

《经济中通货膨胀的根源及治理政策分析》,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6、唐志新:

《通货膨胀预期自我实现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2010年第2期

7、熊东华:

《正确认识通货膨胀》,1997年1月

8、冷淑莲:

《通货膨胀的诱因与对策》—2010年1月第392期

9、陈燕,《通货膨胀理论分析及当前中国的对策》,《亚太经济》,2010年第1期

10、李艳杰:

《小议我国目前已进入通货膨胀早期阶段》,2010年

11、张成思:

《中国通货膨胀周期回顾与宏观政策启示》,《亚太经济》,2009年第2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