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苏教版四语下21爱因斯坦和小女孩.docx
《春苏教版四语下21爱因斯坦和小女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苏教版四语下21爱因斯坦和小女孩.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春苏教版四语下21爱因斯坦和小女孩
教学
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新词。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通过描写人物语言、外貌、动作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3.借助对课文的理解,体会爱因斯坦对科学事业的执著追求,学习他谦虚好学的美德,感受小姑娘的率真、可爱。
重点
难点
1.体会通过描写人物语言、外貌、动作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2.体会爱因斯坦谦虚好学的品格以及小女孩的率真和可爱。
教学
课时
三课时。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
1940年的一天下午,一个12岁的小姑娘边走边玩,一下撞上了迎面而来的一位老人。
段导读:
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人物及起因。
老人蓄着一撮短而硬的小胡子,一双棕褐色的眼睛深陷在眼窝里,长着一头蓬乱的灰白头发。
[①这句话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有什么作用?
]他一边埋头走路,一边像是在思考着什么。
冷不丁被小姑娘一撞,他抬起头,友好地冲女孩一笑:
“对不起,小姑娘,是我不小心。
”[②老人的话体现了他怎样的特点?
]说完,又低头向前走去。
女孩望着老人,只见他穿的衣服又肥又长,整个人就像裹在一张大被单里,脚下趿拉着一双卧室里穿的拖鞋。
[③爱因斯坦为什么连衣服也穿不整齐?
]“嘿!
这个人简直就是从我的童话故事书里走出来的。
”小女孩这么想。
[④小女孩为什么会这么想?
]
段导读:
爱因斯坦的奇怪装扮使小姑娘十分惊奇。
回到家,她将碰到这老人的事情告诉了父亲。
父亲听后兴奋地说:
“孩子,你今天撞着了当今世界上最伟大的人。
他是爱因斯坦!
”女孩直纳闷:
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怎么能是“最伟大的人”呢?
[⑤小女孩的疑惑有什么作用?
]
段导读:
小姑娘对爱因斯坦是“最伟大的人”产生了疑惑。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
小姑娘第一次遇到爱因斯坦,对他产生了疑惑。
第二天,女孩又遇上了那老人。
他仍是衣衫不整,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
[⑥“仍……仍……”的句式说明了什么?
]“先生,你好!
”小姑娘说,“我父亲说你是最伟大的爱因斯坦……”“噢,他只讲对了一半,我是爱因斯坦,但并不伟大。
”“我说也是嘛,瞧你,穿衣服还不会呢,怎么谈得上伟大?
”[⑦这句话应如何理解?
]
段导读:
小女孩第二次遇到爱因斯坦时两人简短的对话,表现出小姑娘的天真直率和爱因斯坦的谦逊。
听了这话,爱因斯坦那深陷的眼窝里突然放出温柔的目光,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装束,两手一摊,肩膀一耸,冲小姑娘做了个鬼脸:
“你说得对,我是不会对付衣服鞋子这类玩意儿,但愿你肯教我。
”[⑧从文中加点的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这还不简单!
”女孩将平日妈妈教给她的穿戴要领一口气全说了出来。
“能记住吗?
”她问。
“也许能。
”
段导读:
小女孩教爱因斯坦衣服鞋子的穿戴要领。
第二部分(第4、5自然段):
小姑娘第二次遇到爱因斯坦并教他穿戴的要领。
第三天下午,爱因斯坦在路边等待放学回家的小姑娘。
小姑娘看见他的时候简直吓了一跳,他整个变了一个人,按小姑娘说的那样穿戴得整整齐齐。
[⑨小姑娘为什么吓了一跳?
]“爱因斯坦先生,你比昨天年轻了20岁。
”“是吗?
太好了!
我打算请你到我那里作客。
”小姑娘跟着爱因斯坦走进了他的工作室。
工作室很大,到处摆着书架和书,屋子中间摆着一张办公桌,桌上的东西乱得一塌糊涂。
“你得学会自己照顾自己。
”女孩这样说。
“呵,小教授,请你再教教我。
”于是,小姑娘手把手地教起了爱因斯坦。
段导读:
爱因斯坦虚心求教,小女孩真心帮助,这一老一小的友谊越来越深了。
从此,小姑娘每天放学回家,都要到爱因斯坦的工作室坐坐。
[
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
段导读:
介绍小姑娘与爱因斯坦的交往。
第三部分(第6、7自然段):
爱因斯坦向小姑娘学习整理工作室。
一天,小姑娘的母亲在街上遇到了爱因斯坦,她好奇地问:
“爱因斯坦教授,我女儿跟您在一起时,你们都谈些啥?
”“她教我怎样穿戴,怎样放东西和布置房间。
我呢,什么也帮不了她,只好教她做数学作业。
”[
这段对话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
第四部分(第8自然段):
小姑娘与爱因斯坦的交往,使小姑娘的母亲感到好奇。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理解新词的含义。
2.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给课文分段,说说各段的段意。
爱因斯坦图片。
一 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老师今天想送给大家一条有关成功的秘诀(出示名言:
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途径和方法+不说空话),谁愿意来读一读?
(指名读。
)
同学们,你们都想成功吗?
(想。
)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记住这条秘诀吧!
(齐读。
)
知道这句名言出自哪位名人之口吗?
(板书:
爱因斯坦。
)
大家一定想了解一下爱因斯坦吧。
2.简介“爱因斯坦”。
(出示文字资料:
爱因斯坦(1879~1955),物理学家。
生于德国。
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工业大学,并入瑞士籍。
苏黎世大学哲学博士。
1933年因受纳粹政权迫害,移居美国。
1940年入美国籍。
在物理学多个领域均有重大贡献。
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了狭义相对论(1905年);并在此基础上推广为广义相对论(1916年)。
还提出光的量子概念,并用量子理论解释了光电效应、辐射过程和固体的比热。
在阐明布朗运动,发展量子统计法方面都有成就。
后期致力于相对论“统一场论”的建立,企图把电磁场和引力场统一起来。
对宇宙学说也有贡献。
相对论的观念和方法对理论物理学的发展有极为深刻的影响。
因理论物理学方面的贡献,特别是发现光电效应定律,获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著有《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广义相对论的基础》《相对论的数学理论》等。
)
3.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有关他的文章。
(板书课文题目: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
)
二 初读指导
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指导读生字、新词。
蓄着 裹 拖鞋 鬼脸 笑呵呵 啥 踱步 蓬乱 冷不丁 衣衫不整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蓄:
留着(须、发)不剃。
裹:
(用纸、布或其他片状物)缠绕;包扎。
三 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同桌互相检查朗读情况,并讨论全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部分。
2.全班交流。
本课按时间顺序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
小姑娘第一次遇到爱因斯坦,对他产生了疑惑。
第二部分(第4、5自然段):
小姑娘第二次遇到爱因斯坦并教他穿戴的要领。
第三部分(第6、7自然段):
爱因斯坦向小姑娘学习整理工作室。
第四部分(第8自然段):
小姑娘与爱因斯坦的交往,使小姑娘的母亲感到好奇。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写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不修边幅和向一个12岁的小姑娘学习穿戴和整理工作室的事,表现了他对科学事业的执着追求和他谦逊好学的美德,同时也表现了小姑娘的率真、可爱。
四 指导书写生字
1.学生用钢笔描红。
2.教师巡视指导。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
1.课堂上如何使学生真正地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教师就要敏锐地捕捉随机生成的教学机遇,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智慧飞扬的天地,共同创造的舞台。
2.学生能自主地学习、探究、创新;教师要对学生充满信任和热爱,激励性的语言更能让学生享受到探究的乐趣;而新的疑问产生,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探究中,又得到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
当一个个问题水落石出时,学生的快乐是不言而喻的。
3.让探究的触角向课外延伸。
教师通过指导与引领,让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产生探究的动力,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又带着新的问题离开课堂,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产生新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始终处在一种不满足、不满意的状态,始终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
1.看拼音,写词语。
xùfà(蓄发) bāoguǒ(包裹) tuōxié(拖鞋)
guǐliǎn(鬼脸)xiàohēhē(笑呵呵)péngluàn(蓬乱)
2.比一比,再组词。
3.用下列词语造句。
(1)一面……一面……——妈妈告诉小丽,一面吃饭一面看书是不好的习惯。
(2)只好——今天下雨了,我们的登山活动只好推迟进行。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通过描写人物语言、外貌、动作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3.借助对课文的理解,体会爱因斯坦对科学事业的执著追求和他谦逊好学的美德以及小女孩的率真、可爱。
重点句投影。
一 复习导入
1.板书课文题目。
(齐读)
2.教师指名说对爱因斯坦的了解。
3.一个世界上著名的科学家和一个12岁的小姑娘,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主要是三次相遇,相处,成了好朋友。
)
今天,我们再来看一看这个故事。
二 精读训练
1.通读全文,画出描写他们三次相遇的句子。
(1)学生交流,课件出示。
①1940年的一天下午,一个12岁的小姑娘边走边玩,一下撞上了迎面而来的一位老人。
②第二天,女孩又遇上了那老人。
③第三天下午,爱因斯坦在路边等待放学回家的小姑娘。
(2)“一天下午——第二天——第三天下午”说明什么?
(时间在推移。
)“撞——遇——等待”说明什么?
(从不熟悉到熟悉。
)
(3)指导朗读这三个句子,抓住“撞、遇、等待”等词语。
在大概了解了课文的内容后,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相遇的具体情况又如何呢?
让我们来细细品读一下吧!
2.精读第一次相遇部分。
(1)指名朗读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
(2)课件出示。
①老人蓄着一撮短而硬的小胡子,一双棕褐色的眼睛深陷在眼窝里,长着一头蓬乱的灰白头发。
②女孩望着老人,只见他穿的衣服又肥又长,整个人就像裹在一张大被单里,脚下趿拉着一双卧室里穿的拖鞋。
以上是写爱因斯坦外貌的两个句子,从这些描写中你体会到什么?
(爱因斯坦不修边幅。
)
(3)画出描写爱因斯坦动作的句子,交流后齐读。
(“一边……一边……”表示一个动作跟另一个动作同时进行,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
(4)通过朗读课文,我们知道了第一次相遇是小女孩撞上了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在突然被小姑娘一撞的情况下,他的表现如何呢?
(他抬起头,友好地冲女孩一笑:
“对不起,小姑娘,是我不小心。
”)从中,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为什么?
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被撞者向撞人者道歉,从而体现出他是一位平易近人、宽容、慈祥且喜爱孩子、关爱孩子的老人。
)
(5)小女孩把这件事告诉父亲之后,又怎样了呢?
老师引读父亲的话。
(6)什么叫“纳闷”?
(疑惑不解。
)小女孩为什么“纳闷”?
(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怎么能是“最伟大的人”呢?
)
(7)思考:
爱因斯坦是不是一个最伟大的人?
(8)小结:
这一部分写小女孩第一次遇到爱因斯坦。
3.精读第二次相遇部分。
(1)过渡:
小女孩第二天又遇上了爱因斯坦。
这次相遇的情景是怎样的呢?
(2)找出课文中有两个“仍是”的句子。
(他仍是衣衫不整,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
)
①用第2自然段中的句子具体描述爱因斯坦的“衣衫不整”。
(只见他穿的衣服……拖鞋。
)
②“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对应上文所说的哪句话?
(他一边埋头走路,一边像是在思考着什么。
)
③说说“一面……一面……”体现了什么?
(3)找出这一部分中爱因斯坦和小姑娘的对话,同桌分角色读一读。
说说从这一段对话里读懂了什么。
(爱因斯坦平易近人,不承认自己是伟人,还请小姑娘教他;小姑娘天真。
)
找出有关的语句进一步体会。
(4)分角色朗读此部分并思考爱因斯坦是不是一个最伟大的人。
(5)这一部分说的是小姑娘第二次遇到爱因斯坦,教给爱因斯坦穿戴要领。
4.精读第三次相遇部分。
(1)默读全段,思考小女孩第三次和爱因斯坦相遇的情况。
主要写了哪两点?
(爱因斯坦穿戴得整整齐齐,小女孩教爱因斯坦收拾房间。
)
(2)从哪些语句中反映出爱因斯坦穿戴得整整齐齐?
(从“小姑娘……简直吓了一跳”“整个变了一个人”“年轻了20岁”等语句反映出。
)
(3)什么叫“一塌糊涂”?
(乱或糟到不可收拾。
)想象一下爱因斯坦的工作室乱的样子。
(4)分角色朗读第三次相遇部分,并思考爱因斯坦是不是一个最伟大的人。
5.总结全文。
(1)朗读全文,回忆爱因斯坦与小女孩三次交往的具体情况。
(2)教师小结:
通过对爱因斯坦与小女孩三次交往情况的具体了解,我们对爱因斯坦一定有了大概的印象,爱因斯坦到底是不是“最伟大的人”呢?
为什么?
希望同学们认真思考,下节课我们将具体展开讨论。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 第一次相遇 撞
1.在思辨中生成。
新课标强调: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课程就是学生在教育情景中不断生成的活生生的个人体验,是学生不断创造和释疑的过程,课程意义的生成只能以学生个体独特的真实感受为主要来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2.在生成中体验。
学生就“为什么他会头发蓬乱、衣衫不整”这个问题,读出了不同的理解。
在围绕“既然他的工作这么忙,为什么还要和小女孩交往,还要在路边等待小女孩呢?
这不是在浪费时间吗”展开讨论时,学生不是一味地附和别人的观点,而是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3.在体验中感悟。
体验和感悟只能由自己获得,这是别人无法取代的。
课堂上教师把体验和感悟向学生自我开放,学生各自建构起对文本的不同体验和感悟,在教育过程中形成思维和情感的碰撞。
本课的教学关键在于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事业,不拘生活小节的伟大而又平凡的品格和关爱孩子、乐于和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
1.照样子,写词语。
短而硬 宽而厚 细而长 圆而扁
又肥又大 又瘦又高 又白又嫩 又脏又乱
整整齐齐 干干净净 红红火火 团团圆圆
2.用下列词语造句。
(1)简直——我简直无法相信潮水竟在顷刻间奔腾而来。
(2)一塌糊涂——小芳总把家里搞得一塌糊涂。
3.按事情发展顺序排列句子。
(4)周总理笑着说:
“我也来体验一下你们的生活嘛!
”
(2)原先坐着的人都站起来,争着给总理让座。
总理让大家都坐下,他自己却站着和大家谈话。
(6)这天晚上,周总理下了公共汽车,接着又上了电车,在北京城绕了半圈。
回去后立即指示有关部门,要尽快解决交通拥挤的问题。
(5)一路上,周总理亲切地问车上的人在哪里工作,生活怎样,上下班用多长的时间……大家把自己的困难都告诉了周总理。
(1)一天晚上,周总理冒着寒风,挤上了一辆公共汽车。
车上的人激动地喊:
“周总理来了!
周总理来了!
”
(3)许多人激动地说:
“总理工作那么忙,还来和我们一起乘公共汽车,我们过意不去呀!
”
1.感受不同表达方式产生的不同表达效果。
2.深刻体会爱因斯坦对科学事业的热爱以及他谦虚好学、平易近人的美德。
幻灯片。
一 回顾全文
1.板书课文题目。
2.教师指名说上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三次交往的具体情况。
)
二 深入讨论
1.导入:
上节课老师给同学们留了一个任务,认真思考:
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
为什么?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寻找一下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吧!
2.板书:
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
为什么?
3.出示相关问题,引导思考。
(1)为什么小女孩说这个人简直就是从她的童话故事书里走出来的呢?
(他不把时间花在穿戴上,以至于他“不修边幅”的外貌使小姑娘感到“这个人简直就是从我的童话故事书里走出来的”;他不把心思放在布置房间上,工作室里一塌糊涂……从小姑娘的眼里,我们看到了一个生活不拘小节的爱因斯坦。
)
(2)为什么在第三天下午爱因斯坦见到小女孩时,爱因斯坦整个变了一个人?
(爱因斯坦又是一个谦虚好学的人,在小姑娘指出他连穿衣服都不会时,他诚恳地向小姑娘请教,在第三天下午立刻按照小姑娘的穿戴要领换了装束,简直把小姑娘都吓了一跳。
后来,他还向小姑娘学习如何整理房间。
)
(3)为什么爱因斯坦说自己什么也帮不了小女孩,而只好教她做数学作业?
(爱因斯坦热爱科学事业,不谙世事,这既是实情,也是谦辞。
)
4.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并书面准备发言提纲。
5.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辅助指导。
6.小结。
从小女孩父亲的口中我们得知爱因斯坦的名气是相当大的:
“你今天撞着了当今世界上最伟大的人。
”但是,在爱因斯坦与小女孩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却一直感受着他的平易近人、慈祥以及宽容的胸怀,也正是爱因斯坦的不修边幅、谦虚好学、平易近人以及对科学事业的执著追求造就了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人”。
三 探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
1.用小黑板(或幻灯片)提示下列句子。
(1)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怎么能是“最伟大的人”呢?
(2)穿衣服还不会呢,怎么谈得上伟大?
(3)这还不简单?
2.提问:
这些都是反问句,能换一个说法吗?
学生回答后小结,上述三句可分别改为:
(1)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不可能是“最伟大的人”。
(2)穿衣服还不会呢,谈不上伟大。
(3)这很简单!
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一般做法是:
原句字面意思是肯定的,要改成否定的;原句字面意思是否定的,要改成肯定的。
学生如果对“肯定、否定”的意思不理解,可以先举例讲一讲“肯定”表示承认正面的;“否定”表示否认正面的。
四 教师总结
谦虚好学一直是我们中国人衡量一个人的重要标准,我们在学习生活中更应提倡这一精神。
“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爱因斯坦,虚心向一个小女孩请教穿戴要领和整理房间的方法,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让我们做一个谦虚好学的人吧!
爱因斯坦 热爱科学
本节课的教学,要确定了一根串联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那就是“伟大”一词。
教学时,可以从生活细节进入,注意两个基本步骤:
一是抓住爱因斯坦的外貌描写感受人物形象;二是透过表面现象看人物本质。
在课堂上,要极力为学生营造一种平等融洽的氛围,适当地模拟当时当地的情景,引领学生抓住人物动作、表情和对话的具体内容,感受并领悟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品质,进而来理解爱因斯坦的“伟大”。
因为阅读是阶梯式进行的,所以学生学习的过程是比较自然轻松的。
教学中,学生不仅是在与文本、老师、同学对话,他们也在与小姑娘、与爱因斯坦对话。
1.选字填空。
向 像 象
(1)每个人都(向)往着更加美好的生活。
(2)到了12月份,动物园的小(象)就要被送往国外了。
(3)白鸽是和平的(象)征。
(4)夫人对待我真(像)姐妹一样。
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居里夫人
1903年,居里夫人发现了一种新的物质——镭,这一发现(
震动
震惊)了全世界。
居里夫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
从此,她享有盛誉,博得了人们的敬仰。
居里夫人的法语老师最大的(
希望
愿望)是重游自己的出生地——法国北部的第厄普,可是,她付不起由波兰到法国的一大笔旅费,回乡的(希望
愿望
)总是那么渺茫。
居里夫人当时正好住在法国,她非常理解老师的心情,不但代付了老师的全部旅费,还邀请老师到家里作客。
居里夫人的热情接待使老师感到像回到自己家里一样。
1932年5月,华沙镭研究所建成,居里夫人回到祖国参加开幕典礼。
许多著名人物都簇拥在她的周围。
典礼将要开始的时候,居里夫人忽然从主席台上跑下来,穿过捧着鲜花的人群,来到一位坐在轮椅上的老年妇女面前,深情地亲吻了她的双颊,亲自推着她走上了主席台。
这位老年妇女就是居里夫人小时候的老师。
在场的人都被这动人的情景所(
感激
感动),(
热情
热烈)地鼓掌,老人也流下了热泪。
居里夫人就是这样,当她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之后,仍旧没有忘记曾经(传授
传播
)给她知识的老师。
(1)画去括号中不确切的词语。
(2)给第1自然段中加点的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A)
A.很高的荣誉 B.称赞 C.赞美;夸奖
(3)“在场的人……老人也流下了热泪。
”老人为什么会流下了热泪。
(C)
A.老人能参加开幕典礼,上了主席台,很激动
B.老人被这热烈的场面感染,激动得流泪了
C.老人被居里夫人成名不忘师恩的美德所感动,所以流泪了
(4)概括第2自然段的段意。
居里夫人代付了老师的全部旅费,还邀请老师到家里作客。
(5)这篇短文要表达的思想是(B)。
A.居里夫人成名后,受到人们的尊敬
B.居里夫人成名后,仍不忘曾教导过她的老师
爱因斯坦(1879~1955),物理学家,在物理学多个领域均有重大贡献。
也是一位哲学家。
他懂得什么是成功法则,他能像解释他的方程式那般解释这些法则。
这里有10句话是从他以前所说过的无数极精彩的话语中提取出来的。
1.不曾犯错的人从来不曾尝试新事物。
2.教育是一个人在学校学到的唯一不被遗忘的东西。
3.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却能畅游整个世界。
4.创意的奥秘是知道如何隐藏你的创意来源。
5.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贡献什么,而不是他能取得什么。
不要渴望成为一个成功的人,而是应该努力做一个有价值的人。
6.天下只有两种生活方式:
人生不存在奇迹;人生处处孕育着奇迹。
7.在我审视我自己和我的思考方式时,我的结论是:
在吸收有益的知识方面,奇思妙想的天赋对我而言,比我的才干更重要。
8.要成为羊群中优秀的一员,你就必须先成为一只羊。
9.你必须去学习游戏规则。
然后,你还要比别人玩得更好。
10.最重要的是不要停止问问题。
好奇心的存在,自有它的道理。
师:
同学们,你们想成为成功人士吗?
那么,请记住这条秘诀吧!
(出示名言:
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途径和方法+不说空话。
)(学生齐读名言。
)
师:
知道这句名言出自哪位名人之口吗?
(板书:
爱因斯坦。
)
生:
这是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名言。
师:
能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爱因斯坦吗?
生:
爱因斯坦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
生:
爱因斯坦1879年生于德国,1955年4月18日于美国普林斯顿逝世。
生:
他的相对论远比牛顿物理学先进,对世界科学作出了巨大贡献。
生:
他的物质粒子可以转变为巨大能量的理论,已由原子弹、氢弹的威力得到确证。
生:
1921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被确认为整个人类历史上的科学巨人。
师:
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呀!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有关他的文章。
(板书完整课题: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
)(齐读课题。
)
师:
看了课文题目,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生:
我想知道小女孩是个怎样的人?
生:
我想了解他们俩是怎么认识的?
生:
世界著名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与一个小女孩之间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生:
从他俩发生的故事中又能看出爱因斯坦是个怎样的人?
师:
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读读课文,找找答案吧!
[“揭示课题”这一环节对整堂课的教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针对学生好奇的心理,由“揭示成功秘诀”的“名言”引出“名人”——爱因斯坦,让学生介绍一下爱因斯坦,对其有个大概的了解,初步奠定情感基础。
第二步让学生在“无疑处生疑”,在你问、他问、大家问的热烈氛围中进入课文的情境中,意在激发学生主动去探求知识的欲望,吸引学生非读下去不可。
]
师: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看看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师巡视。
)
师:
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愿意读哪部分就读哪部分,我们其他同学可以来当小评委。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相机正音再读。
)
师:
请我们的小评委们作一番评议吧!
当然,可以指出值得发扬之处,也可以指出欠缺的地方。
生:
刚才某某同学把“趿拉”读成了“汲拉”。
生:
我觉得刚才几位同学读得比较流利,而且声音响亮。
师:
读的同学很认真,听的同学也不赖!
师:
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大家可自由发表观点。
(学生针对课题疑问交流初读感受。
)
生:
我了解到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与小女孩是偶然相遇的。
生: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从偶然相遇到相处,并成为好朋友。
生:
我知道他们之间最初有过三次交往。
师:
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