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清明中秋节端午节风俗来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805826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3.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节清明中秋节端午节风俗来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春节清明中秋节端午节风俗来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春节清明中秋节端午节风俗来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春节清明中秋节端午节风俗来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春节清明中秋节端午节风俗来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春节清明中秋节端午节风俗来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春节清明中秋节端午节风俗来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春节清明中秋节端午节风俗来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春节清明中秋节端午节风俗来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春节清明中秋节端午节风俗来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春节清明中秋节端午节风俗来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春节清明中秋节端午节风俗来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春节清明中秋节端午节风俗来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春节清明中秋节端午节风俗来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春节清明中秋节端午节风俗来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春节清明中秋节端午节风俗来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春节清明中秋节端午节风俗来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春节清明中秋节端午节风俗来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春节清明中秋节端午节风俗来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春节清明中秋节端午节风俗来历.docx

《春节清明中秋节端午节风俗来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节清明中秋节端午节风俗来历.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春节清明中秋节端午节风俗来历.docx

春节清明中秋节端午节风俗来历

春节清明中秋节端午节风俗来历

  篇一:

端午节民俗

  现国家法定休假的中国传统节日有4个,即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除此之外,元宵节、重阳节、冬至、腊八、除夕等也是中国传统节日。

  端午节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我国人们以祛病防疫的节日,后来传说爱国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也同时成了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以围绕才华横溢、遗世独立的楚国大夫屈原而展开,传播至华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屈原之名人尽皆知,追怀华夏民族的高洁情怀。

但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且吴越之地以龙舟竞渡在此日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更是早于春秋很久。

  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

它还可叫端阳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等等。

  时至今日,端午节在中国人民中仍是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2009年9月30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9月30日在阿联酋阿布扎比审议并批准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76个项目,中国“端午节”名列其中。

这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等。

  江浙一带有端午节吃“五黄”的习俗。

五黄指黄瓜、黄鳝、黄鱼、咸鸭蛋黄、雄黄酒。

端午节起源1.纪念屈原

  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

屈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

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

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

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

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屈原,

  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

  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对前途感到绝望,就在同年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杀。

  屈原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称“骚体”)他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

  端午吃粽子、龙舟竞渡等习俗源于记念屈原。

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

  面临亡国之痛,于农历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怀沙》后,抱石自沉汨罗江。

  传屈原投江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以楝树叶包饭,外缠五色丝投于水中,以驱蛟龙。

久而久之,逐渐演变成流传至今的端午节吃粽子的风俗。

  屈原投汨罗江后,百姓闻讯马上驾舟奋力营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以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人们还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

  屈原投江之后,老郎中将雄黄酒倒入江中,以药晕鱼龙,一会儿,水面果真浮起一条蛟龙。

人们把这条蛟龙扯上岸,抽其筋,剥其皮,再用雄黄酒抹七窍。

  据说这就是日后端午节饮雄黄酒的来历。

  我们为何要纪念屈原?

因为他坚贞不渝的爱国情怀。

我们纪念屈原,因为他无论身处何境,对普通民众始终如一的关怀与深切的同情,其心忧天下,关心民生疾苦的情怀值得永世流芳。

还因为他坚韧顽强的求索精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种坚持真理的人格精神值得永世流芳。

纪念屈原,所以过端午,但过端午并不仅仅因为此。

端午是中华民族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2.伍子胥

  有些说法则与吴国大夫伍子胥有关,而非屈原。

  南朝萧梁时期宗懔所著的《荆楚岁时记》,是一部中国古代荆楚地区的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介绍文集。

在该书的第卅节里头记载着:

“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并命舟楫以拯之?

?

邯郸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

?

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

”认为东吴地区的端午竞渡是为了迎接已被当时人们视为河神的伍子胥,与屈原无关。

关于粽子,则有当地的记载:

“乡俗午日以粽奉伍大夫,非屈原也。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

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

  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

伍子胥在死前对邻舍人说:

“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3.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

  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

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4.龙的节日

  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

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

  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

其主要理由是:

(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

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

(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

(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5.除五毒

  端午节的第五个传说,恶日禁忌。

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

  6.夏至

  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

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

  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

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入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

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

《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

“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

由此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

  而众多说法中,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

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端午节习俗

  吃粽子

  “粽子香,香厨房。

艾叶香,香满堂。

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

”这是旧时流行甚广的一首描写过

  端午节的民谣。

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

  粽子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当时主要有两种粽子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到晋代,端午食粽子成为全国性风俗,“仲夏端午,烹鹜角黍”,这是西晋周处所作《风土记》一书中的明确记载。

当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米外,还添加中药材益智仁,称“益智粽”。

  到了唐代,粽子已经成为端午节的必备食品。

唐人姚合“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的诗句,反映了当时食粽之普遍。

宋代时,出现了用“艾叶浸米裹之”的“艾香粽子”。

元代的粽子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突破了菰叶的季节局限。

明代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核桃,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今天流行的“火腿粽子”则出现在清代乾隆年间。

  由于各地的饮食习惯不同,粽子形成了南北风味。

  北京粽子

  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种,北京粽子个头较大,为斜四角形或三角形。

目前,市场上供应的大多数是糯米粽。

在农村中,仍然习惯吃大黄米粽。

黏韧而清香,别具风味,北京粽子多以红枣、豆沙做馅,少数也采用果脯为馅。

  广东粽子

  南方粽子的代表品种,广东粽子与北京粽子相反,个头较小,外形别致,正面方形,后面隆起一只尖角,状如锥子。

品种较多,除鲜肉粽、豆沙粽外,还有用咸蛋黄做成的蛋黄粽,以及鸡肉丁、鸭肉丁、叉烧肉、冬菇、绿豆等调配为馅的什锦粽,风味更佳。

  四川粽子

  四川人嗜辣,所以粽子也有甜辣之分,四川的辣粽,因制作讲究,工艺复杂,其口味当然独特,故成为四川千古流传的名点小吃之一。

其制法是先把糯米、红豆浸泡5至6小时,将水倒出,放入椒粉、川盐、味精和少许腊肉,用粽子叶包成约60克一个的四角粽。

煮熟后食之,香辣适口,风味独特。

  苏州粽子

  苏州粽子是呈长而细的四角形,有鲜肉、枣泥、豆沙、猪油夹沙等品种,具有配料讲究、制作精细等特色。

如猪油夹沙粽子,选用上等红小豆,煮熟后去皮滤沙,再加入成倍的砂糖和适量的油脂制成馅,裹扎时馅里还夹有一块肥肉,煮熟后晶亮甜美,油润清香。

嘉兴粽子

  浙江嘉兴粽子历史悠久闻名华夏,嘉兴粽子为长方形,有鲜肉、豆沙、八宝、鸡肉粽等品种。

嘉兴粽子当推“五芳斋”为最,素有“江南粽子大王”之称。

它的粽子从选料、制作到

  烹煮都有独到之处。

米要上等白糯米,肉从猪后腿精选,粽子煮熟后,肥肉的油渗入米内,入口鲜美,肥而不腻。

许多海内外朋友皆因品尝过嘉兴粽子后,方知浙江嘉兴的地名。

海南粽子

  海南粽子与北方的粽子不同,它由芭蕉叶包成方锥形,重约半公斤左右,糯米中有咸蛋黄、叉烧肉、腊肉、红烧鸡翅等,热粽剥开,先有芭蕉和糯米的清香,后有肉、蛋的浓香。

香浓淡兼有,味荤素俱备,令食者胃口大开。

  山东粽子

  在诸多品种的粽子里,辈份最大,资格最老的,当首推山东黄米粽子。

选用黄黏米包裹的粽子黏糯,夹以红枣,制品风味独特,食用时,可根据食客习惯,佐以白糖,增加甜味。

汨罗粽子

  湖南汨罗传说是粽子发源地,汩罗粽子历来以品种多、制作精巧而著称于世。

国际龙舟节期间共推出传统和新开发的粽子数十种,并采用外形精美的真空塑料包装和罐头包装,无菌卫生,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

  闽南粽子

  厦门、泉州的烧肉粽、碱粽皆驰名海内外。

烧肉粽精工巧作,糯米必选上乘,猪肉择三层块头,先卤得又香又烂,再加上香菇、虾米、莲子及卤肉汤、白糖等,吃时蘸调蒜泥、芥辣、红辣酱、萝卜酸等多样佐料,香甜嫩滑,油润不腻。

闽南话“热”与“烧”同含义,所谓“烧肉粽”,就是要趁热而食的粽子,热食则更有风味。

  台湾粽子

  带有浓厚的闽南风味,品种甚多,有白米粽、绿豆粽、叉烧粽、八宝粽、烧肉粽。

烧肉粽最为流行,它的“内容”丰富多彩,包括有猪肉、干贝、芋头、蛤干、鸭蛋等,成了终年可见的传统小吃。

新竹的“成家肉粽”、彰化的“肉粽”和台南的“再发号肉粽”都很有名气。

八宝粽也是代表品种,它选料多样,将猪腿肉、肥膘、栗子(或花生仁)、萝卜干、鱿鱼分别切成丁,锅烧热,先下洋葱末,再加上以上配料及酒、酱油、麻油炒匀,与糯米拌匀后,裹扎蒸熟,香味浓郁。

著名歌星邓丽君以一首台语“烧肉粽”的歌曲而大受欢迎,由此可见台湾粽子在台湾饮食文化的地位。

  此外,著名的粽子还有贵州的“酸菜粽”、西安的“蜂蜜凉粽”、厦门的“烧肉粽”、苏北的“咸蛋粽”、上海的“咸味粽”、云南的“火腿粽”等各具特色。

  饮雄黄酒

  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

古语曾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

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

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

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

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

  雄黄酒是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黄泡制的白酒或黄酒,一般在端午节饮用。

雄黄酒需在太阳下晒,有的从五月初一晒到初五。

作为一种中药药材,雄黄可以用做解毒剂、杀虫药。

于是古代人就认为雄黄可以克制蛇、蝎等百虫,”善能杀百毒、辟百邪、制蛊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

但中医专家和民俗专家认为端午节喝雄黄酒的习俗应该鄙弃,因为雄黄酒里含砷,是砒霜的主要成分。

  传说白蛇白素贞,为了报答许仙的恩惠,与许仙结为夫妻,并上演了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

传说中,端午节当天白蛇误喝雄黄酒,差点现出蛇形,加上法海白蛇及水淹金山寺的情节,也成为脍炙人口的民间戏曲的曲目。

  画额

  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

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

  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以镇邪。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我国南方很流行,它最早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可追溯至原始社会末期。

现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赛龙舟将成为2010年广州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

  龙舟,与普通船只不太相同,大小不一,桡手人数不等。

如广州黄埔、郊区一带龙船,长33米,船上有100人,桡手约80人。

南宁龙舟长20多米,每船约五六十人。

湖南汨罗县龙舟则长16—22米,挠手24—48人。

福建福州龙舟长18米,挠手32人。

龙船一般是狭长、细窄,船头饰龙头,船尾饰龙尾。

龙头的颜色有红、黑、灰等色,均与龙灯之头相似,姿态不一。

一般以木雕成,加以彩绘。

龙尾多用整木雕,上刻鳞甲。

除龙头龙尾外,龙舟上还有锣鼓、旗帜或船体绘画等装饰。

龙船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

  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

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

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

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汨罗江,奔向龙舟赛场。

  上海从2001年9月至今,2013年苏州河龙舟赛首次“升级”成为国际顶级龙舟赛事,吸引了包括匈牙利、俄罗斯、德国、肯尼亚等国家的龙舟队伍前来一展身手。

  戴香包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

戴香包颇有讲究。

老年人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象征着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

小孩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竿、斗鸡赶兔等。

青年人戴香包最讲究,如果是热恋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一二枚别致的香包,赶在节前送给自己的情郎。

小伙子戴着心上人送给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围男女的评论,直夸小伙的对象心灵手巧。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戴香囊颇有讲究。

老年人一般喜欢戴菊花、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象征着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

小孩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竽、斗鸡赶免等。

  挂艾草、菖蒲、榕枝

  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它原因。

通常将艾草、菖蒲、榕枝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

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

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

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

而晋代《风土志》中则有“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

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

  民谚: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民间端午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

人们也

  篇二:

端午节的由来与习俗

  端午节

  1.简介

  端午节是中国重大传统节日,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端午节于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确立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2.由来

  端午节,又称为五五节,因为端午节是在农历的五月五日,是三个重要的中国节庆之一,其他两个分別是中秋节和农历新年。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

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

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3.时间

  2012年6月16日,农历5月5日,星期三;2013年6月6日,农历5月5日,星期一。

  4.意义

  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

屈原,名平,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生于楚威王五年夏历正月初七,或谓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卒于楚襄王九年。

端午节的第二个意义是伍子胥的忌辰。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

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

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

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

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

”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

”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第三个意义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

  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

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

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端午节第四个意义是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

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国,后人为敬仰其诗,复哀其忠勇事迹,乃与诗人节合并举行纪念,而诗人节亦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

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且喜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啤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预谋起义,开会时为清兵所捕,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

  5.别称

  端阳节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菖蒲节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邢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浴兰节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

汉代《大戴礼》云:

“午日以兰汤沐浴”。

  解棕节古人端午吃棕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

  女儿节沈榜宛《杂记》载:

“燕京自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饰小闺女,尽态极妍。

已出嫁之女,亦归宁簪以榴花,曰女儿节”。

  天中节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时,太阳重人中天,故称这一天为“天中节”。

  重午节午,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6.习俗

  划龙舟

  在汨罗江畔,每年端午节都要举行隆重的龙舟竞渡活动。

竞渡前一般都要先祭屈子庙。

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穿着新装,扶老携幼,并抬着龙头,先到屈子庙朝拜,供以粽子、包子、酒水等祭奠屈原遗像。

然后由主祭人将一条红绸系到”头龙”的头上,由”头桡”将龙头扛到江边洗浴,洗完后将龙头安于船首,这才开始赛龙舟。

  吃粽子

  ”粽子香,香厨房。

艾叶香,香满堂。

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

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这是旧时流行甚广的一首描写过端午节的民谣。

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

  悬艾草菖蒲

  在我国民间有一句谚语: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艾,即白艾,又叫家艾、艾蒿,是一种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白艾入中药,性温,味苦,可以祛寒湿。

蒲,即菖蒲,是一种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含挥发性芳香油,可以提神、通窍、杀菌。

端午节之际,我国南方地区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裁为小虎,贴上艾叶,称为艾虎,妇人争相佩戴,以避邪驱瘴。

而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可以散发芳香,驱赶飞虫,清除污浊空气,或将艾叶和苍术、白芷、大黄、芸香等中草药放在室内燃熏,能赶走蛇虫百脚,也是一种空气消毒的良方。

此类习俗,在我国各地非常普遍。

”杏子黄,大夫忙”,是说端午时分,因为夏季来临,天气渐转湿热的缘故,百病易生。

所以,端午节前后一段时间正是劝人们讲卫生、逐瘟疫、除虫害的日子。

佩香囊荷包

  端午节来临时盛行佩香囊、佩荷包。

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做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五颜六色,玲珑夺目,既美观漂亮,又清香四溢,还可以预防某些传染性疾病。

而在节前,家家户户的媳妇、姑娘及眼明手巧的老太太,都要用七彩丝线、花布、绸缎等材料,绣制成形态各异的荷包,以赠亲友和佩戴。

  饮雄黄酒

  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

古语曾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

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

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

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

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

古诗云:

”唯有儿时不可忘,持艾簪蒲额头王。

”意思是说端午节这天,孩子们拿了艾叶,戴上菖蒲,额头上用雄黄酒写了”王”字,以辟邪防疫。

把雄黄酒洒在墙角、床底等处,可以驱虫,清洁环境。

但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雄黄酒外用尚可,饮则有害,必须慎用。

  7.故事

  白蛇传的故事

  过端午的那天早上,由千年修行白蛇精变成的白素真,就对他的随身丫环小青说:

「今天是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