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面试教案模板小组讨论共3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805828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5.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面试教案模板小组讨论共3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初中语文面试教案模板小组讨论共3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初中语文面试教案模板小组讨论共3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初中语文面试教案模板小组讨论共3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初中语文面试教案模板小组讨论共3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初中语文面试教案模板小组讨论共3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初中语文面试教案模板小组讨论共3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初中语文面试教案模板小组讨论共3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初中语文面试教案模板小组讨论共3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初中语文面试教案模板小组讨论共3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初中语文面试教案模板小组讨论共3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初中语文面试教案模板小组讨论共3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初中语文面试教案模板小组讨论共3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初中语文面试教案模板小组讨论共3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初中语文面试教案模板小组讨论共3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初中语文面试教案模板小组讨论共3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初中语文面试教案模板小组讨论共3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初中语文面试教案模板小组讨论共3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初中语文面试教案模板小组讨论共3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初中语文面试教案模板小组讨论共3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面试教案模板小组讨论共3篇.docx

《初中语文面试教案模板小组讨论共3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面试教案模板小组讨论共3篇.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语文面试教案模板小组讨论共3篇.docx

初中语文面试教案模板小组讨论共3篇

初中语文面试教案模板小组讨论(共3篇)

篇:

初中语文面试教案

初中语文面试教案模板【篇1:

初中语文试讲教案】

初中语文试讲教案

《渡荆门送别》李白

一、作者介绍

【创作特色】由于李白个性狂放、洒脱不羁、天真率直,傲视独立,使得他的诗具有强烈的个性特色。

(杜甫《饮中八仙歌》“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首先,其诗以抒情为主,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主要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事物和具体时间做细致的描述。

感情的表达往往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

易于触动而又易爆发的强烈情感,是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

他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的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

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李白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彩、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原因所在。

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奇特,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

李诗的语言,有的清新如同口语,有的豪放,不拘声律,近于散文,但都统一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之中。

语言流

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

李白的诗歌具有瑰丽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

二、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25岁时出蜀辞亲远游,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

具体作年有多种说法,主要有三种:

一说作于公元724年(开元十二年),二说作于公元725年(开元十三年),三说作于公元726年(开元十四年)。

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

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文本分析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字词解释

⑴荆(jing负荆请罪)门:

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山形上合下开,状若门.⑵远:

远自。

⑶楚国:

楚地,今湖北、湖南一带。

其地春秋、战国时属楚国境域。

⑷平野:

平坦广阔的原野。

⑸江:

长江。

大荒:

广阔无际的原野。

⑹月下飞天镜:

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

下:

移下,下来。

【小知识】意象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在我国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许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

如“月亮”这一意象,一般说来,代表着思乡、思念、团圆。

如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竹,代表高洁与气节;杨柳,代表离别感情。

⑺海楼:

海市蜃楼,海市蜃楼,亦称“蜃景”,是光线经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显著折射时,把远处景物显示在空中或地面的奇异幻景。

这里状写江上云雾的变幻多姿。

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⑻仍:

依然。

怜:

怜爱。

一本作“连”。

故乡水:

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

⑼万里:

喻行程之远。

2、作品译文

在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我来到那古时楚国之地游历。

重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流进了广阔无际的原野。

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云彩变幻无穷结成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四、诗歌赏析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一:

清沈德潜评此诗说:

“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

”(《唐诗别裁》)送别二字能否删去?

2、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

清沈德潜认为二字,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问题二:

这首诗哪句写的最好?

哪几个字写得好?

【篇2:

初中语文教案:

《散步》教案模板】

初中语文教案:

《散步》教案模板《散步》案

——以小见大话亲情,举轻若重道美感

【设计理念】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要求教师善于发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闪光点,激励他们自主参与合作、主动发现探究。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鼓励他们独特的思路和想法,以自身的学习体验自主交流思想、展示成果。

学习活动中的质疑问难、探究拓展可以从任何角度进行延伸反思,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交流讨论中愉快地获得知识,何乐而不为呢?

《散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牧歌式的情景,文章内容比较浅显易懂,却体现了语言美、诗意美、人性美。

本文主要在于对学生审美阅读的启蒙的训练,让学生在阅读中进入课文,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品味文章语言“举轻若重”的特点,寻找美点,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之美、对情感意境之美的体验。

同时,因为语言的学习、情感的体验远远不是一篇课文所能完成的,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希望能把学生的关注点引向更广阔的空间。

其一,是课外阅读,希望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得理性认识,能够把自己的阅读积累兴趣调动起来;其二,是更广阔的社会生活,把社会生活作为自己学习的内容。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但同时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对散文知识的了解知之甚少,而且由于受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家庭误导,许多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

因此,我通过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学习,通过朗读、圈画、质疑、小组讨论、比较研究与拓展强化,从中对散文有初步的了解和鉴赏;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并从中感悟出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继续练习朗读和圈点勾画,积累语言;锻炼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

同时借鉴举轻若重、以小见大的写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文章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形成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品味文章语言“举轻若重”的特点,感受课文浓浓的亲情,学习表达生活之美。

【教学难点】

如何组织小组活动,寻找典型词句,体会文章语言‘举轻若重’的特点和课文深长的意味,初步学会运用‘举轻若重’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唤起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导入新课:

师:

相信同学们和我一样,在生活中曾被许多小事感动过:

平平常常的一天,收到了来自远方朋友的祝福,虽然只有淡淡的一句“你好吗”;伤心失败的时候,一位平常不是特别亲近的人默默地为你递上一张纸巾,轻轻地对你说“我们知道你尽力了”。

这些虽然都是小事,但总能让人读出许多的真情。

在生活中,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请大家说说。

请两至三位同学讲述经历,与大家交流。

师: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莫怀戚的《散步》,看看作者是如何把生活中最细微的小事写得让人感动的。

(多媒体投影“散步”)

(于细微处见真情。

导入既与学生交流情感,亦定下课堂基调。

虽未涉及文本,却已“意在言中”。

同时以学生现有的生活积累为学习的前提,可锻炼学生积累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达到教材与生活,作者与读者情感上的沟通。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悟:

1、朗读比赛。

以班级为单位,大家推选一名代表和老师比赛,借助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秋日思雨》。

其他同学从以下三方面给予评判:

(1)音准;

(2)句逗的停顿;(3)语气、语调的处理。

2、通过讨论,统一意见:

本文基调愉快而深沉;语调平稳,不亦过高或过低;语气亲切,温和,并含有庄重;语速以中速为主,第四自然段应快些,第六、八自然段应慢些。

根据讨论结果,自由读课文。

思考:

本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初读课文,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师生互动,形成板书。

三、师生合作,初步发现

1、师生共同探讨第一、二节。

学习第一节:

多媒体投影第一节“我们在田野散步:

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请

同学们轻轻地把这句话读一遍。

(生读第一节)

师:

从这样一句话的表述中,你能读出作者在写这句话时含着的情感吗?

自己再轻轻读一遍。

(冰山只露一角。

以猜读体味作者的创作,学生以最自然的状态进入文本的情感世界。

)(不急于让学生回答,给他们时间再次阅读。

(生轻声读。

纷纷举手。

(既让学生猜想,自然给以一定时间。

对开放性的问题,不仓促评价。

努力鼓励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师追问:

这样的内容平常习惯是怎样表达的?

作者这样选用词语和选择句式,你能否发现什么“特别”之处?

通常习惯的表达有:

(1)我们一家四个人在田野上散步。

(2)我、母亲、妻子和儿子在田野上散步。

?

?

归纳比较结果:

文章选用的句式有强调的意味,突出“我”对母亲的尊敬及对一家人的爱,郑重其事地推出一个镜头。

(进一步朗读并感受课文语言,切入到本课主要目标——语言的探究,通过比较发现用词、句式的不同寻常,感受文章浓浓的亲情。

学习第二节:

自主发现句式比较特殊的句子;推选用得巧的词语,体验其中蕴含的真情。

句子: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词语:

信服

(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会发现句式与词语的选用上都有一种“举轻若重”的感觉,更深入地把握作者把小事情写得很重,写得意义不凡。

2、学生归纳本文语言的主要特点。

作者用心选用句式与词语,整篇文章给人一种“举轻若重”的感觉,使一件平常的生活小事显得那么不同寻常。

(归纳的环节非常重要,它把对具体内容的推敲上升到理性的规律性的认识。

四、自主探究,小组合作1、小组学习,圈画交流。

出示要求:

在前面学生自己阅读、发现的基础上,圈画后面几节文字中比较特殊的,也就是有举轻若重感觉的句式与词语,进一步探究语言。

(小组活动,师生互动。

教师适当帮助有疑问的小组,到一定时候教师要提醒小组及时,准备交流。

这一阶段也可以将文章分成几部分,分别交给不同的学习小组探讨,这样有利于深入推敲每一部分文字。

2、班级交流,共享发现。

每个小组派代表把最重要的发现与全班共享,可选择一个句子或一个词语。

▲可能有的句子:

(1)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这句话从小孩的嘴里出来,显得特别的天真、可爱,可让学生仿读进行品味。

(2)我的母亲老了,?

?

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教师可不失时机地问:

为什么他们都听我的?

引导学生探讨)

(3)这南方初春的田野,?

?

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非常普通的景色,在作者的笔下却是那样地富有诗意,并且使它与庄重的话题“生命”联系在一起,教师可引导学生探讨“作者为什么看到这田野美丽的春景会想到生命?

”“这与前文写母亲有无联系?

”等问题。

并让学生动笔仿写,深入理解语言美。

(4)我的母亲虽然高大?

?

就是整个世界。

(这是一句有着深刻含义,富有哲理的话,也是文章的主旨所在,它暗示着中年人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对生活的一种使命感。

在探讨中,应鼓励学生对这句话发表独特见解。

)(培养学生寻找关键语句理解课文主旨的能力,并且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在探讨中穿插朗读加深学生对课文内涵的理解。

“读是吞食、咀嚼,是最简便同时也是最有效的阅读方法。

”——沈江峰《主体阅读的实践形式探析》)▲可能有的词语:

太迟、总算、熬、分歧、责任的重大、委屈、水波粼粼、慢慢地、稳稳地、仔细(在探讨这些词语时,主要是要分析这些词语是如何“举轻若重”的,是如何把小事看成很大的。

教师在交流中适当引导,可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如:

说母亲过冬天,为什么说成“熬”?

母亲和儿子两人意见不统一,为什么要用“分歧”这个这么大的词?

我为什么会感到责任的重大?

假设文中的“我”,毫不犹豫地依从了儿子走小路,母亲会怎样想?

为什么我和妻子要慢慢地、稳稳地、仔细地背呢?

等等。

这些都是开放性的问题,教师要尊重学生,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要渗透情感教育,教学生做人的道理。

(分享学生的发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信心与兴趣,把学习的乐趣、发现的乐趣还给学生。

教学目标的真正达成在于学生自主的发现与交流中。

语文教学不仅要注意语言、情感,也要教学生做人的道理。

语文托起的,是一个大写的“人”。

五、拓展:

强化发现

1、与作者原文比较,推进研究。

文章选进教材时删了三处文字,出示这三句话,讨论编者删改的意图,并且评价删改的效果。

括号内为原文删去的三句话:

(1)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2)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3)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

(教学中,讨论编者的删改意图相对于初一的学生有一定难度,可以先请学生评价删改的效果,再揣摩编者的意图。

(教师根据学习情况决定是学生个体独立思考还是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尽量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养成平等审视的意识,作者、编者与我们是同等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与发现,都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放任思维的潮流。

“且放杜鹃林中啼”,只要合理、能说得通就可以。

2、调用积累,向课外拓展。

师:

举轻若重的语言能把小事情写得庄重、意义不凡,有些能使文章变得轻松幽默,在生活中或者阅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例子,如“扛着一支铅笔”。

你能否也运用“举轻若重”的写法,写几句话,描述生活中感受到的亲情?

学生先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这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读与写结合,同时也希望把学生的关注点引向更广阔的空间。

学语文,更应该用语文。

用中才会思学,学也才会其乐无穷。

六、比较:

验证发现

速读课后短文《三代》,和《散步》进行比较阅读。

师:

《三代》与《散步》相比较,哪个故事更感动你?

说说你的理由。

(提示:

可从情节、主旨、写法和语言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

(比较是研究性学习经常用到的方法,《散步》与《三代》的主题相近,又有差异,情节差别较大,语言风格也就各有千秋,这两篇文章作为一组教学材料,比较它们的语言风格,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角度。

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感动”这种情感更是个性化的,说《散步》更感动人,可以;说《三代》更感动人,也可以,能言之成理就好。

当然,教学中不要赶进度,来不及1课时完成,可以把这一项任务放在课后,作为一次研究性的作业,向课外拓展,深入探究。

七、反思与小结

1、师: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感悟到了什么?

(由同学谈本节课的收获与启示。

2、师总结:

《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

它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

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就是想让我们珍爱亲情,珍爱生命!

最后我们一起唱首歌,来感受这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亲情。

教师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学生齐唱。

(这处空白点的设计,不仅使学生在回味中对本节课巩固了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最后,以大家齐唱《常回家看看》来结课,再次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八、作业布置

【篇3:

初中语文教师面试说课稿】

初中语文教师面试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叫,毕业于,至今已经(教龄)。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四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是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单元的一篇读课文,本单元所选课文(单元所选课文介绍)。

这篇课文,(课文介绍)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

1.知识与能力目标2.过程与方法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为了充分发挥本教材的优势,教学重点我定为,教学难点为。

二、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实现自我构建,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

美国教育家杜威也说过,教育不是一种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学生主动性建设的过程,为此,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法:

创设情境法、朗读探究法,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法,指导学生自学法,同时将运用多媒体教学法及想象体验法作为辅助教学法。

三、说学法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在阅读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去充分感知语言教材,主要运用了以下学法:

质疑提问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法,朗读理解法。

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品味、感悟,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让教法和学法得到充分运用,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程序我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激情导入,诱发兴趣。

2.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3.研读赏析,讨论交流

4.教师小结,加深理解

第一个环节,激情导入,诱发兴趣。

第二个环节,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俗话说,书读百变,其义自见。

阅读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

为此,我设计以下三个步骤。

(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针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词进行指导,这样不仅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2)由我示范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标注段落。

同时找出每段的关键词句,理清文章脉络,思

考通过读课文,思考本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是通过什么方法找到它的。

第三个环节,研读赏析,讨论交流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组织学生精读课文,逐段地阅读分析,进行讨论,互相交流。

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讨论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进而解决教学重点难点。

第四个环节,教师小结,加深理解。

学生的学离不开老师的教。

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他们知识水平的有限性,不能完全由学生的自学代替老师的讲授。

在学生充分阅读和感知的基础上,教师的讲授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就本课来说(边板书,边解释板书内容)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这四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第2篇:

初中语文教资面试教案

WORD格式-专业学习资料-可编辑

第一篇《五柳先生传》

初中语文教案

精选初中语文教资面试教案2篇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

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

黔娄之妻有言: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

葛天氏之民欤?

试讲要求:

1、把握人物性格志趣。

2、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3、试讲时间10分钟。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感知文意

2、反复诵读,了解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志趣及精神风貌。

3、了解五柳先生的生活态度,培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文章简明的语言风格。

三、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说起陶渊明,同学们一定会感到亲切和熟他曾经带着我们领略过土地平悉。

旷、屋舍俨然的桃源风光,欣赏过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林美景;我们曾跟随他一起“种豆南山”“采菊东篱”。

在陶渊明的诗文中,我们结识了一个崇尚自然、热爱田园生活的隐者形象。

那么,在陶渊明眼中,他自己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读《五柳先生传》,再次

走近陶渊明,加深对先生的印象。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分享交流——了解“传”及作者

传,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

自传,是传记的一种,主要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事迹。

2、解决生字词

嗜shì辄zhé吝lìn褐hè3、了解文章

五柳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

五柳先生是一个不慕名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的人。

(三)细读课文,了解人物1、了解人物形象

文章介绍了五柳先生哪些方面的情况?

怎样描述的?

(1)名字由来

(2)爱好A.好读书B.性嗜酒C.著文章(3)生活状况

箪dān汲jí

俦chóu觞shāng

--学习资料分享----

WORD格式-专业学习资料-可编辑

1/4

--学习资料分享----

WORD格式-专业学习资料-可编辑

初中语文教案

A.衣:

短褐穿结B.食:

箪瓢屡空

C.住: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2、评析人物形象

文中的五柳先生是什么样的性格和志趣?

怎么看出来的?

(1)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明确:

点睛句——最突出的地方。

(2)好读书,不求甚解。

明确:

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率性自然。

(3)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明确:

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

(4)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明确:

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3、加深对人物的认识

以上是我们对五柳先生的评价,作者又是如何评价他的?

与哪句话相照应?

明确:

赞曰: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这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

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为鲜明。

(四)品读课文,了解特点1、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文章的艺术特色。

明确:

本传记不足二百字,语言朴素洗练,看似平淡但寓意深刻。

(五)拓展延伸

你觉得五柳先生能成为你学习的榜样吗?

说说理由。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1、积累有哲理的句子。

2、模仿本文写法,用简洁语言介绍自己的个性特点。

(七)板书设计五柳先生传

闲静少言,不慕名利

好读书性嗜酒好文章

第二篇《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

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

--学习资料分享----

WORD格式-专业学习资料-可编辑

2/4

--学习资料分享----

WORD格式-专业学习资料-可编辑

初中语文教案

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试讲要求:

1、积累文言字词。

2、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试讲时间10分钟。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理解长难句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