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凌源市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809828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1.8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凌源市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辽宁省凌源市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辽宁省凌源市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辽宁省凌源市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辽宁省凌源市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辽宁省凌源市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辽宁省凌源市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辽宁省凌源市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辽宁省凌源市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辽宁省凌源市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辽宁省凌源市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辽宁省凌源市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辽宁省凌源市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辽宁省凌源市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辽宁省凌源市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辽宁省凌源市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辽宁省凌源市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辽宁省凌源市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辽宁省凌源市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辽宁省凌源市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辽宁省凌源市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

《辽宁省凌源市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凌源市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辽宁省凌源市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

辽宁省凌源市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

辽宁省凌源市2018-2019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含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火星数据表(以地球数据为1),完成下列各题。

1.火星与地球最相似的是

A.质量B.体积C.自转周期D.公转周期

2.下列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条件,火星同样具备的是

A.平均温度约为15℃B.以氮、氧为主的大气

C.原始大洋的形成D.比较稳定和安全的宇宙环境

【答案】1.C2.D

【解析】

本题组以火星数据为背景,考查了主要的天体类型和特点、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等相关知识,注重培养考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素养。

【1题详解】

读火星数据表可知,火星自转周期为1.0,和地球数据一致,说明火星与地球最相似。

故C项正确。

【2题详解】

火星与太阳的距离比较适中,而太阳光照比较稳定,火星所处的太阳系,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火星处于一个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火星距离太远的距离较地球远,平均温度较地球低,平均温度小于15℃;读火星数据表可知,火星质量是地球的0.11,火星的体积、质量小,表面引力小,难以吸附住空气分子形成大气层,所以火星的大气层非常稀薄,96%是二氧化碳,氧气含量极少;火星表面没有液态水,只是在极地地区和火星中纬度地表之下有冰。

故D项正确。

太阳的活跃区城在2018年3月2日的18个小时内喷发2次。

这次的事件属于X级太阳耀斑事件,事件持续了整整48小时,能释放相当于10亿枚氢弹的能量。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此次耀斑爆发对下列部门影响最小的是

A.航空运输服务业

B.广播电视传输服务业

C.卫星传输服务业

D.电力生产和供应业

4.此次爆发的大耀斑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

A.光球层B.日冕层C.色球层D.平流层

【答案】3.D4.C

【解析】

【分析】

本题组以2018年3月2日太阳耀斑事件为背景,考查了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的类型和特点等相关知识,注重培养考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素养。

【3题详解】

耀斑增多时,其发射的电磁波进人大气层,引起大气层扰动,使地面的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甚至出现短暂的中断,对需要运用无线电短波通信的航空运输服务业、广播电视传输服务业、卫星传输服务业影响较大,对电力生产和供应业影响较小。

故D项正确。

【4题详解】

耀斑主要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色球层,C项正确。

【点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两极地区出现极光:

(2)与地球上地震、水旱灾害等自然灾害有关

(3)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4)干扰地球磁场,影响磁针指示方向

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完成下列各题。

5.莫霍界面是指图中的

A.①B.②C.③D.④

6.地热是来自地球内部的一种能量资源,一般认为它主要是由地球内部熔岩的热量向地表传递产生的,这些熔岩主要分布在

A.地壳B.上地幔C.下地幔D.地核

【答案】5.A6.B

【解析】

本题组以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为背景,考查了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依据及各层的特点等相关知识,注重培养考生的综合思维素养。

【5题详解】

在地下平均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说明物质状态发生改变,这个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面是由克罗地亚地震学家莫霍首先发现的,叫莫霍界面,①正确。

故选A项。

【6题详解】

题干中所说的熔岩物质主要分布在岩浆的发源地软流层里,而软流层位于上地幔。

故B项正确。

7.下面景观图所反映出的地球圈层有

A.2个B.3个C.4个D.5个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组以20元人民币景观图为背景,考查了地球的圈层结构相关知识,注重培养考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素养。

【详解】读图分析可知,图示景观图中所反映出的地球圈层有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共4个圈层。

故C项正确。

下图为某学生用一支蜡烛和一盘蚊香进行热力环流实验示意图。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8.该同学实验时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甲B.乙C.丙D.丁

9.下图能正确表示气温和气压的图示为

A.AB.BC.CD.D

【答案】8.A9.C

【解析】

分析】

本题组以热力环流实验为背景,考查了热力环流原理及图示、等温线图、等压线图的判读等相关知识,注重培养考生的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素养。

【8题详解】

蜡烛点燃后周边温度上升,导致空气受热上升,在近地面形成低压。

水平方向,空气由高压向低压流动,因此蚊香所释放的烟会向蜡烛靠近,A项正确。

【9题详解】

蜡烛点燃后形成局部高温区,气温随高度上升而下降,等温面向高处凸出;气温较高处,气压相对较低,形成低气压,等压面向低处凹。

故下图能正确表示气温和气压的图示为C。

【点睛】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塔里木河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早。

读塔里木盆地水系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0.图示地区缺乏的水循环环节最可能是

A.降水B.地下径流C.蒸发D.水汽输送

11.塔里木河参与的水循环类型主要是

A.海陆间循环

B.海上内循环

C.陆上内循环

D.以上都参加

12.影响塔里木河流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降水B.光照C.气温D.地形

【答案】10.D11.C12.C

【解析】

本题组以塔里木河为背景,考查了水循环

类型和环节、河流的水文特征等相关知识,注重培养考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素养。

【10题详解】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有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和下渗。

图示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由于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加上高山、高原阻隔海洋水汽,受不到夏季风的影响,所以最缺乏的水循环环节是水汽输送。

故D项正确。

【11题详解】

塔里木河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早,河水补给来源主要是冰雪融水,河水以蒸发和下渗的方式输出,参与的水循环类型主要是陆上内循环。

故C项正确。

【12题详解】

塔里木河水的补给来源主要是冰雪融水,夏季气温高,冰雪融化量大,河流流量大,冬季气温低,积雪不融,河水结冰,河流断流,所以影响塔里木河流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气温,C项正确。

甲图为广西桂林客斯特地貌示意图,乙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3.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风化作用B.流水溶蚀作用C.海浪侵蚀作用D.冰川侵蚀作用

14.喀斯特地区岩石主要属于乙图中的

A.aB.bC.cD.d

【答案】13.B14.C

【解析】

【分析】

本题组以广西桂林喀斯特地貌为背景,考查了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等相关知识,注重培养考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素养。

【13题详解】

喀斯特地貌是指流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

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因此塑造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侵蚀。

故B项正确。

【14题详解】

读图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是岩浆;b是岩浆活动形成的岩浆岩;c是外力作用形成的沉积岩;d是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

图中2、5为外力作用,1为变质作用,3是岩浆活动、冷却凝固,4、6、7是重熔再生。

喀斯特地貌分布区的岩石是外力作用形成的石灰岩,属沉积岩。

故C项正确。

【点睛】地壳物质循环图的判读技巧

(1)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以下图为例)

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大致可以用进出箭头的多少来区分:

①岩浆:

三进一出。

②岩浆岩:

一进三出。

③变质岩和沉积岩:

二进二出。

注:

沉积物指向的一定是沉积岩,沉积岩一般含有化石并具有层理构造。

(2)判断箭头含义:

①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冷却凝固,是内力作用。

②指向沉积岩的箭头——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是外力作用。

③指向变质岩的箭头——变质作用,是内力作用。

④指向岩浆的箭头——重熔再生作用,是内力作用。

读某地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5.甲、乙、丙、丁四地中,地质构造为向斜的是

A.甲B.乙C.丙D.丁

16.丙地地貌的成因主要是

A.地壳水平运动B.地壳垂直运动C.外力侵蚀作用D.外力沉积作用

【答案】15.A16.C

【解析】

本题组以某地地质构造剖面图为背景,考查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形形态的形成过程等相关知识,注重培养考生的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素养。

【15题详解】

甲地岩层向下弯曲,地质构造为向斜。

乙地是断层构造,丙地是背斜构造,背斜谷,丁地背斜山,故A项正确。

【16题详解】

丙地地质构造为背斜,一般形成山岭,但丙地形成了谷地,说明背斜形成后,受到较强的外力侵蚀作用,形成谷地。

故C项正确。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7.图示景观中,主要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是

A.甲B.乙C.丙D.丁

18.形成乙图的千沟万壑地貌景观最主要的外力作用是

A.冰川侵蚀B.流水侵蚀C.风力侵蚀D.流水堆积

【答案】17.D18.B

【解析】

本题组以地貌景观图为背景,考查了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相关知识,注重培养考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素养。

【17题详解】

图中甲为桂林山水,是流水溶蚀地貌;乙是黄土高原的地表,表现为千沟万壑的形态,是流水侵蚀地貌;丙为海蚀柱,是海浪侵蚀地貌;丁为雅丹地貌,是风力侵蚀地貌。

故D项正确。

【18题详解】

乙图为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景观,是由于地表植被覆盖率低,土层垂直节理发育,加上夏季多暴雨,流水侵蚀冲刷而形成的。

故B项正确。

下图表示北半球一种重要的地貌形态。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9.该地貌主要出现在

A.河流上游

B.河流出山口

C.河流中游

D.河流入海口

20.该地貌的形成原因是

A.流水侵蚀B.流水堆积C.风力侵蚀D.风力堆积

【答案】19.D20.B

【解析】

本题组以河口三角洲为背景,考查了河流地貌的发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等相关知识,注重培养考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素养。

【19题详解】

图示地貌为河口三角洲,三角洲一般形成于河流入海口。

河流上游多形成侵蚀地貌,如峡谷,河流出山口多形成冲积扇,河流中游一般形成冲积平原,故D项正确。

【20题详解】

图示地貌为河口三角洲,在河流入海口处地势平缓,河流流速降低,使得泥沙逐渐沉积,再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使得泥沙聚集形成河口三角洲,所以是流水堆积地貌,B项正确。

风暴潮指由于强烈大风扰动,引起近海水面异常升高,海水漫溢上陆的现象。

下图示意我国东南沿海某省超警戒风暴潮平均发生次数的逐月变化。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21.该省超警戒风暴潮发生的主要季节是

A.春、夏季B.夏、秋季C.秋、冬季D.冬、春季

22.引起该省超警戒风暴潮灾害天气主要是

A.寒潮B.台风C.洪涝D.海底地震

【答案】21.B22.B

【解析】

本题组以我国东南沿海某省超警戒风暴潮平均发生次数的逐月变化柱状图为背景,考查了常见天气系统、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等相关知识,注重培养考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素养。

【21题详解】

读图可知,该省超警戒风暴潮平均发生次数较多的月份主要集中在7—10月,夏、秋季节,B项正确。

【22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风暴潮指由于强烈大风扰动,引起近海水面异常升高,海水漫溢上陆的现象。

该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夏、秋季节多台风活动,易形成超警戒风暴潮。

河流入海口流量大,对风暴潮起顶托作用(或与天文大潮相逢),增加超警戒风暴潮发生的次数。

故B项正确。

下图为两个时期鄱阳湖区水城面积遥感监测影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3.2011年春季,鄱阳湖流域可能出现的严重自然灾害是

A.寒潮B.洪涝C.台风D.干旱

24.通过遥感技术,我们还可以得出该区域

A.工业产值B.人口数量

C.森林覆盖率D.平均海拔

【答案】23.D24.C

【解析】

【23题详解】

由遥感监测影像明显显示,2011年春季都阳湖水域大幅度萎缩,说明干旱严重,D正确;5月受寒潮影响小,与湖水面积缩小关系不大,A错误;洪涝与台风影响会增加湖泊面积,BC错误。

故选D。

【24题详解】

遥感技术是通过电磁波获取地理事物特征及变化信息,通过遥感技术我们可以对该区域

森林资源进行调查,估算出森林覆盖率,C正确;工业产值、人口数量不能通过遥感技术获取,平均海拔可通过GPS技术获取,ABD错误。

故选C。

【点睛】遥感技术是从人造卫星、飞机或其他飞行器上收集地物目标的电磁辐射信息,以判认地球环境和资源的技术。

能从不同高度、大范围、快速和多谱段地进行感测,获取大量信息;航天遥感还能周期性地得到实时地物信息;因此航空和航天遥感技术在国民经济和军事的很多方面获得广泛的应用;应用于气象观测、资源考察、地图测绘和军事侦察等。

25.据统计,1972年以来德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为负值,其主要原因是德国

A.医疗水平先进B.科学技术进步

C.受教育水平高D.老年人口较多

【答案】D

【解析】

【详解】1972年以来,由于德国长期三低型的人口增长模式造成的老年人口较多;而老年人口过多,导致死亡率高大于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现负增长;医疗水平先进、科技水平高、受教育水平高不是其人口负增长的原因。

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历史上,我国就出现了“下南洋”“闯关东”“走西口”的人口大迁徒,到20世纪80年代后出现了更大规模的以“孔雀东南飞”为标志的人口迁移潮。

下图为我国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示意图。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26.按人口迁移空间范围分类正确的是

A.“闯关东”、“孔雀东南飞”国内人口迁移

B.“下南洋”、“孔雀东南飞”国际人口迁移

C.“走西口”、“下南洋”为国内人口迁移

D.“闯关东”、“走西口”为国际人口迁移

27.影响“孔雀东南飞”人口迁移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A.自然生态环境因素B.经济因素

C.社会文化因素D.政治因素

28.自2010年以后,“孔雀”不再“东南飞”,主要是内陆省区

A.就业机会减少B.居住条件改善

C.自然环境优美D.经济收入提高

【答案】26.A27.B28.D

【解析】

【分析】

本题组以我国不同时期人口迁移为背景,考查了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类型、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等相关知识,注重培养考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素养。

【26题详解】

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以分为:

国内人口迁移:

指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国际人口迁移:

指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读图可知,图示中的“闯关东”和“孔雀东南飞”现象均发生在我国境内,属于典型的国内人口迁移;图示“下南洋”路线指人口由我国南部沿海地区迁移到东南亚地区,属于国际人口迁移;“走西口”路线指的是我国华北地区的人口向黄河以西进行迁移,属于国内人口迁移。

综上分析可知,A选项正确。

【27题详解】

“孔雀东南飞”主要是指知识人才

流动。

主要是由于近年来东南沿海经济发展较为迅速,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入,属于经济因素。

故B项正确。

【28题详解】

“孔雀东南飞”主要是为了寻求更多、更好的工作机会,以务工和经商为主。

2010年以后,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扶持,内陆省区经济发展迅速,就业机会增多,经济收入提高,“孔雀”不再“东南飞”。

故D项正确。

【点睛】人口迁移原因的分析方法:

(1)结合下图全面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等。

(2)找出主要原因。

在某种特定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例如,美国部分老年人在退休后由东北部"冷冻地带”向西部、南部“阳光地带’迁移,这主要受气候条件影响;而年轻人从东北部老工业区向西部、南部迁移,主要是考虑就业等社会经济因素。

总体来说,自然环境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在逐渐减弱,目前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主要是社会经济因素,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人口合理容量与环境人口容量有区别,但两者也有正相关的关系。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9.人口合理容量

A.与人口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成正比

B.与资源数量、科技发展水平成反比

C.可以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D.可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

30.我国建国时的人口合理容量

A.比现在小的多B.比现在大的多

C.与现在相当D.无法比较

【答案】29.C30.A

【解析】

本题组以人口合理容量与环境人口容量为背景,考查了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人口合理容量和环境承载力的区别等相关知识,注重培养考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素养。

【29题详解】

人口合理容量与资源数量、科技水平、对外开放程度、文化程度呈正相关,与生活消费水平呈负相关;人口合理容量对于制定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具有重要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人口合理容量,受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应该是一个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

故C项正确。

【30题详解】

建国时到现在,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资源开采和利用率显著提高,人口合理容量变大,所以我国建国时的人口合理容量比现在小的多,A项正确。

人口潜力指数是指目前人口状况下各地区能够继续容纳人口的潜力大小。

读“美国人口潜力指数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31.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人口潜力指数最小的是

A.①地B.②地C.③地D.④地

32.影响图示美国人口潜力指数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科技发展水平B.生活消费水平

C.资源丰富程度D.地区开放程度

【答案】31.C32.C

【解析】

本题组以美国人口潜力指数分布示意图为背景,考查了等值线的判读、影响人口潜力的因素等相关知识,注重培养考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素养。

【31题详解】

读图分析可知,四地人口潜力指数分别是:

①地:

450—500,②地:

400—450;③地:

100—150;④地:

150—200,四地中人口潜力指数最小的是③地。

故C项正确。

【32题详解】

人口潜力指数是指目前人口状况下各地区能够继续容纳人口的潜力大小。

制约人口潜力指数的因素主要有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

人类的生存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状况,因而资源是制约人口潜力指数分布的主要因素。

故C项正确。

读“上海市南京路步行街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33.图中表示的功能区是

A.住宅区B.商业区

C.工业区D.行政区

34.图示功能区的分布特点及主要原因是

A.位于住宅区内——人口众多B.位于市中心——市场广阔

C.接近货源地——运费低D.位于海滨城市——交通便利读

【答案】33.B34.B

【解析】

本题组以上海市南京路步行街示意为背景,考查了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等相关知识,注重培养考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素养。

【33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该图为上海市南京路步行街示意图,该路段非常繁华,两边多有商厦座落,人口流动量大,主要是以步行交通为主的商业街,因此该功能区为商业区,B项正确。

【34题详解】

商业区布局在市中心,主要是市场最优原则,市中心交通密集,人口流动量大,消费人群大,市场广阔;位于住宅区内的商业区,主要是为了方便居民购买;商业区接近货源地,主要是该地有较强的商品生产能力,货源充足;商业区位于海滨城市,主要是由于该地经济发达,人口众多,消费市场广阔。

故B项正确。

“某城市地租等值线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35.该城市地租等值线出现明显凹凸,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距市中心远近B.交通通达度

C.人口密度问题D.知名度

36.图中①②③④四处最适宜新建一大型住宅区的是

A.①B.②C.③D.④

【答案】35.B36.B

【解析】

本题组以某城市地租等值线分布图为背景,考查了影响地租分布的因素、城市功能分区的合理布局等相关知识,注重培养考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素养。

【35题详解】

影响城市地租等值线变化的主要因素有距市中心远近和交通通达度。

该城市地租等值线出现明显凹凸,沿公路、高速公路和河流地租等值线较高,主要是由于城市不同区域交通通达度存在差异。

故B项正确。

【36题详解】

图中①地位于郊区,且交通不便,不适宜新建大型住宅区;②位于两商业区之间,且交通较便利,可以新建大型住宅区;③④为商业区,上地租金高,不适宜新建大型住宅区。

故B项正确。

下图示意城市的发展过程,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7.反映城市发展一般规律的是

A.①B.②C.③D.④

38.图中所反映的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标志主要是

A.卫星城的出现B.城市用地范围的扩大

C.逆城市化的出现D.城市人口比重的上升

【答案】37.B38.D

【解析】

【分析】

本题组以城市的发展过程示意图为背景,考查了城市化的含义、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等相关知识,注重培养考生的综合思维素养。

【37题详解】

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由乡村发展成小城市再向大城市发展,随着城市规模扩大,出现卫星城,②图最能反映城市发的展一般规律。

故B项正确。

38题详解】

城市化的标志有城市用地范围扩大,城市人口数量增加及城市人口比重上升,但城市化水平提高的主要标志是城市人口比重的上升。

故D项正确。

【点睛】城市化的标志有三:

城市用地范围的扩大、城市人口数量增加、城市人口比重的上升。

城市化水平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即城市人口比重的上升是城市化最重要的标志。

读“1950年以来世界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3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

B.发达国家城市化速度比发展中国家快

C.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比发展中国家高

D.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一直比发达国家多

40.下列关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利于生物多样性增加

B.扩大了世界环境人口容量

C.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城市环境

D.出现城市“热岛”效应,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答案】39.C40.C

【解析】

【分析】

本题组以1950年以来世界城市化进程示意图为背景,考查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城市化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相关知识,注重培养考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素养。

【39题详解】

读图分析可知,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发达国家城市化速度比发展中国家慢;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比发展中国家高;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并不是一直比发达国家多,如1950年、1960年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多于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

故C项正确。

【40题详解】

城市建筑面积扩大,公路的修建占用大量土地,道路的硬化,使生物多样性减少,尤其是绿色植物减少;城市化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关系不大;通过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条件,加强城市绿化和使用清洁燃料等手段,可以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由于城市“热岛”效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