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肠科中医特色诊疗方法.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810378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7.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肛肠科中医特色诊疗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肛肠科中医特色诊疗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肛肠科中医特色诊疗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肛肠科中医特色诊疗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肛肠科中医特色诊疗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肛肠科中医特色诊疗方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肛肠科中医特色诊疗方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肛肠科中医特色诊疗方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肛肠科中医特色诊疗方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肛肠科中医特色诊疗方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肛肠科中医特色诊疗方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肛肠科中医特色诊疗方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肛肠科中医特色诊疗方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肛肠科中医特色诊疗方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肛肠科中医特色诊疗方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肛肠科中医特色诊疗方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肛肠科中医特色诊疗方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肛肠科中医特色诊疗方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肛肠科中医特色诊疗方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肛肠科中医特色诊疗方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肛肠科中医特色诊疗方法.docx

《肛肠科中医特色诊疗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肛肠科中医特色诊疗方法.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肛肠科中医特色诊疗方法.docx

肛肠科中医特色诊疗方法

肛肠科中医特色诊疗方法

一、外治法

1.隧道法治疗肛瘘

适用于单纯性高、低位肛瘘,病程长,瘘管与周围组织界限分明者。

优势特色:

该法治疗彻底,治疗肛瘘有效地保护了肛门内、外括约肌,治愈率高,病程短,患者痛苦小,无1例并发症的发生。

实践证明此法明显优于西医肛瘘切除术。

操作方法:

在鞍麻下,取截石位,常规消毒铺无菌手术巾。

先以探针自外口经瘘管由内口探出,并将探针留置瘘管内。

再以外口为中心做一长约2~3cm的放射状梭形切口,仔细锐、钝性分离与管壁粘连的括约肌组织,完整切除瘘管。

如为两条以上的瘘管则分别处理。

如遇内口位于直肠环上缘,则将瘘管分离至距内口开口0.5cm处结扎切除。

注意切至内口创面不宜太大,充分结扎止血。

术后使用拔毒膏祛腐生肌以利伤口愈合。

2.指扩法治疗肛裂

适用于肛裂Ⅰ~Ⅲ度。

优势特色:

简便易行,无需复杂设备,痛苦小,费用低且治愈率高,治愈率可达95%以上,便于推广。

操作方法:

截石位,麻醉满意,肛管松弛后,常规消毒,铺无菌洞巾。

双手食指伸入肛门,深度达第1、2指间关节处为宜。

背向牵拉(3-9点、6-12点)持续15分钟至肛管可容纳4指时,将双手食指伸入继续做背向牵拉5分钟,以肛管栉膜区纤维狭窄环消失方可。

操作过程中切忌暴力,防止肛管皮肤及直肠粘膜撕裂。

术后使用九华膏、生肌玉红膏以利伤口愈合。

3.注射固脱、出口指扩配合痔炎灵浓缩液内服治疗出口梗阻性便秘(直肠前突、直肠内套叠)

我科从2005年1月至今采用注射固脱、出口指扩配合痔炎灵浓缩液内服治疗直肠前突、直肠内套叠型便秘患者410例,其中男23例(直肠内套叠),女387例(直肠前突伴直肠远端内套叠),年龄30-65岁。

治愈358例,治愈率87.3%,显效5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9.5%。

优势特色:

注射固脱配合中药内服使出口梗阻型便秘的治愈变成可能,尤其口服痔炎灵浓缩液(院内制剂)清热利湿、润肠通便,使中气下陷得以提升,扶正固本使肠蠕动功能得以恢复正常,故直肠前突、直肠内套叠体征减轻,大便困难得到解除。

4.空心梭形止痛棒在肛肠病术后的应用

自制空心梭形止痛棒方法简单,就地取材,有效地缓解了肛门术后疼痛的问题,因加药的不同,可以称之为长效止痛棒。

不但止痛,而且止血通气,使术后肛门疼痛、出血,腹胀大大减轻。

5.痔炎冲洗灵

该制剂为陕药管字(2001)第1756号院内制剂,充分应用中草药清热消肿、祛腐生肌、止血止痒之功效。

主要用于肛门直肠急慢性炎症、肛门直肠术后并发症(如疼痛、肛管水肿、伤口愈合缓慢等)。

经10余年临床使用,取得显著疗效,获陕西省科学技术成果三等奖。

二、内治法

1.痔炎灵浓缩液:

该制剂为陕药管字(2001)第1732号院内制剂,充分应用中草药清热解毒、燥湿止痛之功效。

主要用于内痔、外痔、混合痔及肛周感染、肛瘘经久不愈等。

经20余年临床使用,已应用患者10余万人,取得显著疗效,可与抗菌素媲美。

现已被陕西省科技厅科研立项,在做进一步药效学分析。

2.痔瘘内消丸

该制剂为陕药管制字[2001]第1584号院内制剂,有清热止血、润肠通便之功效。

主要用于痔、肛瘘大便干结等。

中医治疗项目清单

隧道法治疗肛瘘;

挂线术治疗肛瘘;

肛周脓肿合并高低位肛瘘一次性根治术;

肛瘘影像学定位诊断与中西医介入微创治疗肛瘘;

先天性肛门闭锁伴直肠阴道瘘、多肛管畸形成形术;

内扎外剥术治疗混合痔;

消痔灵注射治疗内痔(Ⅰ~Ⅲ期);

中药配合微波治疗肛门感染、肛门炎性疾病;

中药滴注治疗肛管直肠炎症及直肠糜烂;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

痔炎冲洗灵治疗内痔、外痔、肛裂、肛瘘;

痔炎灵浓缩液治疗内痔、外痔、混合痔及肛周感染、肛瘘经久不愈;

痔瘘内消丸治疗肛门痔瘘、大便干结;

消肿止痛膏治疗肛周炎、炎性外痔、肛肠病术后伤口水肿;

化腐拔毒膏治疗肛肠病术后创面不鲜、腐肉不脱;

生肌玉红膏治疗肛肠病术后肉芽生长缓慢;

九华膏治疗肛肠病术后伤口肿胀、疼痛;

止血散治疗肛肠病术后出血;

祛湿止痒散治疗肛门瘙痒、肛门湿疹、肛周皮炎;

祛腐生肌散治疗肛肠病术后伤口经久不愈。

肛肠科中药医院制剂

1.痔炎灵浓缩液

批准文号:

陕药管制字[2001]第1732号

组成:

紫花地丁、金银花、蒲公英、野菊花、黄芩、黄柏、赤芍、白芷、

半枝莲、火麻仁、柏子仁、甘草等。

功效:

清热解毒,燥湿止痛。

主治:

内痔、外痔、混合痔及肛周感染、肛瘘经久不愈等。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日3次,一次20~30ml。

2.痔炎冲洗灵

批准文号:

陕药管制字[2001]第1756号

组成:

朴硝、冰片、花椒、儿茶、大黄、青黛、硼砂、野菊花等。

功效: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祛腐生肌,收湿杀虫,止血止痒。

主治:

内痔(Ⅰ、Ⅱ度),外痔(炎性外痔和血栓外痔),肛裂(Ⅰ、Ⅱ期),

症见肛门红肿疼痛,下坠,出血鲜红,湿痒等。

用法与用量:

每次用1袋,将药袋置于盆中。

用沸水1500ml冲泡袋中药品,趁热先熏后洗(坐浴),便后或睡前使用,每日1~2次。

3.痔瘘内消丸

批准文号:

陕药管制字[2001]第1584号

组成:

地榆、槐角、当归、黄芩、枳壳、黄柏、生地、白芷、牵牛子等。

功效:

清热通便、止血。

主治:

痔、肛瘘大便干结。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日2次,一次1~2丸。

4.消肿止痛膏:

批准文号:

陕药管制字[2001]第1779号

组成:

五倍子、黄连、雄黄、朱砂、冰片、生南星、凡士林。

功效:

清热解毒,化腐生肌,消肿止痛。

主治:

肛周炎、炎性外痔、术后伤口水肿疼痛。

用法:

外用。

5.生肌玉红膏:

批准文号:

陕药管制字[2001]第1777号

组成:

当归、紫草、白芷、血竭、轻粉、甘草、白蜡、麻油。

功效:

活血祛腐、解毒止痛、润肤生肌,促进肉芽生长、创面修复。

用法:

外用。

6.九华膏:

批准文号:

陕药管制字[2001]第1768号

组成:

滑石、月石、龙骨、川贝、冰片、朱砂、凡士林。

功效:

生肌、收敛。

用法:

外用。

7.拔毒膏:

批准文号:

陕药管制字[2001]第1762号

组成:

银花、连翘、大黄、桔梗、蓖麻子、地黄、栀子、黄柏、黄芩、穿山甲、

当归、川芎、白芷、白蔹、木鳖子、赤芍、玄参、苍术、蜈蚣、樟脑、

没药、儿茶、乳香、红粉、血竭、轻粉。

功效:

清热解毒,祛腐生肌。

用法:

外用。

总结整理出版了人民卫生出版社《现代中医肛肠病诊治》;解放军卫生音像出版社《中国肛肠病诊断治疗学》多媒体医学视听教材;西北大学出版社《大肠癌的中医药防治》。

肛肠科提高重点专科中医治疗率的措施及实施情况

1.特色病种中医治疗率100%;

2.痔结扎疗法占痔手术治疗90.4%;

3.肛瘘隧道法治疗占肛瘘手术治疗71%;

4.中药配合微波治疗肛门感染、肛门炎性疾病,治愈好转率91.3%;

5.中药直肠肛管滴注治疗直肠肛管炎性疾病,治愈好转率92.6%;

6.自制空心梭形棒在肛肠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应用率98.4%。

中医药文化建设

在专科建设过程中,首先使医护人员认识到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辩证思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六元为本、四时为变、三因制宜、明辨标本”是中医的精髓,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几千年来,中医药对人类生存与健康的贡献再高的评价也不过分。

中医药文化建设是中华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古来流传谓之“三坟”者:

《周易》、《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就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就是中华文化的底蕴。

我们可以大胆地设想,21世纪下半叶将步入中医药的鼎盛时期。

作为全国中医肛肠重点专科建设单位,肩负着中医药发展的历史使命,我们要营造一个中医药文化的氛围。

从肛肠科的“治未病”到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理法方药,每一个环节都突出中医特色,体现中医药优势,还要不断总结、发掘中医民间验方、偏方、经典方在肛肠病的治疗特色。

以临床疗效为主,加以整理、规范、提高,不断地强化中医科研思路,走中医特色的发展道路。

具体措施:

1.健康教育以中医为主。

2.特色病种治疗以中医药为主。

3.院内宣传栏内容以中医药为主。

4.科研立项以中医药为主。

5.带教下级医师以中医为主。

6.学习研究以解读中医经典为主。

肛肠科前三位特色病种术后应用中医药情况统计表

病名及手术例数

痔瘘内消丸

痔炎灵浓缩液

痔炎冲洗灵

化腐拔毒膏

九华膏

用中药数

应用率

用中药数

应用率

用中药数

应用率

用中药数

应用率

用中药数

应用率

痔798例

肛瘘559例

肛周脓肿319例

798

559

319

100%

100%

100%

798

559

303

100%

100%

95%

798

559

319

100%

100%

100%

798

559

319

100%

100%

100%

798

559

319

100%

100%

100%

 

肛肠科重点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肛瘘

肛瘘是肛周皮肤与直肠肛管之间的慢性、病理性管道,常于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破溃或切开引流后形成,主要与肛腺感染有关。

本病不论性别、年龄以及体质的强弱均可发生。

一、诊断

本病种参照2006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肛瘘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1.症状:

反复发作的肛周肿痛、流脓,急性炎症期可发热。

2.局部检查:

视诊可见外口形态、位置和分泌物。

浅部肛瘘肛门周围可触及索状物及其行径。

直肠指诊可触及内口、凹陷及结节。

3.辅助检查:

(1)探针检查:

初步探查瘘道的情况。

(2)肛门直肠镜检查:

与亚甲蓝(浓度)配合使用,可初步确定内口位置。

(3)瘘道造影:

可采用泛影葡胺等造影剂,尤其对于复杂性肛瘘的诊断有参考价值。

(4)直肠腔内超声:

观察肛瘘瘘管的走向、内口、以及判断瘘管与括约肌的关系。

(5)CT或MRI:

用于复杂性肛瘘的诊断,能较好地显示瘘管与括约肌的关系。

二、中医治疗方案

1、一般治疗:

目的是减轻症状和减少发作。

(1)注意休息、加强营养,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刺激食物。

(2)保持大便规律、通畅,防止腹泻或便秘,以减少粪便对肛瘘内口的刺激。

(3)保持肛门清洁。

2、内治法:

主要用于减轻症状、控制炎症发展。

辨证分型论治:

(1)湿热下注

证候:

肛周有溃口,经常溢脓,脓质稠厚,色白或黄,局部红、肿、热、痛明显,按之有索状物通向肛内,可伴有纳呆,大便不爽,小便短赤,形体困重,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热利湿。

代表方剂:

萆薢渗湿汤加减。

常用药物:

黄柏、苍术、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萆薢、茯苓、栀子、车前子、白术、茵陈等。

(2)正虚邪恋

证候:

肛周瘘口经常流脓,脓质稀薄,肛门隐隐作痛,外口皮色暗淡,时溃时愈,按之较硬,多有索状物通向肛内,可伴有神疲乏力,面色无华,气短懒言,舌淡、苔薄,脉濡。

治法:

扶正祛邪。

代表方剂:

托里消毒饮加减。

常用药物:

生黄芪、当归、穿山甲、皂刺、川芎、白术、茯苓、白芍、熟地、甘草等。

(3)阴液亏虚

证候:

瘘管外口凹陷,周围皮肤颜色晦暗,脓水清稀,按之有索状物通向肛内,可伴有潮热盗汗,心烦不寐,口渴,食欲不振,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无力。

治法:

养阴托毒。

代表方剂:

青蒿鳖甲汤加减。

常用药物:

青蒿、鳖甲、知母、生地、丹皮等。

3、外治法:

(1)中药熏洗法:

适用于手术前后缓解症状,用沸水冲泡药品,先熏后洗,具有活血消肿,止痛的作用。

组成:

野菊花20g、蒲公英20g、艾叶20g、苦参15g、黄柏15g、花椒10g、大黄10g、冰片1g。

功效: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胜湿止痒。

主治:

肛瘘症见红肿疼痛,下坠,湿痒等。

用法与用量:

每次用1袋,将药袋置于盆中。

用沸水1500ml冲泡袋中药品,温度25℃~30℃,时间5~10分钟,先熏后洗(坐浴),便后或睡前使用,每日1~2次。

(2)中药外敷法:

肛瘘急性期局部肿痛者,可选用拔毒膏、金黄膏等,具有消肿止痛的作用。

4、中成药:

功能消炎止血止痛,如马应龙痔疮栓、马应龙麝香痔疮膏、普济痔疮栓等。

5、手术治疗:

(1)治疗原则:

手术是治疗肛瘘的主要手段,基本原则:

去除病灶、引流通畅,尽可能减少括约肌损伤,保护肛门功能。

治疗的关键是清除感染的肛腺,将瘘管内感染的组织彻底清除。

其他非手术疗法主要通过药物控制感染,减轻症状,但不能彻底治愈。

(2)手术方法:

肛瘘挂线术:

挂线疗法的机制是依靠挂线,逐渐收缩的机械作用,使引流通畅,从而防止急性感染的发生。

这种逐渐剖开瘘管的方法,其最大的优点是被挂线以内的组织,在逐渐被切开的过程中,基底创面也逐渐开始愈合。

括约肌虽然被切断,但断端已被瘢痕组织所固定,断端不致因切断而回缩,使分离不会太大,愈合后瘢痕小,不会引起肛门失禁。

合理选用切割挂线和引流挂线。

一期切割挂线:

适用于高位肛瘘涉及到大部分肛门外括约肌浅部以上者。

二期切割挂线:

适用于部分高位肛瘘合并有难以处理的残腔,或需二次手术及术后引流。

对于肛瘘多内口者,最多可挂1~3条线。

(3)术后处理

A.术后根据创面情况控制排便48h,在每次排便后,熏洗坐浴。

B.创面每日换药1~2次,酌情选用拔毒膏、九华膏、生肌玉红膏等。

C.术后注意膳食,宜多食新鲜的蔬菜水果,如菜花、芹菜、白菜、青菜、香蕉、梨、猕猴桃等,加强营养。

忌辣椒、生葱、生蒜、韭菜、胡椒等辛辣刺激之品及羊肉、荔枝、桂圆等大热之品。

5、护理调摄

(1)饮食洁净:

不洁饮食,可导致腹泻,易造成肛门部感染。

(2)定时排便:

要养成定时排便的好习惯,防止大便干结,损伤肛管,造成感染。

(3)保持清洁:

养成便后洗净局部或每日早晚清洗肛门的习惯,保持肛门清洁。

(4)操作轻柔:

在肛门常规检查时,要轻柔,切忌暴力,以免损伤肛门。

同时,大便干结需做灌肠时,也应注意,不要造成肛门损伤。

(5)尽早治疗全身疾病:

如糖尿病,应尽早治疗全身疾病,才能控制由此而带来或加重的肛门感染。

痔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

目前认为内痔是肛垫(肛管血管垫)的支持结构、血管丛及动静脉吻合发生的病理性改变和移位;外痔是齿状线远侧皮下血管丛扩张、血流瘀滞、血栓形成或组织增生;混合痔是内痔和相应部位的外痔血管丛的相互融合。

一、诊断

本病种参照2006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结直肠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痔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二、中医治疗

(一)一般治疗:

1.保持良好的饮食和卫生习惯,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2.长期从事久坐、久立的工作,要注意经常变换体位,做到劳逸结合。

3.出现痔核脱出,应及时温水坐浴、洗净后送回肛内,防止发生嵌顿。

4.及时治疗肠道慢性疾病,如腹泻、痢疾、肠炎等。

(二)内治法:

1.辨证分型论治:

(1)风伤肠络

证候:

大便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血色鲜红,或有肛门瘙痒,口渴喜饮,唇燥咽干,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浮数。

治法:

清热疏风,凉血止血。

代表方剂:

槐角丸加减。

常用药物:

槐角、地榆、当归、防风、黄芩、枳壳、丹皮、茜草根、生地。

(2)湿热下注

证候:

便血色鲜,量较多,肛内肿物外脱,可自行回缩,肛门灼热、红肿、胀痛、下坠,坐卧不安,大便干燥,或腹泻便溏,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热燥湿止血。

代表方剂:

龙胆泻肝汤加减。

常用药物:

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生地、泽泻、当归、车前子、地榆。

(3)气滞血瘀

证候:

肿物脱出肛外、水肿,内有血栓形成,或有嵌顿,表面紫暗、糜烂、渗液,疼痛剧烈,触痛明显,肛管紧缩。

大便秘结,小便不利。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白或黄,脉弦或涩。

治法:

活血祛瘀,消肿止痛。

代表方剂:

血府逐瘀汤加减。

常用药物:

当归、生地、桃仁、红花、枳壳、赤芍、柴胡、川芎、牛膝、香附、甘草。

(4)脾虚气陷:

证候:

肿物脱出肛外,不易复位,肛门坠胀,排便乏力,便血色淡。

面色少华,头晕神疲,纳少便溏,少气懒言。

舌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

益气升提。

代表方剂:

补中益气汤。

常用药物:

黄芪、党参、炙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

2.中成药

(1)痔炎灵浓缩液(院内制剂)

组成:

紫花地丁、金银花、野菊花、黄芩、黄柏、地榆、白茅根、火麻仁、甘草。

功效:

清热解毒,燥湿止痛。

主治:

内痔、外痔、混合痔的风伤肠络证、湿热下注证。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日3次,一次20~30ml。

(2)痔瘘内消丸(院内制剂)

组成:

地榆、槐角、当归、黄芩、枳壳、黄柏、生地、牵牛子。

功效:

清热通便,止血。

主治:

内痔、外痔、混合痔的湿热下注证、气滞血瘀证。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日2次,一次1~2丸。

(3)补中益气丸:

适用于内痔、外痔、混合痔的脾虚气陷证。

每日3次,每次8g,口服。

(三)外治法:

1.熏洗法:

用沸水冲泡药品,先熏后洗,或用毛巾蘸药液乘热覆于患处,冷则更换。

这种熏洗法,具有活血消肿,止痛收敛的作用。

常用痔炎冲洗灵。

痔炎冲洗灵(院内制剂):

朴硝、冰片、花椒、大黄、硼砂、野菊花。

功效: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祛腐生肌,收湿杀虫,止血止痒。

主治:

内痔(Ⅰ~Ⅱ度),外痔(炎性外痔和血栓外痔),症见肛门红肿疼痛,下坠,出血鲜红,湿痒等。

用法与用量:

每次用1袋,将药袋置于盆中。

用沸水1500ml冲泡袋中药品,趁热先熏后洗(坐浴),便后或睡前使用,每日1~2次。

2.外敷法:

以药物敷于患处,如拔毒膏、消肿止痛膏等,具有消肿止痛等作用。

3.针灸法:

针灸法是中医治疗痔的传统疗法,对I度内痔以出血为主要症状者有较好的疗法,选穴可根据中医理论辨证。

常用的穴位有攒竹、燕口、长强、命门、气海、昆仑、太冲等穴,亦可辨证选用。

4.塞药法:

将药物制成栓剂,便后塞入肛内,如普济痔疮栓、马应龙痔疮栓、太宁栓等。

(四)手术治疗

1.治疗原则:

痔的治疗目的重在消除、减轻其主要症状,而非“根治”。

解除痔的症状应视为治疗效果的标准。

2.手术方法:

(1)单纯结扎法:

主要适用于Ⅱ、Ⅲ度内痔。

(2)切除法:

适用于外痔。

(3)外剥内扎术:

适用于混合痔。

(4)内痔消痔灵注射术:

1)适应症:

无并发症的内痔都可应用注射术治疗。

Ⅰ度内痔,主诉便血、无脱垂者最适宜于消痔灵注射术,可一针止血,效果明显。

Ⅱ、Ⅲ度内痔注射后可防止或减轻脱垂,术后再度出血和脱垂仍可注射。

年老体弱、高血压患者均可用注射术治疗。

2)禁忌症:

任何外痔,内痔合并栓塞、感染或溃疡,痔合并免疫缺陷,妊娠、产后早期的痔均不宜行注射术。

3)注意事项:

严格消毒,每次进针前都应用Ⅲ型安尔碘消毒针头及进针处。

宜用5号针头,否则针孔太大,容易引起出血,或药液从针孔流出。

进针后应先作回血试验,注射药物速度宜慢。

术毕肛管直肠内手指按摩,以利药物均匀播散,防止痔核糜烂坏死。

操作时宜先注射小痔核,再注射大痔核,否则大痔核注射后胀大易遮盖小痔核,不易操作。

注射药液一次总量不超过40ml。

注射当天卧床休息,36h后排便换药。

注射术后5~7天,用肛门镜检查痔核萎缩情况,如有残存痔核,可在肛门镜下补注。

(5)铜离子电化学治疗术:

1)适应症:

适用于内痔Ⅰ~Ⅲ度,内痔出血,混合痔的内痔部分。

2)禁忌症:

肛管直肠糜烂、结直肠恶性肿瘤、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孕妇慎用。

3.术后注意事项:

(1)术后控制排便48h,而后每次便后用痔炎冲洗灵熏洗、坐浴。

(2)口服痔炎灵浓缩液、痔瘘内消丸,待术区结扎线全部脱落后肛内塞入普济痔疮栓或太宁栓等。

(3)术后肛门坠胀不适者,休息1~2小时后,即可自行缓解。

疼痛者,可服去痛片。

(4)术后应适当饮水,防止小便困难。

如有排尿困难者,可针刺足三里、关元、气海、中极等穴;也可去掉肛门压迫敷料,一般可以排尿,必要时导尿。

(5)术后7天左右,痔核开始坏死脱落,大便有时少量带血或滴血,一般不需特殊处理。

偶有出血较多,或有继发性大出血先兆时,应立即在鞍麻下,肛门镜检查,清除血块,在出血点上方用丝线小圆针贯穿缝合结扎,即可止血。

(6)创面每日换药1~2次,酌情选用拔毒膏、九华膏、生肌玉红膏、消肿止痛膏、生肌散等。

(7)肛门微波治疗仪照射肛门局部,每日1次。

(8)术后患者要注意饮食,宜食新鲜的蔬菜水果,如菜花、芹菜、白菜、香蕉、梨、猕猴桃等。

忌辣椒、韭菜、羊肉、荔枝、桂圆、生葱、生蒜、胡椒等辛辣刺激之品。

肛周脓肿

肛周脓肿是指肛管、直肠周围软组织内或其周围间隙内发生的急慢性化脓性疾病。

在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但以20~30岁青壮年人发病较多见,婴儿、老年人发病较少,男性多于女性,多数发病急骤、疼痛剧烈、伴随高热、延误治疗往往病情加重、病变复杂。

一、诊断

本病种参照2002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制定的肛周脓肿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二、中医治疗

(一)内治法:

1.辨证分型论治:

A.实证

(1)火毒蕴结

证候:

肛门周围突然肿痛,持续加剧,伴有恶寒、发热、便秘、溲赤。

肛周红肿,触痛明显,质硬,表面灼热,溃后脓液黄浊,稠厚而带粪臭味,舌红,苔薄黄,脉数。

治法:

清热解毒。

代表方剂:

黄连解毒汤加减。

常用药物:

黄连、黄芩、黄柏、栀子、皂刺、银花、归尾。

(2)湿热下注

证候:

肛门周围红肿较重,肛门坠胀疼痛,大便燥结或稀溏,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

清热解毒利湿。

代表方剂:

萆薢渗湿汤加减。

常用药物:

萆薢、黄柏、苍术、茯苓、丹皮、泽泻、滑石、银花、蒲公英。

(3)火毒内陷

证候:

肛门肿痛剧烈,可持续数日,痛如鸡啄,夜寐不安,伴有全身高热恶寒,烦渴身痛,神昏谵语,口干便秘,小便困难,舌质红绛,苔黄燥,脉数。

治法:

清营解毒。

代表方剂:

清营汤加减。

常用药物:

水牛角、生地、玄参、银花、连翘、黄连、黄芩、丹参、知母。

B.虚证

(1)阴寒凝滞

证候:

畏寒肢冷,肿块不红不热,坚硬而不痛,苔白滑,脉迟缓。

治法:

温经散寒,和阳散结。

代表方剂:

阳和汤加减。

常用药物:

熟地、白芥子、甘草、麻黄、炮姜炭、皂刺、炙山甲、当归、乳香。

(2)阴虚湿热

证候:

肛门肿、灼热,疼痛轻微,皮色暗红或不红,成脓较慢,溃后难敛,溃后脓液淡白,伴有午后潮热,心烦口干,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

滋阴清热,除湿软坚。

代表方剂:

青蒿鳖甲汤加减。

常用药物:

青蒿、鳖甲、生地、知母、丹皮、苡仁、生黄芪、黄柏、牛膝等。

(3)气血两虚

证候:

平素体虚,少气懒言,肛门感染肿痛,坠胀明显,局部红肿,溃后久不收口,脓水清稀,舌淡,苔薄黄,脉濡弱。

治法:

补益气血,清热解毒。

代表方剂:

八珍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常用药物:

当归、赤芍、川芎、熟地、生黄芪、茯苓、白术、甘草、黄连、黄芩、黄柏、栀子等。

2.中成药

(1)痔炎灵浓缩液(院内制剂)

组成:

紫花地丁、金银花、野菊花、黄芩、黄柏、地榆、白茅根、火麻仁、甘草。

功效:

清热解毒,燥湿止痛。

主治:

肛周脓肿的火毒蕴结证、湿热下注证。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日3次,一次30ml。

(2)牛黄解毒丸每次3片,每日3次,口服。

适用于肛周脓肿的火毒蕴结证。

(二)外治法

1.初起:

实证可用拔毒膏外敷,虚证可用冲和膏外敷。

2.成脓:

宜早期切开排脓,根据脓肿部位、深浅和病情缓急,选择适当的术式。

3.溃后:

宜先用拔毒膏、九一丹提脓、化腐,待疮面新鲜、肉芽生长良好,再改用九华膏或生肌散,以生肌敛口,如日久成肛瘘,则按肛瘘处理。

(三)手术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