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产业转移动力及困j境研究完整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8144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97.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珠三角产业转移动力及困j境研究完整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珠三角产业转移动力及困j境研究完整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珠三角产业转移动力及困j境研究完整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珠三角产业转移动力及困j境研究完整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珠三角产业转移动力及困j境研究完整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珠三角产业转移动力及困j境研究完整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珠三角产业转移动力及困j境研究完整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珠三角产业转移动力及困j境研究完整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珠三角产业转移动力及困j境研究完整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珠三角产业转移动力及困j境研究完整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珠三角产业转移动力及困j境研究完整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珠三角产业转移动力及困j境研究完整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珠三角产业转移动力及困j境研究完整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珠三角产业转移动力及困j境研究完整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珠三角产业转移动力及困j境研究完整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珠三角产业转移动力及困j境研究完整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珠三角产业转移动力及困j境研究完整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珠三角产业转移动力及困j境研究完整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珠三角产业转移动力及困j境研究完整版.docx

《珠三角产业转移动力及困j境研究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珠三角产业转移动力及困j境研究完整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珠三角产业转移动力及困j境研究完整版.docx

珠三角产业转移动力及困j境研究完整版

 

2014—2015第二学期《经济研究方法论》研究计划

 

珠三角产业转移动力及困境研究

 

提交时间:

2015年4月22日

 

年级:

12级班级:

经济学2班组别:

第四组

学号

姓名

平时成绩

期末成绩

总评

12250602245

钟列炀

12250602203

陈金清

12250602209

冯文仕

12250602218

黎子敬

12250602222

梁家富

12250602225

林颖昌

12250602228

陆志锋

12250602233

沈俊鹏

12250602235

王昌海

12250602248

朱光捷

 

 

 

前言

1.1研究背景……………………………………………………………4

1.2研究理由……………………………………………………………5

1.3研究目标……………………………………………………………6

1.4研究意义……………………………………………………………7

文献综述

2.1产业转移理论的起源与发展………………………………………8

2.2关于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文献………………………………………8

概念框架

3.1产业转移动力因素…………………………………………………10

3.1.1企业的利益最大化行为…………………………………………10

3.1.2政府的宏观调控…………………………………………………11

3.2企业转移困境………………………………………………………11

方法与程序

4.1模型设定……………………………………………………………12

4.2数据来源及说明……………………………………………………13

4.3实证分析……………………………………………………………13

4.4基本结论……………………………………………………………14

参考文献………………………………………………………………14

 

前言

1.1背景

何为产业转移?

就是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经济现象,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一是按照涉及地域范围的不同,产业转移可分为国内产业转移(也称作区域产业转移)和跨国产业转移(也称作国际产业转移)。

国内产业转移是指产业转移在空间上没有突破国家界限,在一个国家内部的不同地区进行转移。

跨国产业转移是指产业转移在空间上突破国家界限,在不同国家之间进行转移。

二是按照转移客体中最突出生产要素特性的不同,可以将产业转移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三种类型。

这三种类型同时也代表产业发展层级依次上升的三个主要梯级。

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是指产业转移客体中劳动力的使用较多,产品成本中工资部分所占的比重较大,产品附加值在三种类型中平均最低的产业转移。

食品、服装、工艺品等行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是指产业转移中投资规模较大,资本要素发挥的作用和所占成本比重较大,产品的平均附加值介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之间的产业转移。

通常钢铁、机械、汽车、造船、化工等行业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

技术密集型产业指产业转移客体中技术是最核心的生产要素,产品附加值在三大类产业中是最高的产业转移。

信息、通信、生物、软件、精密机械、精细化工、新材料等行业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

三是按照转移主体的性质、转移的内在机理不同,可以将产业转移分为市场扩张型产业转移和成本节约型产业转移。

市场扩张型产业转移是指为占领外部市场进行的产业空间上的转移。

成本节约型产业转移是指由于外部竞争和内部调整压力而进行的围绕成本节约目的的战略性产业迁移。

四是按照转移的空间流动方式不同,可以将产业转移分为水平转移和垂直转移。

水平转移是指在同质区域之间发生的产业转移。

垂直转移是指在存在梯度的异质区域之间发生的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引起发达区域的部分企业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趋势,将部分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地区,从而在产业的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该产业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地区转移的过程和现象。

各级地方政府和部门主动做好承接产业转移的各项工作,才能够促进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

以日本为例,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升级,日本资本输出主要集中在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投资范围遍及轻纺、化学工业等,由于日本资源匮乏,缺乏重工业发展所需的矿产品,所以,对采矿业的投资比重最大。

日本向矿产资源丰富的第三世界国家转移先进的采矿技术和资金,再将生产出的矿产品返出口到日本国内,扶助重工业的发展。

 日本抓住世界产业革命导致的大规模技术,产业转移的机遇,吸纳了大量国际剩余生产力。

同时走外贸主导型战略。

扬长避短地实施了“进口替代”战略。

带动国内产业链发展与延伸,较彻底地吸收消化了国外的先进技术,逐步减立起自己完善的工业体系。

另外,在技术引进时,选择先进适用的技术,脚踏实地地从模仿创新到技术创新。

最终成为制造业强国。

我国近几年产业转移的两大趋势:

①产业转移中制造业比重下降,服务业比重上升。

“十一五”时期,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产业结构其主要特点是:

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并行,技术含量较高的先进制造业与新一轮以IT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生产制造环节转移并行,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转移并行,高技术与先进技术并行,且其扩散程度加大,速度加快。

②承接产业转移的区域将转向东北、中西部,转移方式更趋多元化。

“十一五”时期,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区域格局也将有所改变:

东部仍是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规模最大的地区,但东北与中西部将成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增长最快的地区。

在区域的产业分布上也将由于不同地区的产业特点呈现出较明显的特色分工:

东部将承接高技术产业及服务业转移;中西部将承接重要原材料与能源及制造加工工业的转移;东北老工业基地与长三角、珠三角将更多地承按配套性装备制造、电子通讯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如汽车、造船等国际产业的转移。

1.2理由

影响产业转移的直接原因:

一是原材料及人工成本上升;二是政策扶持;三是原有地区经过多年发展,已到了产业升级的时刻,因此需要淘汰低端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依靠要素和环境资源的禀赋优势,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产业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型产业,,随着土地环境等要素制约趋紧,人口机械增长过快,我们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即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创新驱动型转变,提高产业的附加值,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这其中,劳动密集、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型产业将转移出珠三角。

产业转移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展变化后某些产业从某一地区或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一种经济调节过程和经济互动现象。

产业转移是产业结构在空间布局上的变化和动态位移。

在具体落实机制上产业转移原因主要表现为以市场机制调节为主导的企业行为和以政府为主导的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两大因素。

 

1.2.1 市场机制原因 

a、 资本、土地、劳动力因素 

产业转移在形式上主要表现为资本在区域间的流动,而资本的本性则是追逐利益,就是说,资本总是从获利低的区域或部门转到获利高的区域或部门。

当产业在某一地区聚集发展过程中,由于不可流动要素供给固定,而产业聚集区内对土地等不可动要素需求增大的情况下,土地的价格就会上升,而在企业运作过程中,土地价格实质上表现为企业的成本,成本上升则资本的获利能力下降。

劳动力要素的作用机制也一样,当产业聚集区发展到一定的时候,聚集区内生活水平提高、雇主对劳动力需求上升等因素导致劳动力报酬提高,劳动力作为企业的成本提高则意味着资本的获利能力下降。

b、产业梯度因素  

产业梯度转移理论区域之间客观上存在着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的梯度差异,这是资源禀赋、地理条件、偶然事件、市场供需等原因造成的。

同时一个地区的经济梯度水平取决于该地区 产业结构优劣程度,而产业结构的优劣程度取决于区域经济主导产业部门在产品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

如果主导产业部门处于产品生命周期初创期和成长期,则该区域为高梯度区域。

经济技术存在从高梯度区域转向低梯度区域,是因为低梯度处于产品成熟期和衰退期,技术易于掌握,变成劳动密集型产业。

1.2.2转入区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 

步入2000年以来,国家意识到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地方政府也逐渐意识到承接发达地区产业或者说招商引资的重要性,因而各地方政府着重改善地方投资环境,包括土地优惠政策、税收优惠、宽松的信贷、政府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合作等。

还有相应的基础设施,比如交通运输环境,治安等环境,也就是说产业转移也会考虑到承接地的投资环境而决定转移到哪里。

1.3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背景下,珠江三角洲地区利用国家赋予的优惠政策,借助独特的地缘优势、土地和劳动力等优势,通过与外来资源相结合,创造了由地方政府主导的外向型快速工业化经济发展模式,即所谓的“珠江模式”,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沿海地区新工业化发展道路。

近年来,受传统产业市场空间趋于饱和、要素成本越来越高的影响,2008年5月24日,广东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强调实施“双转移”战略,即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欠发达地区较高素质劳动力向当地二、三产业和珠三角发达地区转移。

金融危机过后,面对国际国内的复杂形势变化,2009年1月8日,经国家审议通过的《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正式出台。

《纲要》提出“建设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的主体产业群,形成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竞争力高端化的现代产业体系”。

目前,已形成莞深为龙头的珠江东岸经济带、广佛为龙头的中部经济带、珠海中山为龙头的珠江西岸经济带产业转移路径。

目前来看,珠三角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相对于中西部来说,一方面拥有地缘优势,距离较近,可以降低运输成本;另一方面,这些地区市场发育比较成熟、产业配套相对完善。

但是,随着广佛肇、珠中江、深惠莞城市圈的形成,其影响力将扩大至泛珠三角地区,而珠三角地区则作为核心经济圈,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将进入规模化的阶段。

粤东地区将形成“梅州、潮州、揭阳、汕头经济圈”,承接电子信息配套产业、家电制造等;粤北地区将向外扩大形成“广州、清远、韶关、衡阳、长株潭经济带”,承接纺织服装、建材装饰等;粤西地区将逐步形成“深圳、茂名、湛江、北海、南宁、昆明经济带”,承接有色金属、家具制造等。

但是,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避免会遭到难题,这就需要:

1.3.1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硬件建设上,着力搞好园区建设,做好承接产业转移的有效载体,一方面要加大对园区基础设施的投入;另一方面要以形成产业集群优势为目标,支持已经具备一定产业基础、发展前景较好的产业转移园的相邻区域,符合环境保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的前提下,依法依规纳入到产业转移园中,降低企业的成本。

在软件建设上,分别从人才引入、财政金融支持、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互动等方面入手。

需要创新园区人才集聚机制,完善人才工作配套政策,吸引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入园创业。

加强园区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强化劳动力转移培训与产业转移的有机衔接。

同时,加大财政金融支持,采取竞争的方式分配该项资金,那些区域带动能力强、主业突出的园区应得到鼓励和扶持,同时,地方财政也应在财政预算支出中,拿出一部分作为配套资金,为园区创新发展模式提供保障,带动民间的投资,使其投入到园区的开发建设中;鼓励金融机构取多途径如贷款贴息、注入资本金等形式加大对产业转移园开发建设的信贷支持等等。

各级政府应因势利导,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积极支持并推动产业转移,加强和承接地政府之间的沟通,帮助企业降低在转移过程中的成本,避免因政策等方面的干扰和误解而影响企业决策时的不确定性。

1.3.2改进招商方式,提高招商水平

实现由“引资产”向“引产业”转变,增强招商引资的目的性,形成产业集群,提高区域竞争力。

加大转出地与承接地双方的联合招商引资力度,做好引资以后的后续跟踪工作;建立健全干部挂职招商机制,鼓励广东省有关部门和珠三角地区政府选派专业招商人员带项目、带资金、带招商渠道到产业转移园挂职锻炼。

把握好省内产业梯度转移的时机,利用好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不仅承接加工工业的转移,而且承接跨国公司的高新技术和国际服务业的转移,重视产业的高低端搭配,将视野放置全球,明确产业定位,完善服务环境,实现特色产业积聚。

1.3.3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承接地要严格控制转移产业对当地的环境造成的影响,汲取发达地区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的教训,以“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为宗旨,一方面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保护了生态的和谐,实现和谐发展。

 

1.4意义

产业转移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过程,我们的课题是“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动力与困难研究”,课题的进行,有助于我们首先了解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对于经济发展的意义,我们总结了一下几点:

1.4.1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导致原主导产业向国外转移,可使国内的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为产业结构顺利调整创造了条件;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接受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可以加快本国或本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的时间,从而加快工业化的进程。

1.4.2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国际产业转移使各国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条件发展相应的产业,从而促进了国际产业分工和合作.推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产业转移促使不同经济水平的国家重点发展处于不同阶段的产业,形成产业的国际分工与合作。

1.4.3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

一方面,产业转移改变了区域的地理景观,例如,产业转移使东亚的出口加工区由原来的乡村地区变成高度工业化地区;另一方面.产业转移伴随着环境污染的转移和扩散。

例如,重化工业生产在大量消耗资源的同时,还排放大量的废气、废水、废渣,严重污染环境。

1.4.4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伴随着产业转移.就业机会也由转移国或地区转移到转移对象国或地区。

如果一个国家产业大量向国外转移.就会减少国内的就业机会,常常引起失业人口的增加,对于像我国这一类的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丰富,大量吸收国际产业转移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

同时,我们分析了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动力因素,总的来说就是产业升级的需要以及减少企业生产成本和改善转出地的生态环境的需要。

当然,还有其他因素,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将会利用所学知识和查阅相关文献找出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具体动力因素以及在产业转移中所面临的各种困难,包括企业自身的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因素。

总而言之,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经济现象,研究珠三角的产业转移,作为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国家的宏观和微观经济政策,从而利用所学知识对此进行分析,考验自己的经济觉悟。

其次,珠三角的产业转移对于转出地和转入地都是有利有弊的,对其现状进行分析,有利于取长补短,实施更严谨高效的经济政策。

“腾龙换鸟”,“双转移”等,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经济发展,,例如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利用劳动力,扩大就业,在提高珠三角国际竞争力的同时,缩小城乡差距。

但同时不能忽视纯粹的转移对转入地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最关键的还是要仅仅围绕生态文明这个主题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文献综述

2.1产业转移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产业转移理论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下的古典贸易理论,亚当斯密的古典贸易理论认为生产要素的成本是该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为了寻求更加廉价的生产要素,需要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理论的发展是随着产业转移的实践慢慢完善的,从原先的国内产业转移理论慢慢发展到区域间的产业转移以及国际与区域间的产业转移

2.2关于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文献

2.2.1区域间的产业转移文献

叶琪在《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态势与承接的竞争格局》中认为,我国的产业转移在空间上是从东向西的转移,转移的主体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而且产业的转移存在着明显的梯度性,从沿海地区向中部地区转移,再从中部地区向西部地区转移。

当然,也存在着像中西部地区的钢铁和石化等原材料需要靠近国际市场而出现的反梯度转移。

此外,叶琪在此文献中还构建了一个衡量区域承接产业转移的指标体系,通过对各个衡量产业承接竞争力的指标进行标准化后得分高的说明该区域产业承接竞争力高。

该指标体系指出河南,湖北,山西和湖南是2011年我国区域产业承接竞争力的前四强。

(叶琪,《新疆财经》2013年第六期)

曹荣庆在《浅谈区域产业转移和结构优化的推进路径》中指出,区域产业转移和结构优化的推挤路径可以按照四个层面一次推进,分别为商品输出,市场拓展,资本输出,人才联合。

他认为,商品输出说明该区域与其它区域存在着巨大的贸易顺差,对于存在贸易顺差的区域说明该区域的产业结构更为优化,拥有较强的综合经济实力;商品输出只是停留在单个企业的微观层面上的输出,而市场拓展则是集体的商品输出;资本输出是为了解决产业转移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最终要结合转移地的人才实现企业的完全转移。

(曹荣庆,《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四期第27卷)

2.2.2国际间的产业转移文献

姬大鹏在《国际产业转移的路径规律:

一个研究综述》中指出,国际产业转移的产业演变规律是由初级产业领域向服务业领域转变;而国际产业转移的主体演变规律是由发达国家向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单向转移向双向转移发展;国际产业转移的技术路径是从垄断技术、边际技术到技术研发;国际产业转移的投资路径是从直接投资到服务外包。

(姬大鹏,《郑州大学学报》2009年第六期第42卷)

石东平,夏华龙在《国际产业转移与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中通过对东亚,东南亚产业转移升级的过程中的经济迅速发展及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对其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后得出,发展中依靠接替发达国家移出的边际产业来实现产业升级容易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产业升级对外国技术的严重依赖性,倡导发展中国家要自己不断创新来推动产业的升级。

(石东平,夏华龙,《亚太经济·亚太纵横》1998年第10期)

2.2.3珠三角的产业转移文献

蔡海智在《论珠三角产业转移》中认为,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有利条件有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快速发展使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空间越来越狭小,另外还有广东政府的优惠政策等推动着珠三角产业转移的进行。

然而,蔡海智也在该文中指出,珠三角产业转移中可能遇到一些困难障碍,其中包括现行的领导干部考核制度,财税体制,欠发达地区的各种因素可能导致的生产成本上升等。

并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蔡海智,《岭南学刊》2003年第一期)

彭运芳,饶明梁在《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之再思考》中指出广东提出的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俗称“双转移”)下存在着明显的误区。

该文献指出,广东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逐渐在政府的指导下向其他地区进行转移,然而这种转移只是单纯的直接搬迁,缺少产业的升级,而珠三角现如今存在的普遍的产能过剩问题,如果将这些产业转移向生产要素更加廉价的地区,则会对资源进行更加无节制的浪费,或许会带来更为严重的产能过剩等问题。

(彭运芳、饶明梁,《科技与产业》2012年第十期第12卷)

概述:

这12篇参考文献分别从区域间,国际间以及我们要研究的珠三角这一具体区域的产业转移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和总结的,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丰富了我们对产业转移更进一步的认识,也开拓了我们进行经济研究的思维和视野。

概念框架

3.1产业转移动力因素

3.1.1企业的利益最大化行为

按照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微观主体(企业)都是理性的,在他们的所有经济行为中都包含了一个共同的目的—利润最大化。

当总收益大于总成本,就会有剩余,这个剩余就是利润,而利润最大化就是要使这个剩余最大化。

自金融危机以来,由于政府的财政刺激与社会上普遍的过度投资,珠三角地区的制造业普遍出现了产能过剩的情况,根据商品市场的供求关系可以知道,在供过于求的情况下,买方往往能够处于主导地位,商品价格被迫压低,企业收益也因此下降,为了能够保持利润,企业会尽量减少成本。

企业减少成本的方法往往会从生产要素下手,如降低工人工资,采购便宜的原材料等等。

然而,珠三角地区的现实状况却难以让企业得偿所愿,近年来广东珠三角地区普遍承受着通胀的压力,商品与原材料价格有所上涨,同时人民为了维持生活水平不下降,他们会要求更高的工资以弥补物价上涨对他们造成的损失。

在资本市场上,资本的利率由无风险利率与风险溢价共同组成,而风险溢价包含了对通货膨胀风险的补偿,通货膨胀的结果最终会导致利率上涨,资本价格上涨。

除此之外,日益繁荣的房地产市场也推高了租金的价格。

在劳动力,资本与土地等生产要素普遍上涨的情况下,企业只能把眼光投到珠三角以外的地区。

湖南,湖北,河北等中西部地区得天独厚的经济条件为珠三角企业进一步发展与避开竞争提供了条件。

根据亚当斯密的古典贸易理论,生产要素的成本是该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为了寻求更加廉价的生产要素,需要产业转移,而中西部地区廉价的劳动力与丰富的自然资源为这次转移提供了动力。

3.1.2政府的宏观调控

所谓宏观调控就是政府通过法规,政策,计划等手段对国家的经济运行进行干预,已维护和促进经济的健康和稳定发展。

政府在进行宏观调控过程中,往往会特别注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目标,而产业转移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帮助政府完成这个目标。

经济效益:

经过三十年的高速增长之后,珠三角乃至全国的经济增速开始放缓,原因在于过去发展模式的不可持续性,它具有高耗能高污染以及高度依赖劳动力加工生产且产品附加值低的特点,难以成为一种长期的发展途径。

为了给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政府希望能通过产业升级来推动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具体就是把产业重心从微笑曲线底端的加工制造向两端的产品设计研发与营销转移,大力发展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的产业,把占据珠三角地区太多空间与资源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向外地转移,以此来达到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经济效益的目标

社会效益:

社会效益是指最大程度上的利用社会资源满足人们物资文化方面的需求。

珠三角地区的部分企业具有高污染的特点,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质量,将这部分的企业迁出利于珠三角地区生态文明的建设。

3.2企业转移困境

企业是一个经济主体,它的一切行为都是以利润作为出发点和目标。

出于成本的考虑,转入地丰富而又廉价的自然资源,往往会使企业选择无节制的开发利用而放弃花大量资金去开发环保低耗能的新技术,这会给转入地带来环境恶化和资源枯竭的后果。

而政府的宏观调控追求的除了经济效益外,还有环境质量,精神文明和资源利用等多方面的社会效益。

企业转入后虽然带来了经济增长,促进了当地就业,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粗放型的发展模式,政府出于社会效益的考虑,会选择出台新的法令法规以规范企业的经营,如控制企业对能源的消耗,对每年的资源开采量设置一个配额,限定企业对对污染物的排放量等等。

然而政府的这种举措会给企业带来成本上的提高甚至经营上的困难,为了自身的利益,企业在成本收益与成本之间权衡后,可能会对政府的政策阳奉阴违,如污染物偷排行为与自然资源偷采行为。

又或者企业会为了获得排放许可与资源配额,会加深与当地政府人员的联系,使得政府官员获得了寻租的机会,这又给当地带来了滋生腐败的温泉。

政府与企业之间由于目标上的不一致而产生了博弈,最终导致的结果可能是企业发现自身并没有获得预期的收益反而付出了产业转移所需要的成本,而政府会发现当地的经济的确获得了发展但付出了比经济效益更大的社会效益成本,最终转移的结果可能得不偿失。

方法与程序

4.1模型设定

在产业升级的研究中,定量研究能更深入地揭示产业之间深层次的数量关系,能够发现产业升级过程的发展趋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