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五部分世界现代史专题十五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与教训讲义.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824633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9.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五部分世界现代史专题十五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与教训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五部分世界现代史专题十五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与教训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五部分世界现代史专题十五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与教训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五部分世界现代史专题十五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与教训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五部分世界现代史专题十五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与教训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五部分世界现代史专题十五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与教训讲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五部分世界现代史专题十五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与教训讲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五部分世界现代史专题十五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与教训讲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五部分世界现代史专题十五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与教训讲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五部分世界现代史专题十五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与教训讲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五部分世界现代史专题十五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与教训讲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五部分世界现代史专题十五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与教训讲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五部分世界现代史专题十五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与教训讲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五部分世界现代史专题十五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与教训讲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五部分世界现代史专题十五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与教训讲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五部分世界现代史专题十五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与教训讲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五部分世界现代史专题十五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与教训讲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五部分世界现代史专题十五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与教训讲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五部分世界现代史专题十五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与教训讲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五部分世界现代史专题十五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与教训讲义.docx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五部分世界现代史专题十五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与教训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五部分世界现代史专题十五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与教训讲义.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五部分世界现代史专题十五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与教训讲义.docx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五部分世界现代史专题十五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与教训讲义

专题十五 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与教训

挖命题

【考情探究】

考点

主要内容

5年考情

预测热度

考题示例

考查角度

核心素养

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的

初期探索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新经济政策

2014江苏单科,15,3分

固定粮食税的实施

历史解释

★★☆

斯大林模式

的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

“斯大林模式”

2015江苏单科,19,3分

斯大林模式

的局限性

时空观念

★★☆

2016江苏单科,19,3分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史料实证

二战后苏联

社会主义

改革与挫折

(1)赫鲁晓夫改革

(2)戈尔巴乔夫改革

2018江苏单科,18,3分

赫鲁晓夫改革

史料实证

★★☆

 

分析解读  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与教训,江苏高考每年都有涉及,题型以选择题为主,其中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是命题重点,尤其注重对核心素养立意的考查。

考查材料的选取多为文字和图片两种,强调能力立意,注意与现实的联系和启发意义。

复习本单元要注重对现实有较强借鉴意义的知识点的复习,注意不同领导人执政时期经济政策的演变,切实理解一些重要的历史概念,如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等,适当联系必修一、必修三中与这一阶段相关联的政治、思想等内容。

 

【真题典例】

 

破考点

【专题概览】

一、时空定位

二、知识线索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充满挫折的探索,建立了史无前例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对人类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前期列宁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维护了十月革命的成果,又通过实行新经济政策,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斯大林统治时期,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实现了经济的突飞猛进,并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使苏联一跃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经济和军事大国;但其存在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缺陷,后来逐渐僵化,失去活力,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二战后苏联为摆脱斯大林模式对经济发展的束缚不断进行改革,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放弃了科学社会主义道路,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考点集训】

考点一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1.(2018江苏苏北四市一模,17)1918—1919年间,在苏俄的交通枢纽、城乡结合部出现一批批贩卖粮食或其他物品的“背口袋的人”,从事黑市交易,尽管政府对这些人的处置十分严厉,但始终无法杜绝。

有关资料表明,在此时期“背口袋的人”对城市居民的粮食供应数额达58%~65%。

这说明苏俄(  )

A.农业措施没有严格执行B.余粮征集制影响民众生活

C.经济政策不符合国家需要D.自由贸易一直没有禁绝

答案 B

2.(2018江苏常州1月,17)1922年,苏俄在重申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和禁止买卖的同时,从法定意义上确认了个体农民的存在和农民自由选择土地利用形式的权利。

这一政策的出台标志着苏俄(  )                  

A.民主革命任务的完成B.农村改革进一步发展

C.土地国有政策的动摇D.小农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答案 B

3.(2018江苏苏锡常镇四市一模,16)1925年,苏联的一位农妇马秀拉给《农民报》写信说:

“共产党好像竭力要使所有的农民变穷……如果一个农民成功地改善了自己的经营,那他就会从贫农队伍中除名,在他头上贴上富农的标签,把他看作苏维埃政权的敌人。

”材料表明(  )

A.农民对战后继续实行余粮收集制不满

B.新经济政策并没有改善农民的经济状况

C.新经济政策导致农民成为政权的敌人

D.农民对经济状况改善后政治地位的担忧

答案 D

4.(2015海南单科,17,2分)1924年,季诺维也夫在俄共(布)十三大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强调“不会再有因新经济政策而采取的新的退却”。

此后,党的许多领导人也纷纷表示,反对“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

这表明当时他们认为,新经济政策(  )

A.已经完成了恢复经济的任务

B.是特殊时期被迫做出的暂时妥协

C.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D.应该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取代

答案 B

5.(2014课标Ⅰ,34,4分)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

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采用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答案 D

考点二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2018江苏南京、盐城二模,16)以下数据摘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的《1928年和1940年苏联主要产品产量简表》

项目

1928年

1940年

增幅(%)

钢(万吨)

430

1830

326

煤炭(万吨)

3550

16600

368

棉织物(亿米)

26.78

39.54

48

谷物(万吨)

7300

9550

31

对该表反映的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A.农业集体化运动解决了粮食供应问题

B.五年计划有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C.新工业化模式成为经济发展重要途径

D.以指导性计划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提升

答案 C

2.(2016课标Ⅱ,34,4分)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

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

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

》。

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答案 B

3.(2016浙江文综,22,4分)下图所示为苏联某一时期社会结构的前后变化。

它集中反映了(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B.新经济政策的结果

C.斯大林模式的确立D.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

答案 C

4.(2015课标Ⅱ,34,4分)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

这表明苏联(  )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奉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答案 A

考点三 二战后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1.(2018江苏苏北四市高三上学期期中,17)历史学家黄安年评价某经济体制改革,“在冲击旧有模式方面的勇气上具有开创性,兼有成功和挫折,经验和教训,创新和夭折”,是在维持原有结构基础上的局部改革。

他评价的最有可能是(  )

A.苏俄取消自由贸易和实行余粮收集制

B.苏俄采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C.赫鲁晓夫下放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

D.戈尔巴乔夫推行企业租赁和承包制度

答案 C

2.(2018海南单科,11,2分)1956年12月,《人民日报》刊文指出:

能否正确的认识和对待斯大林的错误,已经成为影响许多国家共产党及党与党相互团结的重大问题;对斯大林的错误应该批评,但必须在肯定和维护他正确方面的前提下进行。

与此直接相关的重大事件是(  )

A.万隆会议召开B.越南战争爆发

C.苏共“二十大”召开D.朝鲜战争停战

答案 C

3.(2018江苏苏锡常镇二模,17)1958年,苏共中央计划三到五年内,将拖拉机等农业机器卖给集体农庄。

但在赫鲁晓夫的要求下,不到一年就完成了。

结果,大多数集体农庄由于要花费大笔钱财购买机械设备,不得不取消或推迟许多计划内的项目;由于缺乏技术人员,许多拖拉机处于闲置状态,这项改革最终不了了之。

由此可见,“拖拉机改革”失败的直接原因是(  )

A.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旧模式

B.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C.操之过急,缺乏科学规划

D.未能调动农民积极性

答案 C

4.(2018课标Ⅲ,35,4分)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

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

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

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答案 A

5.(2018江苏海门中学高三适应性考试,18)1966年苏联正式推行“新经济体制”,其中包括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增强国家计划在编制过程中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减少下达给企业的指令性计划指标,扩大企业支配利润的权限。

由此可以看出“新经济体制”(  )

A.对斯大林模式有所冲击

B.充分发挥了市场的主导作用

C.完善巩固了斯大林模式

D.放弃使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答案 A

探史料

探究一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史料呈现

  史料1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绝大多数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形成了集体农庄经济制度。

①农庄是国家直接支配的经济单位,其播种结构、播种面积、单产量、总产量、牲畜种类和数量、作业方法、农艺措施以及农畜产品的分配等各项指标,都由国家决定。

为保证工业化所需资金,国家实行义务交售制,以远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收购农庄的产品。

1953年斯大林逝世时,农庄义务交售的产品价格与成本之比为:

粮食13.2%,土豆7.5%,牛肉5%。

与此相对应的是严峻的农业形势:

1953年的人均粮食和肉类的产量只有432千克和30千克,比革命前1913年的540千克和31.4千克还要低。

——《中学历史教学》

史料2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②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大越公就越优越。

——《世界历史》

读史指导

史料

主旨

史料1:

苏联农业集体化的特点和影响

史料2:

斯大林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史料

解读

唯物

史观

史料1:

农业集体化政策并未促进苏联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实施越久,弊端越大。

史料2:

斯大林的经济政策忽视了经济规律

重点

阐释

史料1:

苏联农业集体化造成农业长期落后。

①说明集体农庄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管理。

史料2:

社会主义经济只能是公有制经济。

②说明斯大林忽视了私有制的合理性

史料

认识

斯大林模式迅速促进了苏联的工业化,但也存在不少弊端,影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史料应用

1.根据史料1及所学知识,说明苏联工业化有何重要特点。

答案 片面发展重工业;国家对农业的强制剥削,牺牲农民利益为工业化积累资金。

2.斯大林,有人视他为天之骄子,扭转俄国乃至整个世界的历史巨人;也有人说他是残暴凶狠的魔鬼,十恶不赦的历史罪人。

据上述史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他创立了斯大林模式,将苏联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世界工业强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是值得肯定的;但这一体制高度集中的弊端以及片面发展重工业也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探究二 从“修补”到“蜕变”——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

史料呈现

  史料1 赫鲁晓夫所进行的经济管理体制改组作为战后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开端,对后来的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应该承认赫鲁晓夫是一位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开拓者。

他勇于突破旧的模式,探索新的道路本身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

但是,①他毕竟受到历史局限性的束缚,对社会主义传统经济模式的弊病和社会主义经济规律还缺乏全面的、深刻的认识,因此也就不可能产生成熟的改革理论和思想。

——《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

史料2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

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面的好心子,②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一位苏联杂志主编讽刺戈尔巴乔夫

读史指导

史料

主旨

史料1:

赫鲁晓夫改革的失败

史料2: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

史料

解读

家国

情怀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找到一条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史料

解读

重点

阐释

史料1:

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小修小补”失败。

①说明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是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不清。

史料2:

戈尔巴乔夫改革逐渐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

②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史料

认识

斯大林模式弊端丛生,赫鲁晓夫改革是突破斯大林模式的一次不成功的尝试,戈尔巴乔夫改革在经济上突破了这一体制,政治上却又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

史料应用

1.结合史料1评价赫鲁晓夫改革。

答案 史料1表明,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赫鲁晓夫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改革不会成功。

2.如何认识史料2中的观点?

答案 戈尔巴乔夫“剥卷心菜”的过程就是他改革的过程,先改革经济,未取得成效后又转向政治改革。

在政治上,倡导“民主化”“公开性”,实行多党制,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过专题

【五年高考】

A组 自主命题·江苏卷题组

1.(2016江苏单科,19,3分)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政府在各地组建了数千个拖拉机站。

每个站配备一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

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村缺少机械操作员B.农业正在进行集体化

C.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D.农庄没有土地所有权

答案 C

2.(2015江苏单科,19,3分)“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1/10到1/5,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

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

”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

A.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B.计划经济制约技术转化

C.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D.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

答案 B

3.(2014江苏单科,15,3分)下表据《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相关内容编制。

阅读该表,造成苏俄(联)农民年平均税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年 份

1920—1921

1921—1922

1922—1923

1923—1924

平均税款(卢布)

10.30

6.11

3.98

3.06

A.余粮收集制的推行B.固定粮食税的实施

C.实物配给制的废除D.农业集体化的实现

答案 B

B组 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

1.(2017课标Ⅲ,34,4分)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

这一措施旨在(  )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答案 A                  

2.(2017海南单科,18,2分)俄国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至1940年间,一段时期内经济进入停滞状态,工业和生活用品的生产极度萎缩,可耕地面积缩减,粮食不断减产,牲畜大幅度减少。

这一时期是(  )

A.二月革命时期B.国内战争时期

C.农业集体化时期D.德军入侵时期

答案 B

3.(2015山东文综,21,4分)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反映1929—1938年美国和苏联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份额(%)变化趋势的是(  )

 

答案 A

4.(2014大纲全国,21,4分)1928年初,斯大林视察西伯利亚农村后说,苏维埃制度不能长久建立在两种不同的基础上,即“联合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工业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小农经济”。

这种认识在实践中体现为(  )

A.提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B.建立城乡市场交换关系

C.实行农业生产关系改造

D.加快重工业的发展速度

答案 C

C组 教师专用题组

考点一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1.(2015天津文综,9,4分)美国有一位企业家哈默博士,年轻时曾与列宁领导的苏俄交往,进行贸易活动;年老时应邓小平邀请,来中国投资设公司。

哈默之所以能这样做,在于(  )

A.苏俄、中国都实行开放政策

B.苏俄、中国都与美国保持友好关系

C.苏俄、中国都愿意发展资本主义

D.哈默敢于冲破美国政府的阻挠

答案 A

2.(2015广东文综,22,4分)发生在1920年苏俄的现象有(  )

A.私营企业纷纷涌现

B.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扩大

C.政府禁止买卖粮食

D.农民积极参加农业集体化运动

答案 C

3.(2014安徽文综,20,4分)列宁指出:

“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

”此“严重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苏维埃政权农业税过重B.苏俄政策严重脱离现实

C.分配领域的实物配给制D.苏俄敌对势力十分强大

答案 B

考点二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2013课标Ⅱ,35,4分)1931年,斯大林说:

“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

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

”这一思想  (  )

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

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

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

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答案 B

2.(2013课标Ⅰ,33,4分)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

“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

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

”这一论断(  )

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

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

答案 D

考点三 二战后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1.(2017课标Ⅱ,35,4分)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

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  )

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

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

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

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

答案 D

2.(2014福建文综,22,4分)1952年到1964年,苏联政府收购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

这是 (  )

A.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的变化

B.适应“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

C.应对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措施

D.调整农业政策的结果

答案 D

【三年模拟】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4分)

1.(2019届江苏苏州高三期初调研测试,17)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始于1926年,到1940年也就是14年中,苏联完成了两个半五年计划。

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平均每年增长率是19.2%,第二个五年计划中平均每年增长率是17%,到1940年,苏联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了,其国民生产总量仅次于美国,经济产值在世界总量中的比例从4%跃升到19%。

上述成就的取得主要是因为(  )

A.新经济政策促进经济的迅速恢复B.资本主义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C.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创建D.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速度惊人

答案 C

2.(2019届江苏海门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调研,19)赫鲁晓夫继承了一份可怕的遗产。

“越来越贫困的、实际上半崩溃的农村、技术上落后的工业、最尖锐的住房短缺、居民生活的低水平。

”为此,他的农业改革措施是(  )

A.用经济管理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

B.组织个体农民,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

C.收购制代替产品义务交售制

D.建立家庭农场,承认市场的调节作用

答案 C

3.(2019届江苏南京高三学情调研,17)布哈林说:

“托洛茨基主义的思想家天真地认为,每年最大限度地把资金从农业抽调到工业能保证整个工业的最大发展速度。

但是,这显然是不正确的。

只有工业在农业迅速增长的基础上达到高涨这样的结合下,我们才能长期地保持最大速度。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工业发展打破纪录。

”这表明他主张(  )

A.协调工农业发展B.优先发展重工业C.推行农业集体化D.加快农业的发展

答案 A

4.(2018江苏海门一调,19)一位俄共领导人抱怨说,经济政策中已没有留下什么“社会主义因素”。

列宁解释说,政策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去建立……通往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用非共产党员的手来建设共产主义”。

该政策(  )

A.保证了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

B.利用经济危机推动工业化建设

C.开创了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D.促进了农业的迅速恢复和发展

答案 D

5.(2018江苏百校大联考,19)从1920年到1926年,苏俄(联)共与外国资本家签订135个合同,并和美、英、日等国签订过为期20年或30年的金矿、锰矿、石油开发协定。

这些外资项目都是有选择的、有条件的、受限制的和受法律监督的,到一定年限,苏俄(联)可以无偿地把租让企业收归国有。

这表明当时苏俄(联)实行的经济政策(  )

A.具有国家资本主义的色彩

B.排斥商品货币和市场关系

C.体现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D.严重脱离苏俄(联)的社会实际

答案 A

6.(2018江苏苏州期初,17)列宁在《十月革命四周年》中说:

建设社会主义“依靠个人兴趣,依靠从个人利益上的关心,依靠经济核算,在这个小农国家里先建立起牢固的桥梁,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否则,你们就不能达到共产主义,否则,你们就不能把千百万人引向共产主义”。

由此可见(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确保了国内战争胜利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可巩固工农联盟

C.斯大林模式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D.农业集体化推动苏联农业持续发展

答案 B

7.(2018江苏南京三模,17)1938年,苏联政府在一份决议中指出:

企业中不安心工作者、懒汉、旷工者和贪图私利的人……给工业、运输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他们常常只工作4~5小时,白白浪费了其余2~3小时的工作时间,国家和人民因此常常每年损失几百万个工作日和几十亿卢布。

该决议反映出当时苏联(  )

A.工人阶级队伍觉悟低下B.国民经济呈现衰退景象

C.工业化的目标难以实现D.计划经济体制弊端初显

答案 D

8.(2018江苏苏北四市期中,15)下表为“苏联‘一五’计划部分重要产品指标完成情况”。

关于表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产品项目

1928年

“一五”计划初步方案

实际完成数(1932年)

煤(万吨)

3550

6800

6440

石油(万吨)

1160

1900

2140

生铁(万吨)

338

800

616

钢(万吨)

430

830

592

汽车(万辆)

0.07

2.39

拖拉机(万辆)

0.13

4.89

A.煤和生铁的增长率最高

B.苏联新型工业化模式优势初显

C.苏联按计划实现了工业化

D.各项产品均超额完成预定指标

答案 B

9.(2018江苏徐州高三考前模拟,18)1958年赫鲁晓夫将机器拖拉机站进行改组,把拖拉机卖给集体农庄,这是符合当时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正确措施,可是赫鲁晓夫把这一改革解释为“有助于把集体农庄所有制转变为全民所有制”,并且强调指出这一措施不是“所有制的倒退”。

这说明赫鲁晓夫改革(  )

A.破除了经济发展的桎梏B.未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

C.平衡了农轻重发展比例D.强化了国家对农业管理

答案 B

10.(2018江苏无锡期中,17)有人说,“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社会已经处于严重的经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