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城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82731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2.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晋城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山西省晋城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山西省晋城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山西省晋城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山西省晋城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山西省晋城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山西省晋城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山西省晋城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山西省晋城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山西省晋城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山西省晋城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山西省晋城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山西省晋城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山西省晋城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山西省晋城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山西省晋城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山西省晋城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西省晋城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文档格式.docx

《山西省晋城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晋城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西省晋城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文档格式.docx

通识教育正是要解决这两个问题。

它既要帮助年轻人成为独立的个体,拥有独特思想和个性化生活,又要使他们适应公共生活,成为公民和共同文化的继承者。

⑦实际上,通识教育已部分包含了第三种大学精神,那就是培育人的德性。

但在高速前行又变动不居的现代多元社会,德性很难被界定,也很少被珍视。

⑧真正的德性在于培育,而非教育;

在于自省,而非灌输。

钱穆说,中国的学问传统有三个系统:

人统、事统、学统。

置于首位的“人统”,就是尊德性。

他解释说:

“人统,其中心是人。

中国人说:

‘学者,所以学做人也。

’一切学问,主要用意在学如何做人,如何做有理想有价值的人。

”遗憾的是,钱穆这种话,如今大多数人不喜欢听,他们更喜欢去学如何做一个“成功人士"

,而不喜欢去照看什么德性。

⑨中国的大学,自有其悠久的历史。

但就现状而言,却距离真正的大学精神相去甚远。

而何时大学能成为孕育创新者、批判者的大本营,从教师到学生,都尽情追求智力、真理和美。

在其间,人们酝酿自由思想并自由表达,创造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并以之推动社会进步,才能够说大学精神的建立与养成。

而大学也因之焕发永久的生命力,站在批评的最前沿,站在创新的最前沿,成为国家社会当之无愧的“轴心组织”。

(选自2012年6月《看历史》)

1.与“大学精神”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大学的独立自由相当脆弱,因为现实生活中有咄咄逼人的权力、巧言令色的功利和匍匐在地的庸俗。

B.通识教育既要解决人对自由社会的自豪感,也要解决教育可能带来的混乱和分歧。

要是在教育中不重视通识,就会摧毁自由独立的生命。

C.在现代多元社会里,大多数人喜欢去学如何做一个“成功人士”,这冲击着大学精神之德性培育和自省。

D.大学精神的建立和养成是指人们酝酿自由思想并自由表达,创造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并以之推动社会进步。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一至三自然段,从青年来到大学的目的入手,论述大学的要义是让青年掌握一定的思维方式,并概括了大学的三种精神。

B.文章四至八自然段,从大学精神的自由、通识及德性三个方面,通过引证具体论述了它们的内涵,及对于大学的重要作用。

C.文章第九自然段,指出中国的大学现状距离真正的大学精神甚远,并呼吁早日建立和养成大学精神,让大学成为国家社会的“轴心组织”。

D.全文首先阐述了大学的历史意义,再旁征博引论证了大学的三种精神,最后针对现实呼吁建成真正的大学。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个人读大学,是为了自我教育和互相教育,在适合的大学环境中,训练自己的思维。

B.大学的要义是让学生用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和人文学者的方式来思考问题。

C.金耀基曾强调一部争学术独立自由的历史,就是一部世界大学的历史。

D.大学里的师生都尽情追求智力、真理和美,所以大学成为了孕育创新者、批判者的大本营。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的文言文面,完成4~7题。

(19分)

子崧字伯山,燕懿王后五世孙。

登崇宁五年进士第。

汴京失守,起兵勤王,道阻未得进。

闻张邦昌僭位,以书白康王:

“宜遣师邀金人河上,迎请两宫,问罪僭逆,若议渡江,恐误大计。

”遂与知颍昌府何志同等盟,传檄中外。

已而闻金人退,引兵襄邑,遣范埙、徐文中诣济州,请王进兵南京,且言:

“国家之制,无视王在外者,主上特付大王以元帅之权,此殆天意。

亟宜承制号召四方豪杰,则中原可传檄而定。

”王命子崧充大元帅府参议官、东南道都总管。

会邦昌遣使迎王,子崧即贻王书曰:

“似闻谓以京师残破,不可复入,止欲即位军中,便图迁徙,臣窃惑焉。

夫欲致中兴,当谨举措,宜先谒宗庙,觐母后,明正诛赏,降霈四方。

若京师果不可都,然后徐议所向。

遂传檄京师,奏于隆祐太后曰:

“诸路先闻二圣北迁,易姓改国,恐间有假讨逆之名,以窃据州郡者。

乞速下明诏,谕四方以迎立康王之意,庶几人心慰安,奸宄自消矣。

”寻以所部兵会济州。

康王即位,子崧请放诸路常平积欠钱,又言:

“台谏为人主耳目,近年用非其人,率取旨言事。

请尊旧制,听学士、中丞互举。

”帝皆可其奏。

上章论王时雍、徐秉哲等逼迁上皇,取太子,辱六宫,捕宗室,窃禁物,都人指为国贼。

伏望肆诸市朝,以为臣子之戒。

时滑州两经残破,子崧荐傅亮可任。

除亮滑州通判,黄潜善沮之,命遂寝。

贼赵万犯镇江子崧遣将击万于丹徒调乡兵乘城为备顷之官军败归乡兵惊溃子崧率亲兵保焦山寺贼据镇江

初,昌陵复土,司天监苗昌裔谓人曰:

“太祖后当再有天下。

”子崧习闻其说,靖康末起兵,檄文颇涉贬所不逊。

子崧与御营统制辛道宗有隙,道示求得其文,上之。

诏御史往案其狱,情得,帝震怒,不欲暴其罪,坐以前擅弃城,降单州团练副使,谪居南雄州。

绍兴二年赦,复集英殿修撰,而子崧已卒于贬所。

(选自《宋史·

赵子崧传》,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宜遣师邀金人河上邀:

邀请

B.若京师果不可都都:

定都

C.恐间有假讨逆之名假:

D.命遂寝寝:

停止

5.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贼赵万犯镇江/子崧遣将击万/于丹徒调乡兵/乘城为备/顷之/官军败归/乡兵惊溃/子崧率亲兵保焦山寺/贼据镇江

B.贼赵万犯镇江/子崧遣将击万/于丹徒调乡兵乘城/为备顷之/官军败归/乡兵惊溃/子崧率亲兵保焦山寺/贼据镇江

C.贼赵万犯镇江/子崧遣将击万于丹徒/调乡兵乘城/为备顷之/官军败归乡兵惊溃/子崧率亲兵/保焦山寺/贼据镇江

D.贼赵万犯镇江/子崧遣将击万于丹徒/调乡兵乘城为备/顷之/官军败归/乡兵惊溃/子崧率亲兵保焦山寺/贼据镇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子崧有政治远见。

他在汴京失守时向康王提出赶紧承制号令四方豪杰,那么中原可以传檄而定。

B.赵子崧致力于大宋中兴。

康王打算在军中即位,以便迁徙,但赵子崧希望他拜谒宗庙,觐见母后,赏罚严明公正,施恩四方。

C.赵子崧勤于进谏。

康王即位后,他向朝廷谏言:

发放各地积欠的钱,变革台谏制度,查处、严惩国贼。

前两件事都得到了康王的支持。

D.赵子崧因檄文言辞不当而获罪。

得到檄文后,皇帝震怒,暴露了赵子崧的罪错,并追究之前其擅自弃城之罪,降其为单州团练副使。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乞速下明诏,谕四方以迎立康王之意,庶几人心慰安,奸宄自消矣。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诏御史往案其狱,情得,帝震怒,不欲暴其罪,坐以前擅弃城,降单州团练副使。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8—9题。

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①

陆游

腐儒碌碌叹无奇,独喜遗编不我欺。

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

高梧策策传寒意,叠鼓冬冬迫睡期。

秋夜渐长饥作祟,一杯山药进琼糜②。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乾道元年(1165)秋天,陆游初任隆兴(治所在今江西南昌)通判时,当时41岁。

二鼓尽,二更结束。

②琼糜:

比喻精美的食品。

8.全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

(5分)

9.“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被认为是最精彩的两句,请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具体分析其妙处。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思考了宇宙和人生,礼赞人类生生不息,生命永恒的两句诗是

,。

(2)《梦游天姥吟留别》体现诗人蔑视统治者,傲岸不羁的句子是,

(3)《山居秋暝》中描绘了一幅情趣盎然,纯洁美好的生活画面的诗句是,。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牟宗三的桑梓情结

杨潜

牟宗三是1949年夏秋之间离开大陆去台湾的。

此时,国民党大陆政权行将崩溃。

牟宗三临行前,来到广东番禹乡下的黄氏观海楼,探望隐居于此的恩师熊十力。

熊先生曾认真地建议牟宗三等几位门生留在大陆。

牟宗三回答说,地球是圆的,怎么会回不来?

世事终究难料,这成了他们师生之间的最后晤面。

熊十力之于青年时代的牟宗三,犹如伯乐之与千里马。

抗战期间,牟宗三颠沛流离于西南边陲各地,一度生活困窘。

为此,熊十力曾写信向西南联大的汤用彤推荐他。

梁漱溟曾问十力,何以对牟宗三如此器重?

熊俨然作答:

“能悟人之所不能悟,见人之所不能见。

北大有此可造之才,而不能容之用之,岂不可惜可憾?

在台湾最初的岁月,牟宗三不忘记恩师厚望,潜心于学术,著述甚丰。

他既继承熊十力所开创的形上思辩的新途径,又不墨守师说,创造性地发展了熊十力的哲学思想,用他的学术成就回报了师恩和故乡的亲人。

牟宗三毕生致力于弘扬民族文化,晚年曾自道:

“从大学读书以来,六十年中只做一件事,即反省中国之文化生命,以重开中国哲学之途径。

”这项宏阔的伟业却是在海外完成的。

由于历史的原因,海峡两岸有过漫长的阻隔,对于前去台湾的大陆人来说,亲人难见,故土难回。

萦绕了牟宗三心头的同样是挥之不去的桑梓情结。

桑梓之情,大而言之是家国情怀,小而言之是怀乡之念。

最能集中反映牟宗三桑梓情结是他的《五十自述》。

他在文中追忆了少年时的生活世界,故乡栖霞乡村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家庭温馨种种,在他的回忆里,温情而美好:

“村前是一道宽阔的干河------两岸平沙细软,杨柳依依,绿桑成行,布谷声催。

养蚕时节我常伴着兄弟姊妹去采桑,也在沙滩上翻筋斗,或横卧着。

牟宗三是从乡间走出的。

虽然牟氏在栖霞为大族,但牟宗三这一支到他祖父执家时,已经衰微。

牟宗三说他父亲虽是农家之人,却是“典型的中国文化陶养者。

他常看《曾文正公家书》,晚上也常诵古文。

”这样的家庭熏染,使他自幼形成了养志立身、择善而从的品性。

1927年,牟宗三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大学三年级时,牟宗三读到了熊十力所著的《新唯识论》,后经邓高镜的引荐得以见面,这引发了牟宗三思想的巨变,他后来感慨说:

“我之得遇熊先生,是我生命中一件大事。

”牟宗三遇到与之精神相契合的熊十力,使他的学术路径由逻辑学和西方哲学转向了中国哲学。

随着两岸关系的缓和,大陆与港台的学术交往日越来越多。

1992年5月,牟宗三的《道德理想主义的重建》在大陆首次出版。

同年十月,山东大学主办了“牟宗三与新儒家”学术研讨会。

此后,牟宗三更多的著作得以在内地出版,对大陆知识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使对“新儒家”思想的关注与研究至今不衰。

对牟宗三来说,桑梓之地,人虽不能至。

但他的学术思想开始“还乡”,也是一件令他欣慰的事。

牟宗三去世后的1998年,两岸又共同在济南举办了“牟宗三与当代新儒学国际学术会议”,来自我国各地及其他国家的近百名知名学者参加了会议。

牟宗三的弟子们激动地说:

齐鲁是儒学发源地,也是牟先生的桑梓之地,来山东参加这次盛会,意义非同寻常。

牟宗三少小离乡,飘萍不定,但却是有“根”的,这个“根”便是中华文化。

从传统儒学的“花果飘零”到现代儒学的返本开新,新儒家的知识分子们,在西方思潮的冲击下,如孤臣孽子,为捍卫中国的文化、复兴中国的文化而艰难苦斗,终至完成了自我救赎与革新,建立起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又极富中国智慧的、能与西方任何学术流派相媲美的哲学体系。

牟宗三作为其中健将,有这样的成就,缘于中国文化之深远根脉。

牟宗三的乡情结还体现在牟宗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他虽走遍南北,开口说话依旧是改良后的胶东腔调,一日三餐最爱的仍是山东口味,生葱大蒜一样不少。

讲学著文,常常拿“山东”这个地理名称或举例或说事。

晚年的牟宗三,对国家的统一问题,时刻挂怀于心。

一生爱看京剧的牟先生,有一次看完戏,在与众人谈及两岸前景的话题时,用他特有的牟氏幽默冒出一句:

“凭什么统一中国?

倒不如用京剧统一中国算了,这是文化所在!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牟宗三出身于山东栖霞大族,家室显赫,但他少小离乡,飘萍不定,抗战时期,牟宗三颠沛流离于西南边陲各地,生活一度困顿窘迫。

B.1949年,牟宗山在离开大陆前曾去探望恩师熊十力,熊十力考虑到两岸严峻的政治形势建议他留下,牟宗三没有听从,从此师生海峡永隔。

C.与其他由于历史原因而被阻隔在海峡对岸的大陆人一样,牟宗三也是亲人难见,故土难回,怀念乡土之情萦绕于心,挥之不去。

D.牟宗三的父亲虽是农家之人,却也常常阅读经典,朗读古文,深受中国文化陶养,这使牟宗三自幼形成了养志立身、择善而从的品性。

E.两岸关系缓和后,借助《道德理想主义的重逢》等著作在大陆陆续出版发行并产生广泛影响,牟宗三的学术思想终于得以“返乡”。

(2)牟宗三说:

”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熊十力对牟宗三的人生有哪些重大影响。

答:

(3)作为新儒学的一代宗师,牟宗三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请简要回答。

(4)牟宗三的桑梓情结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第Ⅱ卷(表达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被审美的汁液浸泡、又为理想的光环所笼罩着的山水,它是作者幻化出的▲。

在当代中国,无论东西南北,都能▲找到“桃花源”。

不同的“桃花源”,▲出人们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

但每一个“桃花源”里似乎都有陶渊明的影子,真可谓“一处桃源一陶翁”。

A.钟灵毓秀按图索骥映射B.海市蜃楼按图索骥折射

C.海市蜃楼顺藤摸瓜折射D.钟灵毓秀顺藤摸瓜映射

13.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据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第二季度,日本经济折算成年率萎缩6.8%,是该国经济自2011年“3·

11”大地震受到重挫后遭遇的最大降幅。

B.一段时间以来,汉字书写大赛、非遗保护等文化现象引人注目,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已越来越为国人所认知。

C.中国国家和发展改革委员会对高通发起了反垄断调查,目前双方正在进行谈判,这项调查正值发改委加大对科技公司的审查力度,特别是授权移动设备和网络专利技术的公司。

D.香港电影和台湾电影,都曾有过各自的“黄金时段”,而后又因为先天的限制而陷入低谷。

香港电影人在“北上”的路途上走得更远,也起步得更早。

1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表示,要进一步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严管“两高一资”行业(高污染、高能耗、资源消耗型),集中开展钢铁、涉砷行业专项检查,巩固饮用水源保护区集中整治成果。

  B.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在“互联网外交”中自信地展示实力,与世界各极实现“沟通中互信,合作中共赢。

  C.昨天,教育部发布通知,提出高校要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

  D.季羡林先生曾说:

“如果翻译的是不需要的垃圾,翻译再多有什么意义?

至于‘翻译强国’的标准是什么、怎么定、谁来评?

都说不准。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在唐之前,家具往往造得矮小,古人席地而坐,一人盘踞一个低矮的小食案,一人享用一份饭菜,类似今天的西餐。

进入唐代,,。

,,。

,他们为之雀跃不已。

①高桌大椅帮助唐人实现了从分食制到会食制的飞跃

②一群人围聚一桌共享佳肴有了现实条件

③而是一件共同享受和娱乐的事

④新式家具高桌大椅出现

⑤吃饭不再是一件各顾各的事

⑥唐人发现了隐藏在生活中的新乐趣

A.⑤③④②①⑥B.④②①⑤③⑥C.⑥④②①⑤③D.⑥④⑤③①②

16.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有许多名家常被人并称。

例:

“李杜”即李白与杜甫,“韩柳”即韩愈与柳宗元,“苏辛”即苏轼与辛弃疾。

B.诗歌发展到唐代,体制最为完备。

有古体诗(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律诗(如杜甫的《春望》)、绝句(如杜牧的《过华清宫》)等。

C.“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期韩愈、柳宗元提倡的一种文体和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

“古文”是指先秦两汉的散文,韩愈大力提倡这种文体,以反对六朝以来浮艳颓靡的形式主义文风,他的《师说》、《劝学》、《杂说》之四(《马说》)、《祭十二郎文》是流传千古的优秀散文。

D.歌行是古体诗的一种,汉乐府诗题多用歌、行、曲、引、吟、叹、怨等,其中以“歌”“行”最多,逐渐合称为一种诗体名。

著名的作品有白居易的《长恨歌》等。

1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在人们遗忘的认识中,无论昼夜,由于土壤生物的呼吸作用,①,这一过程是二氧化碳释放的过程。

但是我国学者李彦在对新疆盐碱土荒漠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研究时,发现夜间的土壤呼吸频繁出现负值。

②,起初认为是仪器错误造成的,但通过多种方式反复测定,最终证实了盐碱土可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另外美国科学家在沙漠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进一步证实了荒漠生态系统的盐碱土可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③,因而成为陆地生态系统的另一个重要碳库,并被认为部分解释了碳黑洞现象,从而引起全球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60分)

《韩非子》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晋国大夫中行文子流亡时经过一个县城,随从说:

“这里有个乡官是你过去的朋友,何不在他的舍下休息片刻,顺便等待后面的车辆呢?

”中行文子说:

“我喜欢音乐,此人给我送来鸣琴;

我爱好佩玉,此人给我送来玉环。

现在我担心他为了取悦别人也会出卖我。

”于是他没有停留,匆匆离去。

那个人果然扣留了文子后面的两套马车,献给了自己的国君。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晋城市2014—2015学年四月月考答案

1.B(不是“不重视”,原文“排除掉通识,则摧毁其生命”。

2.D(一至三自然段阐述的不是“大学的历史意义”,而是“大学的功能”。

3.A(B原文“社会科学家或人文学者”是选择关系。

C主宾倒置,原文是“一部世界大学的历史,可说是一部争学术独立自由的历史”。

D强加因果和把未然说成已然。

4.A(邀:

阻击)

5.D

6.D

7.

(1)(5分)乞求迅速下诏,向四方宣谕迎立康王的意向,或许可以安慰人心,违法作乱的事情也就销声匿迹了。

(“谕”,1分;

“以迎立康王之意”,状语后置,1分;

“庶几”,1分;

“奸宄”,1分;

大意1分)

(2)(5分)朝廷诏令御史前去查办此案,得知真情后,皇帝震怒,但不想暴露他的罪过,以前段时间其擅自弃城论罪处置,降其为单州团练副使。

(“案”“狱”“暴”“坐”各1分,大意1分)

【参考译文】

子崧字伯山,是燕懿王五世孙。

考中崇宁五年进士。

汴京失守,起兵勤王,因道路阻塞不得前进。

听说张邦昌僭位,写书信给康王说:

“应当派遣部队在黄河上邀击金兵,迎请两宫,向僭位叛逆问罪,如果打算渡过长江,恐怕耽误大计。

”于是与知颍昌府何志同等联盟,传檄中外。

不久听说金人退兵,子崧就带领部队到襄邑,派遣范埙、徐文中到济州,请康王进兵南京,并且说:

“国家制度,没有亲王在外面的,皇上特意付给你元帅之权,这是天意。

应当马上承制号令四方豪杰,则中原可以传檄而定。

”康王命令子崧充任大元帅府参议官、东南道都总管。

正遇张邦昌派遣使者迎接康王,子崧立即写信给康王说:

“听说因为京师残破,不可再入,只打算在军中即位,便于迁徙,我深感疑惑。

如果打算致力中兴事业,应当举动严谨,应当先谒拜宗庙,朝见母后,明正赏罚,施恩四方。

如果京城不可作为都城,然后慢慢计议到何方。

于是传檄京师,向隆太后奏说:

“各地先听说二位圣上迁往北边,易姓改国,恐怕中间有人假借讨逆为名,窃据州县。

乞求迅速下诏,向四方宣谕迎立康王的意向,才可以令人心安慰,奸宄自然消亡。

”不久带领所属部队会兵济州。

康王即位,子崧请求免除各地常平积欠钱,又说:

“台谏官应当是皇帝的耳目,近年用人不当,大率取旨言事而已。

请遵照旧制,听任学士、中丞互相举察。

”皇帝都同意采纳他的建议。

子崧上章论奏王时雍、徐秉哲等人逼太上皇北迁,逼取太子,玷辱六宫,捕杀宗室,窃取宫中禁物,京城人都认为他们是国贼。

希望把他们诛杀弃市,作为臣子的训戒。

当时滑州两次遭战火残破,子崧推荐傅亮可以任用。

任命傅亮为滑州判官,黄潜善阻止此事,任命才没有发出。

贼赵万侵犯镇江,子崧派遣将领在丹徒阻击赵万,调遣乡兵登城防备。

不久,官军败归,乡兵惊骇溃散,子崧率领亲兵守卫焦山寺,贼众占据镇江。

当初,昌陵恢复封地,司天监苗昌裔对人说:

“太祖的后代应当重新统治天下。

”子崧听见这个传闻,靖康末年起兵时,檄文言辞有所不逊。

子崧与御营统制辛道宗有仇,道宗找到这篇檄文,上呈皇上。

朝廷诏令御史前去查问此案,得知真情后,皇帝震怒,不想暴示他的罪错,以前些时候擅自弃城论罪,降为单州团练副使,谪居南雄州。

绍兴二年(1132)赦免他的罪,复官任集英殿修撰,而子崧已经死在贬所。

诗歌鉴赏参考答案:

8.一个安贫乐道、孜孜以学(勤奋读书)的清苦诗人形象。

(每个关键词1分,分析3分)

9.“白发”对“青灯”,“无情”对“有味”,“老境”对“儿时”,形式上对仗工整,对比鲜明;

(3分)“侵”字点出岁月无情,而头有“白发”逼近“老境”的人,对着“青灯”夜读,唤起的却是儿时读书的记忆,“有味”二字体现诗人一生以读书为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