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导游资格证考试导游词五篇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83040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2.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导游资格证考试导游词五篇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陕西省导游资格证考试导游词五篇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陕西省导游资格证考试导游词五篇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陕西省导游资格证考试导游词五篇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陕西省导游资格证考试导游词五篇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陕西省导游资格证考试导游词五篇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陕西省导游资格证考试导游词五篇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陕西省导游资格证考试导游词五篇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陕西省导游资格证考试导游词五篇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陕西省导游资格证考试导游词五篇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陕西省导游资格证考试导游词五篇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陕西省导游资格证考试导游词五篇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陕西省导游资格证考试导游词五篇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陕西省导游资格证考试导游词五篇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陕西省导游资格证考试导游词五篇Word下载.docx

《陕西省导游资格证考试导游词五篇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导游资格证考试导游词五篇Word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陕西省导游资格证考试导游词五篇Word下载.docx

奇怪的是这两尊八面威风石制实心的庞然大物,即使用手轻轻地拍打,也会发出似铜非钢的金属声,清脆悦耳,十分动听。

各位游客,您能猜出这是什么原因吗?

  走进寺院是两座小楼,东边是钟楼,里边悬挂有明代嘉靖年间铸造的一口铁钟,重15吨。

考\试大\西边是鼓楼,楼里存有一面大鼓。

长久以来,人们都把“雁塔晨钟’作为关中八景之一,广为流传。

但以往人们都以为“雁塔晨钟”是指西安小雁塔的钟,其实此景指的是大雁塔,因为大雁塔这口钟重3万斤,是在大慈恩寺内于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十月铸造的,比小雁塔那口钟搬入寺内的时间早100多年,上面还铸有“雁塔晨钟”铭文。

  众所周知,一般寺庙都有大雄宝殿,慈恩寺也一样。

它的大雄宝殿位于寺院中心高台上,初建于明天顺二年(公元1458年)至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曾予大修。

大殿上面三座塑像是释迎牟尼三身像。

中间的叫法身像,西边的叫报身像,东边的叫应身像。

释迎牟尼为佛教始祖,原是古印度迎毗罗卫国的王子,生于公元前565年,死于公元前486年,大约与孔子同时代。

三身佛东侧立有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迎叶;

西侧立有其堂弟阿难,他待从释迦牟尼25年,也是十大弟子之一。

两侧是十八罗汉和玄奘塑像。

  大雄宝殿后是藏经楼,存有《藏文大藏经》等重要经典。

楼下是讲堂,为佛教徒讲经说法之处,供奉阿弥陀佛铜像一尊,高1米多。

殿内珍藏玄奘亲手供奉的佛座一件,还有唐代青响石四大天王像座一块。

此石为蓝田玉山所产青石,敲之锵锵有声,清脆悦耳。

  【大雁塔得名来历—玄奘与寺塔—大雁塔建筑及文物】

  各位游客,我们走出藏经楼,就能看到壮观雄伟的大雁塔。

看到这座唐代建筑,你们一定会又感叹又好奇吧?

首先一个问题就是此塔为何要以大雁命名呢?

  按照印度佛教传说,当初佛教有大乘与小乘两派,小乘佛教不忌荤腥。

有一天,正是菩萨布施日,一座小乘寺院的和尚却买不到肉下饭。

这时天空中一群大雁飞过,一个和尚望着雁群自言自语:

“今日增房无肉吃,大慈大悲的菩萨一定不会忘记这是什么日子。

”话音未落,领头的大雁便折翅坠地。

于是全寺和尚大惊失色,认为这定是菩萨显灵。

他们就在大雁坠地处建造石塔,并戒绝荤腥,改信大乘佛教。

因此,佛塔又称大雁塔。

  到了大雁塔,人们自然会想起唐代名僧玄奘,他是慈恩寺内的任住持方丈。

相传唐永徽三年(公元652年),著名高僧玄奘大师为安置他从西域带回来的经书、佛像、舍利,奏请高宗允许,在慈恩寺西院,敕建了大雁塔。

当年三月动工,玄奘亲自监造,一年建成。

  各位游客,大家一定看过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及据此改编的同名电视连续剧,那么《西游记》里的唐僧是否就是唐代这位著名和尚玄奘呢?

玄奘法师俗姓陈,13岁在洛阳出家为增,勤奋好学,在国内各地访师问学后,决意到佛教发源地印度去探索佛教的精蕴。

玄奘于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从长安出发,沿着丝绸之路,穿越上天飞鸟、下无走兽的戈壁沙漠,西行直至天竺,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学成后返回长安,历时17年,行程5万公里,经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取回佛经657部,并在印度获得极高地位,备受尊崇。

  回国后,在唐皇室的支持下,他集中各地博学高僧,组成规模空前的佛经译物场,并亲自任译主。

翻译的佛经无论从质量或数量上都远远超过前人,开创了我国翻译史上的新时期,共译著佛经75部1335卷,撰写了《大唐西域记》,受到各国学者的重视。

考试\大\应该说《西游记》是以唐代玄类西出取经为背景而写成的,但故事里的唐僧不全指玄奘,而是一个经过艺术化的文学作品里的人物。

考试大编辑整理

  各位游客,大雁塔在建时高60米,5层,砖表土心,光盘梯。

后塔心砖缝草木丛生,渐趋颓废。

经武则天长安年间、唐玄宗天宝年间、后唐长兴年间几次改造,大雁塔比原先长高了4.5米,还加了两层。

底层每边长25米,基座为方形,边长45米至48米,每层四面均有券门,塔内装有楼梯。

塔底层门楣上均有精美的线刻佛像,尤其是西门楣的释迦牟尼佛说法图,上刻当时废殿建筑的图,传为唐代大画家阎立本的手笔,是研究后代佛教文化和建筑艺术的珍贵资料。

  塔南门东西两侧的砖龛内镶嵌有唐太宗李世民撰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和唐高宗李治撰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

两碑都是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书写,为唐代碑刻中的精品,是受国家保护的珍贵书法原刻,是研究古代书法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

完全可以这样说,这座仿木结构的楼阁式方形砖塔,造型简洁,气势雄伟,有显著的民族特色和时代风格,是我国佛教建筑中的杰作。

  游客们,大雁塔自建成至今,历代名人都留下了传诵千古的佳句。

杜甫有‘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的赞语,岑参有“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蹬道盘虚空”的名句。

诗人气势磅礴的描写与富于哲理的感叹,常常在人们登塔时引起共鸣。

  陕西省导游资格证考试导游词

(二)

  咸阳市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中部,距省会西安25公里。

全市辖2区10县1个县级市,总面积10196平方公里,总人口500万,市区非农业人口53万。

  咸阳历史文化悠久,公元前350年,秦孝公迁都咸阳。

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建都咸阳。

咸阳是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咸阳还是汉、晋、隋、唐等12个王朝的京畿重地,古丝绸之路的站,素以"

秦都、帝陵、明城"

闻名于世。

  咸阳地理位置优越,咸阳自古为交通要冲。

古时,咸阳北有关中通往河西走廊的泾河谷地;

南扼渭水漕挽天下;

西通陇西;

东处泾渭交汇地带。

现在,咸阳位于亚欧大陆桥中部及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中部,是我国西部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和西北地区的空港城市,具有承东启西的经济地理位置。

  咸阳交通便捷,咸阳公路、铁路、航空立体交通网络四通八达,距市区9公里的航空枢纽-咸阳国际机场已开辟了国内外60多条航线,年旅客吞吐量1000多万人次;

欧亚大陆桥陇海铁路横穿东西,西安至平凉的铁路即将动工兴建;

公路纵横交错,西安至榆林、西安至宝鸡、福州至银川的高速公路和312、310、210国道横穿全市。

市区公交车、出租车服务文明周到,非常便利。

  咸阳是陕西重要的旅游城市,是著名的中国金字塔之都,目前已发现帝王陵墓27座,其中4A级景区、女皇武则天和唐高宗李治的乾陵,是世界上一一座两朝皇帝、一对夫妻的合葬墓,乾陵东边西望,像一位女性的躯体仰卧大地,北峰为头,南二峰为胸,人们常说它是女皇武则天的绝妙象征。

乾陵司马道两侧的大型石刻华表、翼马、驼鸟、翁仲、六十一蕃臣像、无字碑和述圣纪碑等是乾陵石刻的杰出代表,体现了唐王朝高度发展的封建文化和石刻艺术。

  "

南方才子北方将,咸阳塬上埋皇上"

在浩如烟海的五陵原上,东西一字排开,星罗棋布地屹立着9座俨如金字塔般气势恢宏的汉代帝王陵墓。

西汉十一位皇帝中的九位埋葬在这里。

形成了蔚为壮观的百里汉文化旅游长廊。

4A级景区、汉武帝刘彻的茂陵是汉陵中规模的一座,著名战将霍去病墓前的石刻是我国迄今发现早、保存完整,具有艺术价值的大型石刻群,被视为人类艺术之瑰宝。

  汉景帝刘启的阳陵已发现90多座从葬坑,出土文物4万多件,其中断臂裸俑被称为"

东方维纳斯"

,汉阳陵是世界上座全地下遗址博物馆;

是世界上座将现代科技与古代文明完美结合的博物馆;

是中国座真实展示现场发掘过程和文物遗存的博物馆;

是中国座让游客零距离、多角度观赏文物遗存的博物馆。

  3A级景区、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开创了中国古代皇家墓葬依山为陵的先河,是世界上的皇家陵园。

被誉为"

天下名陵"

昭陵碑林是中国三大碑林之一,共收集昭陵六骏碑、唐太宗像碑、昭陵图碑等,具有很高的价值。

  咸阳不仅历史文化悠久,而且自然景色秀美,山水风光旖旎。

位于旬邑县的石门山森林公园,林木参天,流水潺潺。

礼泉关中香湖水面广阔、景色宜人,与乾陵、昭陵遥相辉映,相互衬托,是关中地区美的水上乐园。

淳化仲山、永寿翠屏山、泾阳张家山也是省内外游客休闲娱乐的喜爱之地。

  咸阳是中国文化之都,地域文化积淀深厚。

昭陵的70余通书法名碑被誉为中国书法艺术宝库;

昭陵六骏被称为中国石刻艺术的典范;

被列为国宝的茂陵石刻,以其造型简洁粗犷,创意大胆新颖,刻功精准细腻征服了无数专家和游客。

后稷教稼台犹如写在大地上的中华农业史书,记载了炎黄民族发展农业远在世界各国之先的光荣历史。

  咸阳宗教文化影响深远,彬县大佛寺主尊大佛高20米,为陕西大佛。

咸阳民俗文化丰富多彩,三原孟店周家大院、旬邑唐家庄园民俗风格独特,砖雕、石雕、木雕巧夺天工。

民间剪纸、刺绣、编织以及踩高跷、皮影戏、牛拉鼓等民间艺术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为我市开发文化旅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陕西省导游资格证考试导游词(三)

  宝塔山,古称丰林山,宋时改名为嘉岭山。

现在人们又称宝塔山。

宝塔山位于延安城东南方,海拔1135.5米,为周围群山之冠。

宝塔山上视野开阔,林木茂盛,山林空气清新,凉爽宜人,夏季平均气温较内低3~4摄氏度,是消夏避暑的好地方。

  高耸于我们面前的这座古塔,始建于公元766~779年。

距今已有1200多年了。

这座古塔在宋代曾经重修,金、明两代又予以修茸。

现存塔高44米,塔基周长36.8米,为八角九级楼阁式砖塔。

宝塔底层壁有南北两个拱门,北门内有阶梯,可缘梯登临塔顶。

  明清之际,均称这座塔为“古塔”。

1937年党中央进驻延安后,延安成为领导中国革命的中心和总后方。

“滚滚延河水,巍巍宝塔山”,成为无数革命青年和爱国人士向往的地方,这座古塔也焕发了青春,成为圣地的象征,延安的标志,于是便有了“延安宝塔”之称,古老的“嘉岭山”之名也被“宝塔士山”所代替。

1956年8月6日延安宝塔被公布为陕西省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自明以来,宝塔历经350余年的风雨侵蚀和战火洗礼,到全国解放时,已是弹痕累累,遍体鳞伤。

新中国成立后,古塔也获得新生。

陕西省、延安市人民政府曾于1959年和1984年两次拨出专款,对宝塔进行了全面维修。

  替换了塔体风蚀残砖,填补了弹洞,装设了楼梯,加砌了基座,并在塔尖安装了避雷针,在塔身檐角上环饰了彩灯。

1996年国庆期间,我们拆卸了所有彩灯,在宝塔周围及塔顶层重新安装泛光灯;

2001年,延安市委、市人民政府在宝塔山实施了“点亮”工程,将宝塔和山体按照主题美观的要求安装了各种灯饰,每天晚上开灯2小时,便宝塔山光芒四射。

从远处看,金碧辉煌,塔影亭立,景色蔚为壮观。

当然,您可以登上这巍巍的宝塔,延安全城将尽收眼底,大可领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滋味。

  现在,我们来到了钟亭。

在这个钟亭里悬挂的钟是明代的铁制洪钟,为明朝崇侦元年(1628年)铸造。

该钟高150厘米,直径160厘米。

钟的上部有佛教常用的莲花纹饰,下部有道教常用的八卦纹饰,是佛道合一的标志。

  这口钟原置于对面的太和山道观,抗日战争时期边区保安部把它移到这里,作为报警之用。

铁钟音质清宏,余声久绕,可传方圆30~50公里。

1938年11月日寇飞机轰炸延安时,这口钟发出报警的钟声,日机将延安炸成一片废墟,而它却像一名忠诚的卫士,岿然屹立于宝塔山崖,为保卫延安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全国解放后,市委、市政府在恢复文物遗址中,就将这口铁钟悬挂于原址,供游人参观。

  大家向东边看!

这座建筑物叫做望寇台,当年范仲淹镇守延安时,为了观察敌情,指挥作战,就在嘉岭山的峰修筑此台。

此台建于峰,到了夜间,星辰逼临,好像伸手可滴,因此人们又称其为摘星楼。

原楼已毁,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楼是1987年在原址上重建的。

摘星楼周围有一古城寨遗址,至今仍有残缺的城垣和地洞,为当年指挥作战的工事与堡垒。

  沿摘星楼往下,向西延伸的这道土畔,是一段古城墙,用黄土夯筑而成,直到山下,通过南门与凤凰山的城墙相连。

(南门的位置在现在育才小学附近,现在人们仍称“南门坡”现建材公司、凤凰税务所一带仍存有石砌城墙残垣。

  摘星楼的北面,是一个约400平方米的大平台,这就是东岳庙的遗址。

东岳庙始建于宋代,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延安知府王彦奇予以重建。

宋、元、明以来,直至民国初年,东岳庙在延安周围很有名气,在佛教界也颇具影响。

每年四月二十八日为庙会,据一些健在的老人介绍,20世纪20年代,宝塔山的庙会(东岳庙和鬼王庙)还相当兴盛。

由于遭到历次战争的破坏,特别是1937年日本侵略者飞机轰炸延安后,东岳庙及宝塔山上的其他建筑物全部被毁。

  东北边那个独立的砖砌成的四棱台,是烽火台。

烽火台是古代的一种通讯报警设备,如有敌情,夜间点火为号,白天燃烧柴草或狼粪生烟。

据说狼粪燃烧时生烟更烈,垂直上升,便于观察,因此有“边关起狼烟之说”。

范仲淹镇守延州(今延安)时,曾在那里修有烽火台,是一个黄土夯筑的四棱台。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烽火台是1993年6月至9月在原址上重新修建的,台高10.9米,台顶面积103.3平方米,台底面积253.8平方米。

这座烽火台的位置选择绝妙,虽不在山巅,但视野十分开阔,登临台上,能看到东、西、南三川的尽头。

自然,一旦烽火狼烟起,三川军民皆知。

  从烽火台往南,那山腰中的建筑群,是新修的茶社。

那里原是嘉岭书院遗址。

嘉岭书院,又称范公书院,初为范仲淹所修。

范公镇守延州时,一面筑城修寨,加强军事防备,抵御西夏进犯,一方面大兴学风,修建书院,广召三军学子,进行习文研究,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有见识的栋梁之才。

明弘治年间在其遗址上重建嘉岭书院,当时修有正堂三间,内塑范公像;

五经会讲堂三间,供诸子讲经教学之用;

院内还植有松柏桃李树千余株,环境幽静,特别优美,对当时文化的发展起过很好的作用。

清乾隆十六年(1738年)又重建。

1979年修建茶社时,在书院遗址出土了《嘉岭书院记》石碑一遍,记载清乾隆十六年(1738年)重建事迹。

此碑先立于书院遗址外,碑身已断为两截,文字也有所剥落,但大部分仍清晰可见。

  在烽火台下,距烽火台高约100米的延河之畔,有一口通河井。

该井是范仲淹驻守延州时,特别为嘉岭山的守军供水而修凿的,后人称为范公井。

井口呈椭圆形,井深24米,四周以块石围砌。

虽历时近千年,井筒完好,被列为延安市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宝塔山又一著名的景观——摩崖石刻。

该处占地面积2864平方米,该石刻高6~7米,长260米,上面有历代文人墨客的手迹。

其中著名的是范仲淹手书“嘉岭山”三个隶书大字。

“嘉”是美好的意思,“岭”是指山脉。

每字高3.68米,宽3.37米。

因风雨剥蚀,字迹模糊,明朝初年曾加以深凿,后被涂成红色(陕西历史博物馆陈列刻字的照片)。

其南约50米处,还刻有“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说的是范公用兵如神,也十分珍贵。

还有宋代石刻“高山仰止”、“出将入相”、“先忧后乐”、“重岗叠翠”、“云生幽外”、“嘉岭胜境称”、“泰山北斗”、“一韩一范”等刻字。

摩崖石刻还包括近代伟人名人手迹百余幅,供游人欣赏品味。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个人,他就是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年),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其先世为彬州(今陕西彬县)人,后徙家江南,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1040年,宋王朝任命韩琦、范仲淹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

范仲淹自请到延州,抵延州后,开始对延州地区的城防进行全面的整修和加固,其中就包括对嘉岭山的整修。

当时,范仲淹把嘉岭山作为守备延州的重要阵地和指挥中心,因而予以精心修筑。

以上介绍的望寇台、烽火台、范公井等就是其遗迹。

范仲淹抵达延州后,励精图治,竭力医治战争的创伤,使得延州一线军心、民心大为振奋,实力也得到加强。

于是夏人相诫说:

“无以延州为意,今小范老子(范仲淹)腹中自有数万甲兵,不比大范老小可欺也。

  范仲淹在延州戍边只有近一年时间,但其建树颇多,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他选贤任能,并在军事、政事繁忙之际,注重教育,兴建书院,实在难能可贵,无愧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的称号。

他的《岳阳楼记》至今仍为散文之杰作,特别是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可谓众口皆碑。

这句名言,不仅是他文才的集中表现,同时也是他崇高精神的体现。

后人曾于延安东关(现电业局地带)建“韩范二祠”来纪念他和韩琦。

  陕西省导游资格证考试导游词(四)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脚下的这条道路就是秦直道。

它远不能和宽阔平坦的现代高速公路相比,但它却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早的高速公路,迄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了。

榆林境内确定的秦直道遗址在榆林牛家梁、靖边小河、定边白马崾崄均有发现。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六国统一天下。

为了维护安定统一的政治局面,加强中央政府对北部边防的控制和联系,坚决抵御匈奴势力南侵,秦始皇于公元前212年命大将蒙恬主持修建了直道。

直道只有一条,由咸阳北云阳县,即今陕西省淳化县北的林光宫首途,进入甘泉山,北行至子午岭上,循主脉北行,到定边县南,再由此向东北行,进入鄂尔多斯草原,过乌审旗北,经东胜县西南,在昭君坟附近渡过黄河,到达包头市西南秦九原郡治所。

一半路程修筑在山头岭上,一半路程修筑在草原平地。

  据说登上1800米的子午岭,站在秦直道点,可看到直道如一条巨蟒飞架在群山中。

因所修道路北口与南口大体相对,所以有“直道”之名称。

直道全长1800里(约合现在的700公里),基本宽度30米,宽处达60米,是集结调动和运输粮食等物资用的车马超级专用道路。

在2000多年前,在没有任何先进工具的情况下,动用40万人力,遇山劈山,逢石凿道,临沟填谷,工程是何等的浩大艰巨!

秦始皇不恤民力,但他确实创造了世界公路工程的奇迹。

秦直道堪与万里长城相媲美,是中华民族的杰作之一。

  秦直道的修建总共用了多长时间,学界历来有争议。

一种说法是到公元前210年,仅用了两年半时间,秦始皇死后的辌 车就是由直道回到咸阳的。

一种说法是到公元前207年,用了5年时间。

其中前两年多为期工程,主体工程完成已可使用;

后两年多则为第二期工程,修缮之后,直道才完全竣工。

这是由于秦始皇在公元前210年出巡天下时,原本有从新开辟的河南地南返咸阳并检查直道工程进展情况的打算,但东游途中暴崩沙丘,实为始料未及。

二世为避天下疑端,选择初具规模的直道南归,确为当时具体情势所迫。

大约是亲历直道后,颇受其中颠簸之苫,秦二世日后才有了续修直道的举措。

  有关秦直道的历史记载早见于《史记》,但司马迁虽然明确记载了秦直道的起止地点和里程,却未提及云阳与九原之间任何其他的具体经由地点,这就为后人留下了一桩千古遗案,经过20多年历史地理学者和考古学者的多次实地考察,秦直道的具体走向和经由路线才基本清楚,与此同时,在秦直道上发现多处兵站、驿馆、烽火台等遗迹。

而在一些秦汉遗迹中,都有砖瓦等用于宫殿建筑的材料,说明在原来的秦直道上有宫殿建筑物存在,这些宫殿每隔30公里就有一个,由此推算,在整个秦直道上应该有26座宫殿。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孝文帝刘恒是早驱车于直道的汉帝,而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不止一次奔驰于直道,公元前110年,汉武帝曾率18万骑兵浩浩荡荡沿直道北巡。

公元621年,秦王李世民率十万唐军取直道北征。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秦直道对维护国家安全、促进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秦直道是秦始皇为抵御匈奴南侵而修筑的,所以和秦长城一样,同样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国防工程。

直道与长城,加强了秦都咸阳所在的京畿关中与北方河套地区的联系,使得匈奴不敢轻易南下侵犯。

秦朝灭亡以后,直道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西汉时期不仅积极利用秦时所修直道防御匈奴南犯,而且对于直道的维护也曾有所加强。

  据史载,当时在北地郡新增了直路县和除道县,分别设在子午龄段直道的南北两端,显然是为了加强对直道的控制。

唐朝建都于长安,强大的突厥族频繁南侵关中,在反击突厥的斗争中,直道成为联系北边诸军要镇的便捷之路。

唐代以后,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西北地区的交通格局也相应地发生了巨大变化,但直道仍在沟通陕、甘、宁、内蒙古诸省区的经济交流方面发挥着作用。

一直到了近代,直道仍旧是一条通途,清朝初年才渐趋湮塞。

看来,秦直道的荒废也仅是近几百年的事。

  经过2000多年的风风雨雨,秦直道绝大部分路面或被冲毁,或湮没于林莽和草原沙丘之中,只有少数路段至今仍在使用。

如今,部分完整的秦直道已被列入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它之所以能够保留至今,还要归功于历朝历代对它的开发与利用。

秦直道是世界上早、长、宽的超级车马路,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因它而自豪!

  陕西省导游资格证考试导游词(五)

  红石峡是历史文化名城榆林的胜景,不仅有着优美的边塞风光,更因它是一处大型摩崖石刻群而闻名遐迩,被誉为“塞上碑林”。

它同时又是中共陕北党的重要革命活动地点之一。

1992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将其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申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2年3月27日,江泽民同志饶有兴趣地游览了红石峡。

  红石峡东西两壁对峙,鬼斧神工,峭拔如削,榆溪河水势湍急,穿峡直达榆林城西。

因为此地山皆红石,故而得名红石峡。

又因山势雄伟,峡峰高耸,亦被称为雄石峡。

大家面前的这个俊秀的门楼,其门洞上额镌刻着“红石峡”三个字,它是我国著名美术家、教育家王森然先生89岁时的墨宝。

王森然先生早年曾在榆林中学执教,是刘志丹烈士的导师。

此门楼是红荷峡的入口处,请大家随我进去。

  站在这里,方圆不是很大的峡谷内,亭台楼谢,叠石悬崖,石室古桥,洞壑清泉,尽收眼底,我们也已置身于绝妙的艺术画廊了。

这边东崖高12米,长250米;

对面西崖高18米,长248米。

两壁双峰对峙,依壁凿石成窟,史载有明代所创石窟叫窟,窟内原有石造像、泥塑像、浮雕石刻、碑刻题记等,“”中遭受严重破坏。

现存大小石窟33处,大多分布在东崖,西崖仅有5窟,部分窟以隧道连通。

  红石峡东西两壁除石窟外,还在石窟间、殿壁、石崖上就石摹刻,题匾相连,布满东西两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