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经济期末复习笔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831609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7.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政治经济期末复习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国际政治经济期末复习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国际政治经济期末复习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国际政治经济期末复习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国际政治经济期末复习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国际政治经济期末复习笔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国际政治经济期末复习笔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国际政治经济期末复习笔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国际政治经济期末复习笔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国际政治经济期末复习笔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国际政治经济期末复习笔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国际政治经济期末复习笔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国际政治经济期末复习笔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国际政治经济期末复习笔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国际政治经济期末复习笔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国际政治经济期末复习笔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国际政治经济期末复习笔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国际政治经济期末复习笔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国际政治经济期末复习笔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国际政治经济期末复习笔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际政治经济期末复习笔记.docx

《国际政治经济期末复习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政治经济期末复习笔记.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际政治经济期末复习笔记.docx

国际政治经济期末复习笔记

国际政治经济期末复习笔记

一、IPE定义

1.20世纪第一代IPE学者:

对国际政治经济学进行定义的核心是寻求国际关系研究中政治和经济的关联性,其中最典型的是英国的苏珊·斯特兰奇和美国的罗伯特·吉尔平。

这门学科是研究影响到全球生产、交换和分配体系,以及这些体系所反映出来的价值观念组合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安排。

这些安排不是天赐的,也不是偶然机会带来的。

他们是人类在自己确定的体系和一套自己确定的规则和惯例中做出选择的结果。

(苏珊·斯特兰奇)

2.20世纪90年代中期第二代IPE学者:

关注如何寻求国际关系研究中政治和经济的关联性,强调国内和国际的关联性以及国家和社会的关联性。

代表性人物:

美国的海伦·米尔纳、丽萨·马丁、大卫·莱克。

王正毅:

国际政治经济学主要研究国际体系中的经济要素(资本、技术、劳动力以及信息)的跨国流动对国际体系、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国家内部政治结构和过程的影响,反之亦然。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主要由两类问题组成:

第一类问题是,国家如何、何时以及为何开放自己使得货物、服务、资本和人员进行跨界流动?

在这一类问题中,开放是一个因变量,或者说是一个需要解释的结果,而政治是一个自变量或原因变量。

第二类问题是,融入(或不融入)国际经济如何影响个人的利益、行业的利益、生产要素的利益,或国家的利益,进而影响国家的政策?

这里,政治是一个因变量,而一个行为体如何确定自己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则是一个自变量。

二、“历史社会科学”路径

IPE范式在20世纪70—80年代开始确立,其核心问题是寻求“国际经济关系中政治(国家)和经济(市场)的相互关联性”,研究路径有两类,一类是“单一的历史社会科学”、一类是寻求“政治和经济的关联性”。

“历史社会科学”路径:

基本假设:

政治和经济是一个领域,同时存在于单一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历史和结构”之中。

这种方法主要从社会经济历史的角度探讨已经形成的历史的结构和过程。

代表人物:

普雷维什和桑托斯为代表的“依附理论”、沃勒斯坦为代表的“世界体系论”、考克斯为代表的“批判学派”。

三、国家生存空间(可能论述见P37)

●两次地理大发现:

>哥伦布1492发现新大陆

意义:

西欧新的生存空间(殖民主义政策、原始资本积累);政治上亚欧关系颠倒

>1989年光纤电缆在全球(陆地和海洋)的铺设和1996年美国通过的《电信法》

背景:

冷战结束,“全球经济”形成,原反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国家加入;计算机技术发展

●两次“地理大发现”的共同性和差异性

共同性:

国家生存空间的扩展

差异性:

西欧国家和美国;

有形资源(依靠殖民政策和国际机制)和无形资源(跨国公司和国际机制);

冲突的地区性(战争)和全球性(经济冲突和合作)

势力均衡

主要指在相互竞争的国家间,没有一个国家或集团在力量对比上占有优势地位的暂时均衡状态。

实际上,在寻求这种暂时均衡状态中,每个国家和集团都要力争有利于自己的优势

四、现实主义理论

四个假设:

第一,国家是世界政治中的主导行为体

第二,国家是单一的行为体,而且只有一个声音

第三,国家是理性的,根据自我利益采取行动,国家可以根据其现存的能力达到其特定的标。

第四,国际体系处于霍布斯式的无政府状态,国家间的冲突会导致战争并可能出现强权政治。

五、自由主义对现实主义的挑战

第一,对“国家是世界政治的主导行为体”假设提出挑战的是关于“跨国公司”的研究,并由此于20世纪70年代形成了“跨国关系及关联政治学派”,其早期经典性的著作是基欧汉和奈的《权力与相互依存》。

其次,“国家是单一的行为体”假设提出挑战的是关于“国内政治”的研究,并由此在20世纪70年代形成了“科层政治学派”,国际政治经济学早期在这方面堪称方向性的文献当推卡赞斯坦的“国际关系与国内结构:

发达工业化国家的对外经济政策”(1976)

再次,对“国家是理性的行为体”假设提出挑战的是对“非理性”因素的关注,并由此在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认知心理学派,其标志性的成果是杰维斯于1976年出版的著作《国际政治中的知觉和错觉》

最后,对“国际体系处于无政府状态”假设提出挑战的是对“国际机制”的关注,并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逐渐形成“国际机制学派”,关于国际机制的早期经典性的文献是鲁杰的“对技术的国际回应:

概念和趋势”(1975)

——通过对古典现实主义四个基本假设的挑战,20C70-80年代IPE的两个明确的研究纲领:

1)在国际体系层面主要研究国际机制和国际制度;

2)在国家对外经济政策层面主要研究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经济的关联性。

七、五大理论的贡献和局限性

理论

代表

关注点

贡献

局限性

相互依存理论

基欧汉和奈《权力与相互依存》

解释国际体系中国家之间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本身

引入非国家因素(多国公司、国际组织);

将权力和相互依存结合起来(从政治代价和经济利益根据成本-收益来分析权力);

将国际机制和相互依存结合起来,为国际机制的研究和“新自由制度主义”奠定基础。

霸权稳定:

谁制定和维持国际机制?

国家主义:

机制也是弱国的权力资源,并非独立发挥作用

霸权稳定理论

金德尔伯格、苏珊·斯特兰奇

如何维持以及管理相互依存的国际体系

突出了政治结构的变动对国际经济秩序的影响。

指出政治环境是国际自由经济秩序存在的条件,霸主的兴衰是结构变革的重要决定因素。

基欧汉:

①将霸权假设为国际合作的充要条件,不能解释霸权衰退后国际合作的可能性(国际机制才是国际体系合作的决定作用);②忽视国内因素(利益集团);③过分强调国家和政府对经济的影响,忽视了各个社会之间可通过多渠道和非正式渠道联系

国家主义理论

吉尔平、卡赞斯坦

国家的行为和利益(不只霸权国家)对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

将民族国家放在国际体系中心,进一步发展了权力分析法——“新现实主义”:

推动国家利益的研究,形成现实主义新的以国家为中心的流派;强调国际体系中权力结构的不对称性和权力来源的多样性(某领域的目标不受其他因素影响);将机制引入国家间关系的分析中

国内政治影响国家利益;

地区一体化过程中的“主权让渡”;

全球化与国家利益的合法性,国家自治能力的下降

依附理论

普雷维什

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的发展问题以及资本主义体系的命运(拉美)

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传统,并将其创造性地应用于国际经济秩序的分析中,否定了西方主流学术界关于“存在一个普遍的现代化模式”的论断。

马克思主义:

过分强调民族主义;缺乏辩证的态度;对非依附性发展的前景持有一种乌托邦的思想。

非MAX:

概念模糊;方法论不充分;没注意到资本主义发展成功的模式(如中国)

世界体系理论

沃勒斯坦

也继承马克思主义。

范围更广理论更完整

对国际关系的政经相结合的研究;对世界政治的长周期研究(50年);对国际体系(资本主义体系)的研究

世界体系的长期性(1500年前存在?

)、特征(朝贡算吗?

)、未来(社会主义还是其他?

)只是历史理论,非新理论?

1.相互依存论:

复合相互依存:

特征:

非国家的行为体直接参与世界政治,各问题之间不存在明确的等级区分,武力并非有效的政策工具。

政治过程(把权力资源转化为控制结果的能力):

①联系战略:

随着武力效用的下降和各种问题的重要性区域相等,国家不再能用军事和经济上的优势把自己在其他问题上的政策联系起来,从而在较弱地位的问题中也占得统治地位。

联系战略的做法困难、战略复杂、代价高。

②议题的确定:

军事和安全议题外还有非军事议题和议题形成的政治过程值得关注。

③跨国以及跨政府关系:

政治联盟的伙伴不再受国界限制,多国公司既可以是独立行为体,也可是政府操纵的工具。

国内团体的政策立场可能受它们与国外同行有组织和无组织的交往影响。

④国际组织的作用:

有助于国际议题的确定,还能成为联盟产生的催化剂和若果提出政治主张以及强行推行联系政策的场所。

国际机制:

相互依存关系常发生在使行为规范化以及控制行为结果的规则、规章以及程序的网络之中,相互依存论者把这些对相互依存关系产生影响的一系列具有主导性的安排称作为国际机制。

国际机制可能由国家之间的协议或条约组成,如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上对国际货币所做的安排;也可能产生于建议性的正式安排,但这些安排未得以实施;也可能是暗含的,如二战后美国与加拿大的关系。

四个定义性要素:

①章程(principles):

关于世界如何运行的内在一致的理论陈述,如《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基于自由主义的原则而断言,自由贸易将使得全球福利最大化;②规则(norms)是关于行为的一般标准,具体而言就是关于国家的权力和义务,如《关》中,规则是指降低关税以及非关税壁垒直至最后消除;③规定(rules):

规定的一般性比章程低一些,用来调和章程和规则之间的矛盾或冲突,比如在《关》中,发展中国家通常提出一些规定,依此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区别开来;④决策程序(decision-makingprocedures)为行为体开列的特殊方案,当一种机制得以加强和扩展时,这些具体的特殊方案可以改变。

比如在《关》中,机关章程和规则一直未变,但规定和程序在不断修正。

2.霸权稳定论

(1)对霸权的理解:

基本力量模式(物质资源方面具有绝对优势特别是原材料、资本、市场和高附加值产品生产);

力量行动模式(一国有足够的能力来维持主宰国家之间关系的必要规则,并且有意愿这样做);

马克思主义(在所谓的大国竞争中。

一个大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将它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甚至文化上的原则和意愿强加于国家体系之中)

(2)基本观点(围绕三个问题):

霸权和国际体系的稳定:

世界经济领域:

金德尔伯格:

一个开放和自由的世界经济需有一个居霸主或主宰地位的强国,制定有效的国际机制,保证国际经济的持续和健康发展,防止出现全球性的经济混乱;

世界政治和军事领域:

吉尔平:

对国际体系的统治的三种途径——政治联盟之间权力的分配、国家间威望的不同层次(取决于经济和军事实力)、国际体系中一系列权力与规则(主要依据还是在一个社会体系中居于支配地位的集团或国家的权力和利益)。

霸权周期和霸权国家的兴衰:

霸权周期表现为扩张—平衡—衰落—新的扩张—新的平衡—新的衰落。

从成本—收益关系看霸权周期:

加入国际经济并分享扩大的贸易体系的利益成为民族国家进行经济扩张和政治扩张的动力。

占效率和技术优势的国家能获利更多,这种经济利益便成为这些国家创立和维持世界市场经济的根本动力;根据效益递减原则,霸权国家收益慢慢减少,成本逐渐增加,从而限制了其进一步扩张,如果成本和收益持续失衡以及财政枯竭不能解决,霸权国家在经济和政治上就会衰落。

霸权战争和国际体系的变革:

霸权维持着国际体系的稳定,当国际体系出现失衡时就会出现霸权战争,霸权战争通常会导致国际体系基本规则的变革。

失衡的原因是资源不足的霸权国家又无法减少成本,在力图保持其地位的时候与新兴国家力图把国际体系纳入能够促进自己利益的轨道的矛盾越来越尖锐最终以战争的形式爆发。

(3)局限性:

①将霸权假设为国际合作的充要条件,不能解释霸权衰退后国际合作的可能性。

霸权衰退后,国际合作仍是可能的,一方面是共同的利益会使得相关国家创建合作机制,一方面是霸权衰退不必然导致国际机制衰弱,后者为合作提供制度和问题的网络。

②过分忽视国内因素。

霸权国家中跨国公司、金融界名人以及政府官僚在现存国际体系中的利益仍然存在,这些利益集团希望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会对国家外交政策产生影响,这样会出现维护现存国际体系和国际经济制度的跨国联盟。

③过分强调国家和政府对经济的影响,强调政府之间的联系是国际体系各个社会联系的唯一渠道,忽视了各个社会之间多渠道或非正式渠道联系所造成的复杂情况。

3.依附理论

依附理论在不同历史时期出现了几种依附形式:

殖民性依附、金融-工业依附、新依附。

战后出现的“新依附”的特征:

①工业发展主要依靠出口产业,因为出口能赚取外汇来购买资本货物。

结果是保持传统的出口产业,这在经济上由于保持落后的生产关系而限制了国内市场的发展,在政治上会通过颓废的统治者维持权力;

②工业发展为国际收支的波动所左右,导致附属国在国际收支上出现赤字。

这主要是因为在高度垄断化的国际市场上进行贸易,也因为外国利润的汇出,同时还因为需要依靠外资的援助;

③工业发展受帝国主义中心国家的技术垄断所左右。

在这种新依附中,如果附属国内部结构以及与统治国的外部关系不变的话,附属国与统治国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就不会改变。

随着附属国的国内和国际机构受跨国公司、国际商品以及资本市场影响性的加强,依附性的结构就会加深,附属国就仍处于不发达状况。

4.世界体系理论(沃勒斯坦)

在世界体系论者看来,世界范围内的劳动分工将世界划分为三个地带,即核心地区、半边缘区和边缘区。

核心地区是技术含量高、资本密集以及高工资产品所在的地区;边缘地区则是指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以及低工资产品所在的地区。

沃勒斯坦认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所以能运转至今,根本点在于核心地区和边缘地区之间存在着“不等价交换”,即边缘区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通过交换流入核心区高工资产品的生厂商手中。

这种“不等价交换”有多种进行机制,如殖民垄断贸易(东印度公司)、当代跨国公司内部转换、双多边贸易协定等。

核心和边缘并非固定的,它们在世界体系形成发展过程中被不断重新做出安排。

在核心地区和边缘地区之间有一个半边缘地区,是指那些处在核心区和边缘区之间的地区。

对邻近的核心地区而言,呈现一种边缘化的过程;对于邻近的边缘地区而言,又呈现一种核心过程。

八、IPE两个研究纲领及研究路径

1.研究路径

A.以体系为中心的研究路径

假设:

a.世界经济体系是有结构的(中心和边缘,在不同历史时期变换)

b.国家是单一行为体,在世界体系中有富国穷国之分,经济政策不同

c.体系决定国家的对外经济政策选择(核心国倡导贸易边缘国保护贸易)

B.以国家为中心

定义

a.将国家定义为一种组织结构或制度安排,研究重点是制度或组织惯性

b.将国家看做一个行为体,研究重点是政治家或行政官员的偏好

c.将国家看做一种由官员和制度组成的国内政治结构,研究重点是国家的制度特性如何影响对外经济决策的过程以及官员执行政策的能力

*常常是重商主义的路径,易陷入民族主义。

卡赞斯坦为什么面对经济危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做出不同的经济政策

C.以社会为中心

基本假设

a.国家利益不是抽象的,国家利益实际上反映了国内不同政治集团以及社会力量的利益,因此,社会在国家的对外经济政策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b.对外经济政策是社会中不同的政治集团以及社会利益群体博弈的结果。

Ex.人民币是否升值各个利益集团意见不同

D.以行业间生产要素流动为中心的研究路径

基本假设

a.政治联盟在贸易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

贸易会导致社会的分化,从而引发国内政治冲突

b.政治联盟并不是稳定的,政治联盟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以及同一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存在着很大差异

c.贸易政策中政治联盟的类型主要取决于行业间要素流动的程度

2.“共同利益困境”“共同失利困境”

共同利益困境是由相关国家的“免费搭车”行为造成的,涉及到如何对待国际体系中的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是指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

这些特征使得对公共物品的消费进行收费是不可能的,因为私人(或单个国家)提供者就没有提供这些物品的积极性。

公共物品的特性使它很容易受到免费搭车的挑战,最后的结果就是在一个没有全球政府巨大财力支持的国际体系中,国际合作、世界和平、基础研究、货币稳定、国际市场进入以及世界发展这些极其需要的公共物品将供给不足,陷入“公共利益困境”。

共同失利困境是由相关国家的利益分配政治造成额。

在国际体系中,假如每一个国家都理性的促进本国的国家利益时,最终造成一种使所有国家处境更坏的情势,然而,没有一个行为者愿意单独消除这些坏事,这种坏事通常被称作是国际体系中的公共坏事。

国际体系中公共坏事的供应因各国在利益分配上的争执绰绰有余,如竞争性的保护主义、以邻为壑的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通膨的扩散、投资战、军备竞赛、全球性大气和海洋污染、捕鱼过渡等。

3.理性选择

理性选择就是“用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和方法来研究非市场决策的理论”,有时被称为“政治的经济理论”或“新政治经济学”。

由于涉及的核心问题是公共物品,所以也被称为公共选择方法。

基于三个基本假设:

①个人是分析的基本单位和逻辑起点。

假定个人对刺激所做的反应是理性的,追求效用max

②个人行为可以通过分析其面临的约束条件的变化来解释。

③理性选择或公共选择强调分析的严密性和逻辑性,即任何理论假设和命题都可以在实际研究中得以检验。

九、贸易政治学

1.贸易:

贸易就是用一种商品/服务来换取另外一种商品/服务,只要两个人或多个人交换商品/服务,他们就在从事贸易。

当人们所从事的商品/服务交换发生在一个国家时,这种贸易被称为国内贸易;而当一个国家的人们与另外一个国家的人们交换商品/服务时,这种贸易被称之为国际贸易。

2.利益集团

概念:

利益集团或压力集团通常是指意在影响政府政策或行为的有组织的政治联盟。

(利益集团从外部施加影响政党是通过选举赢得或行使政府权)

分类:

①根据利益集团的功能,利益集团主要有两类:

部门性利益集团和公共利益集团

·部门性利益集团(sectionalgroup)主要是指那些代表社会中一部分人利益的政治联盟,在美国被称为“私人利益集团”,包括工人、雇主、消费者、种族或宗教团体

·公共利益集团又被称为促进性利益集团(promotionalgroup)主要是指那些为了促进集体的而不是有选择性的人群的利益的政治联合。

②根据利益集团和政府的关系,利益集团可以分为内部人集团和外部人集团

·内部人集团是指那些通过例行咨询和代表政府实体而拥有通往政府的特许的制度性渠道;

·外部人集团则是指没有通往政府的正式渠道而只能借助媒体和社会公众运动对政府政策的制定施加间接影响的政治联盟。

3.外部性

外部性也被称作“外溢性”,主要是指发生在市场之外的交易,这意味着它不受价格的控制,外部性的存在常导致市场失灵和经济低效。

正向:

当某人或某行为体的行为使得另一个人或另一个行为体的利益增加时,但受益者并没有为其获得的利益做出支付时,我们就称发生正向外部性;

负向:

当某人或某行为体的行为对另一个人或另一个行为体产生不利结果时,但受损者却没有获得任何补偿时,我们成为是负向外部性。

——正向外部性带来“免费搭车”现象,负向外部性带来“以邻为壑”(beggar-thy-neighbor)20世纪30年代)现象,所以需要有监督和补偿机制。

以邻为壑效应(英文:

beggar-thy-neighboreffect)简单来说就是一国采取的政策行动尽管对本国经济有利,却损害了别国的经济。

具体来说,即汇率代表货币的相对价值,因此,任何一个汇率水平,任何一个国家的汇率制度选择,任何一个开放经济体为实现内外均衡而实施的宏观经济政策,都不可避免地具有外部性。

其中,负的外部性即以邻为壑效应。

4.国内政治偏好与对外贸易政策

四个基本假设:

①国家不是单一行为体,特别是在民主制国家里,国家是社会中的国家。

不同的国家,其国内政治结构(利益集团)和社会力量是不同的。

即使是同一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②政府是有偏好的。

偏好是国内不同利益集团和社会力量相互竞争和博弈的结果。

政府的偏好受政党和阶级联盟、产业集团的影响

③对外政策不仅可以提高一国的社会福利,而且也会对国内社会福利的分配产生影响。

在国家内部形成受益者和受损者,因此,任何国家的对外贸易政策在考虑效率同时要考虑公平。

④贸易政策存在外部性,这种外部性的存在使得一国在国内价格出现扭曲的情况下无法依靠国内政策来解决,而只能依靠国际协调机制来解决。

因此,贸易领域的国际合作机制的存在是必要的。

5.政府的局限性

政策制定者完全脱离个人利益和利益集团而优先考虑提高全民福利?

(政府是善良的)

政府完全有能力根据国家利益制定产业政策而不受社会利益集团的影响?

(政府是全能的)

政府可以依据战略贸易理论,通过干预经济进而使得社会福利最大化?

(政府是全知的)

6.WTO与GATT

GATT有三个最基本的原则:

(1)在减免关税和其他贸易优惠上的普遍最惠国待遇原则。

最惠国待遇原则主要是为了避免成员国之间的歧视,如果一个国家在某一产品上给了另

外一个国家以最惠国关税,这种关税将适用于所有国家的同类产品。

这一原则从根本上抵制了贸易政策中的“免费搭车”现象,从而为创造一个统一规则的多边贸易体系奠定了基础

(2)反对进口数量限制或其他非关税限制

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主张各国政府应通过减少贸易壁垒来扩大贸易,而不应在关税之外设

立其他非关税壁垒。

(3)所有成员国之间无条件互惠

互惠(reciprocity)是关税减让谈判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和原则,它确保成员国之间通过

关税减让相互受益。

GATTVSWTO特征

GATT

WTO

基于权力的部门贸易谈判

基于法律的贸易体系

单一货物贸易关税减让

单一货物贸易关税减让

基于国家间政治博弈的争端解决机制

基于国际协定的争端解决机制

十、金融与货币的政治学

1.货币的经济职能

(1)交换媒介(商品和服务)

(2)计价单位(商品、服务、资产)

(3)价值储藏手段以及延期支付标准

——成为商业、储蓄、投资的基础

2.货币的政治职能

(1)货币的价值通常取决于政府的信用。

(2)货币以及因此出现的金融市场的管理通常是政府的重要责任。

(3)货币是政府进行支付和赔偿的手段。

(4)货币是一个国家主权的象征。

3.汇率

一种货币用另外一种货币表示的价格,有固定汇率制、浮动汇率制、固定但可调整的汇率制

购买力平价理论:

两个货币的汇率等于两国价格水平之比,一种货币国内购买力的下降,该货币在外汇市场上等比例贬值。

开放经济中,汇率的高低既受国内市场的影响,又受国际市场的影响。

就国内市场而言,汇率的高低既与利率相关,也与对未来的预期有关,而这些又是由国内货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决定的。

长期来看,汇率还受各国货币政策、通货膨胀、货币供给以外的要素诸如商品和劳务市场需求变化的影响。

4.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平衡,指一国国际收支净额即净出口与净资本流出的差额为零。

即:

国际收支净额=净出口-净资本流出;或BP=NX-F。

此类交易产生于经常项目,金融账户或者资本项目。

经常项目:

商品贸易、服务贸易、收入所得(国际利息、股息和本国在海外企业的收益)、赠与和援助;

资本项目;

金融项目:

在国外持有的某国资产(不包括金融衍生品)官方储备资产和其他资产

在某国持有的外国资产(不包括金融衍生品)官方储备资产和其他资产

金融衍生品净额

5.霸权国家偏好(P308)

从霸权国家的偏好分析汇率制度选择是20世纪70-80年代国际政治经济学在国际货币领域的最具影响力的研究路径,这种研究路径是霸权稳定论所倡导的。

他们提出:

霸权国家的偏好决定了国际货币和金融机制的选择。

主要论据:

第一,霸权国家主导着世界政治的总体权力结构;第二,霸权国家的意愿(偏好)和能力是国际机制建立和维持的关键因素;第三,霸权国家的能力保证国际机制得以顺利实施。

英国与金本位制(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都用黄金从英联邦内实行到全球除伊朗中国都接受)

美国与双挂钩制(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

日本与日元国际化?

(踏上伦敦金融市场,贸易发展;战后又抓住第二个黄金周期)

局限性:

浮动汇率

6.金本位制

金本位制起源于以黄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