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二期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832098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8.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二期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二期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二期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二期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二期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二期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二期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二期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二期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二期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二期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二期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二期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二期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二期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二期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二期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二期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二期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二期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二期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二期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二期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二期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二期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二期工程建设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     录

第一章  总论    1

1.1项目概述    1

1.2建设依据    2

1.3可行性研究结论    3

第二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5

2.1项目建设背景    5

2.2项目建设必要性分析    6

第三章  项目建设条件    11

3.1自然概况    11

3.2资源概况    15

3.3社会经济状况    20

3.4历史沿革    20

3.5项目实施的有利条件    22

3.6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23

第四章  建设目标    24

4.1项目建设目标    24

4.2指导思想与原则    25

4.3主要建设任务    26

第五章 项目建设方案    27

5.1保护与恢复工程    27

5.2科研与监测工程    29

5.3宣教工程    30

5.4配套工程    30

第六章  环保、安全与消防    33

6.1环境保护    33

6.2安全防护    34

6.3消防安全    35

第七章 环境影响评价    36

7.1项目对环境影响    36

7.2环境保护措施    37

7.3环境影响评价    38

第八章  项目组织保障    40

8.1组织机构    40

8.2 项目管理    45

8.3 保障措施    46

第九章 项目实施进度    50

第十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来源    52

10.1编制说明    52

10.2投资估算    52

第十一章  效益分析    58

11.1生态效益    58

11.2社会效益    59

11.3经济效益    61

第一章  总论

1.1项目概述

1.1.1项目名称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二期工程建设项目

1.1.2项目主管单位

   林业局

1.1.3建设单位及法人代表

   建设单位: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法人代表:

1.1.4项目性质

   新建

1.1.5建设地点与范围

   项目区位于距XX县县城87km的XX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总面积40621hm2。

1.1.6建设主要内容与规模

   管理局修建砖混结构陈列馆和宣教中心1600m2;保护管理站2个900m2;保护点6个360m2。

   维修硬化支道40km,新修摩托车道45km。

  设置大型宣传牌2个。

   巡护步道40公里;

   建设防火隔离带15km;

   封山育林3500hm2。

1.1.7建设期限与进度

   项目建设期限2年,即2009~2010年。

1.1.8项目总投资

   项目建设总投资3505.8万元。

其中:

其中建筑安装工程费用2656.6万元,占总投资的75.8%;设备及工器具购置费217.3万元,占总投资的6.2%;其它费用631.9万元,占总投资的18.0%。

1.2建设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5)《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

   (6)《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

   (7)《##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暂行办法》;

   (8)林业部林护字(1989)165号《关于加强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问题的通知》;

   (9)《自然保护区工程总体设计标准》;

   (10)《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

   (11)##省林业厅陕林护字(1998)346号《关于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林业局、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两个文件的通知》;

   (12)##省人民政府1998年颁布的《##省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1998~2010);

   (13)《##XX自然保护区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14)《##XX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报告》;

   (15)《##XX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

   (16)《##XX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期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7)《##XX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期工程建设项目初步设计》。

1.3可行性研究结论

   该项目是为有效保护黄土高原稀有的天然次生林生态系统及野生动植物资源,消除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及野生动植物生境的威胁,改善环境的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

项目建设符合国家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工程发展战略和投资政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自1982年《##省自然保护区区划方案》将该区确定为自然保护区以来至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至今,保护区的建设得到当地政府及群众的大力支持。

有健全的组织实施机构,有效的投资保障机制,有多年来林业战线所造就的一批能吃苦耐劳的职工队伍,有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的思想、顾全大局的当地群众,是保障项目实施的有利条件。

至去年又顺利完成##XX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期工程建设项目,为二期工程项目实施打下很好的基础。

本报告在对保护区的自然环境及社区社会经济现状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拟建项目的必要性,建设条件的可行性,发挥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可能性方面进行分析论证,认为通过一系列技术措施,项目的实施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建设规模适宜,时机成熟,XX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二期工程建设是可行的,应及早立项,付诸实施。

第二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1项目建设背景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保护森林、维护生物多样性,已成为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自然保护区事业的发展,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后,我国于1994年率先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之后原林业部编制的《中国21世纪议程——林业行动计划》,明确了中国21世纪林业的发展方向,对21世纪中国自然保护区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尤其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以及《国家林业局关于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的若干规定》的颁布实施,对自然保护区今后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自然保护区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有着自己的发生、发展规律,与外界不断有物质、能量交换,当外界干扰超出系统自我修复能力时,系统将失去原有平衡。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1982年##省人民政府列为第一批区划待建的自然保护区。

1998年省环保局、省计委编制的《##省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1998~2010)将XX自然保护区列为2000年拟建自然保护区。

2001年8月25日##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建立##XX省级自然保护区。

2006年2月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07年完成保护区一期工程建设项目。

   保护区的保护对象主要是黄土高原稀有的天然次生林生态系统及野生动植物资源。

保护区植被属暖温带半湿润落叶阔叶林带的北部西段,是森林草原向草原植被的过渡地带。

保护区内森林茂密,森林覆盖率达88.3%。

动植物资源丰XX,种类繁多。

##XX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建立以来,在基础设施和组织机构建设、管理体系的形成、社区发展及资源保护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实现保护区建设规范化、现代化、法制化和多功能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XX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涉及##省的黄陵县、XX县和甘肃省的合水县、正宁县。

保护区位置偏僻,路途遥远、人口稀少,信息闭塞、经济相对落后。

   为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合理建设布局,把保护区建设成永久、高效的保护管理实体,以有效保护区内森林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根据国家基本建设程序要求,受XX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委托,##省林业调查规划院依据有关文件精神,对##XX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二期工程建设编制可行性研究。

   2.2项目建设必要性分析

   2.2.1项目建设是发挥XX保护区区位优势的需要

XX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陕北黄土高原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地段,这里是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的典型地区,植被为陕北南部森林草原带,同时还是##省林业区划的桥山水源涵养林区的一部分。

它是特定历史时期和历史条件下保留下来的一份极其珍贵的自然遗产。

现存植被是早期破坏后恢复起来的次生林,正处于演替过程中。

XX山脉为南北走向,是陕甘两省的分界线的一部分,保护区西靠XX山脉主脊,南北为次一级的分水梁环绕,形成起伏不大的低山丘陵,境内岭谷交织,波状起伏。

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渭河支流泾河与洛河的分水岭。

发源于保护区内的清水河,汇溪东流在洛川县交口河汇入洛河。

项目建设对研究黄土高原森林植被的演替、水土保持、涵养水源以及生态系统的保护都是非常必要的。

   2.2.2项目建设是保护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的需要

   XX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是黄土高原地区保存较好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丰XX。

区内植被在森林草原带中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其所处的气候区、地貌、土壤及植被等相似,并且经人为破坏和恢复后成为“森林岛”。

同时其落叶阔叶林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还表现在其生态系统的脆弱性,破坏后难以恢复或发生逆行演替,成为灌丛或草原。

因此项目建设对保护黄土高原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具有重要作用。

   2.2.3项目建设是保护黄土高原生物多样性的需要

保护区植被属华北暖温带半湿润落叶阔叶林带的北部。

据统计,区内有种子植物93科323属596种,其中国家和##重点保护植物有太白山牡丹、核桃楸和刺五加、杜松和文冠果等。

植物区系成分复杂,以华北植物区系成分为主,优势种和建群种主要有山杨、小叶杨、白桦、辽东栎、侧柏、油松等乔木成分;其次是华中成分和原有的黄土高原成分,如灰楸、青榨槭、漆树等;同时交汇有蒙古荚蒾、柳叶鼠李等蒙新区系成分。

   保护区内森林茂密,植物资源丰XX,是黄土高原地区植物种类繁多、森林生态系统保存完好的典型地区之一。

   保护区内野生动物主要为古北界种类,华北区及蒙新区的习见种居多。

据调查统计,区内脊椎动物达27目59科188种,其中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16种。

此外还有省级及省级重点保护动物73种。

   因此项目建设更有利于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

   2.2.4项目建设是##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

   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气候、防风固沙和防止崩塌等生态效能,保护区内年降水量约500~600mm,其地表枯枝落叶层厚达30cm以上,是黄土高原地区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区。

项目的建设,对区内森林动植物的保护力度将更加增强,森林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增加雨量、减缓水土流失的作用将更加明显,这对于增加农业产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2.5项目建设是保证区域生态安全建设的需要

   XX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除具有较多的生态功能外,由于其特殊的区位还具有生态屏障作用。

XX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为陕北南部森林草原带,这里森林茂密,森林植被阻挡了草原化的南侵,如不加以保护草原化仍具南侵趋势。

同时森林植被的存在阻挡了西北风及其携带的沙尘的南侵,减少自然灾害的威胁,保证农业生产安全。

   保护区内的XX是一座历史名山,在##境内也称“桥山”,其山脚下有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陵”,保护区与其一脉相连,被誉为黄帝陵的“后花园”。

   2.2.6项目是建设示范基地促进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的需要

   XX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植被是人为破坏后按照自然规律经过长期演替形成的,形成一定的规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就对整个黄土高原的生态建设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

成为目前正在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很好例证。

人们根据自然形成的稳定的林分结构、群落组成等选择适宜的造林树种和栽植密度,进行合理的配置,达到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山川秀美的目标。

   2.2.7项目建设是开展科学研究的需要

   XX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科研的基地,具有强大的科研潜力。

首先,在自然科学方面,这里是研究黄土高原植被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演化规律的基地,通过对这些规律的研究,可以探索出合理保护上述生态系统,拯救系统内濒于灭绝的珍稀生物物种的方法;可以为当地经济发展寻求出一条在保证最佳生态效益的前提下,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路径。

其次,在生物学上,XX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研究动植物物种种群对极端环境的适应能力,探求自然环境对动植物的影响等许多重大生物学科研课题有着重大意义。

还有在环境科学上,该保护区可以作为本底,研究黄土高原植被发生、发展及演替规律,以及在改善气候、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方面发生的作用。

最后,在社会科学上,保护区具有丰XX的文化遗产将会成为研究历史、宗教和文化的重要基地,成为研究植被演替的重要途径。

   2.2.8项目建设是保护历史遗迹的需要

   XX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有秦直道、直罗战役旧址、鄜西革命委员会旧址等历史古迹。

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命大将蒙恬修筑的“秦直道”,由黄陵沿着蚰蜒岭向东折行,到双龙乡三面窑村附近复向北行,经防火门、八面窑进入保护区,秦直道遗址今清晰可见。

还有后唐丞相任圜墓,相传西府侵地者盗踣碑记,以减其迹,至今土人尤能言之。

第三章  项目建设条件

   3.1自然概况

   3.1.1地理位置

   ##XX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陕甘交界的XX山脉##境内,距XX县城87km。

地理坐标为东径108°30'~108°41',北纬35°45'~36°01'。

西以XX为界与甘肃省合水县、宁县为界;南依蛐蜒岭与XX市属桥山林业局上畛子和大岔林场接壤;北以月亮山为界与XX市属桥北林业局张家湾林场相邻;东以蒿巴寺梁为界与XX市属桥北林业局药埠头林场相连。

南北长27km,东西宽24km,总面积40621hm2。

   3.1.2地质地貌

   ##XX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地形地貌属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

就大地构造而言,属华北陆台的鄂尔多斯地台的一部分,构造是一个台向斜,属岩层向西缓倾的单斜构造,称陕北斜坡。

范围以XX主脊为轴线,布局于东南坡,主梁两侧山势陡峭,山崖陡峻,沟谷纵横,多形成U形宽谷和V形狭谷。

区内最高山峰为兴隆关,海拔1687m,最低处蒿地沟,海拔为1100m,相对高差587m。

地势西高东低,东缓西陡。

   3.1.3气候

   保护区属大陆性暖温带季风气候及中纬度半干旱气候,

由于受地形、森林植被的影响,呈现出气温较低、温差较大,冬冷夏凉、温凉湿润的特点。

年平均气温7.4℃~9.3℃,一月平均气温-5.9~7.4℃,七月平均气温20.7~23.1℃,极端最高气温35.7℃,极端最低气温-22.7℃,年日照时数2159.4小时,年总辐射量133.4千卡/平方厘米。

年降水量500~600mm,多集中在7、8、9三个月,相对湿度65%~70%,6~8月常多冰雹危害,无霜期124~140天。

   该区气候属暖温带湿润气候类型,由于受地形、森林植被的影响,呈现出气温较低,温差较大,冬冷夏凉,温凉湿润的气候特点。

   区内光照充足,雨热同期,是林木生长的有利因素,年降水量基本可以满足林木生长需要。

但是由于降水量季节性差异较大,雨季降水流失量大,在林木生长过程中水分亏缺现象普遍存在。

保护区气象灾害主要有春旱、冰雹、雷暴、大风及霜冻。

   

(1)春旱:

通常发生在3月下旬至5月中旬,这段时间正是小季作物生长旺盛和大季作物播种的需水时期,这个时期如冷空气刚北退,暖湿空气北上势力较弱,温度回升快而降水很少,常发生干旱。

(2)冰雹:

在山区,由于地形的抬升作用,加强了气流的上升运动,因此,山地易发生冰雹。

保护区中,冰雹多出现4~10月,而6~7月频率最高,平均每年发生冰雹1.8次。

(3)雷暴:

保护区虽然地处黄土高原,但区内植被覆盖度大,空气湿度高,雷暴出现较频繁,保护区初雷始于4月24日,结束于9月28日,年雷暴日数32天。

(4)大风:

大风是指瞬间风速达8级以上的风。

保护区内海拔较高,风速较大。

XX县1974年4月23日和1977年3月3日曾出现过20m/s的大风。

(5)霜冻:

霜冻是因植物表面温度降低到0℃或以下,植物细胞间隙和细胞内结冰而引起的冻害,给农业生产造成危害。

在各类地形中,霜冻危害以盆地、谷地最为严重。

因为盆地、谷地地形闭塞,大量冷空气流入积聚在底部,使温度显著偏低。

此外,北坡迎着冷空气,加上白天受热少,温度低,霜冻在北坡向中最为严重。

保护区内的霜冻包括秋霜冻和春霜冻。

秋霜冻是秋季作物正趋成熟时发生的霜冻,它使作物生长停止,导致产量和品质下降,一般9月中、下旬出现初霜冻。

春霜冻发生于春季,它使拔节的冬小麦、喜温作物玉米和蔬菜受冻,此时,大部分果树正值开花期,如苹果、梨和杏等果树的花期遭受霜冻后,使花瓣干枯脱落,一般4月下旬至5月上旬出现终霜冻。

3.1.4土壤

保护区属灰褐土地带,是灰褐土地域分布的南缘,由于自然地貌、植被、气候及人为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比较丰XX,土壤钙化、粘化不甚明显,适宜林木生长。

根据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和土壤属性三者统一的发生学观点进行土壤分类,保护区可分为四个类型:

分布在阴坡、半阴坡的天然林与人工林林下的石灰性灰褐土;分布在阳坡、半阳坡中下部的坡黄绵土;分布在阳坡、半阳坡的中上部及岩石出露的梁、峁的灰褐性土;分布在植被稀少、坡度较陡、水土流失较严重的阳坡、半阳坡及沟坡,岩石裸露、滑塌处的红粘土、紫色土类;分布在沟谷川台地及河道的川台黄绵土。

3.1.5水系、水文

##XX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系属渭河水系。

发源于保护区的清水河流经37km在直罗镇南川汇入葫芦河后继续东流在黄陵县交口河汇入渭河最大一级支流洛河。

保护区内以陈家河、老虎沟为中心构成放射状水系,大的支流溪水为桦树沟、杨家河、陈家河、石灰沟、老虎沟、大南沟、小南沟、麻子沟、南沟等均汇集于清水河(又称川子河),流经直罗镇南川注入洛河最大支流——葫芦河后再向东在黄陵县交口河汇入洛河。

保护区内由于受大面积森林植被的保护,极少水土流失的现象,一年四季,河水清澈透底,水多水清水质好。

自古以来人称“清水河”。

区内有水库一座—榆林水库,库容为1.80×106m3,建于1958年,集水面积108km2。

区内降水较少,河谷深切,梁峁沟壑发育,地形破碎,很不利于黄土中地下水的补给和蓄存,水量贫乏。

黄土下伏的中生界砂石、页岩为向西北缓倾的单斜层,裂隙不发育,基岩裂隙水分布极不均匀。

区内以河谷冲积砂层中潜水和浅部基岩中裂隙水水量较XX。

埋藏较深的基岩裂隙水因循环交替作用差,径流缓慢,水质一般较坏。

黄土塬第四系风积黄土层中潜水:

含水层为黄土状亚砂土。

水位埋深30~150m,塬边深,中部浅。

水量较贫乏,泉水流量一般5~40m3/日。

水质较好,在塬面的洼地中水量稍丰XX。

白垩纪厚层砂岩、页岩中裂隙水:

地层为厚层砂、页岩互层,其中洛河组以砂岩为主,是区内主要含水岩组之一。

地下水分布较普遍,泉水流量1~150m3/日。

矿化度一般小于1g/l或稍高。

深部有高矿化度的承压水。

侏罗纪厚层砂岩、页岩中裂隙水:

地层为厚层砂、页岩互层,其中XX组以砂岩为主,是区内主要含水岩组之一。

泉水流量1~100m3/日。

水质一般良好,局部地段矿化度1~3g/l。

深部有承压水,水质差。

3.2资源概况

3.2.1植物资源

保护区植被由于受历史、气候、地形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森林植被均为天然次生林,成为黄土高原上的植物种类独特、多样、丰XX的天然绿色“基因库”。

经统计保护区内种子植物有93科323属596种(包括引入的8属19种),其中价值较高的植物587种。

保护区植被属我国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的北部落叶阔叶地带的西段,是森林草原向草原植被的过渡带。

由于自然条件的影响,从森林植被分布特点看,该区植被垂直分布带谱不明显。

区内植被按《中国植被》分类系统进行划分,划分类型如下:

A、森林

(A)针叶林

a、油松林

(a)虎榛子油松林

(b)辽东栎油松林

b、侧柏林

(c)狼牙刺侧柏林

(d)披针台侧柏林

(e)小叶鼠李侧柏林

(f)西北栒子侧柏林

(g)黄蔷薇侧柏林

(B)阔叶林

c、山杨林

(h)披针台山杨林

(i)辽东栎山杨林

(j)针刺灌丛山杨林

(k)胡枝子山杨林

(l)黄蔷薇山杨林

d、辽东栎林

(m)胡枝子辽东栎林

(n)黄蔷薇辽东栎林

(o)沟谷辽东栎林

e、白桦林

(p)山坡下部白桦林

(q)山坡上部白桦林

f、小叶杨林

g、山桃林

h、旱柳林

B、灌丛

     i、狼牙刺灌丛

     j、沙棘灌丛

     k、文冠果灌丛

     l、黄刺梅灌丛

     m、杠柳灌丛

     n、胡榛子灌丛

     o、榛子灌丛

     p、二色胡枝子灌丛

     q、连翘灌丛

     

C、草地

     r、茭蒿—长芒草草地

     s、白羊草—达乌里胡枝子草地

     t、草甸

本区的植被主要有三大特点:

一是具有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性质,在植被结构中,落叶阔叶林占主导地位,常形成类似的森林群落,甚至构成单优势种群落。

主要的优势种和建群种为辽东栎、山杨、白桦和麻栎等阔叶树种。

针叶树种以油松(包括柴松)和侧柏是本区优势种,油松多与栎类构成松栎林。

区内灌木林和草本层种类也极为丰XX,灌木和草本是华北落叶阔叶林下或荒坡上的主要常见种类;二是植物分布具有斑块性和不均匀性,生境岛屿化严重,形成各种不同性质的斑块化植被;三是人类的生产活动使植被类型更加复杂化,如农耕地弃耕后自然恢复的草甸植被。

构成林分的树种有:

辽东栎、白桦、山杨、侧柏等。

伴生树种有槲树、榆、槭、小叶杨等。

辽东栎林是该区主要森林植被类型,小面积块状分布在海拔1100~1400m的阴坡、半阴坡,生长良好;山杨多分布在阳坡上部或梁峁。

它是本区最广的一种类型,由于其成熟期短,演替过程多被其它树种替代;白桦林由于独特的白桦树皮而形成本区特有的自然景色,白桦主要分布在阴坡或半阴坡,常以块状分布;油松在区内零星分布于阴坡或半阴坡,一般生长良好,生长茂盛,林下天然更新良好;侧柏林分布在阳坡陡壁、梁峁下部形成单优种群落;少量人工油松、落叶松林呈不连续的块状分布在阴坡、半阴坡;山下部及部分阳坡主要分布以胡枝子、黄蔷薇、山杏、山桃、胡颓子等为主的灌木林。

3.2.2动物资源

保护区动物属古北界种类,主要为华北区及蒙新区的习见种。

据调查统计区内有脊椎动物27目59科188种,其中两栖动物1目2科4种,爬行动物3目5科10种,鸟类17目36科131种,哺乳动物6目19科43种。

其中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有豹、黑鹳、金雕等3种等,Ⅱ级保护野生动物有豺、水獭、鸳鸯、灰鹤、大天鹅、红脚隼、燕隼、红隼、长耳鸮、纵纹腹小鸮和毛脚鱼鸮等16种。

此外还有省级等其他重点保护野生动物73种。

XX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清水河共有鱼类17种,分别隶属2目3科。

其中鳅科6种,鲤科10种,为最大的一个类群,鲇科1种。

鱼类种类比较单一。

3.2.3其他生物资源

保护区内森林昆虫区系属古北界,包括喜马拉雅区系、中亚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