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832767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6.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期末

语文试卷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15分)

1.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各题。

①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练出来的。

②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

③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

④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

“我怀疑,所以我存在(A。

”B”。

)⑤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辩上。

⑥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常常书中的学说,常常书中的学说:

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⑦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

⑧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zhì,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给语段中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大儒()②停zhì()

(2)第①、⑤句中各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①____改为____②____改为____

(3)请为第④句选择恰当的标点符号,正确的是()

(4)依次填入第⑥句横线处的词语,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怀疑评判辩论修正

B.怀疑辩论评判修正

C.辩论怀疑评判修正

D.辩论评判怀疑修正

【答案】

(1).

(1)①rú

(2).②滞(3).

(2)①练(4).炼(5).②辩(6).辨(7).(3)A(8).(4)B

【解析】

【详解】

(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第一个字读作“rú”,不要取半边字的读音,第二个字写作“滞”不要写成“带”。

(2)本题考查查找错字并改正。

第一句话中的“锻练”应写作“锻炼”,“练与炼”可以过部首来区分。

第五句话中的“明辩”应写作“明辨”,“辩与辨”可通过中间部分来区分。

(3)本题考查标点使用。

完整引用某人说的话,句末标点应放在引号内。

故选A。

(4)本题考查根据语境选择合适

词语。

作答本题时,可采用排除法。

根据第一空后面的“态度”,可知本空应选“怀疑”,所以排除了CD。

根据第二空前面的“和书中的学说”,可知本空应填“辩论”。

排除A,另外“怀疑、辩论、评判、修正”之间是逻辑关系,故选B。

【点睛】综合读写即给出一段材料(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大家熟悉的),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皆在培养学生综合读写、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简单地说,综合读写就是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由于电影《中国机长》以真情动人,使它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深受广大观众赞誉。

B.为了提高大家阅读的兴趣,我校文学社开展了一系列的名著阅读和主题诗歌朗诵。

C.博物馆举办非遗体验活动,旨在让人们领略传统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D.长春市正在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处理、分类收集、分类运输的垃圾处理系统。

【答案】C

【解析】

【详解】A.成分残缺,缺主语,去掉“由于”或“使”。

B.成分残缺,缺宾语,应在句末加上“活动”。

D.语序不当,应是“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

故选C。

【点睛】辨析病句常用的方法有:

①语感法。

辨析句子正误,首先认真阅读,仔细考虑,从整体把握,看看句意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合理,句意间关系与关联词语是否一致等,凭借语感,就可以发现一些句子的毛病。

②紧缩法。

找出句子的主干,检查主谓宾(中心语)是否残缺,是否搭配得当。

③分解法。

理清枝叶(附在主、谓、宾上的附加成分),检查枝叶同相应的主干是否搭配得当。

④聚焦法。

对于句中出现的修饰性词语、关联词应格外留意,尤其是成对出现的词语,先检查多用、错用或搭配不当的毛病,再看分句次序是否合理。

3.古诗文积累与运用。

(1)溪云初起日沉阁,________。

(许浑《咸阳城东楼》)

(2)《沁园春·雪》中化静为动,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写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写出诗人贬谪地之偏,被贬时间之久,表达内心的愤懑与辛酸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4)《岳阳楼记》中描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因景而异,在阴雨连绵时“登斯楼”就会产生“________,________”的悲伤心情。

【答案】

(1).

(1)山雨欲来风满楼

(2).

(2)山舞银蛇(3).原驰蜡象(4).(3)巴山楚水凄凉地(5).二十三年弃置身(6).(4)则有去国怀乡(7).忧谗畏讥

【解析】

【详解】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首先要选准诗句,生僻字平时要多写几遍。

这类试题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考背诵,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形似字。

近几年总出理解性默写(情景描写)题目,这种题目的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根据诗歌内容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

此题要注意“驰、凄、谗、讥”等字词的书写。

二、阅读与鉴赏(45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

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4.诗中的“顾”“济”是什么意思?

请选择一个回答。

5.诗句“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

请简要分析。

【答案】4.“顾”意思是:

看。

“济”意思是:

渡过。

5.“像姜尚垂钓碧溪,闲待东山再起,又像伊尹做梦,乘船经过日边。

”诗人借用吕尚和伊尹的典故,表达了希望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和任用,施展才华和抱负的思想感情。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

考查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在整体感知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背景的具体的诗句分析作答。

作者被“赐金还山”的情况下,想到了前途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困难重重。

但诗人并没有消沉,而是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终将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表达了诗人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据此理解作答。

【5题详解】

试题分析:

考查诗词中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古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有: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对比映衬、借古讽今、虚实相生、点面结合、动静结合、联想与想象、引用典故等。

此外还有夸张、烘托和反衬等。

作答时要根据诗句内容判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再结合语境进行分析。

本题“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运用了两个典故:

前一句是说姜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受到重用;后一句运用的典故,是说伊尹在受商汤重用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

诗人与姜尚、伊尹自比,委婉储蓄地表达了期望得到明主赏识,实现自己的人生愿望和理想。

据此理解作答。

阅读古文【甲】【乙】两则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乙】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

6.本文作者____(人名),是____(朝代)文学家。

7.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林壑尤美____

②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____

③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____

④遂书以名其亭焉____

8.翻译下列句子。

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9.【甲】文中的“环滁皆山也”,在作者初稿中表述为下面链接材料的内容,请联系课文第①段,分析作者这样修改的原因。

【链接材料】环滁四周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

10.【乙】段中“____”和“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交代了作者为亭子取名为“丰乐亭”的原因。

【甲】【乙】两段文字都表现出作者____(提取乙段中四字短语回答)的高尚情怀。

11.欧阳修被贬滁州期间,游历山水,写下了《醉翁亭记》《丰乐亭记》等名篇。

正如欧阳修所言“醉翁之意不在酒”。

请结合两个文段,谈谈欧阳修是怎样的一个人。

【答案】6.

(1).欧阳修

(2).宋

7.

(1).①格外、特别

(2).②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3).③这(4).④命名

8.就经常同滁州人在这里抬头望丰山,低头听泉声。

9.课文“环滁皆山也”一句言简意丰,已经写尽了滁州群山环抱的地理形势,后面几句皆属多余。

链接材料中所写的另外几座山与课文写的琅琊山无关,可以省去。

10.

(1).乐其岁物之丰成

(2).安此丰年之乐者(3).与民共乐

11.欧阳修是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忧国忧民情怀的人。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解答此类题目,主要靠学生平时课下积累。

《醉翁亭记》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

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

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①句意:

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

尤:

格外、特别;②句意:

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

翼然:

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③句意:

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之后。

斯:

这;④句意:

于是就写下这篇文章来为这座亭子命名。

名:

命名。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语句。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重点词语:

仰,抬头。

俯,低头。

句意:

就经常同滁州人在这里抬头望丰山,低头听泉声。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

细读全文可知,本文中的醉翁亭在琅琊山,而材料中的几乎都没有涉及,同时以“环滁皆山也”五字领起,将滁州的地理环境一笔勾出,点出醉翁亭座落在群山之中。

“环”字生动形象的表现滁州群山环抱的地理形势,言简而意丰。

再者所列出的几座山也没有文章提到的“琅琊山”。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

根据具体内容分析。

乙文:

根据名字“丰乐”在原文中找到包含这两个字的句子“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

提取作答即可。

《醉翁亭记》通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自然风光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乙段“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表现出作者与民共乐的高尚情怀,从乙中提取四字短语是“与民共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

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

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解答时,需要结合人物的事迹、人物形象、故事主旨和自己的感悟等方面进行思考分析。

从甲段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主要体现对山水的热爱;“滁人的游乐”折射出欧阳修虽遭贬谪却励精图治,造福一方百姓,表现其有理想,有抱负;从乙段中作者为亭子取名“丰乐亭”的原因是: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结合内容,从“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中可知,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感。

【点睛】参考译文:

甲: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

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

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

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

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

是山上的和尚智仙。

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

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

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

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

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乙:

我来到这里,喜欢这地方僻静,而政事简单,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

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之后,于是每天同滁州的士人来游玩,抬头望山,低首听泉。

春天采摘幽香的鲜花,夏天在茂密的乔木乘凉,刮风落霜结冰飞雪之时,更鲜明地显露出它的清肃秀美,四时的风光,无一不令人喜爱。

那时又庆幸遇到民众为那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

于是为此根据这里的山脉河流,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好,让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

宣扬皇上的恩德,和民众共享欢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

于是就写下这篇文章来为这座亭子命名。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后面小题。

爷爷的黄豆

王琼华

爷爷是染布的。

他爱吃黄豆出了名。

在镇子西头,爷爷十七岁那年刷刷地架起了好几口大染锅。

这吃饭的手艺是“偷”来的。

爷爷从小喜欢跑进大染坊找老板的儿子玩耍。

有时老板的儿子跟私塾先生念书,爷爷便蹲在一旁,直愣愣地盯着热气腾腾的大染锅。

爷爷蹲着看染布时,就从兜里摸出几粒炒熟的黄豆塞到嘴里嚼,这样一蹲就是一两个时辰。

“呆瓜!

”染布师傅往往这么笑话爷爷。

当爷爷染出第一锅布时,大家才知道爷爷并不呆。

那年,家里遭了大灾,爷爷架起几口大锅开始染布。

开业那天,镇子里所有人都听到爷爷一边敲锣一边喊话,开张头半个月染布不收钱,染坏了一赔二。

爷爷没钱请帮工,自己把麻绳往肚子上一勒,一把黄豆往嘴巴里一塞,一边香甜地嚼着,一边搅动大染锅。

当爷爷嚼完三四把黄豆时,青布便染成了。

青色衬着爷爷额头的汗珠,沉稳得像傍晚袭来的夜幕。

后来,爷爷的技艺越来越精湛,生意越做越大。

于是,成了镇子里最大的染坊。

那名声像染布匠拿搅锅棍敲锅一样,咣咣当当响得很。

在嚼着一把又一把黄豆时,爷爷兜里也开始响着咣咣当当的银元声。

有了钱,除了每天有滋有味地多嚼几把黄豆,还娶了奶奶。

在我的记忆里,爷爷一谈到自己就笑呵呵,一谈到父亲就唉声叹气。

闲时,爷爷经常是一边慢慢地嚼着黄豆一边跟我聊天,像在咀嚼他的一生。

他说,父亲是一个“倒钱筒”。

父亲是爷爷的独苗,奶奶宠着他,惯着他。

听爷爷说,父亲才十岁,就开始进大烟馆。

没钱,就赊账。

烟馆老板拿着赊账本来讨钱时,爷爷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父亲就像一棵荒野的树那样疯长。

我十岁那年,三天三夜,父亲跟人赌输了。

大染坊被抵了赌债。

那一天爷爷没有嚼他的黄豆,唉声叹气,一脸乌云。

搬出大染坊时,爷爷习惯性地掏出黄豆,迟疑了一下,爷爷这回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而是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

没几年,爷爷病得不行了。

父亲依然整天不着家,爷爷的安危只是他耳边刮过的一阵微风。

临终前的那个晚上,爷爷示意我到他跟前,他手中攥着一个小布袋,打开来,是些黄豆。

昏暗的灯光下,豆子显得金灿灿的,爷爷说,这辈子只剩下这点黄豆了。

他的声音很轻,连他旁边油灯的火苗都没有动一下。

他颤巍巍地拈出一颗豆子,习惯性地放入口中,又想嚼它。

不知是黄豆太硬还是爷爷老了,牙口不行,他没嚼动,又把豆子放入袋中。

他叹叹气,说这辈子就爱这黄豆,人走了带上它,也算来这世上留个念想。

他慈爱地对我说,如果你长大了真活不下去,可以再到爷爷这里来拿这黄豆吃。

不过,你要是争气,最好就别来扰我了。

他语气中满是沮丧。

我愣愣的,不太明白,点了点头。

第二天早晨,爷爷走了,手里紧紧攥着那小袋嚼不动的黄豆。

邻居帮忙葬了爷爷后,父亲才回来。

没人怪他,他在邻里眼中只是一个能够看得见的影子。

父亲长号着,声音凄厉,如同塌了脊梁。

大家都知道他为什么哭。

整整两天两夜,他雇了好几个人把小院子掏了一遍又一遍,最后连瓦背也全掀掉了,还是没有找到传说中爷爷那几坨金子。

他疯了。

后来,一个金匠跟我说爷爷确实有几坨金子。

不过,爷爷临终前偷偷让他把它们打成了一颗颗金珠子。

我蓦然明白,爷爷那小袋黄豆是什么了。

爷爷给我留了一笔活命钱。

这笔活命钱,我一直没有拿,爷爷给予我的财富远比那些金珠子还要金贵。

现在我有了自己的企业,人们称我是什么“著名企业家”。

不久前,一次慈善大会上,我说了,死后捐出全部财产。

为什么这么做?

有记者问我,我一时语塞,眼前浮现出爷爷那小袋最后的黄豆。

(根据王琼华《最后一碗黄豆》删改)

12.下列对这篇小说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叙事,叙写了祖孙三代人的人生故事,语言平实,感情真挚,情节发展脉络清晰。

B.小说中的“父亲”赌钱输掉染坊,“爷爷”搬家那一天“没有嚼他的黄豆”,表现了“爷爷”对生活彻底绝望的心情。

C.小说中的“我”明明知道金珠子在哪里,但他坚决不取用,这与“父亲”的所作所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作者综合运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多种手法,尤其擅长于捕捉典型的细节,将人物个性刻画得鲜明突出。

13.小说中画横线的语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加以分析。

14.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爷爷”的个性特征。

15.小说中说“爷爷给予我的财富远比那些金珠子还要金贵”,“爷爷给了,我的财富”具体指的是什么?

请写两条你读这篇小说所收获的人生感悟。

【答案】12.B13.结构上:

这一段是个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内容上:

这一段是全文叙事的转折点,上文与爷爷创业的成功,下文开始写到父亲,写了父亲的败家给爷爷带来的伤痛。

14.①聪明好学,技艺精湛。

他“偷学”染布,无师自通,而且技艺越来越精湛,善于经营,生意越做越大。

②吃苦耐劳,勤奋苦干。

他刚开染布坊,没钱请帮工,全靠白己挥汗如雨地苦干;③生活简朴,专注执著。

他有了钱仍旧过普通人的生活,只是每天有滋有味地多嚼几把黄豆;他对生意过于专注执著,忽视了对于儿子的教育。

④慈爱温和,内心项强。

他经常跟孙子聊天,希望孙子“争气”,临死给孙子留“活命钱”;他对溺爱儿子的妻子、败家的儿子尽管失望,对生活并不绝望。

15.爷爷给予我的财高指的是精神财富,具体指爷爷的精神品质对我的影响以及爷爷的人生经验和教训给我的启示,尤其是对物质财富要有清醒认识。

人生感悟:

①精神财富的传承比物质财富更为重要,精神的力量才能真正改变人生;②幸福生活靠自己的奋斗得来的;③真正的爱不是溺爱,是要帮助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重视精神品质的养成;④单纯的物质财富并不会让人幸福,相反可能带来生活中的不幸⑤人的健康成长需要长辈的正确教有、引导。

⑥人要善于吸收经验教训,成就梦想。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分析。

学生要把握关键情节,注意标志性词语,尽量利用文本中的信息。

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逐项进行分析即可。

B项理解分析错误,小说写“爷爷”搬家那一天“没有嚼他的黄豆,唉声叹气,一脸乌云”,反映出“爷爷”对儿子败家异常气愤和痛苦的心理,“对生活切底绝望”言过其实,不符合人物性格。

【13题详解】

本题是对段落作用的考查,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

内容上一般是对前文内容的总结或补充,或者引起下文。

思路:

这一段写出了……,突出了……,(这是内容)为下文……作铺垫。

段落位置不同,结构作用不同,表述语言有所不同。

小说中画横线的语段结构上是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内容上写了父亲的败家给爷爷带来的伤痛。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人物形象的把握。

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

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

爷爷是一个聪明好学、技艺精湛、吃苦耐劳、勤奋苦干、生活简朴、专注执着、慈爱温和的人。

点睛:

概括人物形象,实际上是考查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概括人物形象的前提要把握品读全文,防止答得不全或流于表面。

答题时,可采用如下方法:

找出句中能体现人物性格品质的原词;通过人物的具体事例概括出人物的品质和个性;从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中整体感受人物形象的特点。

然后精心组织,做到言简意赅,尽量不要重复。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写出感悟最深的一点,绝对不能脱离文章内容。

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

我们可以得到的人生感悟有:

精神财富的传承比物质财富更为重要,幸福生活是靠自己的奋斗得来的。

阅读《人当有所畏惧》,回答后面小题

人当有所畏惧

①在对待“畏惧”的问题上,一直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无所畏惧”,一种是“有所畏惧”。

年轻的时候,听到的多是对无所畏惧的推崇,加之年轻气盛,便总有一种大无畏的劲头。

待过了知天命之年,身上的锐气消减,有些事就不免畏首畏尾、怕这怕那。

经历了这两种说法的打架,心里常常会困惑:

是无所畏惧对,还是有所畏惧对?

琢磨的结果是:

人当有所畏惧。

②为什么人当有所畏惧呢?

因为人生在世不能没有理想、信念,为了追求和坚守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人就必须有所畏惧。

孔子就曾说过:

“君子有三畏:

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一)这里孔子指出的圣人的畏惧对象,其实也是他们崇信的对象。

人们常说的“敬畏”,其实就是由“敬”而“畏”。

如果没有信仰,没有崇敬,则很难生“畏”。

③人有所畏惧才能有操守和原则,才能严于律己、堂堂做人,才能安身立命。

东汉杨震升任东莱太守,上任途中经过昌邑。

昌邑县令王密是杨震荐举的官员。

闻知恩公到来,王密带十斤黄金于夜晚前往馆驿拜访杨震。

杨震不受。

王密以为他故作客气,说:

“夜幕无知者。

”杨震来气了,反驳道: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说无知?

”从此,“四知”便传为佳话,流传至今。

④无所畏惧者往往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因有恃无恐而栽跟头,而且会栽得很惨。

这其中,《三国演义》中几个人物的命运就很典型。

比如何进。

东汉末年,汉灵帝驾崩,大将军何进贵为国舅,又是辅政大臣,可谓权倾天下。

这时,有人提醒他十常侍要谋反。

可何进并不以为然,说:

“吾掌天下之权,十常侍敢待如何?

”结果怎么样?

时间不长,何进就身首异处了。

杀他的人正是十常侍。

这是恃权而无恐。

⑤吕布自恃勇武过人,一般人都不放在眼里。

他动不动就会说:

“吾有画戟、赤兔马,有何惧哉!

”可是,在白门楼,他的赤兔马和方天画戟相继被不满于他的部下偷走,他本人也因为失去了坐骑和武器而成了曹操的阶下囚,最后被缢死。

(二)这是恃器而无恐。

⑥还有那个“死读兵书”的马谡,把兵书上的“凭高视下,势如破竹”奉为教条,盲目以为只要将兵马“置之死地”,就自然可以“而后生”了。

结果,他虽将兵马“直至绝地”,却没能“后生”,而是落得个几乎全军覆没。

这是恃书而无恐。

⑦经验证明,与无所畏惧、有恃无恐相伴的,往往是失败;相反,倒是有所畏惧、自知自律常常与成功为伍。

这是因为,无所敬畏的人不懂得人并不能主宰一切,需要敬重圣贤、敬重自然、敬重百姓的道理。

既然违背了客观规律,所谓的“无所畏惧”也就只能是盲目的“无畏”,顶多也就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