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体功能复习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840896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66.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正常人体功能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正常人体功能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正常人体功能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正常人体功能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正常人体功能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正常人体功能复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8页
正常人体功能复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8页
正常人体功能复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8页
正常人体功能复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8页
正常人体功能复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8页
正常人体功能复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8页
正常人体功能复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8页
正常人体功能复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8页
正常人体功能复习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8页
正常人体功能复习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8页
正常人体功能复习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8页
正常人体功能复习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8页
正常人体功能复习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8页
正常人体功能复习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8页
正常人体功能复习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8页
亲,该文档总共5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正常人体功能复习题.docx

《正常人体功能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正常人体功能复习题.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正常人体功能复习题.docx

正常人体功能复习题

第一章: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新陈代谢:

机体于环境之间所进行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的自我更新过程程称为新陈代谢。

★2、兴奋性:

活的细胞、组织或机体对刺激产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兴奋性。

★3、刺激:

细胞或机体感觉的内、外环境因素的变化,统称为刺激。

★4、反应:

是指刺激引起组织或机体功能活动的改变。

★5、兴奋和抑制:

兴奋是指组织或机体受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转变为活动状态,或活动加强,抑制是指组织或机体受刺激后,由活动状态转变为相对静止状态,或活动减弱。

★6、阈强度:

引起组织细胞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其值称为阈值。

★7、内环境:

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8、内环境稳态:

内环境中各种理化因素和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内环境稳态。

★9、反射:

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组织或机体对刺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10、反馈:

由受控制部分发出的信息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活动的调节方式称为反馈。

★11、负反馈:

从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从而使输出变量向着与原来相反的方向变化。

★12、正反馈:

从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控制部分的活动,从而使输出变量向着与原来相同的方向进一步加强。

二、问答题:

1.人体机能活动的调节方式有哪些?

其中最主要的调节方式是什么?

答:

人体的机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三种。

其中神经调节是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

★2.什么是内环境稳态?

它有什么生理意义?

答:

内环境稳态是指细胞外液的化学成分和理化特性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它包含两方面的含义:

①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总是在一定水平上恒定,不随外环境的变动而变化;②它是一个动态平衡、是在微小的波动中保持的相对恒定。

 在正常生物体内,可在神经-体液调节下,维持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恒定。

内环境既为细胞提供营养物质,又接受来自细胞的代谢尾产物。

内环境的理化因素(温度、pH值、渗透压、各种物质浓度等)相对恒定是维持细胞的正常代谢活动所必需的。

一旦内环境稳态被破坏,机体新陈代谢将出现障碍。

★3、负反馈和正反馈的生理意义是什么?

答:

负反馈的意义:

使某种生理活动在一定水平上保持相对稳定,不至于发生过大的波动。

正反馈的意义:

使某种生理活动一旦发动,就迅速达到所需要的状态或水平,并在尽短的时间内完成。

三、填空题:

★1、机体内有大量的液体统称为体液。

成人体液量约占体重的(60)%,其中约2/3分布在(细胞内),称为(细胞内液);约1/3分布在(细胞外),称为(细胞外液)。

其包括(血浆)、(组织液)、(脑脊液)、淋巴液等。

★2、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主要有3种,即(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其中最主要的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

★3、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它由5个部分组成,即(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反射中枢)、(传出神经纤维)和(效应器);反射弧结构功能的完整是反射活动得以正常进行的基础,如果在其中任何一方被损坏,都可导致反射异常或消失。

4、反射按形成的过程和条件不同可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等两类。

5、根据反馈调节的作用效果,反馈调节分为(负反馈)和(正反馈)。

四、是非题:

★1、组织兴奋性的高低与阈值呈反变关系(对)。

★2、组织兴奋性的高低与阈值呈正变关系(错)。

3、体液调节具有作用发挥缓慢,作用范围广泛,时间持久等特点(对)。

4、自身调节是一种比较简单、局限的调节方式,其调节幅度小,灵敏度低(对)。

五、单向选择题:

★1.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调节方式是:

(D)

A.体液性调节B.自身调节

C.正反馈调节D.负反馈调节

E.前馈

2.生物体内环境稳态是指:

(C)

A.细胞外液理化因素保持不变B.细胞内液理化因素不变

C.细胞外液理化性质在一定范围内波动D.细胞内液理化性质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E.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理化性质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3.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是:

(E)

A.动作电位B.静息电位C.刺激D.反应E.阈值

★4.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A)

A.反射B.反应C.神经冲动D.正反馈调节E.负反馈调节

★5.下列生理过程中,属于负反馈调节的是:

(B)

A.排尿反射B.减压反射C.分娩D.血液凝固E.排便反射

7.可兴奋细胞包括(C)

A.神经细胞、肌细胞B.神经细胞、腺细胞

C.神经细胞、肌细胞、腺细胞D.神经细胞、肌细胞、骨细胞

E.神经细胞、肌细胞、脂肪细胞

8.下列哪些活动属于非条件反射:

(A)

A.看到酸梅时引起唾液分泌B.食物进入口腔后,引起胃腺分泌

C.大量饮水后尿量增加D.寒冷环境下皮肤血管收缩

E.炎热环境下出汗

10.组织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表现形式是:

(D)

A.机械变化B.肌肉收缩C.神经反射D.兴奋或抑制

11.阈刺激是指:

(D)

A.达到阈值的刺激B.引起组织兴奋的最小刺激

C.刚引起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的刺激D.以上都对

★12.人体内最重要的调节机制是:

(A)

A.神经调节B.体液调节

C.自身调节D.反馈调节

答案:

第一章绪论单选题:

1.D  2.C  3.E4.A  5.B6.D  7.C  8.A  9.A10.D11.D12.A13.A14.B15.D

第三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一、名词解释:

1、单纯扩散:

是指溶性小分子物质由细胞膜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跨膜物质转运方式统称为单纯扩散。

2、易化扩散

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小的小分子,离子物质在膜蛋白质的帮助下,由高浓度一侧向底浓度一侧移动通过细胞膜的方式称为易化扩散。

决定单纯扩散速度的因素的两个:

一是细胞膜两侧该物质的浓度差,这是物质单纯扩散的动力。

二是物质通过细胞膜的难易程度即通透性的大小。

3、主动转运:

是细胞通过自身的耗能、作功过程,将小分子和离子物质逆浓度差和(或)电位差,即逆电-电化学梯度转运,通过细胞膜的一种跨膜物质转运方式。

(离子和小分子物质在膜上“泵”的作用下浓度差和(或)电位差的耗能性跨膜转运的过程,称为主动转运。

★8、静息电位:

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的两侧的稳定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9、极化:

在细胞未接受刺激时,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的状态称为极化。

10、去极化:

如果静息电位减小,即膜内外电位差减小称为去极化或除极化(膜内电位向负值减小的方向变化称为去极化)。

11、超极化:

如果静息电位增大,即膜内外电位差增大(膜内电位向负值增大的方向变化称为超极化),称为超极化。

12、动作电位:

是指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电位的基础上产生一次迅速而短暂的、并可沿细胞迅速向周围扩布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二、问答题:

 ★1.载体易化扩散有什么特点?

 答:

载体易化扩散有以下特点:

 ①载体蛋白具有较高的结构特异性。

  ②具有饱和现象。

  ③竞争性抑制。

2.试述静息电位、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

静息电位形成本质是K+外流形成的电-化学平衡电位。

故静息电位的水平,即K+的平衡电位。

  

动作电位形成机制是:

上升相即Na+内流形成的电-化学平衡电位。

下降相即K+外流形成的电-化学平衡电位。

三、填空题:

★1、属于单纯扩散的物质是O2和CO2等气体小分子。

★2、载体易化扩散有特异性、饱和现象、竞争性抑制。

★3、在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的过程中,物质转运的动力是细胞膜两侧该物质浓度差或电位差,因而细胞本身不需要消耗能量,故将它们称称为被动转运。

五、单向选择题:

★1.O2和CO2通过细胞膜的转运方式属于(A)

A.单纯扩散B.易化扩散

C.主动转运D.出胞和入胞

3.细胞在安静时,K+由膜内移向膜外,是通过(B)

A.单纯扩散B.易化扩散

C.主动转运D.出胞作用

E.被动转运

5.正常细胞膜内的K+浓度约为膜外K+浓度的(B)

A.2倍B.30倍

C.50倍D.70倍

6.在静息时,细胞膜外正内负的稳定状态称为(A)  

A.极化B.超极化C.反极化D.复极化E.去极化

8.受体的化学本质是(B) 

A.脂质B.蛋白质C.糖类D.核酸E.糖蛋白

★11.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是:

(D)

A.阈电位数值B.RP数值C.肌肉收缩力量D.刺激阈值

13.以下关于静息电位的描述,错误的是:

(C)

A.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在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一种稳定的电位差

B.在静息电位条件下,膜处于极化状态

C.静息电位是由K+内流而形成

D.静息电位是动作电位产生的基础

★14.静息电位的形成是由于(B)

A.Na+内流B.K+外流C.Ca2+内流D.Cl-内流

15.神经细胞动作电位上升支是由于(C)

A.K+内流B.Cl-外流C.Na+内流D.Na+外流E.K+外流

★16.神经细胞动作电位下降支是由于(E)

A.K+内流B.Cl-外流C.Na+内流D.Na+外流E.K+外流

18.按照现代生理学观点,兴奋性为(D) 

A.活的组织或细胞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

B.活的组织或细胞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的过程

C.动作电位就是兴奋性

D.细胞在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E.细胞在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19.判断组织兴奋性高低常用的简便指标是(B)

A.阈电位B.阈强度C.刺激的时间

D.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E.刺激的频率

21.细胞膜外的正电位和膜内的负电位均减小,即RP向膜内负值减小的方向变化,称为(B)

A.极化B.去极化C.复极化D.超极化

22.细胞膜两侧的电位由外正内负完全变为外负内正的状态称为(C)

A.极化B.超极C.反极化D.复极化

26.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中起关键作用的离子(C)

A.Na+B.K+C.Ca2+D.Cl-E.Mg2+

★34、在骨骼肌细胞兴奋-收缩偶联过程中关键的物质是:

A.Na+B.K+C.Ca2+D.Cl-E.Mg2+

答案:

第二章单选题:

1.A2.C3.B4.D5.B6.A7.D8.B9.D10.B11.D12.B13.C14.B15.C16.E17.D18.D19.B20.B21.B22.C23.D24.A25.D26.C27.E28.C29.B30.D31.D32.D33.E34、C

第五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一、名词解释:

★1、能量代谢:

生物体内伴随物质代谢过程而发生的能量的释放、转

移、储存和利用的过程称为能量代谢。

2、食物的热价:

1g食物氧化(或在体外燃烧)时所释放的能量称为该食物的热价。

3、食物的氧热价:

某种食物氧化时,每消耗lL氧所产生的热量称为该食物的氧热价。

★4、基础代谢:

是指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

★5、基础状态:

是指人在室温20-25oC、清晨、空腹(禁食12h以上,)清醒、静卧而又极其安静的状态,称为基础状态。

★6、基础代谢率:

在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

★7、体温:

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

8、测定一定时间内机体所散发的总热量,即可估计机体在一定时间内的耗能量,即能量代谢率。

二、问答题:

★1.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有那些?

答:

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精神活动。

2.体温有哪些的生理变异?

答:

在生理情况下,体温可有以下变异:

①昼夜变化体渐在一昼夜间呈现周期性波动。

清晨2-6时体温较低,午后1-6时较高,但波动幅度一般不超过1℃。

②性别差异女性基础体温略高于男性。

女性常因孕激素水平及其产热作用的影响,体温随月经周期发生规律性变化。

排卵前体温较低排卵日体温最低,排卵后体温回升到较高水平,并可维持一段时间。

③年龄新生儿体温易波动,老年人因基础代谢率低而体温略偏低。

④其它能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均可影响体温。

★3、散热的主要器官有那些?

答:

人体散热器官是皮肤、肾脏、肺和消化道其中皮肤是人体的主要散热器官。

三、填空题:

1、测定机体的产热量的方法有(直接测热法)和(间接测热法)两种。

机体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根本来源是食物或组织中的(糖)、(脂肪)和(蛋白)的氧化分解,其中,主要供能的物质是(糖),机体所需能量的(70%)由糖类提供,脂肪提供的能量约占机体消耗的总能量的(20%-30%)左右,蛋白质是构成机体组织的重要组分,一般情况下机体不依赖蛋白质供能,只是在体内糖原、脂肪分解几乎耗竭时,如长期饥饿,体内(蛋白质)才分解提供能量。

★2、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有(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精神紧张)。

3、在(20-30)oC的环境温度中,人在安静时的能量代谢最为稳定。

★4、人体深部的温度不易测试,临床上通常测试以(直肠)、(口腔)和(腋窝)等部位的温度来代表体温,其中,(直肠)的温度最高,正常值为(36.9-37.9)oC。

测量时需将温度计插入直肠(6)cm以上,所测得的温度才接近于深部温度,口腔温度较直肠温度低,为(36.6-37.6)oC。

腋窝温度较口腔温度低,为(36.2-37.2)oC,测量时间需持续(10)min以上,以使机体深部的热量逐渐传递上来面接近于机体深部温度。

★5、体温的生理变动体温的生理变动(昼夜变化)、(性别)、(年龄)、(肌肉活动)、(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情绪激动、精神紧张和进食)等能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均可影响体温。

★6、体温的生理变动中昼夜变化般不超

(1)oC;成年女性的体温比男性高约(0.3)OC左右。

★7、机体处于安静状态时,主要的产热器官是内脏,其中(肝)的产热量最大,运动劳动时,(骨骼肌)是主要的产热器官;骨骼肌产生的热量占总产热量的(90)%。

★8、人体散热器官是(皮肤)、(肾脏)、(肺)和(消化道)其中(皮肤)是人体的主要散热器官。

9、皮肤散热的方式有(辐射)、(传导)、(对流)、(蒸发)散热等其中(辐射)、(传导)、(对流)等三种散热方式的前提是皮肤温度高于环境温度。

蒸发散热有两种形式:

一是(不感蒸发)、二是(可感蒸发)。

★10、体温调节的基本中枢在(下丘脑)。

★11、人体深部的温度不易测试,临床上通常测试以直肠、口腔和腋窝等部位的温度来代表体温。

四、是非题

★1、正常成人体温的调定点为38℃(错)。

★2、人体在活动时产热器官是肾脏(错)。

★3、人体的主要散热部位是皮肤(对)。

★4、腋窝温度最低,其正常值是36.7-37.7℃(错)。

五、单项选择题:

1.在物质代谢的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释放、转移、贮存和利用称为(A)

A.能量代谢 B.能量代谢率C.基础状态D.基础代谢E.基础代谢率

★2.对能量代谢影响最大的因素是(C)

A.寒冷B.高温C.肌肉活动D.精神活动E.进食

3.营养物质中最主要的供能物质是(A)

A.糖B.脂肪C.蛋白质D.维生素E.无机盐

4.当外界温度等于或高于机体皮肤温度时,机体的散热方式是(D)

A.辐射散热B.传导散热C.对流散热D.蒸发散热E.传导和对流散热

5.1克食物氧化进所释放的热量称为(A)

A.食物的卡价B.氧热价C.呼吸商D.非蛋白呼吸商E.能量代谢

7.能量代谢率与下列哪项具有比例关系(C)

A.体重B.身高C.体表面积D.环境温度E.进食量

9.正常人能量代谢率在哪种情部下最低?

 (C)   

A.进食12小时以后          B.室温为18—25℃时

C.熟睡状态时                 D.完全静息时

10.人体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率(C)   

A.与身高成正比               B.与体重成正比

C.与体表面积成正比            D.与身高和体重的乘积成正比

11.长期处于病理性饥饿的病人,呼吸商趋向于(C)   

A.0.70    B.1.00    C.0.80    D.0.82

12.对能量代谢率影响最为显著的因素是(D)   

A.寒冷环境    B.进食C.精神紧张   D.肌肉活动

13.摄取混合食物,呼吸商通常为(D)   

A.0.70    B.0.75  C.0.80    D.0.82

17.机体内温度最高的器官是 (B)   

A.脑   B.肝脏   C.肾脏   D.十二指肠

19.病人发热开始时,自感发冷、寒颤,是因为 (C) 

A.体内产热量绝对不够           B.散热过程加强

C.调定点向高水平移动           D.环境温度低于皮肤温度

★21.基础代谢是指(C)   

A.深睡时的能量代谢          B.日常生活活动时的能量代谢

C.清醒、安静、空腹状态下的能量代谢D.安静时的能量代谢

23.支配小汗腺的神经纤维是(A)

A.胆碱能纤维  B.肾上腺素能纤维C.5-羟色胺能纤维   D.嘌呤能纤维

★27、安静状态下,机体产热的主要器官是:

(B)

A、心B、肝C、大脑D、皮肤E、骨骼肌

★28、8、剧烈运动时,机体产热的主要器官是:

(E)

A、心B、肝C、大脑D、皮肤E、骨骼肌

答案:

第五章能量代谢和体温

单选题:

1.A   2.C   3.A   4.D   5.A   6.C   7.C   8.D   9.C   

10.C   11.C  12.D   13.D   14.C   15.C   16.B 17.B   18.A 19.C 20.D   21.C   22.A   23.A24.B   25.A  26.D27、B28、E

第七章血液

一、名词解释:

1、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也称为红细胞比容)。

2、渗透压:

水分子通过半透膜从底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中扩散的现象称为渗透现象。

3、等渗溶液:

将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称为等渗溶液。

4、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

或其中一项明显低于正常,称为贫血。

5、凝血:

血液由液体状态变为胶冻状态的过程称为血液凝固,简称凝血。

6、凝血因子:

血液和组织液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统称为凝血因子。

7、纤维蛋白溶解:

纤维蛋白在纤维蛋白溶解酶的作用下被降解液化的过程称为纤溶。

这一过程使血液由胶冻状态重新恢复为液态。

二、问答题:

★1、血液的功能是什么?

血液的功能是:

运输、防御、保护、调节酸碱平衡以及参与生理性止血等功能。

★2、何谓血浆渗透压其生理意义各如何?

血浆中的晶体物质如无机盐、葡萄糖等所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血浆晶体渗透压。

血浆晶体渗透压在维持红细胞内外水的分布以及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起重要作用。

血浆中血浆蛋白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血浆胶体渗透压。

胶体渗透压在维持血管内外的水平衡起重要作用。

★3、ABO血型的分型依据是什么?

分几型?

根据红细胞膜上存在的凝集原的不同或有,无可将血液分为四型:

红细胞膜上只含有A凝集原者称为A型血,只含B凝集原者称为B型血,同时含A.B两种凝集原者称为AB型血,无A.B凝集原者称为O型血。

4、简述凝血过程?

凝血酶原激活

凝血酶原凝血酶

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

(凝血过程可分为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凝血酶的激活和纤维蛋白的生成三个基本过程:

即:

1、凝血酶原激活的形成。

2、凝血酶的形成。

3、纤维蛋白的形成)。

三、填空题:

★1、血液的功能是运输、防御、保护、调节酸碱平衡以及参与生理性止血等功能。

★2、血液由血浆和悬浮于其中的血细胞组成,其中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血细胞中红细胞数量最多,约占血细胞总数的99%,白细胞数量最少。

3、血细胞比容的正常成年男性为(40-50)%,女性为(37-48)%,新生儿约为(55)%。

★4、动脉血中含(氧合血红蛋白)较多,故动脉血呈(鲜红色);静脉血中含(还原血红蛋白)较多,故静脉血呈(暗红色)。

因此,临床进行血液检查时,应空腹采血,以避免食物的影响。

★5、正常成人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7—8)%,即每公斤体重有70-80mL血。

6、红细胞主要功能是运输O2和CO2。

7、红细胞的生理特性有可塑变形性、渗透脆、性悬浮稳定性。

8、依据白细胞质中有无特殊的嗜色颗粒,将其分为粒细胞和无粒细胞两大类,粒细胞又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无粒细胞又分为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

正常人血液中白细胞总数为(4.0~10.0)×109/L;其中中性粒细胞最多占50%~70%。

9、血小板的生理特性有黏附、聚集、释放、吸附、收缩。

10、血小板的生理功能是参与生理性止血、促进凝血、维持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

11、大部分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快速循环流动,称为(循环血量),小部分血液留在肝、肺、腹腔静脉及皮下静脉丛内,流动很慢,称为(储存血量)。

清蛋白/球蛋白比值为(1.5~2.5:

1)。

一般情况下,成人一次失血在500mL以下,即不超过血液总量的10%时,机体通过代偿作用,可使血量和血液的主要成分很快恢复到正常水平,因此,对人体健康无明显影响;中等失血既一次失血约1000mL,达全身血量的20%,人体可能出现一系列失血症状;大量失血既一次失血量达血液总量的30%以上时,如不及时进行抢救,则可危及生命。

Rh血型系统内没有天然的抗Rh凝集素。

★12、在维持毛细血管内外水的平衡和维持正常的血浆容量中起重要作用的血浆渗透压是血浆胶体渗透压;在维持红细胞内外水的分布以及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起重要作用的血浆渗透压是血浆晶体渗透压。

四、是非题:

1、血液的颜色取决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颜色(对)。

2、溶液渗透压的大小与溶液中所含溶质颗粒数目成正比,而与溶质颗粒的种类和大小无关(对)。

3、ABO血型系统血清中存在有与凝集原相对应的天然凝集素(对)。

★4、血液由血浆和悬浮于其中的血细胞组成(对)。

★5、动脉血液呈暗红色,静脉血液呈鲜红色(错)。

五、单项选择题:

★1.血液的pH值约为(C)

A.7.15-7.25B.7.25-7.35C.7.35-7.45D.7.45-7.55E.7.55-7.65

★3.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由下列哪种物质形成的(C) 

A.无机盐B.葡萄糖C.白蛋白D.纤维蛋白E.血细胞

★4.参与生理止血的血细胞是(E) 

A.红细胞B.单核细胞C.淋巴细胞D.嗜酸性粒细E.血小板

★5.50kg体重的健康人,其血量约为 (A)

A.4LB.5LC.6LD.7LE.8L

6.调节红细胞生成的主要体液因素是(E)

A.雌激素B.肾素C.甲状腺素D.生长素E.促红细胞生成素

8.血浆蛋白含量降低时,引起水肿的原因是由于(B) 

A.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 B.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C.组织液胶体渗透压下降 D.淋巴回流量增加

E.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

10.通常所说的血型是指(B)

A.红细胞膜上的受体类型B.红细胞膜上抗原的类型

C.红细胞膜上凝集素的类型D.血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