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840973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docx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docx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第八章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1

第八章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第一节中央银行的产生、发展与类型

一、中央银行的产生

(一)自由银行时代为区别于当前被各国普遍采用的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两级银行体系,17世纪中后期前不存在中央银行的银行业而被称为自由银行体系。

(二)自由银行体系的缺陷

1、信用货币发行问题

2、票据交换清算问题

3、银行支付保证能力问题

4、金融业稳定问题

5、政府融资问题

(三)中央银行的产生

1668年瑞典银行被收归国有,执行部分中央银行职能

1694年英格兰银行建立,被赋予货币发行特权,成为世界第一家中央银行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和金融较发达的地区出现了央行成立的第一次高潮

二、中央银行制度的发展一战结束后,国际经济会议提出,各国应建立自己的中央银行,推动了中央银行产生的又一次高潮

1921

-1942年,世界各国改组或建立的中央银行约40多家。

1944-1973年,欧美国家进行了中央银行国有化改革,亚非

国家普遍设立中央银行。

1991年,欧洲央行成立。

初创时期:

1656-1913

瑞典银行:

1656年成立,1898年垄断货币发行权。

英格兰银行:

1694年由伦敦的1266家商人成立;1844年《比尔条例》限定其他银行券的发行,改革英格兰银行;1854年起为“票据交换中心”;1882年始为“最后贷款者”;1928年成为惟一的发行行。

法兰西银行:

1800年成立,1848年垄断货币发行权;

德国国家银行:

1885年成立,1912年垄断货币发行权;

美国FRS(thefederalreserveact):

1913年成立。

普遍推行期:

1921-1942

一战爆发后许多国家放弃“金本位”,世界金融恐慌、通货膨胀,各国建立中央银行共计43家,银行的三大职能和准备金制度逐渐完善。

发展强化期:

1945--

1945-1981期间中央银行增加50多家。

政府加强对中央银行的控制

中央银行国有化银行法给中央银行定位:

执行货币政策、维护货币金融的稳定。

三、中国中央银行史简介

(一)人民银行成立前中国的中央银行

第一家中央银行:

1904年清政府设立户部银行(后改名、改组为大清银行,中国银行)。

1928年,民国中央银行成立。

1932

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成立,成为革命根据地

中央银行。

二)人民银行的成立与发展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在石家庄成立。

第一阶段,同时具有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职能、第二阶段,1979-1983,向专司中央银行职能过渡。

第三阶段,1984年1月10日起以工商银行成立为标志,中国人民银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央银行。

四、中央银行的类型(中央银行制度)主要有单一型、复合型、跨国型、准中央银行型等。

(一)单一型中央银行制。

它是指国家单独建立中央银行机构,使之全面、纯粹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并监管全部金融企业的制度。

它又分为一元的、二元的和多元的三种具体形式。

世界大多数国家如英、法、日和我国都实行一元的体制。

德国和南斯拉夫实行二元的体制。

美国是实行多元体制的典型代表。

中国中央银行机构设置

分支机构:

2个营业部、9个分行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

负责北京市的金融机构重庆营业管理部:

负责重庆市天津分行:

负责监管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金融机构沈阳分行:

负责监管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上海分行:

负责监管上海、浙江和福建

南京分行:

江苏、安徽两省济南分行:

负责监管山东、河南武汉分行:

负责监管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

广州分行:

负责监管广东、广西、海南

西安分行:

负责监管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成都分行:

负责监管四川、贵州、云南、西藏

(二)复合中央银行制。

它是指国家不专门设立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银行,而是由一家大银行既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又经营一般银行业务的银行管理体制。

这种复合制度主要存在于前苏联和东欧等国,我国在1983年以前也一直实行这种银行制度。

(三)准中央银行制度。

是指在一些国家或地区,并没有通常意义上的中央银行制度,只是由政府授权某个或某几个商业银行,或设置类似中央银行的机构。

部分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体制。

新加坡和我国香港地区是其典型代表。

新加坡的金融管理局和货币委员会香港:

发钞银行-中国银行、渣打银行、汇丰银行

(四)跨国中央银行制度。

即由参加某一货币联盟的所有成员国联合组成的中央银行制度。

西非货币联盟(1962):

贝宁、多哥、塞内加尔等中非货币联盟:

喀麦隆、乍得、中非、加蓬、刚果等欧洲中央银行(1998):

总部在德国的法兰克福。

欧元区总共包括12个国家:

奥地利、比利时、德国、希腊、法国、芬兰、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荷兰、葡萄牙、西班牙。

确定和实施欧洲共同体的货币政策

按照条款规定从事外汇交易

拥有和管理成员国的官方外汇储备

促进国际收支体系的正常运行

中央银行的隶属体制

隶属财政部:

意大利,独立性差

名义隶属财政部,但独立性强:

日本银行隶属大藏省,但其政策委员会独立决策。

隶属国会:

德国、美国。

中央银行的权利分配结构

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由一个机构统一行使:

FRS,中国。

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分别由不同机构行使:

日本等国。

第二节

中央银行的性质与职能

一、中央银行的性质

中央银行是一国的货币管理机构,在国家金融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

现代中央银行一般都享有国家赋予的各种特权,如垄断货币发行、代理国库并发行政府债券、集中保管各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制定利率、管理金融市场、保管黄金与外汇、代表政府履行国际货币金融协定,从而奠定了中央银行的超然地位。

随着世界各国对经济干预的加强,中央银行更加成为国家管理经济的部门,其主要任务是代表国家推行货币政策,维护经济秩序,管理全国的金融机构,调节社会经济生活,保障国民经济正常稳定发展。

二、中央银行的职能

(一)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是指国家赋予中央银行集中与袭断货币发行的特权,使之成为国家唯一的货币发行机构(美国等少数国家是一个例外,在这些国家中财政部门也可以发行部分货币)。

中央银行作为发行的银行所承担的责任:

1、保持货币流通顺畅

2、有效控制货币发行量、稳定币值。

(二)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有以下几层含义:

1、中央银行的业务对象不是一般企业和个人,而是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结构及特定的政府部门;

2、中央银行在与其业务对象之间的业务往来中仍表现出银行

所固有的“存、货、汇”等业务特征;

3、是中央银行为商业银行提供支持和服务的同时,也是商业

银业的监督管理者。

作为银行的银行,中央银行的职能具体体现:

(1)集中存款准备金。

(2)“最后货款人”责任。

(3)组织、参与管理全国的清算。

(三)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

1、中央银行根据法律授权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实

施监督管理,负有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和保障金融业稳健运行的责任;

2、中央银行代表本国政府参加国际金融组织,签订国际金融

协定,参与国际金融事务与活动;

3、中央银行为本国政储代理国库

作为政府的银行,中央银行的职能主要有

(1)代理国库。

(2)代理政府债券的发行。

(3)向政府融通资金。

4)为国家持有和经营管理国际储备

(5)代表本国政府参加国际金融活动。

(6)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

(7)对金融业实施监管。

(8)为政府提供经济金融情报和决策建议,向社会公众发布经济、金融信息。

中国人民银行的主要职责包括:

11>.发布和履行其职责有关的命令和规章;

2.依法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

3.发行人民币,管理人民币流通;

4.监督管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

5.实施外汇管理,监督管理银行间外汇市场;

6.监督管理黄金市场;

7.持有、管理、经营国家外汇储备、黄金储备;

8.经理国库;

9.维护支付、清算系统的正常运行;

10.指导、部署金融业反洗钱工作,负责反洗钱的资金监测;

11.负责金融业的统计、调查、分析和预测;

12.作为国家的中央银行,从事有关的国际金融活动;

13.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三节

中央银行的资产与负债

负债:

中央银行负债即其资金来源,主要包括流通中的货币、各项存款和其他负债

流通中的货币发行货币是中央银行的基本职能。

也形成中央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

一般来说,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是通过再贴现、再贷款、购买有价证券以及收购黄金外汇等途径投入市场,从而形成流通中的货币,形成中央银行对社会公众的债务

政府和公共机构存款中央银行作为国家的银行,通常由政府赋予其代理

国库的职责,因而财政部门的收支一般都由中央银行办理。

同时,那些依靠国家

财政拨给经费的公共机构,其存款也由中央银行办理或委托金融机构代理。

政府和公共机构存款在其支出之前存入中央银行,就形成中央银行的重要资金来源。

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存款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包括商业银行向

中央银行上缴的存款准备金和商业银行存入的中央银行用于票据清算的活期存款两部分,也都构成了中央银行够重要资金来源

其他负债指中央银行除以上负债项目以外的负债,如对国际金融机构

的负债或中央银行发行债券(融资券)等

资产:

中央银行的资产即资产运用。

主要包括贴现与放款、各种证券、黄金外汇储备和其他资产

贴现放款给财政借款主要包括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贴现和再贷款、

财政部门的借款和在国外金融机构的资产等,尤其是对商业银行的再贴现和再贷款,是中央银行资产中所占比重最大的项目

政府债券指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购买的国家公债和国库券。

中央银行持有证券并进行买卖的目的,不是为了盈利,而是通过买卖投放或回笼基础货币,对货币供求总量进行调节

外汇、黄金储备自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建立以来,黄金和外汇始终是稳定币值的重要手段,也是用于国际间支付的重要储备。

中央银行担负着为国家管理外汇和黄金储备的责任,而黄金和外汇储备要占用银行资金,因而属于中央银行的重要资金运用

其他资产主要包括待收款项和固定资产等未列入以上三项的资产项目

中央银行资产与负债的关系中央银行资产和负债是在一定时间上所拥有的债权与债务,按照会计原理,各项目之间有如下的基本关系式:

资产=负债+资本项目负债=资产-资本项目资本项目=资产-负债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和控制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货币政策在国家的宏观经济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同财政政策一起构成国家调节经济的两大宏观政策。

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

货币政策的目标体系、货币政策工具以及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等等。

第四节

货币政策目标体系

一、货币政策目标体系的构成

货币政策目标体系系由三个层次有机组成:

1、最终目标。

它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最终要想实现

的宏观经济目标。

如币值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以及国际收支平衡等目标。

2、中介目标。

从货币政策实施到最终目标变量的变动中间会

存在一个较长的时滞,客观上需要在货币政策操作目标与最终目标之间设立一套中介目标。

一般而言,中介目标主要有货币供给量、利率、汇率等。

3、操作目标。

它是与货币政策操作密切相关的变量。

它是中

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能直接准确控制的一组指标,如准备金、基础货币等。

货币当局运用货币政策调节经济实际上就是通过货币政策操

作来直接影响操作目标,进而影响中间目标,从而实现最终目标的过程

中央银行

操作目标

准备金

基础货币等

运用货币政策工具

中介目标

货币供给量

利率

汇率

最终目标

币值稳定

经济增长

充分就业

国际收支平衡

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一)最终目标的内容

1.币值稳定或物价稳定目标

2.充分就业

3.经济增长

4.国际收支平衡

(二)各目标之间的关系:

货币政策诸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比较复杂的。

有的是在一定程度上

具有一致性,如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二者呈正相关关系;有的则相对独立,如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但更多地表现为目标之间的冲突性。

货币诸目标的矛盾主要表现为:

(一)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的矛盾

二者之间通常存在着一种此高彼低的交替关系。

如果失业过多,货币政策要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就需要扩张信用和增加货币供给量,以刺激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就业人数。

然而伴随而来的是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若超过一定限度就会造成通货膨胀,以牺牲稳定物价的货币政策目标为代价。

因此,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之间是相互矛盾的,很难做到同时兼得。

(二)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的矛盾

如要刺激经济增长,就应促进信贷和货币发行的扩张,但结果会带来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为了防止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需要采取信用收缩的措施,这又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的影响。

(三)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

若其他国家发生通货膨胀,本国物价稳定,则会造成本国商品输出增加,输入减少,国际收支发生顺差;若本国发生通货膨胀,导致本国输出减少,输入增加,使国际收支恶化。

(四)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

随着经济增长,就业人数增加和收入水平提高,对进口商品的需求通常也会响应增加,从而使进口贸易增长得更快,其结果出现贸易逆差,导致国际收支情况恶化。

因此,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二者之间也相互矛盾,很难同时兼得。

中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颁布之前,我国事实上一直奉行的是“双重货币政策目标”,即发展经济,稳定货币。

现行的货币政策目标确定为“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依此促进经济”。

三、中介指标和操作指标

(一)含义及其作用:

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和操作指标是指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选定的中间性或传导性金融变量,通过对这些指标的控制和调节最终实现政策目标。

中间性指标具体分为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

操作指标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操作能够有效实现的政策变量,如准备金、基础货币等;

中介指标处于最终目标和操作目标之间,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和传导后能够以一定的精确度达到的政策变量,通常有市场、利率、货币供应量等。

(一)选择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的标准

1、相关性相关性即要求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必须与最终目标密切相半,操作目标与中介目标密切相关。

它们的变动必然会对最终目标或中介目标产生可预测的影响。

2、可测性可测性一方面是指中央银行能迅速及时地获取这些目标的准确数据;另一方面是指这些目标必须有较明确的定义并便于观察、分析和监测。

3、可控性可控生即要求操作目标和中介目标必须是那些中央银行能够有效控制的金融指标。

(二)可作为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金融变量根据货币政策中介指标选择的三个基本要求,在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可作为中介指标的一般有利率、货币供应量、超额准备金和基础货币这几个变量,也有的把汇率包括在内。

1.利率。

即通过政策工具来调节、监控市场利率水平。

2.货币供应量。

即通过政策工具来调节、监控货币供应量的增长水平,使货币供应增长与经济增长的要求相适应

3.其他指标。

主要是贷款量和汇率

(三)可作为操作指标的金融变量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可选择的操作指标主要是准备金和基础货币,有的国家还将中央银行利率作为操作指标。

1.准备金准备金指标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的主要传递指标,也是中央银行可直接操作的指标。

准备金指标主要有三种口径:

A.准备金总额;

B.法定准备金;

C.超额准备金。

中央银行可直接操作的经常性指标是超额准备金。

以超额准备金作为操作指标,就是通过政策工具来调节、监控商业银行以及其他各类金融机构的超额准备金水平。

(二)基础货币

以基础货币作为操作指标,就是中央银行直接调节基础货币量。

基础货币包括流通中的现金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它们是货币供应量数倍伸缩的基础,是市场货币量形成的源头。

第五节

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的含义

货币政策工具又称作货币政策手段,是指中央银行为调控中介指标进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取的政策手段。

一般性政策工具

一般性政策工具也称作“三大法宝”,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

和公开市场业务,主要用于调节货币总量。

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一)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

构的存款规定存款准备金率,强制性地要求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改革按规定比率上缴存款准备金。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的超额领教备,来扩张或收缩信用,实现货币政策所要达到的目标。

1、法定存款准备金制的基本内容

(1)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2)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的组成内容只能是存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和

各存款机构所持有的现金

(3)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计提的基础

2、法定存款准备金的作用

(1)保证存款货币机构现金的流动性

(2)集中使用一部分信贷资金

(3)调节货币供给量

3、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优缺点

优点:

对所有的存款货币机构的影响都是平等的,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是强有力的,并且效果明显、收效迅速。

局限性:

其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对经济的震动太大,其轻微的变动就会带来超额存款准备金的大量减少,紧缩效果过于剧烈。

其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很容易引起整个金融体系流动性

不足,使整个金融体系面临危机。

4、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简介

1984年开始实行,最初规定的存款准备金分为三档:

企业存

款20%,农村存款25%,储蓄存款40%。

1985年同一为10%,其后变化如下

图:

2004年开始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

(二)再贴现政策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认定再贴现票据的资格等方法,影响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从中央银行获得再贴现贷款的能力,进而达到调节货币供给量和利率水平、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

1、再贴现政策分类根据期限分:

长期的再贴现政策和短期的再贴现政策长期再贴现政策又可分为:

抑制政策,中央银行较长期的采取再贴现率高于市场利率的政策;扶持政策,中央银行较长期的采取再贴现率低于市场利率的政策。

(三)公开市场操作公开市场操作即公开市场政策,是中央银行为了将货币数量和利率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而再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的政策行为。

1、公开市场操作的分类

1)保卫性公开市场操作。

为了保证货币政策的实现而被动的

采取的操作

(2)主动性公开市场操作。

当货币当局决定改编货币政策时,就在公开市场上连续、同向操作,买入或卖出有价证券,以达到紧缩或扩张的货币政策效果。

2、公开市场操作的优缺点

(1)优点

1公开市场操作的主动权完全在央行手中,其操作规模大小完全受央行控制

2可以精巧的操作,其操作不会因变动剧烈而带来不良影响

3可以经常性、连续性的微幅调整货币供给

4具有较强的可逆性

5可迅速进行

(2)公开市场操作的局限性

1政策意图的告示作用较弱

2需要有较为发达的有价证券市场为前提

4、我国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简介

1994年4月9日开始启动公开市场操作。

主要采用国债回购方式进行交易。

2003年4月23日发行第一期央行票据,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有了新的工具。

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一)直接信用控制

(1)信用配额管理,中央银行金融市场的供求状态及客观经济需要,对各个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加以合理分配和限制等措施。

(2)直接干预。

中央银行可以直接对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施以合理的干预。

(3)利率最高限额。

规定商业银行的定期及储蓄存款所能支付的最高利率。

(4)流动性比率管理。

指中央银行为了限制商业商业银行扩张信用,规定商业银行流动资产对存款的比重,从而使商业银行不能任意将流动性资产用于长期性商业贷款。

(二)间接信用控制

(1)道义劝告,中央银行利用自己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威望,通过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劝告,以影响其放款的数量和投资方向,从而达到控制和调节的目的。

(2)窗口指导,日本银行根据经济形势的需要,规定金融机构按季度提出贷款增加计划,在金融紧缩期内设置贷款额增加的上限,并要求各金融机构遵照执行。

(三)消费者信用控制中央银行对消费者的不动产以外的耐用消费品分期购买或贷款的管理措施,如规定首期付款最低限额,消费信贷最长期限等。

(四)证券信用控制中央银行对有价证券的交易规定应支付的保证金限额。

(五)不动产信用控制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向客户提供不动产抵押贷款的管理措施

(六)优惠利率中央银行对国家确定的重点发展部门、行业和产品规定较低的利率,以鼓励其发展。

2、再贴现政策的作用

(1)再贴现率的升降会影响商业等存款货币机构持有准备金或借

入资金的成本,从而影响它们的贷款量和货币供给量。

(2)再贴现政策对调节信贷结构有一定的效果

(3)再贴现政策有告示效应

(4)再贴现政策可以防范金融恐慌

3、再贴现政策的局限性

(1)中央银行处于被动地位,增加了中央银行的压力。

(2)告示效应是相对的,存在出现负面效应的可能。

(3)由于市场利率不断不规则波动,使得再贴现率的调整十分被动第六节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一、利率传导机制

(一)魏克赛尔的累积过程理论

魏克赛尔提出的累积过程理论就是以利率为核心的货币影响经济的理论。

可以概括为:

货币政策一商业银行准备金一货币利率一货币利率与自然利

率的背离-(累积过程)一般物价水平和社会经济活动的变动

(二)凯恩斯的利率传导机制理论凯恩斯继承了魏克赛尔的思想,并进一步将其物价的货币理论发展为生产的货币理论。

可概括为:

三)托宾的q理论

托宾通过引入q,即企业股票市值与企业重置成本之比,丰富并发展

了利率传导理论中的作用机制。

其逻辑构架是:

四)莫迪格里安尼的恒常收入效应

莫迪格里安尼(1971)引入“生命周期理论”,补充了货币供给量的变

化对私人消费的影响。

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为:

二、非货币资产价格传导机制

财富调整论的逻辑推理过程为:

当货币供给增加时,人们就会发现他们所持的现金余额大于意愿持有量,于是人们就会用超出部分来购买债券,引起债券价格上升。

与债券价格相比,价格未动的股票则就显得相对便宜,因此人们就会放弃继续购买债券转而购买股票,于是就会引起股票价格上涨,股票市值上涨将引起投资的上升,从而引起国民收入的上升。

财富调整论的核心思想是相对价格机制——除利率之外的其他非货币资产的价格机制。

三、信贷配给传导机制

拉德克利夫报告(Radcliffereport)的发表和信用可得性理论的提出,进一步丰富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他们认为信贷市场中存在明显的信贷配给现象,利率不是调节信贷市场中资金供求并使其达到均衡的唯一手段。

因此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