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练习教师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841639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6.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练习教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练习教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练习教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练习教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练习教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练习教师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练习教师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练习教师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练习教师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练习教师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练习教师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练习教师版.docx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练习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练习教师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练习教师版.docx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练习教师版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练习教师版

(40分钟 100分)

一、基础全面练(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1.有关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一个种群就是一个物种

②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能相互交配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③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④在物种形成的过程中,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是同时出现的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选D。

物种就是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自然条件下能相互交配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一个物种可以有多个种群,①错误,②正确;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③正确;物种形成标志着形成了生殖隔离,但可以不经过地理隔离,比如同地物种的形成(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④错误。

2.(2015·南京模拟)下图是物种形成的一种模式。

物种a因为地理隔离分隔为两个种群a1和a2,经过漫长的进化,分别形成新物种b和c。

在此进程中的某一时刻,a1种群的部分群体越过障碍外迁与a2同地域分布,向d方向进化。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b和d存在地理隔离,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B.c和d不存在地理隔离,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

C.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则b和d是同一物种

D.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则c和d是不同物种

【解析】选B。

种群a通过地理隔离形成两个种群a1和a2,又分别演化出b、c、d三个种群,b和d虽然有地理隔离,但是不一定会产生生殖隔离,所以A项错误。

由于d是由a1演变而来,所以c与d之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所以B项正确。

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会导致生殖隔离,产生新的物种,但是产生了生殖隔离的种群,基因频率一定会变化。

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但是b和d之间由于较长时间的地理隔离,可能已经不是同一物种,所以C项错误。

虽然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但只要c和d不存在生殖隔离,它们仍是同一物种,所以D项错误。

3.在某昆虫种群中,决定翅色为绿色的基因为A,决定翅色为褐色的基因为a,从这个种群中随机抽取100个个体,测得基因型为AA、Aa和aa的个体分别是30、60和10个。

下列判断中不正确的是(  )

A.此时,A的基因频率是60%,a的基因频率是40%

B.若表现型相同的雌雄个体间才能自由交配,子一代中aa的频率是10%

C.若基因型相同的雌雄个体间才能自由交配,子一代中aa的频率是25%

D.若所有的雌雄个体间都能自由交配,子一代中aa的频率是16%

【解析】选B。

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是[(30×2+60×1)/(100×2)]×100%=60%,a的基因频率是1-60%=40%,A项正确;表现型相同的雌雄个体间才能自由交配,即亲本中AA和Aa间自由交配,后代中aa频率是(30+60)÷100×[(60×1)÷(30×2+60×2)]2×100%=10%,aa自交,则子一代中aa的频率是(10÷100)×100%=10%,两者相加即10%+10%=20%,B项错误;若基因型相同的雌雄个体间才能自由交配,即亲本中AA、Aa、aa分别自交,子一代中aa的频率为[6/10×1/4+1/10×1]×100%=25%,C项正确;若所有的雌雄个体间都能自由交配,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子一代中aa的频率是[(60×1+10×2)÷(100×2)]2×100%=16%,D项正确。

4.(2015·金华模拟)下列关于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形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共同进化指生物与生物之间共同进化

B.只要种群中的基因型频率发生了改变,就发生了生物进化

C.生殖隔离的形成,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

D.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解析】选C。

共同进化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共同进化,也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A项错误。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项错误。

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形成,C项正确。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D项错误。

5.下图表示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

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图中X、Y、Z分别表示的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

B.小岛上蜥蜴原种全部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C.地理隔离一旦形成,原来同属一个物种的蜥蜴很快就进化为不同的物种

D.小岛上蜥蜴新种全部个体所有基因的总和称为蜥蜴新种的基因库

【解析】选C。

蜥蜴产生不同性状,原因可能是突变或基因重组,不同的性状中有利的保存而不利的被淘汰,属于自然选择的结果,新物种产生的必要条件是隔离,故A正确;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种群即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故B正确;由于地理隔离,不同环境内的生物进化方向可能有差异,但不一定出现生殖隔离,也就不一定形成新物种,故C错误;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该种群的基因库,该小岛上全部的蜥蜴新种即为一个种群,故D正确。

【延伸探究】

(1)X、Y、Z三个环节在物种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各是什么?

提示:

X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Y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Z的出现标志物种的形成。

(2)蜥蜴原种和蜥蜴新种在一起,是否能进行基因交流?

提示:

不能。

蜥蜴原种和蜥蜴新种属于两个物种。

6.假设在某一个群体中,AA、Aa、aa三种基因型的个体数量相等,A和a的基因频率均为50%。

当自然选择分别对隐性基因或显性基因不利时,对应的有利基因的基因频率就会上升,但其上升的幅度不同,如下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甲为自然选择对显性基因不利时的曲线

B.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表现型而不是基因型

C.该种群将因基因频率的改变而形成新的物种

D.生物体内有害的显性基因一般都少于隐性基因

【解析】选C。

分析曲线可知,甲曲线基因频率随环境变化而变化的速度快,表示当自然选择对显性基因不利时隐性基因频率的变化曲线,故A项正确;自然选择是通过作用于表现型而改变基因频率的,故B项正确;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形成,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故C项错误;隐性基因可以在杂合子中存在,而显性基因能直接表现出来,有害的会直接被淘汰掉,故D项正确。

7.(2013·北京高考)安第斯山区有数十种蝙蝠以花蜜为食。

其中,长舌蝠的舌长为体长的1.5倍。

只有这种蝙蝠能从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底部取食花蜜,且为该植物的唯一传粉者。

由此无法推断出(  )

A.长舌有助于长舌蝠避开与其他蝙蝠的竞争

B.长筒花可以在没有长舌蝠的地方繁衍后代

C.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长舌蝠和长筒花相互适应,共同(协同)进化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需要理解以下两点:

(1)生物的特殊性状表现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2)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选择,共同进化。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A项,只有长舌蝠才能取食长筒花的花蜜,避开了和其他蝙蝠的竞争;B项,在没有长舌蝠的地方,不知道有没有合适的生物为长筒花传粉,所以不能确定长筒花是否可以在没有长舌蝠的地方繁衍后代;C项,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项,由于只有长舌蝠才能取食长筒花的花蜜,二者相互适应,共同进化。

8.调查某校学生中关于某种性状的各种基因型及比例为:

XBXB-42.32%、XBXb-7.36%、XbXb-0.32%、XBY-46%、XbY-4%,则该校学生中XB和Xb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

A.6%、8%B.92%、8%

C.78%、92%D.8%、92%

【解析】选B。

伴性遗传的基因频率计算,只计数等位基因所存在的染色体,即男性只统计一个基因,女性统计两个基因,所以该校学生中Xb的基因频率为:

×100%=8%,则XB的基因频率为92%。

9.(2015·大连模拟)下列有关物种形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某些基因频率,因而可能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B.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以使种群产生定向变异,因而可能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C.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

D.一些生物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后出现生殖隔离而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解析】选B。

自然选择可以使种群的某些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定向进化,因而可能导致新物种的形成,A正确;突变具有不定向性,突变和基因重组只能产生进化的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错;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C正确;一些生物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后出现生殖隔离,生殖隔离的形成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D正确。

10.下列有关遗传和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之间通过生存斗争实现了共同进化

B.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杂交所得的三倍体西瓜是一个新物种

C.如果某种群数量大量减少,则该种群一定发生了进化

D.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其实质是基因不能自由交流

【解析】选D。

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称为共同进化,A项错误;三倍体西瓜不可育,所以不能称为一个新物种,B项错误;当某种群数量大量减少时,该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一定会发生改变,即该种群不一定发生进化,C项错误;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其实质是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D项正确。

二、能力培优练(共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11.(2015·南宁模拟)如图1是对一个物种中两个亚种种群(种群数量较大)的某一性状测量的结果绘制的曲线图,如果将这两个亚种置于同一生态系统中,并使之随机交配而进行基因交流,在进行了相当长时间的基因交流后,根据预测的结果绘制成图2中A、B、C、D所示的曲线,你认为比较合理的是(  )

【解析】选B。

亚种是由于地理隔离而形成的生物性状有所不同的两个种群,但两个种群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故在两个种群内的个体再次相遇时,由于可以进行基因交流会重新形成一个种群,即符合B项曲线所表示的内容。

12.(2013·山东高考)用基因型为Aa的小麦分别进行连续自交、随机交配、连续自交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随机交配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根据各代Aa基因型频率绘制曲线如下图。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曲线Ⅱ的F3中Aa基因型频率为0.4

B.曲线Ⅲ的F2中Aa基因型频率为0.4

C.曲线Ⅳ的Fn中纯合体(子)的比例比上一代增加(1/2)n+1

D.曲线Ⅰ和Ⅳ的各子代间A和a的基因频率始终相等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时,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明确自交和随机交配不改变基因频率。

(2)注意每代淘汰aa个体后,每代的基因型仅两种:

Aa和AA。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

根据题意,这四种交配方案对应的曲线依次是Ⅳ、Ⅰ、Ⅲ、Ⅱ。

连续自交和随机交配的F1中Aa的基因型频率都是1/2,所以Ⅰ和Ⅳ符合,但是连续自交的结果是纯合子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杂合子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所以Ⅰ是随机交配的结果,Ⅳ是连续自交的结果。

曲线Ⅱ和Ⅲ在F1杂合子Aa所占的比例相同,这是由于自交和随机交配的结果是一样的,都是Aa交配的结果,后代为1/4AA+1/2Aa+1/4aa,淘汰掉aa,则结果为1/3AA+2/3Aa。

如果自交,则F2是1/3AA+2/3Aa(1/4AA+1/2Aa+1/4aa),淘汰掉aa以后,得到的结果为3/5AA+2/5Aa;如果随机交配,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则F2是4/9AA+4/9Aa+1/9aa,淘汰掉aa,结果为1/2AA+1/2Aa,图中曲线Ⅱ在F2时Aa基因型频率是1/2,所以可以看出曲线Ⅱ是随机交配并淘汰aa的曲线,曲线Ⅲ是连续自交并淘汰aa的曲线。

A项中,由上述分析可知,曲线Ⅱ是随机交配并淘汰隐性个体的曲线,F2是1/2AA+1/2Aa,经过随机交配,F3是9/16AA+6/16Aa+1/16aa,淘汰掉aa后,Aa基因型频率为0.4,故A项正确。

B项中,由上述分析可知,曲线Ⅲ是连续自交并淘汰隐性个体的曲线,F2淘汰掉aa后,结果是3/5AA+2/5Aa,所以Aa基因型频率是0.4,故B项正确。

C项中,曲线Ⅳ是连续自交的结果,在Fn中纯合子的比例是1-(1/2)n,则比上一代Fn-1增加1-(1/2)n-[1-(1/2)n-1]=(1/2)n,故C项错误。

D项中,连续自交和随机交配,A和a的基因频率都不会改变,所以不会发生进化,故D项正确。

三、大题规范练(共2小题,共38分)

13.(18分)某地区从1964年开始使用杀虫剂杀灭蚊子幼虫,至1967年中期停用。

下图是六年间蚊子幼虫基因型频率变化曲线。

R表示杀虫剂抗性基因,S表示野生敏感型基因。

请据图回答:

(1)R基因的出现是      的结果。

(2)在RR基因型频率达到峰值时,RS、SS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和1%,此时R基因的频率为     。

(3)1969年中期RR基因型几近消失,表明在               

的环境条件下,RR基因型幼虫比SS基因型幼虫的生存适应能力      。

(4)该地区从此不再使用杀虫剂。

预测未来种群中,最终频率最高的基因型是      ,原因是                       

                                 。

【解析】

(1)R基因是新产生的基因,只有基因突变能产生新的基因。

(2)由题目信息可知,RR的基因型频率为95%,所以R基因的频率为(95×2+4)/200×100%=97%。

(3)1969年中期,RR基因型几近消失,说明在不使用杀虫剂的时候,RR基因型幼虫比SS基因型幼虫的生存适应能力低。

(4)根据曲线的变化可以看出,在不使用杀虫剂后,RR个体越来越少,R基因的频率越来越低,SS个体越来越多,S基因的频率越来越高。

答案:

(1)基因突变 

(2)97%

(3)不再使用杀虫剂 低

(4)SS 在不使用杀虫剂环境下,持续的选择作用使R基因的频率越来越低

14.(20分)(2015·青岛模拟)原产某地的某种一年生植物a,分别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种植,很多年以后移植到原产地,开花时期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将植物a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这样原属于同一个物种的种群a、b和c之间形成      ,种群b和种群c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传粉,说明已产生了         。

(2)在对b植物的某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在这一年中,该植物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

       ,理由是        

                。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

      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是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

【解析】种群b和种群c的生活环境是不同的,因此植物a在不同的环境中进化,形成了不同的植物b和c。

b和c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传粉,说明已产生生殖隔离,形成了不同的物种。

根据计算可知b植物种群的基因频率并没有改变,所以该种群没有发生进化。

答案:

(1)地理隔离 生殖隔离

(2)没有 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

(3)种群 自然选择 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隔离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