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数学教育中的数学文化》读后感精选4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847086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书心得《数学教育中的数学文化》读后感精选4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读书心得《数学教育中的数学文化》读后感精选4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读书心得《数学教育中的数学文化》读后感精选4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读书心得《数学教育中的数学文化》读后感精选4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读书心得《数学教育中的数学文化》读后感精选4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读书心得《数学教育中的数学文化》读后感精选4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读书心得《数学教育中的数学文化》读后感精选4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读书心得《数学教育中的数学文化》读后感精选4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读书心得《数学教育中的数学文化》读后感精选4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读书心得《数学教育中的数学文化》读后感精选4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读书心得《数学教育中的数学文化》读后感精选4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读书心得《数学教育中的数学文化》读后感精选4篇.docx

《读书心得《数学教育中的数学文化》读后感精选4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书心得《数学教育中的数学文化》读后感精选4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读书心得《数学教育中的数学文化》读后感精选4篇.docx

读书心得《数学教育中的数学文化》读后感精选4篇

读书心得《数学教育中的数学文化》 读后感

精选4篇

(一)

提及数学文化,脑海中立刻浮现的是穿插在课堂教学中的某个知识点的拓展,安排在课堂教学中的用以“锦上添花”的装饰。

近期读完《数学教育中的数学文化》一书后,发现自己走进了一个误区,对于数学文化界定的误区。

审视当下数学课堂,包括我在内的相当一部分一线数学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都仅仅是将数学文化当作课堂教学的点缀,当成提升课堂品味的调料,这是对数学文化的片面认识。

在课堂教学中延伸相关的数学史、数学应用固然有文化味道,但这样的做法仅仅是和课堂教学的表面结合,很多时候处理不好会造成数学教学和数学文化“两张皮”的现象。

书中(P15)提及数学文化的特征之一是开放性,这预意数学文化的联系不仅指向数学内部,更指向数学以外的领域,因而我们在保留数学核心的同时,可以将数学课堂延伸到其它领域,这种基于数学文化的课堂教学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还能让学生学会数学思维,能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创造能力等。

如何在数学文化背景下学习数学呢?

阅读完书中《基于数学文化的教学案例与教学模式》一章后倒也有了自己一点浅显的想法。

一、教学寻根,厚实知识底蕴

小水珠只有汇入大海,才会有长久不衰的生命动力。

同样,数学教材中的每一个知识点只有回归到厚实的数学文化背景中,才会被更深刻的理解和阐释。

在我们的现行教材中,一些公式、概念、法则等都是直接呈现于学生眼前的。

学生的认知过程,大多是在老师的指导下间接接受,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得数学变得“涩而无味”。

要想使学生获得深厚的数学知识的文化底蕴,我觉得应该引导学生去寻根究底。

如教学五年级下册《圆的周长》一课。

当学生经过一系列实验、演算,终于得到了圆周率的近似值时,我予以大加赞赏:

“这就是著名的圆周率!

同学们探求圆周率的过程跟我国伟大的数学家祖冲之有着惊人的相似!

”充分肯定学生的才智和努力后,紧接着就介绍祖冲之及圆周率的发现过程,让成功的体验伴随伟人的发现而升华,同时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再如教学“比的意义”时,可以出示16×3、9×10、5×8、21×34、13×8等规格的长方形,让学生选出最美的长方形。

在学生作出选择后,随即揭示“黄金分割”及其在美学中的意义,这样做不仅可以很好地将这部分知识纳入文化范畴,而且充分挖掘了数学的美育功能,有效地将数学课堂延伸至其它领域。

二、活动访史,缩短情感距离

我们崇拜古今中外的一切数学家,即羡慕他们为人类历史所做的杰出贡献,又觉得科学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唯因缺乏才智与勇气“上下而求索”不得。

基于这样的心理,我们与成功之士存在着天然的隔阂,尤其在情感上总不能亲近。

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不妨通过学科活动让学生“走进数学家”、“走进数学王国”。

这样的活动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数学家的成长过程,并以其作为榜样;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家并不是不可企及的,因而更容易接近。

三、生活探意,挖掘实用价值

无论是远古的结绳记事,还是现代的二进制计数,都昭示了“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也是数学应用的归宿”。

但现行教材枯燥、生硬的“经典”知识却疏远了生活实际,而显得高高在上,甚至有些高不可攀。

例如最近校内有老师执教三年级下册《年、月、日》一课时,在学习了大月、小月的相关知识后,有学生突然提出质疑:

“为什么二月的天数少呢?

”翻看教材第48页“你知道吗”,当中的介绍是从平年、闰年的角度阐述的,内容比较枯燥、生硬。

记得曾经参加某次教研活动时,有老师运用了讲故事的处理方法:

凯撒和奥古斯都两个罗马皇帝,为把自己的生日月份变成大月而从二月份(专门处死犯人的月份)中分别减掉一天。

这样不仅使学生牢牢记住平年、闰年二月份的天数,而且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有的甚至只是来源于生活中的闹剧,从而使数学显得更加亲切。

在此基础上,向学生指出,数学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我们要善于把生活中的问题提炼成数学问题,再通过数学问题的解决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就是我们学习数学的本质意义。

《数学教育中的数学文化》一书从文化的视角入手,运用哲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与科学史等相关科学的理论,分析与探讨了数学教育中的数学文化问题,为我们中小学教师从文化的视角理解数学提供了理论支撑,是一勺温暖的心灵鸡汤。

“迫”于外力,虽已囫囵吞枣式浏览完全书,但之中还有许多不明白的地方,我会继续学习并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慢慢领悟、参详。

 

(二)

张维忠教授的《数学教育中的数学文化》一书从文化的视角入手,结合数学课程,首先对国内外已有相关文献进行梳理,阐明了文化与数学文化的内涵,从理论的角度,从源头梳理的文献整理方式,助我建立了正确的数学教育文化观。

使我明白了,数学不只是数学知识、方法、过程的简单堆砌与叠加;数学教学也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的机械传递与搬运;数学课堂应当是数学文化流淌的地方,是学生不断用心去触摸数学本质、感受数学内在文化特质的自由天空。

其次,分析了国内外数学课程与我国教材中的数学文化,挖掘众多数学文化素材,为我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进行数学文化的渗透,打开了视野、提供了方法。

“数学文化”这个名词早听说过,乃至在教学工作中无意识地触及过,只是对“数学文化”内涵的理论学习,却是始于本书,以下就结合自己平时工作中无系统的所作所为,零散的所想所思,浅谈读此书的随想。

一、对“数学文化”的理解

为什么说数学是一种文化?

纵观全书,相关文献资料,也没有对数学文化内涵的统一界定,但是,大体都是相通的。

即“数学文化的含义是指人类在数学行为活动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

物质产品是指数学命题、数学方法、数学问题和数学语言等知识性成分;精神产品是指数学思想、数学意识、数学精神和数学美等观念性成分。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如果说数学教育需要“数学文化”,那么首先教师需要“文化”。

首先,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切实着眼于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从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出发进行教学工作。

此外,教师的文化底蕴是数学“文化”的保证。

作为一个数学教师,要对对自己的学科怀有一种追本溯源的求实求真的态度,对“什么是数学、什么是数学教育、什么是数学文化、数学与人的发展、数学与文化的作用、数学有何文化价值”等有一份深切关注与深刻思索,那么工作中将少一些盲目性,就能在纷繁复杂的数学教育变革中,找准数学教育的基点。

二、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渗透数学文化的意义

课程理念指出: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能充分地利用数学文化,让学生接受它的熏陶,体会它的丰富价值,这对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求知欲,培养独立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数学文化的学习可以受到人格品行的教育。

实则,在当今的教育实践中,常常有“数学=加减法(入学前儿童)”“数学=解决问题(学龄儿童)”、“数学=逻辑(青少年甚至成人)”等的观念。

尽管数学教学改革至今,我们的数学课堂已然发生了很大的翻转,“从关注教到关注学生学”、“从追求结果到经历探究的过程”等,但是从上述关于数学的解读来看,还是不能改变大多学生及人们对数学学科的片面、乃至错误的认识。

从我个人的教学工作实践来反思,我和许多人一样,过度地关注数学是一门学习语言、图表、符号表示的学科,而忽视了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部分学生在努力学习数学的同时,逐渐地厌烦、冷漠数学,而且随着数学知识的丰厚,厌倦的程度也在加剧。

本书第一章第二节第三篇中阐述“数学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数学是科学的语言、数学是思维的工具、数学是理性的艺术、数学是一种高技术、数学促进了人类的思想解放”。

无论是从数学教学实践状况来反思,还是数学的文化价值来明晰,数学教育教学中有渗透数学文化的需要,乃之必要。

认识到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挖掘蕴藏在数学之中的丰富的文化资源,建立合理的数学课程目标,才能真正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使数学不再是忽视应用及与其它领域脱离联系的、空洞的解题训练,不再消耗学生对学数学习的热情。

  

3、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实践中渗透数学文化的措施

本书第四章中介绍“数学文化已初步渗入到课程标准、教科书,体现在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之中。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受到了一定的文化感染,产生了文化共鸣,体验到了数学的文化品味和世俗的人情味”。

再次阐述了数学教育中渗透数学文化的意义,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同样如此。

现就结合实际,浅谈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实践中渗透数学文化有关措施:

(一)、在文本解读中挖掘教材中的文化资源

苏教版新教材注重体现数学文化的价值,从一年级开始就以短小易懂、图文并茂、有趣生动的形式,以“你知道吗?

”为栏目,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数学发现、数学史的知识、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闻等等,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内容的呈现,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源自于人类生活的需要,丰富学生对数学发展的整体认识,体会数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时我们要能充分利用好数学新教材的文化素材,让学生切实领会到数学的文化价值,感受“数学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内需动力,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研究数学的持久激情。

  

(二)在课堂教学中彰显数学的文化价值

  1.追本溯源——揭示数学知识的生成和发展的过程

低年级教学“加法”和“减法”的相关计算时,就可以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从学生从解决现实实际问题的角度入手,借助操作、画图、想象、类比等方法,体验数学知识的生成与发展的全过程,建立数学模型,深刻把握加法和减法的含义,渗透数学思想,彰显数学的文化价值。

2.联系生活——展示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中从利用“你知道吗?

”等内容,通过了解数学史来拓宽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体会到数学的博大精深和人类的智慧与文明,让数学文化滋润学生的幼小心田,成为数学学习的不竭动力和源泉。

如教学“分数的认识”时,让学生打开课本看幅图,说说有关分数产生的情况。

分数是在分物体得不到整数结果时产生的。

我国古代用算筹表示分数,印度人发明了阿拉伯数字和阿拉伯人发明了分数线后,分数就变成现在的表示方式了。

这足以说明有了数学家的不懈努力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分数的表达方法也就愈来愈简洁。

3.动手实践——体验、欣赏、理解和创造数学美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尤其是数学实践活动中,给学生创设自由的氛围,留足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可以通过动脑、动手去创造数学的美,在创作实践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如“给出一张长方形纸,要求剪去一个角,求还剩几个角?

能否只剩一个角呢?

”,再如“一张正方形的纸,对折两次,可以得到什么图形?

”等,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活动中,体验、欣赏、理解和创造数学美,感受数学的文化价值。

(三)在课堂之外凸出数学的文化价值

此外,还可以利用学校开展的“数学节”等活动平台,结合“数学节”的系列活动活动,猜数学谜语、参加数学小竞赛、介绍数学家的故事、学些数学小论文、做数学小报等等,深入、系统、有规划地促进学生对数学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践行并彰显数学的文化本性,让文化成为数学课堂的一种自然本色。

”已成为一种必然和要求。

“数学发展到今天,人们对于她的认识己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数学文化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数学+文化’。

在关注数学历史性和数学美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对数学文化有一种朴素的理解:

数学真正的文化要义在于,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张扬数学思考的魅力,并改变一个人思考的方式。

数学学习一旦使学生感受到了思维的乐趣,使学生领悟了数学知识的丰富、数学方法的精巧、数学思想的博大、数学思考的美妙。

那么,数学的文化价值必显露无遗。

所以,我们要明确,“具有文化需求的数学课堂并不排斥具体的数学知识或方法,相反,数学课程的文化价值和意义正是依托于具体数学知识、方法的学习而得以实现的。

知识和方法是载体,是数学的文化价值赖以彰显、实现的母体和根系。

我们应以一种古典、审美的情怀,关注学生数学思考的提升、数学思维方式的培养,关注数学精神品质的有机渗透,不仅丰富了数学文化的内涵,更为今后开展数学文化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开掘出新的思路,展现新的契机,描摹新的未来。

” 

(三)

怀着无比恐慌的心情,断断续续地翻阅了张维忠教授的《数学教育中的数学文化》这本书。

老实说,我是读不大懂的。

对于一个严格意义上的中文专科生而言,阅读过程之艰难可想而知。

我也深感自己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是何等的浅薄。

书中说有人选择了小学、初中、高中各一所学校,对中小学数学文化内容的教学进行了现状调查,其中提到数学教师本身的数学文化修养存在缺陷,“从教师对数学文化的了解程度的调查中可以看到,数学教师中十分了解新课程涉及的数学文化内容的比例是相当低的,只占7%。

仅在报刊中见到过数学文化的占69%,其余为听说过或是未曾听说过;有72%的受调查者只能列出6位以下的数学家的名字。

”对于自己数学文化的欠缺,一方面应该是自己从小学到初中到中师接受这方面的教育就比较少,老师的教学计划就没有安排数学文化课教学。

另一方面,参加工作以来,自己也没有主动去阅读这方面的书籍,以致自己现在面对这本书时是如此的惊慌失措。

基于这样的情况,如果真要说阅读感受,也是很折磨人的。

《数学教育中的数学文化》主要侧重于数学课程与数学教材中的数学文化因素以及基于数学文化的教学案例与教学模式研究。

通过阅读本书,我知道了很多与数学有关的诗歌、美术、音乐作品;知道了改变世界面貌的十个数学公式;知道了国际数学家大会;知道了黄金比例与裴波那契数列中的数学文化;还知道了一大批数学家或跟数学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艺术家的名字:

丢番图、欧几里得、毕达哥拉斯、庞加莱、埃舍尔、费古生等等。

让我感触颇深的是:

数学和艺术竟可以如此完美地结合。

英国数学家怀特海因诗人雪莱的诗歌《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中第四幕的一节“我在黑暗的金字塔下转动,……,光明和温暖坐在身边细心地侍奉。

”而感慨:

“只有内心世界展现着一副特定几何图形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诗歌来,而讲解这张图形,常常正是我在数学课堂中要做的事情。

”将绘画与数学完美结合的当代荷兰艺术家埃舍尔曾说过,他追求的目标不仅是“美”,而更主要的是“奇”。

他追求别人从未表现过的东西,使得一些语言无法表达的思想成为现实。

《欧几里得漫步处》、《不可能的立方体》、《观景楼》、《上升与下降》等作品就是最好的证明。

埃舍尔自己曾经说过:

“我深深地感觉到,我的心灵与数学家们靠得更近,而不是与画家同行。

”美国数学家费古生认为“雕塑是数学传播的有效途径,数学是雕塑设计的清晰语言。

”他的雕塑作品“NC脐带环”就是一个完美的数学作品。

这一雕塑的截面是数学中的圆内旋轮线,它是大圆内,半径为大圆三分之一的小圆上的一点,当小圆沿大圆圆周在大圆内滚动一周所形成的轨迹。

其表面是6阶段近似的皮亚诺曲线。

世界著名雕塑大师罗丹也曾说过这么一句叫世人感到惊讶、让数学家感到自豪的话:

“我不是一个梦幻者,而是一个数学家,我的雕塑之所以好就是因为它是几何学的。

关于什么是数学文化,专家学者们众说纷纭,至今恐怕尚无一个统一的定论。

纵观我们的数学教育和我们培养的学生,好像只会解答数学题而不知感受数学之妙,不知感悟数学思想,以致将来不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理解生活、创造生活,这还是真正的数学教育吗?

著名数学家柯朗曾尖锐地批评数学教育:

“数学的教学逐渐流于无意义的单纯演算习题的训练。

固然这可以发展形式演算能力,但却无助于对数学的真正理解,无助于提高独立思考能力,不幸的是,教育工作者对此应负其责。

数学对象是人类抽象思维的产物,它的抽象性决定数学就是一种文化。

数学文化的核心意义在于数学的观念、意识和思维方式。

但我们很难用一句话把数学的内涵概括全面,这可能就是数学异于其他科学而作为文化的最主要的特点。

当我们认为数学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时候,那便可以说数学文化。

简言之,数学文化就是被推广的数学思维习惯和方式。

教师只有从数学学科中跳出来,走向数学文化,才能从根本上转变数学在学生心目中的印象。

因此数学课堂应当是数学文化流淌的地方,是学生不断用心去触摸数学本质、感受数学内在文化特质的自由天空。

书中提到的“基于数学文化的教学案例与教学模式”都是以初中和高中课堂为主的。

小学数学作为重要的基础课程,传承数学文化对学生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数学教学的文化眼界高低直接决定着学生数学素养的高低。

因此,提升数学素养,不仅是小学生学习数学自身应有的诉求,也是教育教学价值的体现。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开篇的“基本理念”部分,对数学学科性质作了这样定性: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在“课程实施建议”中又作了详细的阐述,提出了具体要求。

这就意味着数学教学过程,也是传播“数学文化”的过程。

数学学科教学只有放在“数学文化”这样一个大背景中进行,才会焕发出旺盛的生命活力。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在学生时代的学习中对数学文化感知甚少,真不希望我的学生还停留在我当初的那个层面。

如何让小学生对数学文化提升认识,不正是我们的责任吗?

感谢研修班让我遇到了《数学教育中的数学文化》,阅读仍在继续。

 

(四)

读书,读一本好书,让我们得以明净如水,开阔视野。

读张维忠教授的《数学教育中的数学文化》这本书,引导我从文化的视角理解数学,让我收益非浅。

在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我想当然地以为:

数学文化不过就是一些文化素材,且与数学知识相分离。

“渗透数学文化”就是在课堂的局部安放几个“文化素材”而已。

对于教材中的数学文化,也是按照头脑中自己想当然的方式去教。

读了这本书后,我明白了:

数学的“文化性”并不是追求表面热闹,而是要培养学生深层的数学思维。

我觉得要想在课堂中融入数学文化,让孩子们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在不断学习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基于数学文化的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学模式的前提是实践者对于数学文化的理解不再肤浅,若对实践方式仅仅停留于方法层面上的研究和认识,单纯强调教学模式中的教学流程,盲目崇拜那些“可以增加文化味”的方法、素材,其结果往往背离数学文化教育的初衷。

研究中不仅要求教师对所教授的教学内容要深刻领悟,还要求其能够进行学科外的联系拓展,这既需要教师自身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又需要教师与教师间的交流,多方的寻觅。

但是,即使这些都具备,若教师没有良好的教学方法,不能妥善地安排丰富的素材,那么这种模式下的教学还是很容易陷入“数学文化灌输”的境地,不仅无法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喜爱,就是基本的知识传播功能也将丧失。

我们自身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学生,无论是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教育内容、方法的运用和改革,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水平。

学生良好素质的获得首先取决于具有良好素质的教师的引导和示范。

二、在挖掘教材中突显数学文化

数学是精彩的,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数学教育,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构建数学课堂文化,让孩子的主体作用得到最大地调动,让孩子喜欢数学,喜欢用数学,让每一位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具有生命的活力!

这么理想的课堂,是靠教师的智慧充分挖掘教材,传播文化。

当然,这也与数学文化的自身魅力密不可分。

苏教版实验教材注重体现数学文化的价值。

从一年级开始就以生动有趣的图片、有趣的实践活动课来初步渗透数学文化。

到了中高年级,以“你知道吗?

”为题,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闻、数学发现、数学史的知识等等,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内容的呈现,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首先源于人类生活的需要,丰富学生对数学发展的整体认识,体会数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在精简练习中发挥数学文化作用

张维忠教授提出的构建“经验触动——数学化理解——多领域渗透——回顾反思”的基于数学文化的教学模式,其中的“数学文化理解”与“多领域渗透”是该模式的核心。

在这两个环节内,学生深切地体会到数学为何是一种文化,感受到数学的过程性、易谬性,体验到数学对社会文化的促进作用以及社会文化背景对数学发展的影响,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思考世界以及从文化的角度反思数学。

这一模式最适用于那些知识点相对教少,核心概念具备文化关联特质的教学内容。

如果教学内容知识点繁杂、线索凌乱,完成基本的认知任务之后,教师即无拓展的空间可言,数学内部系统的操作可能会完全取代数学与外部系统的交流。

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也不能喧宾夺主,要将学习的内容和渗透的数学文化有机融合,切忌为了数学文化而数学文化,将知识和数学文化割离开来。

数学文化的渗透要根据实际而定,因内容而定,因教学的时间而定,只有这样才能让数学文化在数学学习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基于数学文化的教学模式立足于数学本质,通过建立数学与数学史、社会文化、数学应用、民族传统等的联系,将数学本质与学生主体经验相关联,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以及对学生经验的开放接纳贯穿始终,圆满地实现了教学三因素的统整。

这一模式需要通过大量的时间,大量的数学文化题材,在课堂中不断渗透,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唤醒学生的心智,通过震撼学生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融入了数学文化的课堂,必定会让孩子们深切感受到数学的亲切。

如何将传统教学与这一模式下的教学相结合,使它更好地服务于数学课堂,将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