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安阳二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847192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08.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安阳二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河南省安阳二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河南省安阳二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河南省安阳二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河南省安阳二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河南省安阳二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河南省安阳二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河南省安阳二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河南省安阳二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河南省安阳二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河南省安阳二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河南省安阳二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河南省安阳二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河南省安阳二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河南省安阳二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河南省安阳二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河南省安阳二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河南省安阳二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河南省安阳二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河南省安阳二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安阳二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docx

《河南省安阳二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安阳二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南省安阳二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docx

河南省安阳二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安阳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化学试题卷

命题人:

张建新审题人:

高海燕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C—12N—14O—16Na—23Mg—24Al—27Si—28S—32Cl—35.5K—39Ca—40Fe—56Cu—64Ag—108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分类标准不正确的是(  )

A.化学反应分为:

氧化还原反应、非氧化还原反应(标准:

是否有电子的转移)

B.分散系分为:

溶液、胶体、浊液(标准:

能否产生丁达尔效应)

C.纯净物分为:

单质、化合物(标准:

组成物质的元素种数)

D.化合物分为:

电解质、非电解质(标准:

溶于水或熔融状态能否导电的化合物)

【答案】B

【解析】

有电子转移的化学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没有电子转移的化学反应为非氧化还原反应,故A合理;根据分散质粒子直径不同,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浊液,故B不合理;只由1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化合物,故C合理;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能导电的化合物是电解质;在水溶液和熔融状态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是非电解质,故D合理;选B。

2.下列用品的有效成分与用途对应有错误的是()

A

B

C

D

用品

食盐

水玻璃

复方氢氧化铝片

84消毒液

有效成分

NaCl

Na2SiO3

Al(OH)3

NaClO

用途

做调味品

刻蚀玻璃

做抗酸药

做消毒剂

 

A.AB.BC.CD.D

【答案】B

【解析】

【详解】A.氯化钠有咸味,可做调味品,有效成分及用途对应正确,故A项正确;

B.Na2SiO3熔点高,性质稳定,常用于阻燃剂和防腐剂,不能刻蚀玻璃,用途错误,故B项错误;

C.氢氧化铝可以和胃液中的盐酸反应,做抗酸药,故C项正确;

D.次氯酸钠溶液水解生成的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可做消毒剂,故D项正确;

答案选B。

3.我们常用“往伤口上撒盐"来比喻某些人乘人之危的行为,其实从化学的角度来说,“往伤口上撒盐”的做法并无不妥,甚至可以说并不是害人还是救人。

这种做法的原因是()

A.胶体的凝聚B.胶体的丁达尔现象

C.胶体的布朗运动D.胶体的电泳

【答案】A

【解析】

【分析】

胶体在遇到电解质溶液、加热、电性相反的电解质的时候都会聚沉,结合题目中所给信息解答即可。

【详解】A.食盐的主要成分NaCl是电解质,血液属于胶体,其胶体粒子带电荷,所以在伤口上撒盐可以使伤口表面的血液凝结,从而阻止进一步出血,以及防治细菌感染,属于胶体的凝聚现象,故A项正确;

B.丁达尔现象是指当一束可见光通过胶体时,可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而本题中没有可见光照射,故B项错误;

C.胶体粒子不停地作布朗运动,是胶体具有介稳性的原因之一,与本题做法无关,故C项错误;

D.血液属于胶体,因为没有外接电源,所以不属于电泳现象,故D项错误;

答案选A。

4.下列仪器常用于物质分离的是

①漏斗②试管③蒸馏烧瓶④天平⑤分液漏斗⑥研钵

A.①③④B.①②⑥C.①③⑤D.①③⑥

【答案】C

【解析】

①蒸发皿是用来蒸发结晶的,符合;②试管用作反应的容器,不符合;③蒸馏烧瓶,可通过蒸馏分离物质,符合;④天平用来称量物质质量,不符合;⑤分液漏斗用于分离液体,符合;⑥研钵用于研磨药品,不符合。

答案选C。

5.下列状态的物质,既属于电解质又能导电的是

A.酒精B.氯化钾晶体

C.液氯D.熔融的氢氧化钠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电解质是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酒精在两种状态下均不导电,液氯是单质,A、C均不是电解质;氯化钾晶体中的K+、Cl-无法自由移动,因此无法导电。

答案选D。

考点:

电解质

6.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1molFe溶于过量稀硝酸,电子转移数为2NA

B.标准状况下,2.24LCCl4含有分子的数目为0.1NA

C.46gNO2和N2O4混合气体中含有原子总数为3NA

D.2molSO2和1molO2催化反应后分子总数为2NA

【答案】C

【解析】

【详解】A.Fe溶于过量稀硝酸生成Fe3+,则1molFe完全反应转移电子3mol,个数为3NA,故A错误;

B.在标准状况下CCl4不是气体,无法判断2.24LCCl4含有分子的数目,故B错误;

C.NO2和N2O4的最简式均为NO2,则46gNO2的物质的量为1mol,所含原子的物质的量为3mol,原子总数为3NA,故C正确;

D.SO2和O2发生催化反应生成SO3为可逆反应,则2molSO2和1molO2不能完全反应生成2molSO3,所以反应后的分子总数不是2NA,故D错误,答案选C。

【点睛】本题考查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有关计算和判断,试题难度不大,注意当硝酸过量时,Fe生成的是Fe3+而不是Fe2+,为易错点。

7.在溶液中能共存,加入OH-有沉淀析出,加入H+能放出气体的是(  )

A.Na+ H+ NO3- Cl-B.Ca2+ NO3- HCO3- Cl-

C.K+  H+ Cl-   SO42-D.Ca2+ Cl-   SO42-  CO32-

【答案】B

【解析】

【分析】

加入OH-有沉淀析出,可能为氢氧化物沉淀或存在酸式盐的酸根离子,加入碱后生成沉淀,加入H+能放出气体,说明溶液中存在HCO3-或CO32-等离子,根据离子的性质作进一步判断。

【详解】A、该组离子能共存,但加入OH-没有沉淀析出,加入H+不能放出气体,选项A错误;

B、该组离子能共存,加入OH-有CaCO3沉淀析出,加入H+能放出CO2气体,选项B正确;

C、该组离子能共存,但加入OH-没有沉淀析出,加入H+不能放出气体,选项C错误;

D、该组离子中Ca2+与SO42-、CO32-发生反应产生沉淀而不能大量共存,选项D错误。

答案选B。

【点睛】本题考查离子共存问题,题目难度不大,解题时要特别注意题目的要求,为易错点。

8.只用一种试剂,可区别Na2SO4、MgCl2、FeCl2、Al2(SO4)3四种溶液,这种试剂是

A.Ba(OH)2B.H2SO4C.AgNO3D.NaOH

【答案】D

【解析】

【详解】A.Na2SO4、Al2(SO4)3与BaCl2反应均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现象相同,不能区分,选项A错误;

B.四种溶液与硫酸均不反应,现象相同,不能区分,选项B错误;

C.四种溶液与AgNO3反应均生成白色沉淀,现象相同,不能区分,选项C错误;

D.Na2SO4、MgCl2、FeCl2、Al2(SO4)3四种溶液与NaOH反应的现象分别为:

无现象、白色沉淀、白色沉淀变为灰绿色最后为红褐色、先生成白色沉淀后沉淀消失,现象不同,能区分,选项D正确;

答案选D。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盐酸、氨水、碱石灰都是混合物

B.将Na单质长时间放置在空气中,最终得到的白色固体是NaHCO3

C.SiO2不能溶于水生成H2SiO3,因此SiO2不是酸性氧化物

D.用焰色反应检验Na之前,应用稀硫酸清洗铁丝

【答案】A

【解析】

【分析】

A.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

B.碳酸氢钠不稳定;

C.溶于水形成相应的酸,或能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为酸性氧化物;

D.硫酸是强酸、难挥发。

【详解】A.盐酸是HCl的水溶液,氨水是氨气的水溶液,碱石灰是氢氧化钠与氧化钙的混合物,三者均是混合物,故A项正确;

B.将Na单质长时间放置在空气中,钠和空气中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最后得到碳酸钠,而不是NaHCO3,故B项错误;

C.SiO2虽然不能溶于水生成H2SiO3,但可以与强碱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SiO2是酸性氧化物,故C项错误;

D.硫酸虽能溶解氧化物等杂质,但其沸点较高,难挥发,在灼烧时易残留痕迹,所以通常用盐酸清洗铁丝,故D项错误;

答案选A。

【点睛】本题的D项考查的是焰色反应,值得注意的是,焰色反应是元素的性质,可用于鉴别某一金属元素,属于物理方法。

且高中阶段常考的是钠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焰色为黄色,K元素及其化合物焰色需透过蓝色钴玻璃才能观察,火焰颜色为紫色。

10.“绿色化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指从技术、经济上设计可行的化学反应,使原子充分利用,不产生污染物。

下列化学反应符合“绿色化学”理念的是

A.制CuSO4:

Cu+2H2SO4(浓)=CuSO4+SO2↑+2H2O

B.制CuSO4:

2Cu+O2=2CuO;CuO+H2SO4(稀)=CuSO4+H2O

C.制Cu(NO3)2:

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D.制Cu(NO3)2:

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答案】B

【解析】

选项A、B、D中分别产生了有毒气体SO2、NO2、NO,所以正确的答案是B。

11.下列有关实验方法正确的是

A.除去铁粉中的少量铝粉:

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后,过滤

B.除去FeCl3中少量CuCl2:

用足量的铁粉,过滤

C.为测定熔融氢氧化钠的导电性,在瓷坩埚中熔化氢氧化钠固体后进行测量

D.制备Fe(OH)3胶体,通常是将NaOH溶液滴入FeCl3溶液中

【答案】A

【解析】

【详解】A.铝粉与可氢氧化钠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

2Al+2NaOH+2H2O=2NaAlO2+3H2↑,而铁粉不能反应,所以除去铁粉中的少量铝粉,可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后,待铝元素全部以偏铝酸根形式存在于溶液中后过滤得到铁粉,故A项正确;

B.铁粉可与FeCl3反应生成FeCl2,不符合除杂原则,故B项错误;

C.瓷坩埚的成分之一SiO2会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硅酸钠和水,故C项错误;

D.向沸水中逐滴加入饱和氯化铁溶液可制备Fe(OH)3胶体,若将NaOH溶液滴入FeCl3溶液中会得到Fe(OH)3沉淀而不是胶体,故D项错误;

答案选A。

12.下列关于各实验装置及其使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部分装置未画出)()

A.装置①常用于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

B.装置②可用于吸收NH3,并防止倒吸

C.利用装置③验证KHCO3和K2CO3的热稳定性,X中应放的物质是KHCO3

D.装置④b口进气可收集Cl2、NO等气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A.蒸馏操作分离的是沸点不同的互相溶解的液体混合物,故A项错误;

B.氨气极易溶于水,装置②中有机苯层在上层,不能达到防倒吸的目的,故B项错误;

C.K2CO3稳定性较好,受热不易分解,而KHCO3受热易分解,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所以X中应放的物质是KHCO3,Y中盛放的是K2CO3,所以C项正确;

D.若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大,则进气口为长管口,相反,则从短管口进气,显然Cl2、NO等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应该从长导管口进气,故D项错误;

答案选C。

13.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黑火药是由硫磺粉、硝酸钾和木炭粉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爆炸的反应为S+2KNO3+3C

K2S+N2↑+3CO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中的还原剂为KNO3

B.该反应中C被还原

C.若消耗32gS,该反应转移电子数为2NA

D.若生成标准状况下气体22.4L,则有0.75mol物质被氧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

反应S+2KNO3+3C═K2S+N2↑+3CO2↑中,N和S元素化合价降低,被还原,C元素化合价升高,被氧化,结合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分析作答。

【详解】A.反应中N和S元素化合价降低,被还原,C元素化合价升高,所以还原剂是C,氧化剂是S和KNO3,故A项错误;

B.C元素化合价升高,所以还原剂是C被氧化,故B项错误;

C.消耗32gS即1molS,则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会消耗3molC,所以转移电子数为(4−0)×3mol=12mol,故C项错误;

D.生成标准状况下22.4L气体时,即1mol气体,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量数之比等于对应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可知,会生成

×1mol=0.25mol氮气,根据关系式S

2KNO3

N2可知,有0.25molS和0.5molKNO3参加反应,又反应中N和S元素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则共有0.75mol物质被还原,故D项正确;

答案选D。

【点睛】本题侧重考查氧化还原反应规律的应用,D项是难点,学生需要分析被还原的物质有S和KNO3两种。

抓住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其口诀为:

升失氧,降得还,若说剂,则相反。

再根据关系式理清物质之间的联系,便可迎刃而解。

14.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醋酸与氨水反应:

CH3COOH+NH3•H2O═CH3COO-+NH4++H2O

B.氯气跟水反应:

Cl2+H2O=2H++Cl-+ClO-

C.钠跟水反应:

Na+2H2O=Na++2OH-+H2↑

D.硫酸铜溶液跟氢氧化钡溶液反应:

Ba2++SO42-=BaSO4↓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A、醋酸与氨水反应:

CH3COOH+NH3•H2O═CH3COO-+NH4++H2O,正确;B、次氯酸为弱酸,在离子方程式中应用化学式表示,错误;C、钠跟水反应:

Na+2H2O=Na++2OH-+H2↑,电荷不守恒,错误;D、硫酸铜溶液跟氢氧化钡溶液反应:

Ba2++SO42-=BaSO4↓,漏掉氢氧根和铜离子的反应,错误。

考点:

考查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

15.下列氯化物中,既能由金属和氯气直接反应制得,又能由金属和盐酸反应制得的是

A.FeCl2B.AlCl3C.FeCl3D.CuCl2

【答案】B

【解析】

【详解】A.FeCl2只能由Fe和盐酸反应生成,与氯气反应生成FeCl3,选项A错误;B.AlCl3由可金属和氯气直接反应制得,又能由金属和盐酸反应制得,选项B正确;C.FeCl3只能由Fe和氯气反应生成,与盐酸反应生成FeCl2,选项C错误;D.Cu为不活泼金属,与盐酸不反应,选项D错误。

答案选A。

16.过滤后的食盐水仍含有可溶性的CaCl2、MgCl2、Na2SO4等杂质,通过如下几个实验步骤,可制得纯净的食盐水:

①加入稍过量的Na2CO3溶液;②加入稍过量的NaOH溶液;③加入稍过量的BaCl2溶液;④滴入稀盐酸至无气泡产生;⑤过滤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A.③②①⑤④B.①②③⑤④C.②③①④⑤D.③⑤②①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

粗盐的提纯中,为了保证杂质离子完全出去,每一次所加试剂都过量,加入NaOH溶液的目的是除去Mg2+,加BaCl2溶液的目的是除去SO42-,加Na2CO3溶液的目的是除去Ca2+和过量的Ba2+,由此可知,Na2CO3溶液的加入一定在BaCl2溶液之后,为了不使产生的沉淀溶解,一定要在过滤后再加盐酸,据此确定加试剂的顺序。

【详解】粗盐的提纯中,为了保证杂质离子完全出去,每一次所加试剂都过量,加入NaOH溶液的目的是除去Mg2+,加BaCl2溶液的目的是除去SO42-,加Na2CO3溶液的目的是除去Ca2+和过量的Ba2+,由此可知,Na2CO3溶液的加入一定在BaCl2溶液之后,即①一定在③之后,为了不使产生的沉淀溶解,一定要在过滤后再加盐酸,即④在⑤之后,故操作顺序可以是②③①⑤④或③②①⑤④或③①②⑤④,故合理选项是A。

【点睛】本题考查了粗盐提纯过程中的试剂的加入顺序,掌握每种除杂试剂的加入的目的是理解加入顺序的前提,难度不大。

17.硅及其化合物在材料领域中应用广泛。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晶体硅可做光导纤维B.SiO2可做计算机芯片

C.SiO2可与水反应制备硅胶D.玻璃、水泥、陶瓷都是硅酸盐产品

【答案】D

【解析】

A、硅单质可用来制造太阳能电池,制造光导纤维的主要材料是SiO2,故A错误;B、制造光导纤维的主要材料是SiO2,故B错误;C、SiO2不可能与水反应,制备硅胶通常要用硅酸盐与酸反应,故C错误;D、玻璃的主要原料是纯碱、石灰石、石英,水泥的主要原料是黏土、石灰石,陶瓷主要原料是黏土,石英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黏土属于硅酸盐,故都属于硅酸盐产品,故D正确;故选D。

18.如图的装置中,干燥烧瓶中盛有某种气体,烧杯和滴管内盛放某种溶液。

挤压胶管的胶头,下列与实验事实不相符的是()

A.NH3(H2O含石蕊)蓝色喷泉B.HCl(H2O含石蕊)红色喷泉

C.C12(饱和食盐水)无色喷泉D.CO2(NaOH溶液)无色喷泉

【答案】C

【解析】

氨气极易溶于水,能形成喷泉,氨水溶液显碱性,遇到石蕊显蓝色,A项正确;氯化氢极易溶于水,能形成喷泉,遇到石蕊显红色,B项正确;氯气在饱和食盐水中的溶解度很小,不能形成喷泉,C项错误;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造成气体减小,形成喷泉,D项正确。

19.铜粉放入稀硫酸中,加热后无明显现象发生,当加入下列一种物质后,铜粉的质量减少,溶液呈蓝色,同时有气体逸出,该物质是

A.Fe2(SO4)3B.Na2CO3C.KNO3D.FeSO4

【答案】C

【解析】

铜与稀硫酸不反应,但加入KNO3后,由于溶液中有H+存在,故会发生如下反应:

  3Cu+8H++2NO

3Cu+2NO↑+4H2O。

  加入Fe2(SO4)3,也会使铜粉的质量减少,但无气体逸出,故答案选C。

20.有关氯气和氯水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向FeCl2溶液中滴加氯水,溶液颜色变成棕黄色,说明氯水中含有HClO

B.饱和氯水久置时Cl-增多、水分子减少,酸性增强

C.过量的铁在氯气中燃烧可生成氯化亚铁

D.不能用pH试纸测定氯水的pH,是因为其中含有的Cl2有漂白性

【答案】B

【解析】

氯水中氯气分子把FeCl2氧化为FeCl3,说明氯气分子存在,不能说明氯水中含有HClO,A错误;饱和氯水中含有HClO,久置时,HClO分解为盐酸和氧气,溶液H+、Cl-数目增多,有少量水挥发,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增大,酸性增强,B正确;过量的铁在氯气中燃烧仍然生成氯化铁,因为氯气具有强的氧化性,把铁直接氧化为+3价,C错误;氯水中含有的HClO具有漂白作用,不是氯气,D错误;正确选项B。

21.某混合气体中可能含有Cl2、O2、SO2、NO、NO2中的两种或多种气体。

现将此无色透明的混合气体通过品红溶液后,品红溶液褪色,把剩余气体排入空气中,很快变为红棕色。

对于原混合气体成分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

A.肯定只有SO2B.肯定没有Cl2、O2和NO2

C.可能有Cl2和O2D.肯定只有NO

【答案】B

【解析】

【详解】二氧化氮为红棕色气体,氯气为黄绿色,故该无色气体中不含二氧化氮和氯气,气体通过品红后,品红褪色,说明含有二氧化硫气体,剩余气体排入空气中,很快变为红棕色,说明含有一氧化氮气体,一氧化氮能和氧气反应生成红棕色二氧化氮,所以原气体不含氧气。

则肯定含有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不含氯气、二氧化氮、氧气。

故选B。

【点睛】掌握常见的气体的颜色,氯气:

黄绿色;二氧化氮:

红棕色;溴蒸气:

红棕色。

氟气:

浅黄绿色。

掌握一氧化氮和氧气不能共存,直接反应生成二氧化氮。

22.月球的矿产资源极为丰富,仅月球表层5cm厚的沙土就含铁单质有上亿吨,月球上的主要矿物有辉石(CaMgSi2O6)、钾长石(KAlSi3O8)和橄榄石(MgFeSiO4)等,下列说法或分析不正确的是()

A.辉石、钾长石及橄榄石均属于硅酸盐矿

B.钾长石的氧化物形式可表示为:

K2O·Al2O3·6SiO2

C.橄榄石中铁为+2价

D.月球上有游离态铁是因为月球上铁的活动性比地球上铁的活动性弱

【答案】D

【解析】

【分析】

A.依据硅酸盐的分类作答;

B.根据硅酸盐的氧化物表示方法来书写;

C.根据元素的化合价规则来判断铁元素的化合价;

D.金属的活动性是金属本身的性质,和金属所在的位置无关;

【详解】A.辉石[CaMgSi2O6]、斜长石[KAlSi3O8]和橄榄石[(Mg,Fe)2SiO4]的成分均属于硅酸盐类,均属于硅酸盐矿,故A项正确;

B.硅酸盐的氧化物表示方法:

先写活泼金属氧化物,然后是不活泼的金属氧化物,再是非金属氧化物二氧化硅,最后是水,所以斜长石的氧化物形式可表示为:

K2O·Al2O3·6SiO2,故B项正确;

C.化合物中化合价代数和为0,镁元素化合价是+2价,硅元素化合价是+4价,氧元素化合价是−2价,所以铁元素化合价是+2价,故C项正确;

D.金属铁的活动性是金属本身的性质,这与金属是在月球上还是在地球上无关,只是月球上没有氧气,金属铁不会被氧气氧化,所以在月球上存在游离态铁,故D项错误;

答案选D。

23.某混合溶液中所含离子的浓度如下表,则M离子可能为

所含离子

Cl-

SO42-

H+

M

浓度/(mol·L-1)

2

1

2

1

 

A.Na+B.Ba2+C.NO3-D.Mg2+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溶液中,单位体积内已知的阳离子所带电量为:

2mol/L×1=2mol/L,单位体积内已知的阴离子所带总电量为:

2mol/L×1+1mol/L×2=4mol/L,大于单位体积内已知的阳离子所带电量2mol/L,故M为阳离子,设M离子的电荷为x,由电荷守恒可知:

4=2+x×1,解得x=+2,结合选项可知,M为Ba2+或Mg2+,又SO42-与Ba2+能结合生成硫酸钡沉淀,不能共存,则溶液中存在的离子为Mg2+,故选D。

考点:

考查了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的相关知识。

24.右图表示在某溶液中滴加Ba(OH)2溶液时,沉淀的物质的量随Ba(OH)2的物质的量的变化关系。

该溶液的成分可能是

A.MgSO4B.KAl(SO4)2C.Al2(SO4)3D.NaAlO2

【答案】C

【解析】

该图像可知,当沉淀达到最大时,沉淀开始溶解,但仍然有剩余的,这说明选项A、D是不正确;根据图像可知,氢氧化铝是2mol,而硫酸钡是3mol,即钡离子和铝离子的个数之比是3︰2,因此选项C正确,B不正确,答案选C。

25.28g铜、银合金与足量的一定浓度的硝酸完全反应,放出的气体与2.24L的O2(标准状况)混合,通入水中,恰好完全吸收,则合金中Cu与Ag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A.1:

1B.1:

2C.2:

1D.3:

1

【答案】B

【解析】

铜、银合金与足量的一定浓度的硝酸完全反应,反应生成氮的氧化物与2.24L的O2混合,通入水中恰好完全吸收,分析整个过程可知,金属提供电子物质的量等于氧气获得电子物质的量,设Cu、Ag的物质的量分别为xmol、ymol,根据二者质量及电子转移守恒,可得:

计算得出x=0.1mol、y=0.2mol,所以合金中Cu与Ag的物质的量之比:

0.1:

0.2=1:

2,B正确;正确选项B。

二、填空题(共50分)

26.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0.3molNH3中所含质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