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测试 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850618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8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测试 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测试 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测试 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测试 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测试 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测试 历史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测试 历史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测试 历史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测试 历史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测试 历史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测试 历史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测试 历史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测试 历史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测试 历史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测试 历史试题.docx

《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测试 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测试 历史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测试 历史试题.docx

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测试历史试题

2021年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测试历史试题

一、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毛泽东曾经说过:

“我看中国就是靠精耕细作吃饭,下列哪些做法符合中国农业“精

耕细作”的优良传统①刀耕火种②江南地区稻麦兼种③使用翻车灌溉④使用曲

辕犁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明朝初期的一首“竹枝词”说:

“平川多种木棉花,织布人家罢缉麻,昨日官租课(征

税)正急,街头多卖木棉纱。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

A.政府压制棉纺织业的发展B.出现棉纺织业的手工工场

C.农民直接以棉纱抵税D.棉布正逐渐取代麻布

3.明代一老者说:

“世人尽道读书好,只恐读书读不了!

读书个个望公卿,儿人能向金

阶走?

……农工商贾虽然贱,各务营生不辞倦。

”这一观念的出现说明了

A.商品经济发展B.理学统治地位动摇

C.专制主义强化D.科举录取人数太少

4.粱启超在谈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时发出这样的感慨:

哥伦布之后,有无数哥伦布;郑

和下西洋之后,竟无第二个郑和。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西方的航海技术远比中国先进B.明朝的国力已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

C.由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特性决定的D.中国人热爱和平,瞄方人热衷海外殖浇

5.老舍的著名话剧《茶馆》中有一位秦二爷,他在19世纪末致力于投资近代工业。

他的

理想是要“顶大顶大的工厂!

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那才能救国!

”当时,

秦二爷投资近代工业的有利条件不包括

A.自然经济受到进一步破坏B.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C.社会上出现实业救国思潮D.两方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

6.张誊曾说:

“我们儒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动摇的名言“天地之大德曰生”。

这句话的

解释,就是说一切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要使得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

线上的生活。

”因此,他把自己创办的纱厂命名为“大生”。

从这个角度近代民族企业

A.发展民族工业,救亡图存B.应大力发展重工业

C.以轻工业为主,注重民生D.儒家思想指导商业

7.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到:

“中国近代产业工人的人数,辛亥革命

为过50——60万人,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即达到了200万人。

”透过产业工人人数的

变化,可以窥见

A.清末洋务运动的足迹B.20世纪初期工人的觉醒

C.一战时期世界局势的动荡D.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推进的步伐

8.近代,上海《申报》曾发表以下竹枝词:

“无数关山一线通,人工巧制夺天工”“两地

情怀一线通,有声无影妙邮筒”“火术千株照水明,终宵如在月中行”“洋楼更比蜃楼好,

谁读坡仙市诗。

”这反映了

A.西方物质文明深深融入中国社会

B.民主革命思想起到了开启民智的作用

C.中西文明在碰撞中相互渗透

D.西方近代科技文化被国人逐步接受

9.贴春联是中国一项文化习俗,春联的内容往往和社会的历史变迁相联系。

以下春联中

能反映新中国成立后过渡时期历史情景的是

A.“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

B.“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C.“过年只有两升米,压岁并无一分钱”

D.“粮补机补肥补助农民幸福,医保社保低保保百姓平安”

10.建国以来,中国农村经历了从“干部敲破钟,社员不出工”到“不用敲钟,不用派

工,农民赛着往前冲”的巨大变化,这一变化主要来源于

A.兴办农业合作社有利于农民发家致富

B.人民公社体制适应了生产力发展要求

C.“大跃进”激发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1.改革开放是新时期党和政府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举措。

20世纪80年

代,我国曾在改革中实践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道路。

这条道路是

A.大力发展高效农业B.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C.大力推进联产承包D.限制农民进城打工

12.在某中学的“上海乡士史”课程上,老师

要求学生按指定材料(见右表)确定一研究

主题。

以下切合材料的主题是

A.上海工业化一瞥

B.改革开放在上海

C.上海,中国现代化的缩影

D.上海,红色的摇篮

13.1992年,邓小平再次出现在《时代》周刊封面上。

《时代》周刊介绍到“…‘航空

母舰’在13年里转了第二圈。

”这主要是因为中国

A.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B.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

C.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D.实现了香港顺利回归

14.戊戌变法期间,有人作诗:

“大半旗装改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脚跟形势先融化,

说道莲钩六寸长。

”此诗主要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反清革命B.易服、废止缠足C.全盘西化D.倡导婚姻自由

15.近代诗人黄遵宪曾作诗《今别离》:

“别肠转如轮,一科既万周……送者未及返,君

在天尽头……”该诗反映了

A.中国近代居室建筑的西化倾向

B.交通工具近代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C.西装传入对中国服饰改革的推动

D.西方饮食文化传入对中国传统食俗的影响

1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金球通史》中说:

“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

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

主国。

”材料指出了

A.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B.启蒙运动的历史影响

C.近代科技发展的社会基础D.殖民扩张的客观作用

17.请仔细阅读下列20世纪初的一幅漫画,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解读不准确的是

 

A.英国仍然坚持自由贸易政策B.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争夺世界市场激烈

C.英国在世界贸易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D.英国“世界工厂”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18.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英国,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景象:

衣冠楚楚的绅士和淑女与

衣衫褴褛的下层人民同挤一列火车,还得到处给别人让路。

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

某种“平等化的危险”。

民主人士则拍手称赞:

“我看到这列火车真高兴,我想封建制度

是永远一去不返了。

”这主要反映了

A.火车成为陆上主要的交通工具B.铁路运输导致了封建制度的废除

C.铁路运输消除了社会不平等现象D.工业革命冲击了传统的社会关系

19.1879年,某项科技新成果发明的消息传到英国,伦敦证券交易所的煤气股票价格随

之狂跌。

引起股票狂跌的科技新成果应是下图中的

 

A.改良蒸汽机B.蒸汽机车C.汽车D.电灯

20.下图是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美国股市走势图。

对此图理解不正确的是

A.1927——1928年,股市上涨过快加剧金融市场风险

B.1929年,纽约股市崩溃直接导致股市下跌

C.1930—1932年,股市持续下跌主要是因胡佛坚持自由放任政策

D.1932年,股市上涨主要是因罗斯福开始推行新政

21.富兰克林•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利用"炉边谈话"向人民阐释其施政方针的

总统。

在"新政"期间,罗斯福"炉边谈话"的内容最有可能的是

A.主张推行计划经济模式B.阐释福利国家所带来的弊端

C.解读《全国劳工关系法》D.展望"新经济"时代的奇迹

22.风凰卫视《锵锵三人行》节目主持人曾这样描述北欧福利国家的状况:

“最穷的种最

富的,在交税之前可以相差17倍,但是纳完税之后,可以小到3倍。

就是说我这富人,

比你就多3倍的钱。

”充分说明这种政策实际上是

A.国家对经济大力干预B.保障了低收入阶层的生活

C.国家实行高税率政策D.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

23.列宁指出: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

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的分配。

现实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对此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列宁否定了新经济政策的历史作用

B.材料中的“错误”指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D.战时共产义政策不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4.列宁说:

“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进到山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危险

的下山路,去寻找能够登上山顶的新路线。

”当时苏联(俄)“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

的具体做法是

A.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B.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

C.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D.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

25.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关贸总协定是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三大支

柱,它们的相同作用不包括

A.消除了世界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B.一定时期内维护了美国霸主地位

C.稳定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秩序D.促进世界经济向制度化方向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

26.(13分)一个时代的标语和口号体现一个时代的经济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

题。

材料一1956年1月2日上午,上海50万人冒雨集会,副市民兴奋地宣告:

“我国资本

主义最集中的城市,开始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了!

这一伟大胜利是我们人民的胜利。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取得“这一伟大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胜利”的

意义是什么?

(4分)

材料二1958年,“放开肚皮吃饭,鼓足于劲生产”,成为一时间传遍大江南北的著名

口号。

(2)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申国农村经济政策的得失。

(4

分)

材料三“包字万岁!

早包早富,迟包迟富,不包永远不能富。

”这是70年代末广州郊

区的宣传标语。

(3)材料二中的口号反映出农村生产关系将要发生怎样的变化?

(1分)分析这一变化

产生的重要影响。

(4分)

27.(20分)当今世界,全球比成为经济发展的主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新华社首尔2010年11月12日电:

国家主席胡锦涛12日在韩国首都首尔举行的二

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五次峰会上发表题为《再接再厉共促发展》的重要讲话。

指出:

世界

近现代史的发展历程表明,贸易越是自由,世界就越是发展;经济越是开放,发展就越

是迅速。

某班同学以“中国与世界经济全球化”为主题进行了课堂讨论。

主题一:

明清政府与新航路开辟

15世纪末开始,为了寻求海外财富,西欧国家的航海家们纷纷扬帆远航,驶向茫茫

大海,陆续开辟通往世界各地的新航路。

在激烈的贸易竞争和殖民地争夺中,世界市场

逐渐形成,成为经济全球化开端。

(1)面对西方开拓世界市场所带来的挑战,明清政府是如何应对的?

影响如何?

(4分)

主题二,工业文明与中国社会

图1:

鸦片战争后的破产农民图2:

江南制造总局图3:

1863年上海洪盛机器碾厂

(2)据上述三图,分析近代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

面?

(6分)

主题三:

对外开放与经济金球化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

原因就是闭关自守。

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当然,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搞建设,不靠自己不行,主要靠自已,这叫做自力更生。

是,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

展。

——《邓小平文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

(6分)

主题四:

市场经济与国际接轨

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与国际接轨”成为最流行的口号……对那些富裕

的居民来说,中国入世的好处随处可见:

进口的奔驰更加便宜,沃尔玛的商品更加丰

富……但也并非都是赢家,农产品进口关税减低,许多农民的生计交得艰难……

(4)为实现“市场经济”“与国际接轨”,中国进行了怎样的努力?

据材料四概括入世

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4分)

28.(17分)2010年10月1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lMF)和世界银行审度会议在华盛

顿落下惟幕,一场“货币战争”随之而起。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6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中期,美洲生产的白银3000吨:

日本生产的白银8000

吨;两着合计38000;最终流入中国的白银7000或10000吨。

因此在那一百年间,中

国通过“丝一银”贸易获得了世界白银产量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美洲自银大量流入中国的主要原因。

(4分)对中国

经济产生了什么影响?

(2分)

 

材料二英国在19世纪30—40年代完成了工业革命,工业化的实现导致经济的迅速发

展和繁荣。

伴随着英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其金融业也非常发达,这促进了英国成为最为

强大的殖民主义国家,其殖民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成为真正的“日不落”帝国。

与此同

时,这也促进了英国对外经济贸易活动的日益频繁,从而使伦敦成为当时的国际金融中

心。

——南方网《金融中心漂移说》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伦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原因。

(4分)

 

材料三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认为:

全世界都在努力生产美元能够购买的商品,而美

国则负责生产美元,……以印刷品的价格换取石油。

摘自证券时报(2010年10月11日)

(3)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三反映的现象的历史渊源是什么,(2分)

 

材料四近期,国际汇率市场风云变幻。

美欧货币当局释放出继续扩大流动性信号,日

本央行祭出零利率政策,韩圆、巴西、泰国和新加坡等国均酝酿或采取市场操作影响本

币汇率,一些发达国家指责中国等新兴经济体低估本币汇率……人们担心“货币战争”

的潘多拉盒子可能就此开启。

摘自中国网(2010年10月11日)

(4)据材料四,指出当前的“货币战争”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2分)结合所学知识,

面对“货币战争”,中国政府应当如何应对?

(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