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化生活》知识点最新总结.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850626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5.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文化生活》知识点最新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高考《文化生活》知识点最新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高考《文化生活》知识点最新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高考《文化生活》知识点最新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高考《文化生活》知识点最新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高考《文化生活》知识点最新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高考《文化生活》知识点最新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高考《文化生活》知识点最新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高考《文化生活》知识点最新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高考《文化生活》知识点最新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高考《文化生活》知识点最新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高考《文化生活》知识点最新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高考《文化生活》知识点最新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高考《文化生活》知识点最新总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高考《文化生活》知识点最新总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高考《文化生活》知识点最新总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高考《文化生活》知识点最新总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高考《文化生活》知识点最新总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高考《文化生活》知识点最新总结.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高考《文化生活》知识点最新总结.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文化生活》知识点最新总结.docx

《高考《文化生活》知识点最新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文化生活》知识点最新总结.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文化生活》知识点最新总结.docx

高考《文化生活》知识点最新总结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1.文化的含义、形式,文化活动

(1)文化的含义(P6):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的形式和文化活动(P8):

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

(3)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2.人的文化素养的形成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注意:

文化的内涵包括四个层次:

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文化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从文化与人类的关系来看,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从文化的功能来看,文化是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文化塑造人生。

从文化的实质来看,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4.文化的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5.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P10)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①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②文化又能够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表现在:

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②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越来越重要。

③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与政治的相互交融表现在:

①人们为了更好地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②反对文化霸权的斗争成为当前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6.文化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发展亦步亦趋,也不能简单的认为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

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

那种认为只要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就会好起来,物质条件差一点,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的观点,不符合历史发展的事实,是不正确的。

7.了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感受文化竞争力(P11)

(1)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2)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竞争力:

①从物质生活方面来看,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竞争力有利于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抵御外来文化侵略,保证文化安全;有利于增加经济收入,改善人们的消费结构,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②从精神生活方面来看,文化产业的发展,既能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又能促使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修养,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可以从文化与政治、经济关系,从文化对人、对社会影响来分析)

8.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9.文化对人有哪些影响?

(1)文化影响着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交往方式中的文化影响,有的取决于价值观念,有的源于风俗习惯、文化程度等。

人们交往方式的差异,见诸交往时使用的语言、器物、符号等,也见诸交际过程中的行为举止。

(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知识素养、不同的价值观念,都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事物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影响不同的思维方式的形成。

10.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

(1)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

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

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能够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道德修养。

这些文化影响既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又是人们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结果。

因此,要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

(2)文化对人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11.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是什么?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12.文化塑造人生包括那些方面

(1)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

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也是塑造健全人格的过程。

(2)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的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

而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历久不衰,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化幸福的生活。

(3)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归纳文化的作用(影响)做大题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2)文化又能够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3)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以上三点是从文化与社会的角度谈文化的作用

(4)文化塑造人生?

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这一点是从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角度谈文化的作用

归纳:

文化对个人的影响:

(做大题)

(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

(2)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

(3)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4)文化塑造人生?

归纳:

文化的特点 做大题

(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2)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4)文化的实质是精神现象。

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13.我国当前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是什么?

(四个意识,三个主义,三个观念)

改革开放以来,空前繁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促进了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大大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文明、开拓进取、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和道德风尚,成为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

14.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怎样?

人的全面发展的表现在哪些方面?

(1)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们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得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过程。

(2)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1.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从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中,人们能感受到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2文化遗产的地位、意义、保护

(1)地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2)意义(作用):

不仅对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促进作用,是人类共同的文明财富。

(3)保护: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以名录的方式确立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并给予保护。

3.文化的多样性的含义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

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

4.文化多样性的地位

P31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P54第一段中

5.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任何文化都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1)由于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没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百花园争妍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

所以,文化是民族的。

(2)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文化又是世界的。

6.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1)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是: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2)尊重文化的多样性的意义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这个世界。

(3)尊重文化多样性应遵循的原则:

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注意:

回答如何尊重文化多样性时,要答(1)和(3)

回答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性时,要答文化多样性的地位、作用(意义)

7.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1)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2)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3)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

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4)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8.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大众传媒

(1)传媒的发展阶段:

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

(2)大众传媒的地位:

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3)大众传媒的标志:

传媒开始真正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

(4)大众传媒的形式:

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

(5)大众传媒的功能(作用或优势):

大众传媒等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6)了解各种文化传播方式的特点:

口语;报纸、杂志、书籍;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电子读物。

见教材P36探究,

答题指导:

要会做选择题。

9.推动(加强)文化交流的意义

(1)可以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有利于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

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2)使外域文化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10.如何加强文化交流

(1)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

(2)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补充:

尊重文化多样性,博采众长,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11.传统文化

(1)传统文化的含义:

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

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特征、继承性、时代性。

传统文化的继承性。

①传统习俗的继承。

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②传统建筑的继承。

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

世界上众多的古代建筑,成为展现各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③传统文艺的继承。

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传统思想的继承。

传统思想,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

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有够因时而变。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如:

每逢佳节倍思亲;乡愁等

12.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对社会与人的发展)(P42)

①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②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13.正确地对待传统文化(P43—44)

①首先,要有正确的态度,就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②其次,还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P44)。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它们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要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14.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就文化自身传承而言:

科学技术和思想运动,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2)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3)思想运动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

(4)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发挥特殊的作用。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

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

教育能以浓缩的形式使人们在有限的生涯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

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教材有几处地方提到教育,现归纳如下:

P10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P35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

P46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P101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础

15.文化发展的实质:

在于文化创新。

16.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P48)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17.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P49最后一句话)

18.文化创新的重要意义(作用)(P49—50)

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①文化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文化创新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

③文化创新的目的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注意教材P81综合探究:

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提到了创新

19.社会实践的主体、文化创造的主体P51探究

人民群众。

20.理解文化创新的途径(P52—55)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继承传统、推承出新。

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文化继承中实现文化创新的要求:

一方面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

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4)坚持正确的方向:

必须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那种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被称为“守旧主义”,拒绝接受任何外来文化的倾向被称为“封闭主义”;那种一味推崇外来文化被称为“民族虚无主义”,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被称为“历史虚无主义”。

其中第

(2)和(3)为重要途径或基本途径。

答题指导:

如果回答文化创新的途径时,回答以上四个要点

21.文化的交流、借鉴、融合的含义(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

22.如何面对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

(1)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

(2)文化竞争并不排斥文化合作。

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应该平等交流、相互借鉴、共享世界文化创新成果。

(3)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23.如何铸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P55最后一段整理

(1)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2)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3)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神、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4)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上积极创新

(5)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应发挥人民群众在文体创新中的积极性。

P50最后一段中

(6)在中共领导下,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在第四单元

21.学习型社会(综合探究P56)

(1)为什么要建设学习型社会

①建设学习型社会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

②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一方面,人类知识的总量激增,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知识爆炸”使人们不能不改变传统的教育和学习方式。

另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为教育和学习方式的改进提供了物质条件。

因些,建设学习型社会是科技进步的必然要求。

(2)核心内涵:

全民学习、终身学习。

(3)内在要求(怎样建设学习型社会):

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

(4)特点

第一,人人是学习之人,时时是学习之时,处处是学习之所,事事是学习之机。

第二,只有终身学习,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三,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为学习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人们需要学会利用现代传播技术进行学习。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1.中华文化的特征

①中华文化的特征: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汉字和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具有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这骄傲)的特点。

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

中华文化的文学艺术作用:

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中华文化的文学艺术特点:

辉煌而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鲜明而独特。

中华文化的文学艺术的重要地位:

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有重要位置。

中国的科学技术地位:

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的科学技术特点:

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行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中国的科学技术意义:

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就,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原因: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受历史、地理等因素影响。

各地区文化带有区域特征。

不同区域文化之问的关系:

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比较滇黔文化和吴越文化的差异。

吴越文化具有流动性、开放性,精致淡雅。

滇黔文化具有内敛性强,热情奔放、多样性的特征。

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2.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是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要求把握四点:

第一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第二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第三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第四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3.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包容性的含义:

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包容性的意义:

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它民族文化的理解。

4.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P72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5.中华民族精神是什么?

(P72)

基本内涵: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6.爱国主义的地位、作用、特点、主题

(1)地位: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

(2)作用:

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3)特点:

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4)主题: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在新时期,爱国=爱社会主义)

团结统一:

反分裂祖国的行为。

联系公民的政治义务:

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联系公民要依法参与政治生活。

(2)爱好和平:

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

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3)勤劳勇敢:

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不畏强暴、英勇顽强。

见教材专家点评P73名句

(4)自强不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