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说课稿范文5篇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85112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理说课稿范文5篇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物理说课稿范文5篇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物理说课稿范文5篇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物理说课稿范文5篇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物理说课稿范文5篇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物理说课稿范文5篇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物理说课稿范文5篇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物理说课稿范文5篇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物理说课稿范文5篇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物理说课稿范文5篇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物理说课稿范文5篇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物理说课稿范文5篇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物理说课稿范文5篇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物理说课稿范文5篇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物理说课稿范文5篇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物理说课稿范文5篇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物理说课稿范文5篇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物理说课稿范文5篇文档格式.docx

《物理说课稿范文5篇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理说课稿范文5篇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物理说课稿范文5篇文档格式.docx

  为了尽可能减少学生对各种新概念的恐惧,我采取如下的教学方法。

  三,教法学法

  教学中采取淡化概念,强化理解的策略。

将难点拆分,通过教师的问题驱动,逐步导引,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教师设下的一个个连环的局。

在顺畅连贯的思维环境中学生通过类比探究,归纳总结,学练结合的方法跟进。

整个课堂让学生感到自然而然,顺理成章,循序渐进。

  四,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通过逐步导引,让学生逐步认识N,m,V,n,NA,M的概念,并最终建立起桥梁

  1,引入化学计量涉及的物理量

  我用如下方式引入新课。

我喝了一口水,让学生思考有哪些物理量可以来定量描述我到底喝了多少水。

学生很容易想到质量、体积,提示水的组成就可以想到粒子数目。

  之后,举出反应2H2O==2H2↑+O2↑,引导学生从方程式的两种定量读法中发现粒子数目与物质质量之间可能存在关系,引导学生回忆电解水中生成氢气学生可以发现粒子数目与物质体积之间可能存在关系。

从而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一个概念:

物质的粒子数目、质量、体积之间是可能存在关系的,引起学生的兴趣。

  由于学生对”物质的量”没有概念,但是对质量m、体积V、粒子数目N都不陌生,而它们与物质的量n一样,都是用来描述物质多少的物理量,同时后三者也是在化学计量中要涉及到的物理量,并且都将要与物质的量进行关联。

所以我在整个化学计量教学的最初就让学生意识到这三个物理量的存在价值以及他们之间必然存在的关系。

  2,引入“物质的量”的概念

  告诉学生刚刚喝下去的水大约30mL,也就是大约30g,而其中的水分子数量约为1024个,学生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到这个庞大的数字上。

通过简单的演算让学生意识到这是一个多么大的数字,学生自然感受到大的数字不方便使用,想办法化大为小。

  如何化大为小,学生可能不能马上给出回答。

此时第二个问题来抛砖引玉:

如何在超市中快速数出120瓶饮料。

有生活经验的学生就会想到,超市中的饮料很多都是12瓶放一箱(一打)。

很容易发现可以用规定一个较大的常数的方法来完成化大为小。

于是用类比的方法,在物质的量的概念给出之前就已经建立起了粒子数目与物质的量之间的联系。

  及时抛出问题提醒学生n代表的不是物质微粒数目。

但这个物理量却可以方便的表示出物质微粒的量的多少,取其中的关键字为之命名,就叫做物质的量。

  学生在初中物理学习中有学习物理量的经验,一个物理量要有名称、意义、符号、单位、公式。

通过之前的推演,除了单位还没有提到,其他的基本要素都已经在之前的探究中由学生自己得出了。

至于单位,既然可以每12瓶饮料放1打,用一打一打的计量方法代替一瓶一瓶,那么对于微观粒子,不过就是每NA个粒子堆成一堆,用一堆一堆代替一个一个,那么物质的量的单位就是“堆”了,翻译成拉丁文,就是mole,采取省略的方法,就剩下了mol。

捎带提醒mol是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

  3,引入“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概念

  学生现在的关注点自然落在了NA上。

通过对比“打”的概念,学生可以得到NA的意义,就是1mol任何物质中包含该物质粒子的数目。

只需给出名称,它是国际上规定的一个常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

  同样,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基本要素也都已经得出,至于单位,学生可由公式自行计算得到。

那么也就只有数值是未知的了。

在介绍了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规定之后,学生感到意外,意外于这个数字的不整齐。

学生会想到如果只是为了化大为小的话,没有必要这样规定一个不整的数字。

此时教师提示,这可能意味着阿伏加德罗常数不只是为了化大为小,可能还有别的用途,为之后的摩尔质量埋下伏笔。

  在接下来的课堂练习例1中,学生在练习已掌握的公式的同时,规范化学计算中使用的化学语言,对单位的使用包括单位的带入、单位的计算作出要求,即计算结果的单位应由所带入单位计算得到。

  例2的给出本意是想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粒子的物质的量之比就等于其粒子个数比,实际的教学中,已经有学生通过思考直接得出了这一结论,并利用这一结论进行计算,先计算C、H的物质的量,再计算其各自的粒子个数,学生发现这样计算更简便。

稍加提示,学生就可发现这一规律可以由公式导出,学生在此初步具备了演绎的能力。

  紧接着,就可以将这一规律应用于方程式的定量读法。

  4,引入“摩尔质量”的概念

  抛出一个问题:

如何在实验室中取1mol的Fe。

学生马上发现问题:

在实验室中定量取物质是按照质量或体积去称取或量取,而根据物质的量的定义,只能得出1mol铁是6.02×

1023个铁原子这个结论,学生马上想到,需要知道1个铁原子的质量。

  于是我给出了1个Fe原子的质量,同时给出另外三种常见物质的粒子质量,让学生分组计算1mol这些物质的质量。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计算发现的规律显然比直接被告知更能提起学生的兴趣。

同时也能总结出结论:

1mol任何物质的质量恰好等于其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经过修正后得到最后的结论。

  学生会发现,出现这样的巧合应该与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规定有直接的关系,其间的关系留给学生课下思考。

  当学生发现了1mol物质的质量是可以通过简单计算得到的,联想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概念,自然而然就形成了摩尔质量的概念:

单位物质的量的任何物质所具有的质量。

而在摩尔质量的概念、符号、单位、公式乃至数值中,就只有符号还未定义,其他的都已经通过类比、推导而得出。

  5,建立桥梁

  简单的练习之后,通过例3,学生会发现物质的量作为桥梁的作用,从而建立起宏微观之间的联系,最终解决引课时提出的问题。

物理说课稿篇2

  1教材分析

  高中物理第一章第六节“力的分解”是在前五节学习了力的初步概念,常见力和力的合成的基础上,研究力的分解问题。

它是前几节知识内容的深化,依据可逆性原理和等效思想强化矢量运算法则,同时矢量运算始终贯穿在高中物理知识内容的全过程,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为以后学习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奠定基础。

因此,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矢量概念是高中物理引进的重要概念之一,是初中知识的扩展和深化。

在初中物理中,学生只学习了同一直线上的力的合成,“代数和”的运算在学生头脑中已成定势,造成了学生的认知断层,因此本节教学的重点是:

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在具体情况中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

教学难点是:

力的分解中如何判断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分力的方向。

  2教学目标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全面发展,提高科学素养为指导思想,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程标准理念,提出三维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

理解分力的概念及力的分解的含义,知道力的分解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理解力的分解的方法。

②能力目标:

强化“等效代替”的物理思维方法,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德育目标:

力的合成和分解符合对立统一规律,联系实际培养研究周围事物的习惯。

  3教学方法

  针对本节课的特点,采用实验体验、问题解决式教学法。

其指导思想是请“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观在教学中得以体现,从理论深入到实际。

其操作策略是:

①问题学生提。

学生通过提出问题,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

②认知准备。

注重学生认知准备,提高课堂教学的达成度,这堂课前的认知准备分两个层次,一是浅加工阶段的认知准备,如分力、力的分解概念等;

二是深加工阶段的认知准备,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击中要害,抓住关键。

③学生体验、感受,形成直觉思维,能突破难点,同时留下深刻印象。

④巧用评价,激活学生内动力。

采用师生情感共鸣、配合默契、体验成功的内在激励方式,从深层、长久、公平的角度,请评价内化为学生内动力。

  4学法指导

  ①引导学生质疑。

质疑在不好理解处,质疑在不好分析处,质疑在不好掌握处。

②提供思维策略。

用实际效果确定分力方向;

用平行四边形定则确定分力大小。

③教给分析方法。

实际效果分析法,等效代替法。

  5教学过程

  1、课前预习,自主探索

  ①课前一天晚自习,引领学生学会预习,给足他们自主探索的时空,请学生带着一定的知识储备走进课堂,提高合作、探索学习的有效性。

②提出问题(书面)教师汇集、列序。

  2、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这里有一个钩码,可用一根细线提起,可用两根细线提起,哪种情况细线容易被拉断。

演示用一根细线提起来,再把此细线穿过钩码,两端上提分开,细线断了。

以此激活课堂。

  3、共识目标,质疑问难

  同学们预习后提出了有价值、有水平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就能达到本节的教学目标。

展示教学目标、展示经教师筛选、排序的问题,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做到了以学定教。

  4、循疑而进,问题解决

  ①什么是分力?

什么是力的分解?

属表征问题,学生在书上勾画(多媒体展示)。

  ②为什么说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请学生回答:

合力可等效代替两分力,那么两分力就可等效代替合力?

因为分力的合力就是原来被分解的那个力(语言加工)。

从而领会分力与合力的关系:

等效代替不能共存。

  ③什么情况下力的分解有确定的解?

  请学生画,同桌讨论,看教材上图1—29。

引导学生总结:

已知两个分力的方向或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两种情况有确定的解。

(这不是重点,欲放即收,决不越俎代疱)。

  ④在具体问题中怎样进行力的分解?

  通过实例分析说明:

为什么要分解?

实际效果怎样定?

分力方向如何找?

分力大小如何求?

  例1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受一个斜向上方的拉力F,请把F分解。

  长胶板两端搁置,中间放一木块,用斜向上的力拖木块。

运动一段位移,请学生观察此力的效果:

长胶板弯曲程度减小,木块水平起动(可多媒体展示)。

  讲清三个层面:

①没有沿F的方向起动,说明没有沿F方向的效果,因为有两个效果,所以要分解。

②胶板弯曲程度减小,即“垂直上提”和“水平起动”两个效果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

③平行四边形定则确定两个分力的大小,接着计算求解(以上用动画展示,绝不在数学上花功夫)。

  例2物体静止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其重力产生的效果怎样?

  先请学生把教材放在手掌上,手掌斜向下,有何感觉?

再请学生分析、作图、计算,教师巡视、纠编,找出做得好的通过实物展台请学生观看,作出评价。

最后,实验验证:

橡皮绳一端系方木块,另一端固定在倾斜的胶板上。

  观察重力的效果。

抬高胶板,使倾斜角增大,观察重力的两个效果的变化情况并与求解的分力表达式对照。

请思考:

斜面上的情况,重力一定沿斜面分解吗?

怎样分解?

如图2,把重力G分解为垂直档板的F1和垂直斜面的F2。

  5、联系实际,实践探索

  学生阅读教材,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拖拉机拉耙来耙地,车辆上桥、下桥),深挖教材的编写规律。

讨论:

为什么公园滑梯倾角大而大桥要修很长的引桥来减小倾角?

  6、回顾反思,学有所得

  同学们,依据上例的解题过程,请你总结力的分解的方法:

①根据实例效果确定分力的方向;

②由平行四边形定则确定分力大小。

  7、思维策略,巩固训练

  ①如图3支架,绳子对O点的拉力产生什么效果。

  请一名学生上讲台,手伸直拿住竹杆的一端,另一端插在腰上,在手握处挂上适当重量(50N)的水桶,请他谈谈感受。

同桌的同学,一人手叉腰,另一人使劲压,互相交换做,这种自我感受、合作学习,使课堂气氛热烈、活跃,学生印象深刻。

  教师展示分解过程,讲解分解方法。

创设问题,不知ΔABO的角度,怎样计算分力大小呢?

造成认知冲突,提出作图法求解,教师讲解此法,使本节课有整体建构。

  ②同学们,一根线和两根线悬挂同一砝码,两根线的张角较大时,易断!

知道为什么吗?

多媒体展示画好了的几幅力的分解力,可得出结论。

  8、总结扩展,突出重点

  ①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②在具体情境中用实际效果去分解力;

③分力的大小可计算、可作图。

  9、作业布置,开放练习

  ①观察身边的力的分解实例;

②书面作业。

物理说课稿篇3

  目的:

  了解光电效应的产生条件、规律及光子学说。

了解光的量子性,会用光子说解释光电效应现象。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对实验事实加以解释的能力。

  器材:

  光电效应演示器,应急灯,紫外线灯,X射线管,感应圈,灵敏检流计。

  重、难点:

  从实验现象总结出光电效应的规律,经典理论在解释光电效应遇到的困难。

  教学过程:

  一、引言:

  师:

前几节课我们了解了人们在研究光的本性过程提出的几种有代表性的学说。

(简单回顾光的微粒说和波动说的发展过程)自从麦克期韦提出光的电磁说,赫兹又用实验证实了麦克斯韦的理论后,光的波动理论发展到了完美的地步。

可是,光电效应的'

发现又给光的波动理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今天我们就来通过实验研究光电效应的规律,并且通过分析光电效应的规律弄清为什么波动理论无法解释光电效应现象。

评:

点明课题,强调已经十分完美的理论又受到新的实验事实的挑战,引起学生的悬念,激发求知欲。

  二、新课进行。

  1、介绍实验装置。

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光电效应实验装置。

(分别介绍锌板、铜网、高压电源、检流装置,一边介绍,一边在黑板上画出整个装置的示意图)

  评:

介绍装置后画出装置示意图,将具体的较复杂的实验装置变为简明的板画,突出了原理,有助于后面对实验事实的进一步分析。

现在我把高压电源接通,检流装置接上,为什么检流计不发生偏转?

  生:

(集体)电路还处于断开状态。

哪一部分断开?

锌板和铜网之间。

中间是空气,不能导电。

对。

现在让我们用紫外线照射锌板,大家注意观察。

(介绍紫外线灯,用紫外照射锌板,检流计指针偏转)

刚才用紫外线照射锌板时,看到了什么现象?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看到检流计指针发生了偏转,说明电路中出现了电流。

这电流可能是哪种原因产生的?

可能是紫外线使空气电离,也可能是紫外线使锌板飞出了电子。

这两种可能性都有。

但是,如果我们用铜板代替锌板,则指针不会发生偏转,这样,排除了哪种可能性?

(集体)排除了空气被电离的可能性。

这样,我们就知道,锌板在紫外线的照射下,飞出了电子,这种物体在光照下有电子飞出的现象叫光电效应;

在光照下从物体中飞出的电子叫光电子,电路中的电流叫光电流。

(板书:

光电效应,光电子,光电流)(板画:

光电效应的形成过程)

这一阶段介绍什么是光电效应。

从演示入手,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为下面的研究光电效应规律作准备。

物理说课稿篇4

  初中人教版物理

  我是号,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的年级物理册第章第节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法、教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七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到物理,从自然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验和活动,从被动到主动,在锻炼能力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了解科技发展,从而融入到现代社会中。

所以本课

  ()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注重全员参与、让学生主动探究等方面作了一些努力。

  2.教学难点重点

  ①难点:

②重点:

  3.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②过程与方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直观:

  4.教具与学具

  电教器材:

  教师演示用:

  学生每组器材:

  二.说学情

  八年级上册

  初二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

但是刚接触物理,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且在他们的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支持。

因此应以学生身边现象引入知识,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八年级下册

  经过一个学期的物理学习,初二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一个科学探究的素养,他们从事物的对立统一中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乐于独立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解释和论证事物或现象间较为复杂的因果关系,在学习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后也期望继续研究并且去解决一定的生活问题。

所以在教学各个环节中注意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入手,再通过猜、想、分析、实验、推理等手段来处理问题,层层深入,最后通过学生动脑分析、动手操作来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能力、还会大大加强学生学习物理、运用物理的自信心。

  九年级上册

  初三学生是初中的毕业年级,心智较为成熟,通过一年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加进步。

  但是初三的学生往往是不爱发言,不主动表现自我,课堂气氛比起初二的学生沉闷。

需要教师的积极、灵活的调动。

初三年级学生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要求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他们的激情。

他们不喜欢枯燥的理论分析和教条式的计算,但乐于参与动手实验、观察现象、了解与物理规律有关的图片。

在玩中学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

他们喜欢探索自己熟悉的或与所学知识有关的生活现象、科学事件。

这样才更能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

  九年级下册

  经过之前三个学期的物理学习,初三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物理知识,掌握了一定学习物理的方法。

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归纳、分析、推理等能力得到一定的发展。

但大多数学生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基本思维方式,喜欢动手动脑,对直观内容比较感兴趣,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过程。

本节课主要是从现象入手,得出比较简单的结论。

所以在精心设计探究活动的过程之后,学生学习是不存在问题的。

但我面对的是农村初中生,相对来说知识面窄,知识信息不丰富,要多给他们提供一些高科技、较前沿的东西,激发其求知欲。

  三.说学法

  1.设计理念: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

  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力求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其中的物理规律。

  “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通过实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相互合作交流得出沸腾现象及规律”。

通过媒体展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效果。

  2.学法指导

  以自主探究为主,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分析事例发现问题——动手实验——分析归纳——巩固练习。

运用了讨论法、自主合作交流探讨法。

在课堂上着力开发学生的三个空间

  1.学生的活动空间。

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分组试验,全体学生参与,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探究过程,得到发展。

  2.学生的思维空间。

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自己体验、感知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思维碰撞,培养思维能力。

  3.学生的表现空间。

通过把自己的想法、结果展示给大家,学习交流与合作,体验成功的愉悦。

  四.说教法

  教法突出以学为本,因学论教。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引导启发,评价方案,分析讨论,指导实验,归纳结论。

  教学重视三性:

生活性、主体性、实践性。

即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需要引出测量的实质创设教学情境,充分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

尽量利用学生身边的物品为材料探究长度测量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从生活到技术多角度、全方位认识长度的测量,在动手操作实践中发展学生探究、分析、归纳、迁移的能力。

  运用提问法、谈话法、讨论法、直观法、探究法等。

  五.说教学过程(程序)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合作学习,探究新知------内化提高,实际应用------感悟收获,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第一环节: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第二环节:

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第三环节:

内化提高,实际应用。

  第四环节:

感悟收获,课堂小结。

  第五环节:

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六.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说一下这节课的板书设计,为了使学生对的知识有个系统全面的掌握,板书如下:

  七.结束语

  以上是我对“”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这堂课的整体设计,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上面过程肯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专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物理说课稿篇5

  一、教材分析:

《简单电路》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本课虽然只是用电池和基本器件连接成简单电路,进行电学的初始研究和学习,却为学生打开了新的领域之门,在这一课中,他们将要学会使用新的装置-----灯泡,电池盒,用导线连接成完整的电路,在使用这些装置建立电路和探索使更多小灯泡亮起来的过程中,学生将获得更多的建立电路的经验,为以后学习和研究电学打下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

  A知识技能:

  1.知道一个简单的电路是由电池、灯泡、开关、导线四部分组成的。

  2.培养学生实验能力:

能够连接基本电路,并画出电路图。

  3知道开关的作用并能用开关控制电流。

  4知道不能用交流电做实验。

  B、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能在探究的过程中养成团结合作、认真观察、及时记录的行为习惯,并表现出不怕失败、大胆探究、敢于创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