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地质情况资料共10页.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851299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地质情况资料共10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贵州地质情况资料共10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贵州地质情况资料共10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贵州地质情况资料共10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贵州地质情况资料共10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贵州地质情况资料共10页.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贵州地质情况资料共10页.docx

《贵州地质情况资料共10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地质情况资料共10页.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贵州地质情况资料共10页.docx

贵州地质情况资料共10页

贵州地质环境概况

贵州省简称贵或黔,地处祖国西南腹地,属云贵高原的一部分,或称贵州高原,从云贵高原向东南往湖南、广西的丘陵平原及向北往四川丘陵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

东经:

103。

36,—109。

35,北纬:

24。

37,—29。

13,。

面积17.6万km2。

一、贵州地势

  基本轮廓由纬向三级阶梯与经向两面斜坡构成,处于我国青藏高原第一梯级到东部第三梯级丘陵平原过渡的第二梯级云贵高原的斜坡地带。

地势由西向东逐渐降低,纬向形成三个阶梯,同时又处于我国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地区,中部高,东、南、北低。

经向形成两面斜坡,因而又成为高耸于四川盆地与湖南、广西丘陵间的高原山地。

  贵州地势可分三个梯级(台面),海拔高程分别是,第一梯级(台面)在2900-2200m,由西部威宁、赫章、水城一带的高原组成;第二梯级(台面)海拔降到1500-1000m由贵州中部山原(黔北、黔南)丘原(黔中)组成;第三梯级(台面)海拔继续降到800-500m、由江口-镇远以东的低山丘陵组成。

  西部第一梯级(台面)地势最高,为云南高原的延续部分,是贵州最典型的高原地貌,高原面大部保存较好,高原的边缘切割强烈,形成高中山。

中部第二梯级是典型的山原和丘原分布区,其范围在遵义市以南、惠水以北、黔西以东、镇远以西的广大地区,南、北两大斜坡区则是山区分布区。

东部第三梯级(台面)指松桃、铜仁、锦屏等地,是典型的低山丘陵与湖南丘陵区连成一片。

  贵州地势起伏较大。

最高点威宁韭菜坪海拔2900m,最低点都柳江出省处海拔137m,高差距2763m。

但全省地势起伏状况各地有所不同,一般是大梯级和高原的中心部位、地形起伏小,河流切割浅,相对高度小,如处于第一梯级(台面)面的安顺、平坝、贵阳、遵义、湄潭、瓮安、麻江等地,以及处于第三梯级(台面)面的铜仁、玉屏、锦屏等到地,相对高度多在200m以下;但在梯级面的转变地带,高原边缘以及各大河流中、下游地区则地形起伏大,河流切割深,相对高差大,如地处高原北部的习水、桐梓、道真、沿河和高原南部的边缘的安龙、册亨、望谟、罗甸、荔波等地相对高差常达500-700m以上。

局部隆起的山地则地势起伏更大,如梵净山雷公山龙头山等强烈隆起的断块山地,其相对高度可达700-1000m以上。

  二、贵州地貌

  主要为喀斯特和非喀斯特两大地貌类型,成因上表现为流水作用为主导剥蚀-侵蚀地貌系列和以岩溶作用为主导的溶蚀地貌系列。

它们的形态各异,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全省不仅有高原、山原和山地,而且有丘陵、盆地(坝子)和河流峡谷、河流阶地、溶洞、洼地等不同类型的地貌。

  在地貌上贵州是一个以山地为主的省份,据统计全省山地面积约占75.1%。

丘陵面积约占23.6%,各种盆地(坝子)约占1.3%(全省习用数据为山地87%、丘陵占10%、平地占3%),可见山地地貌类型是贵州地貌第一大特征。

这些山地有的是流水侵蚀而成;有的则是岩溶作用所致。

不同成因的丘陵既分布于高原外缘和高原面上,也成片分布于东部地区,呈孤立状、垄岗状或丛聚状。

盆地(坝子)形态多样、成因复杂,有挽近断裂形成的断陷盆地,流水侵蚀形成的河谷盆地和岩溶作用形成的溶蚀盆地。

这些盆地散布于贵州各地不同高程上,其共同特征是规模不大,面积超过万亩者不到20个,所以没有平原和大型山间盆地是贵州地貌的第二个特征。

  三、贵州气象

  贵州地处副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适中,雨热同季(期),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由于地势高差大,地形复杂,因而气候同时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

贵州各地年平均气温等值线介于12-18°,以7月最高,1月最低,极端最高气温在34°以上,极端最低气温一般不到-10°。

贵州降水水汽主要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两股暖湿气流在贵阳-麻江一带相会,形成丰富降水。

其特点是雨日多,时空分布不均,集中降雨在5-7月,为阵性降水,暴雨多,强度大,占年降水量75%以上。

11-4月降水量明显减少,仅占年降水量的5%以下。

贵州气候灾害主要有日照少,阳光资源不足;倒春寒,伏旱,洪涝、冰雹、秋风、绵绵雨等灾害时有发生。

由气候灾害诱发的地质灾害有水土流失、泥石流、滑坡、崩塌、岩溶涝洼等。

  四、贵州水文

  贵州河流分属长江和珠江两大流域,苗岭为省内一级分水岭,以北属长江流域,以南属珠江流域。

长江流域面积11574km2、占全省总面积的65.7%;珠江流域面积60381km2,占全省总面积的34.3%。

全省河网密布,长度多在10-50km,共计有902条,占河流总数的91.67%。

贵州主要河流多发源于西部高原,水流方向受地势与地质构造条件制约,由我国(省)第一级地势阶梯(台面)分别向东及南、北方向呈扇形展布。

多数河流上游河谷开阔且平缓,在第一级(台面)向第二级(台面)转折的斜坡地带,常常出现河谷裂点(中游束放相间),水流湍急,中游河谷深切狭窄,是造型地貌和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下游河谷又趋平缓。

境内碳酸岩广泛分布,岩溶发育,约60%的河流穿行其间,在河流的中游,常见明、暗流(伏流)交替出现,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化补给,而中游以下则主要是地下水补给地表水。

在喀斯特地区常常是“地下水滚滚流,地表水贵如油”,对大气降水有很强的依赖性。

  五、贵州地层

  从早期的中元古宇至晚期第四系地层均有出露,厚度达3万余米。

中上元古界以海相碎屑地层和火山岩经区域变质作用形成的地层为主;古生代至中生代早期以海相碳酸盐地层占优势;晚三叠世晚期以后则为陆相碎屑地层。

地层区划主要属扬子地层区,次为江南区(或过渡区)及右江区。

  综合境内各出露地层,依次由老至新概述如下:

  

(一)中、上元古界

  中元古界:

梵净山群/四堡群,分别出露于黔东北梵净山区和贵州东南隅的九万大山区,是一套巨厚层的变质火山沉积岩系,厚3000-9500m。

  上元古界:

下江群/板溪群/丹洲群,以下江群分布最广,主要出露在贵州东部,由浅变质碎屑岩组成。

总厚3500-10000m。

  震旦系:

主要分布在贵州东部,发育良好,沉积类型多样,可分为扬子地层区、江南地层区和过渡地层区。

扬子地层区包括黔中和黔北,下统地层以陆相碎屑岩为主,上统以碳酸盐岩为主。

江南地层区震旦系发育良好,地层连续,下统以杂砾岩为主,厚度大;上统发暗色岩硅沉积为主,厚度较薄。

过渡地层区介于上述两区之间的黔东北至黔东一带,下统亦以碎屑岩为主,上统为硅质岩、粘土岩及碳酸盐岩。

  

(二)下古生界

  主要分布在贵州北半部以及黔东南的部分地区,多为浅海相碳酸盐岩及碎屑岩。

  寒武系:

境内分布广、出露面积大,厚达3000m以上,除下统底部为碎屑岩组成外,其余均以碳酸盐岩为主,分扬子、过渡和江南三个地层区。

  奥陶系:

分布范围与寒武系相同,唯出露面积较小,岩性以浅海相碳酸盐岩及碎屑岩。

  志留系:

主要分布于黔北和黔东北,仅有少许出露,岩性以滨海相陆源碎屑岩为主。

  (三)上古生界

  贵州晚古生代地层分布较广,以黔南分布最为齐全,次为黔西南地区,岩性主要为海相碳酸盐及海陆交互的碎屑沉积。

  泥盆系:

主要分布在贵州的南半部,缺失早泥盆世早期地层,早泥盆世晚期碎屑岩沉积,其上地层发育较全,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

  石炭系:

主要分布贵州南半部,发育良好,层序连续,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

  二叠系:

分布广泛,几乎遍布全省,地层发育完整,沉积类型多样。

下统以碳盐酸岩为主,上统则为碎屑岩、煤系和石灰岩组成。

  (四)中-新生界

  贵州中-新生代地层除中下三叠统外,几乎全为陆相碎屑地层,其地层格局较之古生代有很大不同,岩相和厚度的变化均较剧烈。

  三叠系:

分布相当广泛,地层发育良好,沉积类型多样,主要为碳酸盐岩。

中、下部为海相沉积,上部则主要是陆相地层。

  侏罗系:

主要分布在贵州的北部和西部,以及黔东的天柱附近,地层发育良好,属大陆河湖相沉积。

岩性主要为陆相红色岩系,以河流相及湖相沉积最为发育。

  白恶系-第三系:

分布零星,见于一些孤立的小型陆相盆地中。

主要为紫红色粗碎屑沉积。

  第四系:

分布较广,但出露零星,成因类型多样,堆积厚度不大,变化颇为剧烈,分为云贵高原东部延伸区和贵州高原两个地层区。

贵州的第四系可分为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和全新统。

  关于沉积岩:

素有“沉积岩王国”之称的贵州,不仅沉积岩类繁多,分布广泛,而且沉积作用多样,相带发育齐全。

其中,以碳酸盐岩分布最广(约占全省总面积的70%),发育完好,岩种(石)多样。

在碳酸盐岩中,生物成因的灰岩占首要地位。

尤以寒武纪至中三叠世的生物屑灰岩,以及晚古生代的礁灰岩和隐藻灰岩最为重要,二叠纪至中三叠世水下重力滑塌作用形成的石灰岩角砾岩及砾屑碳酸盐岩也颇具特色。

中上寒武统和中、下三叠统的白云岩也较发育,主要为原生-准同生的沉积白云岩。

在陆源碎屑岩中,除下震旦统的中粗碎屑岩(暂统称杂砾岩)成因由为特殊外,细屑沉积岩(黑色页岩、粘土岩和粉砂岩等)也较发育,分布较广、层位众多。

  关于火成岩:

贵州火成岩的分布面积不大,但岩类较多。

岩浆活动的时间较长,从中元古宙至中生代均有活动,由以中元古宙和二叠纪两个时期最为强烈,其成因复杂。

  关于区域变质岩:

贵州中、晚元古宙地层中的层状岩石和其他深成岩均已变质,主要属低级绿片岩相,是典型的南方型变质岩。

区域变质岩类较多,按原岩不同主要可分为变质泥质岩、变质碎屑岩、变质碳酸盐岩、变质火山碎屑岩、变质火山岩五类。

其中,以变质泥质岩和变质碎屑岩厚度最大,分布最广。

  六、贵州岩石的分布特征

  以沉积岩分布最广,发育最佳;火成岩岩类较多,但分布零星;变质岩的岩类不多,相变单一,分布在黔东南地区。

其特征为:

  

(一)分布面积。

前震旦系区域变质的硅酸盐岩,分布面积约30000km2。

震旦系至白垩系沉积的硅酸盐岩和碳酸盐岩,分布面积140000km2,其中碳酸盐岩约11万km2,占国土面积的61.9%。

火成硅酸盐分布面积大约6000km2,玄武岩分布面积最广泛。

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分布面积最广,主要覆盖在各时代地层出露的斜坡和低凹部位,分布面积占国土面积的70%—80%,松散堆积层的松散性质决定了人类开垦的力度,贵州5600多万亩耕地主要开发在这最年青的地质体上。

  

(二)岩石地层由老到新从东向西分布。

黔东南及梵净山集中分布了六亿年前的变质岩,向西往黔南、黔中、黔东北、黔北、黔西北到赤水,基本格局依照震旦—寒武系到侏罗—白垩系的分布规律。

  (三)在黔南、黔中、黔东北、黔北、黔西北地区,硅酸盐岩和碳酸盐岩基本上呈条带状互层分布。

  (四)玄武岩集中分布于黔西北的毕节地区、六盘水市,黔中地区有少量的分布。

  (五)碳酸盐岩分布占61.9%,形成了贵州以喀斯特农业生态为主的特征。

  (六)贵州是我国岩石出露地表最多的省份,没有大面积第四系松散堆积物成片分布的平原和大型山区盆地。

  七、贵州的地质构造

  从中元古宙至今的地史时期,贵州地壳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造成了较为复杂的地质构造景观(格局)。

贵州跨越扬子地块和华南早古生代褶皱带两个一级大地构造单元。

扬子地块内,可按盖层性质的不同,分为三个二级单元。

对盖层在某些地质时期分化较清楚的黔北台隆,尚可分为两个三级单元。

扬子地块依其形变特征的不同又分为毕节北东向构造、凤冈北北东向构造、威宁北西向构造、贵定南北向构造、望谟北西向构造等五个变形区。

卷入华南早古生代褶皱带的主要是贵州的东南部。

基底构造在总体上是北东向的复式背斜及少量同向断层。

它与晚古生代以上地层所组成的构造有明显的交角(如新化向斜),显然是基底构造。

燕山期构造与扬子地块相似,主要呈北北东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